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方法技巧 > 如何比较两种络合方法的可行性

如何比较两种络合方法的可行性

发布时间:2025-05-25 03:03:54

‘壹’ 花青素的纯化方法

原花青素(简称PC)是植物界中广泛存在的一大类多酚类化合物。植物化学家通常将从植物中 分离得到的一切无色的,在无机酸存在和加热处理下能产生红色的花青素(cyanidin)的一类多酚化 合物统称为原花青素。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原花青素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一系列化学反应已 被初步揭示,这类天然产物在医药、食品、日用化 学品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阔。全世界对原花青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其中对原花青素提取、分离、纯 化方法的研究是一大重点,现将原花青素提取、分 离、纯化方法综述如下。

1 原花青素的提取方法

植物材料中原花青素的提取率与材料的状况和 提取条件密切相关。植物材料的贮存、干燥、粉碎 度,提取溶剂、温度等都可能导致原花青素化学结 构的变化和提取率的改变,从而改变原花青素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

当测定原材料中的原花青素含量时,贮存时间 越长,可能会导致测定结果降低。同时样品中的水 分含量也会导致测定结果降低。而且干燥条件的不 同也会导致提取率的变化,最好是采用冷冻干燥, 避免高温。

样品提取前一般要经过粉碎,通常较细的粉末 有利于提取,但过细时提取率反而会降低。

提取剂的选择也是影响提取率的关键因素。因 为原花青素在植物体内通常与蛋白质、多糖等以氢 键和疏水键形式形成稳定的分子复合物,原花青素 分子间也是如此。因此原花青素的提取剂,不仅要 求对其有很好的溶解性,而且还必须有氢键断裂作 用。因此有机溶剂和水的复合体系(有机溶剂占总 体积的50%~70%)最适合提取。有机溶剂的提 取能力顺序为丙醇<乙醇<甲醇<丙酮<四氢呋喃,其中应用较多的是丙酮一水体系和甲醇一水体 系。

当植物样品中铁等金属离子含量较大时,原花 青素在中性条件下与金属离子发生络合沉淀,沉积 在纤维中不利于提取。此时也必须采用酸化溶剂, 一方面断裂原花青素与蛋白质、多糖及本身离子间 的氢键和疏水键,另一方面断裂原花青素一金属离 子络合键,提高提取率。

1.1 传统有机溶剂提取

Ayroles等在1991年发明酮类化合物水溶液作 提取剂提取银杏叶中的原花青素的方法。采用酮类化合物的水溶液作提取剂,提取液过滤后,用碱调 节滤液pH值至9左右,使原花青素沉淀,再用酸 调节滤液至pH值为2左右,在(NH4) SO 存在条件下用c ~c 酮类萃取滤液中的原花青素,除去酮类 化合物,干燥。

Romanczyk等发明从可可中提取原花青素时, 对脱脂可可豆用质量分数70%MeOH/去离子水提 取后,再用质量分数70%丙酮/去离子水溶剂提取 2次,真空浓缩,除去有机溶剂后,再溶于水中, 用CHC1,提取,其水相用乙酸乙酯提取后,真空浓 缩除去乙酸乙酯,水相冷冻干燥,得到原花青素。

1.2 绿色溶剂—— 水提取技术

由于丙酮等有机溶剂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产品 的有毒有机物残留,人们在大力发展对环境友好的绿色提取技术。1998年Duncan和Gilmour发明一 种从植物材料(树皮、树叶、葡萄籽、皮、大豆、绿茶)中提取原花青素的方法。将材料粉碎(≤15 mm),常压、60℃~100℃或高压100℃~125℃条 件下采用脱氧热水提取(1 min~20 h),过滤采用超滤 或反渗透或两者连用,浓缩滤液,真空喷雾或冷冻 干燥,此法主要是提取分子量≤5 000 D的水溶性原花青素,得率为0.5%~10.0%之间,通常为6.5% 一9.6% (随取样部位的差异而定),分离得到原花 青素B 、B,、B 和c 。获得的产物对AAPH引发 的亚油酸的氧化有明显抑制作用,1肛g/mL能达 到70%~79%的抑制率。毒理学检测表明:对于按人体重剂量给药组和100倍人体重量的剂量给药组 24 h内无毒害和副作用产生,慢性毒理学(5个月) 实验也无明显毒、副作用。

