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巴顿如何组建和拉练装甲部队
巴顿兴致勃勃地来到本宁堡,可是出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一幅令人沮丧的景象。这里有300多辆严重锈蚀的旧坦克,2000多辆残破不堪的各种车辆,还有就是几千名没有任何军事素质的新兵。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巴顿把人员和装备组合起来,编成3个旅,形成了坦克师的完整建制。现在剩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训练那些新兵了。不久,在斯科特少将主持的军事会议上,巴顿在本宁堡的尴尬处境发生了一次戏剧性的变化。在这次会议上,巴顿用简短有力的语言向众人表达了他建设装甲部队的信心。巴顿的发言在与会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次会后,巴顿的发言成为众人议论的一个热点。不久,新闻界也被巴顿吸引了,当报纸上刊登出巴顿的讲话时,勇敢机智变成了赤胆铁心,并且成了伴随巴顿终生的一个绰号。
陆军部长史汀生当场宣读了任命巴顿为第二装甲师师长,晋升为少将的命令。这时候,美国已加快了战争准备的步伐。
② 巴顿将军采取什么措施使散漫,打败仗的美军变成最具战斗力的军队
巴顿将军采取(整顿军纪,激励部下)的措施,使散漫、打败仗的美军变成最具战斗力的军队。
巴顿一上任就整顿军纪,命令伙房必须准时开饭,官兵必须服饰整齐。还制订了极严格的训练计划。 经过雷厉风行的整顿,巴顿部下的官兵们,一扫悲观畏战的情绪,成为一支纪律严明、斗志昂扬、骁勇善战的铁军。
另外,有军事学者指出:作为统帅人物,巴顿将军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他自己的尚武精神去激励部下,用他的个性去影响部下在战场上奋勇向前!
③ 巴顿为了锻炼自己不胆怯是如何做的
骑术练习和比赛,他总是挑最难越过的障碍和最高的跨栏;在西点军校的最后一年里,有几次狙击训练,他突然站起来把头伸进火线区之内,为这件事父亲责备了他,他却满不在乎地说:“我只是想看看我会多么害怕,我想锻炼自己,使自己不胆怯。”
④ 巴顿为什么被称“土匪将军”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往往英雄都是在乱世中出现的。乱世出英雄,英雄却不一定爱乱世。但有这么一个英雄却是为战斗而生,他就很喜欢乱世,甚至达到了一离开战斗就活不了的那种程度。他就是被称为铁血军魂的“土匪将军”巴顿上将。
巴顿
巴顿总是容易说错话,后来进入和平时期,他就四处给人演讲。他把苏联当作潜在的对手,别人都是讲的和平,他对别人讲随时都有可能发动战争,我们还有更厉害的对手,矛头直指苏联。所以很多人也讨厌他。
后来,巴顿就死于一场离奇的车祸,所以很多身边的人怀疑他是被谋杀了,不是什么敌人,而是内部的人。
战争是门艺术,这并不是由固定公式推出的受感情支配的解释。
⑤ 巴顿在大刀阔斧进行战备训练时得到了什么通知
1938年初,巴顿奉命到赖利堡骑兵学校任教。几个月后,身体完全康复,精神又振作起来了。巴顿以军人特有的嗅觉,敏锐地感到不久将爆发新的世界大战。1938年7月1日,巴顿正式接替了理查森上校的职务。他以自己特有的全新方法训练军队,确切地说,巴顿已经在认真地备战了。
一到克拉克堡,巴顿就大刀阔斧地进行军事改革,不是根据操典上的规定,而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战备训练。当时,西班牙内战已经达到高潮,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坦克和一系列新的战争手段在战争中显示了强大的威力。对此,美国陆军中一些老朽的将军视而不见,巴顿则作出了敏锐的反应。巴顿在克拉克堡加紧研究德国新一代将军的着作,并开始进行沙盘演习。巴顿把从各种军事杂志上收集到的德军战例重现于沙盘上,以备应付战争的需要。
这对巴顿来说不啻一个晴空霹雳。当国际局势急剧恶化、战争阴云密布之际,他却要离开战斗部队,回到一个社交场上去。
⑥ 巴顿为什么是第一号剑术专家
