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G的測量:用彈簧秤。
質量m的測量:用天平。
重力測量的意義和作用:由重力的大小和質量的大小可以計算當地的重力加速度g g=G/m
② 重力測量
(一)重力測量的地質任務
與地質勘探方法相似,根據任務的不同重力勘探可分為重力預查、普查、詳查和精查(細測)。不同階段所解決的地質任務也不同。
重力預查:工作比例尺為1:50萬~1:100萬。這種小比例尺重力測量的目的是在短時間內獲得大地構造基本輪廓或者研究深部地殼構造以及地殼均衡狀態等。
重力普查:工作比例尺為1:10萬~1:20萬。完成的地質任務是在重力預查、航空磁測和地質預查的基礎上,劃分區域構造、圈定大岩體和儲油氣構造的范圍,比較確切地指示成礦有利地帶。
重力詳查:工作比例尺為1:2.5萬~1:5萬。目的是在已知成礦遠景區內,尋找並圈定儲油氣、煤田以及地下水有希望的盆地及局部構造。
重力精查:又稱重力細測。工作比例尺為1:2000~1:1萬。目的是在已經發現的儲 油、氣構造,煤田盆地以及成礦有利的岩礦體上確定礦體構造特徵或產狀要素等,用來直接找礦。
不同的測量方法其測量技術及精度要求也不同,具體見表2-2。
表2-2 重力測量工作比例尺、點、線距及精度要求
重力測量形式可分為路線測量、剖面測量及面積測量。面積測量是重力測量的基本形式,而路線測量和剖面測量的方向應盡可能與地質構造走向垂直。各種重力測量的具體原則如下:
(1)測點的密度保證在相應比例尺的圖上每平方厘米要有1~2個測點。
(2)重力異常等值線的間距,應為異常均方差的2.5~3倍,以保證異常體能被1~2 條等值線所圈閉。
(3)重力異常的均方差應小於勘探對象引起最大異常的1/3~1/4。
(二)重力基點觀測
在進行相對重力測量時,必須設立一個標准點即總基點,其他各點的重力值都是相對 總基點的重力差。但是在大面積的重力測量中,為了提高重力測量的工作效率和精度,除 了總基點之外,在測區內還要建立若干個重力基點,這些基點(包括總基點)通過特殊方 法聯系起來,稱為重力基點網。
基點網中各基點相對總基點的重力差,是在普通點重力測量之前,用精度比較高的一 台或幾台重力儀,採用比較特殊的觀測方法測定的。測定基點重力差的精度,一般要求高 於普通重力點觀測精度的幾倍。建立基點及基點網的主要目的是:(1)提高普通點重力測量 精度,減少誤差積累;(2)作為每次重力測量的起算點,求出每一普通點相對起始基點的重 力差以便求出它們相對總基點的重力差;(3)確定零點漂移校正量。
建立基點應考慮:
(1)基點應均勻分布於全區,基點的密度應根據重力儀零點漂移的規律和對普通點重 力測量精度要求而定。
(2)應該使用精度較高的一台或幾台重力儀,採用快速的運輸工具,觀測路線應按閉 合環路進行,環路中的首尾點必須聯測。
(3)基點應建立在交通方便、標志明顯以及相對穩定的地方。
基點網的聯測方式有重復觀測法和三程循環觀測法。重復觀測法是先從一個基點出 發,依次按順序進行測量,到最後一個基點後按原路線返回再依次重復觀測,具體觀測路 線為1,2,3,…,n-1,n,n,n-1,…,3,2,1。三程循環觀測法觀測的順序是按 1,2,1,2;2,3,2,3;3,4,3,4;…,n,n-1,n,1,完成一個基點網的閉合環 路的觀測。其他環路的觀測方法以此類推。
(三)重力普通點的觀測
根據現代重力儀的穩定性和精度,重力普通點的觀測一般都採用單次觀測。
如果測區內已經建立了基點網,每次工作都是從就近的某一基點開始,然後逐點進行 觀測;最後在要求的時間內閉合在另一個基點或原工作開始的基點上,以便獲得在這段時 間內重力儀的零點漂移值。如果測區很小,無需建立基點網,也至少應設有一個基點,以 便按時測定重力儀的零點漂移,准確地對各測點進行零點漂移校正。同時,該基點也是全 區重力觀測的起算點。
(四)重力測量中的測地工作
在重力測量工作中,為了准確對重力測量結果進行各項改正,繪制重力異常圖,確定 重力異常的位置,必須配有測地工作。測地工作的主要任務是:
(1)按照重力測量設計書的要求布設測網,確定重力測點的坐標,以便對重力觀測結 果進行正常改正。
(2)確定重力測點的高程,以便進行高度和中間層改正。
(3)在地形起伏較大地區,地形影響不能忽視時,還應作相應比例尺的地形測量,以便進行地形改正。
