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元曲每个宫调下面有哪些曲调,还有具体的格式和押韵...
你说的是套曲或剧本的构成方法问题,我大致解释一下:
你所说的“宫调”其实是一个联套,这个联套的形式也比较多,并不一定就是宫调。每个联套下,有一些比较固定的曲牌,共同组成一个套曲。每个曲牌的段落、句式、韵脚,也都有各自的区别。我们平常说的“山坡羊”、“醉花阴”,就是一个曲牌,这比较类似于宋词的格式,但是语言更自由,感情更直白一些。
下面,附上一些常见的联套格式,共你参考:
【黄钟】
1、 醉花阴—喜迁莺—出队子—刮地风—四门子—古水仙子—尾声
2、 醉花阴—喜迁莺—刮地风—四门子—古水仙子—尾声
3、 醉花阴—喜迁莺—出队子—刮地风—四门子—古水仙子(少数联套可以无尾)
4、 醉花阴—喜迁莺—出队子—么篇—刮地风—四门子—古水仙子
5、 醉花阴—出队子—么篇—尾声
【正宫】
1、 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塞鸿秋—脱布衫—小凉州—醉太平—煞尾
2、 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呆骨朵—煞尾
3、 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煞尾
4、 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脱布衫—小梁州—么篇—二(煞)—一(煞)—煞尾
5、 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塞鸿秋—耍孩儿(借般涉)—四—三—二—一—煞尾
6、 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呆骨朵—倘秀才—醉太平—脱布衫—小梁州—么篇—二—一—煞尾
7、 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耍孩儿—四—煞尾
8、 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脱布衫—小梁州—么篇—醉太平—叨叨令—煞尾
9、 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脱布衫—小梁州—么篇—煞尾
10、 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醉太平—煞尾
11、 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醉太平—脱布衫—小梁州—么篇—煞尾
12、 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脱布衫—小梁州—煞尾
13、 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脱布衫—醉太平—煞尾
14、 端正好—滚绣球—脱布衫—醉太平—煞尾
15、 端正好—滚绣球—脱布衫—小梁州—么篇—煞尾
16、 端正好—滚绣球—煞尾
17、 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煞尾
18、 端正好—滚绣球—呆骨朵—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煞尾
19、 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叨叨令—滚绣球—呆骨朵—煞尾
20、 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脱布衫—醉太平—煞尾
【仙吕】
1、 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那咤令—鹊踏枝—寄生草—金盏儿—后庭花—青哥儿—尾声
2、 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醉中天—金盏儿—尾声
3、 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寄生草—赚煞
4、 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金盏儿—尾声
5、 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醉中天—后庭花—青哥儿—尾声
6、 点绛唇—混江龙—寄生草—金盏儿—后庭花
