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計算方法 > 次梁配筋計算方法視頻

次梁配筋計算方法視頻

發布時間:2022-05-29 13:59:26

㈠ 梁的鋼筋工程量怎麼算啊

框架梁鋼筋計算公式: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左、右支座錨固長度的取值判斷: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Lae時,取Max(Lae ,0.5hc+5d)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 ≤ Lae時,必須彎錨,演算法為:hc-保護層+15d;取0.4LaE+15d。

下部通長鋼筋計算: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左、右支座錨固同上框架梁下部縱筋可在柱支座外內力較小處搭接,即距邊緣Ln/3范圍內連接。抗震框架梁須避開箍筋加密區。

箍筋和拉筋的計算: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2*1.9d+2*max(10d,75mm)+2d拉筋根數=((凈跨長-50*2)/非加密間距*2+1))*排數弧形梁箍筋加密區范圍按弧形梁中心線,箍筋間距按弧形梁凸面度量。

(1)次梁配筋計算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由梁和柱連接而成的,樑柱交接處的框架節點應為鋼結構成雙向樑柱抗側力體系。剛接即梁的兩端與框架柱(KZ)固定相連。框架梁的作用除了直接承受樓屋蓋的荷載並將其傳遞給框架柱外,還有一個重要作用根,就是它和框架柱剛接形成樑柱抗側力體系,共同抵抗風荷載和地震作用等水平方向的力。

據建築材料的不同,框架結構可分為:混凝土結構框架、鋼框架、鋼-混凝土框架。即可以採用鋼筋混凝土、建築鋼材或者鋼-混凝土製作框架梁或框架柱。對於鋼筋混凝土結構,根據行業標准《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程》JGJ3-2010第7.1.3條規定,兩端與剪力牆剛接相連但跨高比不小於5的連梁宜按照框架梁設計。

㈡ 怎麼計算梁的配筋圖的鋼筋用量


梁的平面表示方法:
集中標注-
1、 梁編號
2、 截面尺寸
3、 箍筋
4、 上部貫通筋或架立鋼筋
5、 側面縱向構造鋼筋或受扭鋼筋
6、 梁頂面標高高差
原位標注
7、 梁支座上部筋
8、 梁下部鋼筋
9、 吊筋、附加鋼筋及構造鋼筋
鋼筋公式
上部通長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LaE時,取Max(LaE ,0.5hc+5d)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 <LaE時,必須彎錨,
演算法1:hc-保護層+15d
演算法2:取0.4LaE+15d
演算法3:取Max(LaE ,hc-保護層+15d)
演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左、右支座負筋:
第一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3
第二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內1/5,如果一共兩排,第一排為通長筋,則第二排按LN/3計算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
上排長度=2*凈跨長/3+支座寬
下排長度=2*凈跨長/4+支座寬
註:凈跨長為左右較長的跨
架立筋長度=凈跨-左負筋伸入長度-右負筋伸入長度+ 150*2
註:當貫通筋和架立筋同時存在時,搭接值取150MM。
構造筋長度=凈跨長+2*15d
抗扭筋長度=凈跨長+2*錨固長度
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2*1.9d+2*max(10d,75mm)
根數=【(凈跨長-50*2)/非加密間距*2+1】*排數
當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6mm;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8mm。拉筋間距為非加密區箍筋間距的兩倍。當設有多排拉筋時,上下兩排拉筋豎向錯開設置。
下部鋼筋
下部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鋼筋長度=凈跨長-0.1*2*凈跨長
下部非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箍筋長度=(梁寬-保護層*2 +梁高-保護層)*2+1.9d*2+max(10d,75mm)*2
根數=2*【(加密區長度-50)/加密間距+1】+(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間距-1)
當結構為一級抗震時,加密長度為max(2*梁高,500),當結構為二到四級時,加密長度為max(1.5*梁高,500)
吊筋長度=2*錨固+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
斜段角度:高度 主梁高>800mm a為60度
主梁高<=800mm a為45度

㈢ 柱、梁、板鋼筋的計算方法

第一章梁
第一節框架梁
一、首跨鋼筋的計算
1、上部貫通筋
上部貫通筋(上通長筋1)長度=通跨凈跨長+首尾端支座錨固值
2、端支座負筋
端支座負筋長度:第一排為Ln/3+端支座錨固值;
第二排為Ln/4+端支座錨固值
3、下部鋼筋
下部鋼筋長度=凈跨長+左右支座錨固值
注意:下部鋼筋不論分排與否,計算的結果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在標注梁的下部縱筋時可以不輸入分排信息。
以上三類鋼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錨固問題,那麼,在軟體中是如何實現03G101-1中關於支座錨固的判斷呢?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以上三類鋼筋的支座錨固判斷問題:
支座寬≥Lae且≥0.5Hc+5d,為直錨,取Max{Lae,0.5Hc+5d }。
鋼筋的端支座錨固值=支座寬≤Lae或≤0.5Hc+5d,為彎錨,取Max{Lae,支座寬度-保護層+15d }。
鋼筋的中間支座錨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
構造鋼筋:構造鋼筋長度=凈跨長+2×15d
抗扭鋼筋:演算法同貫通鋼筋
5、拉筋
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層)+2×11.9d(抗震彎鉤值)+2d
拉筋根數:如果我們沒有在平法輸入中給定拉筋的布筋間距,那麼拉筋的根數=(箍筋根數/2)×(構造筋根數/2);如果給定了拉筋的布筋間距,那麼拉筋的根數=布筋長度/布筋間距。
6、箍筋
箍筋長度=(梁寬-2×保護層+梁高-2×保護層)+2×11.9d+8d
箍筋根數=(加密區長度/加密區間距+1)×2+(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區間距-1)+1
注意:因為構件扣減保護層時,都是扣至縱筋的外皮,那麼,我們可以發現,拉筋和箍筋在每個保護層處均被多扣掉了直徑值;並且我們在預算中計算鋼筋長度時,都是按照外皮計算的,所以軟體自動會將多扣掉的長度在補充回來,由此,拉筋計算時增加了2d,箍筋計算時增加了8d。(如下圖所示)

7、吊筋
吊筋長度=2*錨固+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夾角=60°
≤800mm 夾角=45°
二、中間跨鋼筋的計算
1、中間支座負筋
中間支座負筋:第一排為Ln/3+中間支座值+Ln/3;
第二排為Ln/4+中間支座值+Ln/4
注意:當中間跨兩端的支座負筋延伸長度之和≥該跨的凈跨長時,其鋼筋長度:
第一排為該跨凈跨長+(Ln/3+前中間支座值)+(Ln/3+後中間支座值);
第二排為該跨凈跨長+(Ln/4+前中間支座值)+(Ln/4+後中間支座值)。
其他鋼筋計算同首跨鋼筋計算。
三、尾跨鋼筋計算
類似首跨鋼筋計算

四、懸臂跨鋼筋計算
1、主筋
軟體配合03G101-1,在軟體中主要有六種形式的懸臂鋼筋,如下圖所示

這里,我們以2#、5#及6#鋼筋為例進行分析:
2#鋼筋—懸臂上通筋=(通跨)凈跨長+梁高+次梁寬度+鋼筋距次梁內側50mm起彎-4個保護層+鋼筋的斜段長+下層鋼筋錨固入梁內+支座錨固值
5#鋼筋—上部下排鋼筋=Ln/4+支座寬+0.75L
6#鋼筋—下部鋼筋=Ln--保護層+15d
2、箍筋
(1)、如果懸臂跨的截面為變截面,這時我們要同時輸入其端部截面尺寸與根部梁高,這主要會影響懸臂梁截面的箍筋的長度計算,上部鋼筋存在斜長的時候,斜段的高度及下部鋼筋的長度;如果沒有發生變截面的情況,我們只需在「截面」輸入其端部尺寸即可。
(2)、懸臂梁的箍筋根數計算時應不減去次梁的寬度;根據修定版03G101-1的66頁。

