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產品成本怎麼算
完工產品與半成品間的原材料分配方法要根據企業半成品數量多少、各月半成品數量變化的大小、各項費用比重的大小及定額管理基礎的好壞等具體條件,選擇即合理又簡便的分配方法。
常用的有六種你可以根據你的要求選一個:
1:不計算半成品成本(即半成品成本為零)。適用於月末半成品數量很小的情況。所以本月發生的原材料都是完工產品成本。
2:在產品成本按年初數固定計算。適用於月末半成品數量很小或半成品數量雖大但各月之間半成品數量變動不大,月初、月末半成品成本的差額對完工產品影響不大的情況。可以將本月發生的成本作為本月完工產品的成本,在產品成本按年初數固定計算。年終時,根據實點在產品數量,重新調整半成品成本。
3:半成品成本按其所好用的原材料費用計算。適用於原材料費用在半成品成本中所佔比重較大且原材料是在生產開始時一次就全部投入的情況。月末半成品只計算原材料費用,其他費用全部由完工產品負擔。
4:約當產量法。計算公式
(1)半成品約當產量=在產品數量*完工程度
(2)單位成本=(月初半成品成本+本月發生生產費用)/(產成品產量+月末半成品約當產量)(3)產成品成本=單位成本*產成品產量(4)月末半成品成本=單位成本*月末半成品約當產量。半成品的完工程度可以用技術測定或其他方法確定。
5:半成品成本按定額成本計算。計算公式
(1)月末半成品成本=月末半成品數量*半成品定額單位成本
(2)產成品總成本=月初半成品成本+本月發生費用-月末半成品成本。
6:定額比例法。通常材料按定額消耗量比例分配,其他費用按定額工時比例分配。適用於各月末半成品數量變動很大但制定了比較准確的消耗定額的情況。
計算公式(1)分配率=(月初半成品實際成本(或工時)+本月投入實際成本)/(完工產品定額成本(或工時)+月末半成品定額成本(或工時)
(2)完工產品成本=完工產品定額成本(或工時)*分配率
(3)月末半成品成本=月末半成品定額成本(或工時*分配率完工入庫的產品。
㈡ 計算產品成本的方法
存貨的計價方法之一。是平均法下的另一種存貨計價方法。即企業存貨入庫每次均要根據庫存存貨數量和總成本計算新的平均單位成本,並以新的平均單位成本確定領用或者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單位成本=存貨成本/存貨數量移動加權平均法,是指以每次進貨的成本加上原有庫存存貨的成本,除以每次進貨數量與原有庫存存貨的數量之和,據以計算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當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的一種方法.移動加權平均法是永續制下加權平均法的稱法。移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下庫存商品的成本價格根據每次收入類單據自動加權平均;其計算方法是以各次收入數量和金額與各次收入前的數量和金額為基礎,計算出移動加權平均單價。其計算公式如下:移動加權平均單價= (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數量+本次收入商品數量 )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出來的商品成本比較均衡和准確,但計算起來的工作量大,一般適用於經營品種不多、或者前後購進商品的單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流通類企業。
2)、全月平均
加權平均法,亦稱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是指以當月全部進貨數量加上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去除當月全部進貨成本加上月初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當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的一種方法。加權單價=(月初結存貨成本+本月購入存貨成本)/(月初結存存貨數量+本月購入存貨數量)註:差價計算模塊中原來就是按這種方法處理月綜合差價率=(期初差價+入庫差價)/(期初金額+入庫金額)差價=出庫金額*月綜合差價率
3)、先進先出