7、 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鹊踏枝—那咤令—寄生草—么篇
8、 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那咤令—鹊踏枝—寄生草—么篇—么篇—尾声
9、 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尾声
10、 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寄生草—尾声
11、 赏花时—尾声
12、 赏花时—么篇—醉中天—金盏儿—尾声
13、 赏花时—么篇—尾声
14、 赏花时—赚煞
15、 赏花时—么篇—赚煞
16、 赏花时—么篇—金盏儿—醉中天—赚煞
17、 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鹊踏枝—赚煞
18、 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那咤令—寄生草—赚煞
19、 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那咤令—鹊踏枝—寄生草—么篇—后庭花—青哥儿—赚煞
20、 点绛唇—混江龙—醉中天—油葫芦—天下乐—赏花时—金盏儿—赚煞
【南吕】
1、 一枝花——梁州第七——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尾声(同正宫煞尾)
2、 一枝花——梁州第七——尾声
3、 一枝花——梁州第七——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后三曲实为带过曲,故可不用尾声)
4、 一枝花——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么篇——隔尾
5、 梁州第七——一枝花——尾声
6、 一枝花——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
7、 一枝花——梁州第七——隔尾——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尾声
8、 一枝花——梁州第七——隔尾——尾声
9、 一枝花——梁州第七——隔尾——骂玉郎——感皇恩——么篇——采茶歌——尾声
10、 一枝花——梁州第七——骂玉郎——尾声
【中吕】
1、 粉蝶儿——醉春风——迎仙客——红绣鞋——十二月——尧民歌——耍孩儿——上小楼——么篇——耍孩儿——尾声(同正宫煞尾)
2、 粉蝶儿——醉春风——迎仙客——红绣鞋——十二月带过尧民歌——尾声
3、 粉蝶儿——醉春风——迎仙客——红绣鞋——十二月——尧民歌——耍孩儿——尾声
4、 粉蝶儿——醉春风——迎仙客——红绣鞋——满庭芳——耍孩儿——尾声
5、 粉蝶儿——醉春风——红绣鞋——普天乐——上小楼——么篇——十二月带过尧民歌
6、 粉蝶儿——醉春风——红绣鞋——上小楼——耍孩儿——尾声
7、 粉蝶儿——醉春风——红绣鞋——满庭芳——上小楼——尾声
8、 粉蝶儿——醉春风——红绣鞋——耍孩儿——尾声
9、 粉蝶儿——醉春风——普天乐——十二月——尧民歌——耍孩儿——尾声
10、 粉蝶儿——醉春风——十二月——尧民歌——尾声
11、 粉蝶儿——醉春风——普天乐
12、 粉蝶儿——醉春风——红绣鞋——普天乐——十二月——尧民歌——尾声
13、 粉蝶儿——醉春风——迎仙客——上小楼——么篇——满庭芳——十二月——尧民歌——尾声
14、 粉蝶儿——醉春风——上小楼——么篇——小梁州——么篇(借正宫)——满庭芳——十二月——尧民歌——尾声
15、 粉蝶儿——醉春风——迎仙客——满庭芳
【商调】
1、 集贤宾——逍遥乐——金菊香——醋葫芦——么篇——么篇——梧叶儿——浪来里煞
2、 集贤宾——么篇——金菊香——浪来里(即浪来里煞)——浪来里煞
3、 集贤宾——逍遥乐——梧叶儿——后庭花(借仙吕)——双雁儿——醋葫芦——么篇——么篇——么篇——浪来里煞
4、 集贤宾——逍遥乐——金菊香——醋葫芦——浪来里煞
5、 集贤宾——逍遥乐——金菊香——醋葫芦——后庭花——青哥儿(借仙吕)——浪来里煞
6、 集贤宾——逍遥乐——金菊香——梧叶儿——后庭花——青哥儿(借仙吕)——浪来里煞
7、 集贤宾——逍遥乐——金菊香——梧叶儿——醋葫芦——后庭花——青哥儿(借仙吕)——浪来里煞
8、 集贤宾——逍遥乐——金菊香——醋葫芦——么篇——浪来里煞
9、 集贤宾——逍遥乐——么篇——么篇——么篇——浪来里煞
10、 集贤宾——逍遥乐——醋葫芦——么篇——么篇——么篇——浪来里煞
11、 集贤宾——逍遥乐——金菊香——醋葫芦——梧叶儿——醋葫芦——么篇——么篇——后庭花——双雁儿——浪来里煞
