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血小板分离纯化技术的方法比较
早期的血小板分离技术主要是根据血小板的物理属性如密度等进行分离的,用2010年的标准看,其分离的灵敏度及分辨率都不高,以离心为主要手段的分离方法仅能除去70%-95%的白细胞,且血小板损失量较大,一般血小板回收率为70%。而且,上述方法分离的血小板仍然存在一定量的血浆蛋白,当进行荧光分析或其它分析时,血浆蛋白的存在对实验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另外,Bogdan Walkowiak等人用流式法对经上述三种方法分离的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的表达进行检测,发现经上述方法分离的血小板P选择素的表达量与全血中血小板的表达量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洗涤法与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的血小板的表达量是全血中的2倍多。结果表明,上述方法分离血小板过程对血小板存在影响,使部分血小板在分离过程中活化了。活化的血小板可以影响以后的实验信息数据,甚至改变结果。由此可见,早期的分离方法存在着若干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是,由于上述方法简便易行,不需要繁复的设备仪器,使其至今在众多实验室内仍然被广泛应用着。如果仅作为初步血小板分选或血小板富集的手段来说,上述技术方法还是十分有效的。
㈡ 血小板测定影响因素是什么
目的 探讨影响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PLT)的因素,排除假性增高和假性降低情况,及时准确地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治依据。 方法 使用血液细胞分析仪(Sysmex Kx-21)及目视显微镜法同时对160余例血小板数与直方图不符标本进行计数,对比分析。 结果 血小板聚集、小红细胞数量、试剂的质量、抗凝剂的种类及比例、标本放置时间和反复混匀次数、血小板体积异常等均可影响血细胞分析仪准确计数PLT。 结论 血液细胞分析仪并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计数,对PLT计数与直方图不符标本,应分析原因,用显微镜计数或重新采血。
【关键词】 血液细胞分析仪;血小板;直方图
血小板(PLT)检测是研究止血与凝血障碍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其他血小板参数可靠性的基础,其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血小板由于体积小,特别是容易发生粘附、聚集和变性破坏,故常难以准确计数。血液细胞分析仪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对血小板检测,其结果往往不很稳定。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的影响因素很多,现探讨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血液细胞分析仪(Sysmex Kx-21),为日本Sysmex公司产品。
1.2 试剂
全部配套试剂和质控液。
1.3 检测方法
对日常标本进行分析,并对其中160余例血小板数量与直方图不符标本同时进行目视显微镜计数。
2 结果
2.1 正常与异常图形PLT镜检结果
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正常图形的标本,两种方法检测血小板的结果,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着性。而异常图形的标本,两种方法检测血小板的结果,差异有显着性。表1 正常与异常图形PLT镜检结果(略)
2.2 不同MCV值血细胞分析仪与镜检法PLT结果比较
见表2。在MCV>70fl时,血细胞分析仪法与显微镜法相比,差异无显着性。在MCV<70fl时,血细胞分析仪法与显微镜法相比差异有显着性。表2 不同MCV值血细胞分析仪与镜检法PLT结果的比较(略)
3 讨论
采血过程中因操作缓慢、穿刺不顺、组织液混入,混匀不及时等均可促成血小板(PLT)聚集,导致计数结果偏低。在PLT直方图上提示有大颗粒存在,PLT聚集是影响PLT计数的主要原因。对此种情况进行了显微镜镜检,并与正常图形进行对比,由表1可看出,此种异常图形的出现,绝大部分是由PLT聚集所引起,结果极不可靠,须重新采血。
由于血小板(PLT)和红细胞(RBC)是在同一个检测系统中通过颗粒大小来加以鉴别的,大量小红细胞的存在可引起PLT上限区域的改变。在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大于70fl时,仪器一般无PLT上限区域干扰报警,血细胞分析仪法与显微镜法相比,差异无显着性。在MCV小于70fl时,仪器往往提示上限区域有干扰,红细胞直方图上显示有小红细胞存在,如表2所示。研究发现,MCV值越小,小红细胞数量越多,被记录的PLT数就越多,血小板计数值就越高,仪器法与镜检法相比差异越显着。此种现象可用流式细胞技术或二维激光散射技术避免[1]。实际工作中采用手工法亦可获得可靠的血小板计数值。
