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手工小橋的做法
這做法還是可以認識一下,比較復雜的還是可以的。
❷ 陝西西鄉廊橋記敘文
我們學校坐落在錦江旁邊,江上有許多橋:新南門大橋車輛川流不息,一派繁忙景象;老南門大橋沉穩莊重,兩側繁花似錦;彩虹橋像一道長虹橫跨江面,橋上的雕刻栩栩如生……可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美麗的安順廊橋。
走過音樂廣場,遠遠的就可以看見一座巨大的古代「房屋」橫跨在江面,飛檐雕窗、紅牆黑瓦,十分美麗。來到近處,你會發現這是一座在身上蓋了房子的橋!老師說這樣特殊的橋叫做「廊橋」。
放眼望去,安順廊橋古色古香,橋上的廊屋仿照古代建築建造,有三重飛檐,每個飛檐的角上都掛著銅鈴,微風吹來,銅鈴發出悅耳的歌聲。屋頂上還有兩條蛟龍,昂首揚尾,好像要騰空而起。房屋清一色全是鮮艷的紅色,配上黑色的雕花大木窗,讓人覺得庄嚴肅穆。橋身有三個大橋洞,大橋洞的肩上還有兩個小橋洞,據說這樣的設計既可以保證洪水快速通過,又可以減輕橋的重量。橋洞前面佇立著兩只巨大的銅獸。一隻張著大口,昂首向天,好像在觀測天氣的變化;一隻俯首向下,緊皺著眉頭,好像在監測水情的變化。古代的人們就用這樣的銅獸來避水驅災。清澈的河水緩緩地流著,陽光下,橋洞和水裡的倒影形成一個奇怪的橢圓,波浪的影子投射到橋洞的石壁上,好像無數條銀色的小蛇在舞蹈,真是美麗極了。
來到橋的南端,迎面是一座巨大的牌坊。越過牌坊,順著台階而上,我驚訝的發現欄桿全是一塊塊雕花的石板,有喜鵲停在梅花上唱歌、白鶴在松樹間跳舞等,老師說這都是象徵幸福的圖案,包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願。我數了數,一共有106幅呢!朱紅橋柱上也都雕刻著各種各樣的雲朵,它們有的像魚,有的像鳥。
憑欄遠眺,錦江邊的美景盡收眼底,合江亭、水井坊隱隱約約。清澈的錦江緩緩流著,兩岸的翠柳在微風中輕輕飄盪。白雲下,幾只白鷺掠過,和遠處高樓玻璃牆面上的藍天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再看看腳下,陽光下,水面像有無數的金葉子在跳躍,晃得人眼睛發花。我陶醉在這美景中。
順著橋廊來到北端,牆上有四幅浮雕,刻著古代人製作蜀綉、蜀錦的場景。著名作家魏明倫的《廊橋賦》也刻在北門的石壁上 :「橋名安順,河是府南……」
離開時,我依依不捨。回頭望,發現安順廊橋雄偉的身軀被夕陽鍍上了一圈金邊,橋下酒吧外閃閃的霓虹像七彩的星星。聽著隱隱約約傳來的音樂,我真為自己能生活在這座城市——成都而感到幸福。
❸ 小橋,流水,藍天,白雲,垂柳,青草,小鳥,蝴蝶,小河,魚兒,我,大樹。用這些詞語寫兩句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17
❹ 迷人的橋
橋,水梁也。從木,喬聲。駢木為之者。獨木者曰杠。――《說文》
寧新中更名安陽,初作河橋。――《史記•秦本紀》
洛水橋邊春日斜。――劉禹錫《浪淘沙》
長橋卧波。――唐•杜牧《阿房宮賦》
橋邊紅葯。――宋•姜夔《揚州慢》
橋邊一帶。――《廣東軍務記》
又如:橋閣(傍山架木為路。即棧道,閣道);橋津(橋頭。津,水邊渡口)
器物上的橫桿
奉席如橋衡。――《禮記•曲禮》。註:「井上桔槔。」
又如:鞍橋
木名
橋<動> 架橋,修橋
△jiāo
1.桔槔。井上汲水工具。或指桔槔上的衡木。
2.通"憍"。驕傲。參見"橋泄"。
△jiǎo
1.山行用具。《史記•河渠書》:"[禹]陸行載車,水行載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橋。"裴駰集解引徐廣曰:"橋,近遙反。一作'檋'。檋,直轅車也。"一說即轎。
2.通"矯"。矯正。
3.通"矯"。偽,虛假。參見"橋言"。
4.通"撟"。翹起;伸出。
5.勁疾。
橋的概念
橋是一種架空的人造通道。由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兩部分組成。上部結構包括橋身和橋面;下部結構包括橋墩、橋台和基礎。它們高懸低卧,形態萬千,有的雄距山嶴野嶺,古樸雅緻;有的跨越岩壑溪間,山川增輝;有的坐落鬧市通衢,造型奇巧;有的一橋多用,巧奪天工。不管風吹雨淋,無論酷暑嚴冬,它們總是默默無聞地為廣大的行人、車馬跨江過河,飛津濟渡。
橋的意義與特點
建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以便於運輸工具或行人在橋上暢通無阻。若從其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來說,橋應該是專指跨水行空的道路。故說文解欄位玉裁的注釋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橋也。」說明橋的最初含意是指架木於水面上的通道,以後方有引伸為架於懸崖峭壁上的「棧道」和架於樓閣宮殿間的「飛閣」等天橋形式。