1999年Karim等人发明了在加压条件下,采用 脱氧去离子水提取植物材料中的原花青素。将提取 液超滤后,采用疏水性微孔聚合物树脂作填料的柱 色谱方法,选用极性洗脱液(乙醇+水)洗脱,将 洗脱液采用反渗透方法除去乙醇,干燥得到原花青素。

1.3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孙传经等发明一种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加丙酮 和水组成的极性改性剂,从银杏叶中萃取含有原花青素提取物的方法。在萃取温度60℃~90℃,萃取 压力20 MPa~35 MPa下加入丙酮与水的体积比为 (50%~80%):(50%~20%)的极性改性剂,萃 取时向2 h-4 h,进行静态、动态萃取。萃取液经传统的树脂浓缩和喷雾干燥器干燥,得到精制银杏叶 提取物。产品含银杏黄酮甙>35 g/100 g,萜内酯> 8 g/100 g,原花青素<7 g/100 g,酚酸<5 mg/kg。该法的优点是流程短,能萃取最强的天然抗氧化剂原花青素。2000年孙传经等又发明一种超临界CO 从黑加仑籽中提取黑加仑籽油和原花青素低聚物的方法。该法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利用超临界 CO 提取黑加仑籽油,控制萃取压力在25 MPa一 29 MPa,温度为60℃ ;第二步是超临界CO2加人 丙酮与水的体积比为70:30的改性剂,CO 与改性 剂流量体积比为4:1,压力为22 MPa~25 MPa,温度为60℃,提取原花青素低聚物。黑加仑籽油得 率为16%,原花青素低聚物得率为4%。该法优 点是同时获得两种产品,流程简单可靠,CO 和改 性剂循环利用,产品中无溶剂残留,对环境无污 染。

1.4 微波提取技术

刘征涛等发明了一种采用频率为2450 MHz或 915 MHz、功率为500 W~15 000 W 的微波对葡萄籽 在选用水、碳链长为C ~C,的醇、乙醚、丙酮、乙 酸乙酯、甲苯或其混合物的溶剂中进行处理,从葡 萄籽提取原花青素类物质的新方法。该方法较常规 化学法工艺简便、高效、快速,成本低,废液排放 量少。

1.5 双水相萃取方法

自1956年瑞典伦德大学的Albertsson发现双水 相体系到1979年德国GBF的Kula等人将双水相萃取分离技术应用于生物产品分离,虽然只有20多 年历史,但由于其条件温和,容易放大,目前已成 功地应用于蛋白质、核酸和病毒等生物产品的分离纯化。近几年来,有关双水相萃取技术提取中草药 有效成分的文献开始报道,尽管数量不多,但是已 有的实例充分表明其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用双水相萃取体系富集分离银杏叶浸提液的研究,表现良好 的分配系数和分离效果。研究认为双水相体系具有 分相快,使用温度低,易于操作等待点,且所使用的PEG及盐类对人体及环境无毒害,萃取率高,为 银杏黄酮化合物富集分离的一种有效方法。尽管双 水相萃取对中草药提取研究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这一技术的应用有望为从天然产物中提取有效成分 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2 原花青素的纯化、分离

2.1 液相萃取法

原花青素的纯化多采用乙酸乙酯、甲苯、二氯 甲烷、醚等多级有机溶剂通过液相萃取的方法进行,这类方法因为有机溶剂用量大,对环境可能带 来污染,同时也容易造成产品中有毒有机物残留。

2-2 柱层析法

目前常采用的纯化方法多用柱层析法进行。王 建清等对大麦中的原花青素丙酮提取液,采用 PVPP树脂作柱层析的填料,以CH CN作流动相进 行纯化。

Ricardo da silva等将葡萄用甲醇提取,提取液 回收甲醇后,通过聚酰胺柱进行初步分离,先用中 性水洗去酚酸,再用体积比30:70的乙腈/水洗脱 儿茶素,再用体积比75:25丙酮水洗脱原花青素, 进行纯化。

刘睿等采用大孔树脂对高粱中的原花青素用乙醇 的水溶液进行纯化,得到产物纯度大于95 g/100 g的 低聚体原花青素。

2.3 固相萃取法

从复杂体系中选择性地萃取所需成分,固相萃 取(SPE)是其中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1999年 Lazarus等人对杏仁皮、葡萄汁和红葡萄酒中的原花 青素采用SPE方法进行纯化,条件:supelcosil Envi一18 20mL SPE柱,流动相:丙酮:水:乙酸= 70:29.5:0.5 (体积比)。Kennedy和Waterhouse 对红葡萄酒中的原花青素采用c一18柱(Alhech), 流动相:水和甲醇。洗脱除去有机酸、糖类和其他 不溶于有机相中的化合物而将提取得到的原花青素 进行纯化。

