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計算方法 > 民族釀酒製作方法視頻

民族釀酒製作方法視頻

發布時間:2022-04-11 10:22:46

❶ 中國傳統釀酒術

http://www.wenyi.com/culture/jiuwenhua/niangzao.htm
詳情
由於酵母菌在高濃度酒精下不能繼續發酵,所得到的酒醪或酒液酒精濃度一般不會超過20%。採用蒸餾器,利用酒液中不同物質,其揮發性不同的特點,可以將易揮發的酒精(乙醇)蒸餾出來,蒸餾出來的酒汽中酒精含量較高,酒汽經冷凝,收集,就成為濃度約為65-70%(v/v)的蒸餾酒。蒸餾器的採用是釀酒工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而且蒸餾技術還可以用於其它行業。尤其是現代的石油工業廣泛使用蒸餾器,這些都為現代文明立下了汗馬功勞。第一節、古代蒸餾酒生產技術我國蒸餾酒的起源問題在第一章已有闡述,本節主要介紹傳統的蒸餾酒生產技術發展情況。一、蒸餾酒的傳統發酵技術1、發酵容器發酵容器的多樣性也是造成燒酒香型各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傳統的發酵容器分為陶缸和地窖兩大類型。陶缸還有地缸(將缸的大部分埋入地面之下)和一般置放在室內的缸。自古以來,酒的發酵便離不開容器,黃酒發酵的容器多數為陶質容器,有的燒酒仍繼承陶質容器發酵的傳統。如南方的燒酒發酵容器幾乎都是採用陶器。即使是象糟燒酒,也是如此。但自從出現蒸餾酒後,這一傳統觀念發生了變化,地窖這一特殊的容器應運而生。所謂地窖發酵,就是掘地為窖,將原料堆積其中,讓其自然發酵。此法創於何時,目前仍無公認的答案。四川省有的地區,據說有窖令達五,六百年的老窖。如果確實,則地窖的挖築採用在明代之初(此資料來自四川省宜賓博物館所提供的考古資料)。地窖分為泥窖、碎石窖和條石窖等多種類型。2、發酵工藝蒸餾酒的發酵工藝脫胎於黃酒發酵工藝。但由於蒸餾酒本身的特點,也形成了獨特的發酵工藝技術。(1)、與黃酒類似的米燒酒發酵工藝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簡單地記載了當時蒸餾酒的生產方法,可以認為這是一種與黃酒類似的發酵方法,所不同的是增加了一道蒸餾工藝。該書記載:"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簡言之,就是用黃酒發酵常用的一些原料,在酒瓮中發酵7天,然後用甑蒸餾。所以說,這是類似於黃酒的發酵工藝。明末清初寫成的《沈氏農書》中記載了一例大麥燒酒方法,從中可知當時南方的燒酒釀造法類似於黃酒的釀造方法。發酵是在陶缸中進行,採用固態發酵。發酵時間為七天,最後增加了一道蒸餾工藝。南方的米燒酒,如著名的桂林三花酒,一直到20世紀上半葉,仍基本上採用上述方式,前期是固態,主要進行擴大培菌與糖化過程,下缸約1天後,加水進行半液態發酵。發酵時間約為七天,其工藝流程為:水葯小曲粉
↓↓
大米→淋→蒸煮→攤冷→加曲拌料→下缸→加水,發酵→蒸餾→陳釀→包裝現在稱之為"清渣法"的釀造工藝直接繼承了以上工藝,稍有不同的是採用二次發酵,即第一次將發酵成熟的酒醅從缸中挖出,不加新糧,只加少許清蒸輔料,單獨蒸酒,蒸餾後的酒糟經冷卻,加曲後入缸再次發酵,發酵28天左右,再出缸蒸餾,酒糟作飼料用。發酵容器仍是陶缸。在清代,汾酒可能就是採用這種工藝,汾酒成為清代時期燒酒的姣姣者之一。(2)、混蒸續渣法發酵工藝續渣法可視為循環發酵法,此法的特點是酒醅或酒糟經過蒸餾後,一部分仍入窖(或瓮)發酵,同時加入一定數量的新料和酒麴;還有一部分則丟棄不用。初始採用這種方法的目的可能是節約糧食,同時反復發酵的酒質量也較好。續渣法則是後來才形成的。但續渣法起源於何時,也至今未有定論。前面所提到的四川宜賓地區的雜糧酒秘方中,最後一句是"糟糠拌料天鍋蒸"。這句話明確表明當時採用了酒糟,糠和原料三部分混合後進行蒸餾和蒸煮。這是典型的混蒸混燒的續渣法。採用續渣法的主要優點是原料經過多次發酵,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經過多次發酵,也有利於積累酒香物質。在蒸餾的同時,又對原料加以蒸煮,可把新鮮原料中的香氣成分帶入酒中。加和谷糠作填充劑,可使酒醅保持疏鬆,有利於蒸汽流通,在發酵時,谷糠也起到了稀釋澱粉濃度,沖淡酸度,吸收酒精,保持漿水的作用。加入谷糠作填充劑的作法起碼在明末清初就採用了,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沈氏農書》。在《調鼎集》記載的"糟燒"生產過程中,也有類似的做法。(3)、茅台酒工藝燒酒中最著名的是茅台酒。1936年編修的《續遵義府志》記載:"茅台酒,……,出仁懷縣茅台村,黔省稱第一……。法純用高梁作沙,煮熟和小麥曲三分,納糧地窖中,經月而出蒸烤之,即烤而復釀。必經數回然後成,初曰生沙,三四輪曰燧沙,六七輪曰大回沙,以次概曰小回沙,終乃得酒可飲。"以上記載雖簡單,但茅台酒所特有釀造工藝卻躍然紙上。