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内源凝血系统最常见的筛选试验有哪些
内源凝血系统最常见的筛选试验是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正常值范围一般为26-36s(仪器法),32-43s(手工法)。
APTT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降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等;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1)凝血因子十三检测方法扩展阅读:
凝血筛选试验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除上述APTT外,其他三项试验的临床意义如下:
1、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正常值范围:时间:11.0-13.0秒。
2、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3、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等;降低无临床意义。
② 凝血检验的知识
凝血检验的知识
你知道应该如何检验凝血吗?你知道凝血检验的技巧吗?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凝血检验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PT和/或APTT延长
1. 了解患者有否家族出血史、个人出血史、肝病史、病人服药情况(医疗史)。病人如有瘀点、紫癜、黏膜出血多提示血管或血小板异常;若为关节出血、胃肠道出血常提示单个因子缺乏。若病史阳性,必须请检验科做混合试验等项目以便进一步查明原因。
2. 若家族出血史、个人出血史、肝病史、病人服药情况(医疗史)等均阴性,第一步就是重新采集标本。因为标本凝固,或放置时间太长,或从用肝素的静脉采血均可影响凝血试验结果。若重新采集标本不影响结果,应进一步做混合试验。
(二)凝血酶时间(TT)延长 TT延长,除以上两点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纤维蛋白原结果:因纤维蛋白原水平高或低,或有异常纤维蛋白原均可直接导致凝血酶时间延长,所以需做纤维蛋白原定量试验。
2. FDP/fdp测定:血液中出现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fdp)。因FDP/fdp具有凝血酶抑制物样作用,使TT延长,所以需做FDP/fdp半定量试验。
3. 排除肝素:若标本为肝素污染,或病人体内存在肝素,凝血酶试验结果异常。用硫酸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再做TT将正常。
问:什么是混合试验
混合试验是将病人血浆和正常人血浆做50:50混合进一步试验。混合血浆试验有助于鉴别PT与APTT结果异常的原因。
1. 若50:50混合试验纠正了异常结果,说明病人多数为因子缺乏,应进一步检测是哪个因子缺乏。但也不能排除出现低浓度抑制物。
2. 若50:50混合试验不能纠正或仅部分纠正APTT结果,可能出现抑制物。若抑制物为抗体,通常是输血、药物、或某些疾病所致,有时无明显原因。在大多数病例中,这些抗体只抗单个因子。
问:卫生部[2000]412号文件规定,停止使用出血时间测定项目的Duke法,必要时可使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检测出血时间(BT)。请对后者进行介绍。
出血时间测定器法检测BT是用一次性的出血时间测定器在前臂皮肤造成一“标准”创口(成人切口通常长5mm,深1mm),记录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即为BT。该法为有创性检查,不作为手术前的常规,仅在怀疑有毛细血管和血小板方面的疾病,需用此项目进行鉴别诊断时才考虑进行。
BT的临床意义:
1. 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数量异常如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质量缺陷如先天性和获得性血小板病和血小板无力症等;某些凝血因子缺乏,如血管性血友病(vWD)、低(无)纤维蛋白原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血管疾病,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阿斯匹林、非类固醇抗炎药及其它抗血小板药物、抗菌素如青莓素和头孢类药物等也可使BT延长。
2. 出血时间缩短:见于某些严重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
;③ 凝血常规检查是干什么的
凝血功能是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常规检测项目,常检查凝血四项指标。它是常用的一组凝血因子的筛选试验,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需要抽血检查,大约需要60元左右。另外凝血功能检查,可以在术前了解患者有无凝血功能的异常,有效防止在术中及术后出现出血不止等意外情况,从而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
