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类比分析法
类比分析法是找矿哲学的重要方法。类比分析法是广大地质工作者很熟悉并经常加以运用的一个重要方法。类比分析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如地质条件类比和矿床类型类比等。不同地区间地质条件的类比,往往是以某个在矿产勘查后已知有重要发现的地区作为类比标准,对照未有重要发现但属选择对象的地区的地质条件,从而确定该地区是否可作为矿产勘查工作靶区。矿床类型的类比,是把已知的某些规模大、矿石质量好、便于开发利用的矿床,对照工作区内的远景情况还不明朗的矿床或矿点,找出其中相似的条件进行推断,作为选择具体勘查项目的重要依据,等等。如浙江长兴县李家巷大型硅灰石矿,就是在参观江西上高-新余县月光山特大型硅灰石矿,并在两个地区地质条件进行类比分析之后发现的。该矿现已建成年产3万吨硅灰石的矿山。随着矿产工作的开展和深入,地质人员在运用类比分析法方面又有新的发展。现在已不仅是就单个矿床、单个矿床类型进行对比,不仅是就两个地区之间成矿地质条件进行对比,而是通过建立成矿模式(区域成矿模式、矿床成矿模式)来进行类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找矿模式来指导找矿。
⑵ 类比法算科学抽象方法吗
类比法不算科学抽象方法。
类比是将一类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进行比较,以另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证明这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这是运用类比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类比法的特点是"先比后推"。"比"是类比的基础,"比"既要共同点也要"比"不同点。对象之间的共同点是类比法是否能够施行的前提条件,没有共同点的对象之间是无法进行类比推理的。
抽象法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把复杂的现像转化成简单的模型,从复杂到简单。
⑶ 什么是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简称类推、类比。它是以关于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两个事物的其他属性相同的结论的推理
⑷ 什么是科学方法中的类比推理方法
类比推理方法是以比较为基础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对两个或两类研究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或相似点,并以此为依据,把对某一个或某一类对象的有关知识和结论,迁移到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人们要研究的对象)上去,从而推论出它们的其他属性或规律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结论;或者由两个对象的规律相似,而推论出它们的属性相同或相似的结论。这种逻辑推理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叫做类比推理方法。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根据:A类对象具有a,b,c,d属性、规律;
B类对象具有a’,b’,c’属性、规律;
其中a’,b’,c’分别与a,b,c相同或相似。
推出结论:B类对象(指要研究的对象)可能也具有d’属性,并且d’与d相同或相似。
类比推理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类比推理方法可以为模拟实验提供逻辑基础;类比推理方法有助于提出科学假说(如课本中萨顿假说的提出);运用类比推理方法可以在技术上有所发明;运用类比推理方法能够推进不同科学领域研究方法的移植或渗透。
⑸ 柏拉图的分界线类比
柏拉图的分界线类比即着名的线喻理论。
“线喻”即线段之喻,柏拉图用“线喻”形象而明晰地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将这一条线分成二个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相当于可见世界,另一部分相当于可知世界。然后按同一比例将各个部分再行划分,一部分是比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较模糊”。可见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体事物,这“两部分有不同的真实程度,摹本之于原本,正如意见领域之于知识的领域”。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是数理理念,即几何、数学及相近学科的研究对象,第二部分是伦理理念,“指人的理性自身凭借辩证法的力量而认识到的那种东西”,包括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善。与上述两大世界四个层次相适应,人的灵魂也有四种不同的功能,从低到高依次为猜想、相信(信念)、推论和理智。猜想、相信相当于意见领域,推理和理智则相当于知识领域。
线喻”主要是着眼于从认识过程来进行划分等级的:
第四等级是想象——猜想。是最低等级,它的对象是可感个体事物的摹仿、影象,或可感事物投在水中或光滑的物体上反映出来的影子或其它类似的东西,相当于“第二手的印象或意见”。
第三等级是信念(相信)。它的对象是人们感官面对的客观存在的个体事物,如自然物、生物和人工制品等;这种认识是属于感性认识,指日常生活中一般的意见。
第二等级是理智(推论)。它的对象是数理科学研究的对象,它凭借假设去认识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运用纯粹的演绎对所凭借的假设采取的是非批判态度,根据几何图形及一系列逻辑推论,达到所要求的结论。
第一等级是理性。是最高等级,是纯哲学研究的范围,凭借辩证法的力量,达到终极的真理,和它相应的认识对象是可知理念世界本身,以善理念为终极目的。
⑹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假说—演绎法和类比推理...
