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計算方法 > 明蘭種菜的方法視頻

明蘭種菜的方法視頻

發布時間:2022-04-13 10:41:45

① 種菜的方法

菜心又稱菜薹,被譽為"蔬品之冠",是廣東省栽培面積最大的蔬菜作物,其風味獨特,質嫩味佳,食用方便,品種繁多,適用性廣,生長迅速,栽培簡單。
種植技術如下:
1.整地起畦:
土壤深耕曬白,施足基肥。基肥一般每667平方米施腐熟有機肥1000~1500公斤,氯化鉀5~10公斤;或雞糞750公斤,復合肥20公斤。畦寬一般1.6~1.7米,高20~30厘米,呈龜背形。
2.適時播種:
早熟品種適於4~8月栽培,中熟品種適於9~10月栽培,遲熟品種適於11月至翌年3月栽培。
早中熟品種以直播為主;遲熟品種以移栽為主。早中熟品種不應遲播,否則導致迅速現蕾抽薹,菜心細小,產量低,甚至失敗。遲熟品種不可早播,否則導致抽薹遲,菜薹質量不好。冬季或春季應在寒潮將結束時播種,夏季和秋季應避免在陰雨連綿、暴風和台風雨的天氣播種。直播畝用種量約150~180克。育苗畝用種量約400~500克。
播種前,噴灑銅胺液(硫酸銅100克加碳銨550克混勻加水200克的比例)與表土混勻後密閉24小時進行土壤消毒。
菜心種子發芽的適宜溫度為24℃至26℃,在此溫度下,4至6天即可全部出苗;種子萌發後若遇到較低的溫度(3℃至15℃)就能通過春化階段,所以,冬春季節播種時應選用晚熟品種,並做好防寒工作,以防早期抽薹。早春播種時,宜選擇向陽、有機質多的高燥地塊作苗床地,並選擇晴暖天氣或寒潮末期播種;夏秋高溫多雨季節播種,應覆蓋遮陽網或稻草,以遮陽降溫,並可避免大雨沖刷,造成苗床板結。
3.田間管理:
1)間苗定苗:直播菜心在子葉開始時便開始間苗,間苗1~2次;移栽菜心在幼苗3片葉時結合補苗進行間苗定苗。定苗株行距早熟品種一般為10×13厘米,中熟品種為17×20厘米,遲熟品種為20×23厘米。
2)合理施肥:宜勤施、早施、薄施,追肥宜用速效的完全肥。菜心在第1片真葉展開時及時追肥,每667平方米施稀糞水或尿素3~4公斤,3片真葉時結合間苗追一次肥。之後,每隔5~7天可667平方米用尿素5~10公斤和復合肥10~20公斤混施。現蕾時施重肥,每667平方米施復合肥15~25公斤。採收主薹後繼續採收側薹的,則應在大部分植株採收主薹時,追施濃肥,促進菜薹發育。
3)水分管理:全生育期保持土壤濕潤。夏季晴天早晚淋水;雨天注意排水,以防畦面積水;越冬前、乾旱時,灌水防凍,即灌即排,不漫灌。
4.適時採收:
菜心以"齊口期"為收獲標准,早熟品種多數只採收主薹,其他品種,一般可以在採收主薹之後繼續採收側薹。採收側薹的,在植株基部2~3葉處割取主苔,利用這兩三個腋芽萌發側薹,留葉過多,側薹雖多但纖細,質量不高。到達採收期,如氣溫低可遲收2~3天,如氣溫高,應及時採收。
5.病蟲害防治措施:
1)疫病、霜霉病:可用600倍疫霜靈,或58%瑞毒霉錳鋅500倍液等防治。
2)軟腐病、黑腐病:可用20%龍克菌600倍,或72%農用鏈黴素3000倍等防治。
3)病毒病:嚴格預防蚜蟲傳染為害。感病後可用病毒A、植病靈、病毒必克等噴葉面防治。
4)炭疽病:可用25%華茂咪鮮胺(注一)1500倍液,或70%福·甲硫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等防治。
5)黑斑病、白斑病:可用4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防治。
6)蚜蟲:可用3%納農啶蟲脒微乳劑(注二)2000倍液,或10%吡蟲啉1500倍噴施。
7)菜青蟲、小菜蛾:可用24%威水乳油(丙·辛)(注三)2000倍液,或蘇雲金桿菌500倍液在幼蟲低齡期噴施。
8)黃條跳甲:可用20%頑蟲敵乳油(增效毒)(注四)1000倍液噴施。

