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解决方法 > 小肠癌检测有几种方法

小肠癌检测有几种方法

发布时间:2022-10-04 11:31:42

⑴ 小肠肿瘤要做什么检查

对具有上述一种或数种表现者.应考虑小肠肿瘤的可能,需作进一步的检查。 1.X线钡餐检查,对疑有十二指肠的肿瘤.采用弛张性十二指肠钡剂造影。 2.纤维十二指肠镜、纤维小肠镜检查及选择性动脉造影术.可提高小肠肿瘤的诊断率。 3.由于类癌病人血中5-羟色胺升高.故对怀疑类癌的病例,测定病人尿中的5-羟色胺的降解物5―羟吲哚乙酸(5-HIAA),有助于确定肿瘤的性质。 4.必要时可行剖腹探查。

⑵ 小肠癌早期症状表现

得了癌症,给患者和家庭带来非常大的痛苦和经济压力。如果能早点发现,及时就医治疗,那么小肠癌早期症状都有哪些呢?接下来我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小肠癌早期症状

小肠癌最早期可有腹胀、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而后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如便次增多,腹泻或便秘,便前腹痛。稍后即可有粘液便或粘液脓性血便。

小肠癌早期会有中毒症状。由于肿瘤溃烂失血和毒素吸收,常可导致病人出现贫血、低热、乏力、消瘦、浮肿等小肠癌的早期症状,其中尤以贫血、消瘦为主。

肠梗阻表现为不全性或完全性低位肠梗阻症状,如腹胀,腹痛,便秘或便闭等小肠癌的早期症状。体检可见腹隆、肠型、局部有压痛,并可闻及亢强的肠鸣音。

小肠癌的预防方法

1、减少动物脂肪摄入预防小肠癌

摄入高脂的女性与低脂女性患小肠癌的风险率相比增加了32%,减少食物中动物脂肪的含量是有助于减少小肠癌的发生。

2、适当减少能量摄入预防小肠癌

大部分的研究表明摄入能量的总量与小肠癌发生的危险性有关系,减少总能量的摄入有可能降低小肠癌的发病率。

3、膳食纤维预防小肠癌

食物中膳食纤维素能增加粪便量,吸附胆汁酸盐稀释肠道内的致癌物,从而能减少小肠癌的发生。

小肠癌的诊断方法

尿液5-羟色胺测定:消化系统发生类癌时,如果源自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或右半结肠,多分泌5-羟色胺,如发生在大肠,多分泌生长抑素。小肠类癌的患者血中5-羟色胺水平明显升高,测定患者尿液中5-羟色胺的降解物5-羟吲哚乙酸水平,有助于确定肿瘤的性质。

X线钡餐检查:X线钡餐检查多用于十二指肠可疑肿瘤的检查,通常采用弛张性十二指肠钡剂造影。

剖腹探查:对于通过以上检查方法仍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必要时可行剖腹探查。

纤维肠镜检查:纤维肠镜分为纤维十二指肠镜、纤维小肠镜检查及选择性动脉造影术,可显着提高诊断率。

小肠癌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小肠癌以手术为主,如能早期切除原发病灶,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由于手术切除功能性类癌组织是解除类癌综合征的最有效方法,所以即使疑有转移,也应抓住手术机会,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⑶ 请教下早期肠癌自我测试的方法有哪些可以体外检测的

肠癌在早期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腹痛,呕吐或者是拉肚子的情况在早期的时候如果感觉身体不适,要及时的去医院来进行检查,可以观察大便的颜色,如果大便的颜色不正常,也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在确诊是肠癌之后,一定要注意不能耽误治疗的时间,因为耽误治疗的时间很容易导致疾病治疗效果受到影响。

⑷ 小肠肿瘤病理诊断报告

在理论上,病理诊断报告是应当写上〝病理诊断〞的。可能是等〝免疫组化检测〞才能作结论吧!
在实质上,这些病理描述己能满足治疗上的要求。(1)这不是转移癌肿瘤。(2)这是小肠壁层的良性肿瘤。(神经鞘瘤
,平滑肌瘤,纤维瘤之类)。〝两端切缘干净〞即是肿瘤己切除干净。己痊愈了。功德完满。没有必要做免疫组化检测了。
〝胃肠道间质瘤(低度恶性)〞。5cm*2.5cm*2.5cm虽然稍大一点,因己切除干净,情况是乐观的。此病化疗作同用不好<5%。
是否需要做化疗,要看主治医生的意见。

⑸ 检查消化道ct,能够得到哪些信息

引言:在平时我们都会进行一些体检或是一些其他检查,这些检查可以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特别是老年人,他们的身体是比较虚弱的,很容易就会产生各种疾病,如果不经常做产检就会引发一些不可挽回的后果,那检查消化道CT能够得到哪些信息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胃癌

现代社会很多人都有一定的肠胃疾病,比如肠癌胃癌,在平时如果不注意自己的饮食或是有不良的生活习惯,都很可能会导致胃癌。很多老人他们的肠胃是非常脆弱的,有时候吃过冰的食物或是喝一点点酒,都会有胃痛或是腹泻等问题,所以如果家中的老人平时经常有肠胃绞痛等问题,就可以去医院做消化道CT检查,看看他们是不是有重大的肠胃疾病。

⑹ 4个最为明显的肠癌信号

4个最为明显的肠癌信号

4个最为明显的肠癌信号,人类癌症之一的肠癌通常是有这几个特点就是发病迅猛,病情隐匿,当很多患者一发现时,往往都已经是晚期,那么就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下面是4个最为明显的肠癌信号

4个最为明显的肠癌信号1

信号1、排便习惯改变

短时间内,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大便次数增多,或者交替出现便秘和腹泻的情况,这类腹泻一般会带有粘液,此时,要小心是肠癌!

