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解决方法 > 青岗岩特性和鉴别方法

青岗岩特性和鉴别方法

发布时间:2022-07-04 05:22:02

❶ 请教一下青石和花岗岩有什么区别谢谢!

1、质地不同

青石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一种在海湖盆地生成的灰色或灰白色沉积岩(约占岩石圈的15%),是碳酸盐岩中最重要的组成岩石。

花岗岩属于酸性(SiO2>66%)岩浆岩中的侵入岩,这是此类中最常见的一种岩石,多为浅肉红色、浅灰色、灰白色等。中粗粒、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也有一些为斑杂构造、球状构造、似片麻状构造等。

2、成分不同

青石主要是豹皮灰岩:浅灰-灰黄色,新鲜面呈棕黄色及灰色,局部褐红色,基质为灰色,多是细粉径晶方解石。石灰岩石含CaO一般50%左右,MgO含量在2.5-3.5之间.三角度3.7-3.8,吸水率 ≤0.75%,弯曲强度≥10.0MPa,光泽度60左右,密度2800千克/m3。

花岗岩主要矿物为石英、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次要矿物则为黑云母、角闪石,有时还有少量辉石。副矿物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磁铁矿,榍石,锆石、磷灰石、电气石,萤石等。

3、适用不同

青石主要用于河卵石、鹅卵石、花岗岩、石灰石、大理石、大青石等多种硬性石料的破碎。广泛用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乡村公路、建筑用砂等多种领域,青石是建筑行业的理想材料。

花岗岩还可以根据暗色矿物种类进一步命名,如暗色矿物主要是黑云母,可称为黑云母花岗岩,这是常见的一种花岗岩。如为黑云母和白云母,其含量接近相等,可称为二云母花岗岩,如果暗色矿物以角闪石为主,则称为角闪花岗岩,如果暗色矿物以辉石为主,则称为辉石花岗岩,几乎不含暗色矿物的则可称为白岗岩。

❷ 发岗岩和大理石有什么区别

花岗岩构造致密,强度高,密度大,吸水率极低,质地坚硬,耐磨,为酸性石材,耐酸,抗风化,耐久性好,使用年限长,所含石英在高温下会发生晶变,体积膨胀而开裂,剥落,所以不耐火,因此适宜做火烧板。大理石质地较密实,抗压强度较高,吸水率低,质地较软,属中硬石材,易抛光,开光性好,常被制成抛光板材。属碱性石材。在大气中受硫化物及水汽形成的酸雨长期作用,易发生腐蚀,造成表面强度降低,变色掉粉,失去光泽,除汉白玉,艾叶青等质纯,比较稳定耐久的品种可用于室外,绝大多数大理石品种只宜用于室内。分级为:优等品(A)一等品(B)合格品(C)

❸ 花岗岩的特征是什么

花岗岩是应用历史最久、用途最广、用量是多的岩石,也是地壳中最常见的岩石。花岗岩一般为浅色,多为灰、灰白、浅灰、红、肉红等。化学成分特点是含SiO2 ﹥65%,Fe2O3、FeO、MgO一般﹤2%,CaO﹤3%。矿物成分主要为硅铝浅色矿物为主,铁镁暗色矿物较少。硅铝矿物主要为碱性长石(正长石、微斜长石、歪长石)、石英、酸性斜长石约占85%,其中石英含量大于20%。铁镁矿物含量15%以下,一般为3% ~5%,比较常见的为黑云母、角闪石。副矿物有锆英石、榍石、磷灰石、独居石等。当花岗石中斜长石的数量增加时,就逐渐过渡为花岗闪长岩或石英闪长岩;而当石英数量减少时,并保持碱性长石数量不变,则过渡为正长岩。岩石呈细粒、中粒、粗粒等粒状结构,或似斑状结构,一般深色矿物自形程度较好,长石次之,石英自形程度不好。浅成岩多具斑状结构(平均2.7g/cm3),孔隙度一般为0.3%~0.7%,吸水率一般为0.15%~0.46%。压缩强度在200MPa左右,细粒花岗岩可高达300MPa以上,抗弯曲强度一般在10~30MPa;花岗岩耐冻性高,成荒率高;板材可拼性好;色率少于20%,一般为10%左右,色调以淡的均匀色和美丽的花色为主。花岗岩节理发育往往有规律,如果节理间距符合开采要求,这不但无害而且有利于开采形状规则的石料。

花岗岩常常以岩基、岩株、岩块等形式产出,并受区域大地构造控制,一般规模都比较大,分布也比较广泛。在我国,花岗岩石材矿床除分布在褶皱带,地盾和陆台结晶基底地区外,还大量出现在我国东部中生代 ,燕山期陆台活化的广大地区。如广东、福建、江西、浙江等省都是很有名的花岗岩产地。

❹ 岩浆岩区的野外主要观察内容

(一)侵入岩体的野外观察描述要点

1.矿物的鉴定

深成侵入岩的矿物颗粒一般在2m m 以上,用肉眼可以辨认。应注意在岩石新鲜断口面上仔细观察矿物的颜色、晶形、解理、断口、光泽等特征;同时注意与相似矿物的区别。肉眼只能鉴定到矿物大类。尽量估计各种矿物的含量,如不能估计出其体积百分含量,也要分出主要矿物和次要矿物(附录I表Ⅰ-3-2)。

2.矿物共生组合的辨识

在辨识矿物共生组合时,首先应注意石英、霞石、橄榄石等指示矿物的存在与否及其含量。石英的出现,表示岩石的SiO2过饱和(富硅);而富含镁的橄榄石(侵入岩中的橄榄石均为富镁种属)的出现,表示岩石的SiO2不饱和且富含M gO(贫硅富镁);霞石的出现表示岩石的SiO2不饱和且富含碱(贫硅富碱)。所以,石英不与富镁橄榄石、霞石共生。岩石中出现霞石,则所含暗色矿物为碱性暗色矿物,说明该岩石为过碱性岩。橄榄石的出现说明岩石是基性或超基性岩,以它作为主要矿物的岩石属超基性岩。石英的含量随岩石的酸度增加而增加。

