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宋代汝窑瓷器鉴定特征
这是我在博宝宝珍商城上看到的,给你看看吧。
(1) 看造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陶瓷产品
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给我们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先要对历代器物造型有一个基本概
念,掌握器形发展的总趋势,春秋战国的原始青瓷,造型多仿青铜器,古朴刚劲;三国两晋
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宋代器物修
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风格,器物高大,显得厚重粗犷;明
代又一反元代特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清代则器形繁多,制作精巧
。了解了历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征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对器物的口、腹、
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细观察,总结规律。以碗、盘一类器足的主体。可见器
物的足底部分也不能忽视,往往成为我们断代的参考依据。因此,只要我们头脑里有了准确
的器形概念,善于体会各时代器形不同风貌,对那些貌似的伪品,就能看出差别之处,这就
好像手里拿了一把尺,有了准确的分寸,不致出现“失之千里”的现象,把明代器物看成是
唐代产品。
(2) 看胎釉: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
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重要依据之一。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
任何时代器物,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特色。观察釉质则一
般要注意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特征。例如,福建建阳宋代建窑所生产的黑釉瓷
器,因胎料含铁成分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质坚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
器,有的器型、釉色虽与建窑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黄或黑中泛青等色,胎
质粗松,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把窑口区分开来。即使同一个时代,同一品种,只要我们仔细
观察,也会发现胎釉有不同之处,例如,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白
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状的凹凸感,仔细观察,釉中可见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
产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语。
(3) 看工艺:器物成型工艺不同,装烧方法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
留下不同的特征,成为我们鉴定陶瓷中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宋代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
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宋代汝窑瓷器采用支钉支烧工艺,烧成的器物通体