信号2、出现里急后重

肠癌引起排便次数增多时,多半还会伴有排便不尽,或里急后重的感觉,里急后重,就是自己的肠道不舒服,还想要再去厕所,但是却拉不出来东西的感觉。

信号3、出现脓血便

出现便血,一定不要忽视,如果,便血是鲜红色,则可能是痔疮引起的,如果,便血是暗红色,而且有脓血,更大的可能性是肠癌。

信号4、持续性腹痛

肠道炎症、肠梗阻、肠穿孔、肠袢缺血等均可出现急性腹痛。肠道肿瘤或慢性炎症病变则常有持续性腹痛。

这五类人群,是肠癌高发人群,日常要定期检查

1、年龄超过50岁以上,属于高危因素。

2、长期高脂肪饮食,很少吃或不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纤维素摄入不足,也是高危因素。

3、有慢性胆囊炎,或曾进行胆囊切除,属于高危因素。

4、有大肠癌家族史,属于高危因素。

5、肠道慢性炎症患者,比如,有过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患者,可增加癌变机率,是平常人的30倍。

6、吸烟、喝酒人群,研究标明,吸烟者比非吸烟者罹患大肠癌的危险更高。有大肠癌、大肠息肉宗族史的人,每日摄入酒精大于等于30克,将添加罹患大肠癌的危险。

预防肠癌,谨记、4少吃

1、少吃烧烤

烧烤虽然美味,但是,食物在烧烤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叫做“苯并芘”的致癌物质。

据了解,除了木炭、煤火等,燃烧会直接产生这种物质污染食品外,在烧烤过程中,肉类食物中的脂肪滴在火上,也会产生苯并芘并吸附在肉的表面,尤其是那些轻微烧焦的部位。

人们如果经常食用被苯并芘污染的烧烤食品,致癌物质会在体内蓄积,进而有诱发胃癌、肠癌的危险。

同时,烧烤食物中还存在另一种致癌物质、亚硝胺。亚硝胺的产生源于肉串在烤制前的腌制环节,如果腌制时间过长,就容易产生亚硝胺。

所以,生活中,预防肠癌,要吃少烧烤类食物。

2、少吃麻辣火锅

麻辣火锅,不仅爽口,还含有很多的`盐分,尤其是火锅调料及火锅汤中,如果喜欢多麻多辣的重口味,那么会刺激加重胃肠道负担,增加肠癌风险。

人的口腔、食道和胃黏膜一般最高只能耐受50℃~60℃的温度,太烫的食物会损伤黏膜,导致急性食道炎和急性胃炎。

人每天都要进食,一旦胃黏膜出现损伤,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可能会慢慢发展成为胃溃疡,从而引发胃肠道肿瘤。

偶尔一两顿或许无碍,但时间长了,就有可能诱发胃肠道恶性肿瘤。

3、少吃外卖

很多外卖,都是“重口味”的,虽然吃起来美味,可以促进食物,但是,这些重口味食用过多,或者是长期食用,就会给肠胃带来巨大的负担,不易于消化,同时,也不易于身体健康。

据调查显示,喜欢食用重口味的食物,患大肠癌的概约为1/1000。

4、少吃精细食物

现在人,吃少纤维素及精制米面,五谷杂粮吃的很少。

即所谓“西方文化饮食”,易发生结肠癌。

这主要是因为,食物中的脂肪及其分解产物,可能有致癌或协同致癌的作用。

少纤维素的饮食可使粪便量减少,并使大便通过肠道时间明显延长,以致使粪便中协同致癌物浓度提高,与结肠粘膜接触的时间明显延长;致癌物质与结肠粘膜长期接触,就可能发生癌变。

所以,生活中,预防肠癌,不要吃的太精细,要“糙”一点哦!

4个最为明显的肠癌信号2

4个明显的肠癌信号

肠癌包括小肠癌、大肠癌,因距离肛门位置不同,表现有所不同。临床表现多以大便习惯改变、便血、下腹痛、腹部包块为主,当出现以上4个明显信号时,需谨慎肠癌的发生,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一、大便习惯改变、

多见于大肠癌,可出现大便不成形、便秘,或者便秘、腹泻交替,大便可呈脓液便或黏液便。由于小肠癌变部位不邻近肛管,因此一般大便无变形。

二、便血、

1、小肠癌、 因癌变部位距离肛门相对较远,常为间歇性排柏油样便、血便,或大出血,因长期反复出血未被察觉,可表现为慢性贫血;

2、大肠癌、 因癌变部位距离肛门位置较近,多出现粪便中带鲜血的情况。

三、下腹痛、

1、小肠癌、 可为下腹部隐痛以及胀痛,当并发肠梗阻时,可出现剧烈绞痛;

2、大肠癌、 常为持续性隐痛,定位不准确,或者仅为腹部不适感以及腹胀,当出现肠梗阻时腹痛加重,可呈阵发性绞痛。

四、腹部包块、

1、小肠癌、 因小肠长度较长,肿块活动区域较大,肿块位置多不固定;

2、大肠癌、 肿块较大、坚硬,若癌肿处于横结肠和乙状结肠内,可具有活动性。如癌肿导致肠穿孔继发感染,则肿块位置固定,可有压痛。

此外,患者出现长期慢性腹泻、里急后重以及恶心、呕吐,甚至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应警惕肠癌,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诊断,及早治疗有助于恢复。

4个最为明显的肠癌信号3

大肠癌的早期症状一、大便出现异常

如果在突然之间,排大便的习惯出现了变化,而且所排的大便出现了不规则的形状,或者出现粘稠状,那么就说明大便已经出现了异常现象。

另外,对于便秘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很多人对于便秘往往不加以重视,就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而且长期的便秘,肠胃就会长期在毒素的环境中,这样也就增大了大肠癌的发病率。

大肠癌的早期症状二、出现便血的现象

对于大肠癌患者来说,最重要的一个症状就是出现便血的现象,便血不一定都是红色的,也有可能出现黑色、紫色等颜色,有一些粘稠的大便中,也有可能会出现便血现象。

对于大肠癌患者来说,是非常容易出现便血现象的,但是很多人往往将这种便血现象与痔疮混淆,这样就会延误时机,错过大肠癌的最佳治疗时间。

大肠癌的早期症状三、出现腹胀腹痛现象

腹胀腹痛现象是很多疾病都会引起的一种症状,那么出现腹胀腹痛的时候,如何辨别换上了大肠癌呢?