参加奥林匹克运动比赛后,巴顿希望在击剑方面完善自己,他向当时在斯德哥尔摩遇到的每一位击剑手请教。在回国途中,巴顿专门绕道去了法国,并前往索米尔骑兵学校,拜会了该校副校长、欧洲职业剑术冠军克莱里先生。在索米尔骑兵学校,巴顿聆听了这位着名剑术大师的讲课,并当面求教剑术和授课方法等问题。毫无疑问,巴顿的剑法得到了提高,但更有价值的是他吸取了欧洲刀剑类比赛职业冠军克莱里的教学方法。工夫不负有心人,巴顿首先以其对改进骑兵马刀的卓越见地在美国军界崭露头角。相比之下,法国骑兵具有更高的效用,因为刺杀能够更快捷地贴近敌人,更有效地实施进攻行动。巴顿自费来到索米尔,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巴顿与法国剑术大师克莱里交上了朋友,他们共同切磋技艺,讨论骑兵的训练方法和军刀使用的各种问题。此行使巴顿的剑术理论和技艺进一步趋于精湛和完善。巴顿为战争而生,他天性好战,视战争为生命,但自从美西战争结束以后,美国一直处于和平时期,与周边国家相安无事,这使他心灰意冷,大有怀才不遇之感。
⑦ 巴顿如何成为战神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12月,日本突袭美国的珍珠港。美国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2年7月,巴顿终于被马歇尔召到了华盛顿。
“巴顿,今年内,我们必须对轴心国采取攻势,代号为‘火炬’。此次战役非常重要,我决定把美军的主要指挥权交给你。”马歇尔说。
当时,火炬行动还只是一个十分粗糙的设想。巴顿只知道,他将指挥一支美国特遣部队,成为率领美军参战的第一位美国将军。
巴顿的工作效率极高。办公室成立的当晚,他便拟定了一份计划。
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指挥“火炬”行动的盟军总司令,但他对这一战役信心不足。这时,巴顿找到了艾森豪威尔。两人讨论了战役实施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巴顿的自信和豪情深深地感染了艾森豪威尔,也坚定了他的信心。
“火炬”计划很快成型。巴顿与海军少将休伊特合作,指挥西线特遣部队,由美国本土出发,横渡大西洋,在北非的卡萨布兰卡登陆。
休伊特的个性同巴顿截然相反:休伊特温文尔雅,办事特别小心,甚至有些迟钝;巴顿则火气旺盛,容易发怒,情绪变化大。休伊特不紧不慢地向巴顿分析了此次行动的利弊。
巴顿对休伊特慢条斯理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的模样十分反感,同时,他手下的参谋又不停地插话,强调远征的不利因素,更使巴顿怒不可遏。
巴顿一向是蔑视蔑视:小看。困难的。他从来都是过低估计其他军种完成任务所面临的困难的。这一次,他把海军的正当担忧当成了胆小和怯(qiè)懦,因而也渐渐地失去了耐心。
终于,他心中的怒火爆发了,嘴里喷出一连串不堪入耳不堪入耳:多用于不好的方面。的语言:“你们这些胆小鬼!去你妈的!……”
海军的将士们目瞪口呆,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纷纷逃离会场。
休伊特将军受此辱骂,也感觉怒气难消。他对马歇尔将军说:“要么陆军撤换巴顿,要么海军退出这次战役。”
巴顿的坏脾气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再一次差点葬送了自己的前程。马歇尔将军一个也不想放弃。于是,他向休伊特保证,巴顿的脾气有助于战役的胜利,绝不会影响军事行动。休伊特将军顾全大局,接受了马歇尔将军的劝说,勉强同意与巴顿继续合作。
这时,“火炬”计划也进入了最后阶段。乔治·巴顿这次出征的心情,与其说是充满信心,还不如说是破釜沉舟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还给自己深爱的妻子写了遗嘱。
1942年10月23日,巴顿登上了“奥古斯塔号”旗舰,开始了远征北非的艰难历程。护航舰队浩浩荡荡,一派胜利在望的景象。
巴顿站在旗舰的甲板上,望着远处,心情沉重。
突然海上刮起了西北风,风势越来越猛,波浪惊人,似乎想把船只打翻。这时,离规定的登陆时间只有两天了。巴顿紧张地思考着,考虑着方方面面的问题,想着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
11月8日,大海平静如初,他们离目标越来越近了。