中國山川眾多、江河縱橫,是個橋梁大國,在古代無論是建橋技術,還是橋梁數量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千百年來,橋梁早已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在地理氣候、文化習俗以及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各自立足於自己的實際條件和根據自己的需要,經過長期的時間,遂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橋梁形式,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體說來大致有如下特點:
(一) 地域性。我國土地遼闊,南北之間和東西之間的橋梁,受所在自然地理和人文社會的影響,因地制宜,都形成了各自相對獨立的風格和特色。如北方中原地區,黃河流域,地勢較為平坦,河流水域較少,人們運輸物資多賴騾馬大車或手推板車。因此,這里的橋梁多為寬坦雄偉的石拱橋和石樑橋,以便於船隻從橋下通過;西北和西南地區,山高水激、谷深崖陡,難以砌築橋墩,因此,多採用藤條、竹索、圓木等山區材料,建造繩索吊橋或伸臂式木樑橋;嶺南閩粵沿海地區,盛產質地堅硬的花崗岩石,所以石橋比比皆是;而雲南少數民族地區,因竹材豐富,便到處可見別具一格的各式竹材橋梁。從橋梁的風格上看,北方的橋如同北方的人,顯得粗獷朴實;南方的橋也同南方的人,顯得靈巧輕盈。當然,這跟自然地理也有極大關系,如北方的河流因水流量欺負變化很大,又有山洪冰塊沖擊,故橋梁必須厚實穩重;而南方河流水勢則較平緩,又要便於通航,故橋梁相對較纖細秀麗。
(二) 多種多樣性。我國是個文明古國,地大物博,山河奇秀,南北地質地貌差異較大,因此對建橋的技術要求也高。大約在漢代時,橋梁的四種基本橋型:梁橋、浮橋、索橋、拱橋便已全部產生了。這四種橋根據其建築材料和構造形式的不同,又分別演化出:木橋、石橋、磚橋、竹橋、鹽橋、冰橋、藤橋、鐵橋、葦橋、石柱橋、石墩橋、漫水橋、伸臂式橋、廊橋、風雨橋、竹板橋、石板橋、開合式橋、溜索橋、三邊形拱橋、尖拱橋、圓拱橋、連拱橋、實腹拱橋、坦拱橋、徒拱橋、虹橋、渠道橋、曲橋、纖道橋、十字橋,以及棧道、飛閣等等,幾乎應有盡有,什麼形式的古橋,在我國都能找到。
(三) 多功能性。我國古代的匠師建橋,很注意發揮橋梁的最大效益,既能考慮到因地制宜、一切從實用出發,又能考慮使橋梁盡量起到多功能的作用。如江南的拱橋多為兩頭平坦,中間高拱隆起,使之既產生造型上的弧線美,又利於行舟。而南方地區廣見的廊式橋,則更充分反映了一橋多用的特點。南方雨多日照強,橋匠便在橋上修建廊屋,這不僅為過往行人提供了躲避風雨日照、便於歇息的場所,而且還增加了橋梁的自重,以免洪水把橋沖掉,並起到保護木樑、鐵索不受風雨腐蝕的作用。特別是很多此類廊橋,因是人員過往要沖,故還利用它兼作集市、住宿和進行商業活動。如廣東潮安縣的湘子橋,這座橋全長五百餘米,?quot;一里長橋一里市"之稱,橋中設一段可以開合的浮橋,以利通航;橋上建廊屋、樓後做集市,其間店面櫛比,自晨至暮,熙熙攘攘,熱鬧非凡,以至不聞不見咆哮的潮水和寬闊的江面,故民間流傳有「到了湘橋問湘橋」的笑話。
(四) 群眾公益性。橋梁自產生始,便以屬於民眾共有的社會性出現。我國的傳統建築,一般為私有性,唯有橋梁(除私有的園林中橋梁外),不管是官修私建的,都為社會所公有。故數千年來,愛橋護路成為一種良好風尚,而「修橋鋪路」則是造福大眾的慈善行為,被民眾所推崇。因此,修橋或建橋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查看史志,我國歷來修橋建橋的方式,大概有四種:一是民建,即由一家一姓獨立建橋;二是募捐集資,報經官府支持,協力興建。此種最為多見,如著名的趙州橋、泉州洛陽橋等,都是用此方式建成的;三是官倡民修,由地方官倡導,士紳附和認捐,並指派官吏或商紳主持完成。此多屬較大的橋梁;四是全由官府撥款施工興建的。所以,我國古橋遍布各地,連窮鄉僻壤也多建橋。其數量之多,分布之廣,居世界首位。
橋的產生與發展
