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乙肝母嬰阻斷主要措施進展
產前預防
一般措施
(1)生育前的評估;(2)保護胎盤屏障的完整性:在孕期要避免腹部碰撞擠壓,避免羊膜腔穿刺;(3)避免過期妊娠,分娩時胎齡的延長增加了高效價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宮內阻斷失敗的風險;(4)先兆早產發生後應盡快行剖宮產。
被動免疫
注射HBIG能激活補體系統,增強體液免疫,降低病毒量,其阻斷母嬰傳播的效果報道不一,多數認為效果明確,但是否常規應用目前尚未形成共識。Shi等[1]系統地回顧了從1990年1月至2008年12月近6000例使用HBIG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認為有高度傳染性的HBV攜帶者母親在懷孕後期多次注射HBIG,能有效和安全的預防HBV宮內傳播。黃英等[2]將172例HBV陽性孕婦所分娩的新生兒分為3組:A組孕婦及其新生兒聯合使用HBIG;B組僅新生兒使用HBIG;C組孕婦及新生兒均未使用HBIG。三組新生兒出生後均在016個月時肌肉注射乙型肝炎疫苗。7月齡時,A組嬰兒HBsAg陽性率(1.72)低於B組(11.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認為HBsAg陽性孕婦及新生兒使用HBIG免疫效果優於未使用者。而韓忠厚等[3]認為HBsAg陽性母親在妊娠晚期注射HBIG進行母嬰阻斷是無效的,Sinha等[4]認為沒有可靠的循證醫學證據能夠證實妊娠後期給母體注射HBIG可以減少HBV母嬰傳播。
抗病毒治療
高病毒載量是乙型肝炎母嬰阻斷失敗的主要危險因素。作為孕婦被動免疫及新生兒出生時主被動免疫的補充阻斷措施,核苷類抗病毒葯近年來受到重視,以期降低宮內傳播的發生率。孕產婦抗病毒治療適應證[4]包括所有肝硬化者、妊娠晚期HBV DNA107拷貝/ml者、既往有HBV陽性嬰兒生產史且HBVDNA106拷貝/ml者均需要抗病毒治療。國內外乙型肝炎孕婦使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抗病毒阻斷母嬰傳播研究結論樂觀。Jiang[5]和祝美琴等[6]回顧了1996-2009年間使用拉米夫定抗病毒的相關文獻並進行了Meta分析,共有1005位慢性乙型肝炎合並妊娠的患者,結果顯示妊娠期間不同時期使用拉米夫定治療,新生兒的HBsAg陽性率顯著低於非拉米夫定組(9.7 vs29.8),從孕24、32周起使用拉米夫定能有效提高HBV宮內感染的阻斷率;從孕36周起使用拉米夫定與空白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HBIG比較,孕晚期使用拉米夫定顯示HBV宮內感染的阻斷效果有優於HBIG的趨勢。表明拉米夫定對減少HBV的母嬰傳播是有效和安全的。Xu等[7]報道,一項隨機、雙盲、多中心、安慰劑對照的臨床研究顯示,妊娠第32周給予母體拉米夫定治療可以明顯降低新生兒HBV感染。韓國榮等[8]報告120例HBVDNA≥107拷貝/ml、HBeAg陽性妊娠婦女從第20~32周開始給予替比夫定600mg/d治療,對照組100例不抗病毒,在新生兒給予主-被動免疫基礎上,(隨訪至7月齡)治療組患者分娩的新生兒發生圍生期傳染的概率低於對照組,分別為0和8(P=0.002),未有不良事件發生。張麗菊等[9]報告妊娠後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1例,31例給予替比夫定600mg,口服,1次/d;30例為對照,不給予抗病毒葯物。結果顯示,替比夫定組母體HBV DNA水平較服葯前明顯下降,且明顯低於對照組(P0.01)。兩組新生兒7月齡時HBV感染率分別為0和13.3。
2009年歐洲肝病學會(EASL)指南肯定拉米夫定、替比夫定等核苷類葯物在妊娠期應用的安全性[10],妊娠中出現乙型肝炎發作或高病毒載量,可使用B級葯中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替諾福韋[4]以阻斷母嬰傳播,中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11]亦有共識。恩替卡韋、阿德福韋在動物實驗中證實有胚胎和胎兒毒性歸入C類,通常不用;干擾素由於具有抗增殖作用在妊娠期間應禁用。抗病毒治療開始時間及持續時間:對於肝硬化患者,懷孕前即開始抗病毒治療,妊娠全程及產後較長時間均需持續治療[4]。而對於非肝硬化者,妊娠32或34周開始抗病毒治療,持續至分娩,或至產後4周再根據病情決定是否繼續[4,5,7]。