血细胞的检测结果,尤其是血小板(PLT)的结果,直接反映试剂的质量。原则上强调使用与仪器检测原理相匹配的试剂[2]。溶血剂是血细胞分析仪试剂中的主要试剂,能将红细胞溶解,并能使白细胞的体积发生规律性变化。理论上讲PLT计数时的脉冲大小只与稀释液的性能和仪器的设置有关,与溶血剂的性能无关。但实际工作发现,若溶血不完全,由于红细胞碎片冲洗不彻底将引起PLT假性增高。此外,稀释液的渗透压、离子强度等亦可影响检测结果。特别注意的事,试剂应避免污染,否则,杂质微粒会使本底增高,导致最后计数结果偏高。
抗凝剂的种类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大,国际化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用EDTA二钾抗凝。另外,血液和抗凝剂比例也会影响检测质量。血液比例过高时,由于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浆中出现微血块的可能性增加。微凝块可能堵塞仪器影响检测结果。如果血少,抗凝剂的浓度增高,血小板会肿胀、崩解、产生正常PLT大小的碎片,从而无法得出正确的结果[3]。
齐天蕊等[4]的研究表明,标本放置时间太长,易产生巨大血小板,这种巨大血小板分布于红细胞直方图的100~250fl处,引起血小板计数偏低,平均红细胞容积偏高。此外,全血标本需不断混匀,2h内完成测定。
在正常情况下,血细胞分析仪对血细胞体积的识别有明显的体积界限:PLT2~30fl。根据Coulter原理,仪器只识别颗粒大小而不能识别颗粒的性质。当其体积异常超过该仪器设定的阈值,往往会造成误判。从表1来看,大PLT引起仪器计数结果偏低。一般来说,PLT体积异常小的情况极少见,故不作讨论。
此外,在血小板(PLT)体积分布图上,2~3fl粒子过高时,图形左移甚至缩窄呈“尖峰”样,此种情况除血小板体积偏小外,常有红细胞碎片、冷凝球蛋白、红细胞夹杂物等引起,一起致计数结果增高[5]。有报道认为,白血病细胞、皮下脂肪滴污染及标本的细菌污染等,亦能引起PLT测定值偏高,有待进一步探讨。由此可见,PLT计数是否准确,应结合直方图进行判断,必要时进行显微镜计数或重新采血。
【参考文献】
1 朱忠勇.准确计数血小板方法学研究进展.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2,23(3):131-132.
2 朱芸.不同血液分析仪试剂使用的比较.河北医药,2000,22(11):854-855.
3 刘健.抗凝剂对血小板及其参数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8):64-65.
4 齐天蕊.血小板计数误差与标本放置时间关系的探讨.医学文选,2003,22(4):532.
5 李兴武.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影响因素分析及纠正.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3):387-389.
作者单位: 201318 上海,上海市南汇区周浦医院检验科
㈢ 新的血小板功能诊断的方法是什么
在人体组织内,血小板的病变能产生众多不良影响。血小板机能亢进时,会出现血凝结块突发的危险,这将导致血管梗塞;血小板机能不全时,不能在极短的时间里使伤口闭合,以致有流血致死的危险。目前已有许多测定血小板功能的诊断方法,所有这些方法或不够可靠,或十分费时。此外,由于采血和血小板功能诊断之间经常存在很长的时差,因此,所有传统的方法实际上都是在“不真实”的条件下进行的。
在汉诺威医科大学诞生的一种新的诊断方法,解决了上述一些棘手问题。他们采用的是从牛皮结缔组织中提取的固态骨胶原来“仿真”测试,这是一种尚未公开的方法。
新的血小板功能诊断的方法是:通过机械吸入活塞将静脉血吸入测试盒,测试盒内有一块骨胶原做成的测试平片,平片上有一深4毫米直径0.4毫米的孔。当血液以约每秒5厘米的速度流经该孔时,血小板就沉积在孔的内壁。这种沉积渐渐使孔的直径不断减小,即骨胶原平片上孔内壁增厚。这种增厚可由压力计测知,压力计记录了测试盒后面上升的负压。模拟记录仪记录负压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在计时表所确定的时间间隔内,曲线的斜度就是血小板功能的量度。
要经济地采用上述诊断方法,就要解决在骨胶原上打出一定尺寸、可重复的、经济的、无热损伤的孔。因为测试盒和骨胶原都是需要量很大的一次性使用的产品。可重复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能让操作者对每一测试盒都进行校准。经过反复试验,汉诺威激光中心,采用拉姆达物理公司的EMG150MSC型准分子激光器所打出的孔,可以达到令人十分满意的要求。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利用激光在医学诊断中发挥作用,有些是直接的,有些则是间接的、而其他方法又无法替代的。
㈣ 医院中如何检测血小板数量
在医院检测血小板数量非常简单,因为现在检测设备先进了。
医院、血站最普遍的是血小板聚集测试仪,只需一两滴血,几分钟就能测试出血小板计数。
现在还有家用小型血小板的检测仪器,方便居家使用。
㈤ 血小板试验
一:血细胞分离机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与洗涤血小板的体外实验对照