近代對茅台酒的生產工藝進行了整理,其過程如下所述:茅台酒生產,採用高梁為原料,並且稱之為"沙"。一年一個周期,只投料兩次,第一次稱為下沙投料,第二次為糙沙,各占投料量的50%。第一次投料,先經熱水潤料後,加入5-7%的母糟(即上一年最後一輪發酵出窖未經蒸酒的優質酒醅),進行混蒸(蒸糧蒸酒同時進行),冷卻後堆積發酵,入窖發酵一個月。第二次原料料經粉碎,潤料後,加入等量的上述酒糟進行混蒸,蒸餾後所得到的第一次酒稱為「生沙酒」,全部潑回原酒醅中,攤冷後,加上一批蒸餾得到的尾酒,再加曲入窖發酵一個月。發酵成熟的酒醅經蒸餾,得到第二次的蒸餾酒,稱為「糙沙酒」。酒頭部分單獨貯存,用於勾兌,酒尾則仍潑回酒醅中重新發酵。酒醅經攤冷,加酒尾,酒麴,堆積後再入窖發酵一個月,蒸餾,從此周而復始,再分別發酵,蒸餾。總共要經過八次發酵,八次蒸酒,第三次蒸餾得到的酒稱為「生沙酒」,第四、五、六次所蒸餾得到的酒統稱為「大回酒」,第七次蒸餾所得到的稱為「小回酒」,第八次蒸餾得到的稱為「追糟酒」。其中最後七次蒸餾出來的酒作為產品分別入庫,再行勾兌。二、傳統的蒸餾器在第一章討論蒸餾酒的起源時,曾簡單地談到我國初期的蒸餾器。我國的蒸餾器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其主要結構可分為四大部分:釜體部分,用於加熱,產生蒸汽;甑體部份,用於酒醅的裝載。在早期的蒸餾器中,可能釜體和甑體是連在一起的,這較適合於液態蒸餾。冷凝部分,在古代稱為天鍋,用來盛冷水,酒汽則盛水鍋的另一側被冷凝;酒液收集部分,位於天鍋的底部,根據天鍋的形狀不同,酒液的收集位置也有所不同。如果天鍋是凹形,則酒液匯集器在天鍋的正中部位之下方;如果天鍋是凸形(穹狀頂),則酒液匯集器在甑體的環形邊緣的內側。東漢的蒸餾器:該蒸餾器為青銅所制,通高53.9 cm,分為甑體和釜體兩部分。甑體有儲料室和凝露室,還有一導流管。從器形結構來看,應屬於蒸餾器,上海博物館的研究人員用該蒸餾器還蒸出了酒度為26.6-20.4的酒。我國的蒸餾器的基本結構特點可從東漢的這一青銅蒸餾器得到反映。大致可分為釜體(加熱或裝料部分),甑體(裝料或蒸汽揮發),冷凝器部分,冷凝液收集部分和冷凝液導出部分。這一器形結構一直延續至今。與外國的蒸餾器有較明顯的區別。宋代的蒸餾器:關於宋代蒸餾器的史料有三條,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器形。《丹房須知》的蒸餾器"抽汞器",下部是加熱用的爐,上面有一盛葯物的密閉容器,在下部加熱爐的作用下,上面密閉容器內的物質揮發成蒸汽。在此容器上有一旁通管,可使內部的水銀蒸汽流入旁邊的冷凝罐中。南宋周去非在1178年寫成的《嶺外代答》中記載了一種廣西人升練"銀朱"的用具。從記載文字中可對其結構作出推測。這種蒸餾器的基本結構與《丹房須知》中的大致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則在於頂部安一管子。南宋張世南的《遊宦紀聞》卷五記載了一例蒸餾器,用於蒸餾花露,可推測花露在器內就冷凝成液態了。說明在甑內還有冷凝液收集裝置,冷卻裝置可能在包括在這套裝置中。金元時期的蒸餾器:1975年在河北承德地區青龍縣發掘出的金代銅制蒸餾器結構如圖所示。無獨有偶,無代朱德潤在《軋賴機酒賦》中描述的一種蒸餾器,據我們分析,正好與上述金代的蒸餾燒鍋結構相同。明清以來的蒸餾器的結構如何,大概可從民國時期的資料得到一些啟示。基本結構與宋金元時代的並沒有很大的變化,主要是蒸餾器的容積增大了,適用於固態蒸餾的蒸餾器發展得更加完善。下面是幾例近代的蒸餾器圖形。廣西地區用來蒸餾小曲酒的"土甑",酒蒸汽引出蒸餾器後在另外的冷卻器中冷卻。這實際上由天鍋,甑體和地鍋所組成的蒸餾器。所謂天鍋,是盛冷卻水的鍋,置於最頂部,甑體內置酒醅,地鍋內盛水。據民國時期的著作,廣泛使用的傳統蒸餾器有如圖4-6所示的幾種類型。三、蒸餾工藝技術(1)、液態蒸餾和固態蒸餾:最早的蒸餾方式可能是液態蒸餾。也可能是固態蒸餾法。但在元代的《飲膳正要》,《軋賴機酒賦》及《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所記載的的蒸餾方式都是液態法。液態法是最為簡單的方法。元代時的葡萄燒酒,馬奶燒酒都屬於液態蒸餾這一類型。固態法蒸餾燒酒的歷史演變情況不詳,但固態法蒸餾花露的最早記載是在南宋《遊宦紀聞》。另外據考古工作者分析,挖掘出來的金代銅燒酒鍋是採用固態蒸餾。(2)、冷卻和酒液的收集:蒸餾時,酒汽的冷卻及蒸餾酒液的收集是重要的操作。我國傳統的蒸餾器有兩種冷卻方式。一種是把蒸餾出來的酒蒸汽引至蒸餾器外面的冷卻器中冷卻後被收集。或讓蒸餾出來的酒汽在蒸餾器上部內壁自然冷卻。最古老的冷卻方法見於元代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的"南番燒酒法",另一種是在蒸餾鍋上部的冷凝器(古稱天鍋,天湖)中冷卻,酒液在蒸餾鍋內的匯酒槽中匯集,排出後被收集。如《調鼎集》中記載:"天湖之水,每蒸二放,三放不等,看流酒之長短,時候之冷熱,大約花散而味淡即止。"(3)、看酒花與分段取酒:我國人民起碼在十六世紀就懂得在蒸餾時,蒸餾出來的酒的質量是隨蒸餾時間發生變化的。