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治疗方法 > 阴符经正确的修炼方法

阴符经正确的修炼方法

发布时间:2023-02-03 12:23:48

‘壹’ 阴符经全文

原文:

《阴符经》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乎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

译文:

看上天运行的轨迹,做上天赋予的使命,(万事万物的奥妙)就尽了。天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看见的人会昌盛。五行在心中体会,施行合天的行动。这样,宇宙虽大,仍在一掌之中(天地都来一掌中),千变万化,不出一身之外(人身为一小天地)。

上天之性是人的根本,人心却是诈伪。所以要以上天之道来定人心。上天若出现五行相克,就会使星宿移位;大地若出现五行相克,就会使龙蛇飞腾;人体内若出现五行相克,就能使小天地颠倒。倘若人能顺应自然而同时发生五行相克,就能使各种变化稳定下来。

人性虽有巧有拙,却可以隐藏起来。九窍是否沾惹外邪,关键在于耳、目、口三窍之动静。三窍动则犹如木头着火,灾祸发生必被攻克;如x有奸邪,时间一到必致溃亡。懂得如此修炼,称为圣人。

生死循环,道的理论。万物顺应天地之规律而自然生长;人利用万物而富足;万物依靠人而昌盛。只要天地、万物与人之间各得其宜,那么它们就会安定下来。所以说:休养要遵循时令,身体才会得到调理;行动要把握时机,万物才会变得安定。

人们只懂得“盗”的神妙莫测而以为神(世人只知偷盗不被查觉,谓之‘神’),却不知“盗”不神妙莫测才是最神妙莫测的(却不知顺天地、万物之规律而公开盗之,方为‘神’)。要知道,太阳与月亮各有规律,大与小都有定规,只有懂得这些道理,才会有大功产生,才会有神明护佑。

这些“盗”的机巧是天下之人所不能见、所不能知的。有悟性的人得到它,就会躬行(能顺应自然);无悟性的人得到它,却会丧命(因违法偷盗)。

眼盲者善长听,耳聋者善长看。(因此,如果能)断绝或助利其一(或眼或耳),就会增强十倍之能力;如果能每天断绝耳、目、口(勿听、勿视、勿言),就会增强万倍之能力。

心因万物而躁生,因万物而寂灭,关键在于眼。(要知道,)上天不施恩德(无声无言),(因)而能产生大恩德;(而)响雷暴风(指外物)只会使万物发生骚动。

至乐在于知足,至静在于无私。上天因无恩而至私,故能大恩而至公(施惠于万物)。统摄的法式在于调和其气。

生为死之根源,死为生之根源。利因害而生,害亦因利而生。

愚昧之人常以懂得天地之准则为智慧,我却以遵循时令、洞悉外物为聪明;俗人以欺诈为智慧,我却不以欺诈为聪明;俗人以奇异为智慧,我却不以奇异为聪明。所以说:(以欺诈与奇异行事,)如水入火,自取灭亡。

自然之道为静,所以能生天地万物。天地的运行遵循自然,所以能使阴阳相胜。阴阳相胜相生,则变化和谐。

所以,圣人懂得自然之道不可违背,因而制订了各种法则。然而,至静之道是乐律和历法所不能契合的。于是就有了奇妙的《易》,它产生了各种象征,是以八种卦象为本,并贯以六十甲子,来演化种种玄机的。这样一来,阴阳循环相生也就能很清楚地蕴涵于各种象征之中了。”

(1)阴符经正确的修炼方法扩展阅读

关于《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经文很短,共有400余字;但据一般说,从“观天之道”起,至“我以时物文理哲”为止,是它的原文,仅300余字,所以《悟真篇》云:“阴符宝字逾三百。”

自“我以时物文理哲”以下100余字,说是后人增补,但这一段文字,是宋代以来即已经有了的,如朱熹在注《阴符经》时,即非常赞赏其中的“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几句话,他说:“四句说得极妙”。又说:“浸字下得最好”。

也有人说:这一段最早见于柳公权书《阴符》(《宣和书谱》有唐柳公权书《阴符经》),如《黄帝阴符经注解》引高氏《纬略》说:“蔡端明云:柳书《阴符经》之最精者,善藏笔锋”。那么,应当更早了。至于它究竟是多少字?因为各家传本不同,我们也不能肯定。

它的内容,各家看法并不一致,悬殊很大。有的认为它是谈道家修养方法的书,但其中又有谈“道”和谈“丹”之分;有的认为它是纵横家的书,所谈都是权谋术数;也有人认为它是兵家的书。比较来说,以第一种看法为多,因为在《阴符经》上篇中是很清楚地说出“知之修炼是谓圣人”。可见它的宗旨所在,是说道家的修养方法,主要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并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也就是掌握了长生久视的自主之权。

宋代的学者,像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他们都很喜欢《阴符经》,对这一部书十分推重。但当时也有一些学者则不同意他们的看法,如黄震说:“经以符言.既异矣;符以阴言,尤异矣”。

又说它“言用兵而不能明其所以用兵,言修炼而不能明其所以修炼,言鬼神而不能明其所以鬼神,盖异端之士掇拾异说而本无所定见者,此其所以为阴符欤!”