測地工作與重力測量本身具有同樣的重要性,它的質量直接影響重力異常的精度。因此,在重力測量工作中,測地工作是一項既重要又繁重的任務。
在大、中比例尺的重力測量中,重力測網和測點位置與高程的獲取,以往多用經緯儀和 水準儀來進行,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常用激光測距儀或者直接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PS)來完成。而在小比例尺的測量中可應用大於工作比例尺的地形圖或用GPS直接獲取。
③ 重力測量的介紹
測定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值。重力方向須用天文測量方法確定。測定重力值可以利用與重力有關的物理現象,例如在重力作用下的自由落體運動、擺的擺動、彈簧伸縮、弦振動等。由此重力測量方法分為兩類:動力法,它是根據物體受力後運動狀態的改變測定重力;靜力法,它是根據物體受力後的平衡狀態測定重力。
④ 海洋重力測量的介紹
海洋重力測量(maine gravimetric survey )是 海洋地球物理測量方法之一。重力測量以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為理論基礎,以組成地殼和上地幔各種岩層的密度差異所引起的重力變化為前題,通過專門儀器測定地球水域的重力場數值,給出重力異常分布特徵和變化規律,進而研究地質構造、地殼結構、地球形態和勘探海底礦產等。海洋重力測量是對儀器測得的原始數據引入各項校正計算重力異常的過程。觀測重力值在引入必要的校正後與正常重力值的偏差稱為重力異常。校正的項目很多,但可歸結為兩類:一類是為得到觀測重力值所作的校正,如厄特渥斯校正、零點漂移校正、引入絕對重力值等;另一類是為得到重力異常所附加的校正,如自由空間校正、布格校正、地形校正和均衡校正,最後是正常場校正(見海洋重力異常)。海洋重力測量最終的成果是調查海域的重力異常平面圖(等值線圖)或剖面圖,以及相應的文字說明和調查報告。
⑤ 微重力測量
15.3.1基本原理
微重力測量(Microgravimetry)是在重力測量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分支學科。因此,微重力位場基礎理論、概念等與重力學基本上是相同的,具有其共性,但在特殊性上,突出「微」的性質和特點。它是基於地球引力場基礎上,研究不同岩性密度的變化來解決一些特殊地質問題的勘探方法。
微重力測量與常規重力測量不同,是能夠達到微伽級精度的重力測量。為保證得到微伽級精度的分析解析結果,其關鍵在於野外勘測作業的方法、技術上與常規的勘探測量有許多不同的要求、特殊措施和規定,比常規重力測量要復雜得多。在地質等自然條件上,地形、地貌、近儀物體、溫度、壓力、振動、固體潮等因素的影響;在觀測操作技術上,儀器及底盤的放置、調節操作、測點高程等因素都需要專門考慮;記錄方法也需要專門的規定。對於微重力觀測得到的數據,除與常規重力觀測數據改正相同的項目之外,為確保達到微伽級的觀測數據的質量要求,還需要進行近物體影響的改正和在一定范圍內的建築物影響的改正。
眾所周知,在地球表面及附近空間的一切物體都具有重量,這是物體受重力作用的結果。P0點是地球上任一點,在P0處有一質量為m0的質點(物體),見圖15-3,它受到質量為 M的地球對質點m0產生的引力F(M,mo);同時,質點 m0還受隨地球作自轉而產生的慣性離心力C(m0)的作用,慣性離心力的方向垂直於地球自轉軸指向外。引力與慣性離心力的矢量合成的合力G(M, m0)就是重力。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圖15-3地球重力場
重力的方向在不同的地點其指向略有不同。由於所以重力 G(M,m0)的方向大致指向地心。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質點 Poo不0 僅受地球物質的吸引,還受到太陽、月亮等其他天體物質的吸引。運動中的地球在日、月引力的作用下,重力也還會出現周期性的隨時間而變的微小變化。
