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么分辨扇贝的好坏
分辨扇贝的好坏,可以看扇贝外壳,选购时颜色比较一致且有光泽、大小均匀,不能太小,否则因肉少而食用价值不大。扇贝壳是否张开,活扇贝受外力影响会闭合,而张开后不能合上的为死扇贝。
而冰鲜扇贝要看其外观是否洁白,然后是看其解冻后,纯扇贝肉的出品率、颗粒的大小及均匀程度, 碎的是否多及新鲜程度。一般出品率在70%左右,色洁白、颗粒大且饱满,新鲜度高、无碎粒,或每500克不超过10颗碎粒的冰鲜扇贝,为合格品。
(1)小贝壳的鉴别方法扩展阅读:
扇贝的蛋白质含量很高,干贝中高达55.6%。研究表明,贝类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且均衡,包括丙氨酸、苏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等人体内不能合成的氨基酸,并与陆上植物的必需氨基酸存在一定的互补性。
扇贝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对较低,干贝中含量分别为2.4%和15.1%。与其他动物性食品相比,扇贝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低脂肪的食品。扇贝中n-3系列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约占总脂肪酸含量的9%-45%。
扇贝中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因其品种及养殖海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别,钙、磷、铁、钾、锰、锌、硒等含量丰富,并且扇贝中锌的含量较多。扇贝的维生素含量与鱼类近似,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B族、维生素E等。
㈡ 怎么分辨贝壳的类型
拉丁文名称:Strombus gallus
英文名称:Rooseter Tail Conch
贝类动物:腹足纲、凤凰螺超科、凤凰螺科。
简介:螺塔高,贝壳坚实,以体积来说,重量显得较轻。向外伸展的壳口突出物与螺塔成一角度,看起来恰与向下延伸的前水管沟形成平衡。所有的螺层在细而深的缝合线之下都环绕有明显的钝结节。体层和外伸的突出物上有扁平的脊。凤凰螺缺刻深,壳表呈乳白色,有褐色条纹,壳口金褐色。(底色有时为紫色。)
尺寸:13cm
分布区域:西印度群岛。
金斧凤凰螺 拉丁文名称:Strombus listeri
英文名称:Lister's Conch
贝类动物:腹足纲、凤凰螺超科、凤凰螺科。
简介:贝壳薄且轻,螺塔修长,体层超过总壳高的一半。早期螺层凸圆;后期螺层开始倾斜,然后垂直下倾;缝合线浅。体层光滑弯曲;壳唇向外扩展,其外缘与螺轴平行,末端有一指状突出,螺层上的内唇滑层薄。螺塔的各层具有明显纵肋,并与较细的螺肋相交。壳表白色,有褐色条纹和斑纹。(往昔视为稀世珍品,而今较为常见。)
尺寸:13厘米
分布区域:印度洋。
栖息地:深海底。
云斑谷米螺 拉丁文名称:Marginella nebulosa
英文名称:Cloudy Margin Shell
贝类动物:腹足纲、骨螺超科、谷米螺科。
简介:螺塔短,贝壳顶低,缝合线被滑层遮盖,体层最处在肩部以下。壳口大,外唇反曲,螺轴下有四道强折褶。壳表米色或黄色,断续螺带由镶黑边的灰色或浅棕色块斑构成。