④ 凝血时间的测定方法
根据标本来源有:毛细血管采血法:可用玻片法或毛细血管法测定。由于采血过程易混入较多组织液因而即使有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也仍发生外源性凝血,使本该异常的结果变为正常。本法极不敏感,仅能检测出Ⅷ:C水平<2%的血友病患者,漏检率达95%故属于淘汰的方法。
静脉采血法:由于血液中较少的混入组织液,因此对内源凝血因子缺乏的第三性比毛细血管采血法要高。目前有3种检测法:(1)普通试管法(Lee-White法):仅能Ⅷ:C水平<2%的患者,本法不敏感也趋于淘汰。(2)硅管法(SCT):本法与普通试管法的测定方法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是采用涂有硅油的试管。由于硅管内壁不易使内壁凝血因子接触活化,故凝血时间比普通试管法长,也较第三可检出因子Ⅷ:C水平45%患者。
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法:本法是在待检全血中加入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悬液,先充分激活接触活化系统的凝血因子Ⅶ、Ⅺ等,并为凝血反应提供丰富的催化表面,从而提高了试验的第三性,是内源性系统第三的筛选试验之一,能检出Ⅷ:C水平<45%亚临床血友病。ACT法也是监护体外循环肝素用量的较好的指标之一。以上测定凝血时间的各种方法,在检测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方面,无论敏感性或准确性均不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
⑤ 医学检验,APTT、T T、PT、分别是用什么检测的
APTT是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主要是检测身体血液中内源性凝血因子是否缺乏。
T T是血浆凝血酶时间;指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后,血浆纤维蛋白原转化成纤维蛋白所需的时间。
PT是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通过检测PT可以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
(5)凝血因子十三检测方法扩展阅读
APTT时间延长主要见于血友病、DIC、肝病、大量输入库存血等;APTT缩短主要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APTT可作为肝素治疗的监护指标。
T T延长见于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DIC、血中有肝素和类肝素物质存在。
PT延长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PT缩短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DIC早期、血栓性疾病、口服避孕药等;监测PT可作为临床口服抗凝药物的监护。
这几项属于凝血功能测定,可以在术前了解患者有无凝血功能的异常,有效防止在术中及术后出现出血不止等意外情况,从而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
⑥ 血液凝固分析仪检测原理有哪些
不同类型的血凝仪采用的原理也不同,目前主要采用的检测方法有:凝固法、底物显色法、免疫法、乳胶凝集法等。由于在血栓/止血检验中最常用的参数,均可用凝固法测量,故目前半自动血凝仪基本上以凝固法测量为主,在全自动血凝仪中,也一定包括凝固法测量方式。
凝固法(生物物理法)
凝固法是通过检测血浆在凝血激活剂作用下的一系列物理量 (光、电、机械运动等)的变化,再由计算机分析所得数据并将之换算成最终结果,所以也可将其称作生物物理法。
a.电流法
电流法利用纤维蛋白原无导电性而纤维蛋白具有导电性的特点,将待测样品作为电路的一部分,根据凝血过程中电路电流的变化来判断纤维蛋白的形成。但由于电流法的不可靠性及单一性,所以很快被更灵敏、更易扩展的光学法所淘汰。
b. 光学法(比浊法)
光学法血凝仪是根据凝固过程中浊度的变化来测定凝血功能。
根据待验样品在凝固过程中光的变化来确定检测终点的。当向样品中加入凝血激活剂后,随着样品中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过程,样品的光强度逐步增加,仪器把这种光学变化描绘成凝固曲线,当样品完全凝固以后,光的强度不再变化。通常是把凝固的起始点作为 0%,凝固终点作为100%,把50%作为凝固时间。光探测器接收这一光的变化,将其转化为电信号,经过放大再被传送到监测器上进行处理,描出凝固曲线。
光学法凝血测试的优点在于灵敏度高、仪器结构简单、易于自动化 ; 缺点是样品的光学异常、测试杯的光洁度、加样中的气泡等都会成为测量的干扰因素。
c.磁珠法
早期的磁珠法是在检测杯中放入一粒磁珠,与杯外一根铁磁金属杆紧贴呈直线状,标本凝固后,由于纤维蛋白的形成,使磁珠移位而偏离金属杆,仪器据此检测出凝固终点,这类仪器也可称为平面磁珠法。早期平面磁珠法能有效克服光学法中样品本底干扰问题,但存在灵敏度低等缺点。
现代磁珠法出现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入商品化。现代磁珠法被称为双磁路磁珠法。双磁路磁珠法的测试原理如下: 测试杯的两侧有一组驱动线圈,它们产生恒定的交变电磁场,使测试杯内特制的去磁小钢珠保持等幅振荡运动。凝血激活剂加入后,随着纤维蛋白的产生增多,血浆的粘稠度增加,小钢珠的运动振幅逐渐减弱,仪器根据另一组测量线圈感应到小钢珠运动的变化,当运动幅度衰减到50%时确定凝固终点。