满釉,器底只留下极小的芝麻状支钉痕迹,这些特征,都应着重掌握。
(4) 看纹饰:陶瓷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
的审美观,每一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例如,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布局繁密,
层次较多,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而到了明代永乐时期,则趋于疏朗。再如,中国
瓷器上装饰常用的龙纹,各个时代各有变化,不尽相同。有的叱咤风云,有的细软疲沓;有
的威武雄壮,有的老态龙钟,这些,都成为我们鉴定时的参考因素。
(5) 看彩料:瓷器上的釉彩,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色,有的虽然采用一种呈色的彩料,由
于所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烧成条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虽然这种不同有时是
极其细微的,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差异。例如,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大
多采用进口青料,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往往会在青花上出现黑疵斑
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之一。而清代雍正时期的仿宣器,因所用
青料不同,不能完全准确地再现宣青风格,青花上的黑疵斑点是用笔触多次点染而成,只要
仔细观察,就可发现人工留下的痕迹,与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
(6) 看款识: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
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鉴定陶瓷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
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窑的瓷器,器底书“大清康熙年
制”款,但字体、笔法与康熙时不同,一看就知是后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识特征来断代和辨
伪也是相当重要的。
综上所述,历代陶瓷在造型、胎釉、工艺、纹饰、彩料、款识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各项依据。但是,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普遍规律中寓有特殊规律,还必须考虑到例外情况,例如,前述宣德青花大多有黑疵斑点,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没有黑疵斑点,我们不能因此说它们就不是宣德瓷器。因此,我们鉴定一件陶瓷器时,不能偏执一方,食古不化或教条主义,拿着条条框框去套,而要将各项依据、因素、信息综合起来考虑,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相结合,把握各代陶瓷器的基本特征和典型风貌,联系实物,仔细观察,触类旁通,辩证运用,反复推敲、慎重定论,千万不可因其中有几处类似的特征便妄断真伪,这样才是正确的方法。
鉴别古瓷和仿古新瓷的一般规律
仿古瓷如果制作手法高超,几可乱真,那么怎样区别它们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来鉴别:
1. 古瓷纹饰,运或刀法自然流利;仿造者生硬,做作,呆板,绝无真品纹饰那种挥洒自
如的流畅感,而处处留下临摹痕迹。
2. 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做假去