2,4 凝胶色谱法

凝胶色谱也常用于原花青素的纯化。 SephadexLH一20是一种对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高度亲 和性的羟丙基化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一20凝 胶色谱目前多用于原花青素的纯化和分离。但 Sephadex LH一20凝胶的物理特性决定其并不能对原花青素进行高效率分离。所以进一步的纯化和分离 要采用凝胶过滤色谱或HPLC进行。

此外,Sepherdex 75HR作为平均粒度为13 m 的葡聚糖聚合物,也用于原花青素的纯化、分离, 其能承受超过1.8 MPa的反压,尽管这种材料的商业 柱通常用于蛋白质的分离,发现其分离原花青素的 能力优于Sephadex LH一20。McMurrough和Madigan 将大麦提取液浓缩后,直接采用高效凝胶过滤色谱 (Sepherdex 75HR),用甲醇洗脱,根据uV检测, 收集洗脱物,用DMACA鉴定每个组分。Escribano— Bail 6 n et al采用Sephadex LH一20和半制备RP—HPLC对葡萄籽中的原花青素进行纯化。

Rigaud等对可可和葡萄籽的提取物,采用凝胶 渗透色谱(GPC)TSK G 2500 Hxl和TSK G3000 Hxl, 采用四氢呋喃(流速1 mL/min)洗脱进行纯化。

2.5 微生物发酵法

Ariga等发明一种由活性酵母,可将用水和有 机溶剂提取得到的提取物中的淀粉发酵除去而达到 纯化原花青素的目的;同时还发现纯化的原花青素 中金属离子也能较好的被除去,如果提取剂是水和 水/乙醇,能直接浓缩后发酵,若提取剂是丙酮, 则要除去丙酮后才能进行发酵。常用的酵母有:葡 萄酒酵母、酵母属和接枝酵母属的菌株。

2.6 高速逆流色谱法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由美国国家医学院Ito Yiochiro 博士20世纪60年代首创,最初是一种制备型色谱技术,是一种不用固体载体或支撑体的液液分配色 谱,主要根据化合物在不相溶的两相间的分配能力 进行分离,具有分离效率高,产品纯度高,不存在载体对样品的吸附和污染,制备量大,溶剂消耗 少,而且操作条件简单(室温、Teflon惰性柱材) 的特点。目前已被广泛用于天然药物材料的制备和分析。

目前高速逆流色谱仪已成功开发出分析型和制 备型两大系列。即高速逆流色谱仪既可用于天然药 物成分的制备分离,又可定量。进样量从几毫克到克,进样体积从几毫升到几十毫升,不但适于非极 性化合物的分离,也适用于极性化合物的分离,既 适合于天然产物功效成分的粗分,也可进一步精制、纯化。

2-7 分子烙印技术

分子烙印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 MIT)是20世纪末出现的一种高选择性分离技术,由于MIT模仿了生物界的锁匙作用原理,使制备的 材料具有极高的选择性,因而很快在许多相关领域 如手性分离和底物选择性分离、固相萃取、化学或生物传感器、不对称催化和模拟酶等方面得到了应 用。在普通分离方面,较之传统方法,MIT法具有 高效、快速、专一的优点。MIT法在手性分离方面的作用更是无与伦比。据统计,现有药物60%具 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手性中心,而对映体间的药效 及对人体影响有很大不同,因此1992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规定,今后含不对称中心的药物必须 将光学异构体分离开。相对于传统方法的一筹莫展,MIT法就显得非常珍贵了。P>

周力等人在2002年制备了以槲皮素为模板的 分子烙印聚合物(MIP),从沙棘粗提物中分离提取槲皮素和异鼠李素两种黄酮,得到良好的分离效果。 谢建春等用非共价法,在极性溶剂中、以丙烯酰胺 作功能单体,以强极性化合物槲皮素为模板,制备了分子烙印聚合物(MIP)。液相色谱实验表明,MIP 对懈皮素具有特异的亲合性,将此MIP直接分离银杏叶提取物水解液,得到主要含模板槲皮素及与槲 皮素结构相似化合物山奈酚两种黄酮的组分。研究 证实了MIP技术用于直接分离、提取中草药中具有特定药效化合物的可行性。