尺寸:4cm
分布区域:南非
栖息地:近海砂底。
网纹长鼻螺 拉丁文名称:Varicospira cancellata
英文名称:Cancellate Beak Shell
贝类动物:腹足纲、凤凰螺超科、凤凰螺科。
简介:贝壳厚,长形。壳口窄;加厚的外唇有波状边缘;螺轴向上延伸成为弯曲的后水管沟的一部分;光滑的纵肋间有很深的螺沟。壳表褐色,壳口紫色,外唇和螺轴白色。
尺寸:3cm
分布区域:印度西太平洋
栖息地:近海水域。
大赤旋螺 拉丁文名称:Pleuroploca trapezium
英文名称:Trapezium Horse Conch
贝类动物:腹足纲、骨螺超科、旋螺科。
简介:螺塔高,体层大,贝壳顶常缺损。缝合线浅,壳口大,螺轴光滑。螺层周缘和体层肩部有螺旋状排列的大瘤,螺旋线成对分布,生长脊强,偶尔有修复的生长痕。壳表浅红色和奶油色。本种为最具代表性的赤旋螺。
尺寸:13cm
分布区域:热带印度太平洋
栖息地:珊瑚附近的浅海底。
鹬头骨螺 拉丁文名称:Haustellum haustellum
英文名称:Snip's Bill Murex
贝类动物:腹足纲、骨螺超科、骨螺科。
简介:贝壳坚实,螺塔低,体层大,前水管沟直且极长。后期螺层上有明显的纵肋,有些发育成纵胀肋,每层螺层上约三道。缝合线略呈沟状,壳口大开,外唇有弱齿。纵胀肋光滑,有小尖角,并有强的细螺肋横贯这些尖角,前水管沟几乎无棘。壳表呈乳白色或粉红色,有褐色斑块和短线纹,纵胀肋上有长纹;壳唇为橙色或粉红色。这是本属中最大的一种常见骨螺。
尺寸:13cm
分布区域:印度太平洋
栖息地:潮间带沙滩。
长拳螺 拉丁文名称:Vasum tubiferum
英文名称:Imperial Vase
贝类动物:腹足纲、骨螺超科、拳螺科。
简介:贝壳重,坚实,卵形,体层肩部极宽。螺塔中等高度,早期螺层常磨损,壳口窄,末端与短前水管沟相连,整个外唇缘起皱,上端有棱角。螺轴极直,有5道折褶,中间一道为最强,脐孔小而深。后期螺层和体层上有宽纵褶装饰,纵褶上有长短管状棘,以螺旋状排列。壳表白色,有褐色斑块。(拉丁文学名强调了此螺的管状棘)
尺寸:9cm
分布区域:菲律宾巴拉旺岛
栖息地:浅海底。
长香螺 拉丁文名称:Hemifusus colosseus
英文名称:Colossal False Fusus
贝类动物:腹足纲、骨螺超科、香螺科。
简介:螺长且大,贝壳厚,坚实,螺塔高,约占总螺长的三分之一。螺层圆,肩部有棱角,靠近缝合线处缩窄。壳口长而窄,末端与宽大的前水管沟相接,螺肋与较弱的纵生长脊相交。壳表白或报乳黄色,壳口红橙色。此螺切去螺顶可作号角。
尺寸:25cm
分布区域:日本、东南亚。
栖息地:近海水域。
刺球骨螺 拉丁文名称:Hexaplex radix
英文名称:Radish Murex
贝类动物:腹足纲、骨螺超科、骨螺科。
简介:贝壳厚实,大而重,螺塔小而尖,体层极膨大,脐孔深。缝合线浅,不易看见,前水管沟中等长宽。体层上有6-11条纵胀肋,其上布满了棘,使壳表呈多剌状。棘与螺肋交错,其末端就发育成皱边状,且微弯。螺轴光滑,外唇缘锯齿状。壳表白色,棘紫黑色,棘内壁及相连的细螺带颜色最深,螺塔大部分是白色。(注:这是棘最多,最重的骨螺)
尺寸:11cm
分布区域:巴拉马至厄瓜多爾尔尔
栖息地:潮间带的岩礁。
冠螺科 冠螺科
Cassidae;helmet shell