掉浮光。去掉浮光的方法主要有:
(1) 用酸浸涂去光,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苍白,与古瓷不同。
(2) 用兽皮打磨,用这种方法处理的,在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可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纹。
(3) 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不正,仔细比较,即可识其破绽。
3. 出土的古瓷土锈进入釉里,一般土锈都在釉薄之处;仿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洗之即
去。
4. 釉上彩瓷一般达一百年之久者,迎光斜视可见彩的周围有一层淡淡的红色光泽,俗称
“蛤蜊光”。
5. 有的膺品采用在旧器上后加彩的方法,使其改头换面,冒充名贵品种。鉴别的方法是
仔细观察釉彩,一般来讲旧器用过都会留有伤痕,如伤痕在彩面下面,必然是伪作。此外,后
加彩一般较鲜艳,且光泽度强,犹如旧衣服上打的新补丁,格外醒目,显得很别扭。
6. 金水(即将黄金溶解于王水)最初为德国人居恩在1830年所创制。我国瓷器上的金色,
一般来讲1840年鸦片战争前,用金粉描画,金色深沉。1840年以后,用金水描画,光泽度好。
因此鉴别古瓷的金色,可以说1840年是一条分界线。此外,古瓷的金色历久磨损变色,或仅留
下痕迹。仿古瓷金色艳丽耀眼。
❷ 建盏真假如何分辨
1、价格鉴别法
建盏的烧制不易,它的成品率极低,有可能一个月都烧不出精品建盏,所以,价格太低的建盏千万不要入手,起码入手一百以上的建盏。
2、品质鉴别法
轻轻叩宋代建盏,声音是较深沉的,而仿品建盏的声音往往比较清脆。
真品建盏摸起来很细腻,拿着很深沉,仿品建盏的胎体一般较薄,手感较轻飘。
3、做工鉴别法
仿品建盏一般都没有冰裂纹,如果是造价的冰裂纹,往往比较粗。
现代仿品建盏相比起真品建盏釉面比较浮亮且亮光扎眼,还会粘有一些特意用来混淆视线的土锈。
仿品建盏一般都是轮制压模或是注浆成型而成的,所以仿品建盏的修工往往是很刻意工整,没有随意的美感。
4、外观鉴别法
真的建盏很明显口沿处有高低不平的坑坑洼洼的麻子底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见时隐时现的露胎处,假货则没有。
5、化学鉴别法
假建盏的釉面大多光亮刺眼,如果用酸性物质去浸泡的话,会发现釉面呆板、晦涩,缺乏建盏的柔润深沉之感。
❸ 北宋汝窑茶盏与酒盏的区别
区别在于盏托
在宋代凡是中间的台子凹陷下去的都是茶盏的盏托,凡是中间台子是平的或者高起的都是酒盏的盏托。
宋代有托酒盏与有托茶盏的底托虽很相近,但因饮料不同,盛装器具自然各异,自然而然也就带来底托的区别。
❹ 专家解读宋代官窑瓷器鉴定
瓷器象征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古流传下来的每一件物品都是一种文化的流传,而瓷器流传的最为久远。电视剧里总是会“传家之宝”这一词,在现实中,有许人手里也保存着自家的宝贝,但有不少人会对手里宝贝的真假性存在着疑惑,小编收集了网络上专家们对宋代官窑瓷器鉴定的方法,希望大家都能对自己家中的“宋代传家之宝”的真假有所判断。
官窑特征
1,多呈黑灰、深灰或黑褐,也有灰白和米黄。
2,胎土淘洗精细,胎质细腻,有厚有薄,口沿釉薄处和足端无釉处分别呈现黄褐色,俗称“紫口铁足”。
3,釉色以青釉为主,有粉青、淡青、灰青和米黄,其中以粉青釉色最佳。
4,釉面一般都不够透亮,有的呈乳浊状。
5,薄胎多施厚釉,厚胎多施薄釉,此为其重要特征。
6,所开纹片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演化为独特的美学效果,其冰裂纹以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鱼子纹更次之。
7,烧造工艺精细,器型仿古风气浓厚,如琮式瓶、贯耳瓶、出戟樽以及觚、鬲、炉等。
8,薄胎厚釉者多采用垫饼烧,厚胎薄釉者多采用支钉烧,通体满釉,圈足无釉,底部留有三到四个或更多支钉痕。
9,圈足一般都不太规则。
10,少有装饰纹,仅有非常简练的弦纹。
11,官窑和哥窑有时很难区别,但仔细分辨还是各具特点,并不影响投资效果。