第二節其他梁
一、非框架梁
在03G101-1中,對於非框架梁的配筋簡單的解釋,與框架梁鋼筋處理的不同之處在於:
1、 普通梁箍筋設置時不再區分加密區與非加密區的問題;
2、 下部縱筋錨入支座只需12d;
3、 上部縱筋錨入支座,不再考慮0.5Hc+5d的判斷值。
未盡解釋請參考03G101-1說明。
二、框支梁
1、框支梁的支座負筋的延伸長度為Ln/3;
2、下部縱筋端支座錨固值處理同框架梁;
3、上部縱筋中第一排主筋端支座錨固長度=支座寬度-保護層+梁高-保護層+Lae,第二排主筋錨固長度≥Lae;
4、梁中部筋伸至梁端部水平直錨,再橫向彎折15d;
5、箍筋的加密范圍為≥0.2Ln1≥1.5hb;
7、 側面構造鋼筋與抗扭鋼筋處理與框架梁一致。
第二章剪力牆
在鋼筋工程量計算中剪力牆是最難計算的構件,具體體現在:
1、剪力牆包括牆身、牆梁、牆柱、洞口,必須要整考慮它們的關系;
2、剪力牆在平面上有直角、丁字角、十字角、斜交角等各種轉角形式;
3、剪力牆在立面上有各種洞口;
4、牆身鋼筋可能有單排、雙排、多排,且可能每排鋼筋不同;
5、牆柱有各種箍筋組合;
6、連梁要區分頂層與中間層,依據洞口的位置不同還有不同的計算方法。
需要計算的工程量

第一節剪力牆牆身
一、剪力牆牆身水平鋼筋

1、牆端為暗柱時
A、外側鋼筋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
內側鋼筋=牆長-保護層+彎折
B、外側鋼筋不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0.65Lae
內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彎折
暗拄與牆身相平

水平鋼筋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牆身水平筋照設)
2、牆端為端柱時
A、外側鋼筋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
內側鋼筋=牆凈長+錨固長度(彎錨、直錨)
B、外側鋼筋不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0.65Lae
內側鋼筋長度=牆凈長+錨固長度(彎錨、直錨)
水平鋼筋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牆身水平筋照設)
注意:如果剪力牆存在多排垂直筋和水平鋼筋時,其中間水平鋼筋在拐角處的錨固措施同該牆的內側水平筋的錨固構造。
3、剪力牆牆身有洞口時
端拄突出牆

當剪力牆牆身有洞口時,牆身水平筋在洞口左右兩邊截斷,分別向下彎折15d。

二、剪力牆牆身豎向鋼筋
1、首層牆身縱筋長度=基礎插筋+首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2、中間層牆身縱筋長度=本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3、頂層牆身縱筋長度=層凈高+頂層錨固長度
牆身豎向鋼筋根數=牆凈長/間距+1(牆身豎向鋼筋從暗柱、端柱邊50mm開始布置)

中間層 無變截面 中間層 變截面

頂層 內牆 頂層 外牆
4、剪力牆牆身有洞口時,牆身豎向筋在洞口上下兩邊截斷,分別橫向彎折15d。

三、牆身拉筋
1、長度=牆厚-保護層+彎鉤(彎鉤長度=11.9+2*D)
2、根數=牆凈面積/拉筋的布置面積
註:牆凈面積是指要扣除暗(端)柱、暗(連)梁,即牆面積-門洞總面積-暗柱剖面積 - 暗梁面積;
拉筋的麵筋面積是指其橫向間距×豎向間距。
例:(8000*3840)/(600*600)

第二節剪力牆牆柱
一、縱筋
1、首層牆柱縱筋長度=基礎插筋+首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2、中間層牆柱縱筋長度=本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3、頂層牆柱縱筋長度=層凈高+頂層錨固長度
注意:如果是端柱,頂層錨固要區分邊、中、角柱,要區分外側鋼筋和內側鋼筋。因為端柱可以看作是框架柱,所以其錨固也同框架柱相同。
二、箍筋:依據設計圖紙自由組合計算。
第三節剪力牆牆梁
一、連梁

1、受力主筋
頂層連梁主筋長度=洞口寬度+左右兩邊錨固值Lae
中間層連梁縱筋長度=洞口寬度+左右兩邊錨固值Lae
2、箍筋

頂層連梁,縱筋長度范圍內均布置箍筋 即N=(LAE-100/150+1)*2+(洞口寬-50*2)/間距+1(頂層)
中間層連梁,洞口范圍內布置箍筋,洞口兩邊再各加一根 即N=(洞口寬-50*2)/間距+1(中間層)
二、暗梁
1、主筋長度=暗梁凈長+錨固
2、箍筋

第三章柱
KZ鋼筋的構造連接

第一章基礎層
一、柱主筋
基礎插筋=基礎底板厚度-保護層+伸入上層的鋼筋長度+Max{10D,200mm}

二、基礎內箍筋
基礎內箍筋的作用僅起一個穩固作用,也可以說是防止鋼筋在澆注時受到撓動。一般是按2根進行計算(軟體中是按三根)。

第二章中間層
一、柱縱筋
1、 KZ中間層的縱向鋼筋=層高-當前層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層伸出樓地面的高度
二、柱箍筋
1、KZ中間層的箍筋根數=N個加密區/加密區間距+N+非加密區/非加密區間距-1
03G101-1中,關於柱箍筋的加密區的規定如下
1)首層柱箍筋的加密區有三個,分別為:下部的箍筋加密區長度取Hn/3;上部取Max{500,柱長邊尺寸,Hn/6};梁節點范圍內加密;如果該柱採用綁扎搭接,那麼搭接范圍內同時需要加密。
2)首層以上柱箍筋分別為:上、下部的箍筋加密區長度均取Max{500,柱長邊尺寸,Hn/6};梁節點范圍內加密;如果該柱採用綁扎搭接,那麼搭接范圍內同時需要加密。
第三節頂層
頂層KZ因其所處位置不同,分為角柱、邊柱和中柱,也因此各種柱縱筋的頂層錨固各不相同。(參看03G101-1第37、38頁)
一、角柱

角柱頂層縱筋長度=層凈高Hn+頂層鋼筋錨固值,那麼角柱頂層鋼筋錨固值是如何考慮的呢?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a、內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直錨(≥Lae):梁高-保護層

≥1.5Lae
b、外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柱頂部第一層:≥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8d
柱頂部第二層:≥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
注意:在GGJ V8.1中,內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直錨(≥Lae):梁高-保護層
外側鋼筋錨固長度=Max{1.5Lae ,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
二、邊柱
邊柱頂層縱筋長度=層凈高Hn+頂層鋼筋錨固值,那麼邊柱頂層鋼筋錨固值是如何考慮的呢?
邊柱頂層縱筋的錨固分為內側鋼筋錨固和外側鋼筋錨固:
a、內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直錨(≥Lae):梁高-保護層
b、外側鋼筋錨固長度為:≥1.5Lae
注意:在GGJ V8.1中,內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直錨(≥Lae):梁高-保護層
外側鋼筋錨固長度=Max{1.5Lae ,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
三、中柱

中柱頂層縱筋長度=層凈高Hn+頂層鋼筋錨固值,那麼中柱頂層鋼筋錨固值是如何考慮的呢?
中柱頂層縱筋的錨固長度為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直錨(≥Lae):梁高-保護層
注意:在GGJ V8.1中,處理同上。
第四章 板
在實際工程中,我們知道板分為預制板和現澆板,這里主要分析現澆板的布筋情況。
板筋主要有:受力筋 (單向或雙向,單層或雙層)、支座負筋、分布筋 、附加鋼筋 (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鋼筋)、撐腳鋼筋 (雙層鋼筋時支撐上下層)。
一、受力筋
軟體中,受力筋的長度是依據軸網計算的。
受力筋長度=軸線尺寸+左錨固+右錨固+兩端彎鉤(如果是Ⅰ級筋)。
根數=(軸線長度-扣減值)/布筋間距+1
二、負筋及分布筋
負筋長度=負筋長度+左彎折+右彎折
負筋根數=(布筋范圍-扣減值)/布筋間距+1
分布筋長度=負筋布置范圍長度-負筋扣減值
負筋分布筋根數=負筋輸入界面中負筋的長度/分布筋間距+1
三、附加鋼筋(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鋼筋)、支撐鋼筋(雙層鋼筋時支撐上下層)
根據實際情況直接計算鋼筋的長度、根數即可,在軟體中可以利用直接輸入法輸入計算。
第五章 常見問題
什麼鋼筋計算中,135o彎鉤我們在軟體中計算為11.9d?