‘贰’ 介绍一下阴符经

《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也称《黄帝天机经》,总共只有300多字,作者无法考证。据说《阴符经》是唐朝着名道士李筌在河南省境内的登封嵩山少室虎口岩石壁中发现的,此后才传抄流行于世。根据李筌对本经典的解释着作《黄帝阴符经疏》,可以把它的内容概括为两个部分:首先讲述观察自然界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所以,天性运行为自然规律,人心则顺应自然规律;其次阐明了天、地、人生杀的变化情况,人的生杀之气的和收,应与自然同步,才能把握好事物成功的机遇。然后,阐明人后天禀性巧拙的生成和耳目口鼻的正确运用,主要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则,修炼自身。
[编辑本段]正文
神 仙 抱 一 演 道 章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之,谓之圣人。 富 国 安 民 演 法 章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强 兵 战 胜 演 术 章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推而变化顺矣。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
[编辑本段]阴符经注序
阴符经三百余字,其言深奥,其理精微,凿开混沌,剖析鸿蒙,演造化之秘,阐性命之幽,为古今来修道第一部真经。唐陆龟蒙谓黄帝所着,宋陈渊谓黄帝受于广成子,朱文公亦谓黄帝着,邵尧夫谓战国时书,程伊川又谓非商末即周末时书。其说纷纷,各述所知,究无定见。以予论之,世皆传为黄帝阴符经,丹经子书,俱谓阴符经系黄帝所作,考之文字,始于黄帝,兴于唐虞夏商,或者黄帝撰作,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后世成真仙侣,笔之于书,流传世间,亦未可定。就其世传之说,丹经之载,谓黄帝着之,亦无不可,但此书沿讹已久,苦无善本,字句差错者极多,或借骊山老姥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术之说,紊乱圣道,以盲引盲;更有借伊吕张果子房孔明注语欺世惑人者,似此鱼目混珠,指鹿为马,大失真经妙旨。予于干隆四十四年,岁次己亥,于南台深处,取诸家注本,校正字句,细心斟酌,略释数语,述其大意,扫邪救正,以破狂言乱语之弊,高明者自能辨之。 时大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午九月九日 栖云山 素朴散人悟元子 刘一明 叙于 自在窝中
[编辑本段]阴符经注解跋
阴符经者,黄帝演道书也。而谈兵之家,视为天时孤虚旺相之理,人事进退存亡之因,即缁黄之流,浅窥圣经,谬为注疏者亦不少,不几误璞为鼠,以青作黄乎?我悟元老师,造性命之精,证天人之奥,体古圣觉世之婆心,思发其覆,悯后学穷理而无门,详为之解,扫诸说之悖谬,诠阴符之肯綮,其中尽性至命之学,有为无为之理,靡不详明且备,将数千年埋没之阴符,至今原旨毕露,而无余蕴矣。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仆则曰:圣经之精,圣道之微,尽矣。 大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午九月九日 受业门人 王附青 云峰甫 沐手敬题 轩辕黄帝着 洮阳门人 张阳全 校阅 悟元子 刘一明 注 后学 陶铸灵 重刊 阴者,暗也,默也,人莫能见,莫能知,而己独见独知之谓;符者,契也,两而相合,彼此如一之谓;经者,径也,道也,常也,常行之道,经久不易之谓。阴符经即神明暗运,默契造化之道。默契造化,则人与天合,一动一静,皆是天机,人亦一天矣。上中下三篇,无非申明阴符经三字,会得阴符经三字,则三篇大意可推而知矣。
[编辑本段]上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性命之道,一天道也。天之道,阴阳之道耳。修道者能知天道之奥妙,而神明默运,窃阴阳之气,夺造化之权,可以长生不死,可以无生无死,然其最要处,则在能观能执耳。何谓观?格物致知之为观,极深研几之为观,心知神会之为观,回光返照之为观,不隐不瞒之为观;何谓执?专心致志之为执,身体力行之为执,愈久愈力之为执,无过不及之为执,始终如一之为执。观天道,无为之功,顿悟也,所以了性;执天行,有为之学,渐修也,所以了命。能观能执,用阴阳之道以脱阴阳,依世间法而出世间,性命俱了,心法两忘,超出天地,永劫长存,只此二句,即是成仙成佛之天梯,为圣为贤之大道,外此者,皆是旁门曲径,邪说淫辞,故曰尽矣。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者,金木水火土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人即受此气以生以长,但自阳极生阴,先天入于后天,五行不能和合,自相贼害,各一其性,木以金为贼,金以火为贼,火以水为贼,水以土为贼,土以木为贼,是谓天之五贼也。惟此五贼,百姓日用而不知,顺行其气,以故生而死,死而生,生死不已。若有见之者,逆施造化,颠倒五行,金本克木,木反因之而成器;木本克土,土反因之而生荣;土本克水,水反因之而不泛;水本克火,火反因之而不燥;火本克金,金反因之而生明;克中有生,五贼转而为五宝,一气混然,还元返本,岂不昌乎!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人秉五行之气而生身,身中即具五行之气。然心者身之主,身者心之室,五贼在身,实在心也。但心有人心道心之分;人心用事,则五贼发而为喜怒哀乐欲之五物;道心用事,则五贼变而为仁义礼智信之五德。若能观天而明五行之消息,以道心为运用,一步一趋,尽出于天而不由人,宇宙虽大,如在手掌之中;万化虽多,不出一身之内;攒五行而合四象,以了性命,可不难矣。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性者,天赋之性,即真如之性,所谓真心,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而人得以为人者是也;人心者,气质之性,即知识之性,所谓机心,见景生情,随风扬波,而人因之有生有死者是也。天性者,天机,即是天道;人心者,人机,即是人道。守天机者存,顺人机者亡。惟大圣人观天道,执天行,中立不倚,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修真性而化气性,守天道而定人心,不使有一毫客气杂于方寸之内也。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杀机者,阴肃之气,所以伤物也;然无阴不能生阳,非杀无以卫生,故天之杀机一发,则周而复始,而星宿移转,斗柄回寅;地之杀机一发,则剥极而复,龙蛇起陆,静极又动;惟人也亦俱一天地也,亦有此阴阳也,若能效天法地,运动杀机,则五行颠倒而地天交泰,何则?人心若与天心合,颠倒阴阳只片时。天时人事合而一之,则万物变化之根基即于此而定矣。中庸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者,即此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人秉阴阳之气以成形,具良知良能以为性,性无不善,而气有清浊。秉气清者为巧,秉气浊者为拙。性巧者多机谋,性拙者多贪痴。巧性拙性皆系气质之性,人心主事,非本来之天性。修真之道,采先天,化后天,而一切巧拙之性,皆伏藏而不用矣。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九窍者,人身上七窍,下二窍也;三要者,耳目口也。人身九窍皆受邪之处,而九窍之中,惟耳目口三者为招邪之要口,耳听声则精摇,目视色则神驰,口多言则气散,精气神一伤,则全身衰败,性命未有不丧者。人能收视,返听,希言,闭其要口,委志虚无,内念不出,外念不入,精气神三品大药凝结不散,九窍可以动,可以静,动之静之,尽是天机,并无人机,更何有邪气之不消灭哉!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之,谓之圣人。 火喻邪心,木喻性,奸譬阴恶,国譬身。木本生火,火发而祸及木,则木克;邪生于心,邪发而祸及心,则性乱;国中有奸,奸动而溃其国,则国亡;阴藏于身,阴盛而败其身,则命倾;身心受累,性命随之,于此而知潜修密炼,观天道,执天行,降伏身心,保全性命,不为后天五行所拘者,非圣人其谁与归?