12、 集贤宾——逍遥乐——醋葫芦——浪来里煞
13、 集贤宾——逍遥乐——醋葫芦——梧叶儿——后庭花——双雁儿——醋葫芦——浪来里煞
14、 集贤宾——逍遥乐——醋葫芦——么篇——梧叶儿——后庭花——青哥儿——浪来里煞
15、 集贤宾——逍遥乐——梧叶儿——金菊香——醋葫芦——浪来里煞
16、 集贤宾——逍遥乐——金菊香——醋葫芦——么篇——浪来里煞
17、 集贤宾——逍遥乐——金菊香——醋葫芦——么篇——么篇——么篇——梧叶儿——后庭花——青哥儿——浪来里煞
18、集贤宾——么篇——金菊香——浪来里煞——尾
19、集贤宾——逍遥乐——醋葫芦——么篇——么篇——梧叶儿——后庭花——青哥儿——浪来里煞
20、 集贤宾——逍遥乐——金菊香——醋葫芦——么篇——么篇——么篇——么篇——么篇——么篇——梧叶儿
【越调】
1、 斗鹌鹑——紫花儿序——小桃红——调笑令——秃厮儿——圣药王——尾声
2、 斗鹌鹑——紫花儿序——小桃红——金蕉叶——尾声
3、 斗鹌鹑——紫花儿序——小桃红——天净沙——尾声
4、 斗鹌鹑——紫花儿序——小桃红——天净沙——调笑令——尾声
5、 斗鹌鹑——紫花儿序——调笑令——秃厮儿——圣药王——尾声
6、 斗鹌鹑——紫花儿序——调笑令——小桃红——天净沙——尾声
7、 斗鹌鹑——紫花儿序——金蕉叶——调笑令——秃厮儿——圣药王——尾声
8、 斗鹌鹑——紫花儿序——金蕉叶——调笑令——秃厮儿——小桃红——圣药王——尾声
9、 斗鹌鹑——紫花儿序——金蕉叶——小桃红——尾声
10、 斗鹌鹑——紫花儿序——秃厮儿——尾声
11、 斗鹌鹑——紫花儿序——秃厮儿——圣药王——尾声
12、 斗鹌鹑——紫花儿序——秃厮儿——小桃红——天净沙——尾声
13、 斗鹌鹑——紫花儿序——天净沙——尾声
14、 斗鹌鹑——紫花儿序——么篇——尾声
15、 斗鹌鹑——金蕉叶——天净沙——小桃红——尾声
16、 斗鹌鹑——金蕉叶——调笑令——秃厮儿——圣药王——尾声
17、 斗鹌鹑——调笑令——秃厮儿——圣药王
18、 斗鹌鹑——小桃红——醉中天(借仙吕)——天净沙——尾声
19、 斗鹌鹑——紫花儿序——调笑令——小桃红——金蕉叶——天净沙——秃厮儿——圣药王——尾声
20、 斗鹌鹑——紫花儿序——小桃红——尾声
【双调】
1、 新水令——驻马听——雁儿落——得胜令——甜水令——折桂令——水仙子——馀音(同越调收尾或黄钟尾声,有时不标馀音,径标尾、尾声)
2、 新水令——驻马听——乔牌儿——雁儿落——得胜令——水仙子——馀音
3、 新水令——驻马听——乔牌儿——沉醉东风——甜水令——折桂令——随煞(同黄钟尾声)
4、 新水令——驻马听——乔牌儿——落梅风——雁儿落——得胜令——馀音
5、 夜行船——沉醉东风——么篇——馀音
6、 夜行船——步步娇——风入松——沉醉东风——馀音
7、 新水令——驻马听——雁儿落——得胜令——甜水令——折桂令——馀音
8、 新水令——驻马听——雁儿落——得胜令——折桂令——馀音
9、 新水令——驻马听——乔牌儿——雁儿落——得胜令——甜水令——折桂令——馀音
10、新水令——驻马听——乔牌儿——沉醉东风——甜水令——折桂令——馀音
11、新水令——驻马听——乔牌儿——落梅风——雁儿落——得胜令——馀音
12、 新水令——驻马听——落梅风——步步娇——甜水令
13、 新水令——乔牌儿——雁儿落——得胜令——甜水令——青哥儿(借仙吕)——折桂令——水仙子——馀音
14、 夜行船——乔牌儿——雁儿落——得胜令——沉醉东风——馀音
15、 新水令——夜行船——雁儿落——得胜令——落梅风——甜水令——折桂令——水仙子
㈡ 唐诗宋词元曲的小知识 赏析诀窍
一言以蔽之:诗人(作者)通过什么东西用什么方式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这个东西就是诗人寄托感情的世间万事万物,我们称之为意象;方式就是诗人在表达这种感情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一般包含修辞如: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等
还有就是艺术手法:常见的包括渲染、以乐景衬哀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联想想象等.至于什么样的感情那就要根据诗歌内容决定,一般要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和tA的人生经历,这一点可以在诗歌下面的注释中得到信息.常见的感情有:忧国忧民、游子思乡、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思妇盼归、怀古伤今、伤春惜春、感叹时光流逝等等.