底物显色法(生物化学法)
底物显色法是通过测定产色底物的吸光度变化来推测所测物质的含量和活性的,该方法又可称为生物化学法。检测通道由一个卤素灯为检测光源,波长一般为 405nm。探测器与光源呈直线,与比色计相仿。
血凝仪使用产色底物检测血栓与止血指标的原理是 : 通过人工合成与天然凝血因子有相似的一段氨基酸排列顺序、并还有特定作用位点的小肽,并将可水解产色的化学基因与作用位点的氨基酸相连。测定时由于凝血因子具有蛋白水解酶的活性,它不仅能作用于天然蛋白质肽链,也能作用于人工合成的肽链底物,从而释放出产色基因,使溶液呈色。产生颜色的深浅与凝血因子活性成比例关系,故可进行精确的定量。目前人工合成的多肽底物有几十种,而最常用的是对硝基苯胺(PNA),呈黄色,可用405mm波长进行测定。
免疫学方法
在免疫学方法中以纯化的被检物质为抗原,制备相应的抗体,然后用抗原抗体反应对被检物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常用方法有 :
a.免疫扩散法。将被检物与相应抗体在一定介质中结合,测定其沉淀环大小,与标准进行比较,计算待测物浓度。此法操作简单,不需特殊设备,但耗时过长,灵敏度不高,仅适于含量较高凝血因子检测。
b.箭电泳。在一定电场中,凝胶支持物内的被检物与其相应抗体结合形成的一个个“火箭峰”,火箭峰的高度与其含量成正比,通过测定峰高并与标准比较进行定量测定。此法操作复杂,临床应用较少。
c.双向免疫电泳。 通过水平与垂直两个方向进行电泳可将某些分子结构异常的凝血因子进行分离。
d.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用酶标抗原或抗体和被检物进行抗原结合反应,经过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原或抗体及标本中的干扰物质,留下固定在管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然后加入酶的底物和色原性物质,反应产生有色物质,用酶标仪进行测定,颜色深浅与被检物浓度呈比例关系。该法灵敏度高,特异强,目前已用于许多止血、血栓成分检测。
e.免疫比浊法。 将被检物与其相应抗体混合形成复合物,从而产生足够大的沉淀颗粒,通过透射比浊或散射比浊进行测定。此法操作简便,准确性好,便于自动化。
⑦ 血友病是什么病
1、何为血友病?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凝血因子是人体内一组具有引起血液凝固、具有止血功能的生物活性蛋白,主要的凝血因子有十三种,常用罗马数字表示为:I、II….XIII(即凝血因子一、二…至十三)。如果血液中缺乏某一种凝血因子,血液就不容易凝固,从而引起出血性疾病。
2、血友病分哪些类型?
血友病依其缺乏凝血因子种类之不同,可分为:
(1)甲型血友病:是由于凝血因子八(即Ⅷ)缺乏引起,亦称作血友病A,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血友病,约占血友病人数的80%-85%,在某些高发地区甚至更高。
(2)乙型血友病:是由于凝血因子九(即IX)缺乏引起,亦称作血友病B,临床较甲型血友病少见,约占血友病人数的15%左右。
(3)丙型血友病:缺乏凝血因子十一(即Ⅺ缺乏,国外又称作Rosenthal综合征)。Ⅺ缺乏症在我国极为少见。
(4)获得性血友病(即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常由于自身因素导致某些凝血因子水平下降,或活性降低,如获得性凝血因子八(Ⅷ)缺乏症,常由于自身产生Ⅷ因子抗体,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导致获得性血友病(甲型血友病)。
3、血友病是如何遗传的?
在我国,血友病的社会人群发病率为5~10/10万,婴儿发生率约1/5000。血友病A、B均属于性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而丙型血友病(遗传性Ⅺ缺乏症)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在我国多数为甲型血友病为主,致病基因位于女性X染色体上,也就是女性携带基因,导致下一代男性发病,而下一代女性均为正常人。所以,血友病患者常有家族史,常见的遗传模式是:女性从上一代获得发病基因(携带者,不发病),然后遗传给下一代男性,也称“隔代遗传”。
4、血友病的常见症状及严重程度有哪些?
典型血友病患者常自幼年发病、自发或轻度外伤后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出血不能自发停止;从而在外伤、手术时常出血不止,严重者在较剧烈活动后也可自发性出血,特别是出血关节、肌肉等出血,导致严重的关节肿胀及肌肉缺血坏死,长期发作可以影响骨关节的生长发育,导致关节畸形及肌肉萎缩,以致四肢(主要为下肢)活动困难,严重者不能行走。血友病的出血特点为:(1) 出血不止:多为轻度外伤、小手术后;(2)与生俱来,伴随终身;(3)常表现为软组织或深部肌肉内血肿;(4)负重关节膝、踝关节等反复出血甚为突出,最终可致关节畸形,可伴骨质疏松、关节骨化及相应肌肉萎缩(血友病关节)。(5)出血的轻重与血发病类型及相关因子缺乏程度有关。
此外,可以出现血肿压迫症状及体征, 常见的有:(1) 血肿压迫周围神经可致局部疼痛、麻木及肌肉萎缩;(2) 压迫血管、输尿管引起症状;(3) 压迫胸腹腔等脏器,影响内脏功能。
5、如何诊断血友病?
