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飽和重度怎麼計算
飽和重度是當土孔隙全部充滿水(或從地下水位以下取土)時,對應的天然重度即為飽和重度(此時土總重量=水+土粒)。
土重度分為天然重度、乾重度、飽和重度以及有效重度。天然重度是天然含水率條件下土體的重度,等於土總重量(=空氣+水+土粒)除以土總體積。
飽和重度是指土孔隙中充滿水時的單位體積重量,是土的飽和密度與重力加速度的乘積,它可通過土的其他物理指標(土粒相對密度、孔隙比等)計算確定。在進行地基承載力計算時,飽和重度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素。
土粒的相對密度
土粒在溫度105~110℃下烘 至恆量時的質量與同體積4℃時純水質量之比。數值取決於土的礦物成分,同一類土相差不大,一般為2.6~2.8。用比重瓶法測定。土粒相對密度決定於土的礦物成分,一般無機礦物的相對密度為2.6~2.8;有機質為2.4~2.5;泥炭為1.5~1.8,土粒的相對密度變化幅度很小,可在實驗室內用比重瓶法測定。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飽和重度
2. 土壤水分的測量方法
國內外目前應用的定點土壤水分測定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烘乾稱重法、張力計法、射線法(包括中子儀法、γ射線法、計算機斷層掃描法等)、介電特性法[時域反射儀(TDR)法、頻域反射儀(FDR)法、探地雷達(GPR)法]、土壤水分感測器法(如:陶瓷水分感測器、電解質水分感測器、高分子感測器、壓阻水分感測器、光敏水分感測器、微波法水分感測器、電容式水分感測器等)、熱擴散法、核磁共振(NMR)法、分離示蹤劑(PT)法、遙感(RS)法等。其中烘乾稱重法是測定土壤含水量最普遍的方法。探地雷達(GPR)法、遙感(RS)法等在大尺度土壤水分監測中應用有較大優勢。
3. 水深測量方法有哪四種
全站儀,水準儀都不具備測量水深的功能,一般的做法是先測出水面高程,然後再直接量取水深度(可以使用5米塔尺或者別的有刻度的桿來量),這個坑明顯是人為挖掘的,深度很不規律,而且也不大,沒有必要進入其中去量深度,在岸邊用5米塔尺伸個3-4米量一個深度,四周都量一下,基本就可以確定了
4. 土路基壓實度如何測量
通常採用環刀法,灌砂法,核子密度儀法和灌砂法。
1.環刀法,是一種破壞性的檢測方法,適用於不含骨料的細粒土。優點是設備簡單操作方便;缺點是受土質限制,當環刀打入土中時,產生的應力使土松動,壁厚時產生的應力較大,因此干密度有所降低。
2.灌砂法,是一種破壞性檢測方法,適用於各類土。優點是測定值精確;缺點是操作較復雜,須經常測定標准砂的密度和錐體重。
3.核子密度儀法,是一種非破壞性測定方法。能快速測定濕密度和含水量,滿足現場快速、無破損的要求,並具有操作方便,顯示直觀的優點,但應與灌砂法進行對比標定後方可使用。
4.灌砂法,灌砂法是利用均勻顆粒的砂去置換試洞的體積,它是當前最通用的方法,很多工程都把灌砂法列為現場測定密度的主要方法。該方法可用於測試各種土或路面材料的密度,它的缺點是:需要攜帶較多量的砂,而且稱量次數較多,因此它的測試速度較慢。
(4)飽和深度測量方法擴展閱讀
灌砂法基本原理是用粒徑0.3~0.6mm
或0.25~0.5mm
清潔乾燥干凈的均勻砂,從一定高度自由下落到試洞內,按其單位重不變的原理來測量試洞的容積,並根據集料的含水量來推算出試樣的實測干密度。
路基壓實度是路基路面施工質量檢測的關鍵指標之一,表徵現場壓實後的密度狀況,壓實度越高,密度越大,材料整體性能越好。