我們軟體中箍筋計算時取的11.9D實際上是彎鉤加上量度差值的結果,我們知道彎鉤平直段長度是10D,那麼量度差值應該是1.9D,下面我們推導一下1.9D這個量度差值的來歷:
按照外皮計算的結果是1000+300;如果按照中心線計算那麼是:1000-D/2-d+135/360*3.14*(D/2+d/2)*2+300,這里D取的是規范規定的最小半徑2.5d,此時用後面的式子減前面的式子的結果是:1.87d≈1.9d。
梁中出現兩種吊筋時如何處理?
在吊筋信息輸入框中用「/」將兩種不同的吊筋連接起來放到「吊筋輸入框中」如2B22/2B25。而後面的次梁寬度按照與吊筋一一對應的輸入進去如250/300(2B22對應250梁寬;2B25對應300梁寬)
當梁的中間支座兩側的鋼筋不同時,軟體是如何處理的?
當梁的中間支座兩側的鋼筋不同時,我們在軟體直接輸入當前跨右支座負筋和下一跨左支座負筋的鋼筋。軟體計算的原則是支座兩側的鋼筋相同,則通過;不同則進行錨固;判斷原則是輸入格式相同則通過,不同則錨固。如右支座負筋為5B22,下一跨左支座負筋為5B22+2B20,則5根22的鋼筋通過支座,2根20錨固在支座。
梁變截面在軟體中是如何處理的?
在軟體中,梁的變截面情況分為兩種:
1、當高差>1/6的梁高時,無論兩側的格式是否相同,兩側的鋼筋全部按錨固進行計算。彎折長度為15d+高差。
2、當高差<1/6的梁高時,按支座兩側的鋼筋不同的判斷條件進行處理。
如果框架柱的混凝土強度等級發生變化,我們如何處理柱縱筋?
如果框架柱的混凝土強度等級發生變化,柱縱筋的處理分兩種情況:
1、若柱縱筋採用電渣壓力焊,則按柱頂層的混凝土強度等級設置;
2、若柱縱筋採用綁扎搭接,例如1~2層為C45,3~10層為C35,則柱要分開來建立兩個構件:一個為C45,為3層,但3層只輸入構件截面尺寸及層高,目的是不讓2層作為頂層計算錨固;另一個構件建立1~10層,1~2層只輸入構件截面尺寸及層高,鋼筋信息自3層開始輸入,這樣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每米高圓形柱螺旋鋼筋長度計算公式:L=N(P*P+(D-2b+do)^2*π^2)^0.5+兩個彎鉤長度
式中:
N=螺旋圈數,N=L/P(L為構件長即圓形柱長)
P=螺距
D=構件直徑
do=螺旋鋼筋的直徑
b=保護層厚度.
另外:
鋼筋理論質量=鋼筋計算長度*該鋼筋每米質量
鋼筋總耗質量=鋼筋理論質量*[1+鋼筋(鐵件)損耗率]
鋼筋理論質量計算捷徑:
鋼筋理論質量=鋼筋直徑的平方(以毫米為單位)*0.00617

㈣ 梁.柱子的鋼筋量怎麼計算

鋼筋計算原理及計算方法
鋼筋重量=鋼筋長度*根數*理論重量
鋼筋長度=凈長+節點錨固+搭接+彎鉤(一級抗震)

基礎層:筏板基礎〈=2000mm時, 基礎插筋長度=基礎層層高-保護層+基礎彎折a+基礎縱筋外露長度HN/3+與上層縱筋搭接長度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筏板基礎〉2000mm時, 基礎插筋長度=基礎層層高/2-保護層+基礎彎折a+基礎縱筋外露長度HN/3+與上層縱筋搭接的長度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地下室:柱縱筋長度=地下室層高-本層凈高HN/3+首層樓層凈高HN/3+與首層縱筋搭接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首層:柱縱筋長度=首層層高-首層凈高HN/3+max(二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邊長尺寸(圓柱直徑))+與二層縱筋搭接的長度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中間層:柱縱筋長度=二層層高-max(二層層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圓柱直徑))+max(三層層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圓柱直徑))+與三層搭接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頂層:
角柱:外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1.5LAE
內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LAE
其中錨固長度取值:
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彎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彎折12d,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12d;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直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截斷,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
當框架柱為矩形截面時,外側鋼筋根數為:3根角筋,b邊鋼筋總數的1/2,h邊總數的1/2。
內側鋼筋根數為:1根角筋,b邊鋼筋總數的1/2,h邊總數的1/2。
邊柱:外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1.5LAE
內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LAE
當框架柱為矩形截面時,外側鋼筋根數為:2根角筋,b邊一側鋼筋總數
內側鋼筋根數為:2根角筋,b邊一側鋼筋總數,h邊兩側鋼筋總數。
中柱:縱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錨固
其中錨固長度取值:
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彎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彎折12d,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12d;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直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截斷,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


梁的平面表示方法:
集中標注-
1、 梁編號
2、 截面尺寸
3、 箍筋
4、 上部貫通筋或架立鋼筋
5、 側面縱向構造鋼筋或受扭鋼筋
6、 梁頂面標高高差
原位標注
7、 梁支座上部筋
8、 梁下部鋼筋
9、 吊筋、附加鋼筋及構造鋼筋
鋼筋公式
上部通長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LaE時,取Max(LaE ,0.5hc+5d)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 <LaE時,必須彎錨,
演算法1:hc-保護層+15d
演算法2:取0.4LaE+15d
演算法3:取Max(LaE ,hc-保護層+15d)
演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左、右支座負筋:
第一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3
第二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內1/5,如果一共兩排,第一排為通長筋,則第二排按LN/3計算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
上排長度=2*凈跨長/3+支座寬
下排長度=2*凈跨長/4+支座寬
註:凈跨長為左右較長的跨
架立筋長度=凈跨-左負筋伸入長度-右負筋伸入長度+ 150*2
註:當貫通筋和架立筋同時存在時,搭接值取150MM。
構造筋長度=凈跨長+2*15d
抗扭筋長度=凈跨長+2*錨固長度
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2*1.9d+2*max(10d,75mm)
根數=【(凈跨長-50*2)/非加密間距*2+1】*排數
當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6mm;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8mm。拉筋間距為非加密區箍筋間距的兩倍。當設有多排拉筋時,上下兩排拉筋豎向錯開設置。
下部鋼筋
下部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鋼筋長度=凈跨長-0.1*2*凈跨長
下部非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箍筋長度=(梁寬-保護層*2 +梁高-保護層)*2+1.9d*2+max(10d,75mm)*2
根數=2*【(加密區長度-50)/加密間距+1】+(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間距-1)
當結構為一級抗震時,加密長度為max(2*梁高,500),當結構為二到四級時,加密長度為max(1.5*梁高,500)
吊筋長度=2*錨固+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
斜段角度:高度 主梁高>800mm a為60度
主梁高<=800mm a為45度