‘贰’ 隐伏矿区获取矿化信息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隐伏矿床和难识别矿床的勘查,仅凭地表地质观测和地质理论已难以奏效,在掩蔽区地质观测更无能为力。大力发展和应用物探化探遥感技术已经成为实施信息找矿战略的必然途径;事实上在矿床重大发现中也显示了它们的重大作用。一般说来,传统的物探化探遥感方法完全可以用于隐伏矿和难识别矿的勘查。近10多年来,物探化探遥感技术的发展揭示了它们进行深部探测的更大潜能,呈现了良好前景。

一、物探方法

在隐伏区找矿方法,航空物探不失为一种经济快速的方法。利用航磁和航电对隐伏区进行快速的扫面,获取与矿化有关的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查明与矿化有关的构造环境或地层单元,从而进行深部地质填图。

地面物探方法如重力、磁测、电磁法和激发极化法,仍然是寻找隐伏矿的重要的途径。为了寻找埋深较大的隐伏矿床,近年来推出了一些新的物探方法。

1.时间域电磁法(TEM)

航空时间域电磁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是通过加大发射功率和改进机载数据处理而加大对良导体目标的探测深度。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用数字接收机代替传统的INPUT系统中的模拟接收机;另一方面,各圈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以降低单元内的功率损耗,虽然一次场仍然是半正弦波形的脉冲,但发射偶距加大到常规INPUT系统的2倍。地面和井中的时间域电磁法,在国外发现了众多的隐伏的块状硫化物矿床。

2.可控源声频大地电磁法(CSAMT)

可控源声频大地电磁法的电源为接地线,距接收机较远。测量接收点上的水平电场和磁场的比值(称为地面阻抗),就可求出一个不受发射接收装置的电磁波传播路径的影响、但与测点下方电阻率分层有关的量(Cagniar电阻率)。有效探测深度主要是大地电阻率和工作频率的函数,当频率范围为0.125~4096 Hz、发射功率为30 kW时,探测深度可达几十m到2km。通过在一定范围内逐步同时改变发射和接收机的频率,对大地不同深度上的取样,就做到了测深。CSAMT对地质噪音极为敏感,但与TEM相比,由于其发射装置远离接收装置,地下电阻率主要由电场测量结果求得,所以它比TEM横向分辨率高,但它受良导体覆盖层影响大,难以区分盖层和矿体的响应。与常规的电磁法相比,这种方法具有工作效率高,测深深度大及分辨率高等特点。

3.天然源声频大地电磁法(AMT)

AMT测定天然场水平电分量和与之垂直的水平磁分量的比值,该比值与均匀层状大地的电阻率相关。定标AMT是指仪器经过标定,能直接给出选定频率上的比值。AMT重现性较差,所以后来提出CSAMT加以改善。

4.小比例尺充电法

传统的充电法以单个矿体为目标,小比例尺充电法则以矿田为目标,充电点不仅限于揭露良导体,而且根据需要布在矿体、蚀变带、侵入体或围岩不同的部位,而且尽可能深些。横向探测范围可达数千米乃至数十千米。矿体的电阻率一般最低,是导电核,蚀变晕一般比未蚀变围岩导电性好,矿上晕可能成为导电窗口,蚀变晕又分为外带和内带,内带的电阻率是外带和矿体的中值。所以,在垂向和横向上矿田的电性分带相当明显。

5.金属矿地震勘探技术

地震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查。由于金属矿区的构造要比油气区的构造小得多,所以地震的测量精度也要高一些,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地表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为此,可采用震源和检波器的不同组合,测定表层速度、检波点和炮点的高程,从而对观测的信号加以校正。此外,可以采用信号增强的地震仪和共深点叠加技术,针对所探测的深度采用相应的高频检波器、高通检波器作滤波处理。在地震勘查中主要运用反向法和折射法,前者用于研究沉积岩、喷出岩和变质岩的构造,侵入岩体的形态和内部结构以及追索断层等。折射波法作基岩和基底填图、研究基底岩石的风化壳。

