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附生兰的举例
赤唇石豆兰 B. affine Lindl.
芳香石豆兰 B. ambrosia (Hance) Schltr.
长足石豆兰 B. pectinatum Finet
蒙自石豆兰 B. yunnanense Rolfe
豹斑石豆兰 B. colomaculosum Z. H. Tsi S. C. Chen
溪头石豆兰 B. chitouense S. S. Ying
德钦石豆兰 B. otoglossum Tuyama
短莛石豆兰 B. leopardinum (Wall.) Lindl.
曲萼石豆兰 B. pteroglossum Schltr.
滇南石豆兰 B. psittacoglossum Rchb. F.
短齿石豆兰 B. griffithii (Lindl.) Rchb.
飘带石豆兰 B. haniffii Carr
环唇石豆兰 B. corallinum Tix et Guillaum
勐海石豆兰 B. menghaiense Z. H. Tsi
戟唇石豆兰 B. hastatum Tang et Wang
勐仑石豆兰 B. menlunense Z. H. Tsi
聚株石豆兰 B. sutepense (Rolfe ex Downie) Seidenf. et Smitin
凤凰山石豆兰 B. fenghuangshanianum S. S. Ying
红心石豆兰 B. rubrolabellum T. P. Lin
云北石豆兰 B. tengchongense Z. H. Tsi
齿瓣石豆兰 B. levinei Schltr.
茎花石豆兰 B. cauliflorum Hook. f.
短足石豆兰 B. stenobulbon Par. et Rchb.
乐东石豆兰 B. lengense T. Tang et F. T. Wang
密花石豆兰 B. odoratissimum Lindl.
广东石豆兰 B. kwangtungense Schltr.
伞花石豆兰 B. shweliense W. W. Sm.
团花石豆兰 B. bittnerianum Schltr.
短耳石豆兰 B. crassipes Hook. f.
麦穗石豆兰 B. orientale Seidenf.
窄苞石豆兰 B. rufinum Rchb.
钩梗石豆兰 B. nigrescens Rolfe
墨脱石豆兰 B. eublepharum Rchb. F.
元阳石豆兰 B. yuanyangense Z. H. Tsi
短序石豆兰 B. brevispicatum Z. H. Tsi et S. C. Chen
细柄石豆兰 B. striatum (Griff.) Rchb. F.
伏生石豆兰 B. reptans Lindl.
线瓣石豆兰 B. gymnopus Hook. f.
少花石豆兰 B. subparviflorum Z. H. Tsi et S. C. Chen
锥茎石豆兰 B. polyrhizum Lindl.
等萼卷瓣兰 B. violaceolabellum Seidenf.
直唇卷瓣兰 B. delitescens Hance
乌来卷瓣兰 B. macraei (Lindl.) Rchb.
尾萼卷瓣兰 B. caudatum Lindl.
直立卷瓣兰 B. unciniferum Seidenf.
匙萼卷瓣兰 B. spathulatum (Rolfe ex Cooper) Seidenf.
贡山卷瓣兰 B. gongshanense Z. H. Tsi
瘤唇卷瓣兰 B. japonicum (Makino) Makino
钻齿卷瓣兰 B. guttulatum (Hook. f.) Balakrishnan
富宁卷瓣兰 B. funingense Z. H. Tsi et S. C. Chen
伞花卷瓣兰 B. umbellatum Lindl.
高茎卷瓣兰 B. elatum (Hook. f.) J. J. Smith
波密卷瓣兰 B. bomiense Z. H. Tsi
藓叶卷瓣兰 B. retusiusculum Rchb. f.
球茎卷瓣兰 B. sphaericum Z. H. Tsi et H. Li
狭唇卷瓣兰 B. fordii (Rolfe) J. J. Smith
大叶卷瓣兰 B. amplifolium (Rolfe) Balak. et Chowdhury
尖角卷瓣兰 B. forrestii Seidenf.
带叶卷瓣兰 B. taeniophyllum Par. et Rchb.
二色卷瓣兰 B. bicolor Lindl.
美花卷瓣兰 B. rotschildianum (O. Brien) J. J. Smith
城口卷瓣兰 B. chrondriophorum (Gagnep) Seidenf.
浙杭卷瓣兰 B. quadrangulum Z. H. Tsi
匍茎卷瓣兰 B. emarginatum (Finet) J. J. Smith
河南卷瓣兰 B. hennanense J. L. Lu
白毛卷瓣兰 B. albociliatum (T. S. Liu et H. J. Su) Seidenf.
瓶壶卷瓣兰 B. insulsum (Gagnep) Seidenf.