【答案】C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采用了假说—演绎法;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得出了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验证了基因在染色体上。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实验的研究方法。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⑺ 如何认识类比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如何理解创造性思维的本质
类比方法是人类思维活动中一种特有的方法,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活动时,在探索新的事物发展规律,建立事物之间联系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特殊的作用,它的创造性是归纳方法、演绎方法所无法比拟的。本文根据类比方法的特点,在分析类比思维创造性的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对于类比在创造中的作用、创造机制给予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一 类比方法的特点
类比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它的前提和结论是或然的,是一种不严格的推理。因此推理的不严格性是它的特点之一。这个特点既是它的所长,也是它的所短。因为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活动中,需要严格的推理,没有严格的推理,科学的理论大厦就不可能建立,正常严肃的生活秩序就不会建立。演绎推理的严格性,正好与类比推理的不严格性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科学的发展。从亚里士多德的完备的三段论到现代数理逻辑的发展和完善,演绎推理成为一种严密的强有力的推理和证明工具,成为思维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科学要进一步发展,要解决科学研究中出现的矛盾,不断进行理论扩充,严格的推理,只能使科学被限制在一定的框架之内,循规蹈距地前进。类比推理的不严格性,可以诱发人的创造性思考,它可以触类旁通,启发思路。正如康德所指出的那样: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⑻ 归纳、演绎、类比、分析、综合,这些方法应归到什么范畴
归纳,主要应用于统计、临床医疗和科学实验领域。
演绎,主要应用于数学、哲学、文学、社会历史和自然历史领域,特别以“逻辑推理”为代表。
类比,主要应用于东西方比较学领域。
分析,通用于各个学术领域和社会应用领域,社会应用尤以质量和事故为多。
综合,亦通用通用各个学术领域和社会应用领域,社会应用尤以工程和未来预测为多。
⑼ 高手进!其实有意思的问题:取象类比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类比思维方式
类比
�
综合领悟式思维以类比为主导的推理形式。类比把各种各样的对象和联系加以对比,一方面 可能激发灵感,产生逻辑推理难〖CM(28〗以达到的效果;一方面则可能造成纯粹的外在化 与简单化、庸俗化。�
在很早以前的文学创作中,我们的祖先就采用了赋、比、兴的方法,并逐步使之发展为系统 理论。赋、比、兴可以说是以类比为中心的方式,赋和兴都含有“比”的因素。《诗经》第 一首《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小鸟求偶啾呜引出男女 爱情,这是典型的“兴”的方法,但其中也有“比”的因素是显然的。�
孩子们读《西游记》,看到菩提祖师“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 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 入里面,将中门关了。”在人人惊惧之际,孙悟空却从类比中领悟出是叫他夜里三更从后门 进去传他道法。中国孩子从小受这类类比启示太多,因而养成聪颖的直觉领悟力,同时也养 成不注意具体分析事物并加以科学抽象使之普遍化的弱点。�
不善于分析、抽象的中国人,语言中抽象词不多。类比首先就从自己的身体开始。如:“头 头是道”,“头重脚轻”,“燃眉之急”,“目光远大”,“目空一切”,“眼高手低”, “眼中刺、目中钉”,“耳边风”,“耳目一新”,“掩耳盗铃”,“苦口婆心”,“口若 悬河”,“一个鼻孔出气”,“拾人牙慧”,“口密腹剑”,“唇亡齿寒”,“不为人齿” ,“没齿难忘”,“满面春风”,“胸有成竹”,“腹背受敌”,“五内若焚”,“肝肠寸 断”,“手足之情”,“一失足成千古恨”,“捷足先登”,“手足失措”,“心腹之患” ,“血肉相连”,“血口喷人”……这些都是中国的中小学生熟知的。�
数千年历史,留传下无数的历史典故,这是一部很大的辞典。中国人的历史成语,天下无双 ,全有类比的意义。�
类比在教育中有着极大意义,能用好的譬喻成为作教师的基本条件。教育要用启发式,其中 重要一条就是用类比启发。孔子把“举一反三”作为教育的基本要求。他本人对一些最重要 的概念都避免作严格定义,而是用类比作启示。�
春秋战国时代的论辩,很多都依靠类比。孟子与梁惠王的谈话,就有大量类比的运用,其他 理论家与论辨家也一样。“唇亡齿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亡羊补牢”、“危如 垒卵”……等等在论辩中起了重要作用。《战国策》中,江乙对荆宣王的一段话是类比的通 俗代表:��
荆宣王对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如何?”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 ,是违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 以为然,帮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五千里, 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这就是有名的狐假虎威的故事。这样一个简单易懂的比喻,把需要仔细分析的复杂问题用生 动类比深刻地解释了。�
中国传统伦理和政治学说的建立,几乎全是从类比而来。这就必须说到《易经》。《易》是 类比思维的范式化经典。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的卦象和爻的地位变化,都代表宇宙和人 生的某种状态、规律或关联。这是一个高度灵活的、包罗万象的巨大类比网络,充满着带有 神秘性的智慧。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称《易经》包含“……所有中国人的智慧的原 则,也是一切中国学问的基础。”�
这话很有道理。因为从《易》类比引伸出各种道理,正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易》对中国文 化而言,是一种“公理集合”,它包含了天上人间一切道理的根本。�
《易》的基本范畴是阴、阳。“阳”的特点是刚强,“阴”的特点是柔顺。“同声相应,同 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对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 下,则各从其类也。”这里说得很清楚,“各从其类”。从“阳”类比出天、马、君、父、 夫、吉……从“阴”类比出地、牛、臣、妻、子、凶……。再从各种卦象和卦爻变化类比出 各种复杂的事物转化与关联,这当中蕴有黑格尔看到的中国智慧。例如干卦有六个阳爻,阳 的代表数字是九,从最下面的阳爻初九到九二、九三、九四逐极上升,到九五算是“飞龙在 天”,“九五之尊”成为皇帝的代号。按一般道理说,九六在最上面,应该比九五更高贵, 可《易》认为九六下一步将转到下位,前途不妙。“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事物不能走到 极端,否则就会转到反面。“九五”虽然不在最上面,却兼有最上与发展的势头,因此是最 好的态势。这个深刻的道理不但对人生有价值,对社会政治也有价值,对市场经济一样有价 值(一种商品,发展到最旺销后,就可能走向衰退;只有旺销又保有向上升势头的才是最有 前途的)充分表明了中国智慧的力量。类比推理方法在一定范围内有巨大价值是 无可置�
疑的。�
汉代大儒董仲舒在建立三纲五常的伦理体系时,绝不像希腊哲学家那样走逻辑分析之路,而 是依靠直接从《易经》天、地、阴、阳范畴进行类比推理。��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 为阴,夫为阳,妻为阴。(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董仲舒 :《春秋繁露·顺命》。)��
一代宗师,以这样简单的立论来建立最基本的伦理学基础,当令世界上逻辑思维发达的民族 惊异,初看来未免觉得中国智慧的贫弱。其实这所以可能,是因为阴阳五行思维范式已经深 入人心,《易经》的思维方式已经被广大人群——从最有智慧的人到最普通的文盲——所接 受。类比推理为许多方面的重要理论提供了方法论。�
类比的巧妙运用对中国人是特别有趣的。唐代韩愈的高徒李翱向唯俨大师请教佛学精微,大 师手指上、下问懂否?答曰不懂,大师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幡然领悟,作诗一首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秋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从唯俨 以青天、云和瓶、水的类比启示中,悟出顺其自然乃是大师学说的精华所在。另一个故事说 有人向马祖问道。马祖在地上划了一个圈子,他在圈中,马祖用棒打他。他跑出圈子,马祖 又打他……这个聪明的人终于悟出圈内圈外都有是非,圈内外都是一种执着,要摆脱一切执 着就能得道。这种类比思维方式在中国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