二、化探方法

在化探方面,最突出的进展是地气法、元素分子形式法、离子晕法等的出现,它们检测的是地气流带上来的固相微粒,开创了新的方法原理。国内外地球化学家对这类方法进行了大量野外方法试验和室内实验研究,初步证实了深部固相微粒类气相垂向迁移机制的存在和相应方法的可行性。谢学锦等将地气法改进后,发展成一种战略性的勘查手段,并在国内外的试点勘查中证明了它的有效性。这些成就对传统的上置晕形成机制作了重要补充,认为矿体及原生晕中的物质微粒可以随地气流迁移到近地表部,因而可以把这类方法找到的异常视为找矿的直接信息。这就大大加强了化探方法在隐(掩)伏区应用的理论基础。据西方文献资料评论,上置晕法对于确定矿体位置尚有不足之处,但可以确定成矿远景区。这对于战略性勘查已可满足需要了。另外,传统的隐伏矿化探方法也有所进展,现择主要者作一些简介。

1.地气法(GEOGAS)、元素分子形式法(MFE)和离子晕法

1982年K.克里斯蒂森等人在研究氡迁移模型时发现,氡可以快速地搬运到地表,而搬运的时间不超过氡的半衰期3.8天。用常规的扩散方式搬运模式,难以解释这一现象,他们便提出了一种新的假设,即氡原子可能是由一股缓慢向上,可穿过岩石到达地表的地气流搬运。携带氡原子的气体在地下水中以气泡的形式存在,而氡原子和氡的放射性活动的母体依附在气泡的气-水界面上。

如果上述氡迁移的假设确实成立,那么为什么其他金属不可以按这种方式搬运呢?在这种思路的启发下,K.克里斯蒂森等人于1984年首先在瑞典北部已知矿体上方对雪样进行测量,很快就发现了雪片中存在了与矿床有关的成矿元素异常。由于该区的积雪只保存半年,说明在半年的时间里,深部与矿床有关的元素就可以按某种方式迁移到地表。然而雪片在下落过程中容易受大气的污染,他们便采用特定装置来采集由地气流携带的金属,结果在已知矿体上方获得了良好金属异常。

德国的罗尔福地学(RULF GEO)公司和捷克地球物理研究所,也开展了类似的研究。但他们认为元素以分子的形式到达地表后,很快地转变成气体形式进入大气中,因此,他们采用直接采集大气的做法来分析其中的金属含量,在矿化上方也观察到了金属元素的异常,并将他们的方法称作“元素分子形式法”(Molecular Form of Element),简称MFE法。

与地气法不谋而合的是,近年来俄罗斯C.B.格里戈良研制出一种隐伏区新的找矿方法——“离子晕法”。离子晕法研究者认为,在隐伏矿化上方,于大气圈近地表部分,存在着指示元素偏高的浓度。格氏研制了一种特殊的装置,来采集“离子”。据格氏在1997年3月在中国全国地质图书馆的讲授,用一口径约为10cm的玻璃瓶,内盛150ml的1N硝酸,用半透膜盖住,用橡皮筋拉紧,将容器倒置在支架上,24小时后,分析HNO3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浓度,这样便可观测到与深部矿化有关的金属异常。这种方法既类似于地电化学方法,使用化学势差的原理,捕捉了活动态的金属离子,又类似于气体地球化学方法。俄罗斯的物理学家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物理现象,这一成果被列为俄罗斯的科学发现之一。

2.活动态金属离子法(MMI)

在顺序提取中,无论那一种方案,首先会遇到水溶相的问题。因为水溶相的方法操作简单,而且常常提取活动的元素,因而对于寻找隐伏矿具有大的吸引力。在俄罗斯,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有效地分析了土壤中水溶相(40g土壤+40g水)的离子浓度,例如,

Br-、K+、Na+、Ca2+

、Eh、pH等,在厚层运积物覆盖的矿床上方获得了良好的异常。

A.W.曼提出了活动态金属离子法(Mobile Metal Ion),他们所提出MMI是用一种或几种弱的试剂提取活动态的金属离子,但对其提取剂的名称还在保密之中。这种方法实质上是用弱酸或酶煮法提取弱结合的离子。主要分析Cu、Pb、Zn、Cd、Ni、Au、Ag、Pd等。据称,这种方法所获得的地球化学异常重现性较好,且能探测到地下700m深度的矿体。

这种方法已大规模地进入了市场,并已由澳大利亚沃姆奇(Wamtch)公司注册为其注册商标。在有关矿产勘查评述的文献中,几乎都将这种方法列为化探的新方法,并加以宣扬。至于活动态金属离子的地球化学异常形成的机制,A.W.曼的说法甚为含糊,他们认为是毛细管作用,植物根系作用、离子扩散作用、电化学作用等。