3.色率的辨别

色率即岩石中暗色矿物的总含量,是岩石最直观的特征。一般先根据色率初步判断岩石的基性程度,因色率通常随基性程度增高而增高。当辉石和角闪石难以区别或难以分别估计含量时,色率就成了鉴定岩石的重要依据之一。一般暗色矿物在花岗岩中很少达到10%,在正长岩中少于20%,在二长岩中约占25%,在闪长岩中常为30%~35%,在辉长岩中常为40%~50%。当然,也有例外,如基性的斜长岩中,暗色矿物一般少于15%(附录I表Ⅰ-15、Ⅰ-16)。

4.岩石结构构造的观察与描述

认清岩石结构构造对于圈定侵入体、建立岩石谱系单位的等级体制、研究深成岩体的就位机制等均具有特殊的意义(附录Ⅰ表Ⅰ-14)。

(1)岩石结构的观察与描述

岩石结构:是指矿物的结晶程度、大小、形态、自形程度以及晶粒之间或晶粒与玻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特征。

一般说,花岗岩类主要为全晶质结构,浅成花岗岩类为半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主要见于喷出(火山)岩(附录Ⅰ表Ⅰ-14、Ⅰ-17)。

按矿物颗粒大小可以分为:①粗粒结构[矿物颗粒直径(下同)]> 5mm;②中粒结构(5~2 mm);③细粒结构(2~0.2mm)。

根据矿物相对大小可分为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

等粒结构(亦称粒状结构)岩石中同一种主要造岩矿物的粒径,在同一粒级范围内近似或大致相等的结构。

不等粒结构 岩石中同一种主要矿物大小不等,但其本身是连续变化的,形成一个连续的系列,所以也称为连续不等粒结构。

斑状结构 岩石中的矿物成分由两类明显不同的颗粒构成。粗大的颗粒称为斑晶,它分散在细小颗粒或玻璃质之中;相对细小的颗粒称为基质,基质是由细晶、微晶、隐晶质或玻璃质组成。一般认为,形成斑状结构的原因,是与岩石结晶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显着变化有关。具体来说,就是深部已经开始从岩浆中析出的晶体构成斑晶,岩浆在上升至地表或近地表迅速冷凝形成细晶、微晶、隐晶,甚至来不及结晶等形式出现,这些细小的晶粒与玻璃质合称为基质。

斑状结构根据斑晶大小分为:①粗斑结构[斑晶粒径(下同)]>5m m;②中斑结构2~5mm;③细斑结构<2 mm。

斑状结构根据斑晶含量分为:①多斑状[斑晶含量(下同)]>50%;②斑状50%~10%;③少斑状10%~5%;④含斑<5%。

岩石中同种矿物几个斑晶聚集在一起称为聚斑结构;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矿物联合而成的斑状结构称为连斑结构。

似斑状结构 基质通常为显晶质(细粒、中粒、粗粒),斑晶与基质的成分基本上相同,表明斑晶与基质是在相同或相近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结晶的。

形成似斑状结构的原因是熔浆中形成斑晶的那种组分的数量大于熔体共结成分的数量,所以它先结晶,随着斑晶的析出,熔体成分随着温度下降到达共结点时,就形成共结成分的基质。有时会出现文象连生现象,它们往往过渡为连续不等颗粒结构。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S”型花岗岩区,由于岩性单调,结构复杂,相类似的岩石类可以划分三种不同的结构。

原生结构称为一期结构(主体期)具以下特点:半自形至他形粒状结构:颗粒边界相互连接,矿物的结晶是连续的。一般中粗粒或中粗粒似斑状花岗岩属于此类,这类结构相当于等粒结构;

次生结构称为二期结构(补充期)具以下特点:它相当于斑状结构,斑晶为大小不同的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和石英,基质则由糖粒状结构组成,斑晶和基质间的矿物颗粒经及结晶程度差异较大,代表结晶作用发生过明显间断。典型岩石有: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

微花岗岩结构(末期)具以下特点:细粒、等粒镶嵌的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典型岩石有:花岗细晶岩、细粒白岗岩等。

一般地,一个花岗杂岩体常具备上述三种结构,且彼此间有较清楚的斜切式接触关系。上述现象同时揭示了“S”型花岗岩岩浆发展演化过程中顺序出现的三种不同结晶条件。

(2)岩石构造的观察与描述

岩石构造: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形状、大小、排列和空间分布关系。

一般说,花岗岩类岩石中常见有块状构造、斑杂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片麻状构造。

块状构造 岩石中矿物排列无一定方向,不具任何特殊形象的均匀块体,是花岗岩类中最常见的一种构造。

斑杂块状构造 岩石中的不同组成部分在结构或矿物成分上有差别,特别是暗色矿物呈杂乱的斑点分布。

条带状构造 岩石中的不同结构和成分大致呈平行排列的一种构造,常见于火山岩和超基性、基性侵入岩中。

片麻状构造 在花岗岩类(深成岩体)岩石中,可见暗色矿物相间断续呈定向排列,或石英、长石定向排列的现象,是区域变质、动力变质作用的产物。

(二)侵入体接触关系的研究

1.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关系研究

研究接触关系的目的是确定岩体的相对时代、产状、成因及寻找某些矿床。接触关系按成因分为侵入(热)接触、沉积(冷)接触、断层(构造)接触三类。

(1)侵入(热)接触

侵入(热)接触是岩浆侵入围岩而形成的接触关系,说明岩体时代较围岩晚。其主要标志:①侵入岩体边部有边缘带和冷凝边,平行接触面,原生流动构造较发育;②侵入岩体内有围岩的捕虏体;③在围岩中有自侵入岩体延伸的岩枝或脉岩;④环绕侵入岩体的围岩有接触变质现象,并呈带状分布,其变质程度离侵入岩体越远越弱。这种关系说明岩体的侵入时代晚于围岩。

