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應交稅費計算方式
具體地說,交稅就是根據國家各種稅法的規定,集體或個人收入按照一定的比率的把一部分所得收入繳納給國家。
計算公式:
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應納稅所得額 * 適用稅率 - 速算扣除數
應納稅額=工資薪金收入-3500-"三險一金"
以3500元作為起征點取代過去2000元的新《個人所得稅法》已施行。
來自國家稅務總局的扣除標准實施細則表明,除13500元之外,稅前扣除的項目還包括三大類。
一是國家規定的三險一金,即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住房公積金;
二是單位給予的5種補助費用,即個人取得的獨生子女補貼、托兒補助費,市內交通費、書報費和洗理費;
三是退休職工的工資和兩院院士津貼等特殊津貼。
其中的書報費和洗理費等幾種補貼,一定要在北京市財政規定的費用標准之內才能免稅,如果單位超額發放、超出的部分一樣要繳納個人所得稅。
(三)工資、薪金不含稅收入適用稅率表
稅前工資-3500)×稅率=個人所得稅稅額
② 求解:個人所得稅應補繳稅額計算!
在A國講學取得收入40000,屬於勞務報酬所得,勞務報酬有加征政策
按我國法律應繳稅=40000*(1-20%)*30%-2000=7600,已交7000,需補交600
B國取得特許權使用費收入70000,按我國法律應繳稅=70000*(1-20%)*20%=11200,不需補交
③ 應交稅費怎麼算
應交稅費的計算如下:應繳稅費等於應納稅額乘以適用稅率。應交稅費包括企業依法交納的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資源稅、土地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土地使用稅、車船稅、教育費附加、礦產資源補償費、印花稅、耕地佔用稅等稅費,以及在上繳國家之前,由企業代收代繳的個人所得稅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第二十五條
納稅人必須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稅務機關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確定的申報期限、申報內容如實辦理納稅申報,報送納稅申報表、財務會計報表以及稅務機關根據實際需要要求納稅人報送的其他納稅資料。 扣繳義務人必須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稅務機關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確定的申報期限、申報內容如實報送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報告表以及稅務機關根據實際需要要求扣繳義務人報送的其他有關資料。
④ 本期應補(退)稅額計算
本期應補(退)稅額為-5592.81元(41907.25-35307.69-2092.37-10100)。銷項稅額、進項稅額、上期留抵分別填入對應欄中,4月、5月預繳的稅款分別在當月申報時填入本期已繳稅額欄及其子欄目的分次預繳稅額欄,在6月份申報時應該結轉到了期初未繳稅額(多繳為負數)欄目(-10100元),並轉入期末未繳稅額(多繳為負數)欄和本期應補(退)稅額欄。並且5月份申報時也應這樣。6月份的本期應補(退)稅額欄跟期末未繳稅額欄一樣,都是-5592.81元,你看懂我的回答後再說(可跟報表對照)。可能是你4月、5月申報時未填好申報表,其實申報表中各欄的數據關系表上都說明得清清楚楚,最後是否要交稅或多交稅都體現在本期應補(退)稅額欄,要交為正數,多繳為負數。你4月份申報時本期應補(退)稅額欄為-100,5月份為-10100,如果你填錯了,那可能只有調本期已繳稅額欄了。
⑤ 關於稅金的計算方法
稅金是指企業發生的除企業所得稅和允許抵扣的增值稅以外的各項稅金及其附加。稅金通常包括納稅人按規定繳納的消費稅、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資源稅、教育費附加等,以及發生的土地使用稅、車船稅、房產稅、印花稅等。按照《財政部 1、稅務總局關於實施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政策的通知》(財稅〔2019〕13號)規定,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以及宏觀調控需要確定,對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可以在50%的稅額幅度內減征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印花稅(不含證券交易印花稅)、耕地佔用稅和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
2、建築安裝工程費中的稅金包括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在稅金的實際計算過程,通常是三種稅金一並計算,又由於在計算稅金時,往往已知條件是稅前造價,因此稅金的計算公式可以表達為:
應納稅額=(直接費+間接費+利潤)×稅率(%)
3、綜合稅率的計算因納稅地點所在地的不同而不同。
應答時間:2021-01-28,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⑥ 年度匯算的應退/補稅額怎麼計算個稅計算證書的作用(為什麼要報考你們,對我有什麼用)
ZAKER新聞湖北消息:2022年3月1日起,2021年度個人所得稅所得年度匯算正式開始。
年度匯算,簡而言之,就是在平時預交稅款的基礎上「查漏補缺,匯總收支、按年算賬、多退少補」。將其呈現為一個公式就是:應退或應補稅額=[ (綜合所得收入額-60000元-「三險一金」等專項扣除-子女教育等專項附加扣除-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符合條件的公益慈善事業捐贈) ×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已預交稅額。
根據上面這個公式計算出來的結果無非兩種:可辦理退稅,或者需要補稅。
第一種情形:預交稅額高於應納稅額時,納稅人可申請退稅。遇到以下比較典型的情形,將可能產生退稅:
2020年度綜合所得年收入額不足6萬元,但平時預繳過個人所得稅的;
2020年度有符合享受條件的專項附加扣除,但預交稅款時沒有申報扣除的;
因年中就業、退職或者部分月份沒有收入等原因,減除費用6萬元、「三險一金」等專項扣除、子女教育等專項附加扣除、企業(職業)年金以及商業健康保險、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等扣除不充分的;
沒有任職受雇單位,僅取得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需要通過年度匯算辦理各種稅前扣除的;
納稅人取得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年度中間適用的預扣預繳率高於全年綜合所得年適用稅率的;
預交稅款時,未申報享受或者未足額享受綜合所得稅收優惠的,如殘疾人減征個人所得稅優惠等;
有符合條件的公益慈善事業捐贈支出,但預交稅款時未辦理扣除的。
第二種情形:預交稅額小於應納稅額,應當補稅。綜合所得年收入超過12萬元且年度匯算補稅金額超過400元的納稅人,需要依法辦理年度匯算並及時補稅。遇到以下一些常見情形,將導致年度匯算時需要或可能需要補稅:
在兩個以上單位任職受雇並領取工資薪金,預交稅款時重復扣除了減除費用(5000元/月);
除工資薪金外,納稅人還有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各項綜合所得的收入加總後,導致適用綜合所得年稅率高於預扣預繳率。
關乎錢袋子的事,除了退稅和補稅之外,也需注意:年終獎單獨核算還是綜合核算將直接影響繳納稅額的多少。
2021年12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延續實施部分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其中一項是將全年一次性獎金不並入當月工資薪金所得、實施按月單獨計稅的政策延至2023年底。因此,今年申報年終獎仍然可以選擇單獨計稅,或並入綜合所得徵收個人所得稅。
至於究竟選擇哪一種計稅方法更省稅,中級會計師任小琴女士向ZAKER新聞反饋,對於年收入不超過6萬元的工薪階層而言,將年終獎並入工資薪金所得,在扣除基本減除費用(5000元/月)、五險一金、專項附加扣除等後,可能根本無需交稅或只需繳納很少的稅款。
如果年收入超過6萬元,特別是全年綜合所得相對高的人,選擇哪種方式計稅,需要仔細分析。一般而言,單獨計稅交稅更少。
舉例1:小王年薪50000元,年終獎20000元,每人每月有5000元的扣除額度,將年終獎並入綜合所得,那麼他的應納稅額為:
(50000+20000-60000)*3%=300元
若將年終獎單獨核算,則他的應納稅額為:
20000*3%=600元
可見,將年終獎納入綜合所得,所交稅費更少。
舉例2:小李年薪100000元,年終獎40000,每人每月有5000元的扣除額度,將年終獎並入綜合所得,那麼他的應納稅額為:
100000+40000-60000=80000元
36000*3%+(80000-36000)*10%-2520=2960元
若將年終獎單獨核算,則他的應納稅額為:
36000*3%+(100000-60000-36000)*10%-210=1270元
36000*3%+(40000-36000)*10%-210=1270元
1270+1270=2450元
可見,年終獎單獨核算,所交稅費更少。
雖說個稅匯算如開「盲盒」,但「一頓操作猛如虎」之後,這個賬也就算得清清楚楚了。為了提升辦稅效率,今年稅務部門還推出預約辦稅服務,在3月1日至15日之間,納稅人均可登錄個人所得稅 APP進行預約。現在還沒辦理的也無需著急,預約指定日期辦理即可。
ZAKER新聞/湖北出品
作者:希爾
編輯:希爾
審編:力名
⑦ 開具發票補稅點怎麼計算
稅點指的是稅率。補稅點要補稅額,若沒有真實交易而要求空開發票,需要按所開發票的稅率向開票方補稅。例:如果要開1000元的票,稅率是5%,則需補稅金額=1000元。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
應答時間:2020-11-2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