底筋長度=凈長+2*max(支座寬/2,5d)+2*6.25d(一級鋼筋)+搭接
根數=(凈長-2*50)/間距+1
麵筋長度=凈長+2*la+2*6.25d(一級鋼筋)+搭接
根數=(凈長-2*50)/間距+1
la:非抗震; lae:抗震
端支座負筋長度=凈長+la+6.25d+(板厚-2*保護層)
根數=(凈長-2*50)/間距+1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左凈長+右凈長+2*(板厚-2*保護層)
根數=(凈長-2*50)/間距+1
分布筋長度=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2*150
根數=左標注/間距+右標注/間距(不減起步距離,不加1,不減1)
溫度筋長度=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2*150+2*6.25d(一級鋼筋)
根數=(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間距-1(不減起步距離,不加1,減1)
板中開洞:洞口左端長度=凈長-保護層+max(支座寬/2,5d)+6.25d+(板厚-2*保護層)+5d
洞口右端長度:同左端
根數=洞口寬/間距+1
懸挑:懸挑長度(一端在柱子里)=凈長+la+(板厚-2*保護層) +6.25d(一級鋼筋)
懸挑長度(兩端都在板里)=(板厚-2*保護層)+凈長+(板厚-2*保護層)+5d

剪力牆鋼筋計算
1、暗柱鋼筋計算
(A)縱筋長度計算:中間層:
採用綁扎連接時,長度=層高+1.2Lae,採用機械連接(如直螺紋套筒)時,長度=層高-500+500
(B)頂層:
採用綁扎連接時,長度=層高-500-板厚+Lae採用機械連接(如直螺紋套筒)時,長度=層高-500-板厚+Lae
(C)縱筋根數:按圖數
(D)箍筋計算:(梁寬 + 梁高 - 4 * 保護層) * 2 + 11.9*d*2+8*d
(E)拉筋長度:牆厚-保護層*2+2d+1.9d*2+max(75,10d)*2
根數:層高/拉筋間距+1(端柱同暗柱)
(2)剪力牆中的暗梁;暗梁縱筋長度=暗梁凈長+兩端錨固:
(3)箍筋長度=暗梁寬+暗梁高)*2-8*保護層+8*d+2*11.9*d;箍筋根數=暗梁凈長/間距+1
(4)剪力牆中的連梁
連梁縱筋長度=洞口寬+左右兩邊錨固max(Lae,600)
中間層連梁箍筋根數=(洞口寬-50*2)/箍筋配置間距+1
頂層連梁箍筋根數(兩端為直錨時)=(洞口寬-50*2/箍筋配置間距+1)+(連梁錨固直段長-100/150+1)*2
連梁箍筋的長度=(梁寬 + 梁高 - 4 * 保護層) * 2 + 11.9*d*2+8*d
(5)拉筋長度= 梁寬-保護層+2*11.9*d+2*d;根數=排數*((洞口寬-100)/間距)
2、牆身水平鋼筋(牆端為暗柱)
外側鋼筋=牆長-保護層;內側鋼筋=牆長-保護層+15d
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牆身水平筋照設)
牆身水平鋼筋(牆端為端柱
外側鋼筋=牆長-保護層;內側鋼筋=牆凈長+錨固長度(彎錨、直錨)
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內水平筋照設
牆身縱筋計算
• 基礎插筋=彎折長度a+錨固豎直長度h1+搭接長度1.2LaE或非連接區500
• 中間層縱筋=層高+搭接長度1.2LaE或非連接區500
• 頂層縱筋=層高-板厚+錨固
• 根數=(牆凈長(牆長-暗柱截面長)-2*s/2)/間距
3、牆身垂直鋼筋
(1)牆身豎向分布鋼筋根數=牆身凈長-1個豎向間距s/2(或2*50)/豎向布置間距+1
牆身垂直分布筋是從暗柱或端柱邊開始布置
(2)遇有洞口時,需要分段計算根數
牆梁鋼筋與牆身鋼筋的關系
當設計未註明時,側面構造縱筋同剪力牆水平分布筋;拉筋直徑:當梁寬≤ 350時為6mm,梁寬>350時為8mm,拉筋間距為兩倍箍筋間距;當連梁截面高度>700時,側面縱向構造鋼筋直徑應≥10mm,間距應 ≤200;

鋼筋計算原理
鋼筋重量=鋼筋長度*根數*理論重量
鋼筋長度=凈長+節點錨固+搭接+彎鉤(一級抗震)

基礎層:筏板基礎〈=2000mm時, 基礎插筋長度=基礎層層高-保護層+基礎彎折a+基礎縱筋外露長度HN/3+與上層縱筋搭接長度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筏板基礎〉2000mm時, 基礎插筋長度=基礎層層高/2-保護層+基礎彎折a+基礎縱筋外露長度HN/3+與上層縱筋搭接的長度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地下室:柱縱筋長度=地下室層高-本層凈高HN/3+首層樓層凈高HN/3+與首層縱筋搭接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首層:柱縱筋長度=首層層高-首層凈高HN/3+max(二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邊長尺寸(圓柱直徑))+與二層縱筋搭接的長度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中間層:柱縱筋長度=二層層高-max(二層層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圓柱直徑))+max(三層層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圓柱直徑))+與三層搭接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頂層:
角柱:外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1.5LAE
內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LAE
其中錨固長度取值:
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彎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彎折12d,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12d;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直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截斷,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
當框架柱為矩形截面時,外側鋼筋根數為:3根角筋,b邊鋼筋總數的1/2,h邊總數的1/2。
內側鋼筋根數為:1根角筋,b邊鋼筋總數的1/2,h邊總數的1/2。
邊柱:外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1.5LAE
內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LAE
當框架柱為矩形截面時,外側鋼筋根數為:2根角筋,b邊一側鋼筋總數
內側鋼筋根數為:2根角筋,b邊一側鋼筋總數,h邊兩側鋼筋總數。
中柱:縱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錨固
其中錨固長度取值:
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彎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彎折12d,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12d;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直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截斷,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


梁的平面表示方法:
集中標注-
1、 梁編號
2、 截面尺寸
3、 箍筋
4、 上部貫通筋或架立鋼筋
5、 側面縱向構造鋼筋或受扭鋼筋
6、 梁頂面標高高差
原位標注
7、 梁支座上部筋
8、 梁下部鋼筋
9、 吊筋、附加鋼筋及構造鋼筋
鋼筋公式
上部通長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LaE時,取Max(LaE ,0.5hc+5d)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 <LaE時,必須彎錨,
演算法1:hc-保護層+15d
演算法2:取0.4LaE+15d
演算法3:取Max(LaE ,hc-保護層+15d)
演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左、右支座負筋:
第一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3
第二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內1/5,如果一共兩排,第一排為通長筋,則第二排按LN/3計算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
上排長度=2*凈跨長/3+支座寬
下排長度=2*凈跨長/4+支座寬
註:凈跨長為左右較長的跨
架立筋長度=凈跨-左負筋伸入長度-右負筋伸入長度+ 150*2
註:當貫通筋和架立筋同時存在時,搭接值取150MM。
構造筋長度=凈跨長+2*15d
抗扭筋長度=凈跨長+2*錨固長度
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2*1.9d+2*max(10d,75mm)
根數=【(凈跨長-50*2)/非加密間距*2+1】*排數
當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6mm;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8mm。拉筋間距為非加密區箍筋間距的兩倍。當設有多排拉筋時,上下兩排拉筋豎向錯開設置。
下部鋼筋
下部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鋼筋長度=凈跨長-0.1*2*凈跨長
下部非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箍筋長度=(梁寬-保護層*2 +梁高-保護層)*2+1.9d*2+max(10d,75mm)*2
根數=2*【(加密區長度-50)/加密間距+1】+(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間距-1)
當結構為一級抗震時,加密長度為max(2*梁高,500),當結構為二到四級時,加密長度為max(1.5*梁高,500)
吊筋長度=2*錨固+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
斜段角度:高度 主梁高>800mm a為60度
主梁高<=800mm a為45度


