⑴ 箍筋配筋的計算公式
箍筋面積配筋率是建築術語,適用於鋼筋混凝土結構,計算公式為:
ρsv=Asv/(bs)=(n×Asv1)/(b×s)。
抗震設計時的框架梁,沿梁全長箍筋的面積配筋率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級 ρsv,min=0.30×ft/fyv。
二級 ρsv,min=0.28×ft/fyv。
三,四級 ρsv,min=0.26×ft/fyv。 (見《高規》6.3.5)
要求:
鋼筋加工製作時,要將鋼筋加工表與設計圖復核,檢查下料表是否有錯誤和遺漏,對每種鋼筋要按下料表檢查是否達到要求,經過這兩道檢查後,再按下料表放出實樣,試制合格後方可成批製作,加工好的鋼筋要掛牌堆放整齊有序。
⑵ 鋼筋配筋率如何計算
鋼筋配筋率顧名思義即鋼筋面積與相應混凝土截面的比值,兩個面積的取值看不同構件及鋼筋而略有不同,如偏心受拉構件中的受壓鋼筋,應按受壓構件一側縱向鋼筋考慮;受壓構件的全部縱向鋼筋和一側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以及軸心受拉構件和小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應按構件的全截面面積計算;受彎構件、大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應按全截面面積扣除受壓翼緣面積(b'f-b)h'f後的截面面積計算;4當鋼筋沿構件截面周邊布置時,"一側縱向鋼筋"系指沿受力方向兩個對邊中的一邊布置的縱向鋼筋……詳情請查閱《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2010
配筋率計算:ρ=A(s)/A
式中:A(s)為受拉或受壓區縱向鋼筋的截面面積;A根據受力性質不同而含義不同,分別為:
1、受壓構件的全部縱筋和一側縱向鋼筋以及軸心受拉構件、小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計算中,A取構件的全截面面積;
2、受彎構件、大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計算中,A取構件的全截面面積扣除受壓翼緣面積(b'(f)-b)h'f後的截面面積。
配筋率是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拉或壓)鋼筋的面積與構件的有效面積之比。柱子為軸心受壓構件。在橋梁工程中,一般指的是面積配筋率,即受拉鋼筋面積與主梁面積之比。
(3)配筋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配筋率種類
1、梁的配筋率
2、柱的配筋率
3、箍筋配筋率
配筋率意義
鋼筋混凝土梁規定配筋率的要求,是為了避免工程出現超筋梁或少筋梁的現象,保證安全質量,保證技術經濟效益。
⑷ 水池配筋,一般用什麼方法算
水池也有很多種,比如說埋在地下的,露在地上的,還有半埋的,按照實際荷載計算受力,然後再按照鋼筋混凝土的設計要求計算就可以了。
1.彎矩計算中,水、土壓力乘以荷載分項系數1.27,地面堆積及車輛荷載產生的側壓力乘以荷載分項系數1.4。
池內有水,考慮池外土壓力時,強度計算時的池外土壓力荷載分項系數取1.0;計算底板跨中彎矩時,若考慮側壁彎矩的有力影響,則側壁彎矩荷載分項系數取1.0。
2.以基本組合的設計值彎矩計算配筋面積,可人工計算,也可以構件計算軟體計算,應注意保護層厚度問題,即鋼筋合力點至壁邊緣距離as。
⑸ 梁截面大小及配筋大小計算方法
1、取拉梁所拉結的柱子中軸力較大者的1/10,作為拉梁軸心受拉的拉力或軸心受壓的壓力,進行承載力計算。按此法計算時,柱基礎按偏心受壓考慮。(基礎土質較好,用此法較節約)
2、以拉梁平衡柱底彎矩,柱基礎按中心受壓考慮。拉梁正彎矩鋼筋全部拉通,負彎矩筋有1/2拉通。此時梁的截面高度宜取下面的取值較高者。
(5)配筋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基礎梁最好與基礎直接相連,第一種較好,原因如下。