总之诗歌鉴赏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过程,需要集合多方面的知识来完成.
㈢ 元曲包括什么套数是什么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杂剧是戏剧,而散曲则是诗歌的一体。为什么杂剧也称为曲呢?因为杂剧主要部分的唱词和散曲一样,都必须适于合乐歌唱,要按照曲调来撰写。散曲和杂剧的关系,就象诗歌和诗剧的关系一样。
那么套数是什么呢?我们还得先从散曲说起。
散曲在元代一般被称为乐府或词。它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又叫作“叶儿”,是单个的曲子,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它是按照不同的曲调来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个名称,如“山坡羊”,“沉醉东风”等。写小令所用的曲调有一百多种,常用的不过四十调左右。这些不同的曲调分属于十二个不同的宫调,最常用的不过五宫四调(合称为九宫)而已。
小令是散曲的基本单位,创作者如觉得单调不足以表达,可以把两三个宫调相同而音律恰能衔接的曲调连在一起写,这称为“带过曲”。带过曲的搭配也有严格的规定,不能胡搭乱配,因这牵扯到专业知识的细则,不必多说了。
套数则是作者觉得用带过曲仍不足以表达尽意的一种更扩展的表达形式,更加复杂。它吸收宋大曲、转踏、诸宫调等联套的方法,把同一宫调的许多曲子联缀起来歌唱,各套曲子的联缀有一定的顺序,一般用一二支小曲开端,用“煞调”、“尾声”结束。中间选用的调数可多可少,短者只有三四调,长的有联缀到二三十调的。但要牢记,必须用同一宫调。这种多首杂曲联缀的长调就叫做套数。
㈣ 唐诗宋词元曲鉴赏
对唐诗、宋词和元曲等文化艺术作品进行鉴定和欣赏。
㈤ 诗歌是什么
北宋诗人林逋的七律《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尊。
苏轼的《阮郎归 初夏》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尘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com/s/1EqNO31Gre2NEcDf9mmS-uw
㈥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词典哪里不一样 怎么区分 我很丈二 诗有五六七言 词曲有这些吗 求细解。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
唐诗主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宋诗喜说理,崇尚议论。唐诗多含蓄;宋诗多直露,言尽意亦尽。唐诗多注重生活感受的直接描写和抒发;宋诗的优秀之作也来自生活,但往往先从理性上把握,然后再选择恰当的形式。所以宋诗即令句句生动具体,总是有某种逻辑思维的潜流贯穿其中,不像唐诗的意境大都以直观形式表现出来。总之,唐诗总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宋诗则多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唐诗诗味较浓,宋诗诗味较淡,但却以思想的细致深刻、技巧语言的精益求精弥补之。
元曲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㈦ 如何鉴定元青花
1、看器形
对瓶、罐之类的器形要细看它的口沿、颈、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征,同时也要鉴别器形的胎体重量,对器形全面进行分析。元代瓶、罐之类的器形一般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
2、看釉色
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延祐期)的瓶、罐之类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抚摸釉面似糯米感
3、看内壁
元青花瓷瓶、罐内壁多不施釉,内壁为砂胎,器身一般采用分段制作粘接而成,故器腹与器底往往留有明显的胎接痕。梅瓶内与肩部连接处多不修胎,故有毛糙感。内壁胎接痕多为凸起约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细大小不规则,手摸有圆润细腻质感。
(7)元曲鉴定最简单的方法扩展阅读:
发展历程
元代社会杂剧繁荣昌盛,北方蒙古人对南方汉人历史故事非常着迷,戏剧中人物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深深打动蒙古人爱憎分明的朴实情怀。将故事凝固在厚重结实的瓷罐上,放进蒙古包里,在存放食品杂物的同时,还可时时欣赏那回味无穷的戏剧故事。
元代的平民文化十分繁荣,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三大瑰宝。元代绘画抽象简阔,且气势恢宏,草木灵动,至今仍然是中国画的主流风格。元代的制瓷业更加繁荣,风格更加开放。