存在重力作用效應的空間稱為重力場。
為了便於對地球內部物質分布進行比較研究,將單位質量所受的重力作為研究標准,稱為重力場強度或重力加速度,對重力加速度的測量簡稱為重力測量。重力測量可分為絕對測量和相對測量。絕對重力測量測的是重力的全值,稱為絕對重力值;相對重力測量測的是各點相對於某一基準點的重力差。相對重力測量是現代測量的主要形式。
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隨著地點的不同有所變化。根據測量得到的地面上的重力變化來研究地下的地質構造特點,勘探礦藏、地下人工建築物體以及一些人類活動遺跡,是微重力探查的主要內容。由於岩石受力變形,地下洞穴等的差異會產生微重力場的變化,通過研究這種變化可以達到勘查地質災害的目的,如滑坡、塌陷、地面沉降等。
一般地表重力加速度的變化原因主要有:
(1)地球的實際形狀比較復雜,是一個北極稍突出、南極縮入,赤道半徑較兩極半徑稍大的類似梨狀的扁球體,並且地面是起伏不平的;
(2)地球繞一定的旋轉軸自轉;
(3)地球內部,特別是地殼岩石圈層及其附近的物質,密度分布不均勻,這是地球歷史上多次復雜的地質作用造成的結果,因此這種不均勻與地質構造、礦產分布有著密切的關系;
(4)人類的歷史活動在接近地表形成的遺跡和人工建築物體的存在,造成局部地區密度分布的微小變化。
15.3.2觀測方法
測量重力的方法可分為動力法和靜力法。動力法是觀測物體在重力作用下的運動,直接測定的量是時間和路程;靜力法是觀測物體的平衡,直接測定的量是物體因重力變化而發生的線位移和角位移。
圖15-4重力儀簡單工作原理
採用靜力法進行相對重力測量是重力勘探的主要方法,所用的儀器為重力儀。根據測量方式的不同,重力測量又有重力測量和重力垂直梯度測量之分。重力測量是指直接測取測點的重力加速度(絕對值或相對值);重力垂直梯度測量是指測量地球重力沿鉛垂方向的變化率。
圖15-4是重力儀簡單工作原理圖。彈簧原長為 S0,其上端固定在支架上,下端懸掛一個質量為 M的負荷。在重力gG的作用下,彈簧
長度由 So伸長到 SG,於是有
式中:K為彈簧的彈力系數。如果將它移到另一點 A,在該點重力gA的作用下彈簧的長度為SA,則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在S0不變的情況下,A、G兩點的重力差可由下式決定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式中:
當基準點上的絕對重力值已知時,通過相對重力測定也可求出觀測點的絕對重力值,即: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15.3.3技術要求
15.3.3.1微重力測量的分類與布點原則
在工程上,微重力測量一般可分為兩類:①剖面測量,剖面一般垂直於線型地下結構(如斷層、背斜、向斜和隱伏河道)的設定走向;②面積測量,主要探測地下地質體大小、形態和分布。無論剖面或面積測量,重力測點位置的相對高程必須用測地方法來確定。
用以進行勘探的野外程序取決於勘探的目的和有關數據校正的要求,微重力勘探的測量是相對於局部地區的參考點而進行的,並不需要確定絕對重力值。至於面積測量中的比例尺,可按工程的需要確定,1:200至1∶1000不等。
微重力測量的布點原則:
(1)將所探測的對象或異常布置在測線或測區的中心;
(2)測線或測區內應盡可能覆蓋在與探測對象有關的地質體附近;
(3)測線方向應盡量垂直於探測對象的走向,並盡可能與已知的地質剖面一致;
(4)測點距應小於可信異常寬度的1/2~1/3,保證至少有四個測點能反映出上述異常;
(5)測線距不大於地質體在地面上投影長度的1/2~1/3。
15.3.3.2微重力測量中的測地工作
(1)測地工作的任務
測地的主要任務在於:①按照微重力勘測設計的要求在工區布設測線或測網(面積測量),確定測點的坐標,以便繪制圖件並作正常重力(緯度)校正;②測定測點的高程,以便進行空間(高度)、中間層校正(當然還要求測定岩土密度);③在地形起伏地區,需作相應比例尺的地形測量,以便進行地改。
(2)測地工作的方法與要求
