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霧怎麼形成的
霧是一種常見的凝結現象。
霧是近地面層的空氣溫度降低到露點或露點以下時,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成水滴或冰晶,懸浮在近地面大氣中,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公里的天氣現象。(1公里-10公里為輕霧,大於10公里為藹,由塵埃、微粒組成的為霾。)
霧的基本成因可以從其定義中解釋,空氣中的水汽發生凝結過程一種是在氣溫不變的情況下以水的大量蒸發為主,使得水汽壓增大到空氣飽和,水汽發生凝結形成霧;二是空氣中水汽含量不變降低溫度為主,當氣溫降低到露點時,飽和水汽壓變小,水汽凝結形成霧。
空氣降溫的過程主要有輻射冷卻過程、接觸冷卻過程、混合冷卻過程和絕熱冷卻過程,當然,最好是既增加水汽又降低氣溫,這兩個途徑共同作用達到水汽凝結,這樣便有利於霧的形成。
根據地面氣溫的變化和大氣平流過程受到地球表面的影響情況來決定霧的形成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如輻射霧、平流霧、蒸發霧和鋒面霧,它們的各自形成條件是依據上述原因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霧。
② 雲霧是怎麼形成的
地表水份蒸發升騰到空氣中,隨著高度增加,溫度壓強減小,水汽便液化凝結在大氣中的塵埃顆粒。形成小水滴,進而形成雲霧。如果氣流繼續上升,水滴將繼續融合變大從而突破飽和狀態,這時便形成雨滴了。
③ 雲霧是如何形成的廬山的雲霧是如何形成的
1、雲的形成:空氣達到飽和時水氣就會凝結,在空氣中需要有懸浮微粒使水
氣附著,才能凝結。 這些懸浮微粒稱為凝結核。(例如:塵埃、煙霧、鹽粒等)
,所以上升空氣只要達到飽和,就可凝結成雲。
2、霧的形成∶
(1)暖濕空氣在山的迎風面被迫上升形成霧。雲霧的形成原因相同,都是空氣
冷卻而飽和凝結的現象,只是發生的高度不同,在地面附近是霧,離開地
面就成雲。
(2)晴朗微風的夜晚,常因為地面與附近空氣容易散熱、冷卻達到飽和就可形
成霧;暖濕空氣流到較冷的地面或海面也可形成霧。
(3)霧一般使能見度(visibility)----某時刻正常視力能清晰辨物的距離----
降至 1 0 0 0米以內。若懸浮的小水滴使能見度降至 1 0 0 0至 2 0 0 0米之間
,則稱為薄霧或靄(mist)
廬山雲霧,古稱"聞林茶",從明起始稱雲霧,至少已有300多年歷史。號稱「匡廬秀甲天下」的廬山,北臨長江,東毗鄱陽湖,平地拔起,峽谷深幽。由於江湖水汽蒸騰而成雲霧,常見雲海茫茫,年霧日195天之多。由於高升溫遲緩,候期遲,茶樹萌發須在穀雨後,4月下旬至5月初。萌芽期正值霧日最多之時,造就雲霧茶獨特品質。尤其是五老峰與漢陽峰之間,終日雲霧不散,所產之茶為最佳。主要茶區在廬山800米以上的含鄱口、五老峰、漢陽峰、小天池、仙人洞等地。廬山種茶始於東晉名僧慧遠。廬山為東晉佛教中心,慧遠於山中居住三十餘年,講授佛學,發展種茶,宋代列其為"貢茶"。本世紀五十年代,廬山雲霧得到飛速發展,現有茶園5000餘畝。
由於天候條件,雲霧茶比其它茶採摘時間晚,一般在穀雨後至立夏之間方開始採摘。以一芽一葉為初展標准,長約3厘米。成品茶外形飽滿秀麗,色澤碧嫩光滑,芽隱露。
廬山雲霧芽肥毫顯,條索秀麗,香濃味甘,湯色清澈,是綠茶中的精品,以"味醇、色秀、香馨、液清"而久負盛名。暢銷國內外。仔細品嘗,其色如沱茶,卻比沱茶清淡,宛若碧玉盛於碗中。若用廬山的山泉沏茶焙茗,就更加香醇可口。
風味獨特的雲霧茶,由於受廬山涼爽多霧的氣候及日光直射時間短等條件影響,形成其葉厚,毫多,醇甘耐泡,含單寧,芳香油類和維生素較多等特點,不僅味道濃郁清香,怡神解瀉,而且可以幫助消化,殺菌解毒,具有防止腸胃感染,增加抗壞血病等功能。
朱德曾有詩贊美廬山雲霧茶雲:"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時飲,延年益壽法"。