12,后世仿品过多,但往往釉层较薄,纹片不自然,或者厚胎施厚釉,手头过于沉重,“紫口铁足”釉色不自然,或者圈足规整,釉层不温润。
宋代官窑瓷器鉴定方法
1.釉质差异:宋代官窑器釉质肥厚,酥光宝晕,有玉质感。釉下气泡颗粒,大而明亮,并累叠密集,如史料“聚沫攒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黄等色为多。艺宴商城了解到,雍正仿宋官窑器釉层较薄,釉下气泡小而疏,釉表多数均透明光亮而欠润泽。釉色以豆青、灰蓝、月白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2.纹片差异:宋代官窑器的纹片有大小开片两种,大开片纹痕长而粗壮,有的纹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经线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样垂披于臀,因此有“牛毛纹”之称。即使是小开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几条较长较粗的纹痕。纹痕的颜色以鳝血、鱼籽黄、墨色、油灰居多,鳝血者为上品。雍正仿宋官窑器以小开片居多,纹痕粗细大体相差不大,迄今未见有牛毛纹者;纹痕颜色比较单调,基本为黑色或浅黑色。
3.胎色差异:宋代官窑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称“黑胎”,其着名的“紫口铁足”特征的形成,完全是由于胎色所致。而雍正的仿宋官窑器,胎色为白色、灰白色和浅灰色,这样的胎色在器口釉薄处和足根露胎处不可能形成紫口铁足。
4.底足差异:宋代官窑器有满釉裹足支烧和足根露胎垫烧两种,前者器底有支钉痕,后者足根露胎为铁足,足部修胎比较粗糙,底部无款识。雍正仿宋官窑器除了足根施以酱釉以外,其足部修胎十分精细规整。
注意事项
市场上有一些带“官”字款的瓷器明显是赝品。宋代官窑瓷器没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窑瓷器都是单色釉,另外,官窑瓷器只供皇家使用,所以没有“官”款是一般规律。五大窑中定窑有“官”字款,因为它是民窑,专为皇家烧造瓷器,是应该有个标志的。钧瓷多为花盆宋徽宗喜欢养花,建了一个大花园,花盆多用钧窑。钧窑瓷器的特点是釉厚,形成了特有的纹路,叫做“蚯蚓纹”。这种纹路,后仿的瓷器很难做到。钧窑瓷器上面的编号,从1到10号,1号最大,10号最小。而后仿的“钧瓷”,其编号正与之相反。
新的瓷器,表面上都有一层很亮的光,行话叫做“贼光”。.现在最通常使用的去光方法,先用氢氟酸泡半个小时,然后用高锰酸钾和泥包起来闷一个小时。用这种方法处理的瓷器有一种“旧”的感觉。鉴别方法:摸,有拉手的感觉;闻,有酸的味道。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代表着那个时代陶瓷艺术的最高峰。官窑多为宫廷专用器皿,主要有碗、盘、碟和盏托等,经过几百年的时代变更,流传下来的多为碗和盘这两种。宋代官窑在市场上的售价大约为10万到3千万之间,主要看瓷器的完整程度,磨损是否严重等。古玩的爱好者都知道宋代官窑曾经被炒到很高的价格,所以官窑瓷器鉴定方法是一定要好好学习的。
❺ 宋代均窑瓷器的真假要怎么鉴别
辨别钧窑瓷器的真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看其制作工艺。钧窑瓷器从初创伊始的“唐钧”,历经宋、金、元,直至民国时期的仿钧都采用的是手拉坯工艺。这种工艺特征是器物的底部较厚,然后向上逐渐趋薄,器物的口沿处胎体最薄。在器物的圈足露釉处还可以看到细密的旋纹,器壁薄釉处有轮指痕。现代仿钧瓷器有些是批量生产,它采用某种材料作成模具,然后用“注浆法”灌注成型。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瓷器胎壁厚薄均匀,份量较轻,更有粗制滥造者,由于修坯不精细,在器物的两侧可以触摸到模具的接缝痕,这是作伪者最拙劣的一种作法,聪明一些的则在器物的内部,如瓶类的瓶体内,人们不易察觉的部位,人为地粘些其它物质(如水泥)以达到古钧瓷厚重的感觉。或者在“注浆法”成型的器物内壁故意做出轮指痕,但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与真正“手拉坯”均匀的指痕不同,仿造出的轮指痕不仅粗糙,而且每一圈与每一圈的轮指痕分布极不均匀。 其次,看其釉色和釉质。