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道:"燒酒,……,面有細花者為真,小便清者,以頭燒酒飲之,即止。"這里所說的"酒花"並非釀造啤酒時所用的香料植物酒花,而是在蒸餾時或燒酒經搖晃後,在酒的表面所形成的泡沫。由於酒度不同,或由於酒液中其它一些成分的種類含量不同,酒的表面張力也有所不同。這會通過起泡性能的差異而表現出來。古人通過看酒花就可大致確定燒酒的質量,從而決定餾出物的舍取。在商業上則用酒花的性狀來決定酒的價錢。因此酒花成了度量酒度酒質的客觀標准。《調鼎集》中總結道:"燒酒,碧清堆細花者頂高,花粗而疏者次之(名曰'朝奉花'),無花而渾者下之。"傳統的茅台酒的酒花可分為:魚眼花,堆花,滿花,碎米花,和圈花。汾酒的酒花則分為:大花,小花,雲花,水花和油花。名稱各異,有一些內容實際上是相同的。在古代,還沒有酒精度的概念,至到民國時,由於當時科技並不發達,酒度計的使用不普遍,為了便於民間燒酒作坊統一看酒花的標准,當時的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的方心芳先生創造了一種方法,力圖把酒花與酒度聯系起來。這套方法規定了酒花的定義,測驗方法及單位,並明確了測量時的標准條件,得到了計算公式。古代由於掌握了看酒花的方法,分段取酒便有了可靠的依據。《本草綱目》中所說的"頭燒酒"就是蒸餾時首先流出來的酒。"頭燒酒"的概念與現在所說的"酒頭"稍有不同。古代取酒,一般為二段取酒。頭燒酒質量較好,第二段取的酒,質量明顯較差。頭燒酒和第二次取酒的數量比為3:1。如《沈氏農書》中的大麥燒酒,頭燒酒為15斤,次酒為5斤。現代一般分為三段,中間所取的部分作為成品酒,酒頭,酒尾不作為成品酒。即所謂的"掐頭去尾,中間取酒。"酒頭可作為調味酒或重新發酵。酒尾也重新發酵。四、風格多樣的蒸餾酒從文史資料的角度考察,古代的蒸餾酒分為南北兩大類型,如在明代,蒸餾酒就起碼分為二大流派,一類為北方燒酒,一類為南方燒酒。《金瓶梅詞話》中的燒酒種類除了有"燒酒"(未註明產地)外,還有"南燒酒"這一名稱。但實際情況是在北方除了糧食原料釀造的蒸餾酒外,還有西北的葡萄燒酒,內蒙的馬乳燒酒;在南方還可分為西南(以四川,貴州為中心)及中南和東南(包括廣西,廣東)兩種類型。這樣的分類僅僅是粗略的,並無統一的劃分標准。由於燒酒的主要特點是酒精濃度高,許多芳香成分在酒中的濃度是隨著酒精度而提高的,酒的香氣成分及其濃淡成了判斷燒酒質量的標准之一。我國風格多樣的燒酒,主要是釀造原料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其次是釀造技術等因素。北方盛產小麥,高梁,南方盛產稻米,廣西一帶產包米,新疆盛產葡萄,蒸餾燒酒的釀造原料因地制宜,不同原料用來釀造燒酒是很自然的事。在蒸餾酒發展的初期,人們也許並不清楚究竟哪種原料最適於釀造燒酒。經過長時間的比較,人們有機會品嘗比較各種原料釀造的燒酒之後,對不同原料釀造的燒酒的特點有了較為統一的看法。高梁酒:在古代,高梁燒酒受到交口稱贊。清代中後期成書的《浪跡叢談續談三談》在評論各地的燒酒時說:"今各地皆有燒酒,而以高梁所釀為最正。北方之沛酒,潞酒,汾酒皆高梁所為。"清代中後期至民國時期,高梁酒幾乎成了燒酒的專用名稱。這是由於高梁原料的特性所決定的。雜糧酒:西南地區的燒酒在選料方面大概繼承了其飲食特點,為強調酒香及酒體的豐富,採用各種原料,按一定的比例搭配發酵釀造。據四川博物館的有關資料,四川宜賓的五糧液酒,在明代隆慶至萬曆年間(1567-1619)就被稱為"雜糧酒",所用的混合原料中有高梁,大米,糯米,蕎麥,玉米。當地文物部門所收集到的一例祖傳秘方中這樣寫到:"飯米酒米各兩成,蕎子成半添半成,川南紅梁溱足數,糟糠拌料天鍋蒸,此方傳子不傳女,兒孫務必深藏之。"(此資料來自中國首屆酒文化研討會期間,四川省宜賓酒史展中的"敘州府北門外溫德豐糟坊陳氏家傳")。米燒酒:東南一帶,米燒酒盛行,如明末清初成書的《沈氏農書》曾提到,米燒酒和大麥燒酒相比,後者的口味"粗猛",質量不及前者。糟燒酒:主產於南方黃酒產區,以黃酒壓榨後的糟粕為原料,進一步發酵後經蒸餾而成。《沈氏農書》中記載了黃酒糟用來製造糟燒酒的方法。經過長期的品嘗比較,人們認識到不同的原料所釀造的燒酒各有其特點,總結到"高梁香,玉米甜,大米凈,大麥沖"。從元代開始,蒸餾酒在文獻中已有明確的記載。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我國蒸餾酒形成了幾大流派,如清蒸清燒二遍清的清香型酒(以汾酒為代表),有混蒸混燒續糟法老窖發酵的濃香型酒(以瀘州老窖為代表),有釀造周期多達一年,數次發酵,數次蒸餾而得到的醬香型酒(以茅台酒為代表),有大小曲並用,採用獨特的串香工藝釀造得到的董酒,有先培菌糖化後發酵,液態蒸餾的三花酒,還有富有廣東特色的玉冰燒,有黃酒糟再次發酵蒸餾得到的糟燒酒。此外還有葡萄燒酒,馬乳酒燒酒。這些香型獨特的蒸餾酒是如何形成發展,定型的?從目前所掌握的古代資料來看,還很難得到全面而准確的答案。較為系統總結我國傳統蒸餾酒的資料主要有民國期間及新中國成立後所出版的一些專著。

