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孙思邈对《伤寒论》进行了哪些改进
孙思邈对仲景《伤寒论》评价是很高的,但他并不泥古,对仲景伤寒学说作了新的发挥。他不按六经归类,而是将《伤寒论》所有的条文,分别按方证比附归类,即所谓“方证同条,比类相附”。这样各以类从,条理清楚,易于检索应用。这种以方类证的方法,颇为后来柯韵伯、徐大椿等所赏识。孙氏还特别重视仲景桂枝、麻黄、青龙三法的运用。他说:“夫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这可能是从王叔和“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烦疼”之说悟出。孙氏创“麻、桂、青龙”三法之说,对后世影响颇大,后经成无己、方有执、喻嘉言等竟发挥而为“三纲鼎立”之说。孙氏《千金翼方》中两卷有关伤寒的论述,是唐代仅有的研究《伤寒论》的着作,值得进一步研究。明清以来,治《伤寒论》者更成流派,如方有执、喻嘉言、程效倩等人的“错简重订”派;张遂辰、张志聪、陈念祖等人的“维护旧论”派;柯韵伯、尤在泾、包诚等人的“辨证论治”派等。《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更被称为“经方”,备受推崇,沿用不衰。
B. 孙思邈在明朝的主要贡献
孙思邈是唐朝的杰出医者,他将“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强调医者的道德情操。他在《大医精诚》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孙思邈精通阴阳、推步,擅长数术之学,一生未曾为官,隐居山林,亲自采制药物,为众多患者治病。他广泛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总结前代医学理论,对医学和药物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被誉为“药王”。他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千金要方》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在研究张仲景《伤寒论》后,将伤寒归为十二论,提出伤寒禁忌十五条,为后世伤寒学家所重视。他搜集了许多医论、医方以及用药、针灸经验,着《千金要方》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
《千金要方》合方、论五千三百首,内容丰富,是我国唐代医学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着,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显着影响。《千金翼方》三十卷,是其晚年作品,对《千金要方》作了全面补充,记载药物八百多种。孙思邈坚持辨证施治,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他极为重视妇幼保健,着《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
孙思邈的着作成就在于: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深入研究,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可靠门径,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具体内容。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网络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齐备。书中广泛吸收各方面之长,雅俗共赏,缓急相宜,至今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孙思邈在药物学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从药物的采集、炮制到性能认识,从方药的组合配伍到临床治疗,他参考前人的医药文献,并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证心得,写成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载方5000多首,内容涉及诊法、证候等医学理论,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解毒、急救、养生、食疗,针灸、按摩、导引、吐纳。《千金翼方》载方近3000首,涉及本草、妇人、伤寒、小儿、养性、补益、中风、杂病、疮痈、色脉、针灸等方面,对《千金要方》作了补充。书中详细介绍了200余种药物的采集和炮制知识。
孙思邈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阿是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法,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用羊甲状腺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用牛乳、豆类、谷皮等防治脚气病。他提出孕妇住处要清洁安静,心情要舒畅,临产时不要紧张;婴儿喂奶要定时定量,多见风日,衣服不可穿得过多。这些主张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孙思邈崇尚养生,身体力行,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如心态平衡,饮食节制,气血流通,起居有常。《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影响极大,被誉为我国古代的医学网络全书。两书问世后,广为流传,日本也出版过《千金要方》。孙思邈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建庙塑像,庙会长达半月,八方来客络绎不绝。
孙思邈发明了导尿术,用葱管治疗尿潴留。他在《丹经》中首次记录了火药的配方。孙思邈的辉煌成就使他在生前就受到崇敬,被誉为“药王”、“真人”、“药圣”,受到隋、唐两代的器重。孙思邈的着作现存《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其他如《摄养论》、《太清丹经要诀》等也部分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