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基坑土方計算公式
挖基坑:
V=(a+2c+kh)*(b+2c+kh)*h+1/3k2h3
a=長底邊 ,b=短底邊, c=工作面 ,h=挖土深度 , k=放坡系數
(1)基坑抗滑移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坑底面積20平方厘米以內,一個腳丫子踩下去就行了,要啥基坑基槽啊基坑:面積在20M*M以內的矩形平面,按長寬高相剩計算
基槽:面積在20M2以上的帶形平面,按長寬高相乘計算
挖土方:大開挖按實際長寬高相剩外加放坡的體積, 小型土方開挖深度不深的話,可根據實際不放坡或加擋板支撐
挖掘溝槽、基坑土方工程量,按下列規定計算:溝槽、基坑劃分: 凡圖示溝槽底寬在3m以內,且溝槽長大於槽寬三倍以上的,為溝槽。 凡圖示基坑底面積在20cm2以內的為基坑。 凡圖示溝槽底寬在3m以外,坑底面積在20cm2以外,平整場地填土方厚度在30cm 以外,均按挖土方計算。
基坑是在基礎設計位置按基底標高和基礎平面尺寸所開挖的土坑。開挖前應根據地質水文資料,結合現場附近建築物情況,決定開挖方案,並作好防水排水工作。開挖不深者可用放邊坡的辦法,使土坡穩定,其坡度大小按有關施工規定確定。
開挖較深及鄰近有建築物者,可用基坑壁支護方法,噴射混凝土護壁方法,大型基坑甚至採用地下連續牆和柱列式鑽孔灌注樁連鎖等方法,防護外側土層坍入;在附近建築無影響者,可用井點法降低地下水位,採用放坡明挖;在寒冷地區可採用天然冷氣凍結法開挖等等。
一級:重要工程或支護結構做主體結構的一部分,開挖深度大於10米,與臨近建築物、重要設施的距離在開挖深度以內的基坑,基坑范圍內有歷史文物、近代優秀建築、重要管線等需要嚴加保護的基坑。
二級:介於一級基坑、三級以外的基坑。
三級:開挖深度小於7米且周圍環境無特殊要求的基坑。
㈡ 腳手架扣件抗滑移計算
扣件式鋼管腳手架的一個扣件的抗滑力最大為700千克力。實際使用時不要超過400千克力。本資料可從老的《建築施工手冊》腳手架章節查到。
㈢ 基礎抗滑移計算怎麼做《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中的
5.4 穩定性計算
5.4. 1 地基穩定性可採用圓弧滑動面法進行驗算。最危險的滑動面上諸力對滑動中心所產生的抗滑力矩與滑動力矩應符合下式要求:
MR/MS≥1.2 (5.4.1)
式中:MS——滑動力矩(kN·m);
MR——抗滑力矩(kN·m)。
擋土牆的穩定性驗算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抗滑移穩定性應按下列公式進行驗算(圖6.7.5-1):
[(Gn+Ean)μ]/(Eat-Gt) ≥1.3 (6.7.5-1)
Gn=GcosαO (6.7.5-2)
Gt=GsinαO (6.7.5-3)
Eat=Easin(α-αO-δ) (6.7.5-4)
Ean=Eacos(α-αO-δ) (6.7.5-5)
式中:G——擋土牆每延米自重(kN);
αO——擋土牆基底的傾角(°);
α——擋土牆牆背的傾角(°);
δ——土對擋土牆牆背的摩擦角(°),可按表6.7.5-1選用;
μ——土對擋土牆基底的摩擦系數,由試驗確定,也可按表6.7.5-2選用。
㈣ 剪力牆的抗滑移鋼筋應該怎麼計算啊抗滑移鋼筋是指什麼有什麼作用啊謝謝啦
沒聽說過剪力牆有抗滑移鋼筋。
顧名思義,抗滑移鋼筋不就是用來防止構件滑移的鋼筋嗎,用來增加連接面的連接力。
㈤ 土建基坑支護放坡的演算法公式