在人為橋梁之前,自然界由於地殼運動或其他自然現象的影響 ,形成了不少天然的橋梁形式。如浙江天台山橫跨瀑布上的石樑橋,江西貴溪因自然侵蝕而成的石拱橋(仙人橋)以及小河邊因自然倒下的樹干而形成的 「獨木橋」,或兩岸藤蘿糾結在一起而構成的天生「懸索橋」等等。人類從這些天然橋中得到啟示,便在生存過程中,不斷仿效自然。開始時大概是利用一根木料在小河上,或氏族聚居群周圍的壕溝上搭起一些獨木橋(橋之所以始稱「梁」,也許便是因這種橫梁而過的原故),或在窄而淺的溪流中,用石塊墊起一個接一個略出水面的石蹬,構成一種簡陋的「跳墩子」石樑橋(後園林中多仿此原始橋式,稱「汀步橋」、「踏步橋」)。這些「獨木橋」「跳墩子橋」便是人類建築的最原始的橋梁,以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斷由低級演進為高級,才逐漸產生各種各樣的跨空橋梁。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橋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的,包括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東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梁的大發展。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背誦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橋的類型與形式
按主要材料分
木、石、磚、竹、藤、鐵、鹽、冰橋
木橋是最早的橋梁形式,我國秦漢以前的橋幾乎都是木橋。如最早出現的獨木橋、木柱樑橋。約商周時便出現浮橋,戰國前後又出現排柱式木樑橋和伸臂式木樑橋。但因木材本身的特性,如質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強度和長度支配等,不僅不易在河面較寬的河流上架設橋梁,而且也難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橋梁來,因此,南北朝始遂為木石混合或石構橋梁所取代。
石橋和磚橋。一般是指橋面結構也是用石或磚料來做的橋,但純磚構造的橋極少見,一般是磚木或磚石混合構建,而石橋則較多見。到春秋戰國之際便出現了石墩木樑跨空式橋,西漢進一步發展為石柱式石樑橋,東漢則又出現了單跨石拱橋,隋代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單孔弧形石拱橋,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樑橋。宋代是大型石橋蓬勃發展的時期,創造出像泉州洛陽橋和平安橋那樣的長達數里橫跨江海交匯處的石樑橋,以及像北京蘆溝橋和蘇州寶帶橋那樣的大型石拱橋。
竹橋和藤橋。主要見於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區。一般只用於河面較狹的河流上,或作為臨時性架渡之用。早期的主要是一種索橋,南北朝時稱竹質的溜索橋為「笮橋」。後來出現了竹索橋、竹浮橋和竹板橋等。鐵橋,在古代包括鐵索橋和鐵柱橋兩種。前者屬於索橋類,較多見,約在唐代便出現;後者屬於梁橋類,實為木鐵混合橋,極少見,在江西見一例。
鹽橋和冰橋。主要見於特殊的自然環境中。前者主要見於青海鹽湖地區,後者主要見於北方寒冷地區。
按結構及外觀分
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種基本類型。
梁橋。又稱平橋、跨空梁橋,是以橋墩做水平距離承托,然後架梁並平鋪橋面的橋。這是應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橋,在歷史上也較其它橋形出現為早。它有木、石或木石混合等形式。先秦時梁橋都是用木柱做橋墩,但這種木柱木樑結構,很早就顯出其弱點,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因此,起而代之的是石柱木樑橋,如秦漢時建成的多跨長橋:渭橋、灞橋等。約在漢代時樁基技術發明,於是出現了石橋墩,標志著木石組合的橋梁能夠越跨較寬大的河道能經受住洶涌洪浪的沖擊。但由於石墩上的木樑不耐風雨侵蝕,於是便在橋上建起了橋屋,保護橋身,此橋型(廊橋)後多見於南方,但最早都見於黃河流域。中小型的石樑或石板橋,構造方便,材料耐久,維修省力,是民間最為喜用的一種橋形,尤其是南宋後,在福建泉州地區十分盛行,創造了許多長大的石樑橋。梁橋若中間無橋墩者,稱單跨梁橋;若水中有一橋墩,使橋身形成兩孔者,便稱雙跨梁橋;若兩墩以上者,便稱多跨梁橋。
浮橋。又稱舟橋、浮航、浮桁,因其架設便易,常用於軍事目的,故也稱「戰橋」--一種用於數十百艘木船(也有用木筏或竹筏連橫於水上的)連鎖起來並列於水面,船上鋪木板供人馬往來通行的橋。若按嚴格意義上的橋:是以跨空和有柱墩為標志的話,那它還不是十足意義上的橋。浮橋主要建於河面過寬及河水過深或漲落起伏大,非一般木石柱樑橋所能濟事的地方。浮橋兩岸多設柱樁或鐵牛、鐵山、石囷、石獅等以系纜。隋大業元年在洛陽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橋,是第一次用鐵鏈連接船隻的浮橋。浮橋目前在我國南方如江西、浙江、廣西等地方仍常見用。