❷ 中國傳統釀酒有那些方法

1、半固態法白酒

半固態法白酒是半固態發酵白酒的簡寫,又稱半液態法、半液態半固態發酵法白酒。這些稱謂均准確表達了釀酒過程中的發酵形態。這類酒除保留了用小曲、以根霉為主導糖化菌和培菌糖化三大特徵外。

還具有以大米為料,清植法,入缸(罐)糖化等工藝特徵,產品屬米(蜜)香型、豉香型。產區主要分布在兩廣,其次是兩湖、江西。



2、液態法白酒

液態法白酒是以糧谷、薯類、糖蜜等原料,經液態發酵、蒸餾成食用酒精的工藝路線、再經串香、勾兌、調配而成的白酒。

3、固態法白酒是指在蒸煮、糖化、發酵、蒸餾等主要過程中採用固態基質形態生產的白酒。

(2)民族釀酒製作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釀酒加曲,是因為酒麴上生長有大量的微生物,還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澱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等),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將穀物中的澱粉、蛋白質等轉變成糖、氨基酸。糖分在酵母菌的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醇,即酒精。櫱也含有許多這樣的酶,具有糖化作用,可以將櫱本身中的澱粉轉變成糖分,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再轉變成乙醇。同時,酒麴本身含有澱粉和蛋白質等,也是釀酒原料。

日本有位著名的微生物學家坂口謹一郎教授認為這甚至可與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相媲美,這顯然是從生物工程技術在當今科學技術的重要地位推斷出來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古代人民所創立的方法將日益顯示其重要的作用。

❸ 白酒釀造工藝流程(詳細一點,講明各步驟)

白酒釀造大多是固態發酵,其主要產物是乙醇。經檢測分析,白酒中除了大部分是乙醇和水外,還含有占總量2%左右的其他香味物質。由於這些香味物質在九中種類的多少和相互比例不同,才使白酒有別於酒精,並形成不同的風格特點。

1、原料及其配比釀制釀酒的原料是高粱(36%)、大米(22%)、糯米(18%)、小麥(16%)、玉米(8%),他們的質量比例有很嚴格的要求。配料時按先多後少原則依次運到辦料場地,不得配錯各種糧食比例。

(3)民族釀酒製作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白酒處理技術:

陳釀法:貯存老熟,一般用陶瓷壇陳釀效果好。

勾兌:這是決定酒質的重要環節,以往都是由富有經驗的老師傅擔任這項工作。現在利用計算機的勾兌技術也正在研究發展之中。

配加混合香酯(新工藝白酒)的研究:現在能夠生產混合香酯。這是以硫酸為催化劑,將酒精和醋酸人工合成為乙酸乙酯,用酒精和高級脂肪酸合成相應的高級脂肪酸酯.然後蒸餾分餾,凈化處理後,進行毒性實驗,證明無毒,可供食用,於是進一步製成混合各酯分的"混合香酯",作為調香劑加入到一般質量的白酒中。可提高白酒的質量。