結合土質還有基坑支護的方式而定。自然放坡比例一般有0.5~1的放坡比例。不完全相同。同時還應根據周邊建築物情況而定。土方坡度系數(m):是指土壁邊坡坡度的底寬b與基高h之比,即m=b/h計算,放坡系數為一個數值。(例:b為0.3,h為0.6,則放坡系數為0.5)邊坡坡度:指基高h與底寬b之比,即h:b=1:xx,既是平常所說按1:xx放坡。(例h為0.6,b為0.3,則坡度為1:0.5) 1、在建築中,放坡並非一概全以墊層下平開始放坡,要視墊層材料而確定 ; 2、管線土方工程定額,對計算挖溝槽土方放坡系數規定如下: (1)挖土深度在lm以內,不考慮放坡; (2)挖土深度在1.01m~2.00m,按1:0.5放坡; (3)挖土深度在2.01m~4.00m,按1:0.7放坡; (4)挖土深度在4.01m~5.00m,按1:1放坡; (5)挖土深度大於5m,按土體穩定理論計算後的邊坡進行放坡。基礎施工所需工作面:根據基礎施工的材料和做法不同而不同採用磚基礎, 每邊各增加工作面寬度200(mm);採用漿砌毛石、條石基礎,每邊各增加工作面寬度150(mm);採用混凝土基礎墊層需支模板,每邊各增加工作面寬度300(mm);採用混凝土基礎需支模板,每邊各增加工作面寬度300(mm) ;基礎垂直面需做防水層,每邊各增加工作面寬度800 (mm)。
㈥ 基坑的計算方法
基坑屬於臨時性工程,其作用是提供一個空間,使基礎的砌築作業得以按照設計所指定的位置進行。基坑開挖工程量按基坑容積計算。一般來說,深基坑是指開挖深度大於等於5m的基坑。基坑開挖的計算公式如下:
1、不放坡不支擋土板:此時的基坑是一個長方體或者圓柱體。
(1)當為長方體時:挖基坑工程量 = (a+2c)(b+2c)h
(2)當為圓柱體時:挖基坑工程量 = π*r*r*h
2.放坡:此時的基坑是一個稜台或者圓台。
(1)當為稜台時:挖基坑工程量 = (a+2c+Kh)(b+2c+Kh)h+1/3 K*K*h*h*h
(2)當為圓台時:挖基坑工程量 = 1/3 πH(r*r+rR+R*R) 備注a——墊層長度b——墊層寬度c——工作面寬度h——挖土深度r——坑底半徑R——坑上口半徑
㈦ 基礎抗滑移計算怎麼做
樓主弄反了吧,應該是:MR——抗滑力矩(KN·m),MS——滑動力矩(KN·m)。擋土牆的抗滑移計算,是驗算沿牆底滑動的穩定性,是一種平面滑動,即地基土並不參與滑動。而式(5.4.1)用於圓弧滑動,其滑動面位於地基土層,且在黏性土中滑動面為圓弧,非黏性土一般為折線。所以這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不可混淆。 查看gt;gt;
㈧ 重力式水泥土擋牆基坑支護設計中幾個問題的探討<sup>[]</sup>
4.6.1前言
水泥土攪拌技術是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新技術,過去主要用來處理軟弱地基,而近年來被越來越多地用於基坑支護。由於重力式水泥土支護技術在國內起步較晚,處於發展中,許多設計和施工技術正在完善,其基坑支護設計原理及計算,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國家標准,只是出了一些地方性、行業性規范或規程。這些規程或規范主要是針對當地的工程情況、基坑和土層等制定出來的,具有較強的地方性。原冶金工業部和建設部分別於1998年和1999年頒布了《建築基坑工程技術規范》(Y B 9258—97)和《建築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 120—99)(以下分別簡稱為《規范》和《規程》)。目前國內絕大多數地方的工程技術人員,在進行重力式水泥土擋牆基坑支護設計時,主要是依據和參照《規范》和《規程》來進行設計。