穗花卷瓣兰 B. insulsoides Seidenf.
斑唇卷瓣兰 B. pectenveneris (Gagnep.) Seidenf.
长臂卷瓣兰 B. longibrachiatum Z. H. Tsi
鹳冠卷瓣兰 B. setaceum T. P. Lin
紫纹卷瓣兰 B. melanoglossum Hayata
邵氏卷瓣兰 B. linchianum S. S. Ying
角萼卷瓣兰 B. helenae (Kuntze) J. J. Smith
毛药卷瓣兰 B. omerandrum Hayata
中华卷瓣兰 B. chinense (Lindl.) Rchb. F.
黄花卷瓣兰 B. obtusangulum Z. H. Tsi
香港卷瓣兰 B. tseanum (S. Y. Hu et Barretto) Z. H. Tsi
睫毛卷瓣兰 B. wightii Rchb. F.
梳帽卷瓣兰 B. andersonii (Hook. f.) J. J. Smith
莲花卷瓣兰 B. hirundinis (Gagnep.) Seidenf.
台湾卷瓣兰 B. taiwanense (Fukuyama) Seidenf.
球花石豆兰 B. poilanei Gagnep.
大苞石豆兰 B. cylindraceum Lindl.
卷苞石豆兰 B. khasyanum Griff.
柄叶石豆兰 B. spathaceum Rolfe.
白花石豆兰 B. riyanum Fukuyama
圆叶石豆兰 B. drymoglossum Maxim.
海南石豆兰 B. hainanense Z. H. Tsi
台湾石豆兰 B. aureolabellum T. P. Liu
小叶石豆兰 B. tokioi Fukuyama
双叶卷瓣兰 B. wallichii Tchb. F.
白花卷瓣兰 B. khaoyaiense Seidenf.
落叶石豆兰 B. hirtum (J. E. Smith) Lindl.
直莛石豆兰 B. suavissimum Rolfe
球茎石豆兰 B. triste Rolfe
尖叶石豆兰 B. cariniflorum Rchb. F.
二叶石豆兰 B. shanicum King et Prantl.
2. 吃石仙桃能治什么病
石仙桃性味甘、凉,有养阴,清肺,利湿,消瘀的功效。所以它是能治肺病的,如: 1、治肺结核咳血,慢性咳嗽:用石仙桃鲜品50-100g或干品9-15g,水煎服。
2、治肺热咳嗽:石仙桃9 -15g,水煎服。
3、治咳嗽,咽喉肿痛:石仙桃干品15-50g,水煎服,日服二次。
3. 请问这是什么中药
石仙桃即石三棱。长足石豆兰,根状茎匍匐生根,假鳞茎在根状茎上斜立,彼此靠近或相距约5毫 米,叶革质,长圆形,花葶从假鳞茎基部发出,外弯,通常长3—5厘米,花序柄很短,圆柱形,顶生1朵花,基部被2—3枚杯状鞘,花大,黄绿 色密布紫褐色斑点,花瓣长圆状披针形,比中萼片 小,先端稍钝,边缘全缘或稍具齿,具7条脉, 花期4—5月,产云南东南部至西部(屏边、景东、巍山、临沧、耿马),生于海拔1000—2500米 的山地林中树干上或沟谷岩石上,分布于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越南。参考答案:http://ke..com/link?url=GCuSW__
4. 有知道这个是什么药材的吗
石三棱
Bulbophvl-lum peotinatum Pinet.