就接触面形态而言,有平直的、波状的、港湾状的,锯齿状的、枝杈状的、顺层贯入的等。对于平直的和波状的接触面,可在露头上直接测量其产状。其他形状的接触面往往难以直接测量,需要在一定距离内估计其总产状,或选择代表性地段进行测量(图4-16)。

图4-20 侵入岩体剥蚀程度示意图

(左剖面图,右平面图)

A—剥蚀浅;B—剥蚀中等;C—剥蚀深

(3)剥蚀中等:在一般的情况下,深成岩体中仅出露早、中期侵入体,它们之间的接触界线大多为涌动型(图4-20B);在特殊情况下,亦可出露晚期侵入体,与上者的接触关系为脉动型。

(4)剥蚀深:深成岩体大面积出露,各期侵入体之间大体上均为涌动型接触(图4-20C)。

以上所述均是一般正常情况,各种地质因素是复杂的。所以对于深成岩体剥蚀程度的判断和确定,需要考虑不同的情况和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只单纯根据深成岩体的出露来判断是不准确的。一般地,花岗岩类深成岩体出露面积大,从几十平方千米到几百平方千米,甚至更大,而且在结构上又比较粗大则往往是剥蚀程度比较深,这可能是对的;但深成岩体出露面积小时,并不一定都是剥蚀浅的。推断和确定深成岩体的剥蚀程度,必须综合考虑以下条件:①围岩顶垂体或大型捕虏体的分布、数量和大小;②深成岩体内部各期侵入体的出露情况及其特征;③深成岩体中流动构造和变形构造的分布和产状及深成岩体的形态特征;④接触变质晕的分布、宽窄和变质程度;⑤脉岩的种类、分布和数量;⑥蚀变分带和矿化分带的情况。

(七)侵入体侵位机制的研究

侵入岩的侵位通常分两种类型:强力侵位(穹起、底辟和气球膨胀)和被动侵位(顶蚀、破火山口沉陷和断裂扩张)。

1.强力侵位的标志

(1)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

(2)与围岩有规则而清楚的接触界线;

(3)具有由矿物和暗色包裹体定向排列所显示的同心环状构造;

(4)早已存在的区域构造被调整到与岩体构造一致,区域构造走向环绕岩体的接触带,并平行岩体的主轴;

(5)在部分情况下,围岩发育新的片理平行接触带;

(6)岩石类型分带呈同心圆状,最晚形成的酸性的岩石一般出现在岩体中心;

(7)与侧向挤压有关,近岩体围岩中出现环状向斜,发育与就位同时产生的断裂,后者既出现在岩体内部,也出现在围岩中,并有同期岩脉填充。

2.被动侵位标志

(1)平面形态不规则;

(2)与围岩构造不一致,锯齿状接触边界;

(3)岩体周围常有岩枝贯入围岩,后者则有从接触带被推开或改变构造走向的迹象;(4)岩体边部常有棱角状捕虏体;

(5)围岩未因岩浆侵位而发生变形,围岩原有的构造即使靠近接触带也未受干扰,所以岩体内部缺乏定向组构。

❺ 几何学和岩石学特征

1.几何学特征

该区的盆-山耦合类型和配置与变质核杂岩组合颇为相似,巨大的花岗岩体组成了一 系列近东西向展布的高耸山脉,其南北两侧为低洼的盆地,南侧为南雄盆地,北侧为汝城 盆地。盆地与山体之间以大型韧性拆离断层为界,拆离断层上盘发育糜棱岩化岩石,糜棱 面理和拉伸线理指示山体从北向南朝山外下滑。韧性剪切带、山前的南雄盆地和诸广岩体(晚期)形成时代相近。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不断有人对其进行伸展构造的研究(陈跃辉等,1994;1998;潘永正等,1994)。鉴于该区没有断失巨厚的地壳剖面,也未 形成大规模的地壳中深层次韧性剪切带,糜棱岩化动力变质只发生在几条大断裂带附近, 规模较小,主体变形形迹属于地壳浅层变形域(深度<10km)(孙岩等,2000),不具备 变质核杂岩命名的充分条件,故称其为岩浆热隆伸展构造(陈跃辉等,1998)。

图6-10 南雄—诸广地区布格重力异常示意图

野外调查发现,南雄-诸广岩浆热隆伸展构造的变质变形具双层结构,由脆性变形带 和低绿片岩相变质变形带(板岩、绿泥绢云千枚岩和长英质片岩)所组成。脆性变形带 主要分布在盆地区和远离诸广岩体的中-新生代岩层中,低绿片岩相变质变形带分布在前 泥盆纪的变质基底岩石和盆-山交接带。主拆离断层分布在诸广岩体SE缘盆山交接带的 南雄—周田一带,发生在韧性与脆性变形带之间(图6-9),为一大型犁式滑脱正断层, 大多顺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薄弱层及花岗岩边部发育。下拆离盘由糜棱岩化的花岗岩 和下古生界变质岩所组成;上拆离盘是由正断层和碎裂岩组成的脆性变形带,广泛发育在 南雄盆地中。在下拆离盘的岩体轴部塘洞—扶溪一带,发育走滑型韧性剪切带;在岩体轴 部SE侧,还发育澜河(N25°13′32″,E114°14′35″)韧性剪切正断层和百顺脆性正断层。