進行重力式水泥土擋牆支護設計,其主要的設計內容一般為:擋牆的抗傾覆、抗滑移、牆身及地基土強度驗算、抗隆起驗算等。但在具體設計這些內容時,《規程》和《規范》里的計算公式,計算方法等有時相差較大,就是設計內容有時兩者也有差異。這常常給基坑工程設計人員帶來困難,不知以何種規程或規范為依據。尤其是在設計經驗還不多的情況下更加感到棘手。其實,不論是上述的《規范》還是《規程》都不可能包羅萬象,它們雖然都提供了一些設計計算方法和公式,但要能滿足全國各地的基坑工程設計,也不太現實。這也許是《規范》和《規程》目前只是行業性標准,還沒有成為國家標準的原因之一。其實,在支護設計中,只要根據具體的基坑工程及其土層情況,充分領會《規范》和《規程》的精神,設計起來還是很順利的。下面就重力式水泥土擋牆支護設計內容,結合《規范》和《規程》的差異,對支護設計中的幾個問題進行探討。
4.6.2抗傾覆設計及驗算
抗傾覆設計及驗算是重力式水泥土擋牆支護設計的重要內容。它直接關繫到擋牆的尺寸大小,進而影響到工程的造價。在抗傾覆設計中,《規范》和《規程》都有明確規定。
原冶金工業部《建築基坑工程技術規范》的第9.2.2條按式(4.1)確定:
桂林岩溶區岩土工程理論與實踐
式中:
∑Mw——牆前和牆後水壓力對牆前趾O點的力矩和;
G——牆身重量;
B——牆身寬度;
U——作用於牆底面上的水浮力,
γw——水的重度;
hwa——主動側地下水位至牆底的距離;
hwp——被動側地下水位至牆底的距離;
lw——U的合力作用點距牆前趾0點的距離;
γt——傾覆穩定抗力分項系數。
原建設部《建築基坑支護技術規程》的第5.2.1條規定,水泥土擋牆厚度設計值b宜根據抗傾覆穩定條件,對牆底土體為粘性土或粉土時按式(4.2)確定:
桂林岩溶區岩土工程理論與實踐
式中:γ0——建築基坑側壁重要性系數;
ha——合力∑Eai作用點至水泥土牆底的距離;
∑Eai——水泥土牆底以上基坑外側水平荷載標准值合力之和;
hp——合力∑Epj作用點至水泥土牆底的距離;
∑E pj——水泥土牆底以上基坑內側水平抗力標准值的合力之和;
γcs——水泥土牆體平均重度;
h——基坑開挖深度;
hd——合力∑E pj作用點至基坑開挖面得距離。
式(4.1)適應於任何土類(包括粘性土),考慮了地下水的作用,它認為地下水的作用:是自由流動的重力水而作用在擋牆上;而式(4.2)只適應於粘性土或粉土,沒有考慮地下水的作用。
實際上,對於粘性土,由於土體孔隙較小,地下水很難自由流動,即使有地下水作用也僅僅是孔隙水壓力,而用水土合算計算土壓力時,可以把孔隙水壓力對擋牆的作用概括進去,因此用式(4.2)較為合理;而對於粉土、砂等,地下水可以較自由地流動,其作用於擋牆的水壓力可認為是自由流動的重力水作用,因此用式(4.1)計算較合理。
為了說明式(4.1)對粘性土擋牆設計不太合理,下面舉一工程實例。桂林市中山中路某大樓,基坑深為5 m,土層依次為①填土,γ=17 kN/m 3,c =10kPa,φ=15°厚度為2.5 m;②可塑粘土,γ=18 kN/m 3,c=28kPa,φ=13°,厚度在8.0 m以上。用重力式水泥土擋牆支護,地下水埋深為1.2 m,表4.6是僅僅考慮抗傾覆的要求而設計計算的結果。
由此可見,《規范》由於過分地考慮了擋土牆前後地下水的作用,在計算過程中得到的地下水前後對擋牆牆前趾傾覆點O的力矩∑M w =1109 kN ·m,遠大於主動土壓力對O點的力矩
