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植物病毒检测方法
植物病毒病是农业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目前还没有1种治疗效果较理想的药剂,对发病植株做到早期诊断及提前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植物病毒学历经近百年的发展,植物病毒的检测方法与手段也在不断发展与改进。常用的方法有侵染力测定法、血清学方法、电子显微镜计数和分子生物学法等。
1.4.1侵染力测定法
侵染力测定法是将病毒样本接种在植物上,根据侵染力的大小定量。它的灵敏度在所有定量法中是比较高的,而且是其他定量法的基础。设计一种新的定量法,如果不经过侵染力的验证,将无法判断测定的是病毒或者是具有侵染力的病毒。侵染力测定法包括局部枯斑法、淀粉-碘斑法、系统感染率的测定法等。侵染力测定多用粗汁液来接种,为了避免抑制物质的作用和使半叶枯斑数目控制在一定范围,须用缓冲液稀释接种物。
局部枯斑法 1929年F.O.Holmes发现TMV在心叶烟(Nicotiana glutinosa)接种叶片上引起局部坏死斑点,在一定的病毒浓度范围内,所产生的斑点数目与病毒浓度成正比例。这一发现成为病毒侵染性定量测定的基础(田波,1987)。所有机械传染的病毒都有可能应用局部斑点法,但实际上只有少数病毒具有可用于定量测定的局部斑寄主。一个待测样品所形成的斑点数目除取决于接种物中病毒浓度外,还受试验植物种类、环境条件和接种物中是否含有病毒抑制物质的影响。
淀粉-碘斑法 当所研究的病毒没有过敏性枯斑寄主时,采用此法。Holmes(1931)发现TMV接种的烟叶上有时形成明显的黄化斑块,但不能用于计数。将这种接种叶用95%乙醇加热到80℃固定,然后用I2和KI混合液(10克I2,30克KI,1500毫升H2O)染色时,则侵染点处出现淀粉-碘的蓝色反应。当下午采摘叶片,褪色过夜,然后用碘液染色,则侵染点较周围组织着色浅;当采摘叶片前,植株先在黑暗中放几个小时,再用碘液染色,则侵染点组织着色深。这是由于病毒侵染既降低光合组织中碳水化合物的形成,也降低碳水化合物从光合组织中的运出。淀粉-碘染色的强弱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不如局部枯斑法可靠,但在标准化条件下仍可用于侵染性的定量测定。
侵染性滴度法 当上述方法都不适用时,可采用侵染性滴度法。即把欲测定样品用缓冲液稀释,可用十倍稀释、成倍稀释、半倍稀释或更低稀释。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需用大量实验植物,但可得到较好的结果。此方法可用于介体传染的病毒。
㈡ 乙肝病毒定量检测磁珠法和别的方法有啥不同吗
首先,要明白乙肝病毒的定量检测分为两个步骤,一是提取,二是检测
其次,所谓的磁珠法通常指的是提取的方法,也就是利用核酸提取磁珠(豫洛械备20170054号)对血清样本进行乙肝病毒DNA的提取,然后再通过其他方法(一般是qPCR)进行定量检测
所以,不同点仅仅是提取方法的不同,检测方法是一致的
当然,提取方法的不同,会造成提取结果的不同,从而造成检测结果的不同,不过通常情况下,磁珠法的灵敏度更高,检出限更低,也就是当体内乙肝病毒含量很低的时候,别的方法可能检测不到,而通过磁珠法或许就能检测出来
㈢ 如何检测病毒的效价或毒力
确定病毒的毒力最常用经典方法:TCID50,半数细胞培养物感染量;EID50,半数鸡胚感染量,还有就是用动物测定LD50。
一般如果做毒力检测,最常用,也是最直接的就是做生物测定。
间接测定的话,可以用ELISA、电泳、HPLC等各种方法进行毒素的测定,当然如果你确定病毒的毒力因子的话,也可以用PCR、Western进行检测。
㈣ 核酸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原理都有哪些
核酸检测的主要原理其实是反转录和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也叫做RT-PCR。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进行的核酸检测也主要采用此种方式。简单来说就是采取患者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检测人员通过。核酸提取试剂盒提取患者标本里边儿的核酸,然后把提取到的核酸放进检测试剂中进行复制扩增。然后再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判断如果是阴性代表没有感染,如果是阳性代表有感染。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会存在假阴性的可能,所以可以选择多次测量。如果连续两次核酸检测为阴性,同时没有临床症状可以排除感染,并且对已经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如果连续两次检测核酸为阴性,注意间隔时间必须大于一天,同时临床症状缓解,影像学好转也可以解除隔离。