宋代钧窑瓷器的天青、天蓝、月白釉,匀净莹润,乳光内含,虽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由于中原地区地下水含量较少,土壤中的含碱量适中,所以无论是墓葬,还是窑藏出土的钧瓷,都很少有大块土锈粘结的现象,其釉质往往产生出类拔萃的钧瓷,令人赏心悦目。现代仿钧器不管是仿宋钧的造型,还是仿金、元时期的钧瓷的特征,其釉色多为天蓝,很少有天青、月白釉。而且为了达到与出土钧瓷相近的釉质,刻意伪造土锈或作去浮光的处理,但其效果适得其反,给人的感觉是釉色发乌,不自然,看上去极不舒服。 其作旧及辨别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用兽皮等工具在钧瓷表面反复摩擦,以达到去其浮光的效果。虽然釉面平整光滑,但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会看到无数平行的摩擦痕。 2、将新仿的钧瓷放入含有酸性等带有腐蚀性的溶液中浸泡,虽然也可以使瓷器表面失去耀眼的浮光,达到做旧的效果,但是釉面往往显得十分呆板,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伤痕。 3、作伪者有时也意识到了上述方法给钧瓷釉面带来的损害,所以也采用含有油类的软布进行抛打,同样可以使釉面产生出柔润的效果,但是与真品釉面光滑细腻的手感明显不同,作伪处理过的钧瓷釉面触摸时有油质感。 4、在酸性物中浸泡之后,马上以土覆之,作出人为的土锈,且这种土锈渗入釉中,很容易使收藏者蒙骗上当。其实根据近几年来北方出土的钧瓷,以及在钧台窑发掘所获得的大量钧瓷标本来看,钧窑瓷器面上的土锈很少,出现大块土锈粘结的现象更为少见,大都呈现出一种光洁细腻的效果。有些作伪者以粘合剂作出的土锈粘结假象,实为弄巧成拙、画蛇添足之举。 5、人为剥釉现象。作伪者有时故意在钧瓷的底足部分剥去一部分釉层,露出胎质,以期达到给人以年代久远之感觉。由于现代仿钧与古代钧瓷真品的制胎原料源于同一产地,故其胎色十分接近。但是与真品的自然剥釉仔细对比就可以发现伪品的破绽:真品的剥釉断面基本上是直茬,伪品的剥釉断面是斜茬。
❻ 怎样挑选茶具以及相应材质的鉴别方法
七大类别茶具的特征及如何挑选
1、陶土茶具
陶土茶具是指宜兴制作的紫砂陶茶具。宜兴的陶土,黏力强而抗烧。用紫砂茶具泡茶,既不夺茶真香,又无熟汤气,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
宜兴紫砂壶始于北宋,兴盛于明、清。它的造型古朴,色泽典雅,光洁无暇,精美之作贵如鼎彝,有“土与黄金争价”之说。明代紫砂壶大师时大彬制作的小壶,典雅精巧,作为点缀于案几的艺术品,更增添品茗的雅趣。他制作的调砂提梁大壶呈紫黑色,杂硇砂土,泛出星星白点,婉如夜空中的点点繁星,壶身上小下大,重心稳定,是一种古朴雄浑的精品。紫砂壶是陶瓷家族中的骄子,它表里不施釉。据传苏东坡设计的一件树提壶,取以自然的古青树枝作为壶的把手,配以赭色瓜形壶身,刻上古朴的瓦当和精妙的书法,清雅古朴,色彩对比也相得益彰,被历代文人雅士视为有实用价值的珍品。
紫砂壶的造型有;仿古,光素货(无花无字),花货(拟松、竹、梅的自然形象),筋囊(几何图案)。艺人们以刀作笔,所创作的书、画和印融为一体,构成一种古朴清雅的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紫砂壶艺术家有了用武之地。今天,不论是紫砂壶的造型还是质感,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被国际友人赞誉为“世间茶具称为首”。大师顾景洲的“提璧壶”和“汉云壶”被列为国际交往的礼品。此外,我国还专门为日本消费者设计了一种艺术茶具--横把壶,按照日本人的爱好在壶面上雕刻以佛经为内容的精美书法,成为日本消费者的品茗佳具。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六百多种。例如,紫砂双层保温杯,就是深受群众欢迎的新产品。由于紫砂泥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渗透性好,所以用它烧成的茶具泡茶,色香味皆蕴,夏天不易变馊,冬季放在炉上煮茶不易炸裂。
茶具式样繁多,如何评价一套茶具的优劣?从总体上说首先应考虑它的实用价值,其次才是它的欣赏价值,即外观的形态美。以壶为例,具体要求应注意把握以下各点:容积和重量比例恰当,壶把提用方便,壶盖周围合缝,壶嘴出水流畅,造型、色地和图案脱俗和谐,实用和艺术美得到融洽的结合,才算是完美的茶具。而宜兴的紫砂茶具就具备了这些特点。