底筋長度=凈長+2*max(支座寬/2,5d)+2*6.25d(一級鋼筋)+搭接
根數=(凈長-2*50)/間距+1
麵筋長度=凈長+2*la+2*6.25d(一級鋼筋)+搭接
根數=(凈長-2*50)/間距+1
la:非抗震; lae:抗震
端支座負筋長度=凈長+la+6.25d+(板厚-2*保護層)
根數=(凈長-2*50)/間距+1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左凈長+右凈長+2*(板厚-2*保護層)
根數=(凈長-2*50)/間距+1
分布筋長度=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2*150
根數=左標注/間距+右標注/間距(不減起步距離,不加1,不減1)
溫度筋長度=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2*150+2*6.25d(一級鋼筋)
根數=(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間距-1(不減起步距離,不加1,減1)
板中開洞:洞口左端長度=凈長-保護層+max(支座寬/2,5d)+6.25d+(板厚-2*保護層)+5d
洞口右端長度:同左端
根數=洞口寬/間距+1
懸挑:懸挑長度(一端在柱子里)=凈長+la+(板厚-2*保護層) +6.25d(一級鋼筋)
懸挑長度(兩端都在板里)=(板厚-2*保護層)+凈長+(板厚-2*保護層)+5d

剪力牆鋼筋計算
1、暗柱鋼筋計算
(A)縱筋長度計算:中間層:
採用綁扎連接時,長度=層高+1.2Lae,採用機械連接(如直螺紋套筒)時,長度=層高-500+500
(B)頂層:
採用綁扎連接時,長度=層高-500-板厚+Lae採用機械連接(如直螺紋套筒)時,長度=層高-500-板厚+Lae
(C)縱筋根數:按圖數
(D)箍筋計算:(梁寬 + 梁高 - 4 * 保護層) * 2 + 11.9*d*2+8*d
(E)拉筋長度:牆厚-保護層*2+2d+1.9d*2+max(75,10d)*2
根數:層高/拉筋間距+1(端柱同暗柱)
(2)剪力牆中的暗梁;暗梁縱筋長度=暗梁凈長+兩端錨固:
(3)箍筋長度=暗梁寬+暗梁高)*2-8*保護層+8*d+2*11.9*d;箍筋根數=暗梁凈長/間距+1
(4)剪力牆中的連梁
連梁縱筋長度=洞口寬+左右兩邊錨固max(Lae,600)
中間層連梁箍筋根數=(洞口寬-50*2)/箍筋配置間距+1
頂層連梁箍筋根數(兩端為直錨時)=(洞口寬-50*2/箍筋配置間距+1)+(連梁錨固直段長-100/150+1)*2
連梁箍筋的長度=(梁寬 + 梁高 - 4 * 保護層) * 2 + 11.9*d*2+8*d
(5)拉筋長度= 梁寬-保護層+2*11.9*d+2*d;根數=排數*((洞口寬-100)/間距)
2、牆身水平鋼筋(牆端為暗柱)
外側鋼筋=牆長-保護層;內側鋼筋=牆長-保護層+15d
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牆身水平筋照設)
牆身水平鋼筋(牆端為端柱
外側鋼筋=牆長-保護層;內側鋼筋=牆凈長+錨固長度(彎錨、直錨)
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內水平筋照設
牆身縱筋計算
• 基礎插筋=彎折長度a+錨固豎直長度h1+搭接長度1.2LaE或非連接區500
• 中間層縱筋=層高+搭接長度1.2LaE或非連接區500
• 頂層縱筋=層高-板厚+錨固
• 根數=(牆凈長(牆長-暗柱截面長)-2*s/2)/間距
3、牆身垂直鋼筋
(1)牆身豎向分布鋼筋根數=牆身凈長-1個豎向間距s/2(或2*50)/豎向布置間距+1
牆身垂直分布筋是從暗柱或端柱邊開始布置
(2)遇有洞口時,需要分段計算根數
牆梁鋼筋與牆身鋼筋的關系
當設計未註明時,側面構造縱筋同剪力牆水平分布筋;拉筋直徑:當梁寬≤ 350時為6mm,梁寬>350時為8mm,拉筋間距為兩倍箍筋間距;當連梁截面高度>700時,側面縱向構造鋼筋直徑應≥10mm,間距應 ≤200;

㈤ 建築設計的樓板和主梁次梁是怎麼設計配筋的

配筋是屬於結構設計,梁的配筋主要是根據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 ,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曲面受扭承載力計算來分別配置其縱向受力鋼筋,箍筋,彎起鋼筋的。 說到底就是根據荷載作用形式,根據經驗選擇混凝土標號,鋼筋強度等級,截面尺寸。 最後根據結構抗力大於等於其作用的內力,計算出鋼筋的截面面積,然後在《混凝土設計規范中》查表得鋼筋的根數及直徑

㈥ 梁鋼筋怎麼算

梁鋼筋計算公式
一、框架樑上部鋼筋計算
鋼筋部位及其名稱 計算公式 說明 附圖
上部通長筋 長度=各跨長之和L凈長-左支座內側a2-右支座內側a3+左錨固 03G101-1P54抗震樓層框架梁KL縱向鋼筋構造
GB50010-2002P186圖10.4.1樑上部縱向鋼筋在框架梁中間層端節點內的錨固
註:如果存在搭接情況,還需要把搭接長度加進去 圖49
左、右支座錨固長度的取值判斷: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LaE時,取Max(LaE ,0.5hc+5d)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 ≤ LaE時,必須彎錨,這時有以下幾種演算法:
演算法1:hc-保護層+15d
演算法2:取0.4LaE+15d
演算法3:取Max(LaE ,hc-保護層+15d)
演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當縱向鋼筋彎錨時錨固長度最終取值:
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 P186-189、306-307)中第10.4.1條中不難得出,當樑上部縱向鋼筋彎錨時,樑上部縱向筋在框架梁中間層端節點內的錨固為:hc-保護層+15d較為合理。
鋼筋部位及其名稱 計算公式 說明 附圖
端支座負筋 第一排鋼筋長度=本跨凈跨長/3+錨固; 03G101-1P54抗震樓層框架梁KL縱向鋼筋構造
註:1、錨固同樑上部貫通筋端錨固;
2、當梁的支座負筋有三排時,第三排鋼筋的長度計算同第二排。
第二排鋼筋長度=本跨凈跨長/4+錨固;
中間支座負筋 第一排鋼筋長度=2*Ln/3+支座寬度;
第二排鋼筋長度=2*Ln/4+支座寬度; 03G101-1P54抗震樓層框架梁KL縱向鋼筋構造
註:Ln為相鄰梁跨大跨的凈跨長
架立筋 長度=本跨凈跨長-左側負筋伸入長度-右側負筋伸入長度+2*搭接註:當樑上部既有貫通筋又有架立筋時,搭接長度為150mm
二、框架梁下部鋼筋計算
鋼筋部位及其名稱 計算公式 說明 附圖
下部通長筋 長度=各跨長之和-左支座內側a2-右支座內側a3+左錨固+右錨固註:1、端支座錨固長度取值同框架樑上部鋼筋取值;2、如果存在搭接情況,還需要把搭接長度加進去。 圖51
下部非通長鋼筋 長度=凈跨長度+左錨固+右錨固 03G101-1P54抗震樓層框架梁KL縱向鋼筋構造
註:端部取值同框架樑上部鋼筋取值;中間支座錨固長度為:Max {LaE,0.5Hc+5d }
下部不伸入支座筋 凈跨長度-2*0.1Ln(Ln為本跨凈跨長度) 03G101-1P60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縱向鋼筋斷點位置
三、梁附加鋼筋
鋼筋部位及其名稱 計算公式 說明 附圖
側面縱向構造鋼筋 當hw≥450mm時,需要在梁的兩個側面沿高度配置縱向構造鋼筋,間距a≤200;
長度=凈跨長度+2*15d 03G101-1P24、62梁側面縱向構造筋和拉筋,分為一級抗震和二至四級抗震等級
註:
1、hw指梁的腹板高度;
2、梁側面構造縱筋和受扭縱筋的搭接與錨固長度取值可參見(03G101-1P24)第4.2.3條第五款的注1與注2,即:梁側面構造鋼筋其搭接與錨固長度可取為15d,梁側面受扭縱向鋼筋其搭接長度為Ll或LlE,其錨固長度與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縱筋。圖53
側面縱向抗扭鋼筋 長度=凈跨長度+2*錨固長度
拉筋 長度=梁寬-2*保護層+2*11.9d+2*d 當梁寬≤350mm時,拉筋直徑為6mm,梁寬>350mm時,拉筋直徑為8mm.
根數計算 拉筋間距為非加密區箍筋間距的兩倍,當設有多排拉筋時,上下兩排豎向錯開設置。
吊筋 長度=2*20d+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 03G101-1P62
註:斜段長度取值:當主梁高>800mm,角度為60度;當主梁高≤800mm角度為45度
次梁加筋 次梁加筋箍筋長度同箍筋長度計算 在次梁寬度范圍內,主梁箍筋或加密區箍筋照設
加腋鋼筋 長度=加腋斜長+2*錨固 03G101-1P60
當梁結構平法施工圖中加腋部位的配筋未註明時,其梁腋的下部斜縱筋為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縱筋根數n的n-1根(且不少於兩根),並插空放置,其箍筋與梁端部的箍筋相同。
四、框架梁箍筋計算
鋼筋部位及其名稱 計算公式 說明 附圖
箍筋計算 長度計算同柱箍筋計算 03G101-1P35、62、63 圖57
圖58
根數=2*[(加密區長度-50)/加密間距+1]+(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間距-1) 箍筋加密區長度取值:
當結構為一級抗震時,加密長度為Max(2*梁高,500)
當結構為二~四級抗震時,加密長度為Max(1.5*梁高,500)