其实这种方法并不难,因为大肠癌而出现的腹胀腹痛现象,与其他的腹胀腹痛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大肠癌引发的腹痛,会经常伴随着食欲不振,因此,如果出现了这种现象,那么一定要尽快去医院进行检查,对于上了年龄的人们来说,如果出现了这种症状,更要引起重视。

大肠癌的早期症状四、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大肠癌患者的另一个非常显着的特点,就是会出现拉肚子现象,而且这种拉肚子是与便秘现象交替出现的,这主要是因为大肠内的肿瘤变大时,就会加大肠堵塞,从而出现便秘的现象,而当肿瘤脱落的时候,就会出现类似于拉肚子的现象。

⑺ (肛门息肉组织)黏膜组织,间质内见多量浆细胞浸润,局灶见非干肉芽肿是不是克罗

你好,以下文章你看一下: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是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含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我国近十多年来发病患者数逐步增加,已成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1,2]。炎症性肠病的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是治疗的基础。随着胃肠内镜的广泛使用,炎症性肠病的病理学诊断日益成为病理医师的日常工作。在我国,绝大部分的胃肠内镜活检病理诊断工作是由非胃肠病理专业的病理医师进行的。因此在取材和制片技术的改进、对于炎症性肠病的认识、诊断标准的把握、鉴别诊断的考虑和与临床医师的沟通等方面都存在需要进一步普及和提高的地方。

传统的炎症性肠病的病理诊断指标主要建立在对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的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20余年来,由于胃肠内镜的广泛使用,使得炎症性肠病病理诊断的基础已经从以手术切除标本为主变为以肠道不同部位的多处黏膜活检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炎症性肠病组织学诊断标准。炎症性肠病患者治疗后黏膜的愈合,也增加了诊断难度。我国是结核病高发国家,肠结核与回结肠型克罗恩病的鉴别诊断,以及克罗恩病与淋巴瘤的鉴别一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传统的以手术切除标本为基础的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应当加以修改才能适应当前诊断的需要。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已在2007年和2012年推出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共识意见旧[3]。其中对于炎症性肠病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尤其是内镜活检标本的病理组织学改变的描述尚不够详尽,与新的研究进展尚有差距。在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的提议和推动下,国内14个单位的病理学家和消化内科学家于2013年8月17日在成都开会,在借鉴欧美同行的循证医学共识的基础上[4-6],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我国炎症性肠病的组织病理诊断共识意见。目的在于统一我国病理医师对于炎症性肠病的认识,规范诊断标准,提高病理诊断质量,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本共识的要点包括:(1)炎症性肠病病理诊断的常规技术程序;(2)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的大体和组织学特点;(3)内镜活检标本的组织学特点;(4)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标准;(5)疾病活动度和异型增生(dysplasia)程度的组织学特点。儿童与青少年的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暂时未纳入本共识。

一、炎症性肠病病理诊断的技术程序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涉及胃肠病学、影像学、病理学和胃肠外科等多学科方法(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可靠的诊断应建立在结合病史,临床评估,实验室检查,以及典型的内镜、组织学和影像学发现的基础上,需要胃肠病学家、影像学家、病理学家和胃肠外科学家等的团队合作[3-4]。虽然在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内镜活检标本或手术切除标本的组织学检查是关键步骤,但不结合临床,仅依靠黏膜活检的组织学来诊断炎症性肠病是非常容易误诊和漏诊的。

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尤其是临床考虑为克罗恩病的诊断,多部位黏膜活检取材十分重要。推荐做至少5个部位(包括直肠和末段回肠在内),每个部位取不少于2个活检。内镜下未见异常的黏膜也应取活检[4-6]。对于临床表现典型的位于左半结肠和直肠的怀疑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活检的部位和数量可以适当减少。所有黏膜活检组织样本应立即浸泡于4%中性缓冲甲醛(即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中固定。样本的定向使用滤纸效果较好,即黏膜断面的一侧在固定前黏在滤纸上。不同部位的活检组织应当用不同的容器并且注明患者的信息和取材部位,以避免混淆[4,7-8]。

与活检样本一起送病理科的病理申请单一定要有患者的临床信息,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病程期、内镜发现、治疗的种类和程期、并发症、旅行史和临床诊断等[4]。

由于炎症性肠病的病变可能为局灶性,在组织包埋时,建议每个蜡块最多包埋2块组织。推荐对每个蜡块均做标本最大面的多个连续切片(6~10片)并且采取措施确保切片方向垂直于黏膜。石蜡切片做HE染色即可满足常规诊断[9-10]。特殊染色(包括抗酸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或PCR等其他技术在必要时使用。

外科手术切除标本需进行全面的,有序的和系统的大体检查,必要时应摄影留存。外科标本应沿肠管的长轴剪开固定(除了在一侧有肿瘤时,可以将肿瘤的一段暂时不剪开就固定)。取材应包括淋巴结、末段回肠和阑尾。推荐在肉眼可见病变处和肉眼大致正常处进行多处取材。对于诊断有价值的肉眼改变,如透壁性改变、瘘管等要注意取材和记录。对于怀疑为肿瘤的病变更要注意取材和记录[11-12]。外科手术标本取材的制片不需做连续切片。

二、炎症性肠病有关的显微镜下改变的定义或特征
(一)主要与溃疡性结肠炎有关的镜下改变
可分为隐窝结构异常、上皮异常和炎性浸润三部分。这些改变均不是特异性的,也可以见于克罗恩病和其他结肠炎。

1、用于描述隐窝结构异常的病变有:
(1)隐窝分支(crypt branching):定义为在切片方向良好的切片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支状腺体或者分支状腺体大于10%(图1) [4-6]。
(2)隐窝扭曲(crypt distortion):隐窝(腺体)在大小、形状、极向和管腔尺寸等方面的不规则(图1,2) [4,6]。
(3)隐窝萎缩(crypt atrophy)和隐窝密度减少(cryptdensity):指隐窝数量减少,隐窝间距离大于一个隐窝直径以上以及隐窝底部与黏膜肌的距离增加 [4,6]。
(4)表面不规则(绒毛状表面,绒毛状黏膜;surfaceirregularity):隐窝开口增宽,黏膜表面不平,严重时呈手指状改变 [4,6]。

