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計算方法 > 清朝年收支計算方法

清朝年收支計算方法

發布時間:2022-02-27 20:02:45

① 清朝時間怎麼計算

按時辰劃分,一個時辰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過去將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以下為個時辰對應的時間:
子時23~1點
丑時1~3點
寅時3~5點
卯時5~7點
辰時7~9點
巳時9~11點
午時11~13點
未時13~15點
申時15~17點
酉時17~19點
戌時19~21點
亥時21~23點。

② 清朝怎麼算日期

干 支 紀 年 法

一.十支紀年是我國傳統的紀年方法。
1.乾和支的含義: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稱。
干指天干,共有10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支指地支,共有12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乾和支組合後用於紀年。即:將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按順序搭配組合成干支,用於紀年。按此排法,當天干10個符號排了六輪與地支12個符號排了五輪以後,可構成60干支。續排下去又將恢復原狀,周而復始,即如民間所說「六十年轉甲子」。

二.查看不同時間段的萬年歷。如:1516—2060年的萬年歷,記著五百年的干支,一查便知。
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己 壬午 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根據「六十年甲子(干支表)」的公元年對應進行向上或朝下地反推。如:《辛亥革命》的辛亥年是1911年(48號干支),《戊戌變法》的戊戌年為35號干支,比辛亥年早13年,則「1911-13=1898」故《戊戌變法》是1898年。
應用公元年進行計算。應用公元年的某一年,聊以60(指六十年甲子),余數小於60,再用余數減去3(干支紀年是從公元4年開始使用的),便知。
如2002年:2002÷60,余數為22,再22-3,得數是19,查六十年甲子(干支表)19號干支,得知是壬午年。

三.結合實際了解「十二地支」
1.用十二種動物分別與十二地支相配成為「十二生肖年」。(見下圖)如凡是含有「子」的干支年,就是「鼠年」,這一年裡出生的人都是屬「鼠」;凡是含有「丑」的干支年就是「牛年」,這一年進而出生的人都是屬「牛」。以此類推。(如下表)

十二生肖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龍 巳蛇 午馬 未羊 申猴 酉雞 戌狗 亥豬

2. 以十二地支來表示十二時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時,而我國傳統則以十二個時辰來表示,即一時辰是二小時。(如下表)

二十四小時和十二時辰對照表

子 丑 寅 卯 辰 己
23-01:01-03:03-05 :05-07:07-09:09-11

午 未 申 酉 戊 亥
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四、由公元推干支記年
為了便於運算和使檢索更加直觀,借用六十干支表並按順序加以編號成表一如下:

六十干支表
甲子0 乙丑1 丙寅2 丁卯3 戊辰4 己巳5 庚午6 辛未7 壬申8 癸酉9

甲戌10 乙亥11 丙子12 丁丑13 戊寅14 己卯15 庚辰16 辛巳17 壬午18 癸未19

甲申20 乙酉21 丙戌22 丁亥23 戊子24 己丑25 庚寅26 辛卯27 壬辰28 癸巳29

甲午30 乙未31 丙申32 丁酉33 戊戌34 己亥35 庚子36 辛丑37 壬寅38 癸卯39

甲辰40 乙巳41 丙午42 丁未43 戊申44 己酉45 庚戌46 辛亥47 壬子48 癸丑49

甲寅50 乙卯51 丙辰52 丁巳53 戊午54 己未55 庚申56 辛酉57 壬戌58 癸亥59

該表於公元前後的推算均適用,具體的方法如下:

1,求公元後某年(設為Y)的干支。方法是:先以Y除以60得出余數,然後再減去4,最後根據所得結果查表一中相應序數所對應的干支即為該年的干支。

例如求公元1911年的干支:1911÷60餘數為51,減4後得47,查表一47對應的干支是辛亥,即1911年為辛亥年。由於干支紀年60年一循環,當Y÷60的余數小於4時,需借干支紀年的一個周期60之數,例如1981年除以60餘數為1,直接減4不夠減,加上60之後再減4等於57,查表一便知1981年為辛酉年。余可類推。