酒香氣成分的研究:白酒中的香氣成分極為復雜,除了酒精(乙醇)之外,還含有數百種化學成分。白酒中的主要成份分為四大類:醇類物質、酯類物質、酸類物質和醛酮類物質。不同香型的白酒,其主體香氣成分是不同的。如汾香型白酒中,乙酸乙酯是最主要的香氣成分,乳酸乙酯的含量約為乙酸乙酯含量的30%,而己酸乙酯的含量較低。瀘香型白酒中,主體香成分是己酸乙酯及適量的丁酸乙酯。而米香型白酒中的乳酸乙酯的含量比乙酸乙酯的含量較高。


❹ 製作白酒的方法步驟

白酒的釀酒的方法步驟
1、固態法白酒,即全糧固態發酵,採用高粱、大麥、小麥等糧食原料,通過在窖池中或地缸中發酵,然後上甑蒸餾,蒸出70—85度之間的原酒(基酒)。再通過長期儲存、陳化老熟、勾調降度後成裝為成品酒。根據固態法白酒的工藝和香氣、口感風格的不同,形成了目前市場上消費者見到的清香型、濃香型、醬香型等合計11種香型。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名優白酒或品牌均為全糧固態發酵。

2、液態法白酒,是以穀物、薯類以及含澱粉、含糖的代用品為原料,經液態法發酵、蒸餾、貯存、勾兌而成的蒸餾酒。如紅薯酒、木薯酒。QB1498-92液態法白酒標准中指出:「本標准適用於以穀物、薯類、糖蜜為原料,經液態法發酵蒸餾而得的食用酒精為酒基,再經串香、勾兌而成的白酒。」

3、固液結合法白酒,分為半固半液發酵法白酒,即以大米為原料,小曲為糖化發酵劑,先在固態條件下糖化,再於半固態半液態下發酵,而後蒸餾製成的白酒,其典型代表是桂林三花酒。任何成品白酒都必須勾兌,勾兌只是白酒釀造生產中「必須的」、「不可或缺的」工藝流程之一。固態法、液態法和固液結合法白酒都是國家允許的白酒生產方法。

❺ 農村土家釀酒方法白酒是怎麼製作的

米酒和粘米酒。糯米酒就是客家人所說的甜酒,粘米酒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飲用的白酒,俗稱燒酒,米酒口感純正,綿軟微甜。唐三鏡小覃給大家分享米酒的釀造方法。

6.蒸餾將釀酒設備洗干凈,加火蒸汽加熱把發酵好的酒醅倒入鍋內蒸餾出成品酒即可。

以上內容是傳統米酒的製作方法

❻ 釀酒怎麼做

家中釀酒的方法:
1.泡米:將檽米用飲用水侵泡5-6鍾頭
2.蒸米飯:將泡好的米用冷水清洗2遍,上炒鍋隔水蒸。白米飯一定要煮熟,蒸透。以15斤檽米為例子,上空氣以後要再次蒸40-50分鍾。
3.大概一個小時四十分上下白米飯煮熟了
4.攤涼:將白米飯裝出去分離放到洗臉盆中製冷
5.打撒:待白米飯製冷到40度上下時要天然山泉水將白米飯打撒,打撒蛋包飯的標準是米成一粒一粒的不結團就可以了。打撒白米飯的加水流量大概是1斤檽米加7兩水上下。如果是稻米,一斤大米加一斤上下的水。實際要依據白米飯的硬軟水平來明確,飯硬多天賦加點,放稀就少加一點。
6.加酵母:酵母因為秘方和生產生產廠家不一樣,使用量有所區別。我是自己做的中草葯材酵母,一般是一粒做3斤檽米,充分考慮今日天氣寒冷,米酒發醇艱難,因而用一粒酵母做2.5斤檽米。每盆大概5斤糯米糕,用三粒酵母充足了。先將酵母磨碎
7.檢驗白米飯溫度應該是在30-35度上下,便能夠添加酵母(每盆3粒,留意每盆要留一點點酵母做梨渦用)
8.做梨渦:將預埋的酵母加一杯水,用湯勺碰水把白米飯稍微夯實並在中間挖一個洞製成梨渦。夯實後的梨渦
9.隔熱保溫:米酒能否發酵溫度是重要,因為米酒的最好發酵溫度是30-35度,因而室溫小於25度就需要採用隔熱保溫對策。隔熱保溫對策有很多種,要是是能提升工作溫度的都可以。我選用的是棉被包裹法(
10.以便確保被子內的溫度,能夠在被子內添加暖壺或熱水袋以提升溫度。留意,熱水袋不可以直接接觸配有米酒的面盆,直接接觸會燙死發酵菌,請一定留意。
11.糖化取得成功:依照所述方式 ,一般是歷經48鍾頭以後米酒便糖化結束,糖化後的米酒小酒窩全是酒類,米酒能夠在面盆中旋轉就是好米酒

❼ 米酒製作方法 如何做米酒

米酒,又叫酒釀,甜酒。舊時叫「醴」。用糯米釀制,是中國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傳統的特產酒。
主要原料是江米,所以也叫江米酒。酒釀在北方一般稱它為「米酒」或「甜酒」。用蒸熟的江米(糯米)拌上酒酵(一種特殊的微生物酵母)發酵而成的一種甜米酒。其釀制工藝簡單,口味香甜醇美。含酒精量極低,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 。我國用優質糙糯米釀酒,已有千年以上的悠久歷史。米酒已成為農家日常飲用的飲料。現代米酒多採用工廠化生產。