② 生活早參考今天和昨天介紹陽台種菜的方法,仔細講講,不要視頻

就是講自建陽台菜園的好吃 以及陽台種菜的方法 ,現在食品安全問題太嚴重了,咱們只有陽台種菜才能保證家人的健康,視頻給你了,看下吧

③ 種菜的步驟

首先,在播種之前,要先了解種子的發芽時間,根據種子的發芽時間來選擇播種季節,才能保證蔬菜在發芽的時候有最佳的溫度。這些在購買種子的時候請事先了解清楚,或者在種子的包裝袋上看看種子使用說明。通常春播的種子只要選擇比較溫暖的時期即可,而秋播時間比較短,使用適合秋播的種子時,就要比較留意。
基本的播種種菜方法一:點播法
在盆器或者菜地上取適當的株間距,用器皿將表土壓下大概0.5厘米左右的深度來標記播種坑,在每個播種坑裡分別播3-5粒種子,種子之間避免重疊。然後在種子上蓋上指定用量的泥土。
種子發芽之後,每一個坑裡選擇發育良好的幼苗,拔掉長勢不好的,一坑只留一株。
基本的播種種菜方法二:散播法
在容器中或者菜地上預先將土壤澆濕,均勻撒上種子的方法就是散播法。播入種子後,在上面均勻壓上泥土,讓種子可以穩定在土壤裡面。
等到種子發芽後,逐步對植株進行間苗來保證株間距,避免葉子互相重疊遮蓋。
基本的播種種菜方法三:條播法
在容器或者菜地的土壤上,用手指或者木棍或者木板,在土壤表面壓出或者畫出凹槽再播入種子。
1,用工具在土壤表面畫出或者挖出0.5-1厘米左右的凹槽。如果是平行播種,凹槽之間需要有適當的間距。
2,用指尖捏起種子,將種子一粒一粒灑在凹槽里。
3,將凹槽兩側的泥土覆蓋在種子上方,然後輕輕壓實泥土。
當種子發芽後,需要進行1-2次的間苗,最終讓菜苗之間有最佳的間隔和列寬。
提示:不同的種子,播種之後在上面覆蓋的泥土量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買種子前要先了解清楚,或是查看種子包裝袋上的說明。通常來說,喜光的種子覆以薄土,喜陰的種子蓋上厚土。

④ 一種菜式的製作方法

主食是飲食體系的核心。我國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麥為主。另外,小米、玉米、蕎麥、土豆、紅薯和各種豆類也佔有一席之地。除了米飯外,各種麵食如饅頭、面條、油條以及豐富多彩的粥類、餅類和變化萬千的小吃使得人們的餐桌豐富多彩。

一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到的烹飪特色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為: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皖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健漢;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

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由於氣候、物產和風俗的差異,各地的飲食習慣和口味愛好迥然不同。源遠流長的烹調藝術經過歷代人民的創造,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其中聲望較高的有山東、四川、江蘇、浙江、廣東、湖南、福建、安徽八大菜系。

山東菜分濟南、膠東兩派,以濃少清多,醇厚不膩見長。
魯菜,又叫山東菜。歷史悠久,影響廣泛。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中國四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鮮咸脆嫩,風味獨特,製作精細享譽海內外。古書雲:「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齊魯大地就是依山傍海,物產豐富,經濟發達的美好地域,為烹飪文化的發展、山東菜系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早在春秋戰國時代齊桓公的寵臣易牙就曾是以"善和五味"而著稱的名廚;南北朝時,高陽太守賈思勰在其著作《齊民要術》中,對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烹飪術作了較系統的總結,記下了眾多名菜做法,反映當時魯菜發展的高超技藝;唐代,段文昌,山東臨淄人,穆宗時任宰相,精於飲食,並自編食經五十卷,成為歷史掌故。到了宋代,宋都汴梁所稱「北食」即魯菜的別稱,已具規模。明清兩代,已經自成菜系,從齊魯而京畿,從關內到關外,影響所及已達黃河流域、東北地帶,有著廣闊的飲食群眾基礎。

山東古為齊魯之邦,地處半島,三面環海,腹地有丘陵平原,氣候適宜,四季分明。海鮮水族、糧油畜牲、蔬菜果品、昆蟲野味一應俱全,為烹飪提供了豐盛的物質條件。庖廚烹技全面,巧於用料,注重調味,適應面廣。其中尤以「爆、炒、燒、塌」等最有特色。正如清代袁枚稱:「滾油炮(爆)炒,加料起鍋,以極脆為佳,此北人法也。」瞬間完成,營養素保護好,食之清爽不膩;燒有紅燒、白燒,著名的「九轉大腸」是燒菜的代表;「塌」是山東獨有烹調方法,其主料要事先用調料腌漬入味或夾入餡心,再沾粉或掛糊,兩面塌煎之金黃色。放入調料或清湯,以慢火焅盡湯汁,使之浸入主料,增加鮮味。山東廣為流傳的鍋塌豆腐、鍋塌菠菜等,都是久為人們所樂道的傳統名菜。

魯菜還精於制湯。湯有「清湯」、「奶湯」之別。《齊民要術》中就有製作清湯的記載,是味精產生之前的提味佐料。俗稱「廚師的湯,唱戲的腔」。經過長期實踐,現已演變為用肥雞、肥鴨、肥肘子為主料,經沸煮、微煮、「清哨」,使湯清澈見底,味道鮮美。奶湯則成乳白色。用「清湯」和「奶湯」製作的數十種菜,多被列入高級宴席的珍饌美味。

烹制海鮮有獨到之處。對海珍品和小海味的烹制堪稱一絕。在山東,無論是參、翅、燕、貝,還是鱗、介、蝦、蟹,經當地廚師妙手烹制,都可成為精彩鮮美的佳餚。僅膠東沿海生長的比目魚(當地俗稱「偏口魚」),運用多種刀工處理和不同技法,可烹製成數十道美味佳餚,其色、香、味、形各具特色,百般變化於一魚之中。以小海鮮烹制的「油爆雙花」、「紅燒海螺」、「炸蠣黃」以及用海珍品製作的「蟹黃魚翅」、「扒原殼鮑魚」、「綉球干貝」等,都是獨具特色的海鮮珍品。