2,求公元前某年(設為X)的干支。方法是:先以X除以60求其餘數,再用57減去所得余數,根據所得結果再查表一中對應的干支,即為該年的干支。

例如求公元前221年的干支:221÷60,余數是41,以57-41=16,查表一16對應的是庚辰,即公元前221年對應的干支應為庚辰。同樣由於干支紀年的循環周期為60年,當余數大於57時,也需再借60。例如求公元前479年(孔子卒年)的干支:479除以60餘59,用57減59不夠減,加上60之後再減59等於58,查表一知該年對應的干支為壬戌。其餘可以類推。
上述方法簡便易行,只要記住表一,就完全可以不用紙筆,直接由心算推出結果。

附錄:速查干支、公元對照表

甲子
1804
1864
1924
1984 乙丑
1805
1865
1925
1985 丙寅
1806
1866
1926
1986 丁卯
1807
1867
1927
1987 戊辰
1808
1868
1928
1988 己巳
1809
1869
1929
1989
庚午
1810
1870
1930
1990 辛未
1811
1871
1931
1991 壬申
1812
1872
1932
1992
癸酉
1813
1873
1933
1993
甲戌
1814
1874
1934
1994 乙亥
1815
1875
1935
1995
丙子
1816
1876
1936
1996 丁丑
1817
1877
1937
1997 戊寅
1818
1878
1938
1998 己卯
1819
1879
1939
1999 庚辰
1820
1880
1940
2000 辛巳
1821
1881
1941
2001 壬午
1822
1882
1942
2002 癸未
1823
1883
1943
2003

甲申
1824
1884
1944
2004
乙酉
1825
1885
1945
2005 丙戌
1826
1886
1946
2006 丁亥
1827
1887
1947
2007
戊子
1828
1888
1948
2008 己丑
1829
1889
1949
2009 庚寅
1830
1890
1950
2010 辛卯
1831
1891
1951
2011 壬辰
1832
1892
1952
2012 癸巳
1833
1893
1953
2013
甲午
1834
1894
1954
2014 乙未
1835
1895
1955
2015 丙申
1836
1896
1956
2016

丁酉
1837
1897
1957
2017 戊戌
1838
1898
1958
2018 己亥
1839
1899
1959
2019 庚子
1840
1900
1960
2020 辛丑
1841
1901
1961
2021 壬寅
1842
1902
1962
2022 癸卯
1843
1903
1963
2023
甲辰
1844
1904
1964
2024
乙巳
1845
1905
1965
2025 丙午
1846
1906
1966
2026 丁未
1847
1907
1967
2027
戊申
1848
1908
1968
2028 己酉
1849
1909
1969
2029 庚戌
1850
1910
1970
2030
辛亥
1851
1911
1971
2031 壬子
1852
1912
1972
2032 癸丑
1853
1913
1973
2033
甲寅
1854
1914
1974
2034 乙卯
1855
1915
1975
2035 丙辰
1856
1916
1976
2036 丁巳
1857
1917
1977
2037 戊午
1858
1918
1978
2038 己未
1859
1919
1979
2039 庚申
1860
1920
1980
2040 辛酉
1861
1921
1981
2041
壬戌
1862
1922
1982
2042 癸亥
1863
1923
1983
2043

五、速查干支農歷紀月法
其方法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 ,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為戊寅;遇上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遇上丁或壬之年,正月為壬寅;遇上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餘月份按干支推算即可。詳見下表:

年 份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甲、巳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乙、庚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丙、辛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丁、壬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戊、癸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由上可見,農歷的月份,地支是固定的,天干卻不固定,要經過推算才能排出。注意:農歷的閏月是不記干支的。
例如:2006年為『丙戌』年,查天干年份為『丙』子頭,在上表的第三行,其正月為庚寅,二月為辛卯,三月為壬辰,余類推。

六、速查干支紀日法

從已知日期計算干支紀日的公式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 C 是世紀數減一,y 是年份後兩位,M 是月份,d 是日數。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來算。奇數月i=0,偶數月i=6。G 除以10的余數是天干,Z 除以12的余數是地支。
計算時帶[ ]的數表示取整。