測地工作方法與要求為:①用經緯儀或測距儀測量重力點的坐標,該坐標可以附屬於國家網(點)或是獨立坐標;②用水準儀或測距儀測量重力點的高程,精度可按Ⅳ等水準的要求,該高程應附屬於國家高程系統;③在做地形測量時,如果在重力點附近(0~4m)高程精度為1cm左右,在4~10m處的精度為2cm左右,10~100m為5cm左右,100m以上可以稍差,最後算得的地改精度有可能達到3×10-8m·s-2;④在進行地下微重力測量時,除按上述要求測定點位和高程外,還需對平硐的各處截面進行位置和高程的測量,以便作平硐改正;⑤在靠近建築物如牆壁、石柱、儀器墩作微重力測量或梯度測量時,需對它們的相對位置、形狀、大小等進行測量,以便作近儀物體和建築物的改正。
15.3.3.3微重力測量野外記錄的要求與記錄的內容
(1)微重力測量記錄本的記錄項目
微重力測量的記錄本記錄的項目,根據其特點應包括如下內容:①光學位移靈敏度;②讀數線;③運輸方式;④儀器名稱和編號;⑤縱水泡二端讀數;⑥橫水泡二端讀數;⑦重力讀數時間和讀數;⑧地面(測點樁)和儀器底邊距離;⑨氣壓、氣溫和儀器內溫;⑩外界干擾描述,包括風和震動;(1點)位描述;(12測)點位周圍地形、地貌描述。
(2)近儀物體測量記錄本的記錄項目
由於近儀物體的測量和測區內的地形地貌測量可以同步進行,因此近儀物體記錄本也可以用於近區的實地地形地貌測量。該記錄本應記錄如下內容:①工區內平面草圖,該草圖包括所有被測物體的平面圖和編號,並且有方位;②每個被測物體的素描圖及編號,該編號要和平面草圖的編號一致,並且有方位;③若被測物體的素圖被分割成若干個正規幾何體,則每個分割體要畫出詳細圖件,分割體的編號與素圖的編號一致,而且和記錄紙中的編號一致,詳圖內各幾何體標上位置標記和密度標記,以提供測量時用,並且要有方位。
15.3.4微重力觀測數據的整理
由於微重力測量要求有很高的精度,即達到微伽級的精度,因此在觀測時以及做各種處理計算、分析解釋之前需要進行許多校正、改正和處理。
15.3.4.1觀測數據的處理及改正
一個測點的觀測值gi可用下式來表達: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式中:gi為換算後的測點上的重力值;f(zi)為根據格值表及標定值(線性、二次項)將讀數值zi換算成重力值的換算(格值)函數;Cm為磁場系數,可從實驗室標定;mg為磁場強度,如在每個測點上嚴格將儀器定向朝北及避開強磁場干擾,則此項可以忽略;CT為溫度系數,可從實驗室標定,mT為溫差,一般此項亦可忽略;δ為潮汐因子,它因地區而異,一般取為1.16,GT為觀測時刻的固體潮理論值;P為周期誤差個數;A。為周期誤差振幅,
15.3.4.2正常重力改正、高度(空間)改正和中間層改正
(1)正常重力改正:對於微重力測量,通常可以對基點指定一參考緯度,然後用下式計算所有其他測點的緯度校正: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式中:△gZL以μGal為單位;△L為距基點(或參考點)的南北向距離,以m為單位;φ為參考緯度;如果要校正的測點在基點之南則用正號,如果在北則用負號。
(2)高度(空間)校正:由於微重力測量是相對於一任意參考高程的(基點的高程,或大地水準面的高程,或平均海平面的高程),而且只需相對於參考高程的測點高程,所以高度(空間)校正公式為: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式中:△gZFA以μGal為單位;△h為需要校正的測點和參考高程之間的高程差,以m為單位;正號用於比參考高程高的測點,負號則用於比參考高程低的測點。
(3)中間層校正(即布格校正):對於中間層布格校正,要選擇一參考高程,最好是與高度(空間)校正相同的參考高程,並將每一個測點同參考高程之間用無限水平板的物質來近似,則布格校正公式為: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式中:ΔgZ布校以μGal為單位;ρ為平板的密度(g/cm3);Δh是被校正測點和參考高程之間的高程差,以m為單位;當測點高於參考高程時取負號,反之取正號。
15.3.4.3地形改正
地形改正對於微重力測量極為重要,是影響重力異常計算的主要因素。地形改正主要的計算方式有以下三種。
