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海鲜牡蛎检测菌落总数和大肠杆菌用什么方法检测
菌落总数用平皿法,单位是个/ml(每毫升或毫克里面有多少的完整的菌落)方法是:在无菌操作的前提条件下,吸取1ml的原液加入到9cm的平皿里,在倒入3-5ml(37℃)的营养琼脂,在37℃的温箱里培养24小时,取出来计算它的菌落单位总数就行。
大肠杆菌用发酵法,单位是MPN/100ml(每100毫升或毫克的样品里面最大可能菌落形成单位)方法是15管法(适合食品)或9管法(适合非食品如游泳池水)用乳糖胆盐发酵管。
致病菌用培养法,只要符合相应的化学,生物试验就可以判断为某致病均阳性。
(1)菌群多样性传统检测方法扩展阅读:
大肠菌群、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常规项目,通常采用的传统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较长的培养时间,而采用Petrifilm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计数纸片(PEC)和Petrifilm金黄色葡萄球菌测试片(STX)只需24~48小时。
大肠菌群、大肠杆菌检测纸片含有改良的VRB(Violet Red Bile)培养基及葡萄糖普酸酶指示剂。绝大多数大肠杆菌能产生R一葡萄糖普酸酶,与培养基中的指示剂反应,产生蓝色沉淀环绕在大肠杆菌菌落周围,表面覆盖的胶膜,可留住发酵乳糖产生的气体,形成蓝色和深蓝色的菌落并有气泡相连。
② 怎么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微生物群落的种群多样性一直是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学科研究的重点。近几年来,微生物群落结构成为研究的热点。首先,群落结构决定了生态功能的特性和强弱。其次,群落结构的高稳定性是实现生态功能的重要因素。再次,群落结构变化是标记环境变化的重要方面。因此,通过对目标环境微生物群落的种群结构和多样性进行解析并研究其动态变化,可以为优化群落结构、调节群落功能和发现新的重要微生物功能类群提供可靠的依据。
从年代上来看,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解析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依赖传统的培养分离方法,依靠形态学、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较进行分类鉴定和计数,对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认识是不全面和有选择性的,方法的分辨水平低。在70和80年代,研究人员通过对微生物化学成分的分析总结出了一些规律性的结论,从而建立了一些微生物分类和定量的方法即生物标记物方法,对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认识进入到较客观的层次上。在80和90年代,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以DNA为目标物,通过rRNA基因测序技术和基因指纹图谱等方法,比较精确地揭示了微生物种类和遗传的多样性,并给出了关于群落结构的直观信息。
1 传统培养分离方法
传统培养分离方法是最早的认识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方法,自1880年发明以来一直到
现在仍被广泛使用。传统培养分离方法是将定量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中,在一定的温度下培养一定的时间,然后对生长的菌落计数和计算含量,并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构造,结合培养分离过程生理生化特性的观察鉴定种属分类特性。培养分离方法采用配比简单的营养基质和固定的培养温度,还忽略了气候变化和生物相互作用的影响,这种人工环境与原生境的偏差使得可培养的种类大大减少(仅占环境微生物总数的0.1%~10%[1])。而且,此方法繁琐耗时,不能用于监测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
2 群落水平生理学指纹方法(CLPP)