‘叁’ 黄帝阴符经详解一

背景:《阴符经》亦称《黄帝阴符经》,经文400余字,其作者说法不一,有说黄帝所撰,有言北魏寇谦所着、亦有言为李荃或南北朝一位“深于道者”所着。自唐李荃为《阴符经》作注,至晚清,其注解版本百种以上。本人阅其数版本注解,均觉与其原文本义有所差异,因此起了注解之念。文中部分句子、词语可有多种解释,均可说得通,本注解取其一义解之。

释法:本释义解以人明其理为目的,直立于人而解,不对其进行分块入式。如世人把首段称为神仙抱一演道章,第二段称为富国安民演法章,第三段称为强兵战胜演术章,此种分法,似乎首段修仙,第二段为治国安民,第三段为军事兵法,此分法即为分块入式,但实际上各段之意均可用于方方面面,非但只用于治国或军事兵法,其理通、能解之即可。如此分法,其原因一部分为误解了句子本意,即使未误解,此分法弊端颇多。本应为悉知其理,则理可无所不用、无所不至,但若类此而分,则释义者易受其题而偏译其句子,或偏译其句子而成其题。而读者亦易受其题影响或译意影响而着于相,但若心着于相,知识易成为死知识,或曰定向知识,倘若至此,其心受之,心亦被定向,心向所定则易成执念,执念生则不可得真知。人性生而有别,生性圆通之人,即使分块入式,其读之亦可圆通四达,而非圆通之人,则易陷其中而成执念。

题解:阴者,其性浊而静,其势下,阴中含阳根,因此其静而有动,但其动甚微,微而难察,故阴者运行规律难以被察觉、知晓。心者,人之主也,人事出于心,人事是否与天道合?若否,如何合于天道?以动观动难察其动,以静观动,动微亦若莽山、巨浪,其形莫可逃匿,心静则诸邪不生,诸邪不生则心可公,公则可执天道而行之。符者,相合也。阴符经即言难以察觉和理解的玄奥、深微的事理,并伏其心以合天道。

原文一-天人合一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观天道,按天道行事,这就足够了。

此句乃言人立于天地间,只要能察知天道,并按天道规律做事,则所做之事的结果将是最优的结果,无需再人为刻意另行它法。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天有五贼,五贼者,金木水火土是也。五贼相生相克。相生者,水生木,木生火,火升土,土生金,金生水,生者为母,受生者为子;相克者,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贼各行其道,则环而共生,若不能守其道,则祸必至。见即看见、知晓也,见之者昌非但言看见、知晓,乃言看见、知晓并能执天道运行五贼,则能昌盛、顺利。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乃言心中时刻牢记五贼及其运行规律,并按天道运行五贼。则世间之事皆在我们手掌掌控之中,世事千变万化皆了然于我们心中。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人之性生而有之,名曰天性,人乃天地之灵气和合之产物,乃天道运行自然而然所产生,因此人生于天地间,乃天性使然。人心乃心机所生之处。由是观之,天道立,则人定矣,人定则心机亦可知矣。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星宿在天,天发生变化,则星宿发生移动、变化;龙、蛇居于地上,地发生变化,则龙蛇奔走;人心生变,则能让人世间天翻地覆;但若人心之变符合天道,与天道和合而发,则万事万物皆可适得其所,人世间将安定有序。