血友病(常为男性发病),除根据上述遗传病史及出血症状外,还需要进一步如下检查:
(1)血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正常,严重出血者血红蛋白减少。
(2)凝血功能检测:凝血酶(PT)时间正常,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重型明显延长,轻型稍延长,亚临床型正常。
(3)其他检测:临床确诊常需要检测Ⅷ凝血活性。对任何程度的血友病患者,完全确诊可以进一步通过基因检查等手段,如常用PCR及基因芯片技术等。
此外,尚应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凝血因子缺乏症;如灭鼠药物中毒导致的凝血因子缺乏出血,抗凝药物如华法令等引起的出血。
6、如何治疗血友病患者的出血?
(1) 一般止血治疗,如使用抗纤溶药物及一般促进血小板聚集的止血药物等。对于严重的出血导致的关节及肌肉血肿,可以用绷带加压包扎或者沙袋等局部压迫和冷敷止血。。
(2) 凝血因子替代疗法:为主要疗法,即补充缺失的凝血因子。主要方法有:①:新鲜冰冻血浆(含有人体血液中所有的凝血因子),根据病情每日/每次200-400毫升不等。②:血浆冷沉淀物(主要含Ⅷ及纤维蛋白原等,其中Ⅷ浓度较血浆高5~10倍),根据病情,每次每日输注10-20 IU(国际单位)不等。③:凝血酶原复合物(含X、Ⅸ、Ⅶ、Ⅱ),为一般的替代治疗。④:血液提取的Ⅷ浓缩制剂,或基因重组活化的Ⅷ制剂(不同厂家,规格不同)。凝血因子的使用方法:根据Ⅷ的凝血活性,可以根据如下公式:首次输入活化Ⅷ (或Ⅸ)剂量(IU)=体重×所需提高的活性水平(%)÷2。最低止血要求Ⅷ水平达20%以上,出血严重或欲行中型以上手术者,应使Ⅷ或Ⅸ活性水平达40%以上。⑤:重组的人活化因子Ⅶ(rFⅦa,活化的七因子):可用于预防或治疗Ⅷ或Ⅸ缺乏的严重血友病患者的出血,常用剂量是90g/kg,每2~3小时静脉注射,直至出血停止。
(3)、药物治疗:疗效低于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如使用:去氨加压素(desmopressin,DDAVP)、达那唑(danazol)以及糖皮质激素改善血管通透性等。
(4)、家庭治疗:血友病患者的家庭治疗在国外已广泛应用。血友病患者及其家属应接受关疾病的病理、生理、诊断及治疗知识的教育,家庭治疗最初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除传授注射技术外,还包括血液病学、矫形外科、精神、心理学以及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的预防知识等。
(5)、外科治疗:有关节出血者应在替代治疗的同时,进行固定及理疗等处理。对反复关节出血而致关节强直及畸形的患者,可在补充足量凝血因子的前提下,行关节成型或人工关节置换术。
(6).其他治疗:如通过不同的基因疗法,使患者体内表达足量的凝血因子等,目前这些方法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还没有完全用于临床。
7、如何预防血友病的出血?
预防出血比替代治疗更重要,包括:(1) 加强宣教,避免剧烈活动,鼓励适当体力活动;(2)避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3)避免肌肉注射;(4)如需手术应在术前补充所缺乏的凝血因子;(5)有条件者应定期预防性补充相应凝血因子等。(6)血友病是许多有创操作的禁忌症,如拔牙、骨穿、外科手术等。在未给予凝血因子输注干预前,避免盲目进行操作。
8、有血友病家族史的孕妇如何进行优生优育?