http://www.in70.com/tea/wenzhang.aspdoctype=3&topicID=108
④ 霧的形成原理
霧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水汽凝結物,霧生成在大氣的近地面層中。霧既然是水汽凝結物,因此應從造成水汽凝結的條件中尋找它的成因。大氣中水汽達到飽和的原因不外兩個:一是由於蒸發,增加了大氣中的水汽;另一是由於空氣自身的冷卻。對於霧來說冷卻更重要。當空氣中有凝結核時,飽和空氣如繼續有水汽增加或繼續冶卻,便會發生凝結。凝結的水滴如使水平能見度降低到1千米以內時,霧就形成了。
另外,過大的風速和強烈的擾動不利於霧的生成。
因此,凡是在有利於空氣低層冷卻的地區,如果水汽充分,風力微和,大氣層結穩定,並有大量的凝結核存在,便最容易生成霧。一般在工業區和城市中心形成霧的機會更多,因為那裡有豐富的凝結核存在。
⑤ 霧是怎麼形成的
霧是由於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漂浮在空中的現象,屬於液化現象。
空氣容納的水汽達到最大限度時,就達到了飽和。而空氣的溫度越高,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也越多。
如果空氣中所含的水汽多於一定溫度條件下的飽和水汽量,多餘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當足夠多的水分子與空氣中微小的灰塵顆粒結合在一起,同時水分子本身也會相互粘結,就變成小水滴或冰晶。空氣中的水汽超過飽和量,凝結成水滴,這主要是氣溫降低造成的。
這也是為什麼秋冬早晨多霧的原因。
如果地面熱量散失,溫度下降,空氣又相當潮濕,那麼當它冷卻到一定的程度時,空氣中一部分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變成很多小水滴,懸浮在近地面的空氣層里,就形成了霧。它和雲都是由於溫度下降而造成的,霧實際上也可以說是靠近地面的雲。
特別在秋冬季節,由於夜長,而且出現無雲風小的機會較多,地面散熱較夏天更迅速,以致使地面溫度急劇下降,這樣就使得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容易在後半夜到早晨達到飽和而凝結成小水珠,形成霧。
秋冬春的清晨氣溫最低,便是霧最濃的時刻。
點擊查看更多《這就是物理(函套10冊)》
⑥ 霧是怎麼形成的。
霧是怎樣形成的呢?我們知道,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是有一定限度的,達到最大限度時,就稱為水汽飽和。氣溫越高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也越多。
例如,在氣溫為4℃時,每立方米的空氣中,最多能容納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氣溫是20℃時,每立方米的空氣中的水汽飽和量為17.30克。
如果,空氣中所含有的水汽多於某一溫度條件下的飽和水汽量時,多餘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變成小水滴或冰晶,所以,空氣中的水汽超過飽和量,就要凝結成水滴,這主要是隨著氣溫的降低而造成的。
地面熱量的散失,會使地面溫度下降,同時會影響接近地面的空氣,使空氣的溫度也降低。如果地面附近的空氣相當潮濕,當溫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時,空氣中的部分水汽就會凝結出來,變成很多小水滴,懸浮在靠近地面的空間里。如果靠近地面的空氣層里的小水滴多了,能見度低了,這就形成了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