產中預防
降低產時傳播的措施包括:減少新生兒產傷及羊水吸入、縮短分娩時間、嚴格無菌操作等。分娩方式對母嬰傳播的影響尚無定論,目前多趨向於提倡陰道分娩。現有研究[4]大多認為剖宮產不是阻斷HBV母嬰傳播的有效措施。王慧華等[12]對有關分娩方式7篇文獻中共1435名研究對象進行Meta分析,評估乙型肝炎主動和被動聯合免疫嬰兒的娩出方式對嬰兒HBV感染率的影響。結果自然分娩組831名嬰兒,感染HBV陽性率為7.34;剖宮產組604名嬰兒,感染HBV陽性率為4.80。嬰兒HBV感染率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張薇莉等[13]也認為孕婦的分娩方式與肝功能狀態對HBV母嬰傳播無影響。Yang等[14]認為剖宮產較陰道分娩能有效的減少HBV母嬰傳播(10.5 vs 28,P0.01),但由於分組上缺乏隨機和盲法,使剖宮產預防HBV母嬰傳播的作用尚不確定。
產後預防
目前採取的新生兒主動免疫及被動免疫主要是盡可能減少圍產期感染及哺乳期感染,是預防乙型肝炎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我國已形成共識[6]。對於HBsAg陽性母親的新生兒,應在出生後24h內盡早注射HBIG(劑量應≥100IU),同時在不同部位按序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可顯著提高阻斷母嬰傳播的效果。劉崇柏[15]報告,阻斷圍生期傳播,單用乙肝疫苗阻斷率為70 ~80;HBIG阻斷率高達90 ~95。André等[16]認為出生後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或主-被動聯合免疫都能阻斷90的母嬰傳播,HBIG只是在體液中阻斷HBV進入細胞,最有效防止傳播的接種程序是在出生後24h內盡早接種,故注射時間是關鍵。
小結
目前乙型肝炎母嬰傳播的機制尚不完全明確。防治措施目前達成共識是:每個HBsAg陽性母親的新生兒出生後盡快進行主-被動聯合免疫,對於HBsAg和HBeAg雙陽性或HBVDNA高載量(≥2×106IU/ml)的孕婦可在妊娠末3個月時接受替比夫定替諾福韋抗病毒治療[4]以提高阻斷率。對於是否在孕期進行HBIG被動免疫目前無共識。
㈡ 乙肝1,5兩項陽性,DNA陰,在懷孕的7、8、9三月要打免疫球蛋白嗎
焦點集中在給孕婦注射能否阻斷母嬰傳播 我國是乙型肝炎高發區,有1.2億人患病;而在造成這一驚人數字的種種原因里,母嬰傳播是最主要的一條———有40%的患者因此染病。這帶來了一個問題:我們該如何通過阻斷乙肝母嬰傳播來保證孩子的健康,從而摘掉「乙肝大國」的帽子? 多年來,很多醫院都採取給感染了乙肝的孕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辦法,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這種做法在學術界一直飽受爭議。最近,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庄輝在乙型肝炎免疫預防高峰論壇上明確提出了反對意見,使這個問題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 乙肝免疫球蛋白用得很普遍 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什麼?在北京地壇醫院,婦產科的李萍大夫告訴記者,免疫球蛋白其實是人體內的正常物質,它能中和進入人體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細菌和病毒。乙肝免疫球蛋白是從正常人的血液中提取的,具有中和血液中乙肝病毒的能力。「這從10年前就開始用了。」她說,孕婦在懷孕28周左右開始打乙肝免疫球蛋白,它能進入胎兒體內,中和進入胎兒血液的乙肝病毒,大大降低乙肝宮內感染的幾率。 當記者問到是否來這里的人都用了乙肝免疫球蛋白時,李萍大夫說:「來這里的孕婦絕大多數都使用了。它對『小三陽』的阻斷率達95%,對『大三陽』可能稍低一些。」不過,她沒有告訴記者這是否是正規的統計數字。 記者電話聯系了西安交通大學肝炎研究所所長、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醫院傳染科主任張樹林,他是國內較早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專家之一。張教授表示,他是從15年前開始進行乙肝免疫球蛋白研究的,而國內大規模使用是從1995—1997年左右開始的,「目前,全國都已經採用了給感染乙肝的孕婦打免疫球蛋白的做法」。 