前提條件:1、做酒釀的前提是你要買到酒麴。2、米酒要在30攝氏度(華氏大約80度)下發酵,所以製作酒釀要選擇夏天或冬天(暖氣旁)的季節。步驟:1、將糯米蒸熟成米飯(不要太硬)後涼至不燙手的溫度(利用中溫發酵,米飯太熱或太涼,都會影響酒麴發酵的);2、 將米飯鏟出一些到用來發酵米酒的容器里(我是用有蓋的陶瓷湯盆),平鋪一層;3、 將捻成粉後的酒麴,均勻地撒一些在那層米飯上 4、再鏟出一些米飯平鋪在剛才的酒麴粉上,再鋪上一層米飯……就這樣,一層米飯、一層酒麴的鋪上,大約4層(隨意,看您的米飯和酒麴的多少);5、將容器蓋蓋嚴,放在適宜的溫度下(如果房間溫度不夠,可以用厚毛巾等將容器包上保溫);6、大約發酵36小時,將容器蓋打開(此時已經是酒香四溢啦),加滿涼開水(為的是終止發酵),再蓋上蓋後,放入冰箱(盡快停止發酵,早日吃到口)心得:1、做酒釀的關鍵是干凈,一切東西都不能沾生水和油,否則就會發霉長毛。您要先把蒸米飯的容器、鏟米飯的鏟子和發酵米酒的容器都洗凈擦乾,還要把您的手洗凈擦乾。2、發酵中途(12小時、24小時)可以打開蓋子看看(別經常開蓋),如果沒有酒香味、米飯還沒有結成豆腐塊的趨勢,可以將容器蓋拿到廚房的火上加熱,然後再蓋上,使其中的米飯不至於因溫度不足而不能繼續發酵(這是我的土招)。3、酒釀的製作過程很乾凈,所以,如果偶爾發現有一些長毛的現象(有時是因為發酵時間過長),除去毛毛,酒釀還是可以吃的。如果您每次做出的酒釀都長滿了長毛,又是五顏六色的,估計是哪個製作環節沾生水或油而不幹凈了,我勸您還是別吃了,就當這回交學費了。原料:1、糯米1000克 2、酒餅一顆。製作:1、煮糯米飯,要求飯硬而不夾生,太軟太爛會影響米酒質量。將糯米用冷水浸泡8小時左右,用電飯煲煮,水量以米的表面看不見水,側過一點兒就見水為適量,15分鍾即成。2、攤涼和鬆散米飯:要求宜冷不宜燙。太燙會燙死酵母菌,越涼越保險。將米飯攤開散熱,用手觸摸米飯表面已冷即可。加入少量涼開水攪拌,將飯粒鬆散開。特別注意,不能讓飯粒沾油膩。否則米酒發酸,不能食用。3、加入酒麴發酵:酒麴碾碎,散入米飯中攪拌均勻,將米飯壓緊,中間挖個小洞,蓋上蓋子或保鮮膜。夏天放在桌上,冬天放在較暖的地方(我放在了我們加第二個洗手間的地板上, 那裡最暖和)。約24小時左右,小洞中已淌滿米酒汁,嘗一嘗,如味甜不酸,即可食用,如味淡帶酸,再等3、4小時。因為米酒尚會繼續發酵,酒味越來越濃, 甜味越來越淡,將變成酒,所以吃不完,要放在冰箱里,抑制其繼續發酵,則米酒會越來越甜,可存放半個月,慢慢吃,其味無窮。
據分析,米酒營養成分與黃酒相近,乙醇含量低。但是可為人體提供的熱量比啤酒、葡萄酒都高出很多倍。米酒含有十多種氨基酸,其中有8種是人體不能合成而又必需的。每升米酒中賴氨酸的含量比葡萄酒和啤酒要高出數倍,為世界上其它營養酒類中所罕見的,因此人們稱其為「液體蛋糕」。
米酒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胡蘿卜素、葉酸、泛酸、煙酸和鈣、鐵、磷、鉀、鈉、銅、鎂、鋅、硒等多種微量元素。

❽ 自己釀酒的方法步驟

這里推薦給大家的是小曲米酒,小曲米酒做法簡單,成本低廉,發酵期短,大約在7天左右,出酒率高,一斤米差不多可以釀出一斤酒,釀制需要的設備簡單,操作也很簡便。而且它酒體柔和,純凈、爽口,酒質清香純正,極其適合想嘗試下釀酒工藝的動手達人。

釀酒首先需要有酒麴。酒麴也叫酒葯,在釀造過程中同時起糖化作用和發酵作用,是釀酒必備的材料。在經過強烈蒸煮的白米中,移入麴黴的分生孢子,然後保溫,米粒上便會茂盛地生長出菌絲,就是酒麴。麴黴產生的澱粉酶會糖化米裡面的澱粉,因此,自古以來就有把它和麥芽同時作為原料糖,用來製造酒、甜酒和豆醬等。用麥類代替米製成的酒麴叫做麥曲。

酒麴磨成粉末狀

小曲是酒麴的一種。小曲中的微生物是經過自然選育培養的,並經過曲母接種,使有益微生物大量繁殖,所以不僅含有糖化菌類,同時含有酵酵菌類。酒麴一般可以在食品超市調味品櫃台、個體調味品店或者網店等地方買到。

好了,下面正式開始我們的小曲米酒釀造課。

一、准備材料:

