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核抗体检测
抗核抗体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细胞核成分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主要是IgG,其次是IgM和IgA,无器官和种属特异性。ANA在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可呈阳性,正常老年人也可有低滴度的ANA。ANA检测在临床自身免疫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是一个重要的筛查试验。
2、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因子是变性lgG刺激机体产生的一种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内。主要为lgM型,也有lgG、lgA、lgD和IgE型。
3、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是指与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胞浆成分发生反应的抗体。当中性粒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胞浆中的α-颗粒释放蛋白酶-3、髓过氧化物酶等物质,刺激机体而产生ANCA。
自身抗体的产生原因:
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存有完整的自身免疫耐受机制的维持,正常的免疫反应有保护性防御作用,即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反应。—旦自身耐受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则机体视自身组织、成分为“异物”,而发生自身免疫反应,产生自身抗体。
正常人体血液中可以有低滴度的自身抗体,但不会发生疾病,但如果自身抗体的滴度超过某—水平,就可能对身体产生损伤,诱发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有许多自身抗体,其中最重要的是抗核抗体。
② 如何测定抗体
在《抗体工程》上有亲和力常数的测定方法,如平衡透析、竞争结合、荧光增强法、硫氰酸盐洗脱法、ELISA和固相放射免疫测定法(SPRIA)等。其中ELISA和SPRIA是最敏感的检测方法。通常采用竞争结合以及Scatchard作图法。如果有条件用SPR方法,这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方法,该方法灵敏,客观。
另外测亲和力之前最好先测定抗体的有效浓度,方法是夹心法,用标准免疫球蛋白做标准品。因为在作OD-抗体浓度曲线时如果抗体浓度不够,做不出来好的S形曲线,达不到最高值。所以建议你先测定抗体的浓度。如果浓度较低的话,你可以浓缩一下,方法很多,如PEG法,真空冷冻干燥,超速离心等等。
③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检测方法
应用ELISA法可定性或定量检测患者血清中抗CCP抗体。Jansen AL等通过不同类型的多关节疾病患者血清中抗CCP抗体的测定,预测了抗CCP抗体大于50AU/ml即可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Bizzaro N等检测了RA患者抗CCP抗体的水平,结果也同样显示了抗CCP抗体的临界值为50AU/ml。并且RA患者清血清中抗CCP抗体的平均水平为1100AU/ml*(范围为:57~3419AU/ml。而对照组抗CCP抗体的平均水平仅为6.8AU/ml(范围为:1~39AU/ml)。进一步证实了抗CCP抗体对RA患者的诊断价值。ELISA方法有商品试剂盒。(如:德国AESKULISA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RA/CP ELISA法检测试剂盒:试剂盒规格96人份/盒 适用标本:疑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 适用大批量标本筛查,可自动化检测、结果客观、数据存档。)
④ 抗DNA抗体的检测方法
目前实验室检测抗DNA抗体的方法主要有放免法、间接免疫荧光法、斑点免疫金渗滤法、免疫印记法和酶联免疫(ELISA)法。各种方法由于抗原来源不同、抗原展现形式不同、实验体系的反应条件不同,检测结果不具可比性。不同方法学检测抗DNA抗体的检测原理、优缺点对比见下表。