通常认为微生物所含的酶与其丰度或活性是密切相关的。酶分子对于所催化的生化反应特异性很高,不同的酶参与不同的生化反应。如果某一微生物群落中含有特定的酶可催化利用某特定的基质,则这种酶-底物可作为此群落的生物标记分子之一,标记了某种群的存在。由Garlan和Mills[2]于1991年提出的群落水平生理学指纹方法(CLPP)是通过检测微生物样品对底物利用模式来反映种群组成的酶活性分析方法。具体而言,CLPP分析方法就是通过检测微生物样品对多种不同的单一碳源基质的利用能力,来确定那些基质可以作为能源,从而产生对基质利用的生理代谢指纹。由BIOLOG公司开发的BIOLOG氧化还原技术,使得CLPP方法快速方便。商业供应的BIOLOG微平板分两种:GN和MT,二者都含有96个微井,每一
128 生态环境 第14卷第1期(2005年1月)
微井平板的干膜上都含有培养基和氧化还原染料四唑[3]。其中,BIOLOG的GN微平板含有95种不同碳源和一个无碳源的对照井,而MT微平板只含有培养基和氧化还原染料,允许自由地检测不同的碳源基质[3]。检测的方法是:将处理的微生物样品加入每一个微井中,在一定的温度下温育一定的时间(一般为12 h),在温育过程中,氧化还原染料被呼吸路径产生的NADH还原,颜色变化的速率取决于呼吸速率,最终检测一定波长下的吸光率进行能源碳的利用种类及其利用程度的分析[4]。
BIOLOG方法能够有效地评价土壤和其它环境区系的微生物群落结构[3~6]。其优点是操作相对简单快速,而且少数碳源即能区别碳素利用模式的差别[5]。然而,BIOLOG体系仅能鉴定快速生长的微生物,而且,测试盘内近中性的缓冲体系、高浓度的碳源及有生物毒性的指示剂红四氮唑(TTC)使得测试结果的误差进一步增大。姚槐应[5]的研究表明,应根据测试对象的特点(例如pH,碳源利用类型及利用能力)改进BIOLOG体系,并且,有必要研究更好的指示剂来取代TTC。
3 生物标记物方法
生物标记物(Biomakers)通常是微生物细胞的生化组成成分,其总量通常与相应生物量呈正相关。由于特定结构的标记物标志着特定类型的微生物,因此一些生物标记物的组成模式(种类、数量和相对比例)可作为指纹估价微生物群落结构。由于分类的依据是从混合微生物群落中提取的生化组成成分,潜在地包括所有的物种,因而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并且分析简便快速,适于定性甚至半定量地检测微生物体系的动态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常用于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生物标记物方法包括:醌指纹法(Quinones Profiling)、脂肪酸谱图法(PLFAs和WCFA-FAMEs)。测定时,首先使用合适的提取剂提取环境微生物样品中的这些化合物并加以纯化,然后用合适的溶剂制成合适的样品用GC或LC检测,最后用统计方法对得到的生物标记物谱图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3.1 醌指纹法(Quinones Profiling)
呼吸醌广泛存在于微生物的细胞膜中,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在电子传递链中起重要作用[7]。醌的含量与土壤和活性污泥的生物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的研究表明,醌含量可用作微生物量的标记[8]。有两类主要的呼吸醌:泛醌(ubiquinone, UQ)即辅酶Q和甲基萘醌(menaquinone,MK)即维生素K[9]。醌可以按分子结构在类(UQ和MK)的基础上依据侧链含异戊二烯单元的数目和侧链上使双键饱和的
氢原子数进一步区分。研究表明,每一种微生物都含有一种占优势的醌[7],而且,不同的微生物含有不同种类和分子结构的醌[9]。因此,醌的多样性可定量表征微生物的多样性,醌谱图(即醌指纹)的变化可表征群落结构的变化。
用醌指纹法描述微生物群落的参数[7]有:(1)醌的类型和不同类型的醌的数目;(2)占优势的醌及其摩尔分数含量;(3)总的泛醌和总的甲基萘醌的摩尔分数之比;(4)醌的多样性和均匀性;(5)醌的总量等。对两个不同的群落,由上述分析所得数据可以计算出另一个参数____非相似性指数(D),用于定量比较两个群落结构的差异。
醌指纹法具有简单快速的特点,近几年来广泛用于各种环境微生物样品(如土壤,活性污泥和其它水生环境群落)的分析。
考察了醌指纹法分析活性污泥群落的分析精度,证明此方法是一种可靠的分析方法。然而,醌指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不能反映具体哪个属或哪个种的变化。 3.2 脂肪酸谱图法(PLFAs、WCFA-FAMEs和其它方法)
从微生物细胞提取的脂肪类生化组分是重要的生物量标记物,例如,极脂(磷脂)、中性脂类(甘油二酯)可分别作为活性和非活性生物量的标记物[10]。更重要的是,提取脂类的分解产物____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的混合的长链脂肪酸,隐含了微生物的类型信息,其组成模式可作为种群组成的标记。多种脂肪酸谱图法广泛用于土壤、堆肥和水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型和动态监测[11~13]。
