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陶东风的研究方法

陶东风的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05-05 17:06:55

① 文学的本质是什么

关于文学的本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且存在争议。本文以陶东风先生的建构主义观为基点,梳理了建构主义文学观的大致内容,并通过学习思考提出自己认同的文学本质观念,多维度考量当下文学本质问题,试探当下文学本质观的建构发展。 陶东风先生明确提出自己是建构主义者,我们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和思考,尝试多维度考量当下文学本质问题,希望借此表达自己的鄙陋之见。 一、陶东风文学本质观嬗变 陶东风先生明确提出本质主义的含义,即“一种僵化、封闭、独断的思维方式与知识生产模式”,它“假定事物具有超历史的、普遍的永恒本质(绝对实在、普遍人性、本真自我等),这个本质不因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陶先生反对这样的文学观,即反本质主义。陶先生所主张的“反本质主义”与文学本质中所说的“本质”所指并不一样。他强调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文学,不能僵化和绝对。反本质主义,反的是僵化的绝对的真理,反对“本质主义”,并不是说它反对文学有本质的属性这一命题。后来他明确说,他不是反本质主义者而是建构主义者,对于“反本质主义”只是“有条件地吸收”。 二、建构本质主义观简说 陶先生宣称自己是建构主义者,属于建构派。建构派大致内容可概括为如下几点:1.提倡反本质主义,但不反本质,而是要言说本质。即“反本质主义”分为反“本质主义”与“反本质的主义”两种,建构主义属于反“本质主义”,而不是“反本质的主义”。建构主义也是一种关于本质的言说。2.本质不是实体而是建构物。本质不是具体的实物,而是建构的载体,借助本质概念建构文学整体性质。3.文学、文学本质、文学标准受社会历史条件和语言文化因素的影响。4.文学理论研究要调整研究范式、改变提问方式:文学理论要研究的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出于什么需要、目的,建构了什么样的文学理论。5.倡导对话主义,以对话主义的文学理论来补充建构主义的文学理论,以民主的文化商谈机制抵制文论上的权威主义。 前期陶先生文学本质观之所以受人指责,也许就是因为“本质主义”的定义没有讲清楚,批判极端的“本质主义”的同时自己也在言说文学的本质,“本质主义”和“极端本质主义”没有特意解释,这样才使人断章取义误解其真意。 总的来说,建构主义是反“本质主义”的,但却不是反“本质”的主义,是一种言说本质的方式,只是反对通过本质主义的方式言说本质。它认为一切这类的本质言说都只是众声喧哗的“意见”而不是定于一尊的“真理”。建构主义并不认为本质言说是不可能的,而是认为,那些声称自己是唯一正确、合法的本质言说是不合法的。 三、文学本质问题的当下建构 在没有更好的词语替代之前,“本质”的概念可以而且应该保留。我们之前过分强调了本质主义的负面影响,以致将对本质的理解引向了极端,而反本质主义实际上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本质主义,这导致我们对文学的理解甚至出现了“回避本质”的思想倾向,谈本质就色变,因而简单武断地放弃了对文学本质的言说。我们赞同使用文学本质这个提法,但是在使用的同时约定俗成它是历史的、发展的、相对稳定的,这样我们才有进一步研究的可能。 在此基础上,我们承认文学存在本质属性。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文学本质的界定基本统一,但随着文学的发展关于文学本质也会有新的论争。正如柏拉图说“美是难的”一样,文学的本质是难的。我们应该认真探讨当下文学的本质属性,获得时代性的共识性的看法,给人一个研究文学的根本方向和坐标。 每个时代都有关于文学本质共识性比较强的本质属性界定。每一种新的文学本质主义理论的提出,都可以被看作是对之前僵化认识的一种反叛。既然极端的本质主义行不通,我们尝试在研究文学时提倡一种多元的建构本质主义,一种既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又符合当今文学发展实际的多元的建构本质主义。这种建构中的多维度文学本质不能脱离以下四个维度的考量。 (一)关注多元文学现象。文学理论研究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原理、原则。关于文学本质的界定问题,就要以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文学本质理论不能脱离文学。新时期乃至现在如何构建新的文学本质观或是文学本质理论仍然是艰难的,认识到文学本质是历史的、多元的、复杂的,但不能把它看做是不可知的、神秘的。我们应该清楚文学的本质不是僵化不变的、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流动的。文学的发展会影响文学理论的发展,文学理论应与时俱进,关注当下多元文化现象。 (二)文学的超越性。文学是虚幻的真实,既与时代真实生活关系密切,也可以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甚至可以凭自己的无限遐想预测未来,幻想整个世界的模样。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老生常谈但不过时。把握现实又能超越时代,文学的时间跨度是无限的。文学不是生活的复制,也不是现实的模拟,它有自己的独立创造性,可以在现实基础上进行超越性写作。 (三)文学的历史性和民族性。文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研究也不能只看到最近几十年文学发展的特点。关注文学新动向时,也不能脱离文学一直以来都保有的共识的根本性特征。在我国文学长河中,目前的文学发展状态只是冰山一角,甚至是更小的一部分。研究文学问题时刻提醒自己要有历史意识,一味的所谓紧跟时代步伐只会造成以偏概全的局面。 过去我们文学本质主义理论的建构,借鉴了外国人的理论,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关于文学的本质问题有专门的讲述。文学意识形态论也是受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的启发。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本国文学发展,分析总结出我们所公认的文学的本质属性。文学本质问题的考究也要考虑中外文化差异。照搬照抄别人的理论解释中国文学,往往容易过度阐释或解释牵强。 (四)人学性。“文学是人学”这种观点很多人都赞同,如果单纯以这句话来总结文学本质,又进入另外一个死胡同:人学是什么。目前还没有关于这方面学术界都认可的说法。“人学性”这个提法相对来说知名度和接受度更高。要了解文学,首先要了解人,了解人性。文学离不开生活,在文学中要展现真实有力的人性生存和发展状态。展现我们的生活状态和人性状态,不管是过去的、现在还是将来的,都应该成为文学的使命,人学性也是文学永远抛弃不了的性质。 多维度考量文学本质问题是大势所趋。在写作、欣赏、再创造文学时,赋予文学独一无二的那个特性就是我们要探究的文学的本质。达成“一致性”与“共识”,有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与各种非文学因素相互关联,是一种历史性与地方性的多元话语建构。在不断建构中,最终达成新的文学本质共识,继续维持文学的整体性体现文学价值。(来源:建构文学本质观的当下考量)