【药 名】:石仙桃(石三棱)【来 源】:为单子叶植物药兰科石仙桃的全草。
【功 效】:润肺止咳,化淤止痛。
【主 治】:用于肺痨咳嗽、咳喘气逆者。用于跌打损伤肿痛者。
【性味归经】:甘、苦,凉。入肺、肝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克。外用:适量。
【别 名】:长足石豆兰(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瓜子莲、石山莲、石三棱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湖北、湖南、广西、云南。
【考 证】:始载于《滇东北岳陵山》。
5. 请问这是什么植物(15)
石三棱目录
产地分布
形态特征
Bulbophvl-lum peotinatum Pinet. 【药 名】:石仙桃(石三棱) 【来 源】:为单子叶植物药兰科桃属植物石仙桃的全草或假鳞茎。 【功 效】:润肺止咳,化淤止痛。 【主 治】:用于肺痨咳嗽、咳喘气逆者。用于跌打损伤肿痛者。 【成 分】:含环石仙桃萜醇,环石仙桃萜酮。 【性味归经】:甘、苦,凉。入肺、肝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克。外用:适量。 【别 名】:长足石豆兰(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瓜子莲、石山莲、石橄榄、果上夜、千年矮、麦斛、小扣子兰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湖北、湖南、广西、云南。 【考 证】:始载于《滇东北岳陵山》。 【采收加工】:9~10月采收,鲜用,或用开水烫过晒干。
编辑本段产地分布
附生于海拔1000~1200m的阔叶林树上、林下或沟边石上。 性喜阴,产于瀑布小溪等常年阴凉湿润地带。云南东南部至西部(屏边、景东、巍山、临沧、耿马)广东东部(河源等地)。分布于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越南。模式标本采自云南(临沧)。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根状茎匍匐生根,粗2-3毫米。假鳞茎在根状茎上斜立,彼此靠近或相距约5毫米,圆锥状或近圆柱形,长1-2.5厘米,粗约5-8毫米,基部被膜质鞘或纤维,顶生叶2片。叶革质,长圆形,长3-5厘米,宽1-2厘米,先端钝并且稍凹入,基部稍具短柄。花葶从假鳞茎基部发出,外弯,通常长3-5厘米;花序柄很短,圆柱形,长不及1厘米,粗约1.5毫米,顶生1朵花,基部被2-3枚杯状鞘;花梗和子房扁的,长2.5-4.5厘米;花苞片大,膜质,杯状或似佛焰苞状,长约7-10毫米;花大,黄绿色密布紫褐色斑点;中萼片直立,卵形,凹的,长约2厘米,中部宽9毫米,先端钝,具7条脉,边缘全缘;侧萼片较大,斜卵状三角形,长2.2厘米,中部宽1.5厘米,先端钝,基部贴生于蕊柱足而形成宽钝的14囊,具9条脉;花瓣长圆状披针形,比中萼片小,先端稍钝,边缘全缘或稍具齿,具7条脉;唇瓣与蕊柱足末端连接而形成不动的关节,基部两侧直立、膜质,其边缘撕裂状或具短流苏,内面具2枚圆锥形的胼胝体,中部以上肉质、向外下弯,先端钝、指向后方,边缘多少具钝齿;唇盘上面具疣状突起,中央有2条纵走的鸡冠状褶片;蕊柱粗短,基部延伸为长约2.5厘米的蕊柱足,其分离部分长达1.7厘米;蕊柱齿近平截、不明显;药帽近球形,上面光滑。花期4-5月。
6. 我想知道这是什么植物。有什么药用价值,知道的给个详细介绍图http://hi.baidu.com/fdsa1332015/album/Zhi
此乃石仙桃。
图片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CA%AF%CF%C9%CC%D2&istype=2&fm=se0#pn=18
【药 名】:石仙桃(石三棱)
【来 源】:为单子叶植物药兰科石仙桃的全草。
【功 效】:润肺止咳,化淤止痛。
【主 治】:用于肺痨咳嗽、咳喘气逆者。用于跌打损伤肿痛者。
【性味归经】:甘、苦,凉。入肺、肝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克。外用:适量。
【别 名】:长足石豆兰(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瓜子莲、石山莲、石三棱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湖北、湖南、广西、云南。
【考 证】:始载于《滇东北岳陵山》。
7. 石豆兰的药用价值
石豆兰的药用价值如下:
【采集】夏、秋采收,除去泥土及杂质,阴干。
【性味】甘辛,凉。
① 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甘辛,寒。
② 《陕西中草药》:”甘淡,凉。
【功用主治】祛风除湿,消肿止痛,凉血活血。治高热惊风,风湿痹痛,四肢麻木,关节肿痛,痈肿,咽痛,跌打损伤。
① 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滋阴降火,清热利湿。治高热惊风,白喉,口腔炎,牙痛,乳痈,背痈,风湿痹痛。