软体动物门中腹足目的一科。贝壳较膨胀,呈卵圆形或三角卵圆形。螺旋部低,体螺层膨大。螺层上常有纵肿脉,壳面光滑或具细的螺旋沟纹,结节突起以及红褐色斑块或花纹。热带种和温带常见的种类全为海产。生活于低潮线附近至300米水深的沙或泥沙质海底。中国沿海皆可采到,有记载的约16种,西沙群岛有唐冠螺。壳供观赏和贝雕用,肉可食。也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暖水区。
杜氏长旋螺 拉丁文名称:Fusinus petitthouarsi
英文名称:DU Petit's Spindle
贝类动物:腹足纲、骨螺超科、旋螺科。
简介:贝壳长、坚实,螺塔略长于前水管沟,缝合线深,壳口的长度大于宽度。早期螺层窄,表面饰有极粗的纵肋,接下来螺层上的纵肋开始削弱,甚至消失。所有的螺层都有螺脊,下面螺层的螺脊边缘尖锐,位于周缘者最发达,有时发育成圆瘤。前水管沟宽敞,时而微弯,与壳口相通。螺轴光滑,但有一些螺脊。壳表白色,有时有淡褐色条纹。(注:新鲜的螺壳有青褐色壳皮。)
尺寸:20cm
分布区域:下加利福尼亚至厄瓜多爾尔尔
栖息地:印度太平洋。
长旋螺 拉丁文名称:Fusinus salisburyi
英文名称:Salisbury's Spindle
贝类动物:腹足纲、骨螺超科、旋螺科。
简介:贝壳大,坚实,螺塔约与前水管沟长度相当,缝合线深。早期螺层上的纵折褶在后期逐渐变成短而钝的突出。各螺层均有螺脊,壳口卵形,螺轴有明显的加边和一些褶襞,外层缘和前水管沟边缘锯齿状。脐孔小而深,新鲜的壳有淡黄色厚壳皮。(注:拉丁文学名以英国贝壳学者艾伯特. 索尔兹伯里姓氏命名)
尺寸:19cm
分布区域:日本南部至澳大利亚东部。
栖息地:深海底。
大千手螺 拉丁文名称:Chicoreus ramosus
英文名称:Branched Murex 、 white Murex
贝类动物:腹足纲、骨螺超科、骨螺科。
简介:贝壳大而重,螺塔低,体层膨大,肩部有棱角。每层螺层上有三层纵胀肋,其间有一至二枚瘤状纵肋。纵胀肋和前水管沟上均有皱边的短棘,纤细的螺脊布满了壳身。外唇边呈锯齿状,近下端正处有一强齿。螺轴光滑,壳表白色,有褐色脊纹和斑块;螺轴粉红色。(注:骨螺中最大、最重的一种,常作装饰用。)
尺寸:20cm
分布区域:印度太平洋
栖息地:珊瑚礁。
洋葱螺 拉丁文名称:Rapa rapa
英文名称:Rapa Snail
贝类动物:腹足纲、骨螺超科、骨螺科。
简介:外形酷似洋葱,螺顶扁平几乎没在体层中,贝壳薄易碎,螺塔短。螺轴直而光滑,轴盾下半部扩张,形成与体层分离的薄片。前水管沟宽而开阔,有的较直,有的极度弯向一边。强螺肋布满壳体,在外唇边缘形成锯齿状,从壳顶看,较宽的沟槽中满是薄纵脊;体层最上面的宽沟槽中,纵脊更密集,并有皱褶;壳表全为均匀白色。(注:此为洋葱螺类中最大的一种。)
尺寸:7.5cm
分布区域:西太平洋。
栖息地:软珊瑚群中。
(本图片为寒带洋葱螺)
大皱螺 拉丁文名称:Morum grande
英文名称:Giant Morum
贝类动物:腹足纲、鹑螺超科、唐冠螺科。
简介:贝壳厚重而结实;体层长形,长度超过螺塔的两倍,缝合线呈沟状。塔螺各层都有强肩角,体层肩角较弱,壳口长而窄,外唇增厚,内缘有明显、分布均匀的齿。轴唇滑层薄而宽,布满了褶襞和疣。螺肋强,并与有凹槽鳞片构成的纵肋相交。壳表黄白色,有四条褐色的螺带,外唇上有相应的深色斑,壳口及轴唇滑层为白色。(此为此属中最大的一种)
尺寸:5.7cm
分布区域:西太平洋。
栖息地:深海底。
花斑长旋螺 拉丁文名称:Fusinus nicobaricus
英文名称:Nicobar Spindle
贝类动物:腹足纲、骨螺超科、旋螺科。