② 整容医学毕业论文怎么选题

商业整容自出现以来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报纸、杂志、学术文章中都有不少关于整容的论述。它从最开始只是有着少数受众的神秘领域,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大众化的趋势。它的神秘面纱已经被慢慢揭去,面纱下的“面孔”的确十分“吸引”人,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选择它来改变自己的身体。本文以上海某整容医院的求美者为个案,采用观察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求美者整容中的身体建构过程进行描绘与阐述。文章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入手,以身体的“进场”、“在场”与“退场”为主要线索展开论述,分析求美者在整容过程中的身体建构。本文主要探讨了以下问题,即:是什么驱使人们不断进出整容“场域”;社会建构出的“标准美”是如何被主体认可与内化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整容中身体的退场,以及退场后的身体与求美者的日常生活是否可以很好的融合。全文一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在既有研究回顾与综述的基础上阐述了本文的研究主题、框架、对象与方法;第二章主要是对促使身体进场因素的分析。在这个部分,社会的建构起了主要的作用,在弥漫了“美的标准”的社会氛围下,人们完成了对标准美的内化与自我规训;第三章是对在场身体的描述,在场的身体表现为矛盾的身体、期望的身体以及“私”与“公”的身体,这个过程起主要作用的是主体对身体的建构;第四章先是分析了两种身体“退场”现象,然后分析了退场后的“新身体”与日常生活中的融合。第五章是对本研究的总结与讨论。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整容中的身体建构虽然是主体与社会同时建构的过程,但社会建构要通过主体建构才能够起作用。社会主要是对身体的尺寸、大小之类的生物性因素给出了“建构”,而社会关系中的身体即社会性的身体则是主体建构的重点。主体希望通过对生物性身体的复制进而达到对成功身体经验的社会性身体的复制。“退场后”社会性身体的成功与否才是求美者是否继续选择整容的重点。

[1] 白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消费身体的现代性悖论[J]. 中州学刊.
2010(05)

[2] 张聪. 时尚·身体·诱惑:鲍德里亚后期消费文化理论的一个侧面[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3] 文军. 身体意识的觉醒:西方身体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及其反思[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4] 蒋晓丽,刘路. 传媒“她世纪”的女性消费与消费女性[J]. 社会科学研究.
2008(01)

[5] 赵霞,杨筱柏. “她”消费的文化意义与伦理透视[J]. 商场现代化.
2008(01)

[6] 陶东风. 消费文化中的身体[J]. 贵州社会科学.
2007(11)

[7] 钱洁. 校服:一种身体管理策略[J]. 教学与管理.
2007(25)

[8] 郑震. 论梅洛-庞蒂的身体思想[J]. 南京社会科学.
2007(08)

[9] 刘文. 身体、自我与社会[J]. 学术界.
2007(04)

[10] 张红翠. 身体转向与肉身化叙事[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③ 考研,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以中国上古至近代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各种文体的嬗变、发展;作家、作品、作家群体和文学流派;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等。初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法语或(241)德语③(617)中国古代文学
④(852)古代文学专业基础
研究方向
(01)先秦两汉文学
(02)魏晋隋唐文学
(03)宋元文学

(04)明清近代文学
点击进入查看[url]http://kaoyan.koolearn.com/20140529/818772.html[/url]更多古代文学考研方面的系想你

④ 如何看待母语危机

什么是汉语的危机?

作为《汉语的危机》(文化艺术出版社8月出版)一书的主编,朱竞感触最深的是,汉语危机本质上是文化的危机、思想的危机,汉语言是汉文化的集中体现,汉文化的核心是汉语思想——母语思想。

而在近百年的历史中,汉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发生了三次断裂。

五四运动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以西方文化作为价值取向,人们的思维以及表达方式受到西方话语的影响,对传统文化作了片面极端的理解,文言文逐渐被白话文取代,造成了汉语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断裂。

汉语与传统文化的第二次断裂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政治化语模式成为中国人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从公共话语到知识分子的语言都被单一的政治话语所替代,进一步造成了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又一次断裂。

而在我们现代化建设、全球化的进程中,汉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西方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今天我们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价值内涵与传统文化的血缘关系越来越稀薄,也使汉语与传统文化的血肉之亲越走越远。

朱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一段很感性的话表述了我们汉语与传统文化的三次断裂。她认为当代中国作家几乎都走在这样一个介乎被“欧化”的带翻译腔的“西文”之间的“中间道路”上。创作界如此,而批评界和理论界也同样如此。一百多年来,我们学术话语“西化”色彩浓重,从概念、范畴到理论命题,都很少使用传统古典文论的东西,出现了“失语”的症状。出现了“失语”,还有一个原因,我们不能回避,那就是受“文革”“大批判语言”、“样板语言”的影响,长时间的“批判”、“斗争”也造成了语言的污染。思想的禁锢首先是语言的禁锢。对人格的梅辱,对人性的诋毁,对真理的蔑视,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粗暴、污秽,千篇一律的“排比”,声嘶力竭的叫喊,是那个时期、那个时代一致的无一例外的语言“风格”。它同样造就了一代人,他们语言贫乏,词汇单调,文风呆板,甚至以满嘴秽语为荣。我们好不容易赶走了老八股,如今却层出不穷地产生“新八股”,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套话,新时期以来,许多作家为抵抗这种模式化语言的束缚,主动选择了“西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加速了汉语传统的断裂。

“身为中国人,不能很好用地母语进行思想、文化乃至生活上的交流,不能体会汉语的自身魅力,那是多么悲哀的事!”朱竞无奈地说。

北京大学谢冕教授或许能很好地表达我们对于汉语危机难以名状的心情:“当前汉语的境况实在令人担忧。简化汉字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随之而来的混乱,已是无庸讳言的事实。它已‘培养’出至少不止一代人不认识繁体字、不会使用毛笔,更不会阅读古代典籍的中国人。这些人是‘新文盲’。而且这个队伍还在不断地扩大。社会是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着,而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正一步一步地走出中国古典文明的灿烂。更多的中国人正在远离那种由辉煌的古典文学作品培养的优美的文笔、高雅的谈吐以及端庄的举止。我常想,不会读古书和使用文房四宝的中国人是可悲的。”