巴顿的心情兴奋得难以用言语描述,上帝没有抛弃他。望远镜里,卡萨布兰卡的街景清晰可见。但是,由于不能实施和平登陆计划,巴顿只有靠自身的努力强攻卡萨布兰卡美国西线特遣部队的战斗打响了。登陆是在凌晨进行的,为减少危险,所有的船只都熄了火。上岸后,由于缺少实战经验,士兵们乱作一团。为了避免登陆失败,士兵们个个英勇奋战,伤亡在不断地增大。
黎明时分,各个部队才逐渐恢复了秩序,开始按原计划行动。情况似乎在一步步好转。
11月9日早晨,巴顿换上了一身漂亮的军装,精神抖擞抖擞:振作。地站在海滩上。他一边指挥,一边亲自动手推船。干了18个小时的活儿后,他累得浑身都湿透了。
他的话语粗野而又坚定,神情自若,美国士兵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身先士卒的作风又一次发挥了巨大作用。奇迹出现了,经过巴顿一天的指挥,西线官兵精神振奋,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运上了岸,阵地变得有条不紊了。
在美国强大的攻击压力之下,法国军队投降了。巴顿成了摩洛哥的主宰。
1943年1月,同盟国在卡萨布兰卡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经过磋商磋商(cuō):反复商量;仔细讨论。,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达成一致,决定在进行完突尼斯之战后,在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实行突破战役。
然而,风云突变,“沙漠之狐”隆美尔将军来到了突尼斯,让盟军吃了一次损失惨重的败仗,突尼斯防线接近崩溃。
于是,艾森豪威尔决定让巴顿去突尼斯,接管军心涣散的第2集团军。巴顿要整顿它,提高其士气,并接受英国亚历山大将军的直接指挥。
当天,巴顿就飞往亚历山大将军的18集团军司令部所在的君士坦丁堡报到。巴顿给亚历山大将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个富有朝气的男子汉,两边胯下都有一把柄上镶有珍珠的手枪。他的气势咄咄逼人咄咄逼人(ō):形容气势凶凶,盛气凌人。,一提起德国鬼子,他就感情激动得难以自己,有时怒不可遏(è),有时声泪俱下。”
巴顿来到了第2集团军。这里的情况相当不妙。由于遭受重大失败的阴影久久不能抹去,官兵们精神萎靡(mí)不振,士气低落。
“为了胜利完成任务,一位军队指挥员应该做他必须做的一切事情。他应该投入80%的精力,来激发其部属的士气。”巴顿说过。他信心百倍,决心把第2集团军带入“战斗竞技状态”。
首先,他从整顿军纪入手。他规定,早饭必须在7点30分完毕,这很快就解决了参谋人员上班迟到、拖拉的现象。他又规定,每个军人必须戴钢盔,连护士和上厕所的士兵也不例外。
但是,总有一些官兵把巴顿的命令当儿戏。见此情况,巴顿便坐上吉普车,四下搜寻那些不戴钢盔的官兵。他让他们排好队,然后开始训话,“我不会容忍你们之中的任何一个兔崽子的。我给你们一个最后选择的机会——要么罚款25美元,要么送交军事法庭,记入档案。”于是,这些不守纪律的人伴随着恶毒的咒骂,被迫老老实实地如数拿出钱来。现在,这些士兵再也不会忘记他们的统帅——巴顿了。
一个星期过去了。巴顿认为这个军“部分恢复了纪律”,可以进行新的战斗了。巴顿的铁腕治军法又获得了成功。
此时,巴顿有了一位好助手——布莱德雷。从此,美军历史上出现了三人共同领导军队的佳话,他们各有分工。又互相协助:艾森豪威尔负责组织协调,布莱德雷负责战略思想的制定,巴顿负责执行,是战场上的斗士。盟军的胜利进程与这三位将军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月17日,巴顿率领第2集团军向两个目标发起进攻,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敌军发动的两次进攻都被他们打退了。
3月28日,第2集团军在巴顿的指挥下,又发动了盖塔尔战役。经过22天的激战,美军终于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迫使德军将其精锐的第2装甲师调离了防线,缓解了英国的蒙哥马利将军的正面压力。北非战场决战的时刻终于到了。