此句言人道与天道各自及相符时对世间的影响。由此可知只有人道符合天道,人世间才能安定有序,否则则会天翻地覆。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人性生而有别,有巧有拙,巧拙之性,有显有隐。隐者则伏藏而不易察觉,显者亦可因心机而伏藏。巧而伏藏者,大智若拙;拙而显现者,大愚若智;此两者看似前拙后智,实则前智后拙,表里似是而非,俗人不能洞察表里、虚实,其判断则谬矣。同一个体,亦有巧拙,一体之阴阳也,一体之巧拙,亦可或隐或显,或隐或显在于时机,洞悉天机而显隐,死机可化生机,逆之,则生机亦为死机矣。

三要者,乃天、地、人也,人者人心主之,三要之机乃在人心。九窍者,眼、耳、鼻、口、尿道、便道也。天地生和气,和气生则形体生,形体入眼而传心,心被形体所迷而为色邪,美景佳人即色邪之原也。天地之气动而为声乐,声乐入耳而传心,心被声乐所迷而成音邪,丝竹乐器乃音邪之主也。九邪因天地而生,而其为邪者终归于人心,人心受之则心动,动而邪生,不受之则心静,静而诸邪不存。因此圣人修心乃修心之静也,心至极静,乃生虚无,以虚无之心观世间之事,世间之事皆动,动则形迹现矣,因此以虚无之心观之,诸事不可逃脱于其心,即便甚微玄奥之事,在其心中亦若莽山、巨浪,其形迹无所遁匿。

火生于木,木为母,火为木之子。木性温暖而主升发,温暖而升发,则火生矣,升发有序、有度,则子母同存,升发无序、无度,或子存母亡,或子母同亡,其生发之序、度在于母,母失其道则祸至矣;火生土,土生金,而火克金,金克木,五行若各不能守其道,子越道而行,则祸发,祸发则子必间克其母,因此母失道而不约其子,何祸不至?奸臣、奸民产生于国中,应时而动则克君克国,严重之极则国溃君亡,国溃君亡责不在奸臣、奸民,乃君昏失道,君昏失道,则国中诈妄生,诈妄生则祸至矣。由是观之,五行相生相克之理与世间人事并无二别,知五行之理则知世间人事之理矣。

熟知以上之理并勤勉修炼者,可称其为圣人矣。

‘肆’ 黄帝阴符经的内容

关于《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经文很短,共有400余字;但据一般说,从“观天之道”起,至“我以时物文理哲”为止,是它的原文,仅300余字,所以《悟真篇》云:“阴符宝字逾三百。”自“我以时物文理哲”以下100余字,说是后人增补,但这一段文字,是宋代以来即已经有了的,如朱熹在注《阴符经》时,即非常赞赏其中的“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几句话,他说:“四句说得极妙”。又说:“浸字下得最好”。也有人说:这一段最早见于柳公权书《阴符》(《宣和书谱》有唐柳公权书《阴符经》),如《黄帝阴符经注解》引高氏《纬略》说:“蔡端明云:柳书《阴符经》之最精者,善藏笔锋”。那么,应当更早了。至于它究竟是多少字?因为各家传本不同,我们也不能肯定。
它的内容,各家看法并不一致,悬殊很大。有的认为它是谈道家修养方法的书,但其中又有谈“道”和谈“丹”之分;有的认为它是纵横家的书,所谈都是权谋术数;也有人认为它是兵家的书。比较来说,以第一种看法为多,因为在《阴符经》上篇中是很清楚地说出“知之修炼是谓圣人”。可见它的宗旨所在,是说道家的修养方法,主要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并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也就是掌握了长生久视的自主之权。宋代的学者,像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他们都很喜欢《阴符经》,对这一部书十分推重。但当时也有一些学者则不同意他们的看法,如黄震说:“经以符言.既异矣;符以阴言,尤异矣”。又说它“言用兵而不能明其所以用兵,言修炼而不能明其所以修炼,言鬼神而不能明其所以鬼神,盖异端之士掇拾异说而本无所定见者,此其所以为阴符欤!”
《阴符经》的作者和他的出现时代,各家说法不同,唐李筌《阴符经疏·自序》说:这一部书是他在嵩山虎口岩中所得到的寇谦之藏书,经文是黄帝所撰,经义是骊山老母所传。宋人黄庭坚首先否定了这种说法,他在《山谷题跋》卷四中说:“《阴符经》出于唐李筌。读其文知非黄帝书也。”朱熹在《阴符经考异》中也说:“《阴符经》恐是李筌所为,……只因他说起,便行于世。”但近代学者也有入认为经疏是李筌所作,经文则不一定出于李筌之手,因为有些较早于李筌的人,如吴筠在他的《形神可固论》中,欧阳询在《艺文类聚》中都曾经引过《阴符经》的经文;同时他们还相信初唐的书法家褚遂良也确曾写过《阴符经》。
李筌的身世,历史记载不多,只有《神仙感遇传》中说:他号达观子,居少室山,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开元中为江陵节度副使,有将略,尝作《太白阴经》及《中台志》。后人名山访道,不知其所。但据他自己的《进太白阴经表》及《太白阴经自序》中说:他在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曾做过“正议大夫持节幽州军州事、.幽州刺史、并本州防御史”等官,在代宗永泰四年(公元765年)还做过“河东节度使都虞侯”。此外,他的着作见于记载得还很多,除了上述3种而外,还有《孙子注》,见《道藏》太玄部《孙子》十家注中;《青囊括》一卷,《六壬大玉帐歌》十卷,并见《崇文总目》中;《阃外春秋》残卷,见《鸣沙石室佚书丛编》中。
根据李筌对本经典的解释着作《黄帝阴符经疏》,可以把它的内容概括为两个部分: (1)首先讲述观察自然界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所以,天性运行为自然规律,人心则顺应自然规律;其次阐明了天、地、人生杀的变化情况,人的生杀之气的和收,应与自然同步,才能把握好事物成功的机遇。然后,阐明人后天禀性巧拙的生成和耳目口鼻的正确运用,主要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则,修炼自身。(2)先举例说明只要专心致志,就可以收到非凡的功效;继而强调,要掌握好这微妙的自然规律,以随机应变为原则。
此书论述深刻,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兵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黄帝阴符经》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又称:"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可见,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是天道自然的法则,自然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太平经》又称:"天气悦下,地气悦上,二气相通而为中和之气,相受共养万物,无复有害,故曰太平。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男女同心而生子;父母子三人同心,共成一家,君臣民三人共成一国。"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万物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共生共长,这是恒古不变的自然规律。道教还认为,道化生万物,自然与万物相通,人是道的中和之气所化生,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气、最有智慧的生物。因此,把人放在"万物之师长"的位置,为"理万物之长"。也就是说,人负有管理和爱护万物的职责,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