因为全球化和网络化而引发了汉语危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室副主任刘方喜认为这种表述很准确。他分析,全球化对汉语的冲击是一种语际冲突,表现的是一种文化之间的冲突;网络化对汉语的冲击表现的是一种语图冲突,表现的是符号冲突,就是传统的语言符号和电子多媒体的符号之间的冲突。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陶东风对全球化和网络化引发汉语危机这一问题作了很专业的阐释:社会的开放和技术的发展,使得汉语的封闭状态被打破,汉语和别的语言杂交现象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并且导致了非精英化趋势。以前语言的使用掌握在知识分子手里,特别是书面语言。而网络的出现给大众制造词汇提供了机会,因此引起了代际之间语言的争夺。随之产生的结果是语言的部落化,使同样是使用汉语的群体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困难。
如果我们想更明白地理解这段话,近日发表在某报的一篇中学生作文可以作鲜活的注释,作文摘录如下:“昨晚,我的JJ带着她的青蛙BF到我家来吃饭。饭桌上,JJ的BF一个劲地对我妈妈PMP,说她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个PLMM。真是好BT啊,7456……”(JJ指姐姐,青蛙指丑陋的,BF指男朋友,7456指气死我了,PMP指拍马屁,PLMM指漂亮妹妹,BT指变态。)如果不是经常泡在网上的人看到这样的作文,也觉得理解起来有很大障碍。

作为老师,北京四中的刘波告诉记者,自己经常能在学生作文中看到类似的网络语言。“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功利性教育造成的。这种功利性在基础教育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对语文学科重视不够,另外是受外来语的冲击。”刘波分析。

云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的胡彦教授也有同样体会,让他感到最无奈的是,现在的大学生会把2/3的时间都花在英语学习上,但最后令人尴尬的结局是,英语没学好,中文也没学好。

刘波痛心地指出,功利性教育其实是一种短视教育,人们更多地将教育的目的定位在实用和回报上。拿高考来说,语数外同样都是150分,但人们普遍觉得数学和外语的分数比较容易提高,在高考中容易考高分,语文处在了一个少人问津的尴尬地位上。很多学生都认为语文学不学一个样,花很多时间在分数上没什么变化;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生活在汉语的环境中,语文不用努力学也能学好;即使有很多家长为孩子的语文成绩差担心,往往也是从偏科的危害这个角度考虑的。这两种想法都是对语文学习的误解,都是没有真正认识到语文学习重要性的表现。即使从功利的角度来看,语文成绩也并不像很多学生和家长想的那样难以提高,之所以人们有这种误解,往往跟我们的学习方法亟待改进、语文教学质量亟待提高有关。其次,从语文自身的特点来看,语文既是工具学科,又是人文学科,很多学生只是知道一个粗浅的说法,却没有明白这种说法里面的真正含义。简单来说,语文做为工具学科,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这个意义放在我们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尤为重要。信息时代中,处理信息的基本方式有两个: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我们普通人输入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听和读,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听和写,听说读写能力的高下,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在信息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高下。语文就是最重要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学科。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听的能力差,他在同样一堂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将比同班同学差多少呢?如果一个学生读的能力差,那么,同样一本书,他从中领会到的东西又比别人差多少呢?从大的角度讲,我们平时学习、生活、工作,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母语。很难想象连母语都学不好的人,英语水平能高到什么程度。另外,语言不单单是种工具,还是文化的载体,母语教育对培养一个人的民族情操具有重大的意义。

当然,汉语的危机不全来自外语和网络的威胁。朱竞说,祸起萧墙更让人忧心忡忡。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妥协,甚至是一种投降,使得汉语文化的被颠覆来得更直接、更容易。很多作家对汉语也不够尊重,作品中充满着一些污秽、暴力的语言,传播着没有道德感的内容,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危害性,损害了汉语写作的尊严,也就失去了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大众传媒、网络语言、广告宣传、流行文化的一些语言、通俗文学、手机短信等日益制造着语言垃圾,这就是后工业文明所带来的附产品,这些在高科技温床中孵化的垃圾文化在工具理性的支持下,合法化地使上述语言垃圾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基本原则,当然还有“来自权欲谎言向情欲谎言战略转移的套话,来自个人与集体极取极欲的脏话,来自以经营绝对语言为业绩的空话,来自枉道而从势、曲学而阿势的废话,无时无刻不在严重污染汉语”。

最近媒体引发了一场关于汉语保卫战的讨论,并且分成两派�一派认为汉语已经到生死存亡之际,需要保卫了;而另一派则认为汉语保卫战这一问题根本不存在,是危言耸听。那汉语保卫战究竟是真命题还是伪命题呢?
针对这一问题,朱竞说很难得出结论答案。有学者说“并不相信汉语‘危机’这种说法,也不相信汉语的纯洁性需要捍卫”。也有网友说:“温州人不会说外语,汉语也说得也不好,不是照样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朱竞认为“汉语的危机”不能简单地说成是“现在是贫嘴张大民们享用语言的时候”了。但她认为保卫汉语,是要保卫汉语思想的精华。

朱竞告诉记者,她很赞同北京大学教授王岳川说过的一段话:“汉语思想是汉语精华的体现,也是中华文化的集中展现。古典的汉语思想无不充满诗意,语言的简洁明快、意蕴悠长,思想的辨证圆融、朴实无华,这是汉语思想的魅力所在。汉语思想是用母语思考祖国的现实与未来。汉语思想也是用最适合自己的语言思考世界的现实与未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这是汉语思想对中国的意义。用外语思考的中国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中国。”

胡彦也认为“汉语保卫战”一点都不危言耸听。他认为自己有很充分的理由。

原来胡彦正在研究一个课题,就是用古代注释学的方式给现代新诗注音。他发现,尽管现代汉语最基本的词汇还是以传统的文言作为基础的,文言文是现代汉语形成的基本语汇,但这些语汇在进入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后,它最传统的基本意思被遮蔽了。譬如“玫瑰”在古语里是一种玉石。可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人们一说起“玫瑰”除了想到花,可能没有几个人知道它蕴含的古老意思了。