综上所述,ELISA方法适合高标本通量的检测并且可以在初筛的同时实现精准定量,一次实验即可得到大量标本的准确定量结果,因此推荐:采用ELISA法联合定量检测抗dsDNA抗体和抗ssDNA抗体。
⑤ 抗体检测怎么检测(核酸、抗原、抗体检测)
自 2020 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核酸检测”作为一项检测是否感染的重要指标,开始反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2022 年 3 月 10 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通知,决定推进“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的检测模式,在核酸检测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
抗原检测是什么?和其他的检测手段有什么不同?这篇文章,我们以新型冠状病毒为例,讲讲常见的快速筛查手段,聊聊相关的原理以及适用范围。
想要对一种疾病或是一种物质进行筛查,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就是“从何下手”的问题,其次是“如何检测”,让微观世界的变化反映到我们眼前,帮助我们作出判断。
我们面对的是病毒。根据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学生物课知识,病毒是一类由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的类生命体 。如果想对病毒的感染情况进行探测,就需要从它的组分下手。接下来的内容,希望大家带着自己中学的生物知识阅读。
以目前正在困扰我们的 SARS-CoV-2 为例。它属于冠状病毒科下,冠状病毒亚科的乙型冠状病毒属,是已知的第七种能够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所有的冠状病毒都是具有 包膜 的 正义单链 RNA 病毒 ,也就是说,它们的遗传物质是一条单独的 RNA 链,并且这条 RNA 链可以直接作为 mRNA(信使 RNA)参与翻译,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编号为NPRC 2020.00002的毒种,图片由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提供。
我们现在的目的是检测标本中是否存在这种病毒,无论是检测它本身,还是检测病毒带来的产物,能够下手的方向也就是两种:蛋白质外壳(包膜)、遗传物质。
顺着这个逻辑,那最显而易见的方法就是检查它“能不能看到”,但病毒本体小得很,SARS-CoV-2 的直径在 80-120 nm,要想每个标本都拿电镜过一遍是不现实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撑不住。那么更经济实惠的方法,就是通过某些措施,让 病毒的组分 ,或是因为病毒而出现的 某些特殊物质 积攒到一定数量级后发光、变色,出现 宏观表现 。
那么我们的问题就转化成了,选择一种可以观察到宏观尺度变化的方法,和病毒的组分、病毒引发的某种物质产生关联。我们能选择的物质也摆在台面上:病毒的遗传物质,在这里是它的 RNA;病毒的包膜,也就是蛋白质外壳;以及,如果你还记得一些基础的生物知识,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在感染病毒之后产生抗体以抵抗入侵,它也是不错的选材。
我们目前采用的几种检测方式,也就从这些物质(以及它们的相关物质)脱胎而来,分别为针对遗传物质的核酸检测,针对包膜的抗原检测,以及针对抗体的血清抗体检测。
作为病毒的遗传物质,核酸序列载写了能够鉴定病毒为某一特定种的基因特征,因此核酸阳性,也就意味着病毒在体内存在过。
我们目前进行的“核酸检测”其实分为两个部分。平常我们进行的“捅鼻子”“捅嗓子”取样和后续的定性是第一部分。在取得标本之后,因为病毒量太少,样本会在实验室中进行一定次数的扩增,并根据荧光反应结果来判定阳性阴性。
第二部分,确定为阳性的样本,还需要通过基因测序,确定样本病毒的分型,以便溯源。这一步已经不属于日常筛查的范畴,但在流行病学调查上具有重大意义,如果有兴趣了解,可以参看 Wikipedia 简要了解。
我们平常参与的作为 筛查 工具的核酸检测,指的就是采集到定性的第一部分。
在感染了 SARS-CoV-2 之后,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标本中均可发现病毒核酸。不同部分标本核酸检测的阳性率有一定差异,随着病程进展,各个部位的检出率也会发生变化。