善於以蔥香調味。在菜餚烹制過程中,不論是爆、炒、燒、熘,還是烹調湯汁,都以蔥絲(或蔥末)爆鍋,就是蒸、扒、炸、烤等菜,也藉助蔥香提味,如「烤鴨」、「烤乳豬」、「鍋燒肘子」、「炸脂蓋」等,均以蔥段為佐料。
隨著歷史的演變和經濟、文化、交通事業的發展,魯菜又逐漸形成了濟南、膠東兩地分別代表內陸與沿海的地方風味。

煙台菜屬膠東風味,以烹制海鮮見長。膠東菜源於福山,距今已有百餘年歷史。福山地區作為烹飪之鄉,曾涌現出許多名廚高手,通過他們的努力,使福山菜流傳於省內外,並對魯菜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貢獻。煙台是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山青水秀,果香魚肥,素有「渤海明珠」美稱。「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是歷史上對煙台酒樓之盛的生動寫照。山東風味獨特的海鮮菜,以煙台為代表,僅用海味製作的宴席,如全魚席、魚翅席、海參席、海蟹席、小鮮席等,構成品類紛繁的海味菜單。著名的風味飯店有蓬萊春、會賓樓、松竹林、天鵝飯店等,都是以經營傳統膠東風味菜而著稱。

青島不僅有景色秀麗的海濱風光供人游覽,也有佳餚供人品嘗。青島也以善烹海鮮弛名,基本屬於福山風味,但又不乏本地特色,口味注重清淡、鮮嫩,講究花色造型。隨著對外開放和旅遊事業的發展,青島市為數眾多的賓館飯店爭相開業;一些歷史名店、老店,經過裝飾改造,也獲得新生。著名的春和樓飯店,被譽為島上明珠的青島飯店,均以其設備整潔典雅,菜品精細味美,服務熱情周到而著稱。 出於曲阜的孔府菜歷史悠久,用料講究,刀工細膩,烹調程序嚴格、復雜。口味講究清淡鮮嫩、軟爛香醇、原汁原味。對菜點製作精益求精,始終保持傳統風味,是魯菜中的佼佼者。原曾封閉在孔府內的孔府菜,80年代以來也走向了市場,濟南、北京都開辦了「孔膳堂」。

魯西、魯北禽蛋菜、泰安以豆製品為主要原料的素菜,以及魯中地區具有齊國遺風的肉、魚菜,各具特色。

山東菜正是集山東各地烹調技藝之長,兼收各地風味之特點而又加以發展升華,經過長期的歷史演化而形成的。80年代以來,國家和政府將魯菜烹飪藝術視作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採取了繼承和發揚的方針,從廚的一代新秀在茁壯成長,他們正在為魯菜的繼續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四川菜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話,以麻、辣、味濃著稱,分成都、重慶兩支。
從地域上說,川菜是中國西部四川這塊地方出現的菜。按行政省看,川菜就是四川菜。只是這么看,就機械了。川菜它早已不僅是四川人喜愛的,而是中國各地甚至海外許多國家的人所愛好的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川菜它也是屬於中國的,屬於世界的。

川菜的歷史

概括地說川菜發源於古代的巴國和蜀國,它是在巴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按中國歷史演變序號——朝代來說,川菜歷經了春秋至秦的啟蒙時期後,到兩漢兩晉之時,就已呈現了初期的輪廓。隋唐五代,川菜有較大的發展。兩宋時,川菜已跨越了巴蜀疆界,進入北宋東京、南宋臨安兩都,為川外人所知。明末清初,川菜運用引進種植的辣椒調味,對繼承巴蜀早就形成的「尚滋味」、「好辛香」的調味傳統,進一步有所發展。晚清以後,逐步形成為一個地方風味極其濃郁的體系,與黃河流域的魯菜,嶺南地區的粵菜,長江下游的淮反揚菜同列。

川菜的基本特徵

川菜發展至今,已具有用料廣博、味道多樣、菜餚適應面廣三個特徵,其中尤以味型多、變化巧妙而著稱。「味在四川」,便是世人所公認的。

懂烹飪的人有個共識:美食是以美味為基礎的。美味則需要調味技巧來創造。

川菜之味,以麻辣見長。且看川菜怎樣運用辣味,就能和別的地方比較出它的長處了。辣椒與其它辣味料合用或分別使用,就出現了干香辣(用干辣椒)、酥香辣(糊辣殼)、油香辣(胡椒)、芳香辣(蔥姜蒜)、甜香辣(配圓蔥或藠頭)、醬香辣(郫縣豆瓣或元紅豆瓣)等十種不同辣味。四川常用的23種味型,與麻辣沾邊的達13種,如口感咸鮮微辣的家常味型,咸甜辣香辛兼有的魚香味型,甜咸酸辣香鮮各味十分和諧的怪味型,以及表現不同層次麻辣的紅油味型、麻辣味型、酸辣味型、糊辣味型、陳皮味型、椒麻味型、椒鹽味型、芥末味型、蒜泥味型、薑汁味型,使辣味調料發揮了各自的長處,辣出了風韻。