“语言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一个人对母语缺乏感同身受的体验就会缺乏对文化的认同感。”胡彦感慨。他同时指出,现在的保卫汉语容易给人造成误解,其实保卫汉语并不等同于保卫文言文,而是保卫汉语和传统文化的血缘关系。

与“汉语保卫战”这一说法的坚决拥护者相比,陶东风认为要一分为二地看这一问题。“汉语保卫战的提法火药味太重,战争思维的痕迹太明显,这样容易导致二元对立,容易导致极端。”

他向记者解释,并不是说汉语不需要保护,但要把握保护的“度”。他表示要保护好汉语,主要还是要处理好汉语的保护和开放之间的关系。历史一直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闭关自守;一种是认为语言不要保护,放任自流,想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这两种趋势是我们在保护汉语的过程中需要避免。

五四以后,我们国家在跟西方的交流比较密切的情况下,汉语吸收了很多外语的新词,这些新词让我们在生活中使用时并不觉得别扭,反而很自然。因为汉语并不等于古代汉语,汉语的发展是流动的。像文革时期,我们跟外界不交往,但后果是导致我们的语言很贫乏。不过现在我们国家对英语的认可程度,陶东风也觉得没有必要。一个大国应该有一种大国气象,在语言上,除了必要的涉外场所使用双语外,大可不必在大大小小的商店和路标上使用双语。针对外来语和网络语言给我们的汉语注入了新鲜活力这一说法,陶东风部分认同,外来语言和网络语言给汉语增加了许多新词汇,这是事实,但到底好还是不好有待于时间来检验。不过陶东风强调,如果这种语言使用太多,会导致民族身份的削弱,这是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语言部落化,对于维持中国人的民族身份是有危害的。一个国家统一语言,这是建构民族身份认同的需要,大家理解的语言有利于建构一个国家共同体,是大家互相理解的符号,语言的碎片化和部落化,会削弱我们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从这个角度来讲保卫汉语很有必要。

“但我们也要强调语言的多元化,强调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平等,不能导致语言的分裂,这是很恐怖的。”陶东风很折衷地表达了自己对“汉语保卫战”这一说法的观点。

在这一问题上,刘方喜的看法和陶东风相同。“汉语保卫战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述。汉语的危机是存在的,可能不是一个保卫和保护的问题,语言和其他东西不一样,一个要靠保护的事物,表明它已经丧失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汉语还没有‘惨’到这个程度。”语言的延续性很强,因为他是和我们现实生活结合得最紧密的,尽管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差别很大,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它的延续性。
但是刘方喜还认为,汉语保卫战的说法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汉语的危机是存在的,只是在表述上有点偏激,但这也无可厚非。

他表示,对于汉语危机,不是靠搞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就能解决,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汉语保卫战”的提法过分焦虑了。

而刘波更关心的,并不是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冲击,而是我们国家重英语学习轻汉语学习、重外来文化轻传统文化。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需要有更多人来关注,无论它给现代汉语带来的是弊多还是利多,都将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我们首先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去面对网语,以负责任的态度去研究它。就像中华传统文明在历史上屡次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一样,每一次文明带来的振荡都有可能使得我们的文明更趋成熟。” 刘波解释,网络语言受到现在年轻人的欢迎,首先在于它的人性化,譬如,在网络聊天和BBS交流中,使用这些简洁的词汇很省事,同时也显得新鲜有趣,能给人们带来一种新鲜的阅读快感。不过他也承认,这种阅读快感对于那些不怎么熟悉网络语言的人来说,就可能增加阅读难度,带来阅读的痛苦。因此他坚决反对学生在作文中大量使用网络语言,因为他们还都处在语言的学习阶段。

汉语的前景怎么样?

令人欣慰的是,所有的受访者对汉语的前景都持乐观态度。

陶东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据他的经验,一种语言被同化掉是很难的,香港开放这么多年里,也没有被普通化和英语所同化,因此汉语也不可能被完全同化掉。只不过人们的生活随着全球化的加剧,生活变得多元了,不像以前没有现代的时候,人们的生活很单纯。因此他相信语种自然的深变进化,经过时间的证明,有些词语会积淀下来,而成为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像白话文刚刚提倡时,也遭遇到了强烈的反对,很多人都认为他没有美感,但在后来事实证明,白话文一样能写出优美的诗和小说。

“当然,对于汉语的现状,我们要做一些努力。”陶东风建议要多发挥民间的作用,不要一想到保护,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政府的指令。这是最不可取的方式。他认为对一种语言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管理往往会使语言受到伤害。因此他对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于所有地方台和节目都不能使用方言的规定持反对态度,这种做法不利于汉语的发展。陶东风把保卫汉语与保卫普通话分得很清楚,通过政府命令的方式,这对中国各种语言的发展很不利。同时他认为所有的高校教师评职称都必须考英语,这是中国人自己发起的英语霸权主义,显得有点荒唐可笑。国家的语言政策对语言的影响很大。

因此他呼吁国家在制定语言政策时,一定要听取专家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尤其是语言学的学会、诗歌朗诵社团等非政府结构,应该多发挥作用。

而胡彦更希望不论是一般的普通的市民还是知识分子,更多地关注我们的本土文化。他告诉记者,尽管现在知识分子所使用的方式是现代汉语的形式,但他们的语言里面所包含的内容用价值观念都来源于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们并没有自己的话题,他们的思想和观念都是舶来品。譬如前些年知识分子热衷谈论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不是从我们本土的语言环境中产生的,而是知识分子强占话语领域的权威从西方引进的,跟我们本土面临的生存困境或者文化困境,没有内在的关系。因此尽管他们在表达,但他们只是在重复和转述他人的语言,是处于“无根”的状态。

