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阅读策略的培养
一、在阅读课教学中渗透阅读策略是初中英语阅读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着名教学法专家韦斯特认为:“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学生上阅读课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书面信息,他们阅读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策略的选择。在阅读教学中渗透阅读策略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前初中阅读课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种问题 。
(一)现在教师虽然使用了新教材,但仍承袭旧教材的教学模式,在阅读课上只是让学生听听录音,然后译成中文,教师讲语言点,学生做一做练习,再对一对答案。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单调、乏味和程式化。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式根本不感兴趣,无法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二)有的英语教师又为了让学生在阅读课中学习某个阅读策略而教策略,没有注意阅读策略与阅读过程的有机结合,人为的把阅读策略和阅读过程分隔开来,使得整节课光为了学习某个阅读策略而设计。本来是想多用些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该策略的用法,但又没有兼顾阅读课文本身的教学。把一节课变为策略训练课,而不是阅读课。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首先要明确:在阅读课教学活动中有必要渗透阅读策略;其次,要把握好渗透策略的方法。教师可直接明了地指导阅读策略,以示范-演练式的渗透阅读策略。
教师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和阅读文所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使用相应的阅读策略。教师先进行示范性指导,说明该策略的名称和适用于哪一种体裁的阅读文。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对该策略在阅读过程中的应用,了解该策略的用法,同时确实感觉到这一策略在某种类型的阅读文中有效地提高获取信息的速度和答题的准确度,并将这一策略有意识地运用到相类似的阅读材料中。
四、那么在哪些阅读课文中使什么样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才是恰当的呢?
教师可因材渗透阅读策略。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的题材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通过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以下举一些例子进行说明。
(一)外语教研版初一英语下册mole 9 Story time Unit 2 Goldilocks rushed
out of the house. 为例。在这篇课文当中,至少可以指导学生三种阅读策略。
1、预测。
在Activity 1 它设计了一个“预测”的复习导入法。通过复习Unit 1里的故事情节,根据课文给出的四句话,让学生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对学生快速理解和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以及推测出生词的词义范围有积极的意义。为学生学习阅读课文做铺垫,降低学生阅读难度。
2、知识背景理解。
在Activity 2中,它设计了一系列文章插图,让学生在看这些图的时候,对文章大意有所了解,学生带着这种已形成的知识背景,进行课文阅读,大大降低了对课文理解的难度。教师可在这个环节渗透根据文章标题和配图预测文章内容的阅读策略。
3、粗读。
通过Activity 1对阅读内容的预测和 Activity 2对知识背景的了解,在阅读故事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时采用“粗读法”进行快速阅读,了解故事的大概情节。即使短文中含有一些生词,但对于已经了解故事大概情节的学生来说,这已经不是障碍了。这时,教师又可以渗透掠过生词,抓取文章大意的策略。同时指导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背景去帮助了解英语阅读内容。
4、跳读。
在Activity 3中,它设计的是句子与图片搭配。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跳跃式的查找一系列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来对所给出的句子进行与图片搭配。在这个环节可对学生进行“读法”的策略指导。指导学生快速读过去,取出读物中关键性的东西,只要抓关键词,就能掌握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同时又通过图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5、推敲。
在Activity 4 中,它设计了一个判断正误的题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泛、精综合”阅读,通过对关键句子句意的理解,“推敲”出所要判断的句子的正误。如从文章这两句话 She didn’t like the two big beds. The smallest bed was very comfortable.可判断2.Goldilocks didn’t like the smallest bed.是错误的。以此类推,完成所有的判断题。
(二)以初二年级下册的Mole 6 Entertainment Unit 2 He said it was on the student cinema. 为例。
找读。
在本课阅读课教学中,可在完成Activity 2 Film facts任务的同时,指导学生通过“找读”的方法完成填空。同时指导学生,类似这样的体裁的文章。
(三)以初三年级上册的 Mole 1 Wonders of the world Unit 2 I was on the edge of the Grand Canyon.为例。
泛、 精结合。