(1)表面積分法:表面積分法的基本原理是將重力地形改正的體積分計算,按高斯定理轉變為關於地形面及地形改正點所有水準面的表面積分算式,並採用三角形面擬合地形起伏,每個三角形單元的積分用高斯公式數值求積。該方法的優點在於精度較高,計算速度快,靈活性較大,它可以用於遠區、中區和近區改正。
(2)FFT地改計算:FFT地改計算方法即快速傅氏變換地形改正計算方法,特點是公式簡單,易於在計算機上快速實現。
(3)分區計演算法:分區計演算法是將地形改正范圍分為近區、中區、遠區。近區採用斜頂面三稜柱模型,中區和遠區採用方柱體公式。
15.3.4.4近儀物體對微重力測量影響的改正
(1)觀測儀器墩的重力效應改正:觀測儀器墩是最近儀器的物體,對於重力測量的影響不可忽略,一般採取圓柱體、截頭圓錐體、方柱體作為幾何體模型進行改正。至於儀器周圍的牆壁或崖岩體,則可以用方柱體(立方、長方形柱體)等模型組合而成,根據其實測密度計算重力效應並進行改正。
(2)建築物影響的改正:微重力測量經常在建築物群中,甚至在建築物腳下和建築物內部進行。巨大的建築物質量的影響,也可稱其為「近儀質量」的影響。由於一般的建築物形狀多是規則的幾何體,在考慮其影響時,可將建築物分解成若干個長方體(包括斜長體)、圓柱體、圓球、稜柱體的組合。如果將建築物劃分的足夠細,並以相應的規則體(長方、圓柱、球體等)的效應理論公式計算出各自的重力值、重力垂直梯度值等,就可以較精確地計算出建築物的總體重力效應、重力場分布及相應的改正值。
15.3.5微重力測量的數據處理
微重力數據處理的主要目的是:
(1)消除因重力測量和對重力測量結果進行各項校正時引進的一些誤差,或消除與勘探目的無關的某些近地表小型密度不均勻體的干擾;
(2)從多種地質因素所引起的疊加異常中,劃分出與重力勘探目標有關的異常;
(3)根據重力勘探問題的需要,進行位場轉化。
15.3.5.1曲線平滑
曲線平滑處理用以消除野外重力測量觀測誤差和對測量結果進行各項校正時引起的誤差。
(1)徒手平滑法:有經驗的技術人員根據異常曲線的變化規律,直接平滑異常曲線。徒手平滑應注意平滑前後各相應點重力異常值的偏差不應超過實測異常的均方誤差,而且盡可能使平滑前後異常曲線所形成的面積相等,重心不變。
(2)多次平均法:把兩個相鄰點的重力異常平均值作為兩點中點的異常值,直到最後達到期望的平滑程度時再徒手光滑曲線。
(3)剖面異常的平滑公式:包括線性平滑公式和二次曲線平滑公式。
線性平滑公式: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某一點的平滑值是在剖面上以該點為中心取奇數點的算術平均值。由m=1、2、3……可分別得3、5、7……點平滑公式。
二次曲線平滑公式:包括五點和七點平滑公式。
五點平滑公式為: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七點平滑公式為:(4)平面異常的平滑公式:線性平滑公式(見前)。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五點平滑公式: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九點平滑公式: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15.3.5.2區域異常與局部異常的劃分
區域異常一般是由相對埋藏較深,或分布范圍大的剩餘質量所引起;局部異常一般由相對淺或小的地質體所引起。在進行地質解釋,尤其是進行定量解釋之前,需對疊加異常進行處理,劃分出區域異常和局部異常。其常用方法有:
(1)圖解法:圖解法分為平行直線法和平滑曲線法兩種,平行直線法適用於區域重力異常沿水平方向呈線性變化的地區;平滑曲線法適用於區域重力異常等值線不能用平行直線而只能用曲線表示。
(2)數值計演算法:包括偏差法、圓周法、網路法等。
(3)多項式擬合法、趨勢分析法。
15.3.5.3位場的轉換
位場轉換主要為了便於進行反問題的處理,主要內容包括:
(1)由觀測平面上的重力觀測值換算同一平面上的重力異常二階、三階偏導數(Vxz、Vzz、Vzz2)等各階系數,即重力異常的導數換算。