我们习惯称呼的“鼻拭子”与“咽拭子”,其实都是采集咽腔后壁的分泌物与组织,前者采集鼻咽,后者采集口咽。也有采用其他标准的,比如唾液等亦可作为检测标本,本质上也是不同地区规定有差异
鼻(咽)拭子与(口)咽拭子已经是综合了阳性率与便利程度的考量。粪便和尿液等其实也可以作为标本采集的对象。而且根据一项对 31 例患者的研究,肛拭子的准确率要高于鼻咽与口咽采样,尤其病程后期,肛拭子确诊病例的鼻拭子阳性率不到 30%。 4 但显然,由于操作的限制,它无法作为早期筛查的首选手段。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从获取的那一点点标本中提取核酸。由于样本中病毒的数量级很小,不足以拿来分析,还需要将其扩增并标记。需要用到的同样是高中学过的知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这一步看起来麻烦,但由于它的原理和工序已经研究成熟,实际操作中只需要加好试剂送机器,整个核酸检测的过程里最麻烦的还是让待测者安安分分弄来标本(笑)。
各地疾控机构或检测中心会采购合适的核酸 提取试剂盒 与核酸 检测试剂盒 。提取试剂盒负责将 RNA 从混杂的样本(细胞碎屑、分泌物、灰尘等杂质)中提取出来,常见的有磁珠法、离心柱法和释放剂法,不同提取方法可能对后期检测的准确度略有影响 。之后,提纯出的 RNA 就会移交给检测试剂盒(也有一些试剂盒将两者合一),进行之后的工序。
检测试剂盒带着样本在机器中进行的过程,就是这个检测中最主要的反应:RT-qPCR(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接下来需要你捡起高中生物的知识。一般的 PCR 反应有以下几步:
加热:让双链 DNA 解旋变形,成为两条单链; 退火:让混合的单链 DNA 与根据需要复制的片段而设计好的引物结合; 延伸:调整温度,让 DNA 聚合酶顺着引物开始工作,复制出新链,形成新的双链。在对病毒的探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也无非上面几步,只是需要多出两样东西:
在第一次反应之前,使用 逆转录酶 (依赖 RNA 的 DNA 聚合酶),合成病毒单链 RNA 的互补链,组合成 cDNA ; 在退火与延伸的阶段,除了引物和所需的酶外,还需要 TaqMan 探针 。你可以把 TaqMan 探针这样理解:它的主体部分是一段寡核苷酸链,被设计成能和一小部分需要复制的基因片段配对成双链的样子;它一端接了一个荧光分子,另一端接了一个开关(淬灭基团),两者和探针相连时,荧光就会被淬灭基团压制,探测不到。退火时,这个探针会和引物一起结合在要复制的单链片段上。在延伸的过程中,DNA 聚合酶会把挡在面前的障碍物切碎,其中就包括这段探针,淬灭基团和荧光分子就这样分离,荧光就表现出来。
随着循环数的增多,扩增的 DNA 片段和荧光也越来越多。对比每个循环的荧光亮度和前若干次循环的基准亮度,我们就能得出目前的 DNA 片段量,也可以直接用循环数和荧光亮度做定性的判断。
那么具体复制哪一部分呢?既然要探测病毒,那我们就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核酸片段。现行的标准中,ORF 基因与 N 基因是常用的检测位点。
检测试剂盒负责的就是将提取出的 RNA(样本)投入后,根据试剂盒上的程序说明,设定对应的 PCR 温度与时长,由机器控制完成扩增过程,在固定的环节收集荧光信号,记录对应的循环数(Ct 值)。判断阴性阳性 / 是否还具有传染力的标准,就是看荧光信号达到阈值时,目前循环数是多少。根据目前现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解除隔离管理的标准为 Ct 值 ≥ 35 。和此前通行的 ≥40 标准相比,出院与解除隔离的时间会大大缩短 。
经 RT-PCR 的核酸检测到现在都是确诊的金标准,因为它在方法学的角度看来,(理论上)可以做到 100% 准确。但核酸检测耗时长、对环境与操作人员要求高,在环境条件达不到标准、物资与仪器不齐全等情况下,大批量的核酸检测会带来巨大人力与财力消耗。
在本次疫情中,我们采用的免疫测定包括了快速抗原检测与抗体检测,它以 抗原-抗体反应 为基本原理,旨在通过抗原与抗体快速的中和效应,以较少的时间成本探测样本中是否存在待测物。两者都属于免疫层析法的范畴。
以盒装方式出现、可以自行操作的抗原检测就很适合作为物资不足、自我测定等情况下的补充。
核酸检测检查的是病毒的(标志性)遗传物质,是病毒的“内里”。那么(快速)抗原检测检查的就是病毒的“外在”,直接检查完整的病毒颗粒。目前通过审批的抗原检测试剂盒包括三种类型:胶体金法、乳胶法、荧光免疫层析法。三者内在原理一致。但其中荧光免疫层析法试剂盒仍然需要专用的检测仪或紫外线手电,不适合家庭自测;胶体金法和乳胶法则都是将检查结果转化成肉眼可见的条带,差别在于用于标记上色的物质不同。