2、瓷器茶具
我国的瓷器茶具产生于陶器之后,按产品又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几个类别。
(1)白瓷茶具
白瓷茶具以色白如玉而得名。其产地甚多,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四川大邑、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等。其中以江西景德镇的产品最为着名。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称。北宋时,景德窑生产的瓷器,质薄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并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点彩装饰。到元代发展了青花瓷茶具,幽靓典雅,不仅受到国内人们的珍爱,而且还远销海外。今天市面上流行的景德镇白瓷青花茶具,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开发创制出许多新品种,无论是茶壶还是茶杯、茶盘,从造型到图饰,都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现代东方气派。景瓷是当今最为普及的茶具之一。
(2)青瓷茶具
青瓷茶具主要产于浙江、四川等地。浙江龙泉青瓷,以造型古朴挺健,釉色翠青如玉着称于世,是瓷器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被人们誉为“瓷器之花”。龙泉青瓷产于浙江西南部龙泉县境内,是我国历史上瓷器重要产地之一。南宋时,龙泉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窑业中心。其优良产品不但在民间广为流传,也是当时皇朝对外贸易交换的主要物品。特别是艺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俩的“哥窑”、“弟窑”产品,无论釉色或造型,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因此,哥窑被列为“五大名窑”之一,弟窑被誉为“名窑之巨擘”。
哥窑瓷,以“胎薄质坚,釉层饱满,色泽静穆”着称,有粉青、翠青、灰青、蟹壳青等,其中以粉青最为名贵。釉面显现纹片,纹片形状多样,纹片大小相间的称“文武片”,有细眼似的叫“鱼子纹”,类似冰裂状的称“北极碎”,还有“蟹爪纹”、“鳝血纹”、“牛毛纹”等。这些别具风格的纹样图饰,是釉原料的收缩系数不同而产生的,给人以“碎纹”之美感。
弟窑瓷,以“造型优美,胎骨厚实,釉色青翠,光润纯洁”着称,有梅子青、粉青、豆青、蟹壳青等,其中以粉青、梅子青为最佳。滋润的粉青酷似美玉,晶莹的梅子青宛如翡翠。其釉色之美,至今世上无类。
(3)黑瓷茶具
黑瓷茶具产于浙江、四川、福建等地。在宋代斗茶之风盛行,斗茶者们根据经验,认为黑瓷茶盏用来斗茶最为适宜,因而驰名。据北宋蔡襄《茶录》记载:“茶色白(茶汤色),宜黑盏,建安(今福建)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四川的广元窑烧制的黑瓷茶盏,其造型、瓷质、釉色和兔毫纹与建瓷也不相上下。浙江余姚、德清一带也生产过漆黑光亮、美观实用的黑釉瓷茶具,其中最流行的是一种鸡头壶,即茶壶的嘴呈鸡头状,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至今还珍藏着一件“天鸡壶”,视作珍宝。在古代,由于黑瓷兔毫茶盏古朴雅致,风格独特,而且磁质厚重,保温性较好,因此常为斗茶行家所珍爱。
3、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较着名的有北京雕漆茶具,福州脱胎茶具,江西波阳、宜春等地生产的脱胎漆器等,均别具艺术魅力。其中尤以福州漆器茶具为最佳,形状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银”等多个品种,特别是在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后,更加绚丽夺目,逗人喜爱。