2、描述上皮异常的形态改变有:
(1)潘氏细胞化生(Paneth cell metaplasia):正常情况下潘氏细胞在结肠脾曲以远极其少见。潘氏细胞化生定义为在远端结肠黏膜发现潘氏细胞。其出现可能与上皮的再生和修复有关(图3) [4,13]。
(2)黏液分泌减少(mucin depletion):定义为杯状细胞减少或细胞内黏液减少(图2) [4,6]。

3、描述炎性浸润的形态学改变有:
固有膜内炎性细胞的分布可以描述为:局灶性(focal)、片状(patchy)和弥漫性(diffuse),前两者有时也称为“不连续的(discontinuous)”。弥漫性炎还可以分为黏膜浅层炎(superficial)和黏膜全层炎(transmucosal)。
在多处黏膜活检的基础上评估炎症的分布比较客观可信。对于治疗后静止期的溃疡性结肠炎病例,可能见不到弥漫性的透黏膜性炎。在诊断时要引起注意 [4,6]。
(1)隐窝炎(cryptitis)指中性粒细胞出现在隐窝上皮内和管腔中,形成隐窝破坏和隐窝脓肿(crypt abscesses,图2)。中性粒细胞也可以出现在表面上皮内,其意义与隐窝炎相同 [6]。
(2)基底部浆细胞增多(basal plasmacytosis):指浆细胞浸润主要位于固有膜的下I/5处或者出现在隐窝下方,沿着黏膜肌浸润或穿透黏膜肌,呈弥漫性或局灶性 [4,6]。
(3)基底部淋巴细胞聚集(basal lymphoid aggregates):结节状的淋巴细胞聚集在隐窝基底和黏膜肌之间,无生发中心。至少两个以上的此种病变认为是异常 [4,6]。
(4)间质改变(stromal changes):指黏膜肌的弥漫性增厚,或者出现两条黏膜肌。见于长期存在和静止期的溃疡性结肠炎 [4,6]。

(二)主要与克罗恩病有关的镜下改变
克罗恩病的许多形态改变,在溃疡性结肠炎和其他结肠炎也可以出现,造成诊断和鉴别诊断困难。

1、隐窝结构异常:隐窝的不规则性(crypt irregularity)即隐窝结构的异常,定义为大于10%的隐窝有异常。表现为隐窝的扭曲(非平行隐窝,隐窝的直径变化或隐窝扩张)、隐窝分支和隐窝缩短 [4,5]。

2、溃疡和炎性浸润
(1)阿弗它溃疡(aphthous ulcer):为肉眼或内镜下的阿弗它溃疡的镜下改变,在黏膜淋巴滤泡增生、肉芽肿形成的基础上发生坏死和表面破溃,形成早期的阿弗它溃疡。形态上为浅表的小溃疡,表面为少量黏液、中性粒细胞、炎性坏死渗出物 [13]。
(2)深在口疮样、线状溃疡(deep aphthous,linear ulcer):为阿弗它溃疡进一步发展形成纵行的线状深在溃疡,可以到黏膜下层或者更深(图4) [13]。
(3)伴有刀切样裂隙的深在裂沟(deepfissures with knifelike clefts):溃疡深而窄,如刀切一样,有急性炎性渗出物、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和肉芽组织,常穿入肠壁,深达黏膜下层(图5)、甚至肌层,引起瘘管形成、穿孔、脓肿形成、粘连和肠周炎性假瘤 [13]。
(4)局灶性的慢性炎症:定义为不连续的固有膜内深在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增多,不限于黏膜表浅区(上1/3) [4-5]。
(5)非干酪样肉芽肿(non-caseous granuloma):为上皮样组织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聚集构成,通常为圆形。一般没有Langhans多核巨细胞,但可见多核巨细胞,见不到坏死。常见于固有膜内和黏膜下层,也可以见于肌层和浆膜下,甚至淋巴结内(图6)。除了常见于克罗恩病外,非干酪样肉芽肿也可见于结节病和感染性结肠炎。非干酪样肉芽肿还应当与隐窝损伤引起的黏液性肉芽肿区别 [4-5]。
(6)透壁性淋巴细胞增生(transmural lymphoid hyperplasia):仅见于手术切除标本,尤其在远离溃疡处,散在分布在固有膜、黏膜下、肌层和浆膜下,可含有生发中心,并常有淋巴管扩张(图5)[4-5]。
(7)黏膜下层的淋巴细胞聚集和淋巴管扩张:为肠壁全层淋巴细胞增生的内镜活检下所见 [13]。

3、上皮的异常:幽门腺化生(pyloric metaplasia),也称为假幽门腺化生或腺性黏液样化生(图7),是慢性黏膜炎症的一个特点,与黏膜的溃疡和修复有关。幽门腺化生见于部分克罗恩病患者的回肠活检,在回肠切除标本中也常见。幽门腺化生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倒灌性回肠炎切除标本中很少见 [4,13]。

4、肠道神经系统的异常:神经节细胞的增多和神经节周围炎,见于黏膜下层和肌间,神经节细胞呈簇状分布,数量一般大于4~5个。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黏膜下层和肌间神经纤维可见肥大和增生 [4,13]。

三、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缺乏诊断的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表现,内镜和病理组织学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感染性结肠炎和其他非感染性结肠炎之后作出诊断 [3]。

1、大体改变:溃疡性结肠炎的手术切除标本肉眼检查显示弥漫性和连续性慢性炎症,无跳跃区,主要累及直肠并且向近端连续性分布,越靠近近端,炎症越轻。溃疡性结肠炎累及黏膜与正常黏膜分界清楚(表1)。黏膜呈颗粒状改变,有浅表的溃疡形成。在重度病例溃疡可以破坏黏膜,形成黏膜表面的剥蚀或者向下穿过黏膜肌层。广泛的溃疡之间未累及的黏膜岛可形成炎性假息肉,多见于乙状结肠和降结肠,而在直肠少见 [4,14-15]。