在诸广岩体和南雄盆地的盆山结合带,构造变形分带性最为明显。以南雄断裂为界, 上盘(SE盘)为脆性变形域,宽约2000~3000m,下盘(NW盘)为韧性变形域,宽 1500~2000m。从岩体到盆地,具明显变形演化规律,可分出似斑状花岗岩带→片麻状花 岗岩带(1200m)→花岗质片麻岩带(500m)→眼球状片麻岩带(300m)→走滑型长英质 千糜岩带(约20m左右,下盘顶部)→硅化岩、硅化角砾岩带(50m,上盘底部)→红层 的破碎角砾岩带(100m)→红层的碳酸盐化蚀变带(褪色带)(0.5~1.0m)→红色砂砾岩 带等若干个构造变形带。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研究表明,从中深部到中浅部,从岩体到盆 地的构造变形演化及其产物都受制于热隆伸展这一地球动力学背景。

2.地层序列

野外调查证实,诸广山花岗岩体发育在浅变质的华南早古生代褶皱基底之上,基底岩 石主要由板岩化-弱千枚岩化的下古生界(PZ1)和震旦系(Z)所组成,沉积盖层主要 由古近系(E)、白垩系(K)、中-下侏罗统(J2-J1)和上三叠统(T1)所组成,局部 出露石炭系和泥盆系。

古近系厚500~650m,为灰紫、暗红色粗碎屑岩系,含石膏层和油页岩。上白垩统厚 1300~2100m,为砖红色粉砂岩、泥岩、石膏层,含橄榄玄武岩夹层,产龟鳖、腹足类、 介形类、恐龙、蛋化石等;和下白垩统呈假整合接触。下白垩统厚1100~1800m,为灰 紫、紫红色流纹岩、熔结凝灰岩、晶屑凝灰岩夹灰绿色玄武岩、安山岩层组合。中-下侏 罗统厚度大于800m,分布零星,为灰紫、深灰、灰白色砂砾岩、石英砂岩、杂砂岩夹碳 质泥岩,中部夹杏仁状玄武岩和流纹岩薄层;底砾岩层呈角度不整合覆盖于老地层之上。 上三叠统为砾岩、砂岩夹碳质泥岩,局部见下三叠统泥灰岩、页岩;缺失中三叠统。上古 生界零星出露,仅见石炭系和泥盆系,为浅海-滨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与下古生 界多呈断裂接触。寒武-奥陶系主要为一套板岩化、千枚岩化的泥砂质复理石(寒武系 含碳质泥岩);缺失志留系。震旦系为千枚岩化的泥砂质复理石、硅质岩夹火山碎屑岩、 细碧岩、角斑岩;近年测年数据表明,其中有部分岩石属于中元古代。

3.岩石学特征

诸广岩体南部是华南铀矿的主要产区之一,上述的古生代和前寒武纪岩石地层构成了 南雄-诸广岩浆热隆伸展构造发育和演化的基底,岩体和基底岩石的交接处普遍发育角岩 化带。诸广岩体为一个位于粤赣湘边境近EW向的多期复式岩体,由早古生代(γ3)、早 中生代 、中-晚侏罗世 和白垩纪 花岗岩复合而成,以中生代花岗岩分 布面积最大(图6-9)。早古生代岩体只出露在扶溪和澜河一带,扶溪为似斑状花岗闪长 岩(主要矿物:Q+Pl+Mc+Bt+Amp),而澜河则为眼球状片麻状花岗岩(主要矿物: Q+Pl+Mc+Bt±Ms)。早中生代岩体由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主要矿物:Q+Mc+Bt± Pl)和二云母花岗岩(主要矿物:Q+Mc+Bt+Ms)所组成,主要分布在百顺、鲁溪、 下庄和北山一带。晚中生代花岗岩在全区广泛分布,由粗斑状钾长花岗岩(主要矿物: Q+Mc+Bt±Pl)、似斑状花岗岩(主要矿物:Q+Mc+Bt+Pl)、二云母花岗岩、似斑状 黑云母花岗岩和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所组成;白垩纪花岗岩不发育,以石英花岗斑岩为特 征,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部。

岩体中普遍发育暗色基性岩墙,多属辉绿岩,具辉绿结构,由细粒状拉长石、辉石和 少量角闪石所组成。宽2~10m不等,沿NWW向和NE向侵入中生代花岗岩中。中-晚 侏罗世花岗岩中还常见基性岩包体,包体6cm×12cm至45cm×80cm不等,基性岩包体的 边缘多呈火焰状,和花岗岩呈渐变接触。据此推测,研究区晚中生代曾经发生过拉伸背景 下的基性与酸性岩浆的混合作用。

诸广岩体北缘为残缺不全的汝城古生代沉积盆地,露头多沿NNE方向展布,其上叠 加狭长带状早-中侏罗世粗碎屑岩盆地,盆内岩层多呈近EW方向展布,缺少白垩纪一古 近纪沉积。诸广岩体北部和古生代沉积岩层为侵入接触关系,接触带角岩化发育。

南雄盆地发育在诸广山花岗岩体的南东缘,呈走向NE50°~60°的狭长条状发育于北 面的诸广山花岗岩和南面的青嶂山花岗岩两大山体之间(图6-9)。长130km,宽15~ 18km,面积1800km2。由晚白垩世和古近纪的红色泥砂质岩石所组成;两个时代岩层的分 界线大致位于始兴—南雄—信丰公路一线。研究表明,南雄盆地总体上是一个不对称的宽 缓向斜构造,具“北断南超” 特征:盆地北缘;古近纪砂砾岩以上陡下缓的犁式正断层 与诸广山花岗岩接触,断面朝SE中-陡倾斜;盆地南缘,见晚白垩世砾岩夹砂岩岩层不 整合沉积在青嶂山花岗岩(γ5)之上(图6-9)。八处露头获取的前积层数据指示晚白垩 世古水流从NE朝SW方向运动;冲刷痕和粒序层指示南雄盆地的正常层序为南老北新。 以南雄断裂为界,沉积和沉降中心均从SE向NW方向迁移,导致地层SE侧老而NW侧 新,表现出不对称的伸展断陷盆地特征。根据盆地内砾岩、粗砂岩成分与周围地层、岩体 成分的一致性以及盆内砾石粗大、分选差、棱角状等特征分析,推测当时盆区位置离蚀源 区不远。