‘伍’ 《阴符经》的智慧之五——道家修行的秘诀

五、修道的秘诀

关于修道,《阴符经)讲了很多,最概括的就是这几句话:“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首先讲人性,人如何才能合于道?人性有巧有拙,要将其隐藏起来,勿使外露;人体面向外界的有九窍(双耳、双目、双鼻孔、口为七窍,加上前后阴,共为九窍),既与外界正常连通进行信息和物质交换,也会受到外界负面的干扰,九窍之中,最重要的是目、耳、口三处最容易被干扰,正如《道德经》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人之“三要”,不能伏藏,否则人就没法生存了,但必须因时而动,因时而静,或者说,平时要坚持守静,不妄动,不做不必要的动作,更不能不被情绪和诱惑左右,任性失控。

这里特别强调伏藏之道,春发夏盛,秋收冬藏,这是一年间太阳运行的四个过程,其中春夏以生发壮大为特征,属阳,秋冬以收敛潜藏为特征,属阴。这里提到人性要伏藏,这也符合《阴符》的含义,就是在天道生杀面前,人必须注重收敛伏藏。目、耳、口三要不可能完全伏藏,也要守静伺机,因时而动,因时而静。适应天道,随时而为,这是道家心身修炼的总体要求。

总结来说,修道的秘诀首先就是收心闭窍,真气内藏,遵老子所言,“致虚极,守静笃”,以虚静之身心,才能体悟天道,与天地行政共振,实现观道立道,最后合天执行。

‘陆’ 黄帝阴符经:最高级的丛林法则

丛林法则一向是流行的,也一向是被诟病的,世间因此充满撕裂和矛盾。其实丛林法则是没有错的,错的只是人们所遵循的那个,太低级。

黄帝阴符经:至阳至刚的道家“心经”

《黄帝阴符经》的作者究竟是不是黄帝,无从得知。能知道的只是这部书出自唐代道士李筌之手,据他自述又是在嵩山的石室中得到,乃北朝道教领袖寇谦之的藏书,同样不知真假。

尽管如此,这部书的水准却是得到公认的,如北宋高道张伯端《悟真篇》中所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铨。”朱熹虽对这部书的真伪存疑,但同样评价为“非深于道者不能作”。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佛家有五千余字的《金刚经》,有不到三百字的《心经》;道家同样有五千余字的《道德经》,以及这部三百余字的《黄帝阴符经》。佛家言破相之空性,《金刚经》则正讲破相,《心经》则正言空性;道家言阴阳之圆境,阴阳为刚柔,《道德经》则正是至阴至柔,《黄帝阴符经》则正是至阳至刚。从这个不知是否巧合的现象里,我们也可感受到《黄帝阴符经》的地位和分量。

什么说《黄帝阴符经》至阳至刚呢?因为它完完全全就是讲规律和法则,一点不掺杂人的感情,人就老老实实按照这规律法则行事,完全没有任何入情抒意处。讲规律和法则则又有一个明显特点,着眼点不在玄虚奥妙,而是强调道机的可察可见,以及人能够和要去把握和掌控,认为这才是高人的修炼。至于“阴符”二字,阴是说大道玄隐,符是说大道机显,是道机暗合道体的意思。

另一个侧面的印证,是历代据说为这部经作注的都是那些人呢?姜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若能将经中之道领会运用于化境,作注的这些人便昭示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指向的是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天人合一、内圣外王。

一句话,从这部经的表达和内容看,它就是易经之道和老子之道在根本处的融合。其主题就是前人孟绰然所说的“天地生杀之机,阴阳造化之理”,乃天道运行之法则,以及人依天道而行所依之律则。至于自古所争论的修炼、养生、权谋、术数、用兵等解释,不过都是基于此的发用。