胡彦强调,汉语要摆脱西方思想的渗透主宰,首先应该认识汉语的来龙去脉、汉语形成的根,只有在重新认识汉语的源头之后,汉语才来在未来发展中有存在的根。

尽管刘方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强调汉语还没有惨到需要保护的程度,但他说如果汉语需要保护的话,那么使汉语焕发生命力就是最好的保护方法。不等记者问,刘方喜用逻辑的方式就开始告诉记者答案了。要使汉语焕发独特的文化魅力。首先体现在研究层面,研究语言和文学的学者要做一些工作。他也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在刘方喜的印象中,现在语言学的角度停留于技术研究和形式研究,没有把汉语当成一种文化。譬如对汉语古典诗歌,研究得就不是很深入。尽管对古典诗歌的研究在五四以来就是不断地进行的,并且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也有很多成果,但研究人员一般强调诗歌的魅力在意向,意向丰富是汉语重要的表现。但刘方喜的独特见解在于,汉语古代诗歌的魅力除了来自于意向外,还还来自于声情。他认为对汉语诗歌声情的研究是我们目前研究忽视的一个方面。他相信后者更能体现汉语的魅力。我们要把古典诗歌的意向翻译成英语比较容易,但汉语的声情翻译成英语就很难表达。怎么能体现声情呢?刘方喜认为就需要去读去呤诵。最早的诗歌都需要唱,这样才能体现诗歌的魅力,而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英语诗歌和汉语诗歌的差别。
其次从教育的层面来说,刘方喜认为文学教育不重视语言的操作,语言操作包括两个方面:朗诵,写作。尽管高校中文系开了古代文学史这一门课程,介绍很多文学理论,但最好的方法应该是建议学生多读原着。中文教育应该叫汉语教育,但我们现在的中文教育,作为民族语言教育肯定是一个很大的失败。因此文学教育肯定得进行一些反思和调整。从语文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语文教育负载了过多的功能,譬如德育,而最能体现汉语魅力的作品没能进入到语文教育的视野中。

最后就是在文学创作上,刘方喜认为由于我们现代中国文学存在的一个问题,忽视开发汉语的魅力,主要的影响就是西化,从文学观念到文学创作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据他了解,有很多现代诗人,他们的诗歌启蒙,是模仿西方翻译过来的诗歌。这样一种诗歌启蒙和创作途径,他感觉存在很大问题,如果顺着这种途径发展下去,汉语的魅力多少受到一些遮蔽。许多人认为白话诗还没有创造出像古典诗歌这样优秀的作品,如像李白这样的作品。刘方喜分析,这如果是我们的白话诗存在问题的话,那么不重视对汉语内在魅力的开发,侧重于对西方文学和诗歌的模仿应该是原因之一。

因此,刘方喜坚信,汉语不是保护问题,而是发展和创作的问题。如果使汉语成为像英语一样的强势语言,则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但如果要使汉语靠自身的文化底蕴立足世界,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重新焕发出汉语的魅力,不断生发出精深的哲学美妙的诗歌的汉语,让其他民族的人想了解一种高深深邃的思想就不得不读汉语原着。

对于“汉语保卫战”,朱竞身体力行,花费了很大心血主编《汉语的危机》一书。她捍卫汉语的主张是建议学校教育更多地来关注汉语生命的自然需求。因为从对儿童的言语早期教育开始,到小学、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维系着他们言语学习活动的都是规定好了的具体的现实目标,在教学情境下的每一个游戏,每一次远足,每一篇作文,每一回对话或演说,背后都有一个精心策划的应试圈套。如果说,保卫汉语作为一种思想攻略与坚持的战役从渗透于中小学时段开始,那么汉语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载体,其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同步在全球时代才能表现为一种乐观的从容。

尽管汉语危机重重,但让人备觉欣喜的是,我们的学者和政府都已经关注到这一问题,为重新焕发汉语魅力不断地努力着。

东西有点多,别看花了....自己筛选吧
投票的话,我选C
还有就是顺便说一下...我很有可能跟你一个班......

⑤ 中国艺术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对外封闭、
内部却腹地辽阔资源丰富,
中国先民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特征使之依靠自己的力量,
不借外求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人为本、而又与自然和谐与
共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观。因此,正如心理学的第一故乡在中国一样,中国悠久的艺
术发展史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心理学思想。
《老子》
《论语》、
《孟子》、
《庄子》、
《周
易》、《管子》、《乐记》、《吕氏春秋》等先秦典籍都是研究古代中国艺术心理学的重要参考
资料。

先秦至清末明初的两千年间,是中国艺术心理学思想发展的繁荣阶段,其间为艺术心理学的发展
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学者及其论着,即使举其显要,也可以列出一张极长的名单,如果再作一番纵
向的概述,需要很长的篇幅,本书限于写作目的,难以对中国艺术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进行概述。事实上,中国古代及近代的艺术心理学思想,总体看来是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
展,在发展中深化。

第一节

艺术活动的心理本质论

在中国古代人看来,天、人、地是一体的,“物性”是“天性”所使然,人必须顺应“物之
天性”,
才能与之“合”,
并进而“与天合”,
实现人生的至美境界。
所以,
中国古代虽然有“重
人、重现实”的儒家哲学观和“重天重道”的道家哲学观的分野论争,但这两家在对待创作中的
“人”与“对象”的关系上又是相通的。儒、道两家都认为“文(艺术)”是人心感于“物与天
道”的结果。从其独特的宇宙观和生命意识出发,中国古代的艺术理论认为,人对美的理解和感
受来自“自我”与“物”之间的心理关系状态。因此与西方古代的“模仿说”不同,中国的艺术
理论自其产生之初就把创作活动视为一种深层次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如实
模仿。

一、“辞以情发”的创作心理动力观

既然艺术被视为深层次的心理活动,
其产生的本质又在“心感于物而动”,
“心动则情生”,
“情
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所以,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主张始终将情感
视为艺术活动中的一种动力启动机制。“诗由情生”,“辞以情发”,“为情造文”,“至文生
于至情”的情感中心说自然就成为我国古代艺术创作理论的一条主线。具体表现为:

1.
创作活动中的情感动力说

2.“身与物化”的审美移情论

3.
艺术情感的社会调节论

2
第二节、艺术活动中审美意象的无限论

我国古代的艺术理论及创作实践中始终强调要留有空白和未确定成分,亦即强调“无言之美”和
审美体验的模糊性。这种思想源于老子和庄子的审美意象论。

《周易》中明确提出了“立象以尽意”的命题:“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
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近神。”(《系辞上》)