2、显微镜下改变
(1)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以局限在黏膜内的结构扭曲和炎性浸润为特点的慢性过程。溃疡性结肠炎的镜下改变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隐窝结构扭曲,上皮(腺体或隐窝)的异常和炎性细胞浸润。结构扭断包括隐窝分支、扭曲、萎缩和黏膜表面的不规则。上皮细胞的异常有黏液分泌减少和潘氏细胞化生。溃疡性结肠炎的炎性浸润为全黏膜性,包括固有膜内炎性细胞增多,基底部浆细胞增多,基底部淋巴细胞增多和固有膜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活动期,有中性粒细胞增多,形成广泛的隐窝炎和隐窝脓肿,以及浅表性溃疡,但缺乏裂沟 [4,6,16]。结肠脾曲以远的潘氏细胞化生是特异性较低的指标,但有助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黏液分泌减少实际上是黏膜上皮损伤后再生和修复的改变,也是非特异的指标。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活检中一般见不到肉芽肿,但是在有异物、隐窝破裂和黏液溢出时可见到 [4,6]。溃疡性结肠炎的显微镜下诊断基于以下改变:广泛的隐窝结构异常(弥漫性隐窝不规则),重度的隐窝密度减少或者萎缩,黏膜表面不规则,弥漫性伴有基底浆细胞增多的全黏膜炎性浸润。这4个特点中,有2个或2个以上,同时缺乏肉芽肿,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准确率达75%。在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可见广泛的隐窝炎和隐窝脓肿,以及黏液分泌减少 [4]。持续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基于广泛的隐窝结构扭曲和弥漫性的全黏膜的炎性细胞浸润。此时黏膜组织学可伴随某些不典型特点,如出现正常黏膜,不连续性的炎性改变和直肠赦免。意识到这些形态学特点对与克罗恩病的鉴别十分重要 [4]。

(2)溃疡性结肠炎的早期阶段:隐窝结构的异常是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诊断指标,但在疾病的早期阶段(16d内)可能缺乏。基底部浆细胞增多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具有高度预测价值的最早期的指标 [17]。隐窝结构的存在和全黏膜性的炎性细胞浸润的缺乏并不能排除早期溃疡性结肠炎。因此,推荐在初次评估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后不迟于6周内做重复活检 [4]。

(3)静止期溃疡性结肠炎:在静止期溃疡性结肠炎,黏膜可出现与结构损害和愈合相关的组织学特点,如隐窝结构的扭曲(萎缩和分支)以及上皮的再生,基底部浆细胞增多可消失和黏膜内炎性细胞数量减少。通常见不到活动性的炎症 [4]。静止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复发的组织学预测指标为基底部浆细胞增多,黏膜内炎性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隐窝脓肿,黏液分泌的减少和表面上皮的损害 [4,17]。

3、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后的改变:在治疗后,隐窝和黏膜的萎缩可恢复。治疗可导致经典的越到结肠远端炎症越重的分布模式变化。可出现炎症分布的斑片状(patchiness)、直肠赦免和黏膜正常化。这些治疗后改变在评估活检时应加以注意,以免误诊 [4]。

4、巨细胞病毒(CMV)的检测:建议对所有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的重度结肠炎患者的结肠活检组织检测CMV感染。对具有大溃疡和有显着肉芽组织的活检也应进行CMV检测 [4,18]。检测方法推荐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报告CMV感染细胞的数量。

5、鉴别诊断:
(1)溃疡性结肠炎与感染性结肠炎的鉴别诊断:感染性结肠炎特点为主要位于黏膜上1/3的急性浅表性炎症和隐窝结构的存在。早期溃疡性结肠炎也可出现上述情况,因此在诊断时有一定困难 [19]。持续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特点为固有膜内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增多(包括基底部浆细胞增多),隐窝分支和隐窝炎,借此可与其他结肠炎鉴别 [3-4]。炎症导致的上皮黏液分泌减少和杯状细胞减少,可见于感染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因此诊断价值较小 [ 4]。但广泛的上皮黏液分泌减少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2)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的鉴别诊断:见表1,2 [4]。

6、溃疡性结肠炎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几率约为4/1 000人年,平均患病率3.5%L [20]。结直肠癌危险与病程和病变范围有关。在全结肠炎8到10年后,发生结直肠癌的几率每年增加0.5%~1.0% [21-22]。危险度最高的为广泛性结肠炎,而溃疡性直肠炎或左半结肠疾病的危险度低或中等 [23]。异型增生(dysplasia,即上皮内瘤变)是评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恶性变危险度的标志 [24]。结肠炎相关异型增生仅发生在慢性炎症区域,可分为4个形态学类型:无异型增生(再生上皮)、异型增生不确定(indefinite)、低级别和高级别异型增生(10w grade and high grade dysplasia) [4,25]。共识推荐使用WHO2010年消化系统肿瘤分类采用的异型增生的分级标准 [26]。结肠炎相关的异型增生有两种模式:平坦型和隆起型(flat and elevated lesions)。平坦型异型增生定义为病变的厚度少于正常黏膜厚度的2倍。平坦型病变在内镜下不可见,只能在显微镜下识别,进展为结直肠癌危险度高 [27-28]。推荐根据病情,增加活检的部位与数量。不仅在内镜下可见异常的部位取活检,也要在病变周围和远处内镜下未见异常的部位取活检 [4]。

腺瘤样病变(散发性腺瘤)与结肠炎相关的异型增生在鉴别上有一定难度(表3)。由于对散发性腺瘤的处理与结肠炎相关异型增生不同,因此两者的区别相当重要 [4]。

四、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胃肠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为末端回肠,同时常有右半结肠累及。克罗恩病累及结直肠可为仅结肠受累(约为20%,主要为右半结肠),或者为结直肠加上其他部位 [29]。大约75%的结直肠克罗恩病的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伴有肛门病变,如肛门瘘管、溃疡、裂沟、窦道、脓肿和狭窄等 [29]。肛周的病变可早于肠道的病变数年。

克罗恩病缺乏诊断的金标准,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影像学和病理组织学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肠结核和其他非感染性结肠炎后作出诊断,并随访观察 [3]。

