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成本计算有哪几类如何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摘要 成本效益分析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将成本费用分析法运用于政府部门的计划决策之中,以寻求在投资决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常用于评估需要量化社会效益的公共事业项目的价值。
㈡ 费用效益分析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费用效益分析着重于费用与效益两方面的分别计量与相互比较。但它与财务会计核算不同,不是从企业观点而是从社会观点来计量的;不是只分析直接的效益与费用,而是分析包括间接的效益与费用在内的全部的效益与费用;不限于货币收支的比较,还包括不能用货币反映甚至较难数量化的一些效益与费用的比较;不是考虑过去实际发生的效益与费用,而是预期决策后与行动方案选择有关的未来的效益与费用。原则上,费用的计量应与稀缺资源的有效使用相符合,效益的计量应与政策的发展目标相符合。具体说来,一个方案或项目的费用包括基本费用(投资费用和经营费用)、辅助费用(为充分发挥效益而产生的有关费用)、无形费用(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引起的经济损失和社会代价);一个方案或项目的效益相应地也包括基本效益(能直接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派生效益(有关派关活动所增加的收入)、无形效益(增进国家安全、减少生命死亡、美化风景等社会效益)。在计量过程中,由于市场价格因税收、垄断等种种原因不能正确反映甚至极大歪曲投入与产出的社会价值,还由于某些项目(如时间、生命等)不是商品没有市场价格,但为了比较又需要给予货币估价,西方经济学家提出和使用了影子价格。他们认为采用影子价格能更好地反映机会成本。在计量中为了使不同时期的费用与效益能在同一基础上加总和比较,还需把未来时期的费用与效益通过贴现、回扣换算成为基年现值。贴现率(或回扣率)的确定,要参考利息率和根据决策者的意见。在计量的基础上比较费用与效益,可以计算它们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看其净效益(总效益减总费用)现值的大小;也可以计算它们的现值之间的比率,或者表现为总效益对总费用之比,一般要求大于1,或者表现为总费用对总效益之比,一般要求小于1,这两种表现方法互为倒数。
假定投资费用I于基年一次支出,经营费用O在使用期间逐年支出,辅助费用已从基本效益中扣除,派生效益已加于基本效益,构成各年的效益 B,无形费用与无形效益均从略,这时比较费用与效益的计算公式有:
同理,有总效益对总费用比率的计算公式:
或总费用对总效益比率的计算公式:
费用效益分析为评价一个或几个行动方案提供了能全面处理多种因素的逻辑结构,可为有效的决策提供经过处理的大量有用信息。它是一种“次优”方法(secondbest method) 。它不同于最优分析,不研究经济中为使最优状态得以存在的那些条件,只是比较两种或有限几种的行动方案,从中得出何者为优的结论,而所有行动方案本身不一定就是好的或最优的。只能在已有的方案中进行选择,这是费用效益分析的局限性。
㈢ 评价财政支出几种效益分析方法
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的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即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收益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通过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
该方法适用于成本和效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评价,如公共工程项目等,但对于成本和收益都无法用货币计量的项目则无能为力,一般情况下,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不宜采用此方法。
2、最低成本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适用于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如社会保障支出项目,该方法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在效益既定的条件下分析其成本费用的高低,以成本最低为原则来确定最终的支出项目。
3、综合指数法,即在多种经济效益指标计算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权数计算出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该方法目前被我国多个部门采用,评价的准确度较高、较全面,但在指标选择、标准值确定及权数计算方面较复杂,操作难度相对较大。
4、公众评判法,对于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其效益的支出项目,可以选择有关专家进行评估,并对社会公众进行问卷调查,以评判其效益,适合于对公共管理部门和财政投资兴建的公共设施进行评价,具有民主性、公开性的特点。