乙肝防治指南沒下結論 解放軍302醫院的一位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對感染乙肝的孕婦使用免疫球蛋白是根據國家公布的乙肝防治指南來的,在全國范圍內公布使用一種葯品,說明它是「有根據的,不是盲目的」。但是,記者了解到的情況卻不是這樣。 去年年末,中華醫學會傳染病學分會和肝病學分會推出了中國首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給乙肝的防治定下了參考標准。但是記者注意到,這個指南沒有提及給感染乙肝的孕婦打免疫球蛋白這一項。衛生部病毒性肝炎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教授斯崇文告訴記者,這是因為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爭論太激烈,所以暫時沒有定論。 學術界爭論激烈 爭論有多激烈,為什麼而爭論?采訪中記者發現,爭論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一、權威推薦。庄輝教授告訴記者,世界衛生組織、我國衛生部以及乙肝防治的專業學會都未推薦通過給孕婦注射免疫球蛋白來預防乙肝母嬰傳播的方法,其他國家也從來沒有採取過這種做法。但張樹林教授認為,乙肝患者主要集中在中國,外國和世衛沒有推薦是很正常的。至於我國衛生部沒有推薦,主要還是缺少試驗數據的支持。 二、臨床試驗。說到這一點,斯崇文教授認為,缺乏「證據」是「孕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不足為信的關鍵之一。對此,張樹林教授也承認,目前還沒有嚴格按照葯品臨床試驗管理規范(GCP)進 行的試驗來證明給孕婦打免疫球蛋白對防止乙肝母嬰傳播的作用,更多的還是「各自為陣」的小規模試驗。「希望能有一筆資金,讓我們可以進行大規模的隨機雙盲對照試驗」。 三、具體療效。雖然缺乏試驗支持,但張樹林教授強調: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乙肝阻斷有效率比沒有使用的高。據新華社報道,2000年,復旦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科醫院的朱啟鎔教授在提出給孕婦打免疫球蛋白的辦法時曾指出,自懷孕28周起,產婦每月打一針免疫球蛋白,嬰兒的乙肝宮內感染率會由原來的14.7%下降到5.7%。不過,庄輝教授在給記者的信里指出:對於肝移植患者,其肝臟(乙肝病毒復制的主要場所)已被切除,在這種情況下,歐美國家仍建議:為預防乙肝復發,在手術中應注射免疫球蛋白10000國際單位(遠遠高於國內給孕婦注射的劑量),而且在術後還要長時間注射,以使血液中乙肝表面抗體維持在大於100—500國際單位的水平。即使這樣,仍有一部分肝移植患者乙肝復發。孕婦的肝臟並未切除,病毒仍在肝臟內大量復制,注射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劑量又很低,不可能起到阻斷母嬰傳播的效果。 四、病毒變異。在采訪中,庄輝教授和斯崇文教授都指出,有證據顯示,給肝、腎移植病人大量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會導致病毒變異,可能使「現行的疫苗無法預防乙肝」。但張樹林教授認為,給肝、腎移植患者注射的免疫球蛋白的量和給孕婦注射的量不一樣。這么多年來,沒有聽說有孕婦因注射免疫球蛋白出現不良反應或導致嬰兒發育不良,更「不會降低疫苗的有效性」。 五、感染途徑。這是該不該給孕婦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又一個核心問題。斯崇文教授指出,據他了解,乙肝母嬰傳播中95%都是產道血液感染,只有5%是宮內感染———前者通過給嬰兒注射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可以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後者正是很多醫生給孕婦打免疫球蛋白的原因所在,認為免疫球蛋白能起到預防宮內感染的作用。但張樹林教授認為,評判標准不同結果不同。他們通過檢測嬰兒的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發現,宮內感染的比例其實高達近40%。 統一意見:該給嬰兒打 回過頭來看,對於乙肝免疫球蛋白,學術界就真的沒有統一看法嗎?記者了解到,雖然對感染乙肝的孕婦該不該打免疫球蛋白存在異議,但專家們一致認為:該給嬰兒打。