元代景德镇瓶、罐之类器型,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处器表往往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表现明显。
㈧ 唐诗宋词元曲的资料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岳飞等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像曾因写过"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当时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必有柳词"之说,以至于宋朝的一个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记得了,好像叫什么宴殊的在当上宰相之后,他对于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他写的.我们也都知道,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士大夫们一起,构成了宋朝的享乐主义,虚华的文化.
一个朝代,一个国家,若强盛,那么它在文与质两方面是并重的,这里文指的是文风或者说一个社会的风气吧,我们知道,一个人若专门读书,钻研学问的话,那么就必须脱离生产劳动,也不能去打仗,这在宋朝就叫做"养士""八股"确立之后,天下的秀才就专门来钻这个东西捞取功名利禄养活自己,所以也就没得工夫去思考事情,去造反了,如果一个国家"文风"越盛,那么做实事的人就越少,这个国家也就会出问题了.历朝写诗的人很多,宋诗也很有名,为什么独独诗以 "唐"命名呢?唐诗就算是歌颂风花雪月,也有一股质朴的美,透露出这个民族质朴,粗野与宏伟的气魄,而宋词则是比较多矫饰浮夸的文风,一个国家的文化若是推动这个国家的发展的,那么它就是强势的,有生命力的,
在进化论和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如果”和“假设”,只有残酷的现实,宋朝被野蛮民族灭掉,这就是结果,而士大夫群体人格的堕落,从这个帮闲享乐的社会就开始出现征兆了。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对词体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我们在此对其予以简略介绍。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十二种。每一种宫调均有其音律风格,故对于调子的选择,往往有一定的习惯。如王骥德在《曲律》中说:“用宫调须称事之悲欢苦乐,如游赏则用仙吕、双调等类;哀怨则有商调、越调等类。以调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
㈨ 关于元曲四大家有哪些知识啊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救风尘》、
白朴代表作是《墙头马上》
马致远代表作是《汉宫秋》
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㈩ 关于元曲的资料
1 马志远【越调】《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篇幅极短,却描绘了一副绝妙的秋景图。
请看:干枯的藤蔓缠绕着枝桠纵横的老树,几只黄昏归来的乌鸦静静的站立在老树梢头;一股潺潺的流水从小桥下流过,桥边一座茅屋孤零零地躺在那里,只有它才说明这里有人迹,给这死一般寂静的一切增添了几分活气。一条灰黄色的乡村古道蜿蜒伸向远方,这深秋时节的冷飕飕寒风一阵紧过一阵,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驮着“断肠人”缓缓行进在古道上。夕阳已西下,余辉即将消尽,漫长的黑夜即将降临,眼前的一天又过去了,可是,远离故土、流落天涯的游子啊,却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宿。
古人论诗,极重诗情画意,例如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手法高妙意境深远。马志远是一位善于写景抒情的能手,这首小令所描绘的游子秋行图,色彩鲜明,感情真切,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成就。其特点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景托景,情寓于景。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志远写情景,确实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堪称妙合无垠。拿小令的前三句来说,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等九种事物,每种事物都是一景,每样景都有自己的特点,藤是枯的,树是老的,桥是小的,道是古的,马是瘦的等等。表面上这些景物似乎是孤立的,实际上却紧密联系,共同组成了一幅完整的秋色图,都是这幅图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动静来分,藤、树、桥、家、道,是静的;鸦、水、风、马,是动的,它们互相映衬,十分和谐。从画面上看,每句中三种事物为一组,共三组,三组画面相映成趣。