王弼:“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王弼在这里强调既要
“言”与“象”,但又不能完全拘泥于“言”与“象”,而是应该通过有限的“言”与“象”达
到无限的“意”的目的。

这些有关审美意象无限论的思想对魏晋南北朝以及唐宋以后的艺术心理学思想都产生了极其
深刻的影响,成为我国历代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审美境界。而在西方,这些思想产生于
18
世纪,
20
世纪以后才得到广泛认可,比中国落后了近
20
个世纪。

第三节

“文以气为主”的创作人格观

由于我国古代一直视艺术活动为精神的创造活动,因而十分重视创作主体在艺术文化传播中的作
用,强调创作主体的人格建构。

曹丕在《碘论·论文》中详尽地论述了文学的价值、作家的个性风格以及文学批评的态度。
他所提出的“文以气为主”的着名论述,包含着深刻的创作主体人格建构的心理学思想。他所说
的“气”主要指创作主体的人格结构,它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因而“文以气为主”不仅是对
作家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要求,而且也是对于作家创作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的要求。也正是基于
这种思想,他又进一步提出了“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的观点,并用“气”之清浊去评
论王粲、徐干、刘桢、陈林、阮禹、应扬、孔融等“建安七子”的创作人格以及这种人格对作品
优劣、风格的影响。曹丕第一次把“气”纳入了文学创作主体的生理心理范畴,开创了从作家生
理、心理功能的不同禀性去评论作家及其作品风格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古代艺术理论的研究作出
了重要贡献。

自曹丕以后,许多作家、艺术理论家都运用这一思想去评论作家的创作人格和创作风格及品
位。
刘勰
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
《风骨》
一文中肯定了曹丕以“气”评论作家创作的主张,
认为“气”
的主要内涵为“才能、气质、性格、情感”等素质。他详尽论述了四者的内在关系及对创作活动
的影响,进而要求艺术家要“清和其心、调畅其气”,从而为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奠定生理、心理
基础。

明朝的
袁中道
则从“识、才、学、胆、趣”的不同角度阐述了艺术创作主体所应该具备的

3
人格品质。
清代的
袁枚
特别强调创作中的自我作用,
认为“为人不可以有我,
作诗不可以无我。

晚清的刘熙载曾尖锐地批评过创作中的从众心理。

在西方,如此重视创作主体人格建构的艺术心理学思想,是在浪漫主义艺术思潮兴起以后。
相比之下,我国大大地先进于西方。

创作心态的“虚静”说

中国古代的艺术家、艺术理论家一直认为良好的创作心态是可以通过某中酝酿和控制来促成的。
这就是以老庄、陆机、刘勰、苏轼等人一脉承袭下来的“虚静”说理论。即艺术家在创作前首先
要使自己进入一种虚静状态,万物皆备于我心而忘于心,我与万物之中而忘我。

中国审美心境的“虚静”说有两大源头,一为老庄的理论,一为荀子的理论。

“虚静”的理论被晋朝诗人阮籍引向美学范畴,认为审美主体只有保持一种“无味”、“无
欲”的“冰心玉质”、“清虚寥廓”之心态,方能发现美并产生美感效应。

刘勰在“文心雕龙”:“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渝五藏,澡雪精神。”其意是说,只
有保持虚静的心态
,
才能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美、创造美。

虚静理论发展至唐宋时期,被苏轼等人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
“虚、静、动”内力贯通而又逐次深入递升的创作心境理论。

第四节

艺术活动的“中和”之美论

“中和”之美是我国极有特色的传统艺术心理学理论。
这一理论起源于春秋时代的阴阳五行说。

阴阳五行说主要是从自然现象概括出来的。阴阳五行学派主张的“中和”之美,主要有以下
三方面的内容:

1
、注重“中和”之美的生理心理基础

2
、强调音乐的声、色、味要适度。

3.
要求不同音响的交织要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征。

春秋时代阴阳五行学派关于“中和”的审美心理思想,概括出了视听艺术活动中的一条重要
的心理规律。这种“中和”的审美思想是从生理感官上的“和”进到生理、心理的“和”,然后
再到自然和社会的和,和是完全符合艺术活动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生理心理结构特征的。

孔子发展了“中和”之美的学说,更加注重个人与社会、与伦理道德观念上的和谐。

《周易》
则从对立统一的和谐理论出发,
对儒家的“中和” 之美作了哲学上的阐述,
“刚柔相推

4
而起变化”(《系辞上》);“乾刚坤柔、比乐师忧”(《杂卦》);“故水火相逋,雷风不相
悖,
山泽通气,
然后能变化,
即成万物也”

《说卦》


“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

《系辞上》



《吕氏春秋》集上述理论之大成,并有所发展。它从人的生理、心理节奏要与自然事物的规
律相协调去看待“和”,从而给“和”赋予了自然、时代和社会的内容。限于篇幅,不再多言。
自此以后,“中和之音”、“中和之美”的学说便成为中国历代艺术家、文学家、美学家所继承
和发展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美学理论,也是艺术创作与批评中的一条重要准则。

第五节

中国艺术心理学的发展与现状

20
世纪以来,
我国的艺术心理学发展远远落后了。
可以说我国最早介绍西方艺术心理学研
究的是
鲁迅先生

1924
年他翻译并出版了日本学者厨川白村写的《苦闷的象征》,书中论述了文
学创作的动机、动力,文学创作的本质与过程,文学鉴赏中的共鸣,文学艺术的起源,文学与社
会、政治、道德、人生的关系以及梦与象征,文学与性心理等文学创作心理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我国二、三十年代活跃于文坛上的许多着名作家如郭沫若、臧克家等都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自
此以后,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在我国便搁浅了。

直到
1982
年北京大学中文系金开诚老师的
《文艺心理学论稿》
一书问世,
荒废了半个世纪的
艺术心理学研究才在我国现出生机。与此同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程正民老师翻译出版了科
瓦廖夫的《文学创作心理学》一书,这是继《苦闷的象征》之后第二部译着。