但是,就在这巨大荣誉就要到手之时,艾森豪威尔出人意料地来到了盖塔尔,把巴顿又调回去搞所谓的“赫斯基”计划了。就这样,巴顿离开了第2集团军的领导岗位,把即将到手的胜利果实拱手让给了自己的副手布莱德雷将军。
1943年4月中旬,第8号计划终于出台,确实由蒙哥马利领导的第8集团军攻占东面的锡拉库扎,由巴顿领导的第7集团军夺取西北角的巴勒莫,两军夹击墨西拿,歼灭轴心国的有生力量。
但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蒙哥马利却反对“赫斯基”第8号计划。于是,计划再度被修改,巴顿在巴勒莫登陆的计划被取消。亚历山大知道巴顿的脾气,他担心巴顿会有什么异常的反应。但出人意料的是,巴顿听完命令后,两个脚跟一碰,只讲了一句话:“将军,我服从命令”。虽然巴顿怒火中烧,但前几次的教训使他克制住了自己。他知道那样也没什么用。
1943年5月,盟军最高司令部参谋部最终确定了“赫斯基”战役实施计划。英国第8集团军在西西里岛正面登陆,美国第7集团军在南部海岸登陆,盟军空军在空中保障,三路并进,从而形成了对敌军的绝对优势。
这次,巴顿又和休伊特将军合作,他们乘坐新旗舰“蒙罗维亚号”前往西西里岛。7月9日晚,他们到达了西西里岛海岸。这儿风平浪静,巴顿梦寐以求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所有参战人员都集合在旗舰的甲板上,巴顿发表了简短的讲话:“诸位,现在是1943年7月9日午夜12时过1分,我荣幸地奉命指挥美国第7集团军。它是在午夜投入战斗,在天亮前接受战斗洗礼的第一个集团军。”
巴顿收到了海军赠送的一面美国第7集团军的新军旗。这是除海军将领外,获得此荣誉的第一人。面对此种情景,巴顿激动地流下了泪水。
10日凌晨2时45分,巴顿一声令下,西西里战役开始了。
西西里战役中最后一个争夺的焦点是墨西拿。8月,巴顿率第7集团军斗志昂扬地挺进墨西拿,希望能早日拿下这个港口城市。
德军第15装甲师驻守该地区,它也是希特勒亲自指定防守西西里最后一个港口——墨西拿的精锐之师。这个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士气饱满,并且能够利用有利的地形进行有力的反击。由于德军寸土必争,英美联军遇到了强有力的抵抗。
实施进攻后,美第7集团军损失惨重,巴顿的每个师均减员严重。另一方面,英军在蒙哥马利的率领下,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这让巴顿心里越发不舒服。
在他的心灵深处,蒙哥马利将军是美军精神上的竞争对手。巴顿还把墨西拿战斗看成是英美两国军队的重要竞赛。他想证明,美国的军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而他是一个伟大的军人。
虽然巴顿曾彻夜不眠地考虑扭转战局的方案,但至今仍然没有找到圆满解决的办法,在德军装甲师的防线面前,美军仍然一筹莫展。
时间过去,战局并未好转,敌人按预定方案边打边退。第1师似乎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这时,一向不服输的巴顿又使上了他的牛劲,他决心再冒一次险。
1943年8月6日,巴顿把自己的战时指挥所移到海边的一片橄榄树林中。这儿在敌军炮火的射程之内,炮弹不时在山谷中爆炸,弹片呼啸着飞过树林。
巴顿把一个营改编成一支小型的水陆两栖部队,冒险登陆。此招获得成功,德军不得不迅速后撤,巴顿喜出望外。
紧接着,巴顿又把布莱德雷叫到树林里,研究起第二次水陆两栖围歼敌人的行动来。计划很快就形成了,目标是在布罗洛强行登陆,从而使盟军可沿海岸水陆齐进,冲向墨西拿。
如巴顿所愿,两栖登陆战役终于如期进行。但巴顿的确是在冒险,因为步兵的支援离指定位置还很远。
幸运的是,援军终于在紧急关头赶到。巴顿知道这个消息后,长舒了一口气,兴奋得整整一夜没有合眼。对于美军,对于他本人来说,这场战斗关系实在重大。
1944年6月6日,英美军队开始向法国诺曼底海滩进攻。开辟第二战场的战役——诺曼底登陆战役终于打响了。德国很快展开了反攻。在诺曼底一带,交战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厮杀,打得难分高下。
此时,巴顿还呆在远离战场的英国中部,根本嗅不到一丝硝烟味。巴顿担心,这场战争他是没有份了。
巴顿担心自己已不适应战争了。为了让自己进入正常的战斗状态,巴顿开始在流动指挥车中睡觉;他还经常挎着枪,做出一副临战的模样。