3.酶浸析法

酶浸析法是美国地调所J.R.克拉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研制的新方法。他认为土壤中非晶质氧化锰虽然只占氧化锰总量的一小部分,但它的不规则表面所具有的巨大表面积及随机分布的电荷,使之能够吸附化学性质差异很大的阴阳离子和极性分子。运积物中非晶质氧化锰所吸附的微量元素经常反映深部基岩的地球化学特征。J.R.克拉克利用葡萄糖氧化酶,产生微量的过氧化氢和葡萄糖酸,过氧化氢容易还原溶解的非晶质氧化锰,从而释放出氧化物,而结晶质氧化锰仅受微弱的侵蚀,葡萄糖酸则将释放出的金属络合物,使之停留在溶液中。然后,测定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浓度。据称,这种方法在冰碛物覆盖区尤为有效。

至于与矿化有关的元素向上迁移的地质营力,J.R.克拉克认为最主要的是深循环的地下水,将深部金属离子向上迁移,被深根植物吸附,然后进入落叶层,遭到淋滤而富集于B层土壤的非晶质氧化锰中。J.R.克拉克还认为,有一组元素如 Cl、Br、I、As、Sb、Mo、W、Re、Se、Te、V、U、Th的酶提取异常在地表的形成则与氧化还原电场的驱动有关。

在偏提取技术方法方面,最近加拿大地调所在实施“EXTECH”计划中,广泛开展了选择性相提取技术的顺序提取技术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4.地电化学方法(CHIM)

在俄罗斯文献中,“地电化学法”这个术语包容了:元素赋存形式法、热磁地球化学方法、扩散提取法、部分金属提取法等一大套方法。其中部分金属提取法是地电化学方法核心,在国内通常称为电提取法。元素赋存形式法、热磁地球化学方法、扩散提取法在西文文献和国内笼统地称为“偏提取技术”。

当前,地电化学方法的争论的焦点仍然是关于金属离子是直接来自矿体还是来自电极周围的近表部的活动态金属离子。虽然两者都反映了深部矿化的信息,但两种不同的认识对地电化学方法的前景具有不同的影响。最近,俄罗斯S.G.阿列克谢夫(1996)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值得注意。地电化学晕的元素成分通常与矿体化学成分相当,针对这一点,他列举了同一剖面上相隔不远的两个矿体,其中矿体A的Pb、Zn大体相当,为5%~7%;矿体B中,Pb含量达10%,而Zn含量大约只有0.05%。在Pb-Zn矿体上方有Pb和Zn的异常,而在Pb矿体上方只有Pb异常。我们认为,这种现象很难说明支持哪一种认识。

美国地质调查局从1993年开始此项研究,他们经过试验后发现了苏联地电化学方法的不足之处是,传统的地电化学方法只采集了在自然湿度下岩石和土壤中的物质。电极获得的化学提取体积小于1立方英寸。因此,他们研制了新的地电化学方法(NEOCHIM),在不移动土壤的前提下,便可容易地使取样体积增大100000倍,从而大大增强地电化学方法的灵敏度。据称,这种新的地电化学方法可用于检测土壤湿度对地质变量的影响,鉴别距离污染源引起的土壤湿度的变化,评价土壤治理的效果。

5.大样堆浸金(BLEG)方法

20世纪80年代初期,澳大利亚推出大样可堆浸金(BLEG)商用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地质背景条件下的金矿勘查,最初主要应用于土壤,现在主要应用于水系沉积物中。这是一种相对便宜而灵敏度高的区域采样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来,依靠这种方法在澳大利亚、西南太平洋(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等地金矿床勘查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然而,迄今为止,很少有文献对这种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该方法的原理是,采集大样品的水系沉积物,用弱的氰化钠(NaCN)溶液淋滤,然后用原子吸收方法测定。这种方法实质也是金的偏提取,但现在对所提供金的性质还不太清楚。然而,人们通常认为只有自由金被提取,而且细粒的金比粗粒更易被提取。实验表明,在淋滤过程中,可以溶解直径为45μm的颗粒金。金的溶解情况受样品中粘土矿物、有机物质的含量影响。通常需要采集5~6kg的样品,但最近一些资料表明,样品采集可以相对小一些。但重要的是在测量过程中,要使样品的大小保持一致性。通常将样品筛分成小于2 mm、4 mm或6 mm粒级。取样密度主要依据各地区的经验确定。