浮橋的優點:一是施工快速,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軍圍攻武昌,只用一夜時間就建成兩座橫跨長江的浮橋。二是造價低廉,明代鄒守益在《修鳳林浮橋記》中,曾對石橋與浮橋做過比較:「若用石樑橋,要費千金,而用浮橋,則費五百金便可,可根據需要而定。」三是開合隨意,拆除和架設都很方便。缺點是載重量小,隨波上下動盪不定,且抵禦洪水能力弱,常需及時拆撤,並要人照看,管理繁瑣,舟船、橋板與系船的纜繩要經常修葺和更換,維護費用昂貴。因此,很多浮橋的最後歸宿,都向木樑橋、石樑橋或石拱橋發展。
索橋。也稱吊橋、繩橋、懸索橋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鐵索等為骨幹相拼懸吊起的大橋。多建於水流急不易做橋墩的陡岸險谷,主要見於西南地區。其做法是在兩岸建屋,屋內各設系繩的立柱和絞繩的轉柱,然後以粗繩索若干根平鋪系緊,再在繩索上橫鋪木板,有的在兩側還加一至兩根繩索作為扶欄。始見於秦漢,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橋,又名"夷里橋",便是座竹索橋。現存著名的有建於明清時的瀘定鐵索橋、灌縣竹索橋等。過索橋感覺非常驚險,正如古人形容過索橋的那樣:「人懸半空,度彼決壑,頃刻不戒,隕無底谷。」唐代和尚智猛稱:「窺不見底,影戰影栗。」其實真正渡之還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紀》對貴州盤江橋評價的那樣:「望之飄然,踐之則屹然不動。」
拱橋。在我國橋梁史上出現較晚,但拱橋結構一經採用,便迅猛發展,成為古橋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種橋型,即使在今天,它也仍有繼續發展的廣闊前景。拱橋有石拱、磚拱和木拱之分,其中磚拱橋極少見,只在廟宇或園林里偶見使用。一般常見的是石拱橋,它又有單拱、雙拱、多拱之分,拱的多少視河的寬度來定。一般正中的拱要特別高大,兩邊的拱要略小。依拱的形狀,又有五邊、半圓、尖拱、坦拱等之分。橋面一般鋪石板,橋邊做石欄桿。拱橋的形象最早見於東漢畫像磚上,是由伸臂木石樑橋在發展過程中又受墓拱、水管等形狀影響而產生的。文獻記載見於南北朝時的《水經注》中,現存最早的實物和最具代表性的是隋代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石拱橋的發券,明以後,尤其在清代,則盛行用整券,即「桶狀發券」。
其他造型
飛閣和棧道、渠道橋和纖道橋,以及曲橋、魚沼飛梁和風水橋。
「飛閣」,又稱閣道、復道,即天橋。古代宮殿樓閣間的跨通道。《三輔黃圖》:「乃於宮(指漢未央宮)西跨城池作飛閣通建章宮,構輦道以上下。」秦漢皇宮樓殿間聯以閣道通行,因上下有道,故稱復道。秦始皇築閣道由阿房宮通驪山,人行橋上,車行橋下,堪稱中國最早的立交橋。「棧道」,又稱棧閣、橋閣,單臂式木樑橋。在山區陡峭的地方,架木鋪成的道路。
「渠道橋」,既是引水渠道又作行人用的橋梁。也即在橋上砌水渠以引水。如建於金代的山西洪洞縣惠遠橋。故今山西民間尚有「水上橋、橋上水」的俚語。「纖道橋」,一種為便於拉纖而建造的、與河流平行的帶狀長橋。多見於浙江境內的運河地區。有的長達一二公里乃至五六公里,如紹興阮社有一座「百孔官塘」纖道橋,建於清同治年間,橋長380餘米,115個跨,橋面用三塊條石拼成,底平接水面。
「曲橋」,園林中特有的橋式,故也稱園林橋。橋與徑、廊均為園林中遊人賞景的通道。「景莫妙於曲」,故園林中橋多做成折角者,如九曲橋,以形成一條來回擺動,左顧右盼的折線,達到延長風景線,擴大景觀畫面的效果。曲橋一般由石板、欄板構成,石板略高出水面,欄桿低矮,造成與水面似分非分、空間似隔非隔,尤有含蓄無盡之意。
橋的材料與構造
橋梁的構造,除較原始的獨木橋、汀步橋以及浮橋外,一般均由跨空部分和跨空支承部分構成,即橋墩與橋身組成。
(一) 梁橋,根據其所用材料和構造情況,可分為木樑橋和石樑橋。「木樑橋」包括木樑木柱橋、木樑石柱橋、木樑石墩橋、木撐架橋,其中「木樑石柱橋」是從木樑木柱這種原始的木橋發展而來的。
「石樑橋」包括石樑石柱橋、石樑石墩橋、石伸臂橋(類似木伸臂橋)、三邊石樑橋、漫水石樑橋、石板平橋(多見於園林「曲橋」和「纖道橋」)。其中以「石樑石墩橋」最為常見。這種橋比用石墩木樑又更進一步,避免了木樑橋面易於腐朽、常需維修的缺點。