大米若干(10斤以內為宜),曲葯若干(500克左右),甑子(蒸屜)一個,家用攪拌機一個(不嫌麻煩可以手動攪拌),家用抖料機一個(也可以手動抖料),家用發酵罐三到五個(可以用有蓋子的塑料桶代替),家用蒸餾器一個。

西南地區傳統炊具——甄子

蒸屜

二、製作步驟:

1、清洗原料,即大米,用水澆洗就可以了;(類比淘米)

2、把洗清後的大米裝到甑子里蒸煮, 圓氣後15~20分鍾,上蓋再蒸20分鍾,潑第一次水,蒸熟後再潑第二次水,保證飯粒熟透,一般蒸熟後飯粒的水量的為62~63%;(類比煮飯)

3、蒸熟後的飯粒在抖料機中攪散,鼓風揚涼,使飯溫降至36~37度,加入原料量0.8~1.0%小曲粉(或葯小曲粉)拌勻。(加曲葯)

未磨碎的酒麴

4、拌勻後的飯倒入罐(缸)中,飯層厚度為10~13厘米,中央挖一空洞,下缸時品溫控制在32~34度,加上蓋子,進行培菌糖化,經20~22小時,品溫升到 37~39度為最好,根據氣溫做好調溫工作,糖化總時間為20~24小時。(糖化)

5、糖化24小時後,加入原料量120~125% 的水拌勻,品溫控制在36 °左右,醅料糖分應在9~10%,總酸量不超過0.7%,酒精含量為2~3%(容量),拌勻後每一飯缸分為兩個醅缸進行發酵6~7天,注意溫度調節,發酵結束,酒精含量達到11~12%(容量),總酸量小於1.5%,殘糖接近於零為正常。(發酵)

6、完成以上步驟以後,將酒醅進行蒸餾。蒸餾的時候,火力要勻,接酒溫度控制在30度,並截去酒頭酒尾,以保證初餾酒的醇和。(蒸餾)

蒸餾圖解

7、完成:蒸出的酒盛入容器,待冷卻後酒可以喝啦(不怕燙嘴的話,趁熱也行)。你也可以把釀成的酒當做基酒,和其他的酒勾兌在一起調成各種味道(這個步驟需要天賦,沒天賦的不要模仿)。

三、注意事項

1.拌酒麴一定要在飯涼透以後。否則,熱米會把黴菌殺死。結果要麼是酸的臭的,要麼就沒動靜。

2.糖化和發酵過程中一定要密閉好,保持半密封狀態,也就是保證發酵氣體能排出,外面空氣無法進入。否則釀出的酒會又酸又澀。

3.做酒釀的關鍵是干凈,一切東西都不能沾生水和油,手和各種工具都要洗干凈,否則就會發霉長毛

4.如果發酵過度,米就空了,全是水,酒味過於濃烈;如果發酵不足,米有生米粒,硌牙,甜味不足,酒味也不足。

5.釀酒要用溫水,生水含有其他微生物和雜質會破壞酒質,熱水會殺死酒麴里的微生物。

如果想得到更強的酒味,可以嘗試:

1.適當延長甜酒發酵時間;

2.在製作過程中加拌甜酒麴時放少許酵母,但量一定要少。

這就是家釀小曲米酒的整個製作流程,高梁、玉米、稻穀、小麥、蕎麥等其他材料的流程也大同小異(不過要小粉碎成顆粒再蒸煮,時間上也要相應延長)。怎麼樣,是不是很簡單,快去試試吧。

❾ 苗家米酒的製作方法

酒釀因香味濃厚又頗具多種作用而備受大家的鍾愛,可是它的做法十分地注重,僅有嚴苛地依照選米清洗、上鍋煮熟、拌曲裝壇、發 酵、放水再次發醇及其回應特釀,這六道工藝流程,才能夠 製做出最純正的酒釀。

1 選米清洗
選為等檽米,反復清洗幾回,淘清正漿,冷水侵泡。隔水層約比米層高於20公分。侵泡時溫度與時間:冬、春天15℃下列12-14鍾頭,夏天25℃下列6-8鍾頭,以小米粒浸濕無白心為度,夏天拆換1~2次水,使其不麻。
在炒鍋里放進水,蒸屜上墊一層沙布,燒開燒開至有蒸氣。將檽米撈放到布上煮熟,(約一小時,自身嘗一下就知道),嘗一嘗檽米的口味,假如米粒偏硬,就灑些水拌一下再蒸一會,蒸熟後盛到發醇用的器皿中(電飯煲、湯盆或是塑膠、玻璃器皿 ),用勺攪兩下,涼至不發燙的溫度(30上下運用中溫發醇,白米飯太熱了或太涼,都是影響酵母發醇的)。

2 上鍋煮熟
上鍋煮熟:,將侵泡好的米控干後資金投入炒鍋內開展蒸米飯。在蒸米飯時火力點要猛,各種大小汽後10分鍾,掀蓋,向米層灑入適當冷水。再蒸20分鍾,米粒澎漲發光、疏鬆綿軟、嚼不沾齒,即已完善,可入鍋。
3 拌曲裝壇
白米飯起鍋後,用涼白開水勻稱地澆在飯上,一來使米粒不容易黏連,二來減溫,待飯溫降到30~36℃不發燙,隨後撒進雅大甜酒麴。如果是小塊的酵母,需要先 磨碎成粉狀再撒進,還可以先把酵母放進涼白開水化掉再一起倒進。隨後把放進的酵母攪拌均勻。留小量的酵母備用。(用涼白開水解決過的非常容易拌和,飯早已吸進了一定的水,頭酵期內更非常容易觀查外滲的酒。拌曲時,需放一層飯,天賦加點酵母拌和,逐層加,逐層拌和)
裝缸後用勺或手輕輕地夯實。抹平表層(能夠 蘸涼白開水),做成坡屋頂的錐體型,正中間壓出來一凹痕窩(具有透氣性、減溫的功效,另外有利於觀查酒的外滲狀況),將最終一點酵母撒在裡面,倒進一點涼白開水(目地是水漸漸地向滲漏,能夠 勻稱融解拌在米中的酵母,有益於勻稱發醇),但水不適合多。