战役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计划,这令艾森豪威尔也感到非常不满。这时,他想到了美军的头号猛将巴顿,并决定尽快起用他,以打破现在的僵局。
艾森豪威尔之所以前些日子让巴顿留在英国,是有其自己的考虑的:一来,在战役中,巴顿的任务不是抢占滩头阵地,而是向内陆扩大战果;二来,让他实施“坚韧”诱骗计划,分散德国军队的注意力。
1944年7月2日,巴顿接到了前往法国的通知。6日,巴顿飞往诺曼底,见到了布莱德雷。但巴顿感到,布莱德雷似乎没有很快使用第3集团军的意思。此时的巴顿仍然只能坐在冷板凳上,心急火燎心急火燎: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地关注着战局的发展。
布莱德雷的攻势进展缓慢。于是,他决定取消这一攻势,代之以一个更大胆、更坚定的计划——“眼镜蛇”作战计划。
布莱德雷找来了心情沮丧的巴顿,让他尽快集结第三集团军,投入战斗。该计划所要实现的战役目标是:打开进入布列塔尼半岛的大门。
在仔细研究了这一计划的内容之后,巴顿发现,这个计划和他的想法不谋而合——强调使用装甲部队,沿公路网纵向进攻通过狭窄的走廊实施突破。而在来诺曼底之前,巴顿曾经制定过一个同眼镜蛇计划大同小异的计划,但当时没有被采纳。
巴顿的参谋们知道后,多数人认为布莱德雷偷了巴顿的好想法和好计划,所以感到愤愤不平。结果,第三集团军的新闻发布官竟然自作主张,把“眼镜蛇”计划告诉了记者,并暗示该计划最早出自巴顿。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向来温和的布莱德雷气得暴跳如雷。他以为这是巴顿指使干的,所以迁怒于他,采取了一种“既用又不用”的策略来对付巴顿。所以,虽然巴顿领导着一个庞大的机构,但实际上有名无实,被排除在真正的核心指挥机构之外。巴顿可受不了这种欺负,他一生中最难熬的日子就是这段时间。第3集团军的司令部里,时常传来巴顿的骂娘声。7月25日,“眼镜蛇”作战行动正式开始。诺曼底成了一片火海,战斗进行得非常顺利。到7月27日,“眼镜蛇”作战计划的目标已全部实现。
7月28日,布莱德雷下令巴顿以第一集团军副司令的身分,督促第八军扩大战果。他同时强调,在第三集团军正式投入战争以前,巴顿还不能负责指挥第八军。
巴顿对其中的意图了如指掌:布莱德雷利用他求战心切的心理,榨取他的油水。既要他卖力地干,又要严格限制他的影响。
但只要能参加战斗,巴顿便不管这其中的得失。他毫不在意自己近乎降级使用的安排。巴顿赶到了第八军司令部,虽然监督单独的一个军同指挥一个集团军相关甚远,但巴顿仍然感到很知足。他重新部署了兵力,把原来用作预备队的第4、第6装甲师调上来担任前锋。7月29日。两个装甲师快速出击,战斗进展之快,令人不可思议。
巴顿没有在自己创造的奇迹面前缩手缩脚,相反,他命令部队继续向南进攻,占领河流和渡口。1944年7月31日,两个装甲师顺利完成任务,并夺取了塞纳河上的两个水坝,防止德国毁坝放水。至此,布列塔尼门户洞开,注定要被盟军占领。
同时,经过这一系列战斗后,布莱德雷和巴顿之间的隔阂也消除了。在巴顿的一生中,只有这一次他的理智战胜了火暴的脾气,牢牢地控制了自己的感情,用坦荡的胸怀化解了布莱德雷的疑虑。
就在人们以为胜利为期不远时,德军在阿登发动了猛烈的反攻。希特勒想在这里再创造一个奇迹,以挽救失去的优势。
为了此次反攻,希特勒集中了25个师的兵力。同正面作战的盟军相比,它有较大的优势。而且盟军的疏忽,使希特勒有机可乘。阿登地区兵力薄弱,盟军最高司令部和各前线指挥员都不加重视。所以,德军在反攻之初,轻易突破盟军阵地,布莱德雷的部队已被德军分割成两部分。
这次反攻安排得非常周密,但希特勒独独没有考虑到巴顿。12月18日下午,布莱德雷召集巴顿去他的司令部开紧急会议。
此时,德军已经在阿登山区突破了一个巨大的缺口,美军整个防线面临垮掉的危险。
不用多说,巴顿已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他必须停止自己的进攻,帮助布莱德雷度过此次危机。于是,他当即表示抽调3个师支援。
12月19日,艾森豪威尔在高级军事会议上决定:为解除阿登危机,盟军最少应以6个师的兵力向德军发动强有力的反击,巴顿担任这一行动的总指挥。
“巴顿,你什么时候可以行动?”艾森豪威尔问道。
这是巴顿一生中最受赏识和最光荣的时刻,他肩负起了拯救危难中的美军的责任。他满脸坚毅,斩钉截铁地回答:“12月22日!只要三个师!”