㈤ 迄今为止,我国检测新冠病毒有哪些方法
1、荧光PCR法。PCR法指的是聚合酶链式反应,能将微量的DNA大幅增加。荧光PCR检测的原理为——随着PCR的进行,反应产物不断累积,荧光信号强度也等比例增加。最后通过荧光强度变化监测产物量的变化,从而得到一条荧光扩增曲线图。
2、联合探针锚定聚合测序法。这种检测主要是用专门的仪器检测测序载片上DNA纳米球携带的基因序列。这种检测的灵敏度高,不容易漏诊,但结果也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准。
3、恒温扩增芯片法。检测原理是基于核酸之间的互补结合特性开发的一种检测方式,能够用于定性或定量测量存在于生物体内的核酸。
4、病毒抗体检测。抗体检测试剂是检测血清中由病毒进入人体后刺激人体产生的IgM或IgG抗体,IgM抗体出现较早,IgG抗体出现较晚。
5、胶体金法。胶体金法是用胶体金试纸进行检测,也就是常说的快速检测试纸。这种试纸经过特殊标记,上面有孔,用于滴入受检者的血清样本。
6、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化学发光法是一种高度敏感的免疫检测,凡具有抗原性的物质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测定。
㈥ 病毒检测方法
检测病毒方法有:特征代码法、校验和法、行为监测法、软件模拟法, 这些方法依据的原理不同,实现时所需开销不同,检测范围不同,各有所长。
1、特征代码法:
特征代码法被早期应用于SCAN、CPAV等着名病毒检测工具中。国外专家认为特征代码法是检测已知病毒的最简单、开销最小的方法。
2、校验和法:
将正常文件的内容,计算其校验和,将该校验和写入文件中或写入别的文件中保存。在文件使用过程中,定期地或每次使用文件前,检查文件现在内容算出的校验和与原来保存的校验和是否一致,因而可以发现文件是否感染,这种方法叫校验和法,它既可发现已知病毒又可发现未知病毒。在SCAN和CPAV工具的后期版本中除了病毒特征代码法之外,还纳入校验和法,以提高其检测能力。
3、行为监测法:
利用病毒的特有行为特征性来监测病毒的方法,称为行为监测法。通过对病毒多年的观察、研究,有一些行为是病毒的共同行为,而且比较特殊。在正常程序中,这些行为比较罕见。当程序运行时,监视其行为,如果发现了病毒行为,立即报警。
4、软件模拟法:
多态性病毒每次感染都变化其病毒密码,对付这种病毒,特征代码法失效。因为多态性病毒代码实施密码化,而且每次所用密钥不同,把染毒的病毒代码相互比较,也无法找出相同的可能做为特征的稳定代码。虽然行为检测法可以检测多态性病毒,但是在检测出病毒后,因为不知病毒的种类,难于做消毒处理。
㈦ 溶源性细菌有哪些特点病毒鉴定的方法有哪些
大多数烈性噬菌体(virulentphage)在感染敏感细菌细胞后,经过一个潜伏期(eclipseperiod),即细胞内营养生长和繁殖循环后,便可引起宿主细胞裂解,并释放出成百上千的噬菌体粒子,这就是所谓的噬菌体裂解反应(lyticresponse)然而有一些温和噬菌体除了能产生裂解繁殖外,它的基因组还可以被整合到宿主染色体DNA上,并且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中。整合后的噬菌体基因组能随宿主DNA一起复制,当细菌分裂产生子代细胞时,其子代染色体DNA中都带有整合的噬菌体基因组,这种噬菌体基因组的整合作用就称为噬菌体的溶原化(lysogenization)。染色体DNA上整合有噬菌体基因组的宿主细胞,不会因为噬菌体感染而发生裂解的这种现象称为溶原现象(lysogenesis),整合有噬菌体基因组的宿主细胞叫做溶原菌(lysogen),而被整合的噬菌体基因组叫做原噬菌体(prophage)。
㈧ 病毒鉴定常用方法有哪些
寨卡病毒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等。寨卡病毒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目前主要采用病毒核酸检测。
开展蚊媒寨卡病毒检测时,对捕获的伊蚊成蚊或幼虫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开展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时,应同时考虑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可能。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实验室检测应按照相应的技术指南开展。