川菜的烹飪方法

川菜擁有4000多個菜餚點心品種。這些菜點是由筵席菜、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風味小吃五個大類組成的。當今流行的川菜品種既有對歷代川菜品種的傳承,也有烹飪技術工作者的不斷開拓、創新。

眾多的川菜品種,是用多種烹飪方法製作出來的。常用的烹飪法,大類有30種,這當中既有一些全國通用的,也有一些四川獨創的。如四川獨創的小炒、干煸、干燒、家常燒就別具一格。小炒之法,不過油,不換鍋,臨時對汁,急為短炒,一鍋成菜,菜餚起鍋裝盤,頓時香味四溢。干煸之法,用中火熱油,將絲狀原料不斷翻撥煸炒,使之脫水、成熟、干香。干燒之法,用中火慢燒,使有濃厚味道的湯汁滲透於原料之中,自然成汁,醇濃厚味。家常燒先用中火熱油煵炒豆瓣,入湯燒沸去渣,放料再用小火慢燒至成熟入味勾芡而成。川外人熟悉的麻婆豆腐就是用家常燒法烹飪的。
川菜的特產原料

四川既然稱"天府之國",烹飪原料當然是多而廣的。56萬平方公里境內,沃野千里,江河縱橫,物產富庶。牛、羊、豬、狗、雞、鴨、鵝、兔,可謂六畜興旺,筍、韭、芹、藕、菠、蕹(Weng),堪稱四季常青,淡水魚有很多佳品,江團、岩鯉、雅魚、長江鱘,以四川產的為珍。即便是一些干雜品,如通江、萬源的銀耳,宜賓、樂山、涪陵、涼山等地出產的竹蓀,青川、廣元等地出產的黑木耳,宜賓、萬縣、涪陵、達川等地出產的香菇,四川多數地方都產的魔芋,均為佼佼者。就連石耳、地耳、綠菜、側耳根、馬齒莧這些生長在田邊地頭、深山河谷中的野蔌之品,也成為做川菜的好材料。還有作為中葯冬蟲夏草、川貝母、川杜仲、天麻,亦被作為養生食療的烹飪原料。四川人飲食特別講究滋味,因此,很注意培養優良的種植調味品和生產、釀造高質量的調味品。自貢井鹽、內江白糖、閬中保寧醋、中壩醬油、郫縣豆瓣、清溪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敘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忠州豆腐乳、溫江獨頭蒜、北碚萵姜、成都二金條海椒等等,都是品質優異者。與烹飪和筵宴有密切關系的川茶川酒,其優質品種亦為舉世公認。

前面僅是說到四個基本情況。川菜在形成和發展、完善過程中,還有一些因素,諸如四川有尚滋味的飲食傳統習俗,有熱心飲食之士的烹飪研究,有民族的口味融合,有善於吸收各方面烹飪精華的"拿來主義"精神,等等。我們希望川外、海外人士多到四川走走、看看,領略一下川菜川味的無窮奧妙,分享四川人的食之樂,飲之樂,味之樂,筵宴之樂。四川人歡迎大家。

江蘇菜注重原湯原汁,濃淡適口,甜咸適中。分揚州、蘇州、南京三大派別。
蘇菜即江蘇菜。由淮揚、金陵、蘇錫、徐海四個地方風味組成,其影響遍及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江蘇菜的特點是:用料廣泛,以江河湖海水鮮為主;刀工精細,烹調方法多樣,擅長燉燜煨焐;追求本味,清鮮平和,適應性強;菜品風格雅麗,形質均美。

江蘇為魚米之鄉,物產豐饒,飲食資源十分豐富。著名的水產品有長江三鮮(鱘魚、刀魚、鯝魚)、太湖銀魚、陽澄湖清水大閘蟹、南京龍池鯽魚以及其它眾多的海鮮品。優良佳蔬有太湖蒓菜、淮安蒲菜、寶應藕、板栗、雞頭肉、茭白、冬筍、荸薺等。名特產品有南京湖熟鴨、南通狼山雞、揚州鵝、高郵麻鴨、南京香肚、如皋火腿、靖江肉脯、無錫油麵筋等。加之一些珍禽野味,林林總總,都為江蘇菜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江蘇菜風格清新雅麗,反映在刀工精細,刀法多變上。無論是工藝冷盤、花色熱菜,還是瓜果雕刻,或脫骨渾制,或雕鏤剔透,都顯示了精湛的刀工技術。

江蘇菜以重視火候、講究刀工而著稱,尤擅長燉燜煨焐,著名的「鎮揚三頭」(扒燒整豬頭、清燉蟹粉獅子頭、拆燴鰱魚頭)、「蘇州三雞」(叫花雞、西瓜童雞、早紅桔酪雞)以及「金陵三叉」(叉烤鴨、叉烤桂魚、叉烤乳豬)都是其代表之名品。

清鮮平和、追求本味、適應性強是江蘇風味的基調。范曾先生為《中國名菜譜·江蘇風味》專輯題詞"家山秀色、清雅風味"是對江蘇風味的最好概括。無論是江河湖鮮,還是禽畜時蔬,都強調突出本味的一個"鮮"字。調味也注意變化,巧用淮鹽,擅用蕈、糟、醇酒、紅曲、蝦籽、調和五味,但不離清鮮本色。