例如:查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 將數值代入計算公式。
G =4*20 + [20 / 4] + 5*06 + [06 / 4] + [3 * (4 + 1) / 5] + 1 - 3 =197
除以10 余數為 7 ,天乾的第7位是『庚』。
Z =8*20 + [20 / 4] + 5*06 + [06 / 4] + [3 * (4 + 1) / 5] + 1 + 7 + 6 =213
除以12 余數為 9 ,地支的第9位是『申』。
答案是: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是庚申日。

③ 年金現值的計算方法

普通年金現值
P=A/(P/A,i,n)
遞延年金現值
(1.)P。=A*(P/A,i,n)*(P/F,i,m)
(2)P。=A*[(P/A,i,m+n)-(P/A,i,m)]
(3)P。=A*(F/A,i,n)*(P/F,i,m+n)

④ 在清朝時期,一個知縣一年的收入究竟有多少呢

明清兩代都採取官員低薪政策,但明清又有所不同,明朝的低薪政策貫穿始終,而清朝前期繼承明朝採取低薪政策,但從雍正開始,則進行了一場變革,採取低薪加豐厚的養廉銀政策。那麼,在清朝,一個知縣的年收入到底有多少?

雍正以前,知縣的年收入不好估算,這是因為當時的知縣除了工資收入,還有一項已經半合法化的陋規收入——火耗。

所謂火耗,是指地方官徵收錢稅時,會以耗損為由,向百姓多征錢銀。至於多征多少,視當地官員的良心而定,有的徵得多,有的幾乎不征。而多征的錢銀,有的歸公,有的全部放進自己腰包,也有的只放部分,所以根本無法估算其收入。

但雍正以後,隨著養廉銀政策的實行,朝廷同時實行了一項制度,那就是火耗歸公。火耗歸公是指中央統一耗損比例來徵收賦稅,地方官不能再以火耗為名橫加征稅,也不能再將火耗收入囊中。

90年代,上海財報刊登了一篇《清代縣衙開支一瞥》的文章,文中提到,一個姓方的上海知縣每年過節給他的上司知府、布政使、巡撫送禮,

一次就多達1100兩白銀。按方知縣的“豪爽”,每年支付陋規的金額,少說也要5000兩。

當然,上海屬於經濟發達地區,油水多,普通知縣肯定沒有這么豪爽,但千八百兩總少不了。

綜上所述,一個清代知縣僅三大部分的開支,就高達1000+1000+800=2800兩白銀,摺合人民幣56萬元。而一個清朝知縣的合法收入,不過26.7萬元,一年做官下來,還倒虧近30萬元。

當然,以上開支都是根據普通知縣的開支水平計算,那些清官的開支,往往會低許多,比如他們只請一兩個幕僚,盡可能不支付或少支付陋規,每天吃鹹菜,但一年下來,也存不了幾個錢。然而眾所周知,清代大多數知縣都過得非常滋潤,至於其中緣由,就不必贅述。

⑤ 清朝一品大員的收入,摺合人民幣是多少

在清朝,多少學子十年寒窗苦讀希望通過科舉考試謀得一官半職,改變命運,可是只有真正當官之後才會知道當一個清官真的不容易,有時候可能連自己一家子都養不起,很多清官家裡都是一貧如洗。

都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清王朝盡管施行了十分可觀的養廉銀,但是預防腐敗的效果並不好,反而極大地加重了底層人民和國家財政的負擔,導致整個清王朝在統治的後期,絕大多數時候都需要向外國的銀行團借款度日,而這一筆利息又是巨大的支出。其實,不管從哪一方面來分析,滿清政府帶給中華民族的磨難和傷害都遠遠超出了它的貢獻,這也是它最終走向覆滅的重要原因。牢記住這段悲傷黑暗的歷史,不走回頭路!大家說是嗎?