5. 什麼是「飽和——巡迴潛水」
飽和潛水的原理
飽和潛水的優點在於提高潛水作業效率,潛水者可在較大深度下進行長時間的有效作業。因此,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自本世紀50年代後期提出飽和潛水以來經過30多年來的發展,現已由實驗室和海上現場實驗進展至實際應用,成為一種重要的潛水方式。
自飽和潛水的概念確立以後,傳統的、常規的潛水方式就被對應地稱為非飽和潛水。
當潛水員呼吸壓縮氣體潛水,在一定深度處停留,在一定范圍內停留時間越長,呼吸氣中惰性氣體在體內的溶解量越多,所需減壓時間也相應增加,當機體達到完全飽和時,所需減壓時間當然是很長的,從理論上來說,所需的減壓時間不再增加。如果創造一定的條件,使潛水員得以長期停留在水下(或高氣壓下)幾天乃至幾十天,待預定作業任務完成後,一次減壓出水。這樣,水底作業時間大大延長,即潛水員可在大深度下進行長時間的有效作業。而減壓時間不再增加,潛水作業效率就相應提高,這就是飽和潛水的原理。1957年起,Bond進行名為"創世紀"的一系列實驗,首先予以證實。
海洋開發、海洋科學研究和水下軍事設施的建造,要求潛水員能在水下尤其是在較大深度的水下長時間、高效率地工作,飽和潛水較能適應這種要求,具有這方面的優越性。
衡量潛水作業效率一般都用公式:
水下作業時間
潛水作業效率= --------------×100%
水下作業時間+減壓時間
按照這一公式進行計算,可以明顯地看出飽和潛水作業效率比常規潛水作業效率高,在非飽和潛水,當深度大、停留時間長的時候,潛水作業效率更低,而飽和潛水則相反。
應當指出,對飽和潛水和非飽和潛水兩者均不能偏重或偏廢,而是應當根據具體潛水作業的深度,所需作業總時數,經濟價值以及潛水員和設備等主客觀條件,來決定採取那一種潛水方式。例如有人認為:如果潛水深度超過120m,所需作業總時數超過30h;或潛水深度雖然較淺,而所需作業總時程超過兩星期,採用飽和潛水是最經濟的。
在飽和潛水條件下,潛水員離開居住艙到水中某一深度進行潛水作業,然後返回居住艙,這種方式的潛水稱為巡迴潛水(excursion diving)(簡稱"巡潛")。
巡迴潛水分為三種類型:從飽和深度出發向較淺深度的巡迴潛水稱向上巡潛,與飽和潛水深度相等的巡迴潛水稱水平巡潛;從飽和深度出發向較大深度的巡迴潛水稱向下巡潛。向上巡潛實質上是在一定深度內的減壓,所以絕對不能超過規定的界限,否則將有發生減壓病的危險。水平巡潛,壓力無變化。向下巡潛,是增加潛水作業深度,意義較大。
潛水員下潛到比飽和深度更深的地方,並逗留相當長時間,然後可不須按特定減壓步驟而安全地回到飽和深度,這種向下巡迴潛水稱為不減壓巡迴潛水。不減壓巡迴潛水的深度-時程極限,比之從水面出發作同樣深度-時程的通常的不減壓潛水,范圍要寬得多,這就更進一步提高了潛水作業效率和在更大深度下進行有效作業的可能性,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這是巡迴潛水的一個引人注目的優點,目前實施的巡迴潛水,一般都是不減壓巡迴潛水。
不減壓巡迴潛水的原理,可以用關於惰性氣體在體內的飽和、脫飽和及過飽和的規律來解釋,在水下不同深度處,機體各類組織允許的最大惰性氣體張力是不同的:深度越大,允許最大惰性氣體張力越大。顯然,要是從飽和深度出發下潛到一定深度,然後回到飽和深度,比之從水面出發下潛同等深度,然後回到水面,其允許惰性氣體張力要大得多。因此,巡迴潛水允許不減壓的深度-時程極限值比通常的不減壓潛水要大得多。
當巡迴潛水的深度-時程超過規定的極限時,必須進行減壓,不然也會發生減壓病。