物料的最新發出(領用)以該物料(或該類物料)各批次入庫的時間先後決定其存貨發出計價基礎,越先入庫的越先發出。採用先進先出法時,期末結存存貨成本接近現行的市場價值。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企業不能隨意挑選存貨的計價以調整當期利潤;缺點是工作量比較繁瑣,特別是對於存貨進出量頻繁的企業更是如此。同時,當物價上漲時,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價值;反之,會低估企業存貨價值和當期利潤。
4)、後進先出
與先進先出發正好相反。在物價持續上漲時期,使當期成本升高,利潤降低,可以減少通貨膨脹對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這也是會計實務中實行穩健原則的方法之一
5)、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是指進行存貨管理時存貨以單個價格入帳
6)、計劃成本法
計劃成本法先要制定計劃價格,按計劃價格發出材料,然後分攤材料差異(成本會計,製造業)例:物品A,計劃成本120(暫估入賬),實際成本100,計劃和實際相差20(結轉材料成本差異)
7)、毛利率法
毛利率法是根據本期銷售凈額乘以前期實際(或本月計劃)毛利率匡算本期銷售毛利,並計算發出存貨成本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如下:銷售凈額=商品銷售收入-銷售退回與折讓銷售毛利=銷售凈額×毛利率銷售成本=銷售凈額-銷售毛利 =銷售凈額×(1-毛利率)期末存貨成本=期初存貨成本+本期購貨成本-本期銷售成本
8)、零售價法
就是庫存商品按零售價核算,零售價和實際進價的差額計入進銷差價科目,月底分配;實行"售價金額核算"的企業,年度內各月可採用"綜合差價分攤法"或"分類(櫃、組)差價分攤法"計算本期營業成本,但在年終決算前,應對各種商品的進銷差價進行核實調整。
㈢ 如何計算產品的成本
產品成本構成:
材料費——又分為直接材料和間接材料,直接材料直接計入某產品成本,間接材料通過分攤記入某具體產品成本
人工費——直接生產工人的工資,記入方法同材料費
製造費用——主要是車間管理人員工資,車間機器設備折舊,發生的水電費、機物料消耗等
輔助車間費用——分攤記入產品成本
如果是多工序、多環節的加工,工序間(車間之間)可以用平行結轉法(各工序成本匯總到工廠財務部門核算),也可用逐步結轉法(各工序成本隨著完工程度累計計算)。
產品成本計算還涉及到材料價格的選用(先進先出、加權平均等)和折舊方法(直線法、雙倍余額法等),不同的會計政策,也會使成本計算發生差異。
㈣ 月末在產品成本的計算方法的種類及其各自的適用范圍
1.不計算月末在產品
這適用於月末在產品數量少並且在產品成本低的情況
2.在產品成本按固定成本計算
即年初制定在產品成本,期末在產品成本都按年初的在產品成本來計算。由於各個月末,在產品成本相等,因此,生產費用就是完工產品成本。此時:完工產品成本=本期生產費用。
3.在產品成本按定額
這種方法適用於各項消耗定額或成本定額比較准確
穩定
而且各月末在產品數量變化不是很大的產品
4.在產品成本按所耗材料費用計算
這種方法適用於材料費用占產品成本比重很大的情況
5.約當產量法
6.在產品成本按完工產品成本計算
在產品成本期末也就是在企業處在生產過程之中尚未最後完工交庫的在產品應負擔的成本,這是企業在計算成本時都會計算的一個階段成本。
在產品成本期末定義在企業處在生產過程之中尚未最後完工交庫的在產品應負擔的成本
處在生產過程之中尚未最後完工交庫的在產品應負擔的成本。企業用品種法計算產品成本時,應將月初在產品成本和本月發生的成本之和採用適當的方法在本月完工產品和月末在產品之間進行分配。在產品數量較多而且各月之間很不穩定的,應按照在產品的完工程度摺合為約當產量,再根據約當產量與完工產量的比例,計算在產品和完工產品的成本。對定額管理比較健全的企業,可以根據在產品的結存數量和各項消耗定額,計算在產品成本,全部生產費用扣除在產品成本.即為產成品成本;或者按照在產品和產成品定額成本之和與全部生產費用的比例,計算在產品和產成品的成本。按批投產、分次完成的產成品,月末計算成本時,產成品的成本可暫按定額成本或同種產品最近一期的實際成本計算;該批產品的全部產品費用減去產成品成本,即為在產品成本,全部產品完工後,再計算產品的實際成本。在產品數量很少或期初期末在產品數量基本相等的,可以不計算在產品成本,當期發生的產品費用,全部作為產成品的成本。如果產品成本中,原材料比重較大,也可以只按原材料計算在產品的成本。在產品成本計算正確與否,對產成品成本的正確性影響很大。因此,工業企業須嚴格分清在產品成本和完工產品成本之間的界限,不得任意提高或壓低在產品成本,以免影響成本計算的正確性。
㈤ 期末,應該如何計算產品成本呢