庄輝教授指出,如果母親感染乙肝,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應盡早注射免疫球蛋白,同時接種10微克重組酵母或20微克乙肝疫苗,這樣能有效阻斷乙肝母嬰傳播。另外可以在孩子出生後12小時內先注射1針免疫球蛋白,1個月後再注射第2針,同時接種1針10微克重組酵母或20微克疫苗,隔1個月和6個月分別再接種一次,阻斷率比前一種辦法高。他還表示,如果新生兒在出生12小時內注射了免疫球蛋白和疫苗,就能接受母親哺乳了。 「現在都是一個孩子,都希望能健健康康的。」采訪中,斯崇文教授對記者說,正是這種心態,讓不少感染乙肝的母親選擇了在生產前打免疫球蛋白。這也是這種療法得以迅速推廣的原因之一。但是,鑒於缺少可信的試驗數據,「我們的態度依然是不鼓勵」。 《環球時報 生命周刊》
㈢ 乙肝診斷標准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標准及處理原則GB 15990—1995
前 言
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傳染病。本病在我國廣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最嚴重的常見傳染病之一。
本標準的附錄A和附錄B都是標準的附錄。
本標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提出。
本標准起草單位:北京地壇醫院、北京佑安醫院、北京醫科大學傳染病教研組。
本標准主要起草人:林秀玉、徐道振、王勤環。
本標准由衛生部委託技術歸口單位衛生部傳染病監督管理辦公室負責解釋。
1 范圍
本標准規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乙肝)的診斷標准及處理原則。
本標准適用於各級醫療機構作為對乙肝患者的診斷及處理依據。
2 引用標准
下列標准所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標准中引用而構成為本標準的條文。本標准出版時,所示版本均為有效。所有標准都會被修訂,使用本標準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5982—1995 醫院消毒衛生標准
3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標准及處理原則
3.1 診斷原則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症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和/或肝活體組織檢查等手段,進行綜合分析,動態觀察予以診斷。
3.2 診斷標准
3.2.1 急性肝炎
3.2.1.1 急性無黃疸型肝炎
a)流行病學資料:半年內接受過血及血製品或曾有其他醫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觸,尤其是性接觸而未採用避孕套者。
b)症狀:指近期出現的無其他原因可解釋的持續一周以上的明顯乏力和消化道症狀。
c)體征:主要指肝臟腫大,伴有觸痛或叩痛。
d)肝功能檢查:谷丙轉氨酶(ALT)明顯增高。
e)HBV標記物檢測: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學標志,詳見附錄A(標準的附錄)中A2。
f)病理組織學特點:如鑒別診斷需要,有條件者可作肝活檢,詳見附錄B。
在以上各項中病原學指標、症狀和肝功能異常為必備條件,流行病學資料和體征為參考條件。
疑似病例:符合以上諸條中b)+d)。
確診病例:疑似病例+e)。
3.2.1.2 急性黃疸型肝炎
a)同3.2.1.1.a)。
b)指近期出現無其他原因可解釋的,持續一周以上的明顯乏力、消化道症狀及尿黃。
c)體征:皮膚鞏膜黃染、肝腫大,伴有觸痛或叩痛。
d)肝功能檢查:ALT升高,血清膽紅素(Bil)大於17.1μ mol/L(大於1mg/dL)和/或尿膽紅素陽性並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黃疸。
e)HBV標記物檢測: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學指標,詳見附錄A(標準的附錄)中A2。
f)病理組織學特點:如鑒別診斷需要,有條件者可以做肝活檢,詳見附錄B。
疑似病例:b)+c)+d)。
確診病例:疑似病例+e)。
3.2.1.3 慢性遷延型肝炎(簡稱慢遷肝)