橋梁中還有一種與浮橋相結合的橋式,即「開合式橋」。其中間浮橋可根據需要開合啟閉。如潮安縣的湘子橋。其東西兩端是石樑橋,中間則用十八隻木船搭成浮橋相連接,以利排渲洪水,及「通巨艦,排放木筏」之用。
(二)拱橋,根據其構造情況以及拱券的圓弧和排列形式可分為:陡徒和坦拱式拱橋、尖拱和圓拱式拱橋、連拱和固端式拱橋,單孔和多孔式拱橋、實腹和空腹式拱橋,以及虹橋等等。其拱券的圓弧則有半圓、馬蹄、全圓、鍋底、蛋圓、橢圓、拋物線圓及折邊等形式,排列形式則有並列和橫聯兩種,其中橫聯式應用最多,並派生出鑲邊橫聯券和框式橫聯券兩種。
(三)索橋,根據其採用不同質地的繩索及過度和構造形式,可分為竹索、鐵索、藤索和溜索橋、城防吊橋,以及單索、雙索、多索網狀橋、並列多索橋等。
橋的藝術與文學
山水自然美,向為我國文學家和藝術家情有獨鍾。正如明代大藝術家董昌其所說「詩以山川為境,山川亦為詩為境。」橋,是架設於山水之間的建築物,它長期屹立於大自然之中,也就成為點綴和美化大自然的一員。有山有水自然也就會有橋,橋梁本身也是實用與藝術的融合體,如橋梁的平直、索橋的凌空、浮橋的韻味、拱橋的涵影等,原來就搖曳著藝術的風采。故英國李約瑟先生說:「沒有中國橋欠美的,並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
我國橋梁的藝術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即造型風格和裝飾工藝。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曲線柔和、韻律協調和雄偉壯觀上。而江南水鄉的一些小梁細橋,則更使人聯想到「小橋 流水 人家」的詩情畫意。
橋梁裝飾,在我國總的來說不算很發達,主要體現在石構橋梁中,其部位大致在人們易於駐足觀瞻的地方。如常見的有螭龍、鳳、獅、象、犀牛,並間有兔、猴、馬、狗、雲朵、蓮花、芳草等圖案。也有少數浮雕的河神像、武士像和人物故事形象。如河北趙縣永通橋山花牆上浮雕的河神頭像,趙州橋欄板上浮雕的螭龍和望柱上的獅首像, 北京盧溝橋望柱上的石獅子等等。這些石雕,工藝精細,並往往還與民間風情、神話傳說有密切的聯系。如治水的蛟龍,分水的犀,降伏水怪的神獸等,從而形成我國橋梁藝術的獨特風格。
此外,我國許多橋梁,往往在橋上或橋頭上構建有許多附屬建築物。橋上構築建築物,起自木橋的防腐和壓基作用,後成為橋與建築的結合物。橋頭構築建築物,是作為橋梁出入口的標志, 並兼有襯托、拱衛和裝飾橋梁的作用。
【盧溝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市區西南部豐台區宛平城,橫跨永定河。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明昌三年(1192)建成。明正統、清康熙年間重建,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橋由白石砌成,長212.2米,寬7.5米。兩側有欄板、望柱,望柱上雕鑿大小石獅492隻,神態各異。橋有11孔,橋墩、拱券各部分,均用腰鐵固牢。橋墩作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橋兩頭有華表各一對,石碑各一座,一為清康熙年間修橋碑,一為乾隆御題"盧溝曉月"碑,為"燕京八景"之一。橋東為宛平城,1937年7月7日,日軍炮擊盧溝橋,
進攻宛平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這就是著名的"盧溝橋事變",至今橋身仍可見當年的彈痕。
【趙州橋】
又名安濟橋,也叫大石拱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它不僅是中國第一座石拱橋,也是當今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橋。唐代文人贊美橋如"初雲出月,長虹飲澗"。
這座橋建於隋朝公元605年至618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沖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李春設計的趙州橋,橋身長50.82米,寬9.60米,大拱的凈跨度長37.37米,拱高7.23米。他考慮,為使橋面坡度小,將橋高與跨度呈1:5的比例,這樣既便於行人來往,也便於車輛通行;拱頂高,又便於橋下行船。他又在大拱的兩肩上,各做兩個小拱,使得整個橋型顯得格外均衡、對稱,既便於雨季泄洪,又節省了建築材料。其結構雄偉壯麗、奇巧多姿、布局合理,多為後人所效仿。李春設計的橋面坦直,共分三股,中間走車馬,兩旁走行人,不僅可使秩序井然,且又能防止交通事故的發生。可見,在1300多年前,在技術十分落後的情況下,一個普通石匠李春有這樣高超的技術,實為難能可貴。