常用的脂肪酸谱图法可分为两种:磷脂脂肪酸(PLFAs)谱图法和全细胞脂肪酸甲酯(WCFA-FAMEs)谱图法[14]。二者分析的对象实质上都是脂肪酸甲酯,不同之处在于提取脂肪酸的来源不同。磷脂脂肪酸(PLFAs)谱图法提取的脂肪酸主要来源于微生物细胞膜磷脂即来源于活细胞,全细胞脂肪酸甲酯(WCFA-FAMEs)谱图法提取的脂肪酸来源于环境微生物样品中的所有可甲基化的脂类即来源于所有的细胞(包括活细胞和死细胞)。因此,磷脂脂肪酸(PLFAs)谱图法的优点在于准确,可靠;全细胞脂肪酸甲酯(WCFA-FAMEs)谱图法的优点在于提取简捷,所需样品量少。对多个环境微生物样品分析而言,先用WCFA-FAMEs谱图法预先筛选再用PLFAs法进行分析是提高效率的较佳选择。
脂肪酸谱图分析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脂肪酸,采用GC分析仪达到分离不同结构的分子的目的;另一种是脂肪酸甲基化产物____脂肪酸甲酯,采用GC-MS分析仪进行不同分子的分离和鉴定。
③ 怎么用r语言进行dna菌群多样性分析
基因测序分析微生物菌群结构 NA是什么意思
微生物群落测序是指对微生物群体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分析测序序列的构成分析特定环境中微生物群体的构成情况或基因的组成以及功能。借助不同环境下微生物群落的构成差异分析我们可以分析微生物与环境因素或宿主之间的关系,寻找标志性菌群或特定功能的基因。对微生物群落进行测序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16s rDNA,18s rDNA,ITS区域进行扩增测序分析微生物的群体构成和多样性;还有一类是宏基因组测序,是不经过分离培养微生物,而对所有微生物DNA进行测序,从而分析微生物群落构成,基因构成,挖掘有应用价值的基因资源。以16s rDNA扩增进行测序分析主要用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构成的分析,目前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也可以基于16s rDNA的测序对微生物群落的基因构成和代谢途径进行预测分析,大大拓展了我们对于环境微生物的微生态认知。目前我们根据16s的测序数据可以将微生物群落分类到种(species)(一般只能对部分菌进行种的鉴定),甚至对亚种级别进行分析,几个概念:16S rDNA(或16S rRNA):16S rRNA 基因是编码原核生物核糖体小亚基的基因,长度约为1542bp,其分子大小适中,突变率小,是细菌系统分类学研究中最常用和最有用的标志。16S rRNA基因序列包括9个可变区和10个保守区,保守区序列反映了物种间的亲缘关系,而可变区序列则能体现物种间的差异。16S rRNA基因测序以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为主,核心是研究样品中的物种分类、物种丰度以及系统进化。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在微生物的免培养分析中经常用到,通过提取样品的总基因组DNA,利用16S rRNA或ITS的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通过测序以后就可以分析样品中的微生物多样性,那怎么区分这些不同的序列呢,这个时候就需要引入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一般情况下,如果序列之间,比如不同的 16S rRNA序列的相似性高于97%就可以把它定义为一个OTU,每个OTU对应于一个不同的16S rRNA序列,也就是每个OTU对应于一个不同的细菌(微生物)种。通过OTU分析,就可以知道样品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和不同微生物的丰度。测序区段:由于16s rDNA较长(1.5kb),我们只能对其中经常变化的区域也就是可变区进行测序。16s rDNA包含有9个可变区,分别是v1-v9。一般我们对v3-v4双可变区域进行扩增和测序,也有对v1-v3区进行扩增测序。
④ 生物材料检验的传统方法有哪些传统的检验方法与新方法相比有什么优缺点
主要有三种,两者是互补的。
微生物传统检测方法主要指传统的培养检测方法、经典的PCR等分子检测方法、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免疫学检测方法等等,很多这些传统的检测方法都作为经典写进了国标,在很多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性。