在本课阅读课教学中,在完成Activity 3 Choose the best answer. 练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先看题干,带着问题,再进入课文,有目的快速阅读的方法。并指导学生通过标题可知道文章的主题,对文章的首段和末段要多加注意,以便发现作者的观点,帮助自己理解和归纳文章或段落的大意。
结语。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在不同的年级,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设计不同的问题。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策略,那么学生在自己学习的时候,也会有意或无意地使用这些策略来解决问题。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他们的无意识的行为就会转变成有意识的行为,学生的阅读能力无形中也就提高上去了。
❷ 渗透作用是顺浓度梯度还是逆浓度梯度
水分子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移动 的 这里的浓度是指溶质的浓度 就水本身而言 它是从密度大的移侧一向密度小的一侧
❸ “渗透性读书法”有什么好处
读书的方法
1、鲁迅的“跳读”法
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着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2、老舍的“印象”法
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的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3、华罗庚的“厚薄”法
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4、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
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在掠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合,就是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5、杰克.伦敦的“饿狼式”读书法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经过苦难磨练,十分珍视读书机会。他遇到一本书时,不是用小巧橇子偷偷撬开它的锁,然后盗取点滴内容,而是像一头饿狼,把牙齿没进书的咽喉,凶暴的吮尽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啐它的骨头!直到那本书的所有纤维和筋肉成为他的一部分。
6、毛姆的“乐趣”读书法
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7、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
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8、白寿彝的“研读”法
着名史学家白寿彝认为,“读书之读,似应理解为书法家读贴读碑之读,画家读画之读,而不是一般的阅览或诵习。”
冯亦代说:“我在看书时,每逢看到好处,不免自己的身心也进入书中的‘角色’。好像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演到好处,不由得为所饰剧中人的‘角色’左右”。
9、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巳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10、看李敖的读书方法
文/文涛
以为然否?看李敖的读书方法
年少时除了金庸、司马中原、柏杨之外,特别喜欢李敖。他笔锋犀利流畅,月旦权威,不留余地,读来过瘾。当年有一种书属口袋型,轻握掌中,感觉很好,因此李敖的书都购藏了。不过,后来的许多官司,让我觉得李敖的“谋算”太深,太可怕,于是逐渐和他的书拉远了距离。
一别几近二十年。前些天看央视《海峡两岸》节目,电视荧屏上再见他的风采,旁征博引,雄辩滔滔,说来都有凭有证,不像是吹的,不禁对他的渊博重燃兴趣。
李敖的渊博和他的精于读书,善于用书大有关系。最近买了他的《要把金针度与人》——200种中国古典名着导读,值得推荐这本书是根据1983年他自己编的《中国名着精华全集》所收各书的导读集合而成。书的封底介绍说——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和现代的中国——这段话虽然广告味道浓厚,但多少道出这本书的价值,尤其序言,谈到怎样读书。李敖说他看书只跳看一遍,“所谓跳看,是每页的重点让它跳出来给你看,而不是逐字逐句地死读,也不是所谓连读。连读的方法我看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骗人的。”这个方法可以加强读书效率,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我觉得“跳看”必须有两个基础:一是对相关问题已具备相当认识,才能有拨云见月之功,轻易找出重点;二是带有目的去读,知道该向哪个方向寻索重点。而且“跳看”只适用于查阅资料,不能用在文学欣赏。试想“孔雀东南飞”,如果不跟着“五里一徘徊”,怎能理解个中淋漓反复的曲折情节,怎能品味诗中主角死后合葬,有情人“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的缠绵哀痛?李敖读书方法的第二个重点是眼到手到,“重点部分立即用色笔勾出,剪刀剪下或刀片割下。这样子随看随动手,再把‘分尸’下来的分类处理。这样一来,这本书,就跑不掉了。它永远为你所用,并且拈之则来,不易忘记。”这确实是好办法,尤其对年事稍长者。年纪有了,记忆不好,过目即忘,读了等于没读。若能眼到手到,在书本上勾勾划划,写写眉批,作些简单笔记,必有助于记忆。其实慢读比泛泛而读有效。第三个重点是同步通读,同个主题串起来读。他说在跳读过程中,对重点有兴趣,会找来其他相关的书同步钻研。“这时候,不是每次只看一本书了,而是触类旁通,互相印证与补充。这样子折腾下来,书才真正为我所用。”这个层次的读书已经不是单纯读书,而是在做研究了。不过这个方法确实可以加强读书的深度与兴趣。
做事讲求方法是对的,识得窍门,事半功倍。李敖的读书方法积极进取,我们不妨称之为“有所为而读”。可是,海阔天空,瞬息永恒,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一端,以为读书非如此不可,破坏了兴趣反而不好。为怡情遣兴,读书也不妨随兴之所至,飘到哪里就落在哪里。喜欢时随手拈来,倦了掩卷寻梦而去;能记得最好,忘掉也算了;重读时幽默处可以再莞尔一笑,悲戚处再扼腕叹息吧!这样“无所为而读”,也不失方法之一,不知诸位以为然否?