当然,抗原检测自然有它的劣势在,它的 假阴性率 (是阳性但显示阴性)要更高,可能导致漏检错检。但放在一杯茶就能出结果的时间优势面前,准确性上的差距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暂时让步。
图源:How the SARS-CoV-2 EUA Antigen Tests Work | ASM.org
和核酸检测相比,抗原检测增加了“鼻拭子”这一采样途径,降低了个人自测的难度。拭子上的样本在缓冲液中洗脱,取液体滴加在加样孔后,液体会因为毛细作用,带着潜在的抗原,经过一片预载了抗体的区域(结合垫,conjugate pad)。
这片区域上的抗体,是抗目标抗原(SARS-CoV-2)的单克隆抗体,每一个抗体分子都和特别的标记结合,它们与样本中的抗原发生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并随着毛细作用向下一条带流去。
紧接着经过的是检测线(T 线,test line),在检测线上附着的同样是抗目标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你可以理解成这里的东西和结合垫上的一样,只是没带标记。此时,如果受测者已经感染了 SARS-CoV-2,他留在样本中的抗原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会在此处与固定在线上的抗体再次结合。在这里,这些带着标记的复合物不断沉积,最终会显示出一条或深或浅的条带。条带的颜色来源,就是之前结合垫上的抗体分子附着的标记,在胶体金法中是胶体状态的金颗粒,在乳胶法中是上色的乳胶滴,在荧光法中是荧光分子。所以你在使用这类试纸时,会发现刚刚加样结束,液体刚开始扩散的时候,扩散的最前端会有一点点很淡的颜色不断推移,这就是还没有固定沉积的标记的颜色。
接下来,液体继续扩散,经过质控线(C 线,control line),在质控线上附着的是另一种抗体——‘抗“抗目标抗原的单克隆 抗体 ” 的 单克隆 抗体 ’,简称“ 二抗 ”。这种新的抗体是让上一种抗体在另一种动物的免疫系统中反应得来的,比如结合垫的抗体来自兔,那这里的抗体就来自羊,是羊抗兔的单克隆抗体。也就是说, 二抗的抗原是 之前在 结合垫上的抗体 。这条线就是为了检测液体有没有正常扩散、结合垫上的抗体有没有失效等等而存在的。此时,液体中剩余的大量来自结合垫的抗体就会作为抗原,与质控线上的二抗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复合物,显出一条明显的条带。
由于结合垫上的抗体非常充裕,这条质控线条带会出现得非常快、非常显色,而检测线由于抗原(病毒)数量不一定,显色速度会有差别,但一般在 15 分钟内就足够判断结果。所以不要看 C 线很明显,T 线隐隐约约就觉得“没事了”, T 线不管深浅,只要有,就是阳性 。
具体操作方面,可以参考医政医管局发布的 教学视频。目前国家也在逐步推广抗原自测试剂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未来医疗与街道的压力。
除了前两种检测手段外,还有一种使用不太多,但同样重要的检测方法,就是同属免疫测定方法的“血清抗体检测”。
抗体检测采用的试剂盒与抗原检测非常接近,但标本的限制更大——由于检测的对象变成了抗体,标本就必须是明确有抗体存在的血液(或血浆、血清)。而且人体在初次感染病毒后,并不会第一时间内产生抗体。抗体能够明确达到被检测的数量级,一般是在初次感染(或接种疫苗)的一到两周之后。这些条件限制了抗体检测不能作为确诊性质的检查。目前,血清抗体检测仅作为一定情况下检查疫苗是否生效,或查验受测者近期是否感染过新冠病毒的方法。
在人体中有五种抗体,分别是 IgA、IgD、IgE、IgG 和 IgM。IgA 主要负责黏膜免疫。IgD 与免疫反应激活有关。IgE 抵御寄生虫,同时也参与过敏反应。剩下的 IgG 与 IgM 就是对抗病原体的过程中,免疫系统派出的主力军。
SARS-CoV-2 作为病原体,人体经刺激主要分泌的就是 IgG 与 IgM 两种。现有的抗体检测试剂盒,主要也是针对人体对 SARS-CoV-2 的 N 蛋白(核衣壳蛋白)或 S 蛋白(刺突蛋白)产生的 IgG 与 IgM。
抗体试剂盒的检测装置外观和抗原检测别无二致。二者的差别就是上文中提到的结合垫、检测线、质控线上附着的物质。
这次,加样孔中滴入的样本可能有对 SARS-CoV-2 的抗体。因此,结合垫上就应当是带了标记物的抗原——当然不可能放活病毒上来。一般这里使用的都是设计检测的抗原蛋白,比如前文提到的 N 蛋白或 S 蛋白,或是重组病毒,无论是哪种,它都必须包含受体结合域(RBD)作为抗体结合的靶点。在检测线上,附着的就是抗 IgM 或抗 IgG 抗体,以捕获结合了抗原的抗体蛋白。最后,质控线上附着抗原的特异性抗体,捕获剩余的游离抗原。