(一)临床标本检测。
1.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主要适用于急性期血液标本,一般认为发病7天内检测阳性率高。
(1)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是目前早期诊断寨卡病毒病的主要检测手段。
(2)病毒分离: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BHK21、Vero)进行分离培养,出现病变以后,用检测核酸的方法鉴定病毒。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2.血清学检测
(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发病3天后可检出病毒特异性IgM抗体,但发病7天后检出率高。可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IgM抗体阳性,提示患者可能新近感染寨卡病毒,但寨卡病毒IgM抗体与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等黄病毒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
(2)中和抗体: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方法检测。患者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阳转或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且排除登革、乙脑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可以确诊。
(二)媒介标本检测。
1.标本处理
将分类后的伊蚊成蚊或幼虫,按照采集地点,每10~20只为一份进行研磨处理。
2.病毒核酸检测
用RT-PCR的方法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
3.病毒分离
病毒核酸阳性的标本进行病毒分离。
㈨ HBV-DNA定量检测是什么
针对此问题,专家解答:HBV-DNA定量检测是判断乙肝病毒复制和传染的常用手段,检测方法主要有荧光定量PCR技术、竞争PCR技术、PCR酶联免疫吸附法、荧光标记引物法和PCR酶联化学发光法,其中临床上最先进的HBV-DNA检测方法是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但由于此技术要求较高,临床尚未普遍应用。
小贴士:HBV-DNA定量检测结果的正常值应<10的3次方或
㈩ HBV-DNA检测方法有哪些
斑点杂交法是传统的老方法,检测成本低,但是检测的灵敏度不高,而且准确度也不高,只能定性检测乙肝病毒DNA,不能定量;PCR法是基因检测中使用最多的方法我国是一个肝炎大国,其中乙肝病毒携带者都占四川人口的十分之一,政府为了改变现状,下决心大力宣传普及乙肝知识,卓有成效,以前的许多乙肝盲现在也知道HBV-DNA了,但是还有许多人可能了解不够全面,今天肝病专家就开展一次知识普及课堂,专门说明,希望广大朋友能对此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目前我们常用的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斑点杂交法,还有一种是PCR法。我们下面对这两种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推荐阅读:乙肝病毒DNA的正常值是多少一、斑点杂交法此方法是传统的老方法,检测成本低,但是检测的灵敏度不高,而且准确度也不高,只能定性检测乙肝病毒DNA,不能定量。也就是说只能检测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DNA是阴性还是阳性,而不能检测出机体内乙肝病毒的数量。推荐阅读:什么是乙肝病毒定量检查二、PCR法PCR法是基因检测中使用最多的方法,是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简称,是一种酶促反应。此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待测基因扩增到上百万倍,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基因诊断的准确度,保证此检查方法的灵敏度。分为三步,第一是对待测的基因进行PCR,然后电泳此结果,接下来就是对此结果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