根據飽和深度、呼吸介質、氧分壓、安全系數(或M值)、所舉的理論組織等條件,可求得向下和向上巡迴潛水的深度-時程極限值。為了使用上的方便。已有專門計算出的"巡迴深度-時程極限表"或"巡潛深度極限表"(在規定的深度范圍內,巡潛次數和時程可不受限制)。巡迴潛水的時間通常有兩種劃法,一種指從離開飽和深度開始直至回到飽和深度為止這段時間,另一種指從離開飽和深度開始到開始離開巡潛深度上升為止這段時間。實際運用則按所使用的不減壓巡潛水深度-時程極限表的規定掌握。
了解更多相關內容請登陸「三亞潛龍潛水社:http://www3.blog.163.com/-e2d1.html」
6. 請問什麼是三極體的飽和深度
當三極體的基極電流增加而集電極電流不隨著增加時就是飽和,假定負載電阻是1K,VCC是5V,飽和時電阻通過電流最大也就是5mA,用除以該管子的β值(假定β=100)5/100=0.05mA=50μA,那麼基極電流大於50μA就可以飽和。
1.在實際工作中,常用Ib*β=V/R作為判斷臨界飽和的條件。根據Ib*β=V/R算出的Ib值,只是使晶體管進入了初始飽和狀態,實際上應該取該值的數倍以上,才能達到真正的飽和;倍數越大,飽和程度就越深。
2.集電極電阻 越大越容易飽和;
3.飽和區的現象就是:二個PN結均正偏,IC不受IB之控制。
7. 測量密度的方法
一、
天平量筒法
方法:直接用天平測質量m,量筒測體積v。
注意點:1、固體
(1)密度大於水的固體
質量在體積前測量,避免沾水後質量偏大;放入水中要排除去氣泡,避免體積偏大。
(2)密度小於水的固體
1)按入法:用細鐵絲和大頭針將物體恰好全部按入水中,便於測體積。
2)助沉法:在量筒中先將助沉物全部浸沒水中,測出總體積V1;然後將待測物體和助沉物一起浸沒,測出總體積V2,求出待測物體體積V=V2-V1。
2、液體
方法:先測出燒杯和液體的總質量m1,再倒入一部分到量筒中,測出剩餘液體和燒杯的總質量m2,求出倒入一部分到量筒中一部分液體的質量m=
m1-
m2;同時從量筒讀出量筒中一部分液體的體積v,求出液體的密度ρ=
(m1-
m2)/v。此時質量和體積相應,誤差較小。
若先測出燒杯的質量m1,再測出燒杯和液體的總質量m2,求出液體的質量m2;全部倒入量筒中測出液體的體積v,求出液體的密度ρ也可。但由於燒杯沾有液體,體積偏小,密度偏大。若先倒入量筒測出液體的體積v,然後測出燒杯的質量m1,再測出燒杯和液體的總質量m2,求出液體的質量m,又質量偏小,故密度偏小。
二、漂浮法
1、漂浮的質地均勻的規則柱體
可用刻度尺量出物體的長度L1,讓物體漂浮在水中,測出物體漂浮在水中時,測出物體露出水面的長度L2,設底面積為S,根據漂浮條件和所測數據,可推出密度ρ=ρ水(L1-L2)/
L1。
若再將其放入另一種待測液體中使其漂浮,測出物體露出水面的長度L3,根據漂浮條件,可求出待測液體的密度ρ液=ρL1/(L1-L3)。
註:也可直接測出水下部分的長度。
2、不規則物體
在量筒中放入適量水,記下體積V1;將物體放於量筒中,使其漂浮,記下總體積V2;再將其放入水中,便其浸沒在水中,記下總體積V3;則可計算出密度ρ=ρ水(V2-V1)/(V3-V1)。
注意:如是下沉物,可想法使其漂浮(如橡皮泥可捏成空心碗狀)。若用柱形容器代替量筒,則可按上述步驟用刻度尺分別量出水的深度h1、h2、h3,設容器底面積為S,如上可推導求出密度ρ=ρ水(h2-h1)/(h3-h1)。
三、稱重法
用彈簧測力計和水測量水中下沉物體的密度
步聚:1、用彈簧測力計測中空氣中物體的重力G,
2、將其浸沒在水中,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
3、計算密度為:ρ=Gρ水/(G-F)
四、替代法
1、固體