巴金的读书生活
(文/唐宋元)
一个人一生读什么书,往往是他生命轨迹和思想轨迹的反映。作家巴金的读书生活更是如此。巴金一生着书,一生读书,着与读,几乎融为一体。而读先于着,大致可以从他读书的过程看出他思想演变的过程,着作则是其丰硕的结果。
对于巴金来说,读书的过程就是思索的过程,思索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过程。读与思,让巴金的思想得以发展,情感得以升华。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读书成就了巴金。
敞开胸膛吸收
巴金生在官僚地主的家庭,在地主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中间生活过相当长的时期。并且,自小就跟着私塾先生学立身行道、扬名显亲的“大道理”,但他为什么没有成为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反 而像鲁迅以其《狂人日记》一样,以其《家》向几千年的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清算?读书在此间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诚然,巴金也与看门人、听差、轿夫、厨子做过朋友,对这些“下人”有很深的感情,曾“躺在轿夫床上烟灯旁边”听过他们“不少动人的故事”,但仅有对他们的“不自觉”的“同情”远远不够。巴金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开始吸收潮水一般涌来的新思想。面对新的时代,尽管难免“张皇失措”,但他“敞开胸膛尽量吸收”。他从刘师复、克鲁泡特金、高德曼的小册子和《北京大学学生周刊》接受了无政府主义,也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民粹派革命家的传记中吸取过精神力量,还喜欢读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尽管巴金后来认识到当时自己的思想“浅薄与混乱”,但正是大量的阅读,对新思想的广泛吸收,让巴金认识到地主阶级是剥削阶级,“我们的上辈犯了罪”,产生了“推翻现在的社会秩序,为上辈赎罪”的思想,开始学习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俄国青年,“到民间去”。也许巴金最初并未准备做一个作家,只是想到“离开家庭,到社会中去,到人民中间去,做一个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者”,从《巴金的一个世纪》(四川文艺出版社)的年谱式记载中也可看出,当时的巴金确实像一个职业革命家那样活动过,但他最后是以一个作家的身份立身于社会的。这个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情感积累,为他写出像《家》那样的成名作准备了坚实的基础。而读书,又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因素。
用脑子思考
巴金曾说,他十几岁读《说岳全传》时就有一个需要解答的问题:秦桧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权力?年轻的心不怕鬼神,想了几十年,在思路上遇到种种障碍,仍然要顺着思路前进,终于得到了解答。巴金就是这样,在思考中读书,在读书中思考,对于读书中遇到的问题,穷追不舍,咬住不放,哪怕一去几十年。他曾以自己的曾祖为例,赞扬独立思考的读书方式。这位曾祖十分服膺明代诗人、画家文征明《满江红》词中“笑区区一桧竟何能,逢其欲”的观点。巴金认为,在大家叩头高呼“臣罪当诛”、“天王圣明”的时候,他却理解文征明,赞其“诛心之论,痛快淋漓,使高宗读之,亦当汗下”。巴金从这个例子引申出自己的结论:“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越过种种的障碍,顺着自己的思路前进,很自然地得到了应有的结论。”巴金这里所言,我想关键在于能超越种种的“障碍”,舍此安能真正做到独立思考?巴金读书常常不读“前言”、“后记”,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甚至对此加以提倡,对自己常写前言后记,比如《爱情三部曲·总序》那样一写就是两三万字的情形,进行反思。事实上,他的此类文字,总是越写越短,追求只要瞄准箭垛,一字更能诛心的效果。这说明,巴金读书不仅要求自己独立思考,也希望读者独立思考,包括读他本人的书的时候。
在危难中不辍
在巴金的读书生活中,有一笔需要大书特书,那就是他在危难中不辍读书,而危难中的读书,不仅给了他生命的希望之光,而且为他在思想上摆脱奴隶哲学提供了基础。
在奉贤上海文化系统“五七干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牛棚”里的危难岁月,巴金偶然得到一本居·堪皮的汇注本《神曲》的《地狱篇》。按巴金的文学爱好,相 较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等作家,他更喜欢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左拉。然而,在危难中与但丁的偶然相遇,不啻在“梅杜萨之筏”上看到救命的樯帆。巴金像发现了宝贝,但因此书太厚,不便于在“牛棚”管理者(即“无产阶级专政”者)的眼皮底下携带,巴金便用一本薄薄的小练习本将《地狱篇》一曲一曲地抄好,抓住一切机会诵读。巴金后来回忆道:“在地里劳动的时候,在会场受批斗的时候,我默诵但丁的诗句,我以为自己是在地狱里受考验。但丁的诗给了我很大的勇气。读读《地狱篇》,想想‘造反派’,我觉得日子好过多了。”在巴金的读书生活中,这也许是他第二次抄书。巴金的第一次抄书是在他十五六岁的时候,抄的是《夜未央》和《告少年》,那是在反动统治时期,巴金尚有人身自由。而巴金第二次抄书,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时期,巴金已经丧失了人身自由。但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巴金总是以书本、以文学濡养着自己的精神和生命。他在“文革”中之所以没有自杀,这也是原因之一。重要的还在于,此次抄录、背诵《神曲》,不仅使巴金度过了生命的暗夜,更是巴金走向思想解放的起点。“……因为我怀疑‘牛棚’就是‘地狱’。这是我摆脱奴隶哲学的开端。”经过十年动乱那“可怕的一场大梦”,巴金自豪地说:“我不再是‘奴在心者’,也不再是‘奴在身者’,我是我自己,我回到我自己身上了。”这是从读书,读《神曲·地狱篇》开始的。这个开始当然是相当沉重的,沉重得以人格的丧失为代价。那时,巴金在“牛棚”里当着“地地道道的机器人,而且不以为耻地、卖力气地做着机器人”,当他发现这是一场大骗局,他开始借着但丁的诗句进行自己的思考,直至回到他自己。后来又有一次与但丁的相遇——巴金获得但丁国际奖。这,就是偶然中的必然了。