1、克罗恩病的大体改变特点:典型克罗恩病患者外科手术切除标本大体检查可见不连续的炎症模式。病变肠段通常被无病变的正常肠段分隔开(跳跃病变,skip lesions),累及与未累及的肠段间通常无过渡,受累肠段黏膜表面充血,可见浆膜炎性渗出和/或浆膜粘连。所谓脂肪缠绕(fat wrapping)特点为脂肪组织扩展到肠系膜对侧的浆膜表面,主要见于小肠克罗恩病,在结直肠克罗恩病不常见。脂肪缠绕对于克罗恩病的诊断很有价值 [4,30]。肉眼可见的黏膜面的最早期的病变为小的阿弗它溃疡,典型的阿弗它溃疡发生在黏膜内的淋巴滤泡之上,相邻的黏膜肉眼检查是正常的。当阿弗它溃疡扩大时,可融合为大的深在的纵行线状溃疡,边缘黏膜水肿。深在的不连续的溃疡将水肿的非溃疡黏膜分隔呈岛状,形成典型的铺路石样改变,也可见到炎性息肉和假息肉。后者由点缀在溃疡区域之间的残存黏膜岛增生形成,愈合的溃疡可留下瘢痕 [4]。瘘管形成在小肠克罗恩病常见,在结肠克罗恩病相对少见,主要见于累及回肠和/或有回结肠炎的病例。结肠克罗恩病引起的穿孑L很少见,肠道狭窄见于有纤维化和纤维肌性增生的透壁性炎症的部位,小肠肠壁可以增厚、僵硬。上述外科切除标本的大体特点可用于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表1) [4,11-12]。

2、克罗恩病的显微镜下特点:
(1)外科手术切除标本:外科手术切除标本诊断克罗恩病的镜下特点:①透壁性(transmural)炎;②聚集性炎症分布,透壁性淋巴细胞增生;③黏膜下层增厚(由于纤维化。纤维肌肉破坏和炎症造成);④裂沟(裂隙状溃疡,fissures);⑤非干酪样肉芽肿(包括淋巴结);⑥肠道神经系统的异常(黏膜下神经纤维增生和神经节炎);⑦相对比较正常的上皮一黏液分泌保存(杯状细胞通常正常)。在缺乏非干酪样肉芽肿时,需要所列3个其他形态学特点才能考虑确诊克罗恩病。而在肉芽肿存在时,仅再需要1个特点,就可考虑 [4-5]。但确诊克罗恩病前必须排除感染(如结核病)。

(2)内镜活检的诊断:在有非干酪样肉芽肿时,局灶性的慢性炎症,局灶性隐窝结构异常和非干酪样肉芽肿是一般公认最重要的在结肠内镜活检标本上诊断克罗恩病的显微镜下特点。非干酪样肉芽肿加上至少1个其他形态学特点(局灶性慢性炎症或局灶性隐窝结构异常)就可以考虑确诊为克罗恩病 [4]。但应在确诊克罗恩病前作抗酸染色或者结核杆菌DNA的PCR检测,并结合临床排除结核。未见非干酪样肉芽肿时,内镜下诊断结肠克罗恩病的形态学指标包括局灶性(节段性或不连续性)隐窝结构异常、局灶性慢性炎症(包括黏膜下淋巴细胞聚集)、活动性炎症处的黏液分泌存在、阿弗它溃疡、刀切样深在裂隙、神经肥大和神经节细胞增多等。末段回肠活检还可见到绒毛结构的不规则和局灶性糜烂,以及幽门腺化生。如果活检组织中未见到非干酪样肉芽肿,至少有以上其他指标中的3项,在临床和内镜观察支持克罗恩病的情况下,排除结核后考虑克罗恩病。当多个活检可供评估时,回肠受累和炎症病灶的分布显示从近端到远端逐渐减轻的梯度是有价值的支持克罗恩病的依据。缺乏溃疡性结肠炎的特点,如弥漫性隐窝不规则性,隐窝数量减少和隐窝上皮内中性粒细胞浸润,也有助于克罗恩病的诊断 [4]。在困难的病例,食管、胃和十二指肠活检,如发现肉芽肿或局灶性活动性炎症,可帮助克罗恩病诊断的建立 [4]。

3、CMV检测:对于所有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难治性结肠炎患者,建议进行结肠活检组织的CMV检测。在活动性克罗恩病,还应当对大溃疡底部肉芽组织的活检组织进行检查 [4],推荐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查。

4、克罗恩病的病理鉴别诊断:
(1)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诊断(表1,2):到目前为止,尚未有用于内镜活检标本的鉴别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组织学特点的金标准,胃肠病理学家对于二者的区别尚未达到高度的一致。国外专业胃肠病理学家对于初次诊断克罗恩病的一致性为64%,而溃疡性结肠炎为74% [31]。因此,病理学家在诊断克罗恩病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①多处结肠镜活检对于克罗恩病的诊断是必需的;②克罗恩病不能只依靠单独直肠活检诊断;③内镜活检的克罗恩病总诊断准确率低于溃疡性结肠炎;④病理学家进行诊断标准和指南的讨论可提高诊断准确率;⑤外科切除标本有助于诊断克罗恩病的特点,如透壁性炎、纤维化和瘘管形成等,而内镜活检时由于取材过浅而看不到,增大了病理诊断的难度;⑥溃疡性结肠炎的大多数病变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因此内镜标本更加适合诊断 [32]。

(2)回结肠型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病理组织学鉴别诊断(表4):我国是结核病高发国家,诊断克罗恩病之前一定要排除肠结核。肠结核也最常累及回肠末段和回盲部。肠结核与回结肠型克罗恩病在临床表现、结肠镜下所见p?和组织病理学改变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均可见黏膜内或者黏膜下层的肉芽肿形成。在克罗恩病为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肠结核为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但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的检出率较低,因此,回结肠型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鉴别常常相当困难 [34-35]。大体观察支持肠结核的改变有:溃疡型肠结核:回盲部位于黏膜表面的圆形小溃疡,进一步沿着肠壁淋巴管播散形成环形溃疡;呈灶性分布,溃疡之间黏膜正常;肠壁增厚不明显。增生型肠结核:回盲部形成包块,肠壁增厚,黏膜面呈铺路石样,或假息肉样,一般还可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和干酪样坏死 [36]。组织病理学上支持肠结核的改变有:溃疡一般浅表,无深在的裂沟。肉芽肿分布在黏膜内、黏膜下,可累及肌层和浆膜下层。肉芽肿中心常常可见干酪样坏死,肉芽肿的长径一般大于400 Ixm,可以相互融合 [3],周围常常具有淋巴细胞套 [37]。在结核早期的肉芽肿中央,常常是中性粒细胞和核碎片,尚未出现干酪样坏死(图8);有溃疡形成时可见活动性炎症;肠结核病灶周围黏膜大致正常,一般见不见到隐窝结构的扭曲;肠壁增厚和纤维化。在诊断克罗恩病时,首先要排除结核。在结合临床的基础上,推荐对于具有肉芽肿和活动性溃疡的肠道活检标本进行抗酸染色或者结核杆菌DNA的PCR检测 [37],排除结核后再诊断克罗恩病。