算成本的基本條件,要假定半成品按完工50%計算,折成完工產品250雙。總完工產品按1560+250=1810計算分配。假定材料一次性投入,所有費用都要在完工產品和未完工產品之間分配。管理人員工資2000元記入管理費用,不記入產品成本,以下是產品成本計算單:
成本項目 總費用 分配到完工產品 分配未完工產品
材料 30000 25856.35 4143.65
直接人工 30000 25856.35 4143.65
製造費用 28000 24132.60 3867.40
完工產品總成本 75845.30 12154.7
完式產品單位成本 48.62元 48.62
㈥ 產品生產成本怎麼計算
產品生產成本的計算公式為:生產成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製造費用;
同時,本期發生的生產費用加上期初在產品成本,減去期末在產品成本,就能計算出本期完工產品成本,具體公式為:本期完工產品成本=期初在產品成本+本期發生生產費用-期末在產品成本。
生產成本就是生產單位為生產產品或者是為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生產成本包括各項直接支出和製造費用,分別為直接材料費、直接工資和其他直接費用,以及分配轉入的間接費用。
㈦ 產品成本計算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品種法
(1)定義
以產品品種作為成本計算對象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2)成本對象
品種法的成本計算對象為:產品品種。實際工作中,可以將「品種法」之下的成本對象變通應用為:產品類別、 產品品種、產品品種規格。
(3)計算方法及要點
品種法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要點為:以「品種」為對象開設生產成本明細賬、成本計算單;成本計算期一般採用「會計期間」; 以「品種」為對象歸集和分配費用;以「品種」為主要對象進行成本分析。
(4)適用范圍
品種法適合於大批大量、單步驟生產的企業。如發電、採掘業、管理上只要求考核最終產品的企業。
2、分批法
(1)定義
以產品批別作為成本計算對象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2)成本對象
產品的「批」。分批法是一種很廣義的成本計算方法,在實際工作中,有「批號」、「批次」的定義。可以按照下列方式確定成本對象:產品品種、存貨核算中分批實際計價法下的「批」、生產批次、制葯等企業的產品「批號」、客戶訂單——即按照客戶訂單計算成本的方法、其他企業需要並自定義的「批」
(3)計算方法及要點
品種法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要點為:以「批號」、「批次」為成本計算對象開設生產成本明細賬、成本計算單。 成本計算期一般採用「工期」, 一般不存在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分配。若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在產品間分配採用定額法。
(4)適用范圍
單件、小批生產企業、按照客戶定單組織生產的企業——因而也稱「訂單法」
3、分步法
(1)定義
以產品生產階段、「步驟」作為成本計算對象,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
(2)成本對象
分步法下的「步」同樣是廣義的,在實際工作中有豐富的、靈活多樣的具體內涵和應用方式,分步法下之「步」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定義為下列「步」含義:部門——即計算考核「部門成本」、車間、工序、特定的生產、加工階段、工作中心, 上述情況的隨意組合。
(3)計算方法及要點
較之其他方法,分步法在具體計算方式方法上很有不同,這主要是因為它按照生產加工階段、步驟計算成本所導致的。
在分步法下,有下列一系列特定的計算流程、方法和含義,分步法成本核算一般有如下要點:按照「步」作為成本計算對象、歸集費用、計算成本、成本計算期一般採用「會計期間」法、期末往往存在本期完工產品、期末在產品,需要採用一定的方法分配生產費用。
(4)適用范圍:大批大量多步驟多階段生產的企業;管理上要求按照生產階段、步驟、車間計算成本;冶金、紡織、造紙企業、其他一些大批大量流水生產的企業等。
4、分類法
(1)定義
以「產品類」作為成本計算對象、歸集費用、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