样品采集后,在实验室烘干,然后准确地称重。样品在静止的条件下或时断时续的振动条件下用NaCN淋滤12或24小时以上。有几种方法将金从母液中去除。最常用的方法是与锌尘共沉淀,并吸附到活性炭中。另有一种方法是,用炭柱、原子吸收法测定母液的金含量。更常用的办法是,把用锌、活性炭或有机试剂所提取的金回收到溶液中,然后用喷雾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大多数方案的检出限是0.005×10-9。由于这种方法需要采集的样品重量较大,野外工作量繁重,因此,即使西方学者也称“BLEG”为“BIG”方法,喻其“笨重”。

6.气体地球化学测量方法

气体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因此,气体地球化学测量方法被人们看成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关于气体地球化学测量方法研究十分活跃,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Hg蒸气、CO2、O2、烃类气体、硫碳氧的化合物(如COS)。随着油气地球化学普查方法的深入,烃类气体用于金属矿床研究日益增多。然而,作为矿化指示标志的大部分气体是间接的找矿标志,因而它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多解性。《勘查地球化学杂志》于1990第38卷出版了《土壤和岩石中气体地球化学》专集,在该专集中S.E.凯瑟(1990)对气体地球化学测量方法的现状作了客观的评价,“壤中气地球化学方法远非是矿产勘查的常规工具,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工作来解释现已观察到的异常模式”,“在研究的初期阶段,要正确认识气体地球化学测量方法的现状和前景,现在人们对气体地球化学测量方法的期望过高”。总的来说,气体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在矿产勘查中尚未进入实用阶段,但是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气体地球化学测量技术的演变过程,不难发现在观测手段和技术思路上都有很大的变化。

在气体测量的初期阶段,游离气体是最主要的研究对象,但人们很快发现这种游离气体受气象、景观、疏松层的特征、微生物作用的影响,造成不同时间的测定结果难以对比。随后出现对固体物质(土壤和岩石)吸附气的研究,例如,S.E.凯瑟(1984,1990)运用解吸法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环境条件变化对气体测量结果的影响,但各种气体被土壤吸附能力的差别很大,尤其是对烃类来说,一些气体可与烃类争夺土壤中吸附的有效位置。此外,样品采集之后,潮湿样品中吸附的气体会受到微生物的破坏;在样品加工时,吸附气体可能被碳酸盐的热释气体所屏蔽,从而难以定量测量吸附气。为此,研究者提出了用酸处理样品,提取酸解烃,这样可以把碳酸盐全部溶解,从而使吸附气全部释放出来。

从气体地球化学测量方法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研究各种赋存形式的气体及其金属含量,是深化气体地球化学测量方法的有效途径。

需要说明的是,酶浸析法与活动态金属法在西方矿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现已广泛被用于隐伏区的矿产勘查中,而其他方法远不如这两种方法受重视。但是,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的改革开放,地电化学方法在西方迅速地得到承认。上述所有方法中,至今为止仍然用于局部的地球化学勘查,尚未见到用于区域性的勘查。因此,当前应加强隐伏区化探方法的基础理论与观测技术的研究,提高现有化探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使之发展成为隐伏区找矿的战略性方法。

三、遥感方法

遥感技术地质应用方法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隐伏矿床找矿评价工作中点、面规律的综合观察、分析的捷径,开拓了追踪成矿过程及标志定量研究的方法。对隐伏矿床找矿评价工作需要来说,迄今国内外遥感技术地质应用方法最重要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高空间分辨率的星载数据的开发利用

高空间分辨率的星载可见-近红外区成像扫描、雷达成像系统等传感器相继上天,构成了多通道成像及全天候-多景观类型区域覆盖的庞大数据源,解决了找矿评价时常涉及到的区域对比及对评价区与已知典型区作直接对比的工作需要,增大费用或无从下手的困难。目前,国内外几乎所有重要的成矿区带都有可供利用的星载图像,这些图像(数据)成为在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和具体找矿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反映地质特征的直观资料,并为一定矿种矿化标志的对比、增强处理提供了基本的数据源。在西方国家的矿产勘查工作的各个阶段,不同类型的星载遥感成像或非成像资料被普遍用于“窃取”相邻租地地质信息,以减少人力和投入。

2.成像光谱系统开发与应用

在传感系统方面的进步体现于利用矿物的特征谱带来确定具体矿物或岩性,并相应开发出了几十个乃至几百个工作波段的成像光谱系统。这种成像光谱系统实质上就是将以往的室内光谱分析与空中成像合二为一。这是近20年遥感技术地质应用方法发展最为突出的进展之一,又因此促进对矿产勘查中的实际问题的一系列专用或通用数据信息处理软件的开发,使当今计算机技术进一步渗透到常规地质工作中,通常的野外地质观察及成矿概念的形成、修正、验证等研究阶段变成可在室内付诸演示和操作的过程,在目标确定后再作现场查证,这种矿产勘查过程在目标确定后的进步又使上述岩石、矿物量化研究技术发展更加实用,有助于将地质过程的分析、实验与一般数字处理、演示更好结合起来。