但不可否认,很多微生物传统检测方法过程繁琐、质量难控、费时费力、易发生主观片面错误。
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发展了很多微生物新兴检测方法,如基于物理方法——气味指纹技术、基于化学方法——光谱指纹技术、基于代谢方法——色谱指纹技术等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微流控芯片技术,基于CRISPR分子检测技术。
这些新兴检测方法操作简单、准确性好、高灵敏度、快速自动化检测及分析,极大弥补了微生物传统检测方法的不足;未来微生物检测发展方向,还是要结合传统检测方法与新兴检测方法的互补。
⑤ 大肠杆菌的检测方法
多管发酵法。
多管发酵法是一种检测水体中大肠杆菌的传统方法,这种方法是在44.5℃的含有荧光底物的培养基上连续培养24h,而后能产生分解荧光底物——葡萄糖醛酸酶,从而释放出荧光产物,进而使培养基在紫外光照射下产生特征荧光。此方法可被用来对原样品中的菌落数作统计学估计。
在单料或双料乳糖胆盐发酵管内发酵,分离培养试验,利用伊红美蓝培养皿分离,接着是在乳糖发酵管中进行二次发酵,最后通过芽孢染色、革兰氏染色、显微镜观察等来完成。多管发酵法对试验条件要求不高,成本低,但是检测时间较长,容易受其他条件干扰,进而影响到测定结果的精确度。
(5)菌群多样性传统检测方法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检样时注意无菌操作。
2、稀释时采用的稀释液可以用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接种时可采用九管法,设置三个梯度,分别为0.1g/mL、0.01g/mL、0.001g/mL,每一个稀释度的试管应充分混匀。
3、每次实验需要有阴性对照。
4、使用小倒管培养基配制时,为排净气泡,灭菌时不要把试管的盖子盖的太紧,灭菌后注意观察一下倒管中的气体是否排完全、
5、高压灭菌后等高压灭菌锅的压力表达到0,取出培养基放到冰箱冷却,效果会比较好。
⑥ 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方法
检测遗传多样性的方法随生物学尤其是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和完善。从形态学水平、细胞学(染色体)水平、生理生化水平、逐渐发展到分子水平。然而不管研究是在什么层次上进行,其宗旨都在于揭示遗传物质的变异。任何检测遗传多样性的方法,或在理论上或在实际研究中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还找不到一种能完全取代其它方法的技术。因此,包括传统的形态学、细胞学以及同工酶和DNA 技术在内,各种方法都能提供有价值的资料,都有助于我们认识遗传多样性及其中的生物学意义。
⑦ 几种常用实验动物与人肠道主要菌群多样性比较
论文英文摘要
人类是由10%的人体细胞和90%的微生物细胞共同组成的“超级生物体”。人的肠道中栖息着大约1014个,1000多种微生物,是人和动物体最庞大而复杂的生物群落,其主要分为与宿主共生的生理性细菌(类杆菌、双歧杆菌属、拟杆菌等),与宿主共栖的条件性致病菌(肠肝菌、肠球菌等)以及大多数为过路菌的病原菌(变形杆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等),主要分布在结肠部位,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保持着共生和拮抗关系,从消化、营养吸收、能量供应、脂肪代谢、免疫调节、药物代谢和毒性等诸多方面影响人和动物的健康状况。 对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微生物的选择性培养,或者是通过直接形态学观察来获得部分信息,再进行鉴定和分类。传统培养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培养过程费时费力,易受操作方法的影响,敏感度低,大多数微生物很难或不能用现有的技术分离培养;培养技术只能定性检测可培养的细菌,不能鉴定未知的细菌,不能正确的反映肠道微生物群体的数量和多样性,使人类不能全面了解肠道微生物之间和与宿主的相互关系,阻碍了人类对肠道微生物的认识。
⑧ 请教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