表4.6 按抗傾覆要求設計計算結果與實際結果對比Table 4.6 Calculations result according to design anti-overturning compared with actual result
最後還有一點需探討的是:式(4.1)中Ulw原意應為粘土擋牆底部水壓力(浮力)對牆前趾O 點的力矩,其中U 為作用於牆底面上的水浮力(kPa),
桂林岩溶區岩土工程理論與實踐
這樣可能更合理。
4.6.3抗滑移設計及驗算
抗滑移設計與驗算也是重力式水泥土擋牆設計的重要內容之一,《規程》和《規范》對此也作了較為詳盡的規定。抗滑移設計驗算可分為:擋牆整體滑移設計驗算和擋牆水平滑動設計驗算。
《規程》是根據水泥土擋牆嵌固深度來控制滿足整體穩定性要求,其具體計算原理和過程在《規程》的附錄A中有詳細介紹,簡潔明了,切實可行。但是,《規程》中沒有對基坑抗水平滑動驗算作要求。其實,在許多地區,尤其是軟土地區,擋牆的水平滑動常常是水泥土擋牆支護工程的常見破壞形式。
《規范》中,既有水平滑動驗算公式,又有圓弧整體滑動計算公式,內容較全面。但其整體滑動計算公式是經典的簡單條分法,計算方法步驟煩瑣,需經多次試算,工作量大,在工程設計中不太方便,而這一點《規程》中的附錄A 可以彌補。因此對擋牆整體移動設計驗算建議採用《規程》中的附錄A 的方法;另外還需對擋牆進行抗水平滑移設計驗算,依據《規范》中的計算分式,這樣顯得更合理。
4.6.4基坑底部土體強度驗算
基坑開挖前,施工完畢水泥土擋牆後,由於水泥土擋牆重度與原基坑土體的重度相差不大,擋牆底部土體所承受的壓力無太大變化,原來處於穩定的土層仍將穩定。但當基坑土層開挖後,由於卸荷,基坑邊緣的土體由於有臨空面,擋牆底部的土體承載能力將降低,尤其是其承載力設計值將會降低,如圖4.6,因此有必要驗算其地基承載力。對此點,《規程》中沒有作要求;而《規范》也僅僅是在第 9.2.3(2)條中式(9.2.3.2)有要求,但其要求不全面,它只對牆底邊緣最大壓力的A 點處進行了驗算。而沒有對整個擋牆底部的土體承載力進行驗算。而有時,在滿足抗傾覆、抗滑移,牆身應力強度,抗隆起等條件的情況下,恰恰是由於基坑擋牆底部土體承載力不足而導致支護失敗或更改設計方案。
圖4.6 基坑開挖示意圖Fig.4.6 Diagram for excavation
例如某基坑深為6 m,基坑土體為軟土,γ=17 kN/m 3,c=15kPa,φ=6°,承載力標准值為fk=90kPa,地下水埋深為3.0 m。用重力式水泥土擋牆支護,設計牆寬B=3 m,擋牆高(h+D)為9 m(經計算滿足抗傾覆、抗滑移及牆身應力等驗算)。
在基抗開挖後,牆底軟土的承載力設計值f應為(參照《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J 7—89)第5.1.3條)
f=fk+ηbγ(b-3) + ηdγ0(d-0.5)
取
ηb=0;ηd=1.1;fk=90kPa
桂林岩溶區岩土工程理論與實踐
將以上取值代入得
f=90 + 1.1 ×10.3 ×( 6-0.5) = 152.3kPa
擋牆底部壓力為:
桂林岩溶區岩土工程理論與實踐
f=152.3kPa<P=180kPa
即擋牆底部的土體將破壞。
因此,在進行水泥土擋牆設計時,除按《規范》中的規定驗算擋牆底部最大壓力外,還需驗算整個擋牆底部處地基土承載力,即擋牆底部處土體所受的壓力p必須小於土體的承載力設計值f,而這一點,《規范》和《規程》中有關內容均沒有提及。
4.6.5土壓力計算中的c、φ值選取
在水泥土擋牆支護設計中,土壓力的計算是支護設計的根本依據,而土壓力計算中的c、φ值又是最關鍵的參數。
