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有哪些
蛋白质含量测定的方法有微量凯氏定氮法、双缩脲法、folin―酚试剂法、考马斯亮兰法、紫外吸收法等。
1、微量凯氏定氮法:含氮有机物即分解产生氨(消化),氨又与硫酸作用,变成硫酸铵。经强碱碱化使之分解放出氨,借蒸汽将氨蒸至酸液中,根据此酸液被中和的程度可计算得样品之氮含量。
2、双缩脲法:双缩脲是两个分子脲经180℃左右加热,放出一个分子氨后得到的产物。在强碱性溶液中,双缩脲与CuSO4形成紫色络合物,称为双缩脲反应。
3、folin―酚试剂法:这种蛋白质测定法是最灵敏的方法之一。过去此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由于其试剂乙的配制较为困难,近年来逐渐被考马斯亮兰法所取代。
4、考马斯亮兰法:1976年由bradford建立的考马斯亮兰法,是根据蛋白质与染料相结合的原理设计的。这一方法是目前灵敏度最高的蛋白质测定法。
5、紫外吸收法:蛋白质分子中,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使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吸收高峰在280nm处,其吸光度(即光密度值)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2. 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_生物化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实验目的】
1.掌握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
2.掌握蛋白质标准浓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3.了解紫外吸收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实验原理】
蛋白质分子中的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使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吸收高峰在280nm处,其吸光度(即光密度值)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各种蛋白质的这三种氨基酸的含量差别不大,因此测定蛋白质溶液在280nm处的吸光度值是最常用的紫外吸收法。该法测定范围为0.01~1.0 mg/ml。
样品中核酸对紫外光的吸收会影响蛋白质浓度的测定结果,但核酸的吸收高峰在260nm附近。纯蛋白质的A280与A260的光吸收比值约为1.8,而纯核酸的A280与A260光吸收比值约为0.5。
通过测定A280与A260的值,利用经验公式或校正表能大致计算出不纯样品的蛋白质浓度。
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优点:简便、灵敏、快速,不破坏蛋白质也不消耗样品,测定后仍能回收使用。低浓度的盐不干扰测定,如生化制备中常用的硫酸铵和大多数缓冲液等。
特别适用于柱层析洗脱液的快速连续检测,因为此时只需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变化,而不需知道其绝对值。
该方法的缺点在于: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准确度较差,干扰物质多,在用标准曲线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时,对那些与标准蛋白质中酪氨酸和色氨酸含量差异大的蛋白质,有一定的误差。故该法适于测定与标准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相似的蛋白质。
若样品中含有嘌呤、嘧啶及核酸等吸收紫外光的物质,会出现较大的干扰。虽然可以通过校正表的计算减少核酸的干扰,但测定的结果仍存在一定的误差。
【实验器材】
紫外分光光度计、试管和试管架、微量移液器和枪头。
【药品试剂】
1.浓度为1 mg/ml的标准蛋白溶液。
2.待测蛋白A溶液和B溶液(A为纯蛋白质;B为含核酸的蛋白质)。
【实验方法】
1.绘制蛋白质标准浓度曲线:标记试管,按表3-1依次向试管中加入各溶液,充分混匀。取光径为1 cm的石英比色杯,以“0”管调节零点,测定各管溶液在280 nm处的光吸收值。以蛋白质浓度(mg/mL)为横坐标,光吸收值(A280)为纵坐标做标准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