3.地物波谱研究

遥感技术地质应用方法的物理基础是地物波谱研究,但地物波谱研究则是以增强不同地物波谱响应的差异从而达到能区分、判别结果为目的,因此测试并储存管理海量地物波谱数据于上述工作方法的益处并不大;相反,人们更加注重研究那些地表较发育的岩矿波谱行为的地质应用价值。

挥发性组分的检测——检测富含运矿组分或本身就是某些运矿组分化合物或络合无机盐类矿物的波谱,可追索含挥发组分矿物的分布路径,含量分布以及挥发组分的组成变化(成分和结构),帮助靶区圈定或揭示矿化系列的演化关系(从空间位置上)。这类矿物有含NH4矿物、含Cl矿物、含F矿物、含OH矿物等等。如对含铵矿物水铵长石的地面和机载探测,证明可用于指示含矿流体运矿热液的路径,揭示金和其他贵金属、有色金属矿化的系列表现。对绿泥石波谱的探测,以绿泥石的Mg/(Mg+Fe)比值变化所引起的羟基振动带上频移作为指示接近块状硫化物矿体的标志,等等。

对地表内生矿物系列结构变化的波谱响应的检测——近年以粘土类矿物系列结构的研究为普遍,目的是利用不同混合层状结构粘土类的波谱响应追索其成因,进而揭示成矿地质环境。以混合层状伊利石/蒙脱石(l/s)的层间水吸收带及结构层内OH基团的吸收带等变化规律填绘成岩程度或古热梯度分布,对不同铁的氧化物集合体(褐铁矿或褐铁矿化)波谱行为的研究及以此用于评价、区分内生或外生铁帽的工作即属此类。

4.遥感数据定量模拟和解释

近年来,矿产遥感勘查的技术构成和工作策略出现了明显的演变,概括起来有:

1)以地质模型为基础,形成空中-地面-室内多层步骤的工作程序,技术思路普通是以待测目标的地质标志(特征)所构成的概念勘查模型为基础。

2)线性体的解译和研究逐步扬弃单纯以影像为依据的解译方法,在原有认识的地质构造格局基础上,以成像及数据处理的优势提取“意外”或地面观测难发现的油气聚集或矿体赋存的构造部位,注重应力结构和古应力场的分析。

3)由于迄今传感器工作波段范围已包括了众多热液蚀变矿物和部分硅酸盐矿物的特征谱带所在波长区,几乎所有热液蚀变带都可以通过图像处理增强显示出来,包括许多不易觉察的弱蚀变晕,这些工作为面积性的遥感-化探综合应用,尤其是实现了将区域的地球化学省到局部的矿田、矿区乃至矿体元素异常评价与特征谱带所揭示的热液中心等成矿过程标志综合起来分析的这种宏观微观追踪方法,避免了仅仅基于空间位置的“叠合”作评价所带来的一些主观偏差。

4)在研究地质目标影像形态表现的同时,目前更侧重以地质目标成像的物理参数来设计方案,开发某些反映特定地质过程的矿物指标及其二维或三维分布模式的软件系统。提高地质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避免或减少通用GIS的局限性。

阅读全文

与如何比较两种络合方法的可行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正确连接线方法视频 浏览:122
预约方法如何写 浏览:601
女明星快速长头发的方法 浏览:193
化学研究四种方法 浏览:21
手机常用字幕方法 浏览:876
用什么方法查看监控器 浏览:194
龟头溃疡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377
鲁班锁制作方法图解步骤 浏览:275
小音箱接线安装方法 浏览:997
疲劳过度最好的解决方法 浏览:484
芦荟的扦插方法视频 浏览:316
小学分离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浏览:733
螺旋式楼梯扶手安装方法 浏览:42
最简快速减小腿方法 浏览:50
浙江税务服务有哪些方法 浏览:282
拔丝的方法别有哪些 浏览:359
环境分析的常见方法 浏览:689
中药制剂药动学的研究方法 浏览:711
扭伤的正确处理方法 浏览:440
求解析式主要方法有哪些 浏览: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