a)急性乙肝病程超過半年尚未痊癒者,如無急性乙肝史,肝炎病程超過半年未愈者,病情較輕不足以診斷慢性活動性肝炎者。
b)肝功能檢查,ALT持續或間歇異常。
c)HBV標記物檢測:符合慢性乙肝的病原學指標。詳見附錄A(標準的附錄)中A3。
d)肝臟病理組織學特點:詳見附錄B。
疑似病例:a)+b)+c)。
確診病例:疑似病例+d)或c)+d)。
3.2.1.4 慢性活動型肝炎(簡稱慢活肝)
a)有明顯的肝炎症狀。
b)體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腫大或黃疸等(排除其他原因)。
c)肝功能檢查:ALT反復和/或持續升高,血漿白蛋白降低,A/G蛋白比例失常,γ-球蛋白升高和/或膽紅素長期或反復異常。
d)HBV標記物檢測: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學指標,見附錄A(標準的附錄)中A3。
e)肝臟病理組織學特點:詳見附錄B。臨床上慢活肝輕型與慢遷肝很難區別,確診須藉助於病理組織學特徵與臨床表現相結合加以鑒別。
疑似病例:a)+b)+c)+d)。
確診病例:疑似病例+e)或d)+e)。
3.2.1.5 重型肝炎
a)急性重型
1)既往無乙肝病史。以急性黃疸型肝炎起病,並在起病後10天內迅速出現精神神經症狀(Ⅱ°以上的肝性腦病),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此外並有黃疸迅速加深,嚴重的消化道症狀。
2)體征:肝濁音界迅速縮小等。
3)肝功能異常,特別是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凝血酶原活動度低於40%。
4)HBV標記物檢測: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學指標。見附錄A(標準的附錄)中A2。但HBsAg可陰性而早期出現抗-HBs陽性和抗-HBe陽性。
5)肝臟病理組織學特點:有條件者可作肝活檢,詳見附錄B。
疑似病例:1)+2)+3)。
確診病例:疑似病例+4)或疑似病例+4)+5)。
b)亞急性重型
1)以急性黃疸型肝炎起病,病程在10天以上8周以內,出現意識障礙(Ⅱ°以上的肝性腦病)。同時黃疸迅速升高,並有出血傾向。
2)實驗室檢查:肝功能全面損害,血清膽紅素大於171μ mol/L或每天上升大於17.1μ mol/L,膽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活動度小於40%。
3)HBV標記物檢測: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學指標。詳見附錄A(標準的附錄)中A2。
4)肝臟病理組織學特點:詳見附錄B。
疑似病例:1)+2)。
確診病例:疑似病例+3)或疑似病例+3)+4)。
c)慢性重型
在慢活肝或乙肝後肝硬化基礎上發生,臨床表現和肝功能變化基本上同亞急性重型肝炎。
3.2.1.6 淤膽型肝炎
a)急性黃疸型肝炎起病,黃疸持續2~4個月或更長。
b)臨床表現為肝內梗阻性黃疸,並能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內外梗阻性黃疸。
c)實驗室檢查:血清膽紅素升高,以直接膽紅素為主,鹼性磷酸酶、γ-GT、膽固醇明顯升高。
d)HBV標記物檢測: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學指標。詳見附錄A(標準的附錄)中A2。
e)肝臟病理組織學特點:必要時可以做肝活檢,詳見附錄B。
疑似病例:a)+b)+c)。
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十d)或疑似病例+d)+e)。
3.2.1.7 乙型肝炎後肝硬化
a)肝硬化活動期
1)具有慢活肝的臨床表現。有門脈高壓征及顯著脾腫大和脾功能亢進(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門脈高壓)。
2)實驗室檢查:ALT升高,血清膽紅素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A/G比例倒置,γ-球蛋白增高。血小板、白血球減少。
3)肝臟病理組織學特點:必要時做,詳見附錄B。
b)肝硬化靜止期:同肝硬化活動期,但ALT持續正常。
4 乙型肝炎的處理原則
4.1 執行新生兒乙肝疫苗計劃免疫。做好產前檢查,特別是HBsAg陽性並伴有HBeAg陽性的母親所生的嬰兒,用乙肝疫苗聯合乙肝高效價免疫球蛋白注射,以阻斷母嬰垂直傳播。具體方案按有關規定執行。
4.2 獻血員的篩選