江蘇菜式的組合亦頗有特色。除日常飲食和各類筵席講究菜式搭配外,還有「三筵」具有獨到之處。其一為船宴,見於太湖、瘦西湖、秦淮河;其二為齋席,見於鎮江金山、焦山齋堂、蘇州靈岩齋堂、揚州大明寺齋堂等;其三為全席,如全魚席、全鴨席、鱔魚席、全蟹席等等。

江蘇菜歷史悠久。據出土文物表明,至遲在6000年以前,江蘇先民已用陶器烹調。《楚辭·天問》記載了彭鏗作雉羹事帝堯的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江蘇已有了全魚炙、露雞、吳羹和講究刀功的魚膾等。據《清異錄》記載,揚州的縷子膾、建康七妙、蘇州玲瓏牡丹鯀等,有「東南佳味」之美譽,說明江蘇菜在兩宋時期已達到較高水平。至清代,江蘇菜得到進一步發展,據《清稗類鈔·各省特色之餚饌》一節載:「餚饌之各有特色者,如京師、山東、四川、廣東、福建、江寧、蘇州、鎮江、揚州、淮安。」所列十地,江蘇占其五,足見其影響之廣。

江蘇又為名廚輩出之地:帝堯時的彭鏗,春秋時的太和公(或作太湖公),明代的曹頂,以及中國第一位被立傳的廚師王小余、儀征蕭美人和號稱"天廚星"的董桃楣。

江蘇的烹飪文獻亦十分豐富。著名的有元代大畫家倪瓚的《雲林堂飲食制度集》、明代吳門韓奕的《易牙遺意》、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等,此外,歷代史書、詩詞等記江蘇名產名餚也是屢見不鮮。
江蘇菜按照自身風味體系又可分為淮揚風味、金陵風味、蘇錫風味和徐海風味四大流派。

淮揚風味以揚州、淮安為中心,餚饌以清淡見長。歷史上,揚州是我國南北交通樞紐,東南經濟文化中心,飲食市場繁榮發達。「揚州三把刀」之一的廚刀著稱於世,揚州名廚遍及海內外。周恩來總理在開國大典招待會上用的就是以淮揚風味為主的菜餚。名菜有「鎮揚三頭」、「鎮江三鮮」、淮安「長魚席」等。

金陵風味,以滋味平和、醇正適口為特色,兼取四方之美,適應八方之需。尤擅烹制鴨饌,金陵叉烤鴨、桂花鹽水鴨、南京板鴨以及鴨血湯等頗具盛名。清真菜在南京也頗具特色,名店馬祥興的四大名菜(松鼠魚、蛋燒賣、美人肝、鳳尾蝦)為其代表。此外,夫子廟小吃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名傳遐邇。

蘇錫風味,以蘇州、無錫為中心。蘇錫菜原重視甜出頭、咸收口,濃油赤醬,近代已向清新雅麗方向發展,甜味減輕,鮮咸清淡。蘇錫近幾年發展很快,在繼承傳統風味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既講究食用以味為主,又講究觀賞,形成觀食俱佳的格局。松鼠桂魚、母油船鴨、梁溪脆鱔、常熟叫化雞、常州糟扣肉等均為膾炙人口的美味佳餚。此外,蘇州糕團獨樹一幟,享譽海內外,蘇州玄妙觀、無錫崇安寺小吃亦很有名。

徐海風味,指徐州、連雲港一帶。徐海菜以鮮咸為主,五味兼蓄,風格淳樸,注重實惠,名菜別一格。霸王別姬、沛公狗肉、羊肉藏魚、紅燒沙光魚等名菜為其代表。

近十餘年來,江蘇烹飪教育事業得到迅猛發展,學校教育、職工在職培訓,大大提高了廚師的文化素養和業務技術水平。隨著烹飪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江蘇菜在繼承傳統風味和基礎上,勇於揚長避短,勤於學習兄弟菜系的精湛技藝和風味特色,使之日趨完美。

浙江菜鮮脆軟滑,香酥綿糯,清爽不膩。包括杭州、寧波、紹興三個支系。
浙江烹飪,源遠流長。它基於「魚米之鄉,文化之邦」,兼收江南山水之靈秀,受到中原文化之溉澤,得力於歷代名廚師承前賢的烹飪技藝和矢志不渝的開拓創新,逐漸形成為醇正、鮮嫩、細膩、典雅的菜品格局。浙菜取料廣泛,烹調精巧,尤以清鮮味真見勝,是中國著名的八大菜系中的江南一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瑰寶。

浙江省簡稱浙,雄居華夏古陸北緣,瀕臨萬傾東海,全省氣候溫和,物產富饒,交通方便,文化昌盛。境內北半部處於我國「東南富庶」的長江三角洲平原,土地肥沃,河汊稠密,盛產稻、麥、粟、豆、果、蔬,水產資源豐富,四季時鮮源源上市;西南部系丘陵地帶,林木修竹漫坡,多產山珍野味,農家雞鴨成群,牛豕肥壯, 殷實富足;東南沿海地區,海塗廣漠,島嶼星羅棋布,有我國最著名的舟山魚場,出產各種經濟魚類和貝殼水產品500餘種,總產值居全國之首。長期以來,從事烹飪的勞動人民在生產斗爭和社會生活實踐中,廣泛利用富饒的飲食資源,創造出眾多膾炙人口的名饌美點。它意寓著一種文化和藝術,凝聚著廣大廚師智慧的結晶,反映人類歷史的文明和進步。