会场上出现了骚动,有兴奋的,也有怀疑的。艾森豪威尔提醒他:“巴顿,别胡闹,这儿不是开玩笑的地方。”
“我没有胡闹,艾森豪威尔!请你相信我,我已经做好一切必要的安排。”巴顿信心十足地说。
鉴于巴顿的兵力不足,艾森豪威尔当即决定抽调第101空降师给第3集团军。
会后,艾森豪威尔亲自把巴顿送出大门。艾森豪威尔最近刚被提升为上将,“真有意思,巴顿,我的肩上每加一颗星,就要遇上敌人的一次进攻。”
“当你每一次遇到进攻时,”巴顿目光炯炯地看着艾森豪威尔,“我就会出现在你面前。”
巴顿以惊人的才干,在三天时间里,把第3集团军的作战方向来了个大转变,并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
由于第3集团军的英勇作战,到1945年1月中旬,战局重新趋于明朗。同时,斯大林指挥苏联军队在东线提前发起了冬季攻势,德军两面受敌,无力回天。1月29日,巴顿召开招待会,宣布阿登战役胜利结束。
德军离最后失败的日子已不远了。在西线,德军还剩下66个师的残兵败卒。但在希特勒的鼓动下,德军仍准备凭借莱茵河天险同盟军背水一战。
此时,艾森豪威尔采取了所谓“莱茵河作战计划”。这是照顾英国蒙哥马利将军的一个计划,自然引起了布莱德雷和巴顿的强烈不满。巴顿决定抗命不从,他对部下说:“让我们袖手旁观,等待战争的结束,这多么愚蠢而不光彩。我们决不会干这种傻事。”
1945年2月6日,艾佛尔战役打响。3月1日,巴顿攻下了特里尔城。这时,巴顿和蒙哥马利开始了一场究竟“谁先渡过莱茵河”的激烈较量。为了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渡过莱茵河,巴顿马不停蹄马不停蹄:比喻一刻也不停留,一直前进。,以风卷残云之势夺取了科布伦茨。这时,他同蒙哥马利一样都来到了莱茵河边。
其实,蒙哥马利早就强攻到了莱茵河边。由于过分谨慎,他精心制订了一个“劫掠”计划,准备在3月24日正式发起进攻。
但根据情报判断,巴顿知道德军马上就要土崩瓦解,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了。于是,就在3月22日晚11时,不等艾森豪威尔批准,巴顿就下达了渡河命令。
德军的抵抗极其弱。到24日晚,整个第12军都过了河。巴顿得意洋洋地对布莱德雷说:“我要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第3集团军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渡过了莱茵河。”比蒙哥马利早24小时渡过莱茵河,是巴顿军事生涯最辉煌的时刻。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5月8日,德国正式宣告战败投降。5月10日,巴顿发出了停止战斗的第98号命令。
⑧ 巴顿为什么被誉为“血胆将军”
他满口脏话,“匪气十足”,却是组建美国装甲部队的核心人物,二战时向前推进1000多英里,解放1.3万座城镇,歼灭144.4万德军。
没有他,二战期的美军不可能威猛犀利。“匪气将军”巴顿凭借什么样的领导力征服下属、横扫敌军?