南雄盆地晚白垩世地层中多处发育气孔状玄武岩,如南雄走马连、始兴吊当排均出露 有厚5~20m的中细粒玄武岩层。岩石中气孔含量约10%~15%,内充填沸石、石英和蛋 白石等矿物;斑晶成分为拉长石(10%)和橄榄石+辉石(3%~5%)。多分布在上白垩 统底部粗碎屑岩中,和上下地层产状平行。地球化学数据(表6-4)反映其为亚碱系列 的拉斑玄武岩,代表拉张环境。

4.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为了解诸广热隆伸展构造中花岗岩和盆地中火山岩的岩浆成分和岩浆源区的性质,采 集了10个代表性的新鲜样品(8个花岗岩,2个玄武岩)作主元素、稀土元素和不相容 元素的分析,其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上文已述。1~8号样品的主元素分析由江苏国土资 源厅中心实验室、9~10号样品的主元素分析由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张孟群完成、稀土 和微量元素测定工作由南京大学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剑峰(ICP-MS)和裘丽雯(ICP-AES)完成。稀土元素配分曲线采用球粒陨石数值标准化(Sun et al.,1989), 微量元素配分曲线采用原始地幔数值标准化(Mc Donough et al.,1995)。分析结果见 表6-4。

岩石的SiO2含量和矿物成分表明,诸广岩体主要存在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两种岩石 类型。前者以扶溪岩体为代表;后者分布面积占绝对优势,按矿物成分可分为黑云母花岗 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等多种类型。岩石化学数据表明(表6- 4),早古生代花岗岩类(澜河的二长花岗岩和扶溪的花岗闪长岩,表6-4)以富Als2O3(14.38%~14.96%)和KK2O(4.15%~4.66%),K2O/Na2O=1.18~1.39为特征。其碱 质指数(Als2O3+CaO+K2O+Na2O)/(Als2O3+CaO-K2O-Na2O)(质量百分比)为 2.2~2.5,属于钙碱系列岩石。其花岗闪长岩ANKC值Mol Als2O3/(Na2O+K2O+CaO) 为0.87,具Ⅰ形花岗岩之特征。早中生代和中-晚侏罗世花岗岩类的主量元素含量差别不 大,化学成分上的显着特点是普遍富硅、铝、钾,SiO2=70.32%~74.38%,Als2O3= 13.61%~14.68%,K2O=4.06%~5.92%,K2O/Na2O=1.3~2.3,其碱质指数从早中生 代到中-晚侏罗世呈升高趋势(从2.8到3.6),表明一种富钾的钙碱岩系亲缘性;其 ANKC值从1.16到1.3,属于S形花岗岩。南雄盆地中的晚白垩世玄武岩和广东三水盆地 中的晚白垩世-古近纪玄武岩化学成分相似(广东省地质矿产局,1988):SiO2含量 50.13%~53.43%,Als2O3 14.17%~15.37%,Na2O 2.86% ~2.88%,K2O 0.73%~ 1.14%,碱含量偏低,碱质系数1.4,ANKC值0.66~0.73,属拉斑系列玄武岩类。

表6-4 南雄—诸广地区部分火成岩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数据

续表

注:测试单位:南京大学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国土资源厅中心实验室.样品1~8用ICP-AES、9~10 用ICP-MS分析。

稀土元素上(表6-4),诸广岩体所有样品均显示出轻稀土富集的特点,La/Yb= 9.1~11.0(但花岗闪长岩则为6.3),铕异常亏损明显(Eu/Eu*=0.2~0.47),稀土总 量213~282μg/g,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呈朝右倾斜的轻稀土富集型(图6-11),表 明轻重稀土分馏明显,证实该复合岩体的花岗岩主要来源于地壳物质。南雄盆地中的玄武 岩配分曲线与大陆裂谷玄武岩相似(Condie K C,1989),表现为向右倾斜的轻稀土轻度 富集型,La/Yb=8.8~9.1,铕异常不明显(Eu/Eu*=1.0),稀土总量119~124μg/g, 推测其物质成分主要来源于地幔。

在不相容元素上,诸广山花岗岩贫Ba、Nb,(表6-4),暗示花岗岩类岩石的成因为 陆壳重熔型;与此相关,较高的Rb、Th含量显示出岩石具过铝质侵入体的特征。在原始 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图6-11),以明显的Ba、Nb、P、Ti负异常和Rb、Th正异常以 及微弱的Ce、Zr、Hf正异常为特征,和S形花岗岩不相容元素配分样式(Condie,1989) 很相似,说明该区古老基底的地壳组分影响着诸广山花岗岩类的岩石成分。相比之下,南 雄盆地玄武岩的不相容元素以贫Rb、Ce、Zr,弱富集Ba、Th、Ta、Nb为特征。其蛛网 图总体上呈一上凸型(图6-11),与大陆裂谷玄武岩的蛛网图形态(Condie,1989) 相似。

图6-11 南雄—诸广地区花岗岩类和玄武岩的稀土元素和不相容元素配分曲线

综上所述,诸广山花岗岩类具有高的SiO2、Als2O3、K2O含量,碱质指数大于2.8, ANKC值大于1.1;轻稀土富集、稀土总量高,铕亏损,具明显Eu负异常;富集Rb、Th, 贫化Ba、Nb等特点,属富钾过铝的钙碱系列S形花岗岩类,反映陆内构造-岩浆环境。 南雄盆地玄武岩则以富硅贫碱,轻稀土轻度富集,铕异常不明显;贫Rb、Ce、Zr,弱富 集Ba、Th、Ta、Nb为特征,配分样式呈上凸型,属拉斑系列玄武岩类,反映大陆裂谷构 造-岩浆背景。