所以人立足和行事于世间,这部经是最值得重视的。既然这是个丛林世界,那么丛林法则的运用就是不可避免的,那就不妨顺势而为,这也是道家自然的应有之义。但《黄帝阴符经》强调的是必须有道,要能以道为本、道术一体,才能不为道所杀而日臻于道境,这就是其高级处。

《黄帝阴符经》有三百余字的最初本和四百余字的后来本两种版本,后者在前者的最后加了些东西,我以为多余、突兀甚至矛盾,为后人所加的说法应可信。因此就取三百余字的初本,采用全文照录+我的意译+主旨诠发的形式进行解析,让大家既能完整观摩全经,又能明其根本和旨归。

《黄帝阴符经》分为上、中、下三篇,我对其各自主题的归纳是:道枢、道机、道法。道枢为天则,道机为天规,道法为天成。

上篇:道枢之天则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洞明和把握于天道,以此为依循而行事,这就是完整的极致。

这是总论纲纪和要领,点明行事须以道为本的大原则。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天道有五行生克之律,明见而遵循运用者昌。以明察归纳事物属性类型为手段,以生克之律为准则,以天道为依归,便是将宇宙全体掌控在手,千变万化的妙用皆能由我而生。

这是彰明了大道运行的内在理路和经脉。

“五贼”道教解释为命、物、时、功、神,是讲修炼的。但对应开篇的天道之谓,再结合经中生杀之道的主题,以及随后的“火生于木”等表述,解为五行更合适也更切合根本。为什么称为贼呢?因为贼不讲情面,行暗而主取,五行生克之道也是无情地暗行万物之下,主宰着万物的兴衰得失。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之性也在乎人心,人之心也显乎机变。立起天道,是为定人之规。

这是从天道转向人道。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

地发杀机,龙蛇起陆;

人发杀机,天地反复;

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天的生杀运化,能使星宿移位、日夜四季轮回;地的生杀运化,能使万物蛰起枯荣;人的生杀运化,能使世间成败兴衰。人道只有与天道相合、合乎天道而发用,才能定下稳固根基。

论天道和人道后,这里归于天人合一。杀应为生杀的总谓,不可只从杀上理解。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天性虽有巧拙,都以伏藏为本,因为道性即是伏藏万物之内。人的行事是以眼耳鼻口等九种感官通道与外界发生交互,是正是邪则在于精、气、神能否伏藏沉静,不为欲所牵制,而成动静有道与合宜。

这是转向修炼之途。邪如杀,也是正邪的总谓。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

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火星儿生于木中,早晚会使木熊熊燃烧成灰烬;奸臣在朝,待到作乱的时机必会使国家崩溃。知道一念一事上时时处处修炼而不“包藏祸心”的,是圣人。

这是归于修炼的具体和原则。

黄帝阴符经:最高级的丛林法则

可以看到,阴符经的用语有一个显着的特色,便是好用反语——五贼、杀机、九窍之邪等,其义却都是中性,说的都只是规律和现象。为什么要如此?这是有隐喻和深意在的,也正是最高级丛林法则的大原则所在。

这便是心性上的无情。因为天道只是自然运行,本没什么情面可讲。《增广贤文》所谓“慈不掌兵,义不掌财”,人情,很多时候是悖于天道、落于狭隘的,越大的盘子越靠的是理和律。做人上自可以有情,做事尤其是大事上,则以无情为上。即便有时不得不照顾人情,那也是建立在这般冷静洞察基础上的对机运用。

但要注意其中的根本和要害——有道还是无道。无道,就是为人所不耻和摒弃的世俗所谓的丛林法则;有道,哪怕你再冷酷无情,你也是在执掌天行。

只有具备了这个大基础,此篇随后所说的依生克之律而行、依伏藏动静之道而修,才谈得上。无情而有道,正是《黄帝阴符经》的道枢和天则所在。

黄帝阴符经:最高级的丛林法则

中篇:道机之天规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

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生杀之则,为天道之理。万物可摄取于天地,人可摄取于万物,万物也可摄取于人。这三类摄取得宜,天地人才能均衡安定,否则就是反噬和毁灭。所以说:“饮食要依天时,身体才能得到调理而康健;行动要合乎时机和规律,万事万物及其变化才能和顺安泰。”

道机,此为机要。

黄帝阴符经:最高级的丛林法则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人们只知道高深莫测和不可捉摸的为神奇,却不知道通过洞察把握那些可见可察的机变而可以明道用道,才是真正的神奇。就像一年的日数和月数是能确定的,一月的大小也是可以定下的,这有数有定的就是人可以把握掌控的机显,然后能够对背后的日月周行、往复不息的大道之律进行通达。不论是明于事物之道还是人间之道,不论是自知还是知人、自治还是治人,运用此法才能建立圣功、通于神明。

道机,此为机用。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三盗的道机所在,世人看到、知道进而运用的,太少。要将三盗得宜的机要作为秉持的根本,将不神之所以神的机用当作途径,坚实遵履而行于契于道机的修炼上升,这就是固躬。做不到只能说明智慧不明,智慧不明则必定源自私欲遮蔽扰乱,于是放肆于反噬之途,这就叫轻命。