(3)费用效益分析方法扩展阅读
财政支出效益特点
1、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是指财政资金的耗费与经济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财政支出的社会效益是财政资金的耗费与社会效果的对比关系。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2、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统一
微观效益是指每一笔财政支出项目所带来的具体的效果;宏观效益则是指通过对财政支出总量和结构的安排与调整所产生的有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以及人民整体、长远利益的效果,如国民经济的稳定均衡发展、资源的合理配置等。
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第一,宏观效益具有主导决定作用,它是实现微观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财政支出只有实现国民经济整体的宏观效益,个别项目的微观效益才能得到保证;第二,财政支出微观效益是实现宏观效益的现实途径;
第三,财政支出的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矛盾的基本原则是微观效益服从于宏观效益。
3、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统一
在考察财政支出的效益时,既要考察其直接效益,也要考察间接效益。
㈣ 费用效益分析与财物评价的共同之处
相同点:
1、评价方法相同;
2、评价的基础工作相同;
3、评价的计算期相同。
不同点:
1、两种评价所站的层次不同;
2、费用和效益的含义和划分范围不同;
3、财务评价和费用效益分析所使用价格体系不同;
4、两种评价所使用的参数不同;
5、评价内容不同。
(4)费用效益分析方法扩展阅读
费用效益分析在30年代开始运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了推广和发展,60年代后期美国规定对新建项目的方案要从费用效益来进行评选。与此同时,有些技术经济学者致力于发展中国家的项目评价和经济发展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费用效益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为现代费用效益分析方法,亦即国民经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国民经济评价不仅要计算直接费用和直接效益,而且还要计算间接费用和间接效益,间接费用和间接效益也称外部效果。费用效益分析就是将直接费用、间接费用与直接效益、间接效益进行对比,从而判断该项目是否合算
㈤ 什么是费用效益分析法
费用效益分析法是指通过权衡效益与费用来评价项目可行性的一种分析方法。 它分为财务效益与费用分析和经济费用效益分析两种。
这是对经济活动方案的得失、优劣进行评价、比较以供合理决策的一种经济数量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较多地用于工程建设的项目评价中。费用效益分析还被当作一种特殊形式的经济系统分析。因为它所比较的费用与效益都是作为与该经济活动的目标相关的后果而从社会的观点来考虑的,分析本身也是为了提供建议和帮助决策。
费用效益分析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的费用效果分析发展而来。它的兴起,从经济实践看,与公共投资的增加、公共事业的发展分不开;从理论渊源看,同经济理论(福利经济学与资源有效分配理论)、工程经济学、运筹学的发展与汇合相联系。费用效果分析只适用于性质相同或目标相同的活动的经济选择问题,而费用效益分析不仅能表明每个项目或方案是否值得执行,而且还能计算与比较几种不同性质的活动相应的效益与费用的差额。这是更有力的决策工具。但它对决策的作用,不单纯地表现在分析的结论上,重要的在分析过程中所提供的有用信息和反映出来的详细内容上。
http://ke..com/view/1646768.htm
㈥ 什么是费用效果分析,其与费用效益分析有何区别
简单地说,费用效果分析是项目的结果起到的作用、效用和效能,是项目目标实现的程度。费用效益分析,是对经济活动方案的得失、优劣进行评价、比较以供合理决策的一种经济数量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较多地用于工程建设的项目评价中。费用效益分析还被当作一种特殊形式的经济系统分析。
㈦ 4.项目投资的基本评价方法有哪些,评价项目可行性的标准是什么
项目评估的基本原则
1、客观、科学、公正的原则;
2、综合评价、比较择优的原则;
3、项目之间的可比性原则;
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5、技术分析和经济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6、微观效益分析与宏观效益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投资必要性的评估
项目评估会议现场3