(2)由觀測平面上的重力觀測值換算異常源以外任意點上的△g、Vxz、Vzz、Vzz2等為重力異常的解析延拓。
15.3.5.4微重力測量數據反演方法
微重力測量數據的反演是微重力異常定量解釋的基礎。反演前必須對疊加異常作認真分析,並設法提取與勘探目標有關的重力異常,這樣才可能對引起異常的地質體作出定量解釋。
(1)解析法:我們知道,地質體的△g、Vxz、Vzz和Vzz2是其產狀要素、剩餘質量及觀測點坐標的函數。反之,如果把地質體的產狀要素或剩餘質量等表示成重力異常(或其導數)及觀測點坐標的函數,則當這些地質體產生的△g(或其各階導數)為已知時,便可以根據這種函數關系求出地質體的產狀要素及剩餘質量等參數。計算方法包括△g異常曲線求解和Vxz、Vzz、Vzz2曲線求解。
(2)切線法:利用異常曲線特徵點的切線,用圖解的方法求取物體頂部(或中心)的近似埋藏深度。
(3)選擇法:根據實測重力異常的剖面異常曲線或重力異常平面圖上重力異常等值線分布和變化的基本特徵,結合工作地區的地質和其他地球物理資料,給出引起這種重力異常的地質體的模型,並利用解正問題的方法計算模型體的理論異常,再把理論異常與實測異常進行對比,當兩者在所允許的誤差范圍內時,則所給定的地質體的模型即為所求的解。
(4)直接法:直接利用剖面曲線或平面圖上重力異常的分布,通過積分運算來求解異常體的某些參數,如三度體的剩餘質量、質心坐標或二度體的橫截面積和質心坐標等。
(5)密度分界面的反演:根據實測的重力異常確定地下密度分界面的起伏,對於研究地質構造十分重要。要使這一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須具備以下條件:①用來進行反演計算的重力異常是由密度界面起伏所引起;②界面上下物質層的密度分布比較均勻,且已知它們的密度差;③在工區內至少有一個或幾個點的界面深度為已知。求解密度界面的方法有:線性公式求解法、二級近似公式求解法、壓縮質面法等。
(6)淺層應力場反演:以彈性力學平衡方程為理論基礎推導出計算地殼淺層應力場的計算公式,並利用地表實測重力資料來反演淺部應力場,以此來探討一些地質體的力學機理和穩定性趨勢。
15.3.6微重力異常地質解釋
微重力異常的地質解釋可分為定性解釋和定量解釋。定性解釋是根據重力異常基本特徵和已知的地質和其他地球物理資料,對引起重力異常的地質原因作出判斷。定量解釋是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對一些有意義的異常進行定量計算,求出地質體的某些產狀。
解釋重力異常之前,必須認真考慮重力異常的等效源以及由此而帶來的重力勘探反問題的多解性。因此在進行資料解釋時要盡可能獲取更多信息,以縮小解的范圍。
(1)充分利用工作區的已知地質條件,如地層及岩石的種類、構造產狀等,以使反問題的解盡量符合客觀實際;
(2)岩石密度資料不僅是布置重力勘探工作的依據,也是解重力勘探反問題的重要參數,應當認真收集和分析利用,必要時可採集標本進行直接測定或通過地表重力數據和井中測量數據間接測定;
(3)充分利用鑽井資料,從中收集各種地層的准確厚度和各種岩石的物理性質,以便獲取解釋異常所需的重要資料;
(4)各種地球物理資料可以對重力異常的解釋起補充和旁證的作用,應充分利用。
15.3.7成果的表達形式
微重力測量的成果形式主要有:重力異常平面等值線圖和重力異常剖面曲線圖;各種偏導數平面等值線、剖面曲線圖;解析延拓平面等值線圖、剖面圖;各種推斷解釋圖件等。
15.3.8展望
微重力測量是一種新興的勘探方法,雖然其野外測量及資料處理比較復雜,但具有不受地形限制、不受各種電磁影響、異常體反映靈敏度高的特點,在地質災害勘探方面能夠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如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縫、庫岸、地面沉降的地質調查等各方面均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15.3.9儀器設備
微重力勘探的儀器設備見表15-4。
表15-4微重力測量儀器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