简介:贝壳重,有棱角,螺塔比前水管沟略高,壳口中等窄度。早期螺层的缝合线极浅,而在体层呈窄沟状。上部螺层的纵肋圆膨,使其看起来肥圆,而下面三层螺层,因为纵肋成了明显的瘤,并有一宽螺肋相连,故有棱角;每层螺层在此螺肋下侧面平直。体层上有一条次螺肋,形成另一棱角。壳表白色,有褐色条纹;壳口白色。(注:壳表深褐色的花纹与色调单一的同类螺相比,色彩华丽,格外引人注目。)
尺寸:11cm
分布区域:印度太平洋
栖息地:浅海水域。
金口蛙螺 拉丁文名称:Tutufa rubeta
英文名称:Ruddy Frog Shell
贝类动物:腹足纲、鹑螺超科、蛙螺科。
简介:贝壳大而重,体层为卵形,缝合线浅而不平整。壳表螺肋粗糙,后期螺层周围有一圈钝结节。体层下半部约有5条强螺肋;纵胀肋突出,间隔宽大。沿外唇边缘有强齿。壳表乳白色,有褐色斑纹,外唇鲜红色,齿端为白色。
尺寸:10cm
分布区域:热带印度太平洋
栖息地:沿海岩石下。
华丽骨螺 又名:玫瑰岩螺、球核果螺
拉丁文名称:Drupa rubusidaeus
英文名称:Strawberry Drupe
贝类动物:腹足纲、骨螺超科、骨螺科。
简介:螺呈球形,螺塔短,成贝的贝壳顶近扁平。体层约有5 列棘环绕,最接近外唇的棘侧面开裂,壳表乳黄色;成贝的螺轴呈鲜艳的粉红色。
尺寸:5cm
分布区域:热带印度太平洋
栖息地:潮间带礁石间。
花边骨螺 拉丁文名称:Siratus lacinatus
英文名称:Lacinate Murex
贝类动物:腹足纲、骨螺超科、骨螺科。
简介:螺塔高,体层大。每层螺层有三条鳞状纵胀肋。贝壳表其他部位有螺肋,并与凹槽状的鳞片相交。前水管沟短而宽,外唇有小齿;螺轴光滑。壳表为橙色或浅褐色,纵胀肋较暗,壳顶粉红色或深褐色,螺轴紫色。
尺寸:5cm
分布区域:热带太平洋。
栖息地:珊瑚及砂底。
女巫骨螺 拉丁文名称:Murex troscheli
英文名称:Troschel's Murex
贝类动物:腹足纲、骨螺超科、骨螺科。
简介:贝壳大,通体有棘,外表扎剌。形状如球棒,壳顶尖锐,螺层圆凸,缝合线深刻;前水管沟直,极长。体层上有三条纵胀肋,具长短交替的棘;肩部的棘最长,且上翘。前水管沟上也长满了棘,并与之成直角。外唇起皱,螺轴光滑,细螺肋与弱纵肋相交错。壳表白色或粉红色,螺旋纹为红褐色;壳口白色。(注:壳表的棘剌能防御食肉性鱼类。)
尺寸:15cm
分布区域:东印度洋、太平洋、日本。
栖息地:近海砂底。
锦鲤笔螺 拉丁文名称:Mitra mitra
英文名称:Episcopal Mitre
贝类动物:腹足纲、骨螺超科、笔螺科。
简介:贝壳重,坚实,螺塔比体层短。缝合线浅而不平整,螺塔各层微圆且光滑,但早期螺层有些不明显的螺沟。壳口狭窄,末端连着宽前水管沟,螺轴上有3-4道强折褶。壳表白色,有螺旋状排列的橙色斑点及方斑。(注:长得极像主教的礼冠。)
尺寸:10cm
分布区域:热带印度太平洋。
栖息地:浅海砂底。
㈢ 如何区别真假贝壳
商家恐怕不会让你用刀刮,贝壳也是怕磨的,把商品磨花了是要赔钱的,真贝壳有石头的质地和感觉,拿到手里在柜台玻璃上轻声敲几下就可以听出来了,跟瓷碰玻璃差不多,树脂和塑料的比重较轻,真品是有层的感觉并有和珍珠一样的光辉,即使没有光辉也有硬度.
贝壳的种类不同色泽和质地也有所不同,有的贝并不产珍珠,壳层上也没有珠光的珍珠层,只是取它的奇形怪状的特点来做饰物,这样的制品市面上很多,有的是用能产珍珠的贝壳来用,它的壳里有很漂亮的珍珠层和色泽,高级贝壳有较厚的地方拿来做了仿珍珠制品,就因为它十分像珍珠,有人把它镶嵌成了高档首饰.你买东西时不要把贝壳当珍珠就可以了.