獻血員必須做到每次獻血前檢測血清轉氨酶(ALT)、以敏感的方法(ELISA)檢測HBsAg。兩項中任何一項陽性均不得獻血。
4.3 認真做好衛生宣傳教育,提高全民對HBV感染防治的常識;做好婚前檢查,對陽性的配偶及其他暴露於HBV的高危人群也應進行乙肝疫苗接種。
4.4 防止醫源性傳播
各級醫療衛生單位,應嚴格實行一人一針一管,各種醫療衛生用品及器械,應遵照GB 15982有關規定執行。
4.5 慢性HBsAg攜帶者的管理與隨訪
血液HBsAg陽性但無症狀體征,各項肝功能正常,經半年隨訪無變化者為慢性HBsAg攜帶者。
4.5.1 不能獻血,可以照常工作和學習。
4.5.2 注意個人衛生和經期衛生、行業衛生、所用的剃須刀、修面用具、牙刷、盥洗用品等應單獨使用。
5 乙型肝炎的治療原則
乙型肝炎臨床表現多樣,應根據不同類型,不同病期區別對待。
5.1 休息
急性乙肝早期應卧床休息。慢性乙肝應適當休息,病情好轉注意動靜結合,恢復期逐漸增加活動,但要避免過勞。
5.2 飲食
急性乙肝急性期宜進易消化,含豐富維生素的清淡飲食。慢性乙肝病情反復不愈,宜進高蛋白飲食。
5.3 葯物治療
5.3.1 急性乙肝
大多呈自限性經過,各地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選用中西葯物進行以對症、退黃利膽為主的治療。
5.3.2 慢性肝炎
臨床表現復雜,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採取抗病毒,調整免疫,保護肝細胞,防止肝纖維化,改善肝功能,改善肝臟微循環等療法。葯物種類繁多,可酌情同時選用1~2種,療程不少於三個月。
5.3.3 重型肝炎
病情凶險,應加強護理,進行監護,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在積極支持療法的基礎上,採取阻斷肝細胞進行性壞死,促進肝細胞再生,改善肝臟功能,預防和治療各種並發症(如肝性腦病、腦水腫、出血、腎功能不全、繼發感染、電解質紊亂、腹水等)的綜合措施,以防止病情惡化,提高治癒率。
附錄A
(標準的附錄)
病原學檢查方法
A1 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學診斷標准
本標准要求以ELISA法檢測HBV標志物,要求使用符合質控標準的試劑盒。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HBsAg
ELISA雙抗體夾心法操作步驟:
1.抗-HBs純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過夜。
2.洗液洗4次。
3.加待檢血清,每孔0.1mL,放37℃ 2h或43℃ 1h。
4.洗液洗4次。
5.加抗-HBs酶標記物,每孔0.1mL,放37℃2h或43℃ 1h。
6.洗液洗4~5次,拍干。
7.加底物,每孔0.1mL,置室溫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μL終止反應。
8.結果判斷:
目測:
陽性為顯色;陰性為無色。
應用酶標儀測讀OD值:
標本OD值大於等於2.1倍陰性對照OD值為陽性。
標本OD值小於2.1倍陰性對照OD值為陰性。
抗-HBs
ELISA雙抗原夾心法操作步驟:
1.HBsAg純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過夜。
2.洗液洗板4次。
3.加待檢血清,每孔0.1mL,37℃ 2h或43℃ 1h。
4.洗液洗板4次。
5.加HBsAg酶標記物,每孔0.1mL,37℃2h或43℃1h。
6.洗液洗板4~5次,拍干。
7.加底物,每孔0.1mL,置室溫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μL終止反應。
8.結果判斷:
目測:
陽性為顯色;陰性為無色。
應用酶標儀測讀OD值:
標本OD值大於等於2.1倍陰性對照OD值為陽性。
標本OD值小於2.1倍陰性對照OD值為陰性。
HBeAg
ELISA雙抗體夾心法操作步驟:
1.抗-HBe純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過夜。
2.洗液洗4次。
3.加待檢血清,每孔0.1mL,37℃ 2h或43℃ 1h。
4.洗液洗4次。
5.加抗-HBe酶標記物,每孔0.1mL,37℃ 2h或43℃ 1h。
6.洗液洗4~5次,拍干。
7.加底物,每孔0.1mL,置室溫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μL終止反應。
8.結果判斷:
目測:
陽性為有色;陰性為無色。
應用酶標儀測讀OD值:
標本OD值大於等於2.1倍陰性對照OD值為陽性。
標本OD值小於2.1倍陰性對照OD值為陰性。
抗-HBe
ELISA中和法檢測步驟:
1.抗-HBe純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C過夜。
2.洗液洗4次。
3.每孔加待查標本0.05mL,加中和試劑0.05mL(HBeAg)於中和板內,置37℃ 2h或43℃ 1h。
4.加HBeAg純品,每孔0.1mL,置37℃ 2h或43℃ 1h。
5.洗液洗4次。
6.加抗-HBe酶標記物和待檢血清,每孔各0.1mL,置37℃ 2h或43℃ 1h。
7.洗液洗4~5次,拍干。
8.加底物,每孔0.1mL,室溫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μL終止反應。 9.結果判斷:
目測:
陽性為無色;陰性為顯色。
應用酶標儀測讀OD值,計算抑制率:
抑制率大於等於50%為陽性。
抑制率小於50%為陰性。
抗-HBc
ELISA競爭法檢測步驟:
1.HBcAg純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過夜。
2.洗液洗4次。
3.加待檢血清和抗-HBc酶標記物,每孔各0.05mL,放37℃ 2h或43℃ 1h。
4.洗液洗4~5次,拍干。
5.加底物,每孔0.1mL,室溫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μL終止反應。
6.結果判定:
目測:
陽性為無色;陰性為顯色。
應用酶標儀測讀OD值:
標本OD值大於等於2.1倍陽性對照OD值為陰性。
標本OD值小於2.1倍陽性對照OD值為陽性。
分光光度計測OD值(492nm)
抑制率大於等於50%為陽性(+)。
抑制率小於50%為陰性(-)。
抗-HBc IgM
1.抗μ血清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過夜。
2.洗液洗4次。
3.加待檢血清,每孔0.1mL,放37℃ 2h或43℃ 1h。
4.洗液洗4次。
5.加HBeAg,每孔0.1mL,放37℃ 2h或43℃ 1h。
6.洗液洗4次。
7.加抗-HBc酶標記抗體,每孔0.1mL,放37℃ 2h或43℃ 1h。
8.洗液洗4次,拍干。
9.加底物,每孔0.1mL,置室溫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min終止反應。
10.結果判定:
目測:
陽性為顯色;陰性為無色。
應用酶標儀測讀OD值:
標本OD值大於等於2.1倍陰性對照OD值為陽性。
標本OD值小於2.1倍陰性對照OD值為陰性。
抗-HBc IgG
1.抗γ血清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lmL,4℃過夜。
2.洗液洗4次。
3.加待檢血清,每孔0.1mL,放37℃ 2h或43℃ 1h。
4.洗液洗4次,拍干。
5.加HBcAg,每孔0.1mL,放37℃ 2h或43℃ 1h。
6.洗液洗4次,拍干。
7.加抗-HBc酶標記抗體,每孔0.1mL,放37℃ 2h或43℃ 1h。
8.洗液洗4次,拍干。
9.加底物,每孔0.1mL,置室溫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min終止反應。
10.結果判定:
目測:
陽性為顯色;陰性為無色。
應用酶標儀測讀OD值:
標本OD值大於等於2.1倍陰性對照OD值為陽性。
標本OD值小於2.1倍陰性對照OD值為陰性。
HBV 感染的標記物判定標准
(1)血清HBsAg陽性。
(2)血清HBV DNA陽性(斑點雜交法),或HBV DNA多聚酶陽性,或HBeAg陽性(單獨HBeAg陽性,需要作中和試驗,以排除假陽性),血清抗-HBc IgG陽性(單獨陽性,需要作中和試驗,排除假陽性)。
(3)肝內HBcAg陽性和(或)HBsAg陽性,或HBV DNA陽性。
有以上任何一項陽性者可診斷為HBV感染。
A2 急性HBV感染標記物診斷標准
(1)病程中HBsAg由陽性轉為陰性,或HBsAg由陽性轉為陰性且出現抗-HBs陽轉。
(2)抗-HBC IgM滴度高水平,而抗-HBc IgG陰性或低水平。
A3 慢性HBV感染標記物診斷標准
抗-HBc IgM滴度不高或陰性,但血清HBsAg或HBV DNA任何一項陽性病程持續半年以上。
附錄B
(標準的附錄)
病毒性肝炎病理組織學的診斷標准
B1 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組織學改變