五、其它梁鋼筋計算
鋼筋部位及其名稱 計算公式 說明 附圖
屋面框架梁 端支座錨固長度=hc-保護層+梁高-保護層 03G101-1P55抗震屋面框架梁WKL縱向鋼筋構造(一) 圖59
非框架梁 端支座錨固長度:上部鋼筋端支座錨固同框架梁 03G101-1P65
主要介紹非框架梁與框架梁配筋不同的地方 圖60
端支座負筋延伸長度=凈跨長/5+錨固
下部鋼筋長度=凈跨長+12d 註:梁下部肋形鋼筋錨固長為12d,當為光面鋼筋時為15d,La用於弧形梁
鋼筋部位及其名稱 計算公式 說明 附圖
獨立懸臂梁 上部第一排鋼筋長度=Ln1/3+支座寬+L-保護層+Max{梁高-2*保護層,12d} 03G101-1P66
上部第二排鋼筋長度:Ln1/4+支座寬+0.75L
下部鋼筋長度=L-保護層+12d 梁下部肋形鋼筋錨固長為12d,當為光面鋼筋時為15d
鋼筋部位及其名稱 計算公式 說明 附圖
懸臂梁 上部第一排鋼筋長度=L-保護層+Max{梁高-2*保護層,12d}+錨固; 03G101-1P66
註:
1、通常為角筋,且根數不少於第一排縱筋的二分之一;
2、當懸挑梁的縱向鋼筋直錨長度≥La且≥0.5hc+5d時,可以不必往下彎錨;當直錨伸至對邊仍不足La時,則應按圖示彎錨;當直錨伸至對邊仍不足0.4La時,則應採用較小直徑的鋼筋。圖62
當L≥4hb時,第一排鋼筋需要設置為彎起筋,長度=L-保護層+0.414*(梁高-2*保護層)+錨固;
上部第二排鋼筋長度=0.75L+錨固;
下部鋼筋長度=L-保護層+12d 註:梁下部肋形鋼筋錨固長為12d,當為光面鋼筋時為15d

㈦ 天津泰達3比4大連實德,那場比賽的視頻,帶解說的,最好是大連的解說

1.結構設計的過程(了解)
本文是送給剛接觸結構設計及希望從事結構設計的新手的,其目的是使新手們對結構設計的過程以及結構設計所包括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請前輩們不要見笑了,新人們有什麼問題也可以在貼中提出來,大家共同討論,共同進步..
1,看懂建築圖
結構設計,就是對建築物的結構構造進行設計,首先當然要有建築施工圖,還要能真正看懂建築施工圖,了解建築師的設計意圖以及建築各部分的功能及做法,建築物是一個復雜物體,所涉及的面也很廣,所以在看建築圖的同時,作為一個結構師,需要和建築,水電,暖通空調,勘察等各專業進行咨詢了解各專業的各項指標。在看懂建築圖後,作為一個結構師,這個時候心裡應該對整個結構的選型及基本框架有了一個大致的思路了.
2,建模(以框架結構為例)(關鍵)
當結構師對整個建築有了一定的了解後,可以考慮建模了,建模就是利用軟體,把心中對建築物的構思在電腦上再現出來,然後再利用軟體的計算功能進行適當的調整,使之符合現行規范以及滿足各方面的需要.現在進行結構設計的軟體很多,常用的有PKPM,廣廈,TBSA等,大致都差不多。這里不對軟體的具體操作做過多的描述,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每個軟體的操作說明書(好厚好厚的,買起來會破產)。每個軟體都差不多,首先要建軸網,這個簡單,反正建築已經把軸網定好了,輸進去就行了,然後就是定柱截面及布置柱子。柱截面的大小的確定需要一定的經驗,作為新手,剛開始無法確定也沒什麼,隨便定一個,慢慢再調整也行。柱子布置也需要結構師對整個建築的受力合理性有一定的結構理念,柱子布置的合理性對整個建築的安全與否以及造價的高低起決定性作用...不過建築師在建築圖中基本已經布好了柱網,作為結構師只需要對布好的柱網進行研究其是否合理.適當的時候需要建議建築更改柱網.當布好了柱網以後就是梁截面以及主次梁的布置.梁截面相對容易確定一點,主梁按1/8~1/12跨度考慮,次梁可以相對取大一點主次梁的高度要有一定的差別,這個規范上都有要求。而主次梁的布置就是一門學問,這也是一個涉及安全及造價的一個大的方面.總的原則的要求傳力明確,次梁傳到主梁,主梁傳到柱.力求使各部分受力均勻。還有,根據建築物各部分功能的不同,考慮梁布置及梁高的確定(比如住宅,在房中間做一道梁,本來層就只有3米,一道梁去掉幾十公分,那業主不罵人才怪...)。梁布完後,基本上板也就被劃分出來了,當然懸挑板什麼的現在還沒有,需要以後再加上...,梁板柱布置完後就要輸入基本的參數啦,比如混凝土強度啊,每一標准層的層高啊,板厚啊,保護層啊,這個每個軟體設置的都不同,但輸入原則是嚴格按規范執行.當整個三維線框構架完成,就需要加入荷載及設置各種參數了,比如板厚啊,板的受力方式啊,懸挑板的位置及荷載啊什麼的,這時候模形也可以講基本完成了,生成三維線框看看效果吧,可以很形象的表現出原來在結構師腦中那個虛構的框架.
2.計算
計算過程就是軟體對結構師所建模型進行導荷及配筋的過程,在計算的時候我們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軟體的各種參數,以符合實際情況及安全保證,如果先前所建模型不滿足要求,就可以通過計算出的各種圖形看出,結構師可以通過對計算出的受力圖,內力圖,彎矩圖等等對電算結果進行分析,找出模型中的不足並加以調整,反復至電算結果滿足要求為止,這時模型也就完全的確定了.然後再根據電算結果生成施工圖,導出到CAD中修改就行了,通常電算的只是上部結構,也就是梁板柱的施工圖,基礎通常需要手算,手工畫圖,現在通常採用平面法出圖了,也大大簡化了圖紙有利於施工.
3.繪圖
當然,軟體導出的圖紙是不能夠指導施工的,需要結構師根據現行制圖標准進行修改,這就看每個人的繪圖功底了,施工圖是工程師的語言,要想讓別人了解自己的設計,就需要更為詳細的說明,出圖前結構師要確定,別人根據施工圖能夠完整的將整個建築物再現於實際中,這是個復雜的過程,需要仔細再仔細,認真再認真。結構師在繪圖時還需要針對電算的配筋及截面大小進一步的確定,適當加強薄弱環節,使施工圖更符合實際情況,畢竟模型不能完完全全與實際相符.最後還需要根據現行各種規范對施工圖的每一個細節進行核對,宗旨就是完全符合規范,結構設計本就是一個規范化的事情.我們的設計依據就是那幾十本規范,如果施工圖中有不符合規范要求的地方,那發生事故,設計者要負完全責任的......總的來講,結構施工圖包括設計總說明,基礎平面布置及基礎大樣圖,如果是樁基礎就還有樁點陣圖,柱網布置及柱平面法大樣圖,每層的梁平法配筋圖,每層板配筋圖,層面梁板的配筋圖,樓梯大樣圖等,其中根據建築復雜程度,有幾個到幾十個結點大樣圖.
4.校對審核出圖
當然,一個人做如此復雜的事情往往還是會出錯,也對安全不利,所以結構師在完成施工圖後,需要一個校對人對整個施工圖進行仔細的校對工作,校對通常比較仔細資格也比較老,水平也比較高,設計中的問題多是校對發現的,校對出了問題後返回設計者修改。修改完畢交總工審核,總工進一步發現問題返回設計者修改,通常修改完畢後的施工圖,有錯誤的可能性就很低了,就是有錯誤,也對整個結構不會產生災難性的後果...然後簽完字,蓋完出圖章和注冊章,拿去曬圖吧...
5.聯系單或設計變更
在建築物的施工過程中,有時候實際情況與設計考慮的情況不符或,設計的施工難度過大,施工無法滿足就需要設計變更,由甲方或施工隊提出問題,返回設計修改,在施工過程中,設計也需要多次到工地現場進行檢查,看施工是否是按照自己的設計意圖來做的,不對的地方及時指出修改...