❻ 主要岩石类型有哪些

主要的岩石类型除上述QAP图中的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图3-1)外,还包括碱性花岗岩和紫苏花岗岩。浅成相的岩石命名一般与深成相岩石名称相对应,但需在“岩”字前加“斑”字,如花岗闪长斑岩等。除上述基本岩石名称外,仍按第二章火成岩命名原则进一步命名,如以特殊矿物成分命名的石榴二长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红柱石花岗岩、堇青石二云母花岗岩、电气石化花岗岩等,以及一些具特征结构构造的斑状花岗岩、文象花岗岩、更长环斑花岗岩、球状花岗岩(照片1-9)和晶洞钠闪花岗岩等。
(一)英云闪长岩英云闪长岩(tonalite)灰色或暗灰色,主要成分为石英和斜长石,在IUGS分类的QAP图中位于5区,过去我国沿用原苏联的花岗岩名称,称之为“斜长花岗岩(plagiogranite)”,现被国际地科联废弃。英云闪长岩中石英含量占Q、A、P矿物总量的20%~60%,斜长石比率P′>90,可含少量碱性长石和暗色矿物。斜长石成分或以中长石为主或以更长石为主(奥长花岗岩),暗色矿物为黑云母、绿色角闪石,有时见少量辉石,含量约15%。副矿物常见的有磷灰石、榍石、磁铁矿。岩石主要为细-中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照片3-145)或片麻状构造。
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仅从矿物分类命名看,它们应属同一种岩石,只是奥长花岗岩(trondhjemite,亦称更长花岗岩)较英云闪长岩中的斜长石更富钠,通常为更长石。奥长花岗岩可视为英云闪长岩的浅色变种。“斜长花岗岩”虽已被弃用,但它与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常代表某些构造环境或时代特点而仍被部分国内外学者所使用。例如斜长花岗岩一般作为小岩体以脉状形式产于蛇绿岩中,与辉长岩等基性岩伴生,产于洋脊环境;英云闪长岩和奥长花岗岩常是太古宙花岗质片麻岩和绿岩带的主要组成岩石之一。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岩组合被称为TTG岩。
(二)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岩(granodiorite)灰绿色、暗灰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斜长石(更-中长石)、碱性长石,在IUGS分类的QAP图中位于4区,与英云闪长岩不同的是碱性长石含量增多,而斜长石含量有所减少,斜长石比率P′=65~90。暗色矿物与英云闪长岩相近,其含量15%左右,主要为黑云母、角闪石,有时含少量辉石。副矿物为磷灰石、锆石、榍石、磁铁矿等。岩石具花岗结构,以中-细粒为主(照片3-122,146,147,148)。块状构造有时见片麻状构造(照片3-144)。蚀变强烈者,可冠以“蚀变”二字(照片3-143);也可依蚀变矿物命名,如绢云母长花岗闪长岩等。
(三)花岗岩花岗岩(granite)颜色较浅为灰白色、灰色和肉红色。在IUGS分类的QAP图中位于3区,主要矿物有石英、碱性长石、斜长石(更-中长石)。根据碱性长石和斜长石含量可进一步划分为二长花岗岩(monzonitic granite)和正长花岗岩(syenogranite),当两种长石含量相近,即P′=35~65时,称二长花岗岩(照片3-120,125,149),当碱性长石>斜长石且碱性长石占长石总量的65%~90%即P′=10~35时,称正长花岗岩(照片3-150~152)。花岗岩中的暗色矿物含量少,一般为5%~10%,常见的有黑云母、角闪石,有时见少量白云母、辉石。副矿物有锆石、磷灰石、榍石、褐帘石、石榴子石(照片3-152)等。常见花岗结构、似斑状结构,二长花岗岩可见二长结构。一般为块状构造,具球状构造者称球状花岗岩(照片1-9)。
(四)碱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alkali feldspar granite)在IUGS分类的QAP图中位于2区,主要矿物为石英、碱性长石,而斜长石含量少,P′<10%,以此可区别于正长花岗岩。它与碱性花岗岩只一字之差,其区别是后者含碱性暗色矿物,二者经常共生且为A型花岗岩的主要成分。碱长花岗岩中的碱性长石往往为微斜长石、条纹长石,正长石较少见。斜长石以更长石为主。暗色矿物含量少,一般为5%~10%,以黑云母为主。一般根据碱性长石变种或特征结构命名,如微斜长石花岗岩、条纹长石花岗岩(照片3-153)、文象碱长花岗岩(照片3-155)等。当岩石中几乎全由碱性长石和石英组成时,称为白岗岩(alaskite),是碱长花岗岩的浅色变种。
(五)碱性花岗岩碱性花岗岩(alkali granite)其矿物成分与钙碱性花岗岩基本相同,以浅色矿物石英、长石为主,不同的是其中的长石为碱性长石包括钠长石(不含其他成分的斜长石)、钠质歪长石、正长石、微斜长石、微纹长石、条纹长石等,且以条纹长石最常见。暗色矿物除黑云母(富铁)外,多以碱性种属为特征,从而区别于碱长花岗岩。常见的有霓石、霓辉石、钠闪石、钠铁闪石、钠铁非石和绿钠闪石等。它们往往结晶较晚,呈他形填隙状或包裹浅色矿物(照片3-158)。副矿物为锆石、磷灰石、褐帘石和星叶石等。由于碱性花岗岩中常含F、Cl,因此常见萤石和黄玉等含挥发份矿物。根据所含碱性暗色矿物命名而不必加“碱性”二字。常见类型有钠闪石花岗岩(照片3-157)、钠铁闪石花岗岩(照片3-158)、霓石花岗岩、绿钠闪石花岗岩和铁云母花岗岩等。
常见花岗结构、似斑状结构和文象结构,矿物粒径常为中-粗粒或细-中粒。浅成相岩石多为斑状结构,基质为显微晶质结构、显微文象结构等。碱性花岗岩除块状构造外,常见晶洞构造。
碱性花岗岩分布较少,出露面积一般不大。常呈小岩株、岩床产出,常与钙碱性的碱长花岗岩构成环状侵入体。它们多与碱长花岗岩、碱性正长岩、更长环斑花岗岩以及斜长岩、辉长岩和碱性火山熔岩等共生或伴生。碱性花岗岩是A型花岗岩的主要组成岩石之一。