“经过我这里走进痛苦的城,经过我这里走进永恒的痛苦——”但丁在《神曲》里这样写道。巴金走出“牛棚”之后,所有的痛苦都变成了财富。尽管,的确有人想用“地狱”、“痛苦”来惩罚那些不安于现状的人,但巴金像历史老人那样预言:“我相信会有新的但丁写出新的《神曲》来。”而这部“神曲”已经由巴老的如椽大笔写了出来,它就是“说真话的书”——《随想录》。不过,准确地说,它不是“神曲”,而是“人曲”——个大写的人、历史的人掷地作金石声的心中的呐喊。
摘自《人民日报》
苏轼的读书方法
苏轼的人格魅力何在?就在于他决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力量和惊世骇俗的创新能力。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开风气之先而且成就卓着。即便在读书方法上也有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在《又答王庠书》中答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从古到今,影响深远。
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年轻人读书,每一本好书都读它几遍。好书内容丰富就像知识的海洋,读书时人的意识指向一个方面,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口,不能使各个方面的知识进入视野,读一遍书只是获取了意识指向的那个方面的信息而已。所以希望读者每读一遍都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
这种定向专一、反复整取的阅读模式,我姑且命名定位为“模式阅读”。因为它是一个模式:带着A目标读第一遍,带着B目标读第二遍,带着C目标读第三遍,带着D目标读第四遍……苏轼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他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运用此法去读一篇文章,比读一本书就容易多了。如读《紫藤萝瀑布》可以确定以下三个学习目标:A这篇散文有什么特色?B散文的这一特色是怎样表现的?C摘录二、三处精彩语句,试作分析。三遍读毕,文章自会了然于心。
朱熹主张“循序渐进”
宋朝的着名学者朱熹,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他在读书方法上,特别强调“循序而渐进”。
有的人读书性子急,一打开书就匆忙忙朝前赶。朱熹批评他们像饿汉走进饭店,见满桌大盘小碟,饥不择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究竟怎样读书呢?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平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涵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面的。这样就不会有疏漏错误了。他还说:“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进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郑板桥读书法
提起郑板桥,人们立刻便会想到他的“三绝”:画、诗、书。其实,他关于读书方法的许多独到见解,也给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说,“善读书者曰攻,曰扫”。“攻则直透重围”——只有层层剥进,才能抓住要领。这样就能一通百通,其他问题随之而解,故曰“扫则了无一物”。
但抓住要领,并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这就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所穷。”
而“问”则更是发掘书中的“精义”的重要手段。他说:“学问二字,须要拆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百卷,只是一条纯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这样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
“读书数万卷,胸中适无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这是他劝诫人们不要死读书、读死书的几句诗。他多次强调读书必须“有主张”、“有特识”,要“自出眼孔,自树脊骨”,“自树旗帜”,万不可“为古人所束缚”。如此,则“心空明而理圆湛”。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读书是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读书也有一个方法问题,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
名人的读书方法
爱读书是许多伟人的共同特性。这些人在长期的读书生涯中摸索、总结和形成了适合自己风格的、独特的读书方法。这些方法对中学生学会有效的读书方法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1.毛泽东的读书法
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划上一个圈作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二遍、三遍的圈记。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写作多表现在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谬。
2.鲁迅的读书法
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3.苏步青的读书法
着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他最喜欢《聊斋》,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他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苏步青读数学书也是这样的,他总是边读边想,边做习题,到读最后一遍,题目全部做完。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的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