近几年来,
我国艺术心理学的研究热潮渐高,
先后有一批艺术心理学方面的译着及论着问世,
例如,译着主要有:滕守尧翻译的《艺术与视知觉》,魏庆安翻译的《文艺创作心理研究》,范
景中、
杨思梁、
徐一维等人翻译的
E·H·贡布里希的系列着作
《秩序感》

《艺术与错觉》

《图
像与眼睛》,周彦翻译的
E·H·贡布里希的关于绘画再现的心理研究《艺术与幻觉》,潘智彪翻
译的《实验审美心理学》,陶东风等翻译的《创造的世界———艺术心理学》,周新、王燕春翻
译的
《美术心理学》
等。
论着主要有:
庄志民的
《审美心理的奥秘》

鲁枢元的
《创作心理研究》

钱谷融、鲁枢元的《文学心理学教程》,陆一帆的《文艺心理学》等

⑥ 求助,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导师情况

导师情况/出题老师
张志忠教授,先后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分别获文学士学位(1982)和文学硕士学位(1984),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多年,2002年8月调转到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研究和评论近20年,是国内有影响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专家和知名评论家。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之比较研究和90年代以来文学新潮及作家作品研究方面,做出了相当的成绩。出版《莫言论》、《中国当代文学艺术主潮》、《迷茫的跋涉者--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心态录》、《1993:世纪末的喧哗》、《90年代的文学地图》、《当代长篇小说论略》等论着11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新华文摘》等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近200篇,曾获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庄重文文学奖”,总政治部颁发“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中国文联主办“2000年度文艺评奖”,四次获解放军三总部颁发“全军优秀教学成果奖”,两次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颁发“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重要奖项,并且因教学成果突出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
张桃洲教授,2000年12月在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3年7月进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7月出站留校任教至今。 教学工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20世纪中国新诗
研究领域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20世纪中国新诗;中国现代思想文化
在研课题 1.《20世纪新诗格律问题研究》,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2.《当代北京新诗的历史研究》,2007年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
科研成果 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着1部。
着译目录 《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新诗话语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获奖荣誉 1.2006年12月,《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新诗话语研究》(专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发奖单位:北京市委市政府; 2.2006年9月,《话语的新诗观——对一种研究范式的探索》(论文,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获首都师范大学学报首届优秀论文一等奖;发奖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主要兼职 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研究员

⑦ 谁有《大众文化教程》PDF的,写论文要用,谢谢!

陶东风主编的这本《大众文化教程(修订版)》对大众文化作了详细的介绍。具体内容包括:大众、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几种主要研究范式;影视文化;流行小说;流行音乐;网络文化;广告文化;视觉文化等。本书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http://auction1.paipai.com/
大众文化教程 陶东风

⑧ 关于文学理论的PPT 有没有呢

文学理论
一、文学理论课程的性质
又称文学概论,是中文专业的主干基础课
二、学习文学理论的目的
1、掌握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念
2、培养理论思维能力
伽达默尔:人类最高的幸福在于“纯理论”。
叶朗认为:
一个当代大学生,就他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来说,不能只有具体学科的知识,如物理学的知识,经济学的知识,法律学的知识,等等,而且还应该有纯理论的兴趣和知识,其中包括哲学的兴趣和知识,也包括美学的兴趣和知识。一个当代大学生如果缺乏这种纯理论的兴趣和纯理论的知识,那么他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是不完整的,是有重大缺陷的,因为他只有实际生活的知识,而缺乏人生的智慧。
3、提高文学创作、欣赏和批评的能力
下面两联诗,那联最好?
重帘不卷留香久,
古砚微凹聚墨多。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三、教学安排与学习要求
1、教学安排
2、学习要求
1)明确概念,领会原理
2)理论联系实际
3)适当阅读几本文学理论名着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原诗》、
《艺概》、《人间词话》、《美学散步》
《诗论》、《文艺对话录》、《诗学》、《美学》、《判断力批判》

绪论
一、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文 文学理论
艺 文学批评
学 文学史
2、什么是文学理论的几种观点
1)文学理论就是文学理论史(陶东风教材)
2)文学理论就是文学批评理论
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
王一川的《文学理论》
3)文学理论就是文化理论
卡勒的《文学理论》
南帆的《文学理论新编》
2、文学理论的学科品格
1)科学性
2)开放性
3)实践性
4)中介性
文学现象—文学理论—原发性理论
文学现象—儒家文论—儒学思想
二、文学理论的边界(范围、界域)
1、一般说,文学理论研究包括三个方面
1)专门研究文学的某个问题,如叙事学
2)与其他学科联姻的文学理论研究,如
文学哲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文体学
文学语言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文化学 文学人类学
3)把文学本体当作研究的对象和中心,研究文学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民族、人性、心理的关系,研究文学的性质、特征、价值、形式、发生与发展等,回答文学是什么的问题,如《文学原理》。
2、关于文学理论边界的争论
一派主张扩容,即把“街心花园”等文化现象纳入到文学研究中去,陶东风、金元浦可为代表。原因: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模糊了。
另一派主张守界,固守文学的基本界域,反对把“街心花园”一类文化现象纳入到文学研究中去,童庆炳、朱立元可为代表。原因是:“街心花园”之类是物质的审美, 不是理性精神的审美
我们认为:文学理论的边界是移动的,因为文学理论要向风景无限的文学和人生体验开放。所以,文学理论没有固定的围栏。
但是,文学理论的边界又不是漫无边际的,文学理论是一种“作为人生体验的语言表达的文学的自由思考”,它有一个伸缩自如的人生围栏。
三、中西文学理论比较
(一)表现与再现
西方文学观念重摹仿、再现,中国古代文学观念重表现、抒情
西方:古希腊的“摹仿说”—文艺复兴时期的“镜子说”—批判现实主义的“再现自然与生活”;
中国:诗言志—诗缘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神韵说(王世祯)、性灵说(公安三袁)
(二)教化与审美
中国文论重教化,西方文论重审美
中国:孔子的“兴观群怨”—《毛诗序》—刘勰、韩愈的“文以明道”、“文以载道……强调文学的功利主义价值观;
西方:亚里斯多德—伊壁鸠鲁派—贺拉斯—康德、黑格尔—王尔德……主张文学的审美无功利性。