1. 地質報告看什麼-----
1、先看清楚地質資料中對場地的評價和基礎選型的建議,好對場地的大致情況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2、根據地質剖面圖和各土層的物理指標對場地的地質結構、土層分布、場地穩定性、均勻性進行評價和了解;
3、確定基礎形式;
4、根據基礎形式,確定地基持力層、基礎埋深、土層數據等;
5、沉降數據分析;
6、是否發現影響基礎的不利地質情況,如土洞、溶洞、軟弱土、地下水情況.......等等。注意有關地下水地質報告中經常有這樣一句「勘察期間未見地下水「,如果帶地下室,而且場地為不透水土層,例如岩石,設計時必須考慮水壓,因為基坑一旦進水,而水又無處可去,如果設計時未加考慮那就麻煩了。

2. 鋼筋驗收驗什麼
1鋼筋數量與直徑;
2鋼筋錨固;
3 鋼筋間距;
4 鋼筋保護層;
5 箍筋彎鉤;
6 後澆帶鋼筋;
7 拉結筋;
8 鋼筋搭接長度及接頭率;
9 鋼筋接頭部位;
10 鋼筋合格證及試驗報告。

3. 驗槽到底該驗什麼
驗槽是為了普遍探明基槽的土質和特殊土情況,據此判斷異常地基的局部處理;原鑽探是否需補充,原基礎設計是否需修正,對自己所接受的資料和工程的外部環境進行確認。
1 地基土層是否是到達設計時由地質部門給的數據的土層,是否有差別,主要由勘察人員負責;
2 基礎深度是否達設計深度,持力層是否到位或超挖,基坑尺寸是否正確,軸線位置及偏差、基礎尺寸;
3 驗證地質報告,有不相符的情況下協商解決,修改設計方案;
4 基坑是否積水,基底土層是否被攪動;
5 有無其他影響基礎施工質量的因素(如基坑放坡是否合適,有無塌方)

4. 主體驗收驗什麼---

主體驗收,結構工程師主要注意的內容有:
1、樑柱板尺寸定位是否設計要求,其成形質量如何,是否有蜂窩麻面等。還有是否有修補的痕跡,如果有,應詢問修補的原因,是否對結構有影響。
2、預埋件是否准確埋設,插筋是否預留,雨水管過水洞是否留設准確,衛生間等設備是否按要求留設,對後封的洞板鋼筋是否預留等。
3、砌體工程的砂漿是否飽滿,強度是否夠(可以用手扳一下),砌體的放樣如何,是否平直,牆面是否平整。砌體中的構造柱是否設槎,框架梁下砌體是否密實,圈樑是否按要求設置。牆面的砂漿找平層厚度是否過厚。等等。
4、看看各層施工時的沉降記錄如何,是否有過大的差異沉降。每層增加的沉降量,及各觀測點間的沉降差如何。如有差異過大,首先加大觀測密度。
5、查看施工記錄,各種材料合格證,試件的強度檢驗報告等

5. 結構專業擴初說明包含什麼
一、設計依據:
1.主要設計規范和規定
2. 岩土工程勘察
二、自然條件:
基本風壓值、建築物抗震設防烈度、建築物抗震重要性分類、建築物安全等級、場地土類型、地震作用、抗震措施、場地穩定性、場地土層描述。
三、基礎
1.擬建建築物地基基礎設計等級;基礎持力層。
2.擬建建築物基礎形式。
3.場地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和鋼筋混凝土中鋼筋有無腐蝕性及措施。
四、上部結構形式及平面布置說明
五、材料
1.混凝土強度等級
2.隔牆材料
六、使用荷載標准值
七、計算方法和結果
1 計算軟體
2 主要技術參數:自震周期、 層間位移、剪重比、總質量G。

6. 結構施工圖主要畫什麼
1 結構設計說明;
2 基礎平面圖及詳圖:基礎尺寸定位、暖溝圖及基礎留洞圖;
3 ▲結構平面圖及詳圖:主要包括模板圖、現澆板的配筋(預制板的布置)、特殊節點詳圖、過梁布置、雨蓬、陽台、挑檐布置和其剖面詳圖、樓梯布置、板頂標高、梁布置及其編號、板上開洞洞口尺寸及其附加筋、屋面上人孔、通氣孔位置及詳圖;
4柱配筋及詳圖;
5梁平面配筋圖及詳圖;
6 樓梯詳圖;
7 牆、暗柱詳圖及構造;
8 圈樑、構造柱布置及其剖面詳圖;
9 非結構構件詳圖及構造。