道机,此为机密。

黄帝阴符经:最高级的丛林法则

中篇的最后提出了“盗机”说,是对三盗的机要和明察把握于机变、机显之机用的融合,强调的就是这是把握道机的两大根本和要点。

三盗的得宜如何实现?秘要就在天地人三才的提出——要整体看待和把握天地人,而不可只从一己出发,这样就自然知道如何才是、才能均衡,得宜的标准也会自然显现。对于任何事都是如此,全面看待、整体把握都是根本和关键,这也正是最高级丛林法则的那个天规。

机用部分则是全经最大的特色所在,与其他经典的玄之又玄不同,明确告诉我们要从有形和可见下手,那都是大道之象、天道法则链条的一环,是把握和运用大道律则的切入处和契合处。更深层是告诉了我们天地大道的可知、可用和可控,其积极和刚健的精神一览无遗。

这精神,便是借用一切阴阳,而修一个纯阳。一切,掌握在自己手里。

黄帝阴符经:最高级的丛林法则

下篇:道法之天成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

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眼盲的人往往听觉更敏锐,失聪的人往往视觉更敏锐。专注一处而断绝其他干扰,收效是平常的十倍。再能日夜反思反省,收效是平常的万倍。外物可以使人心显现生机,也能拖累困死人心,关键是能否觉察看到。

这是心性上的修炼法门。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至乐性余,至静性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禽之制在气。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天地只是空虚而无所偏私,才成就出万物化生,就算是迅雷烈风,也是蠢动生机的展现。所以像天地那般,心开放才会从容,性清静才会清明。天地以万物为己,才有这廓然大公。统摄和掌控以做到的办法,是对一气的把握。何为一气?有生是因有死、有死是因有生,不利会成就人、溺爱会毁掉人,一切都是一体而相辅相成的。

这是知见上的修炼法门。禽是擒义。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愚人以为天道是无形而不可把握的,我却以为就在有形事物的规律显现中。

这是对道在有形、明道在我的核心主题,最后的总结和强调。

在我看来,此篇是全经最有价值的部分,因为切切实实讲了如何修炼,而且全面包含了心、智、行。

心性的修炼法门,核心是两点:绝利一源、专注一处,以及三反昼夜、时刻反观。可作为对应而互参的正是佛家的两大根本修证法:止、观。止法的要点是系心一处而使万念自然俱息,使心逐渐沉至深层,久之便是心悟法,修的是定;观法的要点是如如觉察不干涉而使心念自然生灭,能外止造业、内释习气、中明我妄,久之便是心开法,修的是慧。就世俗来说,也足见专注和反省的重要性,也是人间修的两大根本点。

知见的修炼法门,阴符经也为我们道出了根本——一气。一就是通过对阴阳的圆融和五行生克的贯通而成万法归一,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气就是清虚;一气就是万事万物在本源层面的清虚一体态。

行为的修炼法门,便是借助有形的阴阳五行显现,往一上观参,往气上体察。

这些修炼,就是达成上篇所说无情心性与中篇所说全体看待的最终办法,就是通往最高级丛林法则的路。这些法门分别有着修于不修、不修之修、化解之修的属性,也即无为法的底子,通往的更是无为法,所以乃天成法。

无为而无不为是最后的境界,无不为而无为则是达成的道路。这便是《黄帝阴符经》强调有为却落在无为的中转圆通处。

结语

可以看到,《黄帝阴符经》的上、中、下篇,每篇都既讲天道又讲修炼,只是各有侧重,上篇偏重天道、中篇较为中性、下篇偏重修炼。同时三篇又有着递进关系,上篇讲天人之道的全貌,中篇讲天人之道的中枢,下篇讲天人之道的修炼。贯通始终的则是天人合一、天人一源。这就是全经在结构上的关系和特点。

如果要对全经做一个总结,四百余字版本中多出部分的一段话,倒是说得很精彩: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

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因而制之就是因于道而制于心、行和事。总结起来,所谓最高级的丛林法则即是:法于天道,察于阴阳,明于生克,通于变化,因而制之。

‘柒’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介绍篇

       鬼谷子着有《鬼谷子》和《本经阴符七术》两部着作。今天开始先解读《本经阴符七术》,初步了解鬼谷子提出的养生修炼之法,之后再回头研读《黄帝阴符经》,最后归集到《道德经》,来理顺一下古代道学起源思想以及修炼法则。再结合这些形而上的思想触及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着作,从而对古代中国哲学思想才有一个通观的认知和思考脉络。明白了这些思想要点,回复研读五经要义,再重点攻读《易经》本源,汇成思想原点,形成中国哲学道统。

     《 东周列国志 》中有段关于《 阴符 》的精彩描写。当年 苏秦 辞 鬼谷子下山 ,尽破家财得黄金百镒, 黑貂 裘衣一件,治 车马 仆从,遨游列国,访求山川地形,人民风土,得天下利害之详。然而如此数年,未有所遇。其时钱财以尽,只得回家。回家后,一家老小尽责其之。妻不以其为夫,嫂不以其为叔,母不以其为子。绝望之余,想起鬼谷子之临别赠言:“若游说失意,只须熟玩《阴符》一书,自有进益。”于是苏秦乃闭门探讨,务穷其趣,昼夜不息。夜倦欲睡,则引锥刺股,血流满足。如此一年,于阴符有悟,乃将列国形势,细细揣摩,天下之势,尽在掌中。后又出游列国,成功于燕、赵。随之又将六国合纵,共同抗秦,建立不朽功绩。