碱性花岗岩的浅成相岩石为碱性花岗斑岩(alkali-granite porphyry),具斑状结构,基质为显微晶质结构和显微文象结构。成分同碱性花岗岩。根据碱性暗色矿物进一步命名,如钠铁闪石花岗斑岩。
(六)紫苏花岗岩IUGS分类中将紫苏花岗岩(charnockite)作为一种特殊岩石类型单独划分出来,泛指含紫苏辉石的、与麻粒岩相变质岩在空间上密切伴生的中—酸性岩石系列。在这里我们只描述成分相当于花岗岩或英云闪长岩的紫苏花岗岩,它们的外貌类似粗粒片麻岩,其矿物成分为石英、碱性长石、酸性斜长石、紫苏辉石和石榴子石等。碱性长石中主要为微斜长石和条纹长石,且以条纹长石最常见,其特征的是条纹不是通常的钠长石而是更-中长石。此外,还可见反条纹长石和中条纹长石(钾长石和钠长石含量相近),我国河北迁安、广西大容山早前寒武纪地层中可见(照片3-159,160)。
(七)结构分类命名的花岗岩1.斑状花岗岩斑状花岗岩(porphyritic granite)一般为肉红色或灰色。似斑状结构或交代斑状结构,斑晶一般为碱性长石(微斜长石、正长石、条纹长石),有时也见斜长石,而石英很少见。基质为中粗粒或中细粒花岗结构,由石英、碱性长石、斜长石(更-中长石)和少量黑云母或角闪石组成(照片3-123,154)。
2.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和石英斑岩花岗闪长斑岩(granodiorite porphyry)是花岗闪长岩的浅成相岩石,灰色、暗灰色,具斑状结构。矿物成分以斜长石和石英为主,少量碱性长石,暗色矿物为角闪石、黑云母,有时可见辉石。斑晶以斜长石为主,碱性长石一般出现于基质中,以此可区别于花岗斑岩。基质具显微晶质结构(照片3-166,167)、显微文象结构、隐晶质结构。
花岗斑岩(granite porphyry)是花岗岩的浅成相岩石。具斑状结构,基质常为显微晶质结构(照片3-163)、显微嵌晶结构(照片3-162)、隐晶质结构(照片3-161)和不同特点的球粒结构等。斑晶和基质成分相同,主要有石英、碱性长石和少量斜长石,暗色矿物含量少,主要为黑云母、角闪石。但因基质一般细小,有时成分不易完全识别。岩石中的石英、长石斑晶常见熔蚀结构,斑晶周围有时还可见碱性长石和石英形成的显微文象或蠕虫,构成斑边显微文象结构(照片3-165),也可见环斑球粒结构(照片3-161,171)。当斑晶由长石或石英小晶体组成放射状球粒时,称为似球粒花岗斑岩(照片3-134)。
石英斑岩(quartz porphyry)是花岗岩的浅成相岩石,与花岗斑岩不同的是石英斑岩肉眼观察经常为浅灰色,斑晶以石英为主,长石很少见,而花岗斑岩多为肉红色,斑晶以长石、石英为主。石英斑岩中的石英斑晶熔蚀现象更明显,经常见熔蚀呈各种形态(照片3-168~170),并且常见斑边显微文象结构和环斑球粒结构。基质多为显微嵌晶结构(照片3-168,170)、隐晶质结构或霏细结构。
3.文象花岗岩和花斑岩文象花岗岩(graphic granite)浅肉红色、灰白色,岩石的主要特征是具文象结构,即碱性长石和石英有规律的连生呈象形文字状产出,构成岩石的总体(照片3-124,155)。与花斑岩不同之处在于文象花岗岩无斑晶和基质之分,粒径较均匀。
花斑岩(granophyre)是花岗斑岩的一个变种,矿物成分同花岗斑岩。其最大特点是基质中的碱性长石和石英具显微文象结构,而且它们往往形成扇形、羽状或指纹状外形,被称之为花斑岩(照片3-164)。
4.更长环斑花岗岩更长环斑花岗岩(rapakivite)亦称奥长环斑花岗岩或斜长环斑花岗岩,暗灰色、肉红色。其主要特点是具特征的环斑结构,即呈卵球状、椭球状或不规则状的碱性长石(以正长石为主)大斑晶周围被白色斜长石(多为更长石)环绕(照片3-156),二者接触界线清楚,但可见斜长石插入碱性长石中的现象。斑晶可以是单体,也可以是同成分的几个晶体组合而成,球体粒径粗大,几厘米到十几厘米,例如,北京密云的更长环斑花岗岩中的钾长石卵斑平均直径小者2 cm左右,大者16 cm左右。斑晶内还常见暗色矿物、副矿物包裹体呈同心环状分布。基质主要由石英、碱性长石、黑云母组成,具花岗结构。更长环斑花岗岩一般认为属A型花岗岩,是元古宙中期大陆裂谷环境下的产物。
(八)花岗伟晶岩和细晶岩细晶岩(aplite)实际是一种与各类深成岩有成因联系的浅成相脉岩。因此,细晶岩可有花岗细晶岩、闪长细晶岩、正长细晶岩、辉长细晶岩、歪正细晶岩(照片3-118)等。细晶岩具特征的全晶质他形细粒结构—细晶结构(aplitic texture,照片3-129)。岩石主要特征是颜色浅,多为灰色、白色、肉红色。主要由浅色矿物组成,暗色矿物少见,一般<10%。上述细晶岩的不同种属之间的区别是根据长石、石英的含量和长石的变种(如碱性长石还是斜长石以及斜长石An分子的数值等)。细晶岩中最常见的是花岗细晶岩,通常被人们简称为“细晶岩”,也是本手册将其放在花岗岩类中的原因。花岗细晶岩主要由石英、碱性长石和斜长石(更-中长石)组成,少量黑云母,偏碱性的岩石可见碱性暗色矿物(霓石、霓辉石、钠质角闪石),如霓辉花岗细晶岩(照片3-172)等。副矿物为褐帘石、磁铁矿、磷灰石等。
伟晶岩(pegmatite)也是一种与各类深成岩有成因联系的浅成相脉岩。与细晶岩一样,可见不同成分的伟晶岩,如正长伟晶岩、霞石正长伟晶岩、辉长伟晶岩、花岗伟晶岩等,其中自然界最常见的是花岗伟晶岩简称伟晶岩。岩石为肉红色、灰白色。其特点是具伟晶结构(照片3-173,174),矿物颗粒粗大,粒度不均匀,粒径一般>5mm(常呈巨晶),矿物间常构成文象结构或似文象结构。多见晶洞构造、晶线构造。岩石主要由浅色矿物组成,即使在辉长伟晶岩中,辉石的含量也较辉长岩中要少。与伟晶岩有关的矿产多为稀土、稀有矿产。各类伟晶岩中,分布最广且最具经济意义的当属花岗伟晶岩。花岗伟晶岩的矿物成分为石英和碱性长石,有时含白云母、电气石等(照片3-173,174)。此外,可见一些含稀有元素的矿物如绿柱石、黄玉、锂云母、锂辉石、褐帘石和铌钽铁矿等。花岗伟晶岩产于花岗岩或其附近的围岩中。