浙江烹飪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曰:「東方之域,天地所始生也,漁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史記·貨殖列傳》中有「楚越之地……飯 稻羹魚」的記載。

1973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發掘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擁有大量秈稻、谷殼和很多菱角、葫蘆、酸棗的核以及豬、鹿、虎、麋(四不象)、犀、雁、鴉、鷹、魚、龜、鱷等40種動物的殘骸,還發掘出陶制古灶和一批釜、罐、盆、盤、缽等生活用陶器。據科學部門考證,這些文物距今約有7000年左右的歷史,是長江下游,東南沿海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早的地層之一。

事實表明,早在遠古時代浙江勞動人民就開始利用自然資源,進行簡易烹調飲食生活,開創了長江流域豐富燦爛的原始文化。在春秋末年,越國定都「會稽」(今紹興市),它地處海濱,土地肥沃,適宜農業,兼有漁鹽之利,在中原各國的經濟、文化和生產技術的影響下,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錢塘江流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得到很快的發展。南北朝以後,江南幾百年免於戰爭,隋唐開通京杭大運河,寧波、溫州二地海運事業拓展,對外經濟貿易交往頻繁,尤其是五代(公元907年)吳越錢(liú 流)建都杭州,經濟文化益顯發達,人口劇增,商業繁榮,曾有「駢牆二十里,開肆三萬室」之稱。所有這些無不影響烹飪事業的崛起和發展,當時宮庭菜餚和民間飲食等烹飪技藝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北宋時汴梁人稱杭州為「地上天宮」。 宋室南渡,定都臨安(今杭州),在此中華民族第二次大遷移中,北方名流巨族和勞動人民大批南移,卜居浙江,隨之帶來了京城烹飪文化。在江南大地上經濟與都市建設共相並進,對外貿易和旅遊事業方興未艾,南北烹飪技藝廣泛交流,推動了以杭州為中心的南方菜餚的革新和發展。〔宋〕吳自牧的《夢梁錄》卷十六「分茶灑店」中記載,當時杭州諸色菜餚有280種之多,各種烹飪技法達15種以上,精巧華貴的酒樓林立,普通食店「遍布街巷,觸目皆是」,烹調風味南北皆具,飲食市場一派興旺景象。
自南宋以後幾百年來,雖然政治中心在北方,但言物力之富,文化之發達,工商之繁庶,浙江必居其一。

新中國成立以後,浙江飲食業發展迅速,酒樓、飯店錯落有致,菜餚珍品琳琅滿目,服務門類日趨齊全並建立起一支訓練有素的高級廚師的骨幹隊伍,成為國民經濟第三產業的重要部門,也是人民生活中須臾不可缺少的一個行業。在社會物質和文化改善的條件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膳食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吃講營養、講衛生、講究口味多樣,成了城鄉人民的普遍要求。在生產實踐中,廣大廚師利用獨厚的飲食資源,施展高超精湛的技藝,烹制出雅俗共賞,風味各異的佳餚美點3000餘品,為浙江食壇上增添了朵朵奇葩異卉。 浙江的名廚和食家,為發展祖國的烹飪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早在宋代,台州人陳仁玉撰《菌譜》,德清人贊寧撰《筍譜》總結了運用本地特產的烹飪經驗,〔南宋〕兩位烹飪女能手,一位是浦江的吳氏,著有《中饋錄》,收集了浙西南地區76種菜點的製作方法,另一位是宋五嫂,其芳名與「宋嫂魚羹」流傳百世。〔明〕慈溪名廚潘清渠,寫了《饕餮譜》,詳細記載了浙江等地412種精美餚饌。至清代,著書立說的更多,特別是紹興人童岳薦的廚膳秘籍《 調鼎集》,著名文學家袁枚的《隨園食單》,匯集了浙江、江蘇一帶的眾多風味菜,把我國古代的烹飪經驗和廚師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加以系統的整理,並上升為理論。這些文獻,對後世烹飪界產生了久遠的影響,其中不少菜品在當今浙江各地菜館酒樓尚可見到。當代廣大廚師批判地研究繼承這一文化遺產,推陳出新,進一步充實和豐富了「浙菜」的烹飪寶庫。年逾古稀的杭州名廚封月笙,50年代曾以烹調專家身份,應聘由國家派往捷克斯洛伐克傳授中國菜餚的烹飪技術,回國後,一直致力於杭菜的研究、創新。浙南烹調高手金次凡,刻苦學習烹飪理論,注重實踐,功底深厚,1983年參加全國烹飪名師技術表演鑒定會,榮獲「全國優秀廚師」稱號。杭州天香樓名廚吳國良,曾應邀赴美國費城傳授烹飪技術,飲譽大洋彼岸。還有不少名廚裏手,各有一手絕技,如蔣水根善烹「西湖醋魚」,被譽為「當代嫂」;丁楣軒精於刀工,製作傳統佳餚,別具一格;陳阿達技術全面、嫻 熟,操作干凈利落,菜品色香味型具佳;許祥林擅長食品雕刻和冷葷工藝拼盤,造型別致生動,和諧悅目。