基礎梁的主要作用是協調地震時各基礎的變形,使基礎能共同協調工作,所以才按拉梁設計,因此是用來協調基礎的,而不是協調柱子。
底層柱計算長度大是一個常見的問題,有較多的解決方法,不應該為了講究柱的剛度值而犧牲基礎梁的作用,短柱問題十分明顯,不用細說。
若必須按方案二做,結構的計算簡圖也應該取到基礎頂面,所以方法二不提倡,其力學概念不明確,若要減小柱的計算長度可以適當把基礎頂面提高(對多層建築有效)。
⑹ 鋼筋混凝土樑柱板的配筋具體怎麼計算
現澆鋼筋混凝土樓(屋)面板除按計算配置縱向
受力鋼筋外,還應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
-2002)(簡稱《混凝土規范》)的規定配置必要的構
造鋼筋和分布鋼筋。合理配置鋼筋混凝土板的構造鋼
筋和分布鋼筋,不僅有利於保證樓(屋)面板的正常
使用,也有利於提高混凝土板的耐久性。
鋼筋混凝土板的構造鋼筋主要是指:1)板簡支邊
的上部構造負筋;2)單向板的受力鋼筋與梁平行時,
沿梁方向布置的與梁垂直的上部構造負筋;3)控制板
溫度、收縮裂縫的構造鋼筋。
合理布置構造鋼筋,就是要按《混凝土規范》的
要求限制構造鋼筋的最小直徑、最大間距,保證構造
鋼筋有必要的配筋面積。比如上述第1,2
項的板上部
構造負筋,按規范要求,其直徑不宜小於8mm,間距
不宜大於200mm,配筋面積不宜小於受力鋼筋面積的
三分之一。筆者認為,此構造負筋的配筋率也不宜小
於該方向板截面面積的0.15%。否則,當板的受力鋼
筋的配筋率小於0.45%時,會出現板支座上部構造負
筋的截面面積反而小於分布鋼筋面積的不合理現象。
對「配筋面積不宜小於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三分
之一」有兩種不同的理解:1)不論受力鋼筋和構造鋼
筋是否採用同一強度等級的鋼筋,一律將受力鋼筋面
積除3
作為構造鋼筋的配筋面積;2)當受力鋼筋的強
度等級高於構造鋼筋時,將受力鋼筋的面積換算成與
構造鋼筋強度等級相同的鋼筋的面積,然後除以3
作
為構造鋼筋的配筋面積。顯然,後一種構造鋼筋的配
筋方法較合理。
控制板溫度、收縮裂縫的構造鋼筋,按規范要求
其間距為150~200mm,縱橫兩個方向的最少配筋面
積不宜小於板截面面積的0.1%;主要是在板的未配筋
表面配置。已配置鋼筋的部位,只要板的上、下表面
縱橫兩個方向配筋率均不小於0.1%,可不配置溫度、
收縮鋼筋。在板的未配筋表面另配的溫度、收縮鋼筋
應與已配的鋼筋按受拉要求搭接。
鋼筋混凝土板的分布鋼筋,主要是指:1)單向板
(兩對邊支承板,長短邊之比≥3
的四邊支承板)底面
處垂直於受力鋼筋的分布鋼筋;2)垂直於板支座上部
負筋的分布鋼筋;3)2<長短邊之比<3
的四邊支承板,
宜按雙向板計算配筋;當按單向板計算配筋時垂直於
板底受力鋼筋的分布鋼筋。
長短邊之比<2
的板應按雙向板計算配筋。
當鋼筋混凝土板按單向板設計時,除沿受力方向
布置受力鋼筋外,尚應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鋼筋。
單位長度上分布鋼筋的截面面積不宜小於單位寬度上
受力鋼筋的15%,且不宜小於該方向板截面面積的
0.15%;分布鋼筋的間距不宜大於250mm,直徑不宜
小於6mm;對集中荷載較大的情況,分布鋼筋的截面
面積應適當增加,其間距不宜大於200mm。
當地下室外牆按單向板(以樓板和基礎底板為支
承點的單跨、雙跨或多跨板)計算牆的豎向受力鋼筋
配筋時,除牆的豎向受力鋼筋應滿足計算和最小配筋
要求外,牆的水平分布筋也應滿足受彎構件最小配筋
率要求,而且牆的水平分布筋的強度等級應與牆的豎
向受力鋼筋相同。
板的分布鋼筋和支座構造負筋如圖1
所示。
圖
1
板支座構造負筋及分布鋼筋配筋示意
應當指出,對於普通梁板類受彎構件,混凝土強
度等級宜採用c20~c35,不宜過高;當板的受力鋼筋
選用hrb335
級鋼筋或hrb400
級鋼筋時,可以獲得
比選用hpb235
級鋼筋更好的性價比,因而也更經濟。
註:兩對邊支承板稱為單向板;長短邊之比等於和大
於3
的四邊支承板,工程上通常按單向板設計計算。
⑺ 給出鋼筋配筋圖,怎麼計算鋼筋用量
鋼筋用量計算方法:
設支座中對中跨距為L,支座寬為hc,支座內主筋直徑為D,保護層厚度為bhc,錨固長度為LaE,d為所在鋼筋直徑.