❼ 什么是青岗岩

一种深成酸性火成岩。二氧化硅含量多在70%以上。颜色较浅,以灰白色、肉红色者较常见。主要由石英、长石和少量黑云母等暗色矿物组成。石英含量为20%~40%,碱性长石多于斜长石,约占长石总量的2/3以上。碱性长石为各种钾长石和钠长石,斜长石主要为钠更长石或更长石。暗色矿物以黑云母为主,含少量角闪石。具花岗结构或似斑状结构。常见长石化、云英岩化、电气石化等自变质作用。

❽ 请问这是什么岩石

从你砸的新鲜面看 应该是长石石英砂岩

❾ 花岗岩的颜色有哪些

花岗岩多为浅肉红色、浅灰色、灰白色等。中粗粒、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也有一些为斑杂构造、球状构造、似片麻状构造等。

作为大陆的标志性岩石,花岗岩构成大陆上部地壳的基础,且花岗岩的形成过程通常与大陆的构造作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密切相关。

花岗岩还可以根据暗色矿物种类进一步命名,如暗色矿物主要是黑云母,可称为黑云母花岗岩,这是常见的一种花岗岩。如为黑云母和白云母,其含量接近相等,可称为二云母花岗岩;

如果暗色矿物以角闪石为主,则称为角闪花岗岩,如果暗色矿物以辉石为主,则称为辉石花岗岩,几乎不含暗色矿物的则可称为白岗岩。


(9)青岗岩特性和鉴别方法扩展阅读:

花岗岩的来源

花岗岩由地壳中各种不同成分的岩石部分熔融固而形成。这一观点揉合了早期关于花岗岩起源的两种不同认识:即岩浆论(认为花岗岩来自结晶)和变成论(认为花岗岩是富硅铝的沉积岩在条件下经花岗岩化作用改造而成)。

提出花岗岩是地壳岩石经超变质(深熔作用)的结果,这对研究地壳的起源和化学分异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与特定时期内地壳的热状态和原岩的成分有关;

包括可以产生多少花岗岩浆、花岗岩形成时的温度和水的数量和来源、构造背景和板块作用过程等等。

❿ 页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咋个鉴别

首先,你要先懂得三大岩性吧,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在你说的岩石里面,页岩、石灰岩是沉积岩,花岗岩石岩浆岩,其余都是变质岩!!
石灰岩化学成分是CaCO3,是碳酸盐的沉积岩,一般是灰色的细晶或微晶结构,块状构造,你可以用盐酸试试,有气泡者。。

板岩片岩片麻岩,变质程度依次加大,发育板状构造--片麻状构造,层理还是比较明显的。。。大理岩是重结晶后的碳酸盐岩,矿物颗粒比较大,可以见到闪亮的晶体!整体来说就是颗粒大,颜色亮,也多为块状!
花岗岩这个,地板见过没?多数白色-肉红色的都是!花岗岩有多种,常见的因含有钾长石所以呈肉红色,含量少则为白色!块状构造,花岗斑状结构!一般矿物颗粒较大,可以见到有多种矿物的良好晶体!

阅读全文

与青岗岩特性和鉴别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四年级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方法口诀 浏览:466
黄柏使用方法 浏览:291
led应急日光灯怎么接线方法图 浏览:221
快速系蝴蝶结方法图解 浏览:181
凉风的锻炼方法 浏览:607
tcl55f6支架安装方法 浏览:270
常规铝拉伸网板的安装方法 浏览:193
藤当归的功效与作用食用方法 浏览:576
抹灰饼的方法是什么 浏览:329
洗衣机不洗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浏览:267
消防应急筒灯接线方法图片 浏览:63
中职学情分析方法 浏览:15
老式空调使用方法 浏览:740
一目十行的锻炼方法 浏览:124
朝阳货车轮胎真假鉴别方法 浏览:246
如何控制倒流香的方法 浏览:731
如何对付拖延自己的方法 浏览:390
白细胞免疫标记常用方法 浏览:877
枸杞根快速入盆方法 浏览:691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怎么办四种方法 浏览: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