投资建设项目采用的工艺、技术、设备在经济合理条件下是否先进、适用,是否符合相关国家的技术发展政策,是否注意节约能源和原材料以获得最大效益;购进的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投资实际,是否配套并进行多方案比较;投资项目所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是否经过科学的试验和鉴定,检验原材料和测试产品质量的各种手段是否完备;产品方案和资源利用是否合理,产品生产纲领和工艺、设备选择是否协调;技术方案的综合评价。
项目经济数据的评估
(1)生产规模及产品方案数据;
(2)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3)产品生产成本估算;
(4)销售收人及税金估算;
(5)利润预测。
(6)财务效益评估:主要包括投资回收期分析,借款偿还期分析,项目运营期内资金流动性分析。在投资回期分析中把握静态投资回收期的计算方法,优缺点和动态投资回收期分析的方法,优缺点。在借款偿还期分析中掌握等本偿还,等额偿还,最大可能还款的涵义,计算方法,在什么情况采用。项目运营期内资金流动性分析要掌握反映资金流动比率的主要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的含义,作用,计算方法。财务效益评估是项目评估中最主要的部分,它是根据项目财务与建设基础数据,对整个寿命期内的财务成本与收益情况进行评估,从而论证项目是否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一般而言,财务效益评估是决定项目可行与否,银行是否提供贷款的基本依据。
投资项目财务评价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主要计算分析全部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资本金利率、财务净现值、财务净现值率、财务内部收益率等评价指标;项目清偿能力分析。主要计算分析借款偿还期、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评价指标;财务外汇效果分析。主要计算分析财务外汇净现值、财务换汇成本等评价指标。
国民经济效益评价
国民经济盈利能力分析,即对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等指标进行计算分析;经济外汇效果分析,即对经济外汇净现值、经济换汇成本等指标进行分析;辅助经济效益分析,主要计算分析投资项目的就业效果和节能效果以及相关项目的经济效益;对环境保护作一般评估。
国民经济效益评估又称经济评估,是根据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目标和社会需要,采用费用与效益分析的方法,运用影子价格,影子汇率,影子工资和社会折现率等经济参数,计算分析项目需要国民经济为其付出的代价和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评估项目投资行为在宏观经济上的合理性。它的作用有:(1)国民经济效益评估是在宏观经济层次上合理配置国家有限资源的需要。(2)国民经济效益评估是真实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净贡献的需要。(3)国民经济效益评估是投资决策科学化的需要。
一、费用效益分析法
主要是比较为项目所支出的社会费用(即国家和社会为项目所付出的代价)和项目对社会所提 供的效益,评估项目建成后将对社会做出的程度。最重要的原则是项目的总收入必须超过总 费用,即效益与费用之比必须大于1。
二、成本效用分析法
效用包括效能、质量、使用价值、受益等,这些标准常常无法用数量衡评,且不具可比性,因此,评价效用的标准很难用绝对值表示。通常采用移动率、利用率、保养率和可靠程度等相对值来表示。成本效用分析法主要是分析效用的单位成本,即为获得一定的效用而必需耗费的成本,以及节约的成本,即分析净效益。若有功能或效益相同的多项方案,自然应选用单位成本最低者。
成本效用分析有三种情况:
(1)当成本相同时,应选择效用高的方案;
(2)当效用相同时,应选择成本低的方案;
(3)当效用提高而成本成加大时,应选择增效的单位追加成本低的方案。
三、多目标系统分析法
若项目具有多种用途,很难将其按用途分解单独分析,这种情况下应采用多目标系统分析法,即从整体角度分析项目的效用与成本,效益与费用,计算出净收益和成本效用比。
㈧ 费用效益分析方法
一、费用效益的分析步骤
通常,费用效益分析包括4个主要步骤。
1.弄清问题类型和确定分析范围
分析的问题是针对工程项目方案,还是政策手段的设计。确定分析对象的同时,还要确定分析范围。分析的范围要足够大,以便尽可能地包括最主要的、可以识别的结果和影响。从费用效益的观点看,分析范围越大则越包括所有的外部影响。但分析范围选择还要取决于其他因素,如分析的财力和人力以及监测布点等。
2.找出各灾害要素或功能的损害关系
地质灾害的物理效果就是人口、资源、环境功能的损害,它们之间存在着反应关系,是进行费用效益分析的关键。通常可以通过科学试验或统计、调查而获得。
3.用货币表示地质灾害的效果
对于地质灾害用货币表示时,存在很大难度,这是费用效益分析的重点。在项目经济分析中,为了减少不利的影响,还需要制定一些相关防治措施,这些措施的费用,也包括在分析中。同时也应计算这些防治措施所产生的效益及其损失。
4.综合评价费用和效益
当评价完所有的费用和效益项目后,就需综合计算总效益、总费用和净效益。如果费用和效益发生不在同一年份,则还需计算上述指标的现值。在归类或合并效益与费用时,一般需注意两点:一是费用应包括间接损失费用和直接控制成本,同时减去可能节省的费用;二是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最后,根据评价准则确定最佳方案。
二、比较费用和效益的评价准则