(1)上部貫通筋2Ф18
單支長=L+hc-2*bhc-2*D-0.06+2*15*d
總長=單支長*2
(2)下部受力縱筋2Ф16
單支長=L+hc-2*bhc-2*D-0.06+2*15*LaE
總長=單支長*2
(3)抗扭筋N2Ф12
單支長=L-hc+2*15*d+12.5*d
總長=單支長*2
(4)左部角筋(只有1根,其餘2根為貫通筋)
總長=(L-hc)/3+hc-bhc-D-0.03+15*d
(5)右部角筋(第一排只有1根,其餘2根為貫通筋,第二排有2根)
第一排長=(L-hc)/3+hc-bhc-D-0.03+15*d
第二排長=(L-hc)/4+hc-bhc-D-0.03+15*d
總長=第一排長+第二排長*2
(6)箍筋Ф8@100/200
單支長=(0.4+0.5)*2-8*bhc+8*0.008+2*11.9*0.008
支數=(L-hc-2*1)/0.2+(1-0.05)/0.1*2+1
箍筋總長=單支長*支數
鋼筋匯總:
Ф10以下鋼筋總重 M(單位為千克) =所有鋼筋總長(單位為M)*0.395
最後將千克轉化為噸,保留3位小數.
⑻ 純懸挑梁 如何計算它的配筋
受拉鋼筋最小配筋面積
Asmin=ρsminbh
=0.0020×250×500
=250mm^2
凈懸挑的長度的1/12,不過還要看梁內側的板厚,懸挑構件容易破壞,建議還是按照凈懸挑的長度的1/10取,同時還要注意與之相連的樓板板厚的協調問題。懸挑板的板厚取1/10板的挑出長度,且不小於70mm,端部不小於50mm。
(8)配筋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配筋影響
(1)自然環境下配筋高強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縮徐變呈現早期發展較快,後期發展緩慢的特點,這與混凝土收縮徐變發展規律相一致;
(2)配筋混凝土的收縮徐變均小於素混凝土的收縮徐變。當配筋率較低時,其對收縮徐變的影響較小,在工程應用中,可以按素混凝土來對待;當配筋率較高時,其對收縮徐變的減小作用需進行具體的試驗研究;
(3)通過對配筋混凝土的有限元分析以及和試驗結果的對比可以得出,配筋混凝土的收縮應變分析中應考慮徐變的作用,忽略徐變的作用將對收縮應變產生較大的誤差;配筋率的大小對徐變的影響也不同,配筋率越高,徐變越小,相同配筋條件下,不同載入齡期下混凝土徐變相近。
⑼ 配筋率怎麼算誰知道
配筋率計算:ρ=A(s)/A
式中:A(s)為受拉或受壓區縱向鋼筋的截面面積;A根據受力性質不同而含義不同,分別為:
1、受壓構件的全部縱筋和一側縱向鋼筋以及軸心受拉構件、小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計算中,A取構件的全截面面積;
2、受彎構件、大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計算中,A取構件的全截面面積扣除受壓翼緣面積(b'(f)-b)h'f後的截面面積。
配筋率是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拉或壓)鋼筋的面積與構件的有效面積之比。柱子為軸心受壓構件。在橋梁工程中,一般指的是面積配筋率,即受拉鋼筋面積與主梁面積之比。
(9)配筋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最大配筋率ρ (max)=ξ(b)f(c)/f(y),結構設計的時候要滿足最大配筋率的要求,當構件配筋超過最大配筋率時塑性變小,不利於抗震。
最小配筋率是指,當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區開裂後,鋼筋應力趨近於屈服強度,這時的配筋率稱為最小配筋率ρ(min)。
最小配筋率是根據構件截面的極限抗彎承載力M(u)與使混凝土構件受拉區正好開裂的彎矩M(cr)相等的原則確定。最小配筋率取0.2%和0.45f(t)/f(y)二者中的較大值!
配筋率是影響構件受力特徵的一個參數,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結構構件的破壞形態,不發生超筋破壞和少筋破壞,配筋率又是反映經濟效果的主要指標。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構件發生少筋破壞,少筋破壞是脆性破壞,設計時應當避免。
⑽ 框架柱配筋率怎樣計算
受拉鋼筋配筋率、受壓鋼筋配筋率分別計算。
計算公式:ρ=A(s)/bh(0)。 此處括弧內實為角標,,下同。式中:A(s)為受拉或受壓區縱向鋼筋的截面面積;b為矩形截面的寬度;h(0)為截面的有效高度。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數量的一個參數。
配筋率是影響構件受力特徵的一個參數,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結構構件的破壞形態,不發生超筋破壞和少筋破壞,配筋率又是反映經濟效果的主要指標。
面積配筋率(ρsv)
配置在同一截面(b×s,b為矩形截面構件寬度,s為箍筋間距)內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積與該截面面積的的比率。其中,箍筋面積Asv=單肢箍筋的截面面積Asv1×肢數n。
最小配筋率:梁:ρsv,min=0.24×ft/fyv;
彎剪扭構件:ρsv,min=0.28×ft/fyv。箍筋體積配筋率
體積配箍率(ρv):箍筋體積與相應的混凝土構件體積的比率。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配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