B1.1 炎症改變:主要浸潤細胞如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漿細胞和組織細胞。
B1.1.1 間質內炎症:炎症細胞存在於匯管區或新形成的纖維間隔區,大量淋巴細胞浸潤。有時可形成淋巴濾泡。
B1.1.2 實質內炎症:壞死灶內可見多少不等的炎症細胞,並可見淋巴細胞和肝細胞密切接觸,甚至進入肝細胞內。
B1.2 壞死性改變
B1.2.1 單個肝細胞壞死:細胞呈凝固性壞死,最後形成嗜酸性小體。
B1.2.2 灶性壞死:小群肝細胞呈溶解性壞死,有單核及淋巴細胞浸潤,伴有或不伴有網織支架的塌陷,隨之枯否氏細胞增生,並吞並細胞碎片。
B1.2.3 碎屑狀壞死:肝細胞壞死發生肝實質和間質交界處,當壞死發生於匯管區,同時伴有界板破壞,稱為門脈周圍碎屑狀壞死。若壞死發生於新形成的間隔和肝實質交界面,則稱為間隔周圍碎屑狀壞死。在壞死灶內肝細胞呈碎片狀或相互解離,炎症細胞可侵入肝細胞內,並可見肝細胞被淋巴細胞包圍而相互分離。這種被隔離而存活的肝細胞有時形成腺樣結構,被膠元纖維所包繞。
B1.2.4 橋形壞死:兩個碎屑狀壞死灶相互融合,或碎屑狀壞死灶和小葉中央壞死灶相融合,則稱為橋形壞死。
B1.2.5 多小葉壞死:壞死范圍累及多個小葉。
B1.3 其他肝實質的改變
B1.3.1 肝細胞水腫,疏鬆,氣球樣變及嗜酸性變。
B1.3.2 肝細胞內及毛細膽管內瘀膽。
B1.3.3 肝細胞再生,表現為肝細胞及胞核大小不一,出現雙核及多核細胞和雙層肝細胞索形成。
B1.3.4 毛玻璃細胞:胞漿內有淡染的均質性結構,呈彌漫型,包涵體型或膜型分布多見於慢性肝炎及
HBsAg攜帶者。
B1.4 膽管改變:小膽管再生,偶見膽管上皮腫脹及氣球樣變。
B1.5 纖維化及間隔形成
B1.5.1 主動性間隔:由於碎屑狀壞死後,纖維組織增生並向小葉內伸入,呈楔形,伴多量炎症細胞的浸潤。
B1.5.2 被動性間隔:由於肝細胞壞死,網織支架塌陷纖維化而形成,炎症浸潤很輕微,間隔和肝實質界限較清楚。
B2 病毒性肝炎組織學診斷標准
B2.1 急性肝炎
B2.1.1 急性黃疸型肝炎:肝細胞腫脹,氣球樣變,胞漿染色變淺,胞核濃縮,嗜酸性變性,嗜酸小體形成,胞核空泡變性,或核溶解,肝細胞灶性壞死與再生。匯管區有大單核與淋巴細胞浸潤。肝血竇壁Kuf-fer細胞增生。
B2.1.2 急性無黃疸型肝炎:病變與急性黃疸型相似,但程度較輕。
B2.2 慢性肝炎
B2.2.1 慢性遷延性肝炎分三類:
a)慢性小葉性肝炎
主要是肝小葉內的炎症和肝細胞的變性及壞死,門脈區的改變不明顯。
b)慢性間隔性肝炎
小葉內炎性反應及變性壞死輕微。匯管區有纖維細胞向小葉內伸展形成間隔,間隔內炎症細胞很少,不形成假小葉。
c)慢性門脈性肝炎
肝實質變性及壞死病變較輕。有少數點狀壞死。偶見嗜酸性體,門脈區有多量炎性細胞浸潤,致使門脈區增大,但並無界板破壞或碎屑樣壞死。
B2.2.2 慢性活動性肝炎
碎屑狀壞死為主要特徵,小葉內病變,包括點狀和(或)灶性壞死,甚或灶性融合性壞死,以及變性和炎症反應。
慢性活動性肝炎分三類:
a)輕型慢性活動性肝炎
符合本型基本特徵,但病變較輕。
b)中型慢性活動性肝炎
有廣泛的碎屑狀壞死及主動性間隔形成,肝實質變性及壞死嚴重,可見橋形壞死及被動性間隔形成,但多數小葉結構仍可辨認。
C)重型慢性活動性肝炎
橋形壞死范圍更廣泛,可累及多數小葉並破壞小葉完整性。
B2.3 淤膽型肝炎
病理組織學與急性黃疸型肝炎相似,並有毛細膽管內膽栓形成,該細胞內膽色素滯留,肝細胞內出現小點狀顆粒,匯管區有小膽管擴張及中性白細胞浸潤等。
B2.4 肝硬化
B2.4.1 活動性肝硬化
肝硬化同時伴有碎屑狀壞死,碎屑狀壞死可以存在於匯管區周圍及纖維間隔和肝實質交界處,肝細胞有變性壞死及炎性反應。
B2.4.2 靜止性肝硬化
假小葉周圍的纖維間隔內炎症細胞很少,間質和實質界線很清楚。
B2.5 重型肝炎
B2.5.1 急性重型肝炎
a)急性水腫性重型肝炎
嚴重的彌漫性肝細胞腫脹,胞膜明顯,胞漿淡染或近似透明,細胞相互擠壓呈多邊形、類似植物細胞。小葉結構紊亂,小葉中有多數大小不等的壞死灶,腫脹的肝細胞間有明顯的毛細膽管淤膽。
b)急性壞死性重型肝炎
有廣泛的肝細胞壞死,該處的肝細胞消失,遺留網織支架。肝竇充血,有中性、單核、淋巴細胞及大量吞噬細胞浸潤,部分殘存的網狀結構中可見小膽管淤膽。
B2.5.2 亞急性重型肝炎
可見新舊不等的大片壞死和橋形壞死,網織支架塌陷,有明顯匯管區集中現象,可見大量增生的膽管和淤膽,殘存的肝細胞增生成團,呈假小葉樣結構。
B2.5.3 慢性重型肝炎
在慢性肝病變的背景上,有大塊或亞大塊壞死者(即慢性陳舊性病變,如慢活肝、肝硬化病變的背景有新鮮大塊或亞大塊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