李春選用的石料和石料砌法技藝與眾不同。他採用長方形石料,每塊重約一噸,在1350多年前的隋朝,李春在沒有起重機和吊車的情況下,運這么重的大石頭是何等的艱辛。這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可見李春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和代價!
李春帶領其他工匠,將石料各面部鑿有細密的斜紋,使石塊相互咬合扣緊。全橋由28道獨立的石拱縱向並列組成。他想,這樣可以使每道石拱圈各自獨立負荷載重,又便利於修繕。為了加強各拱圈的連接,他又採用9道鐵梁貫於拱背之上,接著用腰鐵嵌入拱石之間,使橋能"奇巧固護,用於天下"。
最後,李春又組織能工巧匠,在橋面的兩側石欄桿上,刻有許多精美的古典雕刻藝術,圖案細膩,刀法蒼勁有力,雕刻靈變,各種鳥獸龍騰虎躍,欲飛若動,形象逼真,堪稱隋唐時代雕刻藝術的佳作。這種拱上加拱、"敞肩拱"的新式橋型,這樣的布局,採用這樣的巨形跨度,構成這樣的優美的造型,是李春在世界上的首創。在歐洲,14世紀才出現法國泰克河上的賽雷橋,但是,比中國趙洲橋晚了700多年,並且早已被洪水毀壞無存。所以,李春造的趙州橋是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唯一尚存的時間最長的一座,在世界佔有重要地位,是相當有價值的。這是中國人民的驕傲和自豪。
這座歷史悠久、結構奇特、造型美觀、居世榜首的趙州橋,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第一位橋梁專家。
但是,關於李春的生平事跡卻沒有留下更多的記載。就連隋朝之後的唐朝人,也只有"製造奇特趙州橋的人是隋匠李春"等數語記載。在趙州橋建成100年以後的唐朝開元13年(公元726年)中書令張士貞在《安濟橋銘》中簡略提到:"趙州清水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為。"這說明,在封建社會里,勞動人民的創造發明,不知有多少被埋沒了。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趙州橋的基礎非常堅固。1350年來,兩邊橋基下沉水平只差5厘米,這說明李春橋址選擇科學合理。趙州橋橋基,是建築在清水河河床的白粗沙層上,既沒有打樁,也沒有其他石料,橋台僅用五層石料砌成,橋基很牢,結構簡單。在1350年前,李春就敢用這樣天然地基來承擔大橋的全部重量,可見李春對工程學、力學、建築學、水文、地質等都有深刻的理解。李春有這么多科學知識,無疑是他從勞動實踐中獲得和積累的。
中國橋之最
現存最古老的敞肩拱石橋是河北趙縣趙州橋。隋朝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元年(595~605年)建。
現存最早的也是橋洞最多的聯拱石橋是江蘇蘇州寶帶橋。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始建。
現存最早的十字橋是山西晉祠魚沼飛梁,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建。
最早的開關活動式大石橋是廣州潮州廣濟橋。明宣德十年(1435年)建。
僅有的五亭橋位於江蘇揚州瘦西湖。
中國十大名橋
(1)盧溝橋(2)廣濟橋(3)五亭橋(4)趙州橋(5)安平橋(6)十字橋(7)風雨橋(8)鐵索橋(9)五音橋(10)玉帶橋
最高的橋
米洛大橋
法國建成世界第一高橋,高達343米聳立雲間
2004年12月11日 0816
12月9日,法國塔恩河河谷的雲霧從米約高架橋下穿過。
米約高架橋的橋柱高達343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橋梁。
這座大橋位於法國首都巴黎通往地中海地區的公路上,其落成典禮將於12月14日舉行。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道:法國近日在其南部米堯地區的塔倫(音譯)河流經的一個峽谷修建了一座高達343米的世界第一高橋。
它由7根粗大的橋樁支撐,聳立雲霄,從照片上看極其壯觀。不知道司機和乘車人從橋上通過時是為感到身在天上而開心還是因害怕掉下去而提心吊膽。
報道說,該橋是連接巴黎和地中海沿岸的道路的一部分,法國總統希拉克將於本月14日親自出席通車儀式。
❺ 藍天,白雲,小橋夠成了一副美麗的畫卷是什麼修辭手法
比喻。 將 藍天白雲 小橋構成的景象比作美麗的畫卷
❻ 仿寫《一滴水經過麗江》的游記作文!在線等,挺急的!!!(不要假如我是一塊石頭的那一篇!!)