(2)成本對象
分類法的成本對象為產品「類」,在實際工作中,可以定義為:產品自然類別、管理需要的產品類別。
(3)計算方法及要點
分類法下成本核算的方法要點,可概括如下:以「產品類」為成本計算對象,開設成本計算單;「產品類」的成本計算方法同於「品種」;某「類產品」的成本計算出來後,按照下列方法再分配到具體品種,以計算品種的成本;類中選定某產品為「標准產品」;定義其他產品與標准產品的換算系統;按照換算系統之比例將「類產品」的成本分解計算到具體品種產品的成本。
(4)適用范圍
分類法適合於產品品種規格繁多,並且可以按照一定的標准進行分類的企業。如:服裝廠、電子廠等。
5、ABC成本法
從70年代開始,在一些發達國家開始研究作業成本法(ABC法),現在,已經被很多國家採用。它是一種將製造費用等間接費用不按傳統的(以車間為費用歸集和分配對象)方法,而是以「作業」為費用歸集和分配的方法,它能夠更加合理地分配間接費用,使成本的計算更加合理。由於它只是間接費用的一種分配方法,因此,企業實際上還要結合其他基本核算方法共同使用。
成本管理系統能夠滿足企業成本核算的各種計算方法的選擇,但是,由於各個企業的成本核算還有許多具體的、特殊的要求,有的企業的隨意性還比較大。再此,建議企業在成本核算中,應該選擇適當的成本核算方法,並規范成本的核算過程,減少隨意性,一旦確定一種成本核算方法之後,不要隨意改變。
㈧ 確定期末在產品成本的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分配方法有:
不計算在產品成本法、
在產品按固定成本計價法、
在產品按所耗直接材料成本計價法、
約當產量比例法、
在產品按定額成本計價法、
定額比例法等。
㈨ 在產品成本計算方法有哪些
(1)不計算在產品成本法
不計算在產品成本法,是指月末雖然有在產品,但在產品數量很少,價值很低,且各月月末在產品數量相差不大,因而可以不計算在產品成本的方法。在此方法下,某種產品當月發生的生產費用,全部計入當月完工產品的成本。此方法適用於月末在產品數量很少的企業或車間。其目的是簡化核算工作。如發電、採煤、自來水生產等企業可以採用這種方法。
(2)在產品按年初(固定)計演算法
在產品按年初(固定)計演算法,是指各月末在產品成本按年初數計算且固定不變。每月完工產品成本即為當月發生的生產費用。這種方法適用於各月末在產品數量較少或較多,但各月末在產品數量變動不大,月初、月末在產品成本差額對完工產品成本影響不大的產品。例如冶煉企業的高爐煉鐵和平爐煉鋼、化工廠及其他有固定容器裝置的在產品,數量比較穩定,可以採用此種方法計算在產品成本。但每年年終的在產品成本,必須根據年終實際盤點的在產品數量重新計算,以保證產品成本核算的相對准確性。如果物價變動較大,年初(固定)在產品成本可能失實,應慎用此法。
(3)在產品按所耗原材料費用計演算法
在產品按所耗原材料費用計演算法,是指月末在產品只計算原材料費用,其他費用全部由完工產品成本負擔。某種產品的全部生產費用,減去按原材料費用計算的在產品成本後的余額,就是該種完工產品的總成本。此種方法適用於在產品數量較多,各月末在產品數量變動較大,但原材料在產品成本中所佔比重較大的產品。如紡織、造紙、釀酒等企業的產品,都可採用此種方法,以簡化核算工作。
(4)約當產量法
約當產量法是先將月末實際結存的在產品數量按其完工程度摺合為相當於完工產品產量(即在產品約當產量),然後按照完工產品產量與月末在產品約當產量的比例分配計算完工產品成本與月末在產品成本的方法。
(5)在產品按定額成本計演算法
在產品按定額成本計演算法,是指月末在產品成本按其數量和事先核定的在產品單位定額成本來計算。
(6)在產品按完工產品成本計演算法
在產品按完工產品成本計演算法,是指月末在產品視同完工產品,與完工產品平均分攤費用。這種方法適用於月末在產品已經接近完工,只是尚未包裝或尚未驗收入庫的產品。因為此時的在產品成本已經接近完工產品成本,為了簡化核算手續,可以將在產品視同完工產品,按完工產品與在產品的數量比例分配各個成本項目的費用,以計算完工產品與期末在產品成本。
㈩ 會計期末如何計算在產品成本
會計期末計算的產品成本,主要考慮要素是企業的主營業務成本。該成本是與企業當期主營業務收入匹配的成本項。由材料成本、製造費用、直接人工構成。具體結轉及記錄的會計分錄如下:
第一步:算出庫存商品(產成品)
借:庫存商品(產成品)
貸:原材料
製造費用
工人工資(生產工人工資)
第二步:在算出的產成品中,結合當期實際銷售,匹配對應成本。
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庫存商品(產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