⑥ 歷史年份怎麼計算的

關於公元紀年的計算方法:

一、世紀

100年一個世紀,百位前面數值加1, 例:1069年(王安石開始變法),10+1=11,所以,公元11世紀; 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2+1=3,所以,公元前3世紀; 例: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建立),0+1=1,所以,公元前1世紀; 例:公元9年(西漢結束),0+1=1,所以,公元1世紀。

二、年代

1.早期(初期):世紀頭二十年 例:20世紀早期,1900——1919年左右; 例:前594(魯國實行「初稅畝」),公元前6世紀早期。

2.上半期:世紀前50年 例:1800年——1850年左右,19世紀上半期。

3.中期:40——60年代 例: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19世紀中期。

4.後半期:世紀後50年代 例:1851年——1899年,18世紀後半期。如:公元20年—公元29年,為公元1世紀20年代;公元1980年—公元1989年則為公元20世紀80年代。20~29年稱為20年代,30~39年稱為30年代,……,90~99年稱為90年代。

三、計算涉及跨公元前後的時間

與單純的計算公元前或公元後的時間有所不同,即必須在計算出的時間總數上減去一年,如計算公元前841年到1949年之間有多少年,正確的計算是841+1949-1=2789年,可以把這種演算法歸納成一個簡單公式「前後相加再減一」。

這里之所以要減出一年是因為公元紀年不設公元0年,不能按照數學上的正負數的概念來計算跨公元前後的時間。

(6)清朝年收支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的劃分:

1、中國近代史: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1919年五四運動

1840年鴉片戰爭是古代史與近代史的分界點,標志著中國由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國現代史:1919年-1949年

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近代史與現代史的分界點,這標志著中國的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為新民主主義革命。

3、中國當代史:1949年至今,也有將中國現代史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⑦ 清朝295年怎麼算的

若從清太祖努爾哈赤1616年建國算起,到1912年2月清宣統帝下詔退位的話,計296年;
若從清太宗皇太極1636年改國號為清算起,到1912年2月清宣統帝下詔退位的話,計276年;
若從清世祖福臨1644年遷都北京,進統華夏算起,到1912年2月清宣統帝下詔退位的話,計268年。

⑧ 清朝一年稅收多少

明朝滅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每年的財政收入無法彌補虧空,甚至連軍隊的軍餉都出現拖欠。據《明史》記載,明朝平均每年的財政收入為300萬兩白銀。

不過,明朝大部分時間里都不是按現銀收稅的,如田賦是直接交糧的。如果把田賦、鹽稅、工商稅、鈔關稅以及徭役全部換算成現銀計算,明朝平均每年的財政收入大約是2000萬兩,高峰出現在1602年,達到2295.3萬兩

清朝財政收入遠高於明朝,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通貨膨脹。如:乾隆時期財政收入是5500萬兩,米價是每石1.48兩;光緒時期財政收入是8969萬兩,米價是每石2.17兩,這么算下來,清朝的「有錢」其實是虛的。典型的例子就是1901年時,清朝收入8820萬兩,支出卻高達1億兩。除了入不敷出,清朝還要承擔巨額的戰爭賠款。

可見,清朝遠比明朝多的財政收入並不是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而是多種因素導致的。

⑨ 清朝妃嬪在正史上記載的年收入有多少她們有什麼收入來源

但故事畢竟只是故事,真實的後宮生活中,即使是號稱母儀天下的皇後也不可能只靠一口仙氣度日。那麼,這些妃嬪們又是靠什麼生活呢?


總的來說,清代妃嬪們的年俸其實並不算豐厚,在無凍餓之虞的前提條件下,她們甚至還需要想方設法的開辟財源,因此網友們大可不必對這些妃子們待遇優厚的種種羨慕嫉妒恨。一入宮門深似海,宮中的生活究竟如何,只能說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了。