总的说来,三种检测方式针对的是不同的需求,互有优势,互相补充。核酸检测作为金标准,直接查验病毒的 RNA,负责看被检者带不带病毒;抗原检测作为快速检测方法,查的是病毒的蛋白质,但准确度不如核酸检测,对传染力强的感染者更有效;抗体检测查的是疫苗有没有生效、人近期有没有感染过病毒。
近期,新冠疫情在各地卷土重来。Omicron 变种与此前流行的 Delta 变种相比,虽然病死率与重症率明显下降,但潜伏期更短,病毒复制速度更快,传染力明显增强。希望大家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健康。
⑥ 抗卵子抗体的检查抗卵子抗体的方法
1、免疫荧光法:正常生养妇女血清AZP一般为阴性,即:镜下所见卵细胞透明带不着染荧光或仅有极弱荧光(间接免疫荧光法);待测血清与阴性对照吸光度比值。 2、ELISA法:ELISA法是以免疫学反应为基础,将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与酶对底物的高效催化作用相结合起来的一种敏感性很高的试验技术。抗原、抗体的...反应在一种固相载体——聚苯乙烯微量滴定板的孔中进行,每加进一种试剂孵育后,可通过洗涤除往多余的游离反应物,从而保证试验结果的特异性与稳定性 。
⑦ 抗角蛋白抗体的检测方法
AKA检测方法:取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食管中下1/3段作为抗原,做冰冻切片,厚4 μm~5 μm,-70 ℃保存备用。加1∶20稀释血清,湿盒内37℃孵育30分钟,PBS漂洗,吹干,加1∶20稀释的荧光素标记羊抗人IgG,37℃孵育30分钟,漂洗,吹干,缓冲甘油封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判定标准:以角质层出现典型的规则的线状或板层状荧光为阳性。
⑧ 风湿病的免疫检验
一、抗核抗体测定
(Antinuclear antibody ,ANA) ANA是抗细胞核多种成分的自身抗体,无种属及器官特异性。ANA可分为抗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非组蛋白抗体、抗核仁抗体及其他细胞成分抗体。这些抗体共同组成ANA谱。
抗核抗体(ANA)的检查最常用于筛查全身性风湿病和自身免疫病。ANA的检查可观察到能与细胞核内的核酸和蛋白抗原起反应的自身抗体。细胞内可能存在对多种抗原起反应的抗体。只有某种抗体的效价很高时,IFA才能加以鉴别。
1、homogenous(均质型)
又称弥散型,相应的抗原是双链DNA和组蛋白复合物。常见于SLE,特别是肾脏受累病人。也可见于其它结缔组织病,如:风湿性关节炎,MCTD,干燥综合征,硬皮病,慢性活动性肝炎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
2、Peripheral(周边型)
相应的抗原为双链DNA,多见于活动性SLE病人。
3、Speckle(斑点型)
主要是针对ENA的抗体,包括Sm,RNP,SSA,SSB,Scl-70。一般认为低效价的斑点型ANA不是结缔组织病特有的,实际上不代表临床异常。高效价的抗Sm抗体多与SLE有关。高效价的抗RNP自身抗体见于MCTD,但也见于SLE。抗SSA和抗SSB抗体,见于S.S,也可见于SLE。当病人有抗SSA抗体时,通常以皮肤表现和光过敏为主。,也存在于ANA阴性狼疮和新生儿狼疮。Scl-70抗体与硬皮病有关。
4、Nucleoli(核仁型)
其靶抗原是与RNA分子相关的核蛋白。多见于硬皮病。
5、Centromere(着丝点型)
抗着丝点抗体(ACA),多见于全身性硬皮病的CREST综合征。
常用检测方法为IFA、ELISA、免疫印迹法、RIA、免疫斑点法、胶体金标斑点免疫渗滤法等。其中IFA是应用较广的一种方法。一般采用鼠肝切片或Hep-2细胞为底物抗原片,当加入病人血清时,病人血清中的ANA可与细胞中相应抗原成分结合。再加入荧光标记抗人IgG,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核内亮绿色荧光。
〖参考值〗 <1:10或阴性
〖临床意义〗
ANA阳性见于多种疾病,常用于风湿病及自身免疫病的诊断。SLE患者阳性率在95%以上,且效价常在1:80以上。在其他风湿病如RA、系统性硬化症、皮肌炎、干燥综合征 (SS)、混合结缔组织病(MCTD)等也可阳性。其他如肝病,病毒感染等也可呈低效价阳性。
〖注意事项〗
在大约1%的正常人的体内可测到低效价的非特异性抗核抗体,80岁以上老人的检出率可高达50%。高效价的ANA一般与活动期SLE密切相关。采用Hep-2细胞检测ANA,可见到不同的染色模型。
此外,口服避孕药的妇女也可检测到ANA。
二、可提取性核抗原(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 ENA)抗体