在工程中,為了盡可能模擬工程各種復雜的排水條件,在進行c、φ值剪切試驗時,通常分為三種情況,即三軸剪切試驗的不固結不排水剪、固結不排水剪和固結排水剪,如用直接剪切儀,則分為快剪,固結快剪和慢剪。由於三軸剪切試驗相對於直接剪切試驗,更能模擬土體的實際受力狀況以及更能嚴格控制排水條件,因此其c、φ值也相對更為可靠。對於基坑工程,一般要求採用三軸試驗剪切實驗。
不同試驗方法和排水條件對c、φ值影響很大,例如在桂林市西門菜市主體工程場地,取同一粉質粘土試樣進行不同固結排水條件下的直接剪切試驗和三軸剪切試驗,其對比結果如表4.7(c'、φ'為有效應力強度指標值)。由表4.7可知,同一土體採用不同的試驗方法和排水條件,其值相差明顯,由此計算的土壓力也相差甚遠。此外,土體的應力歷史和應力路徑也是影響土體c、φ值的重要因素。
表4.7 桂林市西門菜市主體工程部分粉質粘土剪切試驗結果Table 4.7 Results of shear test of silty clay in the main project of Ximen market in Guilin city
對基坑土體c、φ值試驗方法的選擇,一般的原則是:當地基土的透水性和排水條件不良,土體沒有固結,施工速度又較快,土中的水來不及排出時,採用不固結不排水(快剪)剪切試驗,例如機械開挖粘性土基坑;而當基坑土體的透水性和排水條件較好時,且施工速度也較慢時,土體能夠較充分地固結和排水,採用固結排水(慢剪)剪切試驗,例如人工開挖粉砂、粉土基坑;如果介於上述兩者之間,可用固結不排水(固結快剪)剪切試驗結果。
根據前面的分析,桂林市區主要的基坑工程土層,所採用的剪切試驗方法,建議如表4.8。
表4.8 桂林市區基坑土層c、φ值剪切試驗的選用Table 4.8 The selection of c、φ in shear test for pit soil in Guilin city
4.6.6結論
(1)在重力式水泥土擋牆支護設計中,其抗傾覆設計及驗算對於粘性土基坑,建議採用《規程》中的有關規定;對於粉土、砂土基坑建議採用《規范》中的有關規定,同時建議將式(4.1)改為:
桂林岩溶區岩土工程理論與實踐
(2)在抗滑移設計驗算時,建議採用《規程》中的附錄A 進行整體抗滑移計算,另外,還必須對基坑進行水平抗滑移驗算,採用《規范》中的有關規定。
(3)《規范》和《規程》都沒有對水泥土擋牆底部土體進行承載力驗算,這有時會直接影響基坑工程的安全,建議對擋牆底部土體進行承載力驗算,使擋牆底部土體所受的壓力小於其承載力設計值。
(4)重力式水泥土擋牆基坑土壓力計算中的c、φ值,可以因為不同試驗方法和排水條件而表現為不同的數值,從而影響土壓力值,因此,抗剪強度c、φ值試驗,要依據不同的基坑土體條件和施工條件,而採用不同的試驗方法,不能一概而論。
㈨ 基坑計算公式是什麼
給你一個好記並且好用的基坑計算公式
設基坑下底面積(含工作面)為S1
基坑上底面積(含工作面及放坡)為S2
深度為H
則基坑土方工程量V的計算公式為:
V=1/3*H*(S1+S2+S1與S2乘積的開方)
這個公式我用了近十年了,經過測試,它適用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各種基坑土方量計算,和你說的那個復雜公式計算結果基本相同
㈩ 擋土牆抗滑移驗算和抗傾覆驗算有什麼區別
擋抗滑移驗算是指擋土牆整體在土體壓力下整體向一側移動的能力,而抗傾覆驗算是指沿擋土牆下側或上側某一支點傾倒的能力。
擋土牆抗滑移驗算和抗傾覆驗算主要的區別在於抗傾覆為基坑底部擋土牆邊緣處,該點的力矩平衡;而抗滑移為力系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