费用和效益的比较评价,通常采用效费比和净效益两种评价指标(或准则)。
(一)效费比
效费比即总效益与总费用之比,记作a:
a=PVTB/PVTC(1-5-9)
如果效费比a≥1,说明社会得到的效益大于该项目或方案支出的费用,项目或方案是可以接受的;若a<1,则该项目或方案支出的费用大于所得的效益,项目或方案应该放弃。
效费比的实际含义是单位费用所获得的效益,这是十分有用的评价指标。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应用费效比来作为评价指标。费效比是费用与效益的比,是效费比的倒数。
(二)净效益
净效益是总效益减去总费用的差额,记作PVNB,即为
PVNB=PVTB-PVYC(1-5-10)
若净效益PVNB≥0,表明社会所得大于所失,项目或方案是可以接受的。该方法的优点可以避免负效益或费用的节约的归属处理不当所造成的错误;若净效益PVNB<0,则项目或方案不可取。
㈨ 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费用效益分析法是指通过权衡效益与费用来评价项目可行性的一种分析方法。 它分为财务效益与费用分析和经济费用效益分析两种。
这是对经济活动方案的得失、优劣进行评价、比较以供合理决策的一种经济数量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较多地用于工程建设的项目评价中。费用效益分析还被当作一种特殊形式的经济系统分析。
因为它所比较的费用与效益都是作为与该经济活动的目标相关的后果而从社会的观点来考虑的,分析本身也是为了提供建议和帮助决策。
(9)费用效益分析方法扩展阅读:
由来和作用:
费用效益分析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的费用效果分析发展而来。它的兴起,从经济实践看,与公共投资的增加、公共事业的发展分不开;从理论渊源看,同经济理论(福利经济学与资源有效分配理论)、工程经济学、运筹学的发展与汇合相联系。
费用效果分析只适用于性质相同或目标相同的活动的经济选择问题,而费用效益分析不仅能表明每个项目或方案是否值得执行,而且还能计算与比较几种不同性质的活动相应的效益与费用的差额。这是更有力的决策工具。
但它对决策的作用,不单纯地表现在分析的结论上,重要的在分析过程中所提供的有用信息和反映出来的详细内容上。
㈩ 费用效益分析法包含的方法
费用效果分析法,
是规划与采购工程系统或设备的一种方法。它起源于二次大战后的美国,从60年代后,这种方法广泛流行于各工业部门。 为了实现某种经济上的或军事上的目的,可供选择的经济技术方案很多,这些方案在实现目的的效果上和消耗的费用上各不相同。通过效用分析可以从这些方案中找出给定效果,采用费用最低的方案。整个工程系统消耗的费用一般是从研制设计开始到服务期满之间的下列各项费用的折现总合:(1)研制与生产费用,包括建造新的生产线、试验与建造新的原料以及批量生产规模等的影响在内;(2)存储与维修费用,包括建造专门仓库等;(3)现代化改造费用;(4)人员培训,日常运行及意外损失等费用。所有这些费用均在不同时期支付,应根据反映货币价值与时间关系的折现率,把它们折算到同一时间来计算。
由于实际问题中有关技术、经济方面的许多参数往往是不确定的,因此,需要对这些参数作出多种假设,通过分析来检验它们对工程系统费用效果的影响程度,从而权衡利弊,选择有利方案。成本效益分析法是综合利用运筹学、程序设计、经济分析以及有关设备系统设计与使用等的知识和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产品设想筛选决策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新产品方案选定以后,就应该考虑这样一些问题:这种产品的价格定为多少市场可以接受?为此开发、生产成本控制在什么范围内企业才能赢利?这样的一个成本范围企业有没有能力达到?这些问题都属于成本效益分析范围。关于成本分析的具体方法有很多,这里只介绍一种粗略的、用于初期分析的指数公式:
VI=(Ts*Cs*Q*P*L1/2)/Tc
式中,VI--产品价值指数;
Ts--技术成功的机会(0--10的适当等级);
Cs--商业成功的机会(0--10的适当等级);
Q--年销售量;
P--单位产品的利润;
L--产品寿命(年);
Tc--产品总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利用这样的公式计算出来的结果只能作为决策时的一种参考,不能完全依赖它。因为这种定量方法不可能把所有的因素和变量都包括进去。
影子工程法是恢复费用的一种特殊形式。某一环节污染或破坏以后,人工建造一个工程来代替原来的环境功能,用建造该工程的费用来估计环境污染或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种方法。例如,某个旅游海湾被污染了,则另建造一个海湾公园代替它,以满足人们的旅游要求。某个水源被污染染了,就需要另找一个水源替代它,以满足人们的用水要求。新工程的投资就可以用来估算环境污染的最低经济损失。
人力资本法 (Human capital approach)是指用收入的损失去估价由于污染引起的过早死亡的成本。根据边际劳动生产力理论,人失去寿命或工作时间的价值等于这段时间中个人劳动的价值。一个人的劳动价值是考虑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因素情况下,每个人的未来收入津贴现折算成的现值。
调查评价法的基本过程可分为问卷设计、调查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发布结论四个主要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