浙江烹飪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里程,尤其是近代烹飪工作者悉心研究、發掘開拓和提高,使「浙菜」體系日臻完整和統一,它分別由杭州、寧波、紹興和溫州為代表的四個地方流派組成。杭州自南宋以來,是東南經濟文化重鎮,烹飪技藝前後一脈相承,菜餚製作精細,清鮮爽脆,淡雅細膩是浙菜的主流,如東坡肉、薄片火腿、西湖醋魚、宋嫂魚羹龍井蝦仁、叫化童雞、油燜春筍、八寶豆腐、西湖蒓菜湯等,集中反映了「杭菜」的風味特色。寧波、紹興瀕臨東海,兼有漁鹽平原之利,菜餚以「鮮咸合一」的獨特滋味為多見,菜品翔實,色澤和口味較濃。在料上,「寧菜」以海鮮居多,如寧波雪菜大湯黃魚、鍋燒鰻、黃魚羹、三絲拌蟶、奉化搖蚶。「紹菜」以河鮮家禽見長,富有濃厚的鄉村風味,用紹興酒糟烹制的糟菜、豆腐菜充滿田園氣息,如乾菜燜肉、白扣雞、糟溜蝦仁、魚燒豆腐、清湯魚圓等。溫州古稱「甌」,地處浙南沿海,當地居民的語言、風俗和飲食起居等方面都自成一體,素以「東甌名鎮」著稱。「甌菜」則以海鮮入饌為主,口味清鮮,淡而不薄,烹調講究「二輕一重」(輕 油、輕芡、重刀工),代表菜有三絲敲魚、爆墨魚花、錦綉魚絲、馬鈴黃魚雙味蝤蛑、桔絡魚腦、蒜子魚皮等
「浙菜」基於以上四個流派,從整體上看,具有比較明顯的特色風格,概而論之,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選料 刻求「細、特、鮮、嫩」。浙江四季物產豐富,大海、江河、泊,平原、丘陵、山地,以及各種養殖場,為四 時菜餚輪番應市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的物質資。

一「浙菜」選料一要精細,取用物料的精華部分,使菜 品達到高雅上乘;

二用特產,使菜品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

三講鮮活,使菜品保持味道純真;

四求柔嫩,使菜品食之清鮮爽脆。凡海味河鮮,須新鮮腴美尤以節令取勝;凡家禽、畜類,多系特產,如蕭山雞、奉化鵝、紹興麻鴨、金華火腿、湖羊、南肉等;凡蔬果之品,以時鮮為上,所謂「四時之序,成功者退,精華已竭,褰(qiān謙)裳去之」。

二、烹調擅長炒、炸、燴、溜、蒸、燒。海錯河鮮烹制獨到一面。「熟物之法,最重火候」, 浙菜常用的烹調方法有三十餘類,因料施技,口味多變,尤其擅長六類:

炒菜以滑炒見長,力求快速烹制;炸菜 外松里嫩,恰到好處;燴菜滑嫩醇鮮,羹湯風味獨特;溜菜脆(滑)嫩滋潤,鹵汁馨香;蒸菜講究火候,注重配料,主料多需鮮嫩腴美之品;燒菜柔軟入味,濃香適口。

這些烹調方法,大都符合原料質地的特點,適宜江南人民喜愛清淡鮮嫩的飲食習俗。浙江名廚高手烹制海味河鮮也獨見一功,與北方烹魚有顯著不同。浙江烹魚,大都 過水,約有2/3的魚菜是用水作傳熱體烹制的,突出魚的嫩鮮,保持本味。如,著名的西湖醋魚,系活魚現殺, 經沸水氽熟,軟溜而成,不加任何油星,滑嫩鮮美有口皆碑。

三、口味注重清鮮脆嫩,保持主料的本色和真味。 這是食物原料、烹調方法和人民的飲食習俗等客觀特性的綜合體現。〔清〕杭州人李漁在總結烹調經驗時認為, 「世界好物利在孤行」(《閑情偶記》),意思是要吃上等原料的本味,但是現代烹飪展表明,凡一物烹成, 必須輔佐,才能達到「和合之妙」。「浙菜」多以四季鮮筍、火腿、冬菇、麻菇和綠葉時菜等清鮮芳香之物輔佐 ,同時十分講究以紹酒、蔥、姜、糖、醋調味,藉以去腥、戒膩、吊鮮、起香。如,東坡肉用紹酒代水燜制,醇香甘美,清湯越雞則襯以火腿、嫩筍、冬菇清蒸,原汁原湯馥香四溢。雪菜大湯黃魚以雪裡蕻鹹菜、竹筍配伍, 湯料芳香濃郁,諸如清蒸桂魚、芙蓉蝤蛑、之江鱸蒓羹等海錯河鮮菜餚,都以主料突出,口味純真而見長。