方法1:用天平稱出物體的質量m;將燒杯中裝滿水,用天平稱出總質量m1,把物體浸沒水中後取出,稱出出剩餘水和燒杯的總質量m2,則溢出水的質量為兩者之差m1-m2,求出溢出水的體積即為物體的體積;求出物體的密度。
方法2:用天平稱出物體的質量m;將燒杯中放入適量的水,用天平稱出總質量,用線吊著物體浸沒水中(不碰容器底),稱出總質量m2,則兩者之差為排開水的體積即為物體的體積v=
(m2-m1)/
ρ水,求出物體的密度ρ=mρ水/(
m2-m1)。
2、液體
用天平稱出空燒杯的質量m;將燒杯中裝滿水(或作好標記),用天平稱出總質量m1:將水倒干,裝入同樣多的待測液體,用天平稱出總質量m2:計算密度ρ=(
m2-m)
ρ水/(
m1-m)。
五、U型管法(壓強平衡法)
1、U型管法:適用於與水不相容的液體
在U型管法中注入一定量的注水,再注入一定量的被測液體,分別測出液體交界面到達水面和液體面的深度h1、h2,根據兩液體對交界面的壓強相等,由p
1=p2求出待測液體的密度ρ=ρ水h1/
h2。
8. 怎麼測土壤的實際含水量和飽和含水量
給你一道例題:
100畝葡萄園一次灌水用量。要求灌水深度為1m,測得灌前土壤濕度為15%,土質為壤土。查得壤土的土壤容重為1.4g/立方厘米,其最大持水量為25%,則需水量為:
(100畝×666.7平方米/畝)×1/2×1m×1.4t/立方米×(0.25-0.15)=4666.9t。
註:1/2指葡萄園實際灌水面積比例,地埂和路及架下部分未灌溉面積約佔1/2。
做盆載時,怎麼澆水到最大田間持水量的70%?
稱取一定量的土壤,採用從土壤下方加水的方式加水至飽和狀態,(不破壞土壤結構),在土壤上覆蓋一層塑料薄膜,在控制蒸發的條件下平衡12小時?後測定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持水量.乘70%再減去所用風干土壤含水量,為需要加水的量。
最大持水量方法步驟:
1.用取環刀採取自然狀態土樣2-3個,兩端切齊,將一端墊上濾紙,並直立放在盛水的大燒瓶中,使杯中水面幾乎與環刀筒面一樣高度(但不能淹沒環島筒面),放置4-12小時,直至土壤表面現水為止。
2.從貝內取出環刀,擦乾稱重,再放入盛水的燒杯內2-4小時,在取出稱重,直至恆重。
3.將環刀內的土樣全部取出,仔細混合,然後從中取出一部分平均土樣,用烘乾法測定出含水量,即為最大持水量。
比較亂,你自己整理一下,再好好理解一下。因為實在太忙,只能簡單回答你的問題了。
9. 如何選擇限流電阻數值,使三極體進入深度飽和狀態
以共發射極電路為例,進入深飽和狀態與基極、集電極電阻,三極體的電流放大系數和電源電壓有關,基極偏壓電阻越小、集電極負載電阻越大、三極體的放大系數越高、電源電壓越低,越容易進入飽和狀態。
基極開路時集電極電壓等於電源電壓,逐步減小基極偏壓電阻時,集電極電壓會逐步降低,當集電極電壓降到接近零伏並且不再隨著偏壓電阻的減小而減小時,就是進入飽和狀態了。
10. 加深三極體vt的飽和深度可採取什麼措施
1.在實際工作中,常用Ib*β=V/R作為判斷臨界飽和的條件。根據Ib*β=V/R算出的Ib值,只是使晶體管進入了初始飽和狀態,實際上應該取該值的數倍以上,才能達到真正的飽和;倍數越大,飽和程度就越深。
2.集電極電阻 越大越容易飽和。
3.飽和區的現象就是:二個PN結均正偏,IC不受IB之控制。
問題:基極電流達到多少時三極體飽和?
解答:這個值應該是不固定的,它和集電極負載、β值有關,估算是這樣的:假定負載電阻是1K,VCC是5V,飽和時電阻通過電流最大也就是5mA,用除以該管子的β值(假定β=100)5/100=0.05mA=50μA,那麼基極電流大於50μA就可以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