② 《陕西中草药》:”活血舒筋,补阴助阳。治半身不遂,四肢瘫痪,风湿麻木,刀伤,跌打损伤,汤、火烫伤,小儿高烧抽风,遗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浸酒。外用:研末调敷。
【选方】
① 治小儿惊风,角弓反张:鲜石豆兰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 治风热咽痛,实火头痛:鲜石豆兰一至二两,水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 治关节肿痛:鲜石豆兰二至四两,金银花藤一两,猪蹄一个,黄酒四两。水炖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④ 治乳痈:鲜石豆兰捣烂敷患处,另用鲜全草二两,烧酒一至二两。隔汤炖,分二次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 治劳伤:石枣一至二两,泡入一斤白酒中,每早、晚各服一酒盅;或石枣、石豇豆各五钱,泡酒服。(《陕西中草药》)
⑥ 治刀伤:石枣适量,研粉,开水调敷伤处。 (《陕西中草药》。
(7)长足石豆兰食用方法扩展阅读:
附生草本。根状茎匍匐,少有直立的,具或不具假鳞茎。假鳞茎紧靠,聚生或疏离,形状、大小变化甚大,具1个节间。叶通常1枚,少有2-3枚,顶生于假鳞茎,无假鳞茎的直接从根状茎上发出;叶片肉质或革质,先端稍凹或锐尖、圆钝,基部无柄或具柄。
花葶侧生于假鳞茎基部或从根状茎的节上抽出,比叶长或短,具单花或多朵至许多花组成为总状或近伞状花序;花苞片通常小;
花小至中等大;萼片近相等或侧萼片远比中萼片长,全缘或边缘具齿、毛或其他附属物;侧萼片离生或下侧边缘彼此粘合,或由于其基部扭转而使上下侧边缘彼此有不同程度的粘合或靠合,基部贴生于蕊柱足两侧而形成囊状的萼囊;
花瓣比萼片小,全缘或边缘具齿、毛等附属物;唇瓣肉质,比花瓣小,向外下弯,基部与蕊柱足末端连接而形成活动或不动的关节;蕊柱短,具翅,基部延伸为足;
蕊柱翅在蕊柱中部或基部以不同程度向前扩展,向上伸延为形状多样的蕊柱齿;花药俯倾,2室或由于隔膜消失而成1室;花粉团蜡质,4个成2对,无附属物。
8. 石豆兰属为什么要和卷瓣兰属合并为一个属
石豆兰属(Bulbophyllum)又名豆兰属,是兰科的大属之一,全属有超过1000个原种,泛布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附生于石上或树上的合轴型气生兰(图32)。卷瓣兰属(Cirrhopetalus)曾作为石豆兰属中一个组,后来被独立成一个属。从石豆兰属分立的依据是石豆兰属的花序多为总状,而卷瓣兰属则为伞状(图33)。此外,卷瓣兰属的2个侧瓣长而扭曲,而石豆兰的侧花瓣短而不显着。但尽管如此,经研究发现,石豆兰属某些种具有和卷瓣兰属花的特征,外形介于这2个属之间,以致现在又将卷瓣兰属植物合并到石豆兰属之中,统一为石豆兰属。
图33 原产东南亚的美发卷瓣兰
石豆兰属的主要特征是有一个卵形或矩圆形的肉质假鳞茎,茎上部有1或2片肉质的叶片,假鳞茎之间以一条匍匐而生的根状茎相连,花序总状或伞状,花红、玫红、粉红、紫红、黄、白等色,通常有斑点和条纹,有些种类的花还有香味,与较宽阔的花瓣相比,唇瓣会显得较小。
在国内,流行栽培的石豆兰属植物主要来自于国产野生原种,例如豹斑石豆兰(Bulbophyllum cotomaculosum)、芳香石豆兰(B.ambrosa)、赤唇石豆兰(B.affine)、长足石豆兰(B.pectinatum)、藓生卷瓣兰(B.retusiusculum)、直唇卷瓣兰(B.delitescens)、美花卷瓣兰(B.rotschildianum)、梳帽卷瓣兰(B.andersonii)和富宁卷瓣兰(B.funingense)等。它们多被附植于树蕨板或枯木上种植,也有用盆栽或吊篮栽培,悬于空中,极具热带情调。此外,也有为数不少的国外引入种被栽培,如叶片巨大,长似领带的巨型石豆兰(B.gigantea),花序如披散头发的美发卷瓣兰(B.mesae),花形似拖鞋的拖鞋石豆兰(B.frostii),花序呈扁带状的扁带石豆兰(B.platyrhachis)等。石豆兰属植物一般喜半阴潮湿环境,人工栽培要注意湿度和温度的变化,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生长较好。
9. 请帮我看下图片中的植物是什么据说能止咳
石仙桃
【药 名】:石仙桃(石三棱)【来 源】:为单子叶植物药兰科石仙桃的全草。
【功 效】:润肺止咳,化淤止痛。
【主 治】:用于肺痨咳嗽、咳喘气逆者。用于跌打损伤肿痛者。
【性味归经】:甘、苦,凉。入肺、肝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克。外用:适量。
【别 名】:长足石豆兰(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瓜子莲、石山莲、石三棱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湖北、湖南、广西、云南。
【考 证】:始载于《滇东北岳陵山》。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CA%AF%CF%C9%CC%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