俗话讲得好,防患于未然。既然血友病是女性携带导致下一代男性发病,那么就可以进行妊娠后的产前诊断,进行优生优育。对血友病患者家人特别是女性患者,应做基因检测。对于有家族史但无基因携带的女性,妊娠后可以放心的按正常程序分娩。而对于女性携带者,最好在妊娠后(一般12-14周内)做性别鉴定,若胎儿为女性,就可以按心做正常的足月分娩,如果胎儿为男性,则需要进行羊水穿刺等提取DNA检测血友病的严重程度,或者通过脐带血(大约在妊娠16-18周后)取样以测定凝血因子的缺乏程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进行治疗性流产手术,特别是胎儿凝血因子严重缺乏的孕妇,应尽早终止妊娠。此外,随着目前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可对基因携带者的女性进行体外受精,通过对受精卵的体外遗传学检测,确定有无基因携带,从而在众多的胚胎中,挑选出最健康的无基因携带的女性胚胎植入到妈妈的子宫内,以确保生出一个健康的宝宝。
因此,优生优育不但给一个有血友病家族史的家庭带来婚姻后的幸福,同时也为下一代孕育了健康的种子。
⑧ 怎样记住14个凝血因子
目前公认的凝血因子有14个,按罗马数字命名的有12个,尚有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和激肽释放酶原(PK)。因子VI是因子V的活化形式,已废用;除外因子IV为钙离子,其余均为蛋白质;除因子III存在于血管内皮组织,其余均存在于血浆中,且多在肝脏中合成。
下面是主要的凝血因子的中文名
I:纤维蛋白原
II:凝血酶原;
III:组织因子;
IV:钙离子;
V:易变因子;
VII:前转变素;
VIII:抗血友病因子A;
IX:抗血友病因子B;
X:stuart因子;
XI: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XII:接触因子;
XIII: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HK:高分子量激肽原;
PK:激肽释放酶原
1、I、II、III、IV因子常涉及,怎么进行记忆呢?
简记方法: 1纤2凝3组4钙(先拧足钙);
成语:一马当先,故I是纤维蛋白原。
2、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2,7,9,10
简记方法: 二七九十(儿去就食)。
3、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1,5,8,13
简记方法:我要八十三(我要活到83)。
4、甲型血友病:缺VIII因子,乙型血友病:缺IX因子,丙型血友病:缺XI因子。
简记方法:血友病,甲乙丙,酒吧里打110。
5、凝血瀑布
简记方法:
内皮十二十一九
组织加七外源走
八C P3 十激活
钙五P3 酶共有
十三激活有作用
分解纤原止血久!凝血的相关知识在检验里算是一个比较难和杂的内容,但是它确实一个很重要而且使用很频繁的知识,所以这需要我们重点去学习。无论是平时工作,还是职称考试都很常常考察凝血的内容,因为它比较杂,我们常常用一些很巧妙的方法去记忆,比如联想、口诀等等。这里闲鱼给大家分享一些记忆方法,闲鱼职称考试也有这么记忆过,还是很不错的,记住了基本上就不会忘,大家一起学习学习吧。
参与外源性凝血的凝血因子有:III、VII
参与内源性凝血的凝血因子有:XII、XI、VIII、IX
共同参与的凝血因子有:I、II、XIII、V、X
总结图:
拓展知识:
目前公认的凝血因子有14个,按罗马数字命名的有12个,尚有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和激肽释放酶原(PK)。因子VI是因子V的活化形式,已废用;除外因子IV为钙离子,其余均为蛋白质;除因子III存在于血管内皮组织,其余均存在于血浆中,且多在肝脏中合成。
下面是主要的凝血因子的中文名
II:凝血酶原;
III:组织因子;
IV:钙离子;
V:易变因子;
VII:前转变素;
VIII:抗血友病因子A;
IX:抗血友病因子B;
X:stuart因子;
XI: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XII:接触因子;
XIII: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HK:高分子量激肽原;
PK:激肽释放酶原
凝血中一些相似难以区分的几组:
一、I、II、III、IV因子常涉及,怎么进行记忆呢?
记忆方法: 1先2凝3组4钙,成语:一马当先,故I是纤维蛋白原。
二、甲型血友病:缺VIII因子,乙型血友病:缺IX因子,丙型血友病:缺XI因子。
记忆方法:8甲9乙11丙。酒吧(9,8)里打110,数字按大小顺序是甲乙丙。
三、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2,7,9,10
按2 7=9,9后面是10来记忆的,但后面还有很多因子,怎么把这个和维生素K记在一起呢?大家都知道有个抗凝剂叫EDTA-K2,所以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从2开始。
四、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1,5,8,13
13姨宁(凝)静地说:“我(5)要(1)发(8)财” 。13姨是受之前文章作者西瓜团子的影响,在此表示感谢。
五、接触激活因子:11,12,激肽释放酶(PK), 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
记忆方法:11,12 Happy(HMWK)(PK)地接触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