寫作思路:可以寫《一滴水經過洛河》,運用擬人的手法將自己寫成是一滴水,然後經過了洛河,將自己是怎麼經過洛河的過程詳細地介紹一下。
正文:
我是一滴水,歡快地落入了黃河之中。
從此我成了黃河千萬億滴水中的一員,一路走來,從青藏高原的卡日曲開始征程。在這片天荒地老的時空里,似乎一切都變得簡單而純凈,五彩石環繞著女媧,誇父在烈日下奔走,精衛鳥在藍天里歌唱,澄澈的青天綠水,無邊的林莽沼澤,山也巍巍,水也悠悠。冰川雪山的浩然潔白,高山絕壁的雄偉巍峨,小橋流水的柔情美麗,這些都是未經雕琢的自然模樣。
在這場漫長的旅途中,我隨著大江大浪一同湧入了河南的邊界。一個激流拍在身上,一陣翻天覆地之後,我流入了黃河的一條支流――洛河。暈頭轉向中,我緩緩舒展身軀,好好瞧見了周圍一番景色。
沿著洛河,我來到了洛浦公園的小渠里。
岸邊的老人悠閑的垂釣,小孩子們在綠草壩上放風箏,歡快的笑聲傳出了很遠,一直到我的耳中。楊柳依依春風和煦,人與自然美好相處的樣子是那麼的動人。突然一下子,一隻魚兒游過我身邊,把我撞開了許多。池底的水藻搖搖曳曳,開心的沖我揮揮手,打著招呼說「你好,朋友!」。我望向蔚藍的天空,清澈的顏色倒映在水面上,隨著水波一起一伏,一明一滅。陽光照耀下來溫柔和煦,清涼的觸感中,我闔上了眼睛睡去。
再次驚醒,卻是因為渾身一涼被托出了水面,我隨著河水一同涌到了龍門石窟的前面。
五湖四海而來的遊客們聚集在這里,用生疏的中文相互交流,景區中人山人海,人頭攢動。忽然一個激流打過來,使我躍出了水面。我慌忙掙大了眼睛,想好好看一看所謂的鬼斧神工。雖然那一剎那隻是很短的時間,但是我卻看到了前所未有的畫面。
不同於從前的冰川雪山,黃土峽壁,也不同於小橋流水或亭台樓閣。千萬種形態的美,以石為基呈現出來,給世界觀賞。這使我想到了從前聽白發蒼蒼的老者們所說的平地而開的龍門掌故,實在眼前,卻猶如夢中。巨大的佛像高達數十數百丈,千姿百態的座落其中,巍峨又壯觀,頗有一番拔地而起的恢宏之勢。我不由得驚嘆出聲。
天空慢慢黯淡下來,我仍在洛河中流著,流著。
流過了萬花盛開的牡丹叢,彷彿見才子佳人低眉回首,在從叢中笑;流過了大唐不夜的明堂前,彷彿見到千餘年前,大唐盛世的華麗氛圍,遙遙處武皇站在上面,日月當空,以曌天下;流過了白雲山的腳下,被半山腰截開的朵朵白雲,流淌中好像掠起卻回頭。雲霧之中,太陽終於黯淡,餘光收走了最後一縷橘黃。
我輕輕地閉上眼,江流中走過了千年的古都洛陽。作為一滴水,我回到了奔涌喧騰的黃河中,一浪一浪向前涌去;作為一滴水,我似乎深深的愛上了這座城,不止是因為它坐落的地方,更是因為它美麗的傳說;我知道,作為一滴水,我終於以水的方式游過了洛河。
❼ 二年級語文,七彩橋誰畫的
七彩橋是太陽畫出來的。
天空出現了七彩橋, 大海公公給天空畫上藍色, 葡萄姑娘給天空畫上紫色, 小草妹妹給天空畫上綠色, 向日葵姑姑給天空畫上黃色下雨啦, 天空更藍啦, 橘子阿姨給天空畫上橙色,
大山爺爺給天空畫上青色, 天晴啦, 天空更美啦。 石榴花姐姐給天空畫上紅色。 啊
七彩橋是太陽畫的。
彩虹,其實只要空氣中有水滴,而陽光正在觀察者的背後以低角度照射,便可能產生可以觀察到的彩虹現象,彩虹最常在下午,雨後剛轉天晴時出現,這時空氣內塵埃少而充滿小水滴,天空的一邊因為仍有雨雲而較暗,而觀察者頭上或背後已沒有雲的遮擋而可見陽光,這樣彩虹便會較容易被看到。
另一個經常可見到彩虹的地方是瀑布附近,在晴朗的天氣下背對陽光在空中灑水或噴灑水霧,亦可以製造人工彩虹。
月虹,又稱晚虹,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現象,在月光強烈的晚上可能出現,由於人類視覺在晚間低光線的情況下難以分辨顏色,故此晚虹看起來好像是全白色。