微生物群落的种群多样性一直是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学科研究的重点。近几年来,微生物群落结构成为研究的热点。首先,群落结构决定了生态功能的特性和强弱。其次,群落结构的高稳定性是实现生态功能的重要因素。再次,群落结构变化是标记环境变化的重要方面。因此,通过对目标环境微生物群落的种群结构和多样性进行解析并研究其动态变化,可以为优化群落结构、调节群落功能和发现新的重要微生物功能类群提供可靠的依据。
从年代上来看,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解析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依赖传统的培养分离方法,依靠形态学、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较进行分类鉴定和计数,对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认识是不全面和有选择性的,方法的分辨水平低。在70和80年代,研究人员通过对微生物化学成分的分析总结出了一些规律性的结论,从而建立了一些微生物分类和定量的方法即生物标记物方法,对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认识进入到较客观的层次上。在80和90年代,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以DNA为目标物,通过rRNA基因测序技术和基因指纹图谱等方法,比较精确地揭示了微生物种类和遗传的多样性,并给出了关于群落结构的直观信息。
1 传统培养分离方法
传统培养分离方法是最早的认识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方法,自1880年发明以来一直到
现在仍被广泛使用。传统培养分离方法是将定量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中,在一定的温度下培养一定的时间,然后对生长的菌落计数和计算含量,并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构造,结合培养分离过程生理生化特性的观察鉴定种属分类特性。培养分离方法采用配比简单的营养基质和固定的培养温度,还忽略了气候变化和生物相互作用的影响,这种人工环境与原生境的偏差使得可培养的种类大大减少(仅占环境微生物总数的0.1%~10%[1])。而且,此方法繁琐耗时,不能用于监测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
2 群落水平生理学指纹方法(CLPP)
通常认为微生物所含的酶与其丰度或活性是密切相关的。酶分子对于所催化的生化反应特异性很高,不同的酶参与不同的生化反应。如果某一微生物群落中含有特定的酶可催化利用某特定的基质,则这种酶-底物可作为此群落的生物标记分子之一,标记了某种群的存在。由Garlan和Mills[2]于1991年提出的群落水平生理学指纹方法(CLPP)是通过检测微生物样品对底物利用模式来反映种群组成的酶活性分析方法。具体而言,CLPP分析方法就是通过检测微生物样品对多种不同的单一碳源基质的利用能力,来确定那些基质可以作为能源,从而产生对基质利用的生理代谢指纹。由BIOLOG公司开发的BIOLOG氧化还原技术,使得CLPP方法快速方便。
⑨ 肠道菌群检测是什么如何检测
肠道菌群检测是通过对人体粪便的提取物检测肠道菌群状况,比例是否正常,存在哪些问题和风险。对于前述适应症疑似患者,治疗前均需进行肠道菌群进行多项常规生物指标检测,以初步判断患者肠道菌群状况。
在进行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疑似患者进行肠道菌群基因检测,并对结果进行详尽解读,以便给患者菌群移植治疗制定个性化精准菌群移植治疗方案。
⑩ PCR-DGGE分析菌群多样性的目的和前景是什么
因为有的菌在实验室的条件下还是不能够培养,进而进一步用来做具体的分析,所以人们就想用其他的方法去了解这些菌,DGGE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DGGE能够让人们了解到人们一些环境中不能在实验室中培养的微生物的多样性,得到他的多样性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得到其中每种菌的16SrDNA条带,拿到公司进行测序之后,再在NCBI之类的网站上进行比对,进而去了解这些微生物(如果你测得的序列在一些基因序列网站上都没有发现,那好了,恭喜你发现了一种新的微生物)。
关于就业,以后可以进入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生物公司或者科研机构或者其他相关方面的。
有一个quantity one 的软件可以分析跑后的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