更为妙绝的是,这些看似单纯的写景,即所谓的景语,实际上却是不折不扣的情语。一方面,寓情于景;另一方面,又赋于景以感情色彩,使静景变成动景,死景变成活景。“枯”、“老”、“昏”、“瘦”等字的使用,就像一枝枝彩色画笔,给景物涂上了厚厚的一层秋色,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感情。这说明马志远的确是一位“神于诗者”。王夫之说“情中景尤难曲写”,尽管难,这首小令也做到了。“断肠人在天涯”,就不仅表现了流落天涯的游子悲苦到极点的感情,而且也是一幅“断肠人”沦落天涯的生动图景,这不就是难以曲写的“情中景吗”?
如前所述,小令的前三句写景,其特点是景多、景明,画面中弥漫着深秋悲凉之气。但是,如果没有末句描写天涯沦落人的“断肠”,则仍不过是一种无甚深意的静物素描,感情的色彩也不会更浓烈。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把前三句写景和末句写人结合起来,使笔下的景物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人的感情的触发物。当然,如果没有前三句写景,只有末句写人,那人的活动也就失去了典型环境,“断肠人”之所以“断肠”,也就失去了客观的依据。总之,末句写人,使前三句写景有了中心,增强了感情色彩;前三句写景,则为末三句写人提供了典型环境,更加衬托出“断肠人”沦落天涯的悲苦凄楚。
第二,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犹如画家之写山水,作者不是浓墨泼洒,而是淡墨勾画,寥寥几笔,一幅色彩鲜明,构思新颖的秋色图即跃然纸上。尤其使人称绝的是,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用的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好像古代着名的建筑物——北京天坛斋宫的无梁殿,殿内无梁,但却巍然耸立,精巧无比。这种奇妙的用词法,实在是古所罕见。其用字的简练,达到了不能再加增减的程度。
第三,善于映衬。一种是色调上的映衬。“夕阳西下”与“枯藤老树昏鸦”,一面是落日余辉的明亮,一面是深秋晚景的暗淡;一面是落日给枯藤老树昏鸦的淡金,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又减弱了落日的余辉,就这样,作者把明和暗这一对矛盾的色调,统一于深秋晚景的画图之中,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既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也增强了画面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另一种是感情上的映衬。“小桥流水人家”,衬托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无家可归或有家不能归的悲苦惆怅,暗示出“断肠人”之所以断肠的原因,并进一步想见其当时的社会状况,这样,就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悲凉气氛,还是它突破了只限于个人愁苦的圈子,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
第四,清新俊逸,自然浑成。强人论去,无不推崇这首小令。国王维曾将它列为元人小令的“最佳者”,并加评论说:“《天净沙》小令,纯是天来,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所谓“天籁”本意是自然界的音响,用于诗歌创作,就是清新自然,不尚雕饰的意思。或者说,天籁就是天然,就是李白所说:“清水初芙蓉,天然出雕饰”(《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被前人誉为“秋思之祖”的这首小令,以寥寥数笔二十八个字,就极其生动的描绘出一幅深秋晚景图,真切的表现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孤寂愁苦的感情。确实是一首去尽雕饰,天然自成的“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佳作。
2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代散曲不可多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
“峰峦如聚”两句,作者以开始就用“如聚”“如怒”的生动比喻,描绘出山河的雄伟壮丽,感情悲壮沉郁,风格豪放雄浑。那连绵起伏的山峰,不就是历史的见证吗?那咆哮奔腾的河水,不就是人民痛苦的呼喊和反抗的怒吼吗?巍巍群峰,滚滚波涛,该凝聚着作者多少愤怒的感情,又能引起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多少联想!