ENA是细胞内许多小分子的RNA和多肽组成的非组蛋白的酸性核蛋白颗粒。分布在细胞质中的称为小细胞浆核糖核蛋白(scRNPs);分布在细胞核内的称为小细胞核核糖核蛋白(snRNPs)。目前已发现的有20余种,其中常用的抗ENA抗体有如下几种。
(一)抗Sm抗体
Sm是病人Smith的缩写。Sm抗原属于SnRNP,由5个RNA和多肽组成,抗原表位在29KD、28KD和13.5KD多肽上,抗Sm抗体是酸性糖蛋白,是SLE的标记抗体。
(二) 抗nRNP(u1RNP)抗体
u1RNP是u1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抗原表位在73KD、32KD和17.5KD多肽上,是混合结缔组织病(MCTD)的重要血清标志。
(三)抗SSA抗体
SS为干燥综合征的缩写。此抗体又称抗RO抗体。SSA抗原是RNA和蛋白质复合物,抗原表位在52KD多肽上,主要见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及SLE。
(四)抗SSB抗体
SSB抗体常伴随SSA抗体同时出现,又称抗La抗体,SSB抗原属于SnRNP,是含有RNA和50KD蛋白质的复合物。抗原表位在45KD、47KD和48KD多肽上。与SSA抗体并存对诊断SS有特异性。
(五)抗Scl-70抗体
Scl-70抗原表位在86KD、70KD的片段上,是DNA拓扑异构酶I的降解产物,抗Scl-70抗体几乎仅见于硬皮病,阳性率30%左右。
(六)抗Jo-1抗体
Jo-1抗体是组氨酰tRNA合成酶,抗原表位在55KD多肽,抗Jo-1抗体是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标记抗体,阳性率25-40%。
(七)抗核糖体抗体
核糖体在核仁合成,然后转入胞浆,抗原表位在大亚基上的38KD、16KD和15KD多肽上。抗核糖体抗体阳性主要见于SLE,阳性率20-30%。
检测以上抗体的方法主要有:对流免疫电泳法(CIE)、双相免疫扩散法,免疫印迹试验(IBT),免疫斑点技术和ELISA法等。一般采用兔胸腺或牛胸腺提取物或细胞提取物作为抗原。近年来,应用分子重组抗原制备的试剂盒已投入市场。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1. 抗n RNP抗体:见于35-40%的SLE病人,在MCTD病人中阳性率可达95-100%,也可见于其他风湿性疾病。
2. 抗Sm抗体:主要见于SLE及重叠综合征,急性期病人75%为阳性。一般SLE患者30-40%阳性率。但Sm抗体阳性者90%以上为SLE,故称之为SLE的标记抗体。
3. 抗SSA和抗SSB抗体:见于40-45%的SS病人。抗SSA抗体也可见于25%的SLE病人及其他风湿性疾病;抗SSA抗体与新生儿狼疮和先天性传导阻滞有关。抗SSA抗体也可见于病毒感染等非风湿性疾病。抗SSB抗体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较特异,但阳性率仅27%左右。
4. 抗Scl-70抗体:一般仅见于系统性硬化症病人,阳性率20-60%。
5.抗Jol-1抗体见于30%的多发性肌炎病人及10%的皮肌炎病人。抗Jol-1抗体与多发性肌炎病人间质性肺炎的发生率增加有关。
6.抗rRNP 抗体:主要见于SLE患者,阳性率20%左右,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有关,多在疾病活动期出现。
〖注意事项〗
判断试验结果时要结合临床表现作出评价,也应根据试验方法来作出解释。对流免疫电泳法和双相扩散法敏感性低,但特异性较高;免疫印迹法、斑点免疫法及ELISA方法敏感性提高,但特异性相对减少。
三.抗双链DNA抗体(Antidouble-stranded DNA , A-dsDNA,)
A-dsDNA 对SLE有高度特异性,是针对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的自身抗体。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方法有:①Farr¡®s法:125I-DNA与待检标本中的A-dsDNA形成免疫复合物,加饱和硫酸铵使复合物沉淀,以γ计数器分别测定上清中游离及沉淀物中已结合的125I-DNA含量,可计算出血清中A-dsDNA的结合活性。
②ELISA法:将小牛胸腺DNA包被在微孔板中,加入病人血清,如有A-dsDNA则结合到微孔板上,加入酶标抗人IgG,加入底物显色后经酶标仪比色可知血清中A-dsDNA抗体的量。
③免疫荧光法:采用马疫锥虫或短膜虫作为基质,加入病人血清。血清中的A-dsDNA与膜上的天然DNA结合,加入荧光标记抗人IgG。马疫锥虫和短膜虫的动基体会发出绿色荧光。
④金标斑点法:双链DNA包被于硝酸纤维膜上,加入病人血清,加入金标记抗人IgG,如有A-dsDNA存在,会显示红色斑点。
〖参考值〗依方法不同参考值也有不同。