在1917年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已接近尾声,一个年轻的美军官看到了1种前所未有的新武器坦克在战场中的威力,
3身先赢崇拜
每次作战的时候,巴顿总是驾驶着坦克一马当先地冲在最前方,这充分体现了巴顿的指挥风格。
他总是以无可匹敌的勇气冲在最前沿,激励着士兵爆发全部的斗志奋战向前。
巴顿说道:“如果士兵们知道,将军也同他们一样有被子弹击中的风险,那么他们就会从心眼里敬重将军,愿意听从他的命令!”我觉得这句话值得每一个人警醒和反思。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任正非的演讲集,如果你翻上几篇任正非的文章,会发现任正非总是会引用一些毛主席的语句。
听说很多老一代的企业家都熟读毛主席着作,看共产党的故事,也像当年的抗战者一样过着质朴的生活。
像任正非这样一个超级总裁、商业教父居然没有自己的专车,更没有配备司机。
不过新一代的管理者完全不是这样,只要给他一个最低的领导职位,他也能像谋圣张良一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处。
下属任意调遣,决策随时更改。伟大的创业者用1间小屋、1台电话、1台电脑创建了一个商业帝国,而这些管理者同样只需要1间小屋、1台电话、1台电脑来指挥自己的兵马。
但是我总认为,巴顿的话是正确的,只有身先士卒才能赢得下属的敬重,当下属对你饱含尊敬甚至崇拜的时候,你能想想绩效会达到什么高度吗?
4荣誉勋章
每当士兵有任何功绩的时候,乔治·巴顿总是会进行表彰,他鼓励将士主要采取两种方式。
一是授奖授勋,为英雄颁发奖章或提升军衔;二是发布新闻或战报,对英雄人物进行大力宣传和表扬。
巴顿认为士兵拼死作战有两大因素:对指挥官的英雄崇拜和荣誉感。你想要获得士兵的崇拜就必须身先士卒,展现出非凡的勇气、智慧和胆略。
至于荣誉,应当毫不吝啬地奖赏,让士兵享受到荣誉的光芒,就如同拿破伦曾经说过“只要有足够多的勋章,我能够征服世界。”
当一代神将韩信投奔刘邦之后,刘邦问他为何抛弃项羽,韩信说道:“项羽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当将士有功劳时,他却死死地握住印章。
由于项羽不肯将荣誉封赏给下属,导致了韩信的离开,而韩信的离开最终帮助刘邦夺得了天下。
如果当年项羽大方一些,在韩信的辅助之下,天下哪里轮得到刘邦!
古往今来任何一支强大的军队都离不开荣誉勋章,当成吉思汗加冕为“汗”的仪式结束后,成吉思汗便大封功臣。
他每封一人,都要充分赞扬和肯定一番受封人的功绩和贡献,各位功臣都被一种上进心和荣誉感激励着。
你们的企业是否给予了优秀员工足够的荣誉勋章呢?
5超级口才
乔治·巴顿有着非凡的口才,他总是利用一切时间通过演说来鼓舞士气,而且讲话从不打稿,一讲就是几个小时。
他声音高亢、语言粗俗,如同打架一般的高声让人感觉刺耳,粗俗的言论让人感觉难堪,但对激励士气有着很好的效果。
巴顿的口才是无与伦比的,而口才的作用也非同凡响。很多人都能够长篇大论,但重要的是讲话的语气、态度和内容!
这个世界有口才的人有很多,但是要成为像巴顿这样的超级演说家很少!