4.华罗庚的读书法
华罗庚是靠刻苦自学成长的数学家,他的读书方法有独到之处。用慢功夫打基础。华罗庚初中毕业后自学高中内容,先用慢功夫打好基础,再逐步加快进度,他用五六年的时间才自学完高中内容。由于学得扎实,到清华大学没多久,他就听起了研究主课程
“厚薄”法。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推想法。一本书拿到手后,华罗庚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开始闭目推想: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做,该怎么做。待一切全部想好后,再开始阅读。凡是已经知晓的内容,很快浏览而过,专门去读书中那些新的独到的观点,这样,华罗庚博采众长,得益很多。
王梓坤的读书法
数学家王梓坤的读书方法也很有风格。一是抄读法。王梓坤上中学时,做完功课一有时间,便光顾图书馆。好书借了实在舍不得还,但买不到也买不起,他便下决心动手抄书。抄,他认为总还是抄得起的。他先后抄过林语堂写的《高级英文法》,抄过英文的《英文大全》,还抄过《孙子兵法》,这本书爱不释手,则一口气抄两份。王梓坤认为,人们只知抄书之苦,未知抄书之益,抄完毫未俱见,一览无余,胜读十遍。二是慢中求快法。他认为,一本书的前一两章通常是全书的关键,因为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有专门的术语和符号,如平面几何研究三角形、圆及其他图形的性质,初等代数则主要研究代数运算。因此,耐心地学好前一两章,初步掌握这门学科的思想方法,这样读下去才会有兴趣。他拿到一本书后,开始总是读得很慢,边读边做笔记,做习题,想一想,算一算,细细阅读,认真理会,先慢后快,慢中求快。
田中角荣的“撕书”读书法
曾任过日本总理大臣的田中角荣,早年由于家境贫寒,上完高小以后就失去了系统学习的机会。在半工半读的学习中,他十分注意读书方法。为了锻炼自己的记忆力,他一页页地背诵《简明英和词典》、日文辞典《广辞林》,采用的办法就是一次撕下一页,记熟了就扔了。这锻炼出他非凡的记忆力。
❹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课外阅读指导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内容。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我们高段语文平时的教学主要是阅读教学,对于写作,一般是每一两个单元专设两节习作课,练习写作。
❺ 如何在阅读课中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渗透
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以及价值观念等等。文化是语言的底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20世纪60年代着名的语言学家拉多在他的«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Language Teaching: A Scientific Approach)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到语言。”如此可见,掌握和了解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五种途径:
一、 通过词汇,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也是语言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且能体现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介绍词汇的文化意义,尤其那些英汉意义差别较大的词汇。了解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记忆,而且也是文化渗透的有效途径。例如dog一词,在汉语中,常带有“令人讨厌、卑鄙”等含义,像“走狗”、“狗奴才”、“癞皮狗”、“狗腿子”、“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而在英语中,西方人对dog却情有独钟,认为dog是人的忠实朋友,表示“忠实”、“友好”、“可爱”等意。因此,在英语习语中,人们常用dog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例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clever dog(聪明的小孩)、a top dog(身居高位的人)、work like a dog(拼命地工作)、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n old dog barks not in vain.(老年人做事有经验)等等。另外,英语中有许多词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或典故,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例如:笔者在讲授“cook one’s goose”一词时,告诉学生这一词组出自于一个典故。中世纪时,欧洲战争十分频繁。有一天,一个城镇遭到猛烈进攻。城镇的居民为了表示对敌人的轻蔑,把一只大鹅高悬在城头塔楼之上,并大喊大叫。由于当时英国人把鹅当作是愚蠢和无用的象征,他们用这种把鹅高悬城头的做法来嘲弄和侮辱对方,更加激怒了攻城者。攻城军队恼羞成怒,一边更加猛烈进攻,一边堆积柴草,纵火烧城。最后,攻城者烧毁了整座城市,城头之鹅当然也化为灰烬。如今,“cook one’s goose”用来比喻“毁掉某人、毁了自己”。
二、 通过语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
现行的教材(人教版)每个单元的阅读课文都集中反映了中西方的“知识文化”。因此,教师可结合所学教材对有涉及关文化知识的语句加以注释,做到语言讲到哪里,文化知识解释到哪里。例如:在SB3Unit1 Madame Curie 中出现了“In 1903 Marie and Pierre Curie were given the Nobel Prize for Physics.”这一句子,然后笔者就向学生讲述有关诺贝尔奖的情况:The Nobel Prizes are honors given every year since 1901 for outstanding work in physics, chemistry ,physiology and medicine,literature and for peace. In 1968,a prize for economic science was added.