7. 計算書內容主要有什麼----主要作者gyz0
一、 設計依據
1.執行的國家標准、部頒標准與地方標准;
2.資料:地質勘察報告、試樁報告、動測報告等;
3.應用的計算分析軟體名稱、開發單位。
二、 結構的安全等級:
砼結構、鋼結構、樁基、天然地基等安全等級。
三、荷載取值
1.牆自重取值:
(1)砼牆
(2) 圍護外牆
(3) 內隔牆
(4) 活動隔斷等效荷載
2.側壓力、水浮力計算、人防等效靜載、底層施工堆載、支擋結構的地面堆載。
四、樓面(含地下室)、屋面荷載計算(推薦格式,括弧中數值為推薦值)
1. 底層樓面
靜載:
(1) 砼板厚 mm,自重標准值 (kN/m2);
(2) 面層厚度 mm,自重標准值 (kN/m2);
(3) 底粉或吊頂(含吊掛燈具風管重) ,標准值(kN/m2);分項系數。
靜載合計 標准值 (kN/m2)
活載:
施工活載標准值(kN/m2),分項系數。
2. 樓面荷載計算:按荷載標准層分別寫。
一般樓面:
靜載:
(1) 砼板厚 mm,自重標准值 (kN/m2);
(2) 面層厚度 mm,自重標准值 (kN/m2);
(3) 底粉或吊頂(含吊掛燈具風管重) ,標准值(kN/m2);分項系數。
靜載合計 標准值 (kN/m2)
活載:
(1) 活載標准值 kN/m2,分項系數。
(2) 等效隔斷 kN/m2,分項系數。 特殊樓面:機房、貯藏、庫房等活載大的
逐項寫出。
(3) 隔牆計算:q= kN/m2,hioxqi= kN/m 其中hio(凈高)
不上人屋面:
靜載:
(1) 防水層,標准值 kg/m2,分項系數
(2) 保溫層,標准值 kN/m2,分項系數
(3) 找平隔氣層,標准值 kN/m2,分項系數
(4)屋面板,標准值 kN/m2,分項系數
靜載合計: kN/m2
檢修活載:標准值0.7kN/m2,分項系數
註:不上人的屋面活載平屋面建議標准值1.0kN/m2,斜屋面為0.5kN/m2。
上人屋面:
靜載:
飾面,標准值 kN/m2,分項系數。
剛性面層(50厚),標准值 kN/m2,分項系數。
找平層,標准值 kN/m2,分項系數。
防水層,標准值 kN/m2,分項系數。
保溫層,標准值 kN/m2,分項系數。
找平、隔氣層,標准值 kN/m2,分項系數。
屋面板,標准值 kN/m2,分項系數。
吊頂或底粉,標准值 kN/m2,分項系數。
合 計: kN/m2
樓梯荷載計算:
靜載:
(1) 樓板自重標准值,分項系數。
(2) 飾面自重標准值,分項系數。
(3) 底粉自重標准值0.5kN/m2。
合 計: kN/m2
五、地基基礎計算書
1. 天然地基
(1) 持力層選擇,基礎底面標高。
(2) 地基承載力設計值計算。
(3) 底層柱下端內力組合設計值(可以用平面圖代替)。
(4) 基礎底面積計算、地基變形計算
應歸納總底面積,總垂直荷載設計值,供校對用。
(5) 基礎計算書:沖切、抗剪、抗彎計算。

2. 復合地基
(1) 靜載試驗值。
(2) 承載力設計值計算與選用值。
(3) 、(4)、(5)同天然地基。
3. 樁基
(1) 結構計算,取出柱底內力;
(2)單樁承載力極限標准值計算(分別按鑽孔計算)
(3) 樁數計算 ;總樁數,總荷載設計值。
(4) 靜載試驗分析,樁位調整。
(5) 承台設計計算(沖切、剪切、抗彎)
六、地下室計算
1. 荷載計算
2. 內力分析:側板、底板。
3. 配筋原則
(1) 強度控制頂板。
(2) 裂縫控制,結構自防水底板、周邊牆板。
七、 電算部分
1 結構設計總信息
2 周期、振型、地震力
3 結構位移
4 軸壓比與有效計算長度系數簡圖
5各層樓面及牆、梁荷載

㈧ 梁截面大小及配筋大小計算方法

梁的寬度取1/2~1/3梁高,寬度不大於支撐柱在該方向的寬度。
1.初步估算,不可能非常精確,還得後期仔細驗算。
通常梁高取跨度的1/8~1/14。
很多時候梁要托住上面多層的牆和板或板荷載比較大(底框比較典型),這時候單靠跨度來算很難接近正確值,比如有的跨度只有3米,托一層的牆板,梁高只要350,而有的3米跨卻要托五層牆板,那麼梁高就要達到700。一般大概算下該梁承重上面多少牆板重,然後求出彎矩,翻鋼筋混凝土結構計算圖表,通過彎矩直接查到需要多高多寬的梁,這樣得出的數據接近正確值。
很多有經驗的老工程師,憑經驗就可以估算得很正確,和正確值幾乎差不離了。
2.
經驗公式,在採用二級剛作為梁縱向鋼筋時,梁高/彎矩=4.2~4.6是最經濟的,如:梁彎矩為120KN/m則梁高=502~552是最省錢的,混凝土與鋼筋最省。本經驗公式是在C25造價為216元/方,二級鋼3200元/t下統計的,如混凝土標號高於C25則可以取靠近4.2的經驗值,如低於C25
可取靠近4.6的經驗值。
在設計中,可以照平時建模方法先建模計算一遍,再把彎矩圖提出來看看,以一個跨度內的最大彎矩為控制,參照上面的經驗公式進行一遍調整,這樣設計出來的梁會是最省的。注意不要發生次梁比主梁高的情況。
梁高的小幅度改變對梁線剛度改變很小,梁高調整後再計算的彎矩與第一次的彎矩差值很小,可以忽略。
最後,上述經驗公式不適用與一級或三級鋼作為梁縱筋的情況。
最後還要注意下,梁高的取值還受限於建築凈空要求等其他因素,要靈活處理。
計算配筋步驟大體有三步:
1、確定理想的受壓區相對高度.
2、確定混凝土截面尺寸.
3、確定鋼筋的截面積.
計算過程中要進行試算,直到選出合適的配筋.

㈨ 次梁的鋼筋計算

梁中受力鋼筋的錨固長度指受力鋼筋伸入支座的總長度,包括直線及彎折部份。
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的規定:
在混凝土中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L=a×(f1/f2)×d。
式中:f1為鋼筋的抗拉設計強度;
f2為混凝土的抗拉設計強度;
a為鋼筋外形系數,光面鋼筋取0.16,帶肋鋼筋取0.14;
d為鋼筋的公稱直徑。
另外,當鋼筋為HRB335級和HRB400級其直徑大於25mm時,錨固長度應再乘1.1的修正系數。
在地震區還應根據抗震等級再乘一個系數:抗震等級一、二級時系數為1.15;三級時系數為1.05;;四級時系數為1.0。
混凝土中受壓鋼筋的錨固長度為受拉鋼筋錨固長度的0.7倍。
梁中縱向受力鋼筋保護層的最小厚度不得小於鋼筋的直徑,同時C20及C20以下級別的混凝土不得小於30mm;C25及C25以上級的混凝土不得小於25mm。

閱讀全文

與次梁配筋計算方法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理解體育教學方法的含義 瀏覽:902
治療大腳骨方法 瀏覽:984
停車場正確鍛煉方法 瀏覽:303
衛生間包自來水管的最佳方法 瀏覽:571
戒奶貼的正確方法圖片 瀏覽:136
洗牙口鏡的使用方法 瀏覽:750
治療焦慮症新方法 瀏覽:650
美的燃氣熱水器使用方法和步驟 瀏覽:223
汽車內後視鏡安裝方法 瀏覽:733
寇賽水光使用方法 瀏覽:675
寓教於樂屬於教學方法嗎 瀏覽:40
家用地暖管子連接方法 瀏覽:595
郵票如何製作方法 瀏覽:185
日本足貼使用方法圖解 瀏覽:601
狗產後的表現和解決方法 瀏覽:835
廁所臭怎麼辦最有效方法 瀏覽:421
檢測m1和m3基因簇的檢測方法 瀏覽:601
720除45的簡便運算方法 瀏覽:575
如何用化學方法鑒別松節油甲苯 瀏覽:604
如何支持地方法人銀行補充資本 瀏覽: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