南朝齐梁时的范缜是一位出色的哲学家,他主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用了中国 哲学史上着名的一个类比:刀刃是锋利的物质基础,没有刀刃,就没有锋利;由此类比推论 精神依赖物质的存在,曾使众多佛教大师哑口无言。许久以后,一位佛学大师提出“燃灯论 ”,说火可以借不同的物质传递,人的精神也可以借肉体传递。这一着名类比又说服了众多 的智者。这两个着名类比说明了这种推理方法的巨大作用。出色的类比运用反映了中国人特 殊的智慧。�
另一方面,类比又常常造成大量似是而非的推论。中国士大夫奉若神明的“八莫”:格物、 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难说是一种有内在联系的理论。“八莫 ”既不是八种因果范畴,也不是有必然内在关联的范畴。这有些神秘,要靠领悟。能格物致 知的人不一定能正心诚意;能修身齐家的人不一定能治国;可是,这些又都与治国、平天下 有某种联系。这就是中国思维的弱点,把类比和因果关联混在一起综合领悟,无法形成严密 的理论体系。着名的科学家沈括把“虹”和龙对比,说“虹”如龙一样能向溪中饮水,这类 思维也广泛存在。至于民间,就有更多“坏类比”。许多有一定神秘色彩的类比对中国人影 响极大。例如十二生肖,本来把人的生日排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并无什么意义, 可中国民间对此却有大量非科学的类比。如在挑选配偶时就强调属狗的与属羊的不能结合, 猪和羊则很合适。属羊的逢狗年要小心,容易惹灾闯祸等等。至今,许多有知识、有教养的 中国人,仍然在搬家时避开“太岁(木星)当头”,在子女结婚时避开虎年……足见十二生
肖类比影响之大。中医把人分为各种形态,金、木、水、火、土,木形人不能吃燥热的食物 ,因为木怕火。至于各种动物的相关器官能补养人的同类器官更是中国人共知的“常识”… …�
在当代中国,在逻辑思维迅速进入人们思想的同时,类比推理仍然在广大范围有重大影响。 不了解这一点,就很难了解中国。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大规模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学雷 锋运动,学鞍钢、学张家港、学孔繁森……用典型人和典型事——样榜来推动工作成了基本 工作方法。这种习惯有好坏两方面。好的一面是经验容易迅速为广大文化不高的人群接受, 迅速推广。具体的典型不只有“理”也有“情”,能同时达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效 果。但坏处也很明显,往往对典型的抽象分析太弱,众多的干部和领导把精力放在组织参观 上,而不是放在分析典型的内涵上。学大寨,不知花了多少心血和金钱,但却没有关于大寨 经验的高水平着作,没有真正科学的对大寨经验的理论分析(事实上大寨经验是经不住推敲 的)。这和西方的思维大不相同。在西方,如果要宣传、推广一个经验,你必须先对这个经 验进行认真的理论分析论证,论证后加以理论抽象阐明有充分说服力的内涵,然后在报纸、 杂志上发表,让别人反驳、争论,等到大家公认后,自然会去仿效,根本用不着兴师动众去 参观学习。我们大喊大叫学大寨许多年了,有谁认真对大寨形象作过哲学分析吗?这种类比 式的思维与工作方法,容易造成盲目性,既浪费人力物力又产生形式主义。我们并不在原则 上反对用榜样推动工作的方法,只是想强调:已经到了21世纪,人们的文化水平已经大大提 高,在运用榜样时,应该花更大精力于分析、研究榜样,使榜样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明 确其规律性内涵,而不应该再过多地组织不必要的参观学习。�
事物都有一个过程。当我们的法制不健全时,人们的法制素质不高时,法律法规不够明确时 ,司法审判曾在相当程度上依靠“案例”,“案例”曾经是司法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但这毕竟是落后的方式。类比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起太多的作用。要改革思维方法,更多 依靠抽象的法律而不是具体的案例类比。�
中国人重视类比而不重视抽象分析的思维方式根深蒂固,这不能一概否定。类比常常能做到 通情达理,富于启发性;也不会产生西方式的对抽象条文的咬文嚼字偏颇。应该在肯定上述 优点时更多注意引导人们发展逻辑思维;特别是接受历史教训,不让“坏类比”支配人的思 维,因为“坏类比”对我们的危害实在太大了。鲁迅曾尖锐嘲讽过这种“坏类比”:“洋奴 会说洋话,你主张读洋书,就是洋奴……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 ”(鲁迅:《论辨的灵魂》,见《鲁迅全集》,三卷,29页)�
以建设为例,我们曾经有过大量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建设格局。一个省建立了自行 车厂,别的省也竞相仿效;一个地方有了电视机厂,其他地方也绝不会“坐视”……结果, 每一个省都有几乎同样的钢铁厂、机床厂、水泥厂、造纸厂、自行车厂、汽车厂、缝纫机厂 、手表厂、电视机厂、电冰箱厂、烟厂……在卖方市场条件下,这种建设格局的弊端看不出 来,可是,当市场经济发展后,买方市场形成,大多数企业便生存不下去。很明显,各地有 各地的自然特点、环境特点与人才优势,建设只能走发挥自己优势的道路。“大而全”、“ 小而全”是坏类比的突出表现。“坏类比”本身既是创造性低落的产物又反过来进一步扼杀 创造性。�
坏类比在国家和事业机构设置方面造成的恶果甚至更严重。中国现在从中央到县的机构设置 基本是同一的,连军事、外交都不例外。县以上政府都设有地方武装部门和外事部门。一个 小县(在中国边疆地区,一个县有的只有三四万人口)也拥有包括许多脱产人员的“人大” 、“政协”、“政府”、“党委”等庞大系统。政府有公安、司法、法院、检察院、武警、 人事、民政、计委、经委、财政、税务、工商、教育、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科委、宗教 、华侨事务、外事、旅游、人事、物价、交通、电讯、邮电、水利、农业、乡镇企业、武装 、办公厅……就以办公部门而言,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常常达到十人以上还忙不过来,一个省 的办公厅要十几个处。就教育部门说,一个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有普通教育、成人教育、 职业教育、电化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专门”部门,还有人事、财 务、纪检、审计、法规、教研、教育报、科技、党委、督导、调研、教育电视、仪器供应、 语言文字、统计计划……上述部门一旦开展工作,都要求“下边有脚”,要求对口,结果是 每一个小县都有了许多机构和部门。有的县的一个局,已经达到二三十人的编制,还是不能 应付上面的要求。有的县教育部门统计,每年上面通知开会可达几千人次,仅应付开会就要 整 整四五个编制才够……这还只是政府系统,党委、人大、政协系统的人员也是有增无减,规 模庞大。�
更令人奇怪的是事业机构的类比扩张。非法定的机构、半官方的机构多如牛毛,其中许多都 有编制和经费列支。在国外,一个地方建立事业机构往往是因为有这方面的特殊能力,而且 都没有国家经费支出,靠自己想法。我们则不论什么地方,不论有无条件,都一概类比地建 立。各种各样的研究所、报刊社、学会、协会、委员会大都有一定的编制与从国家来的财政 支持。以教育部门为例,各省、各地区、各县都有教学研究室,而且人数不少。真的需要那 么多教研室吗?许多地方的教研室把精力放在编写补充教材上,争取本单位创收,造成学生 负担过重。每当上面决定建立一个新单位,就会为一个新的“系统工程”或“网络工程”开 了绿灯,各地的机构一旦建立,就要开展工作,要开会,要发文件,要办培训班,要办公室 ,要人员,要经费……这种事情在中国不胜枚举,令人眼花缭乱;只要全国一旦建立一个什 么学会、协会、委员会或临时机构,下面就立即类比照此办理……这样做的后果,是机构越 来越多,越来越大,人民不堪其负,有的县脱产人员竟达全县人口的五分之一,全县财政收 入还不够干部发工资,只能靠国家补贴。许多过多的、重复的、非必要的机构,不可避免成 为民族躯体上寄生性的赘物,同时成为窒息民族创造性精神生活的毒瘤。�
类比式建设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已经走到尽头,市场竞争像强大风暴横扫没有竞争与生存能力 的重复建设项目,解放了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在类比式机构设置方面,至今没有改变 。解放后多次精简机构多以失败告终,不能不引人深思。脱产人员吃的不是“皇粮”,而是 “纳税人”的血汗;再没有治本的改革,全民族将为庞大、冗肿的机构付出可怕的沉重代价 。党的十五大和九届人大作出了机构改革的决定,人们都切望能取得成功。可应该看到,机 构与编制的压缩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事,它需要巨大的观念转变和最坚决的、顽强 的态度,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⑽ 简答题类比推理的依据和前提是什么
类比推理的依据是两个或两类研究对象之间的相同点或相似点;类比推理的前提是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
什么是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简称类推、类比。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从特殊推向特殊的推理。
以关于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两个事物的其他属性相同的结论的推理。如声和光有不少属性相同--直线传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等现象;由此推出:既然声有波动性质,光也有波动性质。这就是类比推理。类比推理具有或然性。如果前提中确认的共同属性很少,而且共同属性和推出来的属性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的类比推理就极不可靠,称为机械类比。科学家常根据类比推理得出重要结论。
参考资料:网络-类比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