參考資料:http://www.qinsbuy.com/chinacai/index.htm

⑤ 花盆種菜方法是什麼

一、選擇合適的花盆
可以選擇寬大透氣性好的花盆,比方說大瓦盆,塑料盆都不好,容易導致爛根,霉病等問題。塑料盆不透氣,易爛根、並且在光照下還會加升溫度,菜就打蔫了。還有就是塑料盆不耐曬,很容易就老化掉。
二、配好種植蔬菜的土
選擇有機質含量高的基質作栽培土,基質可選用泥炭土、煤渣、鋸木屑等材料按照適當比例與土混合而成。為了便於排水,裝盆前可在盆底墊一層碎石或碎磚。還可選用一些腐熟了的干雞糞、羊糞等加入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三、選擇種植品種
種植深入土壤較淺根系的蔬菜,如生菜、蒜苗、小蔥、香菜、小辣椒、空心菜等。這些蔬菜生長力強易於管理且美觀大方。
四、肥水管理
採用無味的有機肥,盡量不用化學肥料,適時的澆水和控水,使其根系發達、生長迅速健壯。
五、澆水
管理這些果蔬很簡單,把它們放在陽台等可以被陽光照射的地方,每天澆1-2次水,澆水時只要把營養土表面淋濕即可。每年需換一次營養土。
六、生長周期快慢
陽台光照差,每天只有幾小時,所以盆栽果蔬和農場果蔬相比上市時間慢半個月左右,下市時間早半個月左右,產量只有農場果蔬的70%-80%。盆栽果蔬只能按自然季節生長,種不出反季節果蔬,其生長周期、營養價值和農場果蔬是一樣的。

⑥ 知否這部劇中祖母都是用什麼方法教育孩子的

趙麗穎主演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一經播出就受到了觀眾的好評,趙麗穎飾演的是小娘的孩子明蘭,母親因遭人陷害,早早地離開了人世,明蘭自幼在祖母身邊長大,祖母作為侯門獨女,非常重視明蘭的教育,結果明蘭是幾個姑娘中最識大體的。

第三,祖母簡單明蘭遇到任何事都要先思考,而不是一昧的聽從祖母。

祖母希望明蘭能夠獨立的思考,而不是做一個唯唯諾諾,只知道聽從的人。所以在明蘭遇到事情的時候,祖母都會說先聽聽明蘭的想法,然後給出自己的建議。祖母對明蘭的教育方式是非常可取的,我們不應該過度的保護孩子,而剝奪了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引導孩子積極思考,學會為人處事的方式。雖然祖母歷經世事,但是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嘗試才知道對錯,祖母沒有一昧的為了保護明蘭而選擇批評教育。

在盛家三個姑娘中,明蘭的生活環境最糟糕,從小也不受父親的重視,正是因為祖母對她的教育,才讓她成為了一個有勇有謀的人,隔代教育也不一定要溺愛。

⑦ 用最簡單的方法製作種菜肥料

材料:菜、紅糖、水等。

第一步,先准備發酵需要的東西。製作酵素需要一個可密封的容器,一定不要用玻璃的,可以用透明的塑料桶,具體的規格可要根據發酵的量里決定。

⑧ 小蔥種子的種植方法視頻

小香蔥耐寒又耐熱,但不耐乾旱。小蔥種子的種植方法
最好選擇開紫花或白花品種,這樣的品種香味濃郁。播種之前要處理種子,一般要用50度的熱水浸2分鍾,中間不斷攪拌,避免燙傷,取出清洗干凈後就可以瀝干播種。可以不催芽,只要氣溫適宜就能發芽。播種前苗床上澆透水,然後直接撒播種子,一般一平米苗床播種6克種子,也可以適當少播多播。覆土在1厘米以下,不影響出苗。覆土後還需要澆水,保持種子與土壤結合。之後可以覆蓋秸稈、稻草保溫保濕。
種植後管理:種植後,由於,沒有根系,每天都要澆水一次,保證苗的存活,大概1周左右就會還生出一些根,可以三天澆水一次,促使幼苗紮根。大概半個月的時候緩苗生長正常,根系正常,就可以看土壤乾燥再澆水,不定時澆水。追肥在種植後一個月進行一次,結合澆水施用,以後可以一個月追肥一次。
種植地要選擇保水保肥性能好的土壤,另外也可以選擇沙壤土,要求接受到陽光但不會長時間直射的坡地。
家庭種小蔥播種方法和種菜的方法差不多,直接把種子撒在土壤上面,然後用土蓋住1cm左右,蓋上薄膜就可以了,秋冬季節陽台上的溫度大概約為10℃~20℃。花盆或泡沫箱子均可,只要在容器的底部打個能漏水的小眼,讓多餘的水分能順利排出來就可以了。
小蔥長到20cm左右的時候就說明長勢已經很好了,這個時候就應該注意保持土壤的養分和水分,適當的澆水施肥,可以加快它的生長。如果底部留下2cm~3cm的白梗,它能繼續生長。

閱讀全文

與明蘭種菜的方法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下水高錳酸鉀指數測量方法 瀏覽:334
纖維樁使用方法 瀏覽:687
貴州點光源安裝方法 瀏覽:808
化學鍍方法和技巧 瀏覽:494
寶寶怎麼治療最好的方法 瀏覽:459
csgo連入專屬伺服器失敗解決方法 瀏覽:939
溶液酸鹼性計算方法 瀏覽:205
戰馬貼膜的正確方法 瀏覽:174
復印機安裝與操作方法 瀏覽:21
概率中的個數計算方法 瀏覽:828
金帥洗衣機使用方法 瀏覽:654
怎麼選擇樁的施工方法 瀏覽:588
聯想筆記本限速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85
怎樣快速止牙痛土方法 瀏覽:57
子宮肌層2mm治療方法 瀏覽:799
波紋排水管安裝方法 瀏覽:258
華為網路密碼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011
含羞草如何種植方法 瀏覽:359
小米note微信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53
在家製作紅棗糕的簡單方法 瀏覽: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