       《 鬼谷子 》 阴符经 ,其内在的价值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但其原理深奥,知者寥寥。真的非常可惜。 《鬼谷子》的阴符经,是入世修炼法的无上经典,是创造事物、成就功业的规律的总结和应用。 其思路跟《 黄帝阴符经 》一脉相承,《黄帝阴符经》侧重心法,而《鬼谷子》的阴符经,却多了实际修持的方法和应用。阴符经应用了天道演化规律,来指导地道万事万物的形成,既有原理,也有应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 在 现代管理学 中,《鬼谷子》也可以算是最顶级的 管理宝典 。社会上有无数的管理书籍,但是阅读者都成了名副其实的管理者了吗?为什么没有?因为每个人的心力是不同的。技巧是有必要的,但条件是心力足够,如果是年幼力弱或者年老力衰,再好的管理技巧也无力可施。 因此,《鬼谷子》分内外两篇,外篇描述“技巧”,内篇描述“心力”培养和应用。作为技巧,现代管理并不缺乏,而且更加符合社会的实际情况,但是实际上,这些“顶级技巧”,也只是一部分有悟性的人受益,并且加以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这些管理的技巧,也都只是一种经验和技术的总结,没有触及事物生成发展消亡的深刻根源。 阴符经,就是培养人内在素质的,只有素质上去了,才会懂得这些技巧的应用。就像是 大铁锤 的技巧,小孩根本就听不懂,老人根本就耍不动;如果已经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既能明白技巧,还能加以应用。 不仅仅是管理,还有学习的原理,创业的原理…………其实书中描述的是规律,是在世界上会显现形相的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消亡的规律,所以它能用于一切社会生活中,也包括个人的修炼。 说到读书学习,为什么有的人能学习好,有的人学不好,有的人看书看不下去,有的人能深入其中,了悟三昧。书是同样的,人为什么会有千百不同?说到创业,为什么有的人能事事顺利,有的人却波折重重?说到修炼,为什么有的人悟性很高,有的人往往冥顽不灵? 阴,内在;符,契合;经,规律。阴符经,意思是内心符合天地运行的规律。当内在的修炼,符合天地运行的规律,那么一切就变得简单了。 宇宙在乎手 ,万化生乎心。两部阴符经,其实就是描述老子“道生一, 一生二 , 二生三 ,三生万物”,是物质世界的造化宝典。

         所有思想先要悟透,才能修炼,最后做到实证。如同佛法修行一样先悟、再修后证。其实所有的思想都需要这个经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中华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少代人为此倾注心血研究探索,已经出现了纷繁复杂的解读。唯有细读古文原籍,才能获得最原始感应,击通自身七窍,获得真实的思想来源。(中间部门来源于网络通行说法)

‘捌’ 第十一课·阴符经

《黄帝阴符经》又称《阴符经》,为黄帝内经的根本,天下第一经。也是在阐述阴阳,天道。多读多抄,与其共鸣,对自身大有裨益。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本句为阴符经的总纲,大意为观察天地万物运行变化的规律,并顺应此规律采取行动,那就够了,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木生于火,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五行相生相克,但是被克的一方过于强大,也会形成反克,反克既是祸。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得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天道规律,很多人不能察觉。君子得之,遵循规律提升自己;小人得之,追逐私利反而丧命。同样,为医者以赚钱为目的开方子,是有违天道,诊疗效果也不好。

‘玖’ 《阴符经》讲的是什么

《阴符经》首先讲述观察自然界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其次阐明了天、地、人生杀的变化情况。

根据李筌对本经典的解释着作《黄帝阴符经疏》,可以把它的内容概括为两个部分:首先讲述观察自然界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所以,天性运行为自然规律,人心则顺应自然规律。

其次阐明了天、地、人生杀的变化情况,人的生杀之气的和收,应与自然同步,才能把握好事物成功的机遇。然后,阐明人后天禀性巧拙的生成和耳目口鼻的正确运用,主要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则,修炼自身。

内容

“执天之行”,即是根据“观天道”所获的天道运行规律的记时“干支”为依据,法天则地演布奇门,得出千变万化之一幕,用作预测和决策的行事指导,争取计划的胜利。故曰:“执天之行尽矣”。是有具体数术内容的,而非空洞词句。

阅读全文

与阴符经正确的修炼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交变盐雾检测方法 浏览:867
汽车中控声音变差解决方法 浏览:901
取料方法有哪些 浏览:135
下一秒变身的正确方法 浏览:574
上鱼最佳打底方法 浏览:972
脑瘫腘绳肌最好的锻炼方法 浏览:984
床的简便方法怎么画 浏览:464
儿童4层置物架安装方法 浏览:787
水泵轴承安装的正确方法 浏览:230
腰往上抬的正确方法 浏览:519
药用植物园科普研究方法 浏览:430
缓解孕妇手肿方法图片 浏览:614
快速分离栗壳的方法 浏览:66
90018用简便方法怎么算 浏览:333
圆珠笔转笔方法超简单 浏览:609
玉米粉的食用方法 浏览:279
早晨骑车锻炼方法 浏览:100
如何判断流月的方法 浏览:376
防止自己玩手机的方法 浏览:625
看手机眼红了最快的方法 浏览: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