“山河表里”一句,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潼关,据山临河,虎踞龙盘,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潼关路,这是一条历史兴亡的路:在这条路上,走过了多少胜利者和失败者,又有多少朝代走向兴盛和衰亡!潼关路,这是一条浸透血泪的路:在这条路上,留下了多少人民苦难的脚印,倒卧过多少士卒的尸骨;又有多少历史的风云人物在这里化为尘土!走在这样的路上,作者的心情因该是怎样的呢?
“望西都”两句,描写了作者西望长安的无限感慨。长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唐大帝国的国都,历代有多少励精图治的帝皇,曾在此施展过宏图,建树过功业;也曾有过多少无道的昏君,在此滥施淫威,虐杀人民,成为历史的罪人。长安,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舞台上,演出过多少威武雄壮,悲欢离合的戏剧;又有多少诗人,作家,写过多少有关长安的诗文。特别是人民群众,曾在长安这块土地上流过多少血汗!这就是作者“意踟蹰”的原因和内容吧!
“伤心秦汉”两句,描写了秦汉两代,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秦皇汉武曾苦心营造的无数殿堂楼阁,万千水榭庭台,而今都已灰飞烟灭,化为尘土。曾经盛极一时的秦汉王朝,在人民的怒吼声中,都已灭亡,犹如“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样。这字里行间寄予了作者多少感慨!
“兴,百姓苦”两句,指出一个朝代的兴也好,望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作者从对历史的概括中提炼出的这一主题是极其鲜明而深刻的,提出的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尖锐的。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这一结尾,确实是千锤百炼,一字千钧,语气尖刻而警拔,予以丰富而深沉,是对全曲的一个十分精辟的总结。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小令,虽是怀古,其实是为了写今。以古喻今,这是许多有见地而又不能直接抒发的古代作家所惯用的手法。作者站在这漫漫潼关路上所概括的人民受苦的历史事实,其实就是元代社会现实生活的写照;作者面对历史事实所发出的深沉感慨,其实就是对元代社会现实黑暗的愤慨,对元代人民群众苦难的同情。作者以饱含着血泪的语言,揭示了在封建社会中,人民群众永远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命运,这不但是对历代封建统治者的严厉谴责,而且更是对元代人民奋起反抗的一种激励。曲中没有一句提到元代的社会现实,担又句句包含着元代的社会现实。这就是作者用意高妙之处,也是这首曲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这首小令,篇幅笑,容量大。从结构上看,全曲可分为三层。开头三句是第一层,写潼关的地势;中间四句是第二层,写潼关怀古;末两句是第三层,写潼关怀古所得出的结论。三层意思,象是一条锁链上的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从写法上看,全曲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三者紧密结合,而其中又以议史为中心,描写生动,抒情沉郁,议论深刻。作者写潼关怀古,起笔在潼关的景象上,落笔却在怀古上,收笔更在由怀古引出的历史结论上。作者写山、河、关、路、西都、秦宫汉阙,最后才点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个主题。这是一种层层深入、篇末点题的描写方法。这种描写方法的好处在于:它的主题不是外加的,架空的,而是从写景抒情中自然得出的,是真实可信的,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主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主题则是从前面的描写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总之,全曲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诗句开头,感情有如千尺瀑布,飞流而下,汇成一股洪流。顺着这股感情的洪流,作者一笔掀起一个浪头,一浪紧接一浪,一浪高过一浪,直至最后以饱含激情的警句结束。感情的大波虽然过去了,但其余波仍然在人们的心海中久久不能平息。全去自始至终,感情深沉、强烈,捧而读之,令人声泪俱下,感慨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