(3)克罗恩病与淋巴瘤的鉴别诊断:小肠(尤其是回肠末段)和结肠是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好发部位,临床上也可以出现腹痛、腹泻、便血和发热等症状,与克罗恩病相似。在内镜活检,组织学检查怀疑淋巴瘤时,推荐做有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基因重排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等进一步确诊,必要时可重复活检或者手术明确诊断。

(4)其他鉴别诊断:克罗恩病还应当与其他结肠炎,如白塞病、胶原性结肠炎和淋巴细胞性结肠炎,以及缺血性肠病等鉴别。

5、克罗恩病与结直肠和小肠肿瘤:克罗恩病患者患结直肠癌和小肠癌的危险性增加 [38-39]。发生结直肠癌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为发病年龄轻、病程长和累及范围广(全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相似‘4 o。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预防和检测异型增生的内镜活检同样也可以根据受累及的范围用于克罗恩病患者。克罗恩病患者的异型增生的诊断和分级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同。

⑻ 小肠肿瘤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对疑有十二指肠的肿瘤采用弛张性十二指肠钡剂造影。
2.纤维十二指肠镜、纤维小肠镜检查及选择性动脉造影术
可提高小肠肿瘤的诊断率。
3.测定尿中5-羟色胺的降解物5-羟吲哚乙酸
由于类癌患者血中5-羟色胺升高。故对怀疑类癌的病例,测定患者尿中的5-羟色胺的降解物5-羟吲哚乙酸,有助于确定肿瘤的性质。
4.剖腹探查
必要时可行剖腹探查。

⑼ 小肠癌的检查

1.小肠癌钡剂造影
小肠钡剂造影可显示小肠疾病的部位、范围等,但阳性率较低。气钡双重造影法,特别是插管法小肠气钡双重造影,使对小肠出血性病变的诊断率提高10%~25%。小肠钡剂造影对血管性病变几乎没有任何诊断价值。
2.放射性核素显像
放射性核素显像为非创伤性检查,主要用于小肠出血的定位,其敏感性强于血管造影。其小肠活动性出血诊断阳性率为40%~50%,但有时会出现假阳性。
3.血管造影检查
小肠疾病尤其是消化道出血时选择血管造影检查。此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诊治方法,只要看到造影剂外渗即可做出明确诊断,并同时进行栓塞治疗。但此项检查受失血速度和检查时机影响,必须在出血活动期将造影剂注入出血部位的供血动脉才能成功。
4.胶囊内镜
胶囊内镜的问世,为小肠疾病的诊断带来了一次革新。胶囊内镜只有曲别针样大小,检查时患者只需像吞服药物胶囊一样吞服胶囊内镜,穿着数据记录仪背心。吞服胶囊后,经医生检测确认胶囊进入小肠后即可离开医院。整个检查过程需要8~10小时,检查后胶囊从肛门自行排出。胶囊内镜具有安全、无创、依从性好等特点,但其也具有不能进行病理检查和内镜下治疗的缺点。
5.双气囊内镜
双气囊内镜可弥补胶囊内镜的缺点,进一步提高了小肠疾病的确诊率,对小肠出血、小肠梗阻和不明原因腹痛的确诊率较高,目前是小肠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缺点是检查时间长,患者痛苦较大。鉴于双气囊内镜操作较费时,对操作者技术要求高,有一定的操作风险,在国内尚未完全普及。
6.CT仿真内镜
利用螺旋CT薄层无间隔扫描和计算机三维重建,即可获得类似内镜的动态重建图像。其局限性是不能观察黏膜颜色变化,对浅表细微结构变化不能分辨,不能进行活检及镜下治疗。
7.剖腹探查
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但对人的损害也是最大的。

⑽ 小肠癌变是什么症状

1、腹痛 为常见症状,可因肿瘤表面溃烂、刺激肠管引起肠痉挛所引起,也可因肠梗阻或肠套叠所致。当肿瘤巨大、突入肠腔,可引起肠堵塞;肿瘤侵犯肠壁可引起肠管狭窄、梗阻。这类梗阻较多见于小肠恶性肿瘤。肠套叠多半是小肠良性肿瘤所致。可急性发作,也可反复慢性发作。70%的病例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早期多因肿瘤引起肠蠕动紊乱或牵拉肠系膜所致,疼痛部位与肿瘤位置相应。一般为脐周隐痛、胀痛、进食后加重,不引起病人重视。若并发生梗阻或穿孔时,腹痛加重,病人常因此就诊。

2、消化道出血 约有1/3~2/3病人因肿瘤表面溃烂而引起出血。多数为隐性出血,表现为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或黑粪,长时间也可产生缺铁性贫血。也可出现间断小量出血,甚至大量便血。最易引起出血的平滑肌瘤和肉瘤、血管瘤和腺瘤,神经纤维瘤。多为长期便潜血阳性导致贫血,偶有便鲜血或大量新鲜血便,甚至发生休克。大量出血时,先伴阵发性腹痛、肠鸣,继之排新鲜血便。肿瘤所在位置及出血量不同,大便可呈咖啡色、棕红色、酱红色至鲜红色,如在回肠末端肿瘤大量出血,则血色鲜红,近端空肠可出现呕血及柏油样便。平滑肌肿瘤、血管瘤和恶性淋巴瘤的出血率高。腔外型平滑肌肿瘤偶可破溃造成腹腔内出血。

3、腹块 由于小肠活动度大、位置又不固定,所以小肠肿瘤在体检时偶可扪到肿块,但有时又扪不到,时有时无。可扪及肿块的多半是体积较大的小肠肉瘤。近半数病例于腹部可触及肿块,空肠肿瘤常在左上腹部可触及肿块,回肠肿瘤的肿块则多在下部腹或右下腹部可触及。肠外生性肿瘤多数体积大,良性肿瘤表面平滑、边界清楚、活动度较大。恶性肿瘤多数边界不清、表面不平滑、硬、动度较小。若肿块时隐时现,出现时伴有腹部阵发性疼痛,在成年人应考虑为肿瘤引起肠套叠。