Farr¡®s法:≤ 0.20 免疫荧光法:<1:10ELISA法:依试剂盒而定,一般<70u
金标法:阴性
〖临床意义〗
A-dsDNA 阳性对 SLE 有较高的特异性。大约60%的活动性 SLE 病人会出现 A-dsDNA。其他风湿性疾病也会出现,但阳性率非常低,如RA、S.S。
〖注意事项〗
假阳性结果非常少见,但阴性亦不能排除SLE的诊断。
四.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 测定
ANCA是针对中性粒细胞胞浆多种成分的 自身抗体,主要有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蛋白酶3( Proteinase 3 ,PR3)的抗体 。主要用于诊断Wegener 肉芽肿和系统性血管炎,特别是伴有肾病、呼吸疾病或其他类型血管炎引起多器官损害的患者。检测方法有IFA、ELISA、 IBT等。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免疫荧光法检查ANCA阳性一般分为两种荧光类型,一种是胞浆型,称为cANCA,一种是核周型,称为pANCA。cANCA产生弥漫性细胞浆染色,是针对PR3的抗体 ,一般见于wegener肉芽肿病(WG),特别是肾和肺受累的病人。pANCA产生核周染色,是针对MPO的抗体 ,主要见于系统性血管炎病人。
在WG病人中,cANCA阳性率在活动期可达80%,且有较高的抗体效价。在缓解期抗体阳性率低,且效价下降,或完全消失。
〖注意事项〗
ANCA 阳性也可见于 Good-Pastare¡®s 综合征和SLE病人。WG的诊断不能单纯依赖ANCA的结果,还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试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才能确定。ANCA效价不能完全反应疾病的活动以及对治疗的反应。pANCA 阳性不是特异性的抗MPO抗体,也可以是抗粒细胞胞浆中其他酶的抗体,如弹性蛋白酶,组织蛋白酶G等。ANCA检测应注意排除其他自身抗体的交叉反应,如ANA。因其可产生假阳性应注意鉴别,并进行ANA检测。
五、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
AMA是以细胞浆中的线粒体为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无器官和种属特异性。一般采用大鼠肾及胃作为抗原基质,采用IFA检测,阳性可见大鼠肾和胃的细胞浆呈现细颗粒状荧光。
采用免疫印迹法可将与线粒体抗原的反应分为从M1到M9九种类型,高效价的M2和M9型自身抗原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相关。目前已有检测M2的ELISA试剂盒供应。
〖参考值〗 阴性 >1:10 为阳性
〖临床意义〗
AMA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标记抗体,阳性率达90%,并且50%患者抗体效价达1:1280或更高。此外,也可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隐匿性肝硬化。肝外阻塞性黄疸患者AMA常阴性,因此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一个指标。正常人中阳性率<10%,且效价较低。
六.抗平滑肌抗体(Antismooth muscle antibody,ASMA )
ASMA是抗肝细胞膜上一种肌动球蛋白的自身抗体。这种肌动球蛋白与平滑肌有交叉抗原性,因此与平滑肌有反应。一般采用IFA法,以大鼠胃作为抗原基质,阳性可见胃壁平滑肌呈现亮绿色荧光。
〖参考值〗 阴性,>1:10为阳性
〖临床意义〗
主要见于明显活动期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阳性率在80%以上,效价 在1:80以上。急性病毒性肝炎早期ASMA也可阳性,且早于 HBsAg出现。其他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SS、RA、支原体肺炎、肿瘤和病毒感染者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正常人中仅有2%阳性。
⑨ 抗体如何测定
问题太笼统。测定抗体的方法很多,要根据样品性质、测定抗体的分类、手头的仪器以及价格等来确定。
比如:测定总抗、还是测定IgG、IgE等亚型;方法有胶体金试纸、Elisa、放免、流式等;
是测膜表面抗体、还是血清抗体,或者膜结合的自身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