The Nobel Prizes were established under the will of Alfred Nobel, a Swedish inventor of explosives. The fund began with $9,200,000. In 1969, winners received $73.000 each. The Peace Prize is presented in Oslo, Norway, and the others in Stockholm,Sweden, on the anniversary of Nobel’s death, December 10.
又如,在讲授SB2Unit 10 At the Shop一课时,笔者通过“No matter what he’s wearing,Tod, just show him the cheapest.”,“I don’t know why he is in a tailor’s shop. Just look at his clothes.”等句子,向学生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Money is everything.”的价值观以及“Judge a person by his clothes.”这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通过语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
语法规则虽然是一些程式化的、约定的东西,但也包含有文化的成份。例如:英语中的格、数、性、人称、时、体、语态、语气等语法范畴都有强制性的,有时可以省略,这种差别可以从英国国家的历史、民族性格、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加以解释。例如:笔者在比较“to sit on a chair”与“to sit in a chair”的区别时,告诉学生“to sit in a chair”指人小椅大,看来是座落其中,而“to sit on a chair”则是指人大椅小。又如:对附加疑问句的回答,汉语往往以其陈述部分来判断是与否,而英语只针对其谓语动词或系动词一个词回答,如:“You don’t know me.”的肯定回答是:“Yes , I do .”(不,我认识他),否定回答是:“No, I don’t.”(是的,我不认识他)。
四、通过课文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
现行的教材(人教版)中每个单元的阅读课文都是围绕一个话题而展开的,而这一话题集中反映了西方的知识文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文化语境,使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日常阅读中得以实现。例如:笔者在教授SB3Unit 13 New York一课时,在学生了解New York 的概况后,提问学生:“If you have a chance ,will you go to New York .”许多学生都表示愿意。因为它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102层高的Empire State Building 拥有200多个公司的World Trade Center 以及all-night buses and restaurants ,告诉学生纽约确实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但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最后引用«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片头句:“If you like him ,send him to New York .If you hate him ,send him to New York .”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纽约既然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大都市,又是一个危机四伏,尔虞我诈的地方。又如,在学完SB1Unit 22 Britain and Ireland 一课时,笔者告诉学生英国的全称是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即英国分为4个部分:Scotland, Eng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他们有不同的民族:Scottish, English, Welsh and Irish。通过了解英国的历史和民族,学生就不会说出“You are from Britain,so you are English.”这样唐突的问题。同时给学生讲解为什么英国人见面时总喜欢谈论天气。这是由英伦三岛的地理位置,天气等原因决定的,三面环海,海洋性气候,天气变化无常,人们对天气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于是,天气就成为人们喜爱谈论的话题之一。
五、通过课外阅读文学作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
虽然现行的教材(人教版)每个单元都有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但对于一个外语学习者来说,仅掌握教材中的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应在科学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补充相关的内容,拓宽文化资源。为了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文化,笔者经常从«英语报刊选读»、«中国日报»、«21世纪»、«广州英文早报»、«英语周末»、«英语知识»、«英语学习»、«英语世界»、«英语沙龙»、«学英语»、«英语周报»等英文报刊上选摘一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体育、艺术等方面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总之,英语教师应在讲授英语知识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介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消除文化障碍,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❻ 阅读策略和读书习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
杏鲍菇10 茶树菇1包 野香菜2 丝瓜尖3 兰花1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