4、玻璃茶具
玻璃茶具素以它的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品茶饮酒兼用而受人青睐。玻璃茶杯(或玻璃茶壶)泡茶,尤其是冲泡各类名优茶,茶汤的色泽鲜艳,叶芽朵朵在冲泡过程中上下浮动,叶片逐渐舒展亭亭玉立等,一目了然,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别有风趣。玻璃茶具价廉物美,最受消费者的欢迎。其缺点是玻璃易碎,比陶瓷烫手。不过也有一种经特殊加工称为钢化玻璃的制品,其牢固度较好,通常在火车上和餐饮业中使用。
5、金属茶具
金属茶具是用金、银、铜、锡制作的茶具,古已有之。尤其是用锡做的贮茶的茶器,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锡罐贮茶器多制成小口长颈,盖为圆筒状,比较密封,因此防潮、防氧化、避光、防异味性能都好。至于金属作为饮茶用具,一般评价都不高。在唐代宫廷中曾采用。1987年5月,我国陕西省扶风县皇家佛教寺院法门寺的地宫中,发掘出大批唐代宫廷文物,其中有一套晚唐僖宗皇帝李儇少年时使用的银质鎏金烹茶用具,计11种12件。这是迄今见到的最高级的古茶具实物,堪称国宝,它反映了唐代皇室饮茶器具十分豪华。到了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金属茶具基本上已销声匿迹。
6、竹木茶具
在历史上,广大农村,包括茶区,很多人使用竹或木碗泡茶,它价廉物美,经济实惠,但现代已很少采用了。在我国的南方,如海南等地有用椰壳制作的壶、碗用来泡茶的,经济而实用,又是艺术欣赏品。用木罐、竹罐装茶,则仍然随处可见,特别是福建省武夷山等地的乌龙茶木盒,在盒上绘以山水图案,制作精良,别具一格。作为艺术品的黄阳木罐、二黄竹片茶罐,也是一种赠送亲友的珍品,并具实用价值。
7、搪瓷茶具
由于搪瓷茶具经久耐用,携带方便,实用性强,在50年代~60年代我国各地较为流行,以后又为其他茶具所替代。
另外,用玉石、水晶、玛瑙为材料制作的茶具,历史上曾有过,因器材制作困难,价格昂贵,少实用价值,主要是作为摆设,以显示主人的富有,因此并不多见。
茶具材料多种多样,造型千姿百态,纹饰百花齐放。究竟如何选用,这要根据各地的饮茶风俗习惯和饮茶者对茶具的审美情趣,以及品饮的茶类和环境而定。如东北、华北一带,多数都用较大的瓷壶泡茶,然后斟入瓷碗饮用。江苏、浙江一带除用紫砂壶外,一般习惯用有盖瓷杯,直接泡饮。在城市也有用玻璃杯直接泡茶的。四川一带则喜用瓷制的“盖碗杯”饮茶,即口大底小的有盖小花碗,下有一小茶托。茶与茶具的关系甚为密切,好茶必须用好茶具泡饮,才能相得益彰。茶具的优劣,对茶汤质量和品饮者的心情,都会产生直接影响。一般来说,现在通行的各类茶具中以瓷器茶具、陶器茶具最好,玻璃茶具次之,搪瓷茶具再次之。因为瓷器传热不快,保温适中,与茶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沏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而且造型美观,装饰精巧,具有艺术欣赏价值。陶器茶具,造型雅致,色泽古朴,特别是宜兴紫砂为陶中珍品,用来沏茶,香味醇和,汤色澄清,保温性好,即使夏天茶汤也不易变质。
乌龙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冲泡时,茶叶投放前,先以开水淋器预温;茶叶投放后随即以沸水冲泡,并以沸水淋洗多次,以发茶香。因此冲泡乌龙茶使用陶器茶具最为适合。但陶器茶具的不透明性,沏茶以后难以欣赏壶中芽叶美姿是其缺陷,这对泡饮名茶就不适宜了。
如果用玻璃茶具冲泡,如龙井、碧螺春、君山银针等名茶,就能充分发挥玻璃器皿透明的优越性,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至于其他茶具,如搪瓷茶具,虽在欣赏价值方面有所不足,但也经久耐用,携带方便,适宜于工厂车间、工地及旅行时使用。而塑料茶具,因质地关系,对茶味亦有影响,除特殊情况临时使用外,平时不适宜,尤其忌用塑料保温杯冲泡高级绿茶,因此种杯长期保温,使茶汤泛红,香气低闷,出现熟汤味,必然大煞风景。
❼ 汝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宋代汝瓷敲击时,声响消沉。由于汝瓷是高岭土烧造的,布局不坚密。现代汝瓷仿品敲击时,声响洪亮。宋代汝瓷釉面反映淡淡赤色。由于汝窑釉料有红玛瑙成份。现代汝瓷仿品,无论怎么看,也看不到淡淡赤色。宋代汝瓷缺少玻璃质感而有玉质感。这是玛恼釉的重要特征。而现代汝瓷仿品则相反,有玻璃质感无玉质感。
