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药典对药物体外溶出度的测定方法是如何规定的
药物溶出度的测定方法及其进展
<<天津药学>>2006年 第18卷 第02期
作者: 王晓辉,
期刊 ISSN : 1006-5687(2006)02-0068-04
药物的溶出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利用,药物溶出度试验已成为评价制剂质量及生产工艺的指标之一.溶出度测定方法的研究内容:检测方法认证、溶出介质的选择、转篮法及浆法的对比试验、转速的选择、溶出曲线的绘制、溶出度均一性试验;溶出度测定方法的影响因素:仪器性能及操作水平情况、本身的因素、制剂方面的因素;溶出度试验数据处理方面:固体制剂溶出度比较方法可以分为数据分析法、数学方法和统计及模式法.应用方面:作为衡量口服固体制剂质量的重要研究和检验项目,对于药品质量控制来说,体外溶出试验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药品质量控制手段,二是有利于制定药品标准,用于评价和筛选制剂的处方和工艺.在口服固体制剂的研制中,不可能都用费时、费钱、费精力的测生物利用度的方法对每个新处方和工艺进行筛选评定,这就需要借助溶出度数据作为指导研制工作的重要依据,可避免在研制工作中的盲目性.
‘贰’ 干货:创新药溶出曲线方法开发案例分享
溶出曲线在药物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对于口服固体制剂的创新药而言。创新药溶出曲线的研究意义不同于仿制药,其主要目标是模拟体内的吸收成分,这一过程对于评估药物的体内外相关性(IVIVR/IVIVC)尤为重要。
在进行溶出曲线研究时,首先需要根据药品的溶解性来确定溶出介质的种类,并进行pH-溶解度实验以测定药物在不同pH值水性介质中的平衡溶解度。通过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药物在水性溶液中的溶解度极低,因此需加入表面活性剂以增加其溶解性。在选择表面活性剂时,需要考虑其对原料药的浸润性及获取的便捷性。USP中列举了多种商品化的表面活性剂及其临界胶束浓度(CMC),在方法开发中可作为参考。
通过对比不同表面活性剂对原料药溶解性的影响,我们选择了SDS(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本品的表面活性剂。SDS不仅易于获取,且能显着增加原料药在水性介质中的溶解性。进行初步的曲线测定后,我们进一步考察了溶出介质的适用性,并最终确定了溶出介质及其转速。
考虑到水介质的差异性,我们分别在不同pH值的溶出介质中进行了溶出曲线的考察。通过硬度和粒径的区分力考察,我们发现1.0%SDS-pH6.8介质中的曲线溶出速率与硬度无明显对应关系,而0.5%SDS-pH1.0介质中能明显区分出不同硬度的溶出情况,且0.3%SDS-pH4.5介质中,不同粒径的原料药在30min内平均累计溶出量达到85%,显示出良好的溶出趋势。
经过一系列的测试和分析,我们基本确定了IND阶段的溶出曲线测定方法。在后续的临床试验中,我们将评估所用溶出曲线是否能体现出体内外相关性。对于溶解度较低的创新药,虽然加入了SDS,但需注意可能存在的体内外无明显相关性情况,可能需要根据药物在体内的吸收曲线再次调整溶出曲线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