4.肠梗阻 为肠腔狭窄、堵塞引起,亦可因肠套叠、肠腔受压或肠管扭转所致。其发生与肿瘤生长方式有关,其生长方式有:①向肠腔内生长:小的息肉样肿瘤如小肠腺瘤、脂肪瘤、纤维瘤等,多诱发肠套叠,出现阵发性腹痛、呕吐、腹部触及包块,包块消失后则症状缓解,上述症状反复出现。大的肿瘤常阻塞肠腔,出现慢性不全肠梗阻或急性肠梗阻症状,由于腹胀,腹部肿块往往不易被触及。②沿肠壁浸润生长:引起肠腔环行狭窄,多发生于腺癌,病程进展较快。③向肠壁外生长:此类型肿瘤多在较大时始出现症状,引起小肠折叠、扭转,或肿瘤与大网粘连压迫肠管,或侵犯周围肠管引起肠腔狭窄、梗阻,多见于小肠恶性淋巴瘤。腺癌、淋巴肉瘤较早出现肠梗阻。

临床表现随梗阻部位不同而异。高位小肠梗阻可表现为上腹不适或疼痛、嗳气、恶心呕吐等;低位小肠梗阻可表现为脐周疼痛、痉挛性绞痛、腹胀、呕吐等。检查有腹部膨隆,少数有肠型出现,听诊肠鸣音呈阵发性亢进或气过水声,触诊有部分可触及肿块。

5.肠穿孔 发生于晚期病例,以平滑肌肉瘤和恶性淋巴瘤居多。因肿瘤破溃引起急性穿孔,出现急性腹膜炎症状。若破溃前已被大网膜或周围肠管包裹,穿孔后形成腹腔脓肿,病人先有持续腹痛、腹胀等消化道症状,伴发热腹部痛性肿块,消炎治疗症状稍减轻,但不能完全消退。脓肿穿破至游离腹腔,则出现弥漫性腹膜炎;穿破至邻近肠管发生肠内瘘,出现腹泻、排脓血便后,腹部症状和体征减轻;穿破至膀胱、子宫,出现小肠膀胱瘘和小肠子宫瘘的症状。

4、全身症状 除肿瘤反复出血导致贫血外,小肠恶性肿瘤尚可引起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

多数小肠肿瘤病人,不论良性恶性,因腹痛和黑便或便血来诊。如初步诊查排除了常见的病因,或全面检查仍未能作出诊断,应考虑到有小肠肿瘤的可能而作进一步检查。

首先先作肠道X线检查。如疑十二指肠病变可作低张十二指肠造影。空回肠钡剂检查较为困难,因为小肠内容物向运行较快;又小肠冗长,在腹腔内迂迥使影象前后重迭,难以辨别。如肿瘤较大向腔内突出,可见充盈缺损;如肿瘤浸润肠壁范围较广或引起肠套叠,可看到近端小肠扩张和钡剂受阻、狭窄、杯影等;有时可看到粘膜破坏等。当肿瘤较小且未造成狭窄、梗阻时,传统的小肠钡剂检查法难以发现病变,近年来小肠灌钡法似有一定帮助。完全性或接近完全梗阻者,不可作钡剂检查,以免促使完全梗阻。

有消化道出血,出血量估计每分钟超过3~5ml者,可作选择性腹腔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以对出血病灶定位。

疑为十二指肠肿瘤时,除十二指肠低张造影外,可作十二指肠镜检查,直接了解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并作活组织检查。虽然现在已有小肠镜问世,但尚未得到推广应用。

腹部CT检查能显示小肠肿瘤的大致部位、大小和与肠壁的关系,以及有无肝转移及腹主动脉前和肝门淋巴结肿大等。但当肿瘤较小,直径在1.5cm以下时往往难以发现。

不少小肠肿瘤过以上种种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必要时可考虑剖腹探查。甚至有多次手术才明确诊断者,可见小肠肿瘤诊断的困难。

小肠肿瘤术前正确诊断率仅为21%~53%,正确诊断率低的原因:①缺少特征性症状,近段空肠、十二指肠肿瘤引起的腹痛、出血与溃疡病、慢性胃炎等的症状相似,回肠末端肿瘤引起的腹痛常易被误诊为阑尾炎、肠结核或妇科疾病;②为急腹症的症状、体征掩盖,多数病人在发生并发症时始就诊,术前不能全面收集资料和详细检查;③无理想的检查方法;④医师对本病尚无足够认识,对病人早期症状未予以重视,致延误诊断。Maglinte 的资料表明,小肠肿瘤病人由于医师未提出恰当检查方法,平均延误诊断长达8.2个月。因此,对下述症状和体征应提高警惕:①不明原因的脐周或右下腹痛,进食后加重,呕吐、排便后上述症状缓解;②成人肠套叠;③间歇柏油便、便血或腹泻,纤维胃镜或结肠镜未见异常;④不明原因的肠梗阻。行辅助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

阅读全文

与小肠癌检测有几种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四年级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方法口诀 浏览:466
黄柏使用方法 浏览:291
led应急日光灯怎么接线方法图 浏览:220
快速系蝴蝶结方法图解 浏览:181
凉风的锻炼方法 浏览:607
tcl55f6支架安装方法 浏览:270
常规铝拉伸网板的安装方法 浏览:193
藤当归的功效与作用食用方法 浏览:576
抹灰饼的方法是什么 浏览:329
洗衣机不洗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浏览:267
消防应急筒灯接线方法图片 浏览:63
中职学情分析方法 浏览:15
老式空调使用方法 浏览:739
一目十行的锻炼方法 浏览:124
朝阳货车轮胎真假鉴别方法 浏览:246
如何控制倒流香的方法 浏览:730
如何对付拖延自己的方法 浏览:389
白细胞免疫标记常用方法 浏览:877
枸杞根快速入盆方法 浏览:691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怎么办四种方法 浏览: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