4 發 酵
蓋上外蓋,不適合將器皿完全堵死,由於早期的糖化全過程是需要一些co2的,維持相對性封閉式就可以,放到適合的溫度下(30℃上下),假如屋子溫度不足,可以用厚純棉毛巾等將器皿包上隔熱保溫)。
正中間能夠 查驗,看有沒有發熱,發熱便是好狀況。1天之後就可以嘗一嘗,進行發醇的檽米是酥的,有液汁,味道芬芳,味兒柔美, 酒氣不沖鼻,(時間能夠 依據本人口感,時間長,酒氣怪味就濃,但太沖穴也不太好),大概發醇24-48鍾頭,將器皿蓋開啟(有濃厚的香醇就變成)。
5 放水再次發醇
按生米1:1.5添加33度上下的凈化水,拌和,保存。喜愛濃酒,水天賦加點水少。裝壇後,因為內部發醇,白米飯會涌進河面。因而每過3~4天,要拌和,把白米飯等壓下河面,並把壇蓋蓋上嚴。經20~25天發醇,壇內會傳出深厚的香醇,飯慢慢下移,酒剛開始回應,表明發醇基本完畢。這時能夠 開壇提料,將酒過慮榨取
酒榨取分離出來後,很混濁,此刻早已能夠 剛開始舀著喝過
6 回應特釀
榨取出去的宴會再次發醇,會出泡,假如想平穩糖度白酒度,就需要中斷發醇。傳統式的方式是熬酒(也叫火炙酒),下邊我們討論一下客家文化的炙酒。
20年制酒老師傅揭密歷史悠久的米酒製作方式——來菌
城內的盆友沒有這一炙酒的標准,我們能夠 那樣做。用不銹鋼板悶鍋加溫,約70度,當然製冷。提取頂層水酒,水酒放1月當然回應,去下一層酒渣,裝壇。
照片從左至右各自為:熬酒前、熬喝醉酒、特釀3年之後。
6 常見問題:
1).拌酵母一定要在檽米涼透至30℃之後。不然,熱檽米就把菌殺掉了。結果要不是酸的臭的,要不就還沒。正中間溫度太低也不了,酵母不活躍性,黴菌便會繁育,30℃上下最好是。也有一定要密閉式好。不然會又酸又澀。
2).做米酒的關鍵是干凈,一切東西都不可以沾涼水和油,不然便會長霉毛多,(這和酵母的生長發育標准相關,不幹凈的的自然環境會推動黴菌生長發育)。要先把蒸米飯的器皿、鏟白米飯的鐵鏟、湯勺和發醇酒釀的器皿都清洗擦拭,也要把您的手清洗擦拭。
3).發醇半途(12鍾頭、24鍾頭)能夠 開啟外蓋看一下(別常常打開表蓋),要是沒有酒香氣、白米飯都還沒結為軍用被子的發展趨勢,能夠 將器皿放30℃溫開水中水浴加熱一下,使米不會因溫度不夠而不可以再次發醇。
4).米酒的製作過程很乾凈,因此,假如有時候發覺有一些毛多的狀況(有時候是由於發酵時間太長),去除小毛毛,米酒還是可以吃的。假如作出的米酒都爬滿了毛多,也是五顏六色的,估算是哪個實際操作階段沾涼水或油而不幹凈了,只能丟啦。
5).訓練把握一個度:假如發醇過多,檽米就空了,都是水,酒氣過度濃郁。 假如發醇不夠,檽米有生小米粒,硌牙,清甜味不夠,酒氣也不夠。 拌酵母的情況下,假如水擺得太多了,最終檽米是空的,也不了塊,一煮就散。

閱讀全文

與民族釀酒製作方法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下水高錳酸鉀指數測量方法 瀏覽:337
纖維樁使用方法 瀏覽:691
貴州點光源安裝方法 瀏覽:813
化學鍍方法和技巧 瀏覽:496
寶寶怎麼治療最好的方法 瀏覽:463
csgo連入專屬伺服器失敗解決方法 瀏覽:943
溶液酸鹼性計算方法 瀏覽:210
戰馬貼膜的正確方法 瀏覽:179
復印機安裝與操作方法 瀏覽:25
概率中的個數計算方法 瀏覽:832
金帥洗衣機使用方法 瀏覽:658
怎麼選擇樁的施工方法 瀏覽:591
聯想筆記本限速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88
怎樣快速止牙痛土方法 瀏覽:60
子宮肌層2mm治療方法 瀏覽:800
波紋排水管安裝方法 瀏覽:258
華為網路密碼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011
含羞草如何種植方法 瀏覽:359
小米note微信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53
在家製作紅棗糕的簡單方法 瀏覽: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