⑩ 雍正時期清朝巡撫的一年收入是多少

清朝官員的俸祿分為俸銀與祿米兩種,每年春秋兩季發給。由於官員的年俸並不高,難以維持其龐大的家族開銷,所以還存在所謂的養廉銀制度,其中京官的養廉銀由國庫支出,一般很少,主要要年俸,而外官的養廉銀則要遠高於其工資。另外清朝領取俸祿的人員大體可分為3類——文官、武官和皇族宗室(即王爺、公主等人)。根據本博客前文——《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多少錢》,清朝1兩銀子相當於現在175元左右,清代一斛米約為現在200斤,現在的米價大約為1.8元/斤,據此本文進一步計算了各級年俸相當於現在的工資水平。下面就請諸公欣賞。 (註:每品級均包含哪些官職,以及這些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官,可參見博文《明朝官職列表》和《古今官職對比》)
(一)文官 年俸 祿米 養廉銀 收入(元/年)
一品 180兩 180斛 16000兩(總督) 290萬
二品 155兩 155斛 13000兩(巡撫) 236萬
三品 130兩 130斛 6000兩(按察史) 112萬
四品 105兩 105斛 3700兩(道員) 70萬
五品 80兩 80斛 2400兩(從四品知府) 46萬
六品 60兩 60斛 1250兩(從五品知州) 25萬
七品 45兩 45斛 1200兩(知縣) 23萬
八品 40兩 40斛 2萬1千
九品 33兩1.14錢 33斛1.14斗 1萬8千
未入流 31兩5錢 31斛5斗 1萬1千
評:從工資來看,相當於現在縣長年收入23萬,市長年收入46萬,省長年收入236萬。與目前我國各級幹部的實際收入(正當收入)應當差不多。但這裡面已經包含了養廉銀,所以目前再提「高薪養廉」似乎不太合適了。
(二)武官 年俸 蔬菜燭炭銀 燈紅紙張銀 養廉銀(內地) 收入(元/年)
一品 609兩 180兩 200兩(提督) 2000兩 52.3萬
二品 599兩 140兩 160兩(總兵) 1500兩 42.0萬
三品 243兩 48兩 38兩(參將) 500兩 14.5萬
四品 141兩 18兩 24兩(都司) 260兩 7.8萬
五品 90兩 12兩 12兩(守備) 200兩 5.5萬
六品 49兩 (千總) 120兩 3.0萬
七品 36兩 (把總) 90兩 2.2萬
八品 40兩 7千
九品 33.114兩 5千8百
評:與文官相比,武官的收入要遜色得多了,相當於現在團長年收入2萬,師長7.8萬,軍長42萬,集團軍司令52萬。本文對軍隊情況幾乎一無所知,所以現在具體收入如何還無法比較。
(三)皇族宗親
清朝皇室成員的爵位大致分10級,從高到低依次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另外一種排列依次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這些爵位每傳一代降一級,比如某親王,傳到兒子應賜爵某郡王,到孫子為某貝勒,依次降低,但最多降4級,也就是說親王的子孫降爵位到鎮國公後,就不再降低,一直為鎮國公;而郡王子孫最低到輔國公;依此類推。但是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朝廷特批,例如欽賜「世襲罔替」,也就是所謂的「鐵帽子王」,他的子孫將永遠保持親王的爵位。
宗親 年俸 祿米 收入(元/年)
親王 10000兩 10000斛 535萬
郡王 5000兩 5000斛 268萬
貝勒 2500兩 2500斛 134萬
貝子 1300兩 1300斛 70萬
鎮國公 700兩 700斛 37萬
輔國公 500兩 500斛 27萬
鎮國將軍 410兩 410斛 22萬
輔國將軍 310兩 310斛 17萬
奉國將軍 210兩 210斛 11萬
奉恩將軍 110兩 110斛 6萬

閱讀全文

與清朝年收支計算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靜電手環的使用方法 瀏覽:992
開賬的步驟與方法 瀏覽:278
養金魚簡單方法 瀏覽:825
手機遙控長虹電視方法 瀏覽:34
蒸芋頭粉中間夾生有什麼補救方法 瀏覽:501
非瘟治療土方法 瀏覽:660
列印位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83
乘法帶零的簡便方法 瀏覽:383
咖啡機的使用方法圖解 瀏覽:976
微生物遺傳型的鑒定方法有哪些 瀏覽:428
怕丟人怎麼辦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908
怎麼判斷浮漂的准確方法 瀏覽:602
階段性鼻炎治療方法 瀏覽:133
具體研究方法及研究計劃 瀏覽:260
什麼方法可以最快消腫 瀏覽:776
心房顫動有什麼非葯物治療方法 瀏覽:802
拆千紙鶴方法視頻 瀏覽:209
樣品預處理有哪些預處理方法優缺點 瀏覽:895
綁絲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755
怎樣快速解決痛經的方法 瀏覽: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