㈣ 如何辨别扇贝的公母
扇贝为雌雄异体,存在雌雄同体的现象。在繁殖季节,雌性生殖腺呈橘红色,雄性生殖腺呈乳白色,区分明显。繁殖季节过后,生殖腺退化,雌、雄外观上完全相同,呈无色半透明状。
扇贝又称海扇蛤,贝壳多呈圆盘或圆扇形;壳顶前后方有耳,两耳相等或不等,多数右壳前耳下方有明显的足丝孔和细栉齿。壳面具放射肋或同心片状雕刻。闭壳肌痕明显,外套痕简单,无水管;内韧带,位于壳顶下方的三角形韧带槽内。
扇贝除少数种类外,多栖息于低潮带至数百米左右的浅海,营附着或自由生活,主要以蜉蝣藻类为食。
活养扇贝的选购。首先应选择外壳颜色比较一致且有光泽、大小均匀的扇贝,不能选太小的,否则因肉少而食用价值不大;然后看其壳是否张开, 活扇贝受外力影响会闭合,而张开后不能合上的为死扇贝,不能选用。
扇贝外表坑坑洼洼的纹路藏有很多泥沙,需要用硬刷子在流水下刷洗才可以冲洗干净,刷洗时最好带着橡胶手套以免划伤。刷干净外壳后,可以在淡盐水中浸泡,让其吐尽泥沙即可。
㈤ 怎么辨认贝壳是什么类型生活在哪
拉丁文名称:Strombus gallus
英文名称:Rooseter Tail Conch
贝类动物:腹足纲、凤凰螺超科、凤凰螺科。
简介:螺塔高,贝壳坚实,以体积来说,重量显得较轻。向外伸展的壳口突出物与螺塔成一角度,看起来恰与向下延伸的前水管沟形成平衡。所有的螺层在细而深的缝合线之下都环绕有明显的钝结节。体层和外伸的突出物上有扁平的脊。凤凰螺缺刻深,壳表呈乳白色,有褐色条纹,壳口金褐色。(底色有时为紫色。)
尺寸:13cm
分布区域:西印度群岛。
金斧凤凰螺 拉丁文名称:Strombus listeri
英文名称:Lister's Conch
贝类动物:腹足纲、凤凰螺超科、凤凰螺科。
简介:贝壳薄且轻,螺塔修长,体层超过总壳高的一半。早期螺层凸圆;后期螺层开始倾斜,然后垂直下倾;缝合线浅。体层光滑弯曲;壳唇向外扩展,其外缘与螺轴平行,末端有一指状突出,螺层上的内唇滑层薄。螺塔的各层具有明显纵肋,并与较细的螺肋相交。壳表白色,有褐色条纹和斑纹。(往昔视为稀世珍品,而今较为常见。)
尺寸:13厘米
分布区域:印度洋。
栖息地:深海底。
云斑谷米螺 拉丁文名称:Marginella nebulosa
英文名称:Cloudy Margin Shell
贝类动物:腹足纲、骨螺超科、谷米螺科。
简介:螺塔短,贝壳顶低,缝合线被滑层遮盖,体层最处在肩部以下。壳口大,外唇反曲,螺轴下有四道强折褶。壳表米色或黄色,断续螺带由镶黑边的灰色或浅棕色块斑构成。
尺寸:4cm
分布区域:南非
栖息地:近海砂底。
网纹长鼻螺 拉丁文名称:Varicospira cancellata
英文名称:Cancellate Beak Shell
贝类动物:腹足纲、凤凰螺超科、凤凰螺科。
简介:贝壳厚,长形。壳口窄;加厚的外唇有波状边缘;螺轴向上延伸成为弯曲的后水管沟的一部分;光滑的纵肋间有很深的螺沟。壳表褐色,壳口紫色,外唇和螺轴白色。
尺寸:3cm
分布区域:印度西太平洋
栖息地:近海水域。
大赤旋螺 拉丁文名称:Pleuroploca trapezium
英文名称:Trapezium Horse Conch
贝类动物:腹足纲、骨螺超科、旋螺科。
简介:螺塔高,体层大,贝壳顶常缺损。缝合线浅,壳口大,螺轴光滑。螺层周缘和体层肩部有螺旋状排列的大瘤,螺旋线成对分布,生长脊强,偶尔有修复的生长痕。壳表浅红色和奶油色。本种为最具代表性的赤旋螺。
尺寸:13cm
分布区域:热带印度太平洋