1、宋代汝瓷釉下无气泡。笔者曾用5倍、10倍、50倍放大镜重复调查,30余件汝瓷,件件如此,无一例外。现代有的仿汝瓷相同没有气泡,因而能够这么说,但凡宋代汝瓷,釉下无气泡;无气泡瓷器,纷歧定是汝瓷。
2、宋代汝瓷的比重比现代汝瓷仿品的比重小。任何物体遇热膨胀,遇冷收缩,汝瓷器通过近千年的热胀冷缩,就会呈现物理学上的“膨化表象”,比重变小。笔者通过测验,宋代汝瓷的比重在2.0-2.2之间,而现代汝瓷仿品则在3.0之上。
3、宋代汝瓷敲击时,声响消沉。由于汝瓷是高岭土烧造的,布局不坚密。现代汝瓷仿品敲击时,则宣布洪亮嘹亮的声响。
4、宋代汝瓷有规范的蟹爪纹。由于螃蟹是立行,不是匍匐,在沙难上会留下一个个孤立的小洞,而宋代汝瓷立确是“汁中棕眼隐若蟹爪”。现代仿品则看不到这种蟹爪纹。
5、宋代汝瓷釉面反映淡淡赤色。由于汝窑釉料有红玛瑙成份,所以汝瓷釉面才干反映出淡淡的赤色。现代汝瓷仿品,无论怎么看,也看不到淡淡赤色。
6、宋代汝瓷器大多数是天青色。由于公元1107年,北宋徽宗皇帝在居室看到一只天青色瓷器,非常高兴,窑厂投其所好,所以大多数汝瓷贡品为天青色,即有粉青、卵青、灰青,都离不开天青这个基调。现代汝瓷仿品,还未仿出宋代汝瓷的天青色。
7、宋代汝瓷缺少玻璃质感而有玉质感。这是玛恼釉的重要特征。而现代汝瓷仿品则相反,有玻璃质感无玉质感。
❽ 宋代汝窑瓷器的鉴别方法有哪些
汝瓷的鉴定方法:1.目鉴:看器形、釉色、胎质、开片、支钉。2.与博物馆藏品或拍品进行对比3.科学鉴定:热释光或光释光仪器检测并断代,老化痕迹鉴定。以下资料供参考:
一、釉色。真品的釉色青中泛蓝,纯净、温润,釉表隐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光泽。它既不同于钧瓷的乳光,也不同于哥窑的脂光,而是一种类似于古玉般内蕴的光泽。釉较薄且平滑均匀地紧贴于胎骨,呈半透明状。借助二十倍的放大镜观察可见釉中气泡大而稀疏,犹如镶嵌在明朗夜空中的颗颗明珠,素有“汝器釉泡如晨星”之说,就是指釉泡清晰、疏朗而言的。新仿品的釉色青中闪黄绿色,施釉厚而不匀,乳浊而不透明,由于也加入了玛瑙石的粉末,所以釉表光泽很润,但不够清爽,有一种油腻的感觉。借助放大镜观察釉中的气泡相互叠压,联成一片,象是密集堆积起来的肥皂泡。
二、胎骨。真品的胎骨是深香灰色,也就是比柱香燃后灰烬的颜色稍深一些的颜色,从器底的支钉痕破釉处可看到这种胎骨的本色。凡宋汝窑器的釉表出筋或起弦线棱角的地方常见有浅赭的色调,俗称为“羊肝色”。
也许有人会问“胎骨本色的深香灰色,怎么会稳现出这种“羊肝色”呢?原来,坯体表面的金属矿物质在高温燃烧过程中与窑炉内的空气接触而充分氧化,自然形成一种铁红色的氧化面与深灰的胎色相衬,透过天青色的釉层,我们看到的就是这种浅赭色调的“羊肝色”了。新仿品的胎骨是白色的,较旧器份量沉重,器体厚,胎沉,足略小,口部不是采用真品平切的修坯方法,棱角分明,薄而爽利,而是修成一个流圆的唇口,由于新仿品的胎体和釉层都很厚,所以腹壁凸起的三组弦纹也显得模模糊糊,粗软无力,显现出一种肉粉的色调。
三、纹片。真品的纹片是“蟹爪纹”。美妙异常,在开裂程度较深的碎纹中,交错掺杂着许多无色透明的短线纹,较深的纹片是浅赭色的,较浅的短线是无色的,两者交织叠错,迎光观察时发现所有的纹片都是斜茌的,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纹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在这种恰到好处的程度上,的确是巧夺天工的一手绝活。新仿品纹片大小不一,很淡、很浅,基本上是无色透明的,毫无规律可循。
四、支钉。宋代官用高档瓷器入窑前,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汝窑支钉一般为单数,有三个、五个、七个的,六个支钉的器物只有椭圆水仙盆一种。真品是七个支钉,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新仿品也是七个支钉,痕迹大如绿豆,四周的釉被掀起,形成一个个的小槽坑。迄今为止我们没有见到有任何一件仿品能够再现出宋汝窑瓷器清幽美妙,超尘脱俗的美学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