❽ 小橋,流水,藍天,白雲,垂柳,青草,小鳥,蝴蝶,小河,魚兒,我,大樹。用這些詞語寫兩句。
春天到了,青草把頭探出了地面。我坐在大樹下,看小橋下的小河裡小魚在嬉戲,望藍天白雲下自由飛翔的小鳥,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河面上倒映著垂柳的影子,好美啊!
❾ 揚州有哪些著名的橋
二十四橋原本是一座普通的橋,它位於揚州瘦西湖內。就其規模和式樣來說,它沒有多少特別吸引人的地方,按建造年代和建築技術考證,也沒有任何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然而就是這樣一座極其普通的單拱小橋,卻牛氣得很,文學史上有諸多詩詞歌賦寫到它,這種現象似乎很少見。在詩詞歌賦創作中提到橋的很多,但這些橋大多是泛指,不確定某一具體的橋,像「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一類,這些橋在詩文中只是一個點綴的元素,正如寫景必寫山河湖泊、花草樹木一樣,是借景抒情的需要,然而二十四橋卻是另類,它總是被「指名道姓」且高頻率地出現在詩詞等文學樣式中,這不能不是一種有趣的現象。
我們耳熟能詳的詩詞就有: 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姜夔 的《揚州慢》等。另外,曹雪芹在《紅樓夢》里和朱自清在他的散文里也時有提及到二十四橋。
二十四橋是一座普通的橋,在遊人的眼裡便是如此。大凡到瘦西湖去游覽的遊客在所看到的幾座橋中,最吸引眼球的、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五亭橋。五亭橋又叫「蓮花橋」,有「中國最美的橋」之稱,它是古代橋梁建築的傑作,也是揚州市的地標性建築,但這座橋的知名度與二十四橋不可同日而語,打開網路幾乎找不到與它有關的文學作品。為何「厚彼薄此」?可能還是有一種「名人效用」在作祟吧?因為唐代杜牧早就寫了「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一傳誦古今的七言絕句,這恐怕也是歷史上最早吟誦二十四橋的詩句吧?須知杜牧是寫七言絕句的高手,除了李白、李商隱、王昌齡,唐人中無人能出其右者,所以他寫出了「二十四橋明月夜」這樣的詩句,其影響之大可想而知,自他之後寫二十四橋的詩詞便一發而不可收了,甚至於「二十四橋」和「明月」被完全復制了下來,這也使得我們今天在讀到寫有二十四橋的詩詞時,往往咀嚼到杜牧的詩味來。
二十四橋雖然是一座普通的橋,因為有了唐詩宋詞的浸潤,有了許多文人雅士的附庸,也由此派衍出了許多故事來,最集中的就是二十四橋的名稱的由來。一曰:《揚州鼓吹詞》說「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二曰:二十四橋原為吳家磚橋,乃唐代歌妓吟唱之地。杜牧於月明之夜巧遇姿容妙曼的二十四歌女,故為為其賦詩而名;三曰:隋煬帝數次下江南,開鑿大運河,他以二十四名歌女數改其橋名。這些都是牽強附會的美好傳說,但是最具有說服力的還是宋代沈括在《補筆談》中對二十四橋的考證,它論證了揚州的確有二十四座橋(橋名從略),從而也證明了揚州無愧於「橋鄉」的稱號。
「詩因橋而詠出,橋因詩而聞名」,因杜牧的詩成就了二十四橋,但二十四橋也豐富了文人們創作素材,所以二十四橋不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橋,而是一個玲瓏秀美的文學符號!
❿ 在"藍天橋"里加入幾個好看的符號組合。
♬藍.天.އ橋ζั͡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