栖息地:珊瑚附近的浅海底。
鹬头骨螺 拉丁文名称:Haustellum haustellum
英文名称:Snip's Bill Murex
贝类动物:腹足纲、骨螺超科、骨螺科。
简介:贝壳坚实,螺塔低,体层大,前水管沟直且极长。后期螺层上有明显的纵肋,有些发育成纵胀肋,每层螺层上约三道。缝合线略呈沟状,壳口大开,外唇有弱齿。纵胀肋光滑,有小尖角,并有强的细螺肋横贯这些尖角,前水管沟几乎无棘。壳表呈乳白色或粉红色,有褐色斑块和短线纹,纵胀肋上有长纹;壳唇为橙色或粉红色。这是本属中最大的一种常见骨螺。
尺寸:13cm
分布区域:印度太平洋
栖息地:潮间带沙滩。
长拳螺 拉丁文名称:Vasum tubiferum
英文名称:Imperial Vase
贝类动物:腹足纲、骨螺超科、拳螺科。
简介:贝壳重,坚实,卵形,体层肩部极宽。螺塔中等高度,早期螺层常磨损,壳口窄,末端与短前水管沟相连,整个外唇缘起皱,上端有棱角。螺轴极直,有5道折褶,中间一道为最强,脐孔小而深。后期螺层和体层上有宽纵褶装饰,纵褶上有长短管状棘,以螺旋状排列。壳表白色,有褐色斑块。(拉丁文学名强调了此螺的管状棘)
尺寸:9cm
分布区域:菲律宾巴拉旺岛
栖息地:浅海底。
长香螺 拉丁文名称:Hemifusus colosseus
英文名称:Colossal False Fusus
贝类动物:腹足纲、骨螺超科、香螺科。
简介:螺长且大,贝壳厚,坚实,螺塔高,约占总螺长的三分之一。螺层圆,肩部有棱角,靠近缝合线处缩窄。壳口长而窄,末端与宽大的前水管沟相接,螺肋与较弱的纵生长脊相交。壳表白或报乳黄色,壳口红橙色。此螺切去螺顶可作号角。
尺寸:25cm
分布区域:日本、东南亚。
栖息地:近海水域。
刺球骨螺 拉丁文名称:Hexaplex radix
英文名称:Radish Murex
贝类动物:腹足纲、骨螺超科、骨螺科。
简介:贝壳厚实,大而重,螺塔小而尖,体层极膨大,脐孔深。缝合线浅,不易看见,前水管沟中等长宽。体层上有6-11条纵胀肋,其上布满了棘,使壳表呈多剌状。棘与螺肋交错,其末端就发育成皱边状,且微弯。螺轴光滑,外唇缘锯齿状。壳表白色,棘紫黑色,棘内壁及相连的细螺带颜色最深,螺塔大部分是白色。(注:这是棘最多,最重的骨螺)
尺寸:11cm
分布区域:巴拉马至厄瓜多爾尔尔
栖息地:潮间带的岩礁。
㈥ 如何鉴别青贝和平贝
青贝:淀粉粒广卵形、贝壳形、肾形或椭圆形,直径约至60μm,脐点人字状、星状或点状,层纹明显。螺纹及网纹导管直径可达64μm。
平贝: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须根多数,生于鳞茎茎盘下面,长6-20厘米,直径0.3-0.5毫米。鳞茎圆而扁平,由2-3片肥厚的鳞瓣抱合而成,纵径1厘米左右,横径1-1.5厘米。地上茎直立,光滑无毛,紫色或绿色。叶片15-25枚,茎的下部叶常轮生,上部叶对生或互生,叶线状披针形或线形,无柄,全缘,先端渐尖,顶部小叶呈卷须状,叶长8-10厘米,宽2-6毫米,绿色。花单生于茎上部叶腋间,下垂;花梗长2-3厘米;花冠钟形;花被片6枚,矩圆状倒卵形,先端钝,长2-3厘米,宽0.5-1厘米,黄绿色带紫色网状斑纹,基部有蜜腺;雄蕊6枚,花药黄色;雌蕊柱头3裂,子房棱柱形。蒴果宽倒卵形,三室,具6棱,果皮膜质,内含100-150粒种子。种子褐色,3角形,扁平。(常用中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