远见、实践、训练、关心、崇拜、荣誉、口才,这些都是巴顿身上的优点,作为一名管理者,大家可以进行对照,看看自己做到了几条。
巴顿是二战时期最大战绩的将军之一,这样一个传奇绝对值得我们学习。
1945年12月21日18点左右,美国陆军上将小乔治·史密斯·巴顿因肺水肿和心衰竭在睡梦中去世,享年60岁。
按照他“与我的人埋在一起”的遗愿,巴顿将军被葬在卢森堡哈姆区的卢森堡美军公墓和纪念馆,与第3集团军的其他阵亡将士们永远待在了一起。
⑨ 血胆将军巴顿是怎样的
乔治·巴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着名的美国军事统帅,美国陆军四星上将。巴顿作战勇猛顽强,战略上重视坦克作用,强调快速进攻,有“热血铁胆”、“血胆老将”之称。巴顿不仅是将军也是文人,是一个具有政治、军事、哲学头脑的人,更是一个具个性和血性的人。这一切都使他成为第二世界大战中一颗耀眼的军事明星。
巴顿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南部,他的父亲乔治·史密斯·巴顿是一名地方检察官,曾担任加利福尼亚州圣马力诺的首任市长,生活比较富裕。巴顿的外公威尔逊是位大地主,同时也是加利福尼亚州最大的葡萄酒和白兰地酒制造商。
巴顿父亲的一位朋友约翰·史格顿·莫斯比是美利坚联盟国中的骑兵英雄及游击战领导人,经常给巴顿讲述南北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巴顿崇拜联盟国将领杰克逊将军,家族的多位成员都曾在杰克逊麾下任职。这些人作战勇敢、指挥有方、充满自信、战绩赫赫,成为巴顿效法的楷模。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巴顿组建了美国第一支坦克部队,他因此获得“美国第一坦克兵”的美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参战之后,巴顿1942年任第一装甲军军长,同年8月率部渡大西洋登陆北非,占领法属摩洛哥。同年11月受命担任北非远征军西部特遣部队司令。
1943年,巴顿带领美军与英国将军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国军队肃清了北非德军,之后任美第2军军长,并晋升为中将、第一军团司令。同年夏天,巴顿指挥美第7集团军参加西西里岛登陆战役。第二年,巴顿在英国就任美国第3集团军司令,并作为第二梯队参加诺曼底登陆,他率部投入战斗,突入布列塔尼半岛和法国中部。之后协同盟军其他部队在法莱斯战役中重创德军,并向洛林方向追击逃敌。
阿登战役中,巴顿奉命率部驰援被围困在巴斯托涅的美军,击退德军进攻。1945年3~5月率军突破齐格菲防线,强渡莱茵河,突入德国腹地,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西部,进抵捷奥边境。9个月间,歼敌140万,解放大小城镇1.3万座,且相对伤亡最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顿擢升四星上将,德国投降后任巴伐利亚军事长官。1945年12月9日,巴顿于打猎途中遭遇车祸受伤,12月21日,一代战神殁于德国海德堡。
巴顿将军在军事领域的战术是全方位的,其中不乏智慧和深思熟虑的结晶,“巴顿剑”的成功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美国是一个善于使斧的国家,早期的骑兵更习惯挥舞马刀砍杀。训练时,骑兵们乘坐在马背上,像使用球棒一样疯狂地舞动手里的骑兵弯刀。年轻的巴顿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并有了一些创造性的想法。
那时的巴顿曾经在第5届奥运会获得过击剑的第3名,号称“军中第一击剑高手”。在参加完奥运会后,巴顿到法国索米尔军事学校学习击剑课。在那里,他发现法国骑兵使用马刀的方法远远超过美国骑兵,原因很简单:法国人是用刀尖去刺杀,而美国人则是用刀刃去砍杀。与砍杀相比,刺杀能更快地接近敌人,作战效率更高。
怀揣改进骑兵军刀的想法,巴顿主动申请调到了弗吉尼亚的迈尔堡。这是一个骑兵驻地,血气方刚的巴顿决定大干一番,改进骑兵军刀就成了他第一块“敲门砖”。
巴顿把“以法国式的直剑取代美军盛行的弯刀”的想法明白无误地写在文章里,把文章投到了颇有影响力的《陆海军杂志》。果然,1913年1月11日,《陆海军杂志》刊登了巴顿的文章,并立即引起军界的关注。
几个月后,陆军参谋长伍德将军命令按照巴顿设计的样式和规格,打造两万把新军刀。这种新型骑兵军刀是直线型设计,刀有940毫米长,刀身的宽度为257毫米,刀刃非常长,是一种理想的击刺武器,能够完美地用于刺杀。巴顿的钻研和思考结出了果实。
1916年3月,巴顿调任布利斯堡骑兵团时,高兴地看到团队使用的军刀全是自己设计的“巴顿剑”。这一发现让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但凌厉的枪弹使骑兵的军刀失去了用武之地。“巴顿剑”更多地成了骑兵们的标志性装备,很少在实战中使用。巴顿成名后,更没有机会和胆量拿他的“巴顿剑”去和纳粹们单挑。
⑩ 巴顿采取了什么办法,让战士再也不会因跳伞而死
巴顿将军采取了让负责人亲自测试的方法,杜绝了跳伞死亡的这种可能。
其实这个故事的真实度很低。但是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大家,凡是涉及到自身的利益,做事才能百分之百努力并且到达预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