(三)思辨与感悟
西方文论偏于理论形态,具有分析性、系统性;中国文论偏于经验形态,是感悟式、印象式
中西文论差异的原因:
1、哲学基础不同:
西方哲学:主客二分(实体、二元、超验)
中国哲学:天人合一
2、知识论背景不同
3、文学实践基础不同

关于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
1、哲学方法
2、逻辑方法
3、具体学科的方法,如心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伦理学方法等
第一章 文学属性
一、文学观念的嬗变
(一)文学的含义
1、文学的原初含义:文章与博学
“文学”一词最初出现于《论语.先进》,被列为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一:“文学,子由、子夏。”
《荀子》: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凡有文采的语言作品和显示渊博学识的作品,均可称为文学。
章炳麟:文学者,以有文字着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2、文学的狭义: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
(梁) 肖子显《南齐书.文学传序》:“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莫不禀以生灵,迁于爱嗜。”
南朝宋文帝建立四学:儒学、玄学、史学、文学。把文学从广义大家庭中分离出来,确立了文学自身的地位。
(二)文学观念的嬗变
美国艾布拉姆斯的 世界
文学“四因素”说 |
作品
/ \
艺术家 欣赏者

1、摹仿说(世界与作品的关系)
1)观点:文学是对现实的摹仿,以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为代表
2)中国的“感物说”与此类似。
《易.系辞》:观物取象
刘勰: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荆浩:度物色而取其真
叶燮: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3)摹仿说的特点、长处与不足
A、在文艺是什么问题上,主张文艺是对现实的摹仿;
B、在文学创作问题上,认为文学的成功取决于作家的理性力量;
C、在作品上,坚持思想内容决定语言形式;
D、在读者上,强调阅读要理解作家原意;
E、在文学理论问题框架中,强调社会现实成为观注的焦点。 该说强调了文学与生活的联系,忽视了文学对情感的表现
2、表现说(作品与作家的关系)
1)观点:文学是主体情感的表现,西方以华兹华斯等为代表
2)表现说的特点、长处和不足
A、在文学是什么问题上,强调文学表现自我情感;
B、在文学创作问题上,认为文学的成功来自作家的情感、想象力和天才
C、在作品问D 、在读者问题上,阅读要全力理解原意;
E、在文学理论框架中,作家的主体能力(情感、想象力、天才)成为关注的焦点。
该说过分重视文学对情感的表现,切断了文学对生活的联系。
3、实用说(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1)观点:认为文学的功能是愉悦和教育,中国古代的“教化”说,西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可为代表。
题上,强调情感具有决定地位

2)实用说的特点、长处与不足
A、在文学是什么上,主张文学的根本在于服务现实的功利需要;
B、在创作问题上,文学的成功取决于作家的现实关怀
C、在作品上,坚持现实功利性、内容决定形式
D、在读者问题上,强调读者要要全力实现原意
E、在文学理论框架中,现实需要成为关注的焦点。
实用说突出文学的现实关怀,但片面突出教育因素,抑制甚至扼杀了文学的快乐因素。
4、客观说(作品与形式的关系)
1)观点:认为作品一旦完成就具有客观性质和独立的“身份”,和生活、作家没有联系,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新批评可为代表
2)客观说的特点、长处与不足
A、在文学是什么上,认为文学的本体在语言形式;
B、在文学创作C、在文学作品问题上,坚持语言决定意义,形式决定内容;
D、在读者问题上,阅读是读者的自主创造活动,不要全力理解作品的原意。
E、在文学理论问题框架中,文学文本形式成为关注的焦点。
客观说强调文本的自足性,轻视文学的思想内容,排斥文学与生活的联系。
上,文学的成功取决于作家的语言力量;
二、文学的文化属性
(一)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
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学派的雷蒙.威廉斯和理乍得.霍加特分别于20世纪50年代出版了《文化和社会》、《文字能力的用途》,霍加特还创建了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后被称为“伯明翰学派”,他们非常重视文学的文化性,对当代文学的文化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世界许多文学理论和批评流派都很关注文学的文化属性,如解构主义、符号学、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历史主义等。
1、文化的含义
文化一词 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ruye,原义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指对人的品德与能力的培养。 在中国源自《易经》,为文治教化之义,汉代刘向《说苑》:“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泰勒的定义和梁漱溟的定义,见书P28
文化的广义:指人类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称。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
杰姆逊认为,文化有三个起码的含义:一指个性的形成,个人的培养;二指文明化了的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三指日常生活中的吟诗、绘画、看戏、看电影之类。
2、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
1)我国古代,文学隶属于一般文化。文学与政治、宗教祭祀、道德教化活动融为一体。《汉书.武帝记》:“选豪俊,讲文学。”《论语》:“文学,子由,子夏。”所以在汉以前泛指一般的文章博学或文献经典。
2)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一种符号的精神文化。
3)威廉斯认为,西方“文学”(literature)一词的最初用法表示“读写能力”,到18世纪才越出“读写能力”意义,表示富有审美特性的想象性作品。
4)(美)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文学就是一个特定的社会认为是文学的任何作品,也就是由文化来裁决,认为可以算作文学作品的任何文本。”

阅读全文

与陶东风的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强直性脊柱炎什么方法最治疗最好 浏览:896
建模仿真常用方法 浏览:883
帮我找个简单的叠穿方法 浏览:737
课程思政是教学方法还是手段 浏览:734
花卷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877
安全带与手机的连接方法 浏览:345
汽车空调膨胀阀检测和维修方法 浏览:810
儿童食用酸枣仁的方法 浏览:630
用阿胶块如何使用制作方法 浏览:15
退烧药的使用方法 浏览:500
怎样矫正儿童驼背锻炼方法 浏览:966
在线烟气检测方法 浏览:420
热宝宝使用方法 浏览:289
教学方法的简介 浏览:298
电脑账号解决方法 浏览:459
权值初始值有哪些设置方法 浏览:496
有没有什么好的祛疤方法 浏览:140
奔小康的技巧和方法 浏览:934
小龟王摩托车漏汽油解决方法 浏览:928
加工尺寸检测器具使用方法 浏览: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