目的 对比研究体外采集洗涤对血小板功能与形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血细胞分析仪、经典玻球法、经典比浊法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S 30 0 0 plus血细胞分离机制备的单个供者浓缩血小板和洗涤血小板 ,采集前后及相互间血小板的有关形态学指标、粘附聚集性、血小板活化依赖性颗粒外膜蛋白 (GMP 14 0 )及血小板膜GPⅡb/Ⅲa复合物的表达。结果 两组制品的血小板PDW、PCT、MPV均比采集前显着降低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 ;两组血小板的粘附聚集率、CD62p+ 及CD41a+ CD62p+ 阳性表达率采集前后及组间比较 ,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两组制品的血小板CD41a+ 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采集前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结论 血小板在体外的采集过程中可能受到轻微激活损伤 ;采用CS 30 0 0 plus血细胞分离机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和洗涤血小板质量可靠、临床适用性强 ;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小板CD41a+ 、CD62p+ ,评价体外血小板功能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二:中文名称: 血小板聚集试验
英文名称: Platelet aggregation test
简介
【参考值】
玻片定性法大多数在++~+++
比浊法:为均值±ISD
浓度6×10-6M的ADP可引起最大的可逆性聚集,此时,最大聚集率为35.23±13.52%,坡度为63.91±22.17度。
浓度4.5×10-6M的肾上腺素可引起双相聚集曲线,此时第1相的最大聚集率为20.25±4.82%,坡度为61.92±32.90度。
【生物学变异】
使用某些药物后,如阿司匹林,右旋糖苷、保泰松等,可使聚集性减低,故在本试验前应停用有关药物。
【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系指血小板之间相互粘着的能力。血小板膜上存在着ADP特殊受体,ADP可使血小板聚集。ADP主要来源于血管损伤部位发生血小板粘附后的损伤组织及红细胞释放的ADP,但主要是由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可使血小板聚集,如果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量不足或不能释放,血小板就会解聚而恢复正常形态。
除ADP外,胶原纤维、凝血酶、肾上腺素等也可使血小板发生聚集并诱发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
1.血小板聚集性增加 见于手术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静脉血栓形成: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肺炎、高β-脂蛋白血症,抗体-抗原复合物反应,肾移植的排异反应,人工心脏瓣膜移植术,多发性硬化症。口服避孕药,高脂肪食谱、吸烟。
2.血小板聚集性降低 血小板无力症(Glanzmann病)原发及继发血小板疾病Bernard-soulier综合症,释放反应异常(贮藏池疾患),血管性假性血友病,May-Hegglin异常,Swisscheese病,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迁延性及严重肝病,Wilson病、肾病(尿毒症)维生素B12缺乏、细菌性心内膜炎、抗血小板抗体、术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在有血小板缺陷患者中,血小板加入肾上腺素后第二波可以不出现,这是由于血小板内源性ADP释放不佳所致。
希望你会喜欢哦O(∩_∩)O~
㈥ ab型血血小板如何提取
第一种方法:AB型献血者在血站献血200ml或400ml后,每袋血由血站进行血细胞离心后分离,采出血小板,这叫手工分血小板。
第二种方法:有需要AB型血小板情况下,预约AB型献血者到血站,在献血者身上连接通路,把献血者血液引到血细胞分离机中进行血小板单采,采集后剩下的血液回输到献血者体内,如此循环往复,约循环进行3000ml左右血液的单采,采出血小板叫机采血小板,这种方法每袋血小板含量高。
㈦ 血小板计数的检查方法
血小板计数,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数目。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可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
血小板由于体积小,特别是容易发生粘附、聚集和变性破坏,故常难以准确计数,常借助于高科技血液分析仪。血小板计数方法主要有两大类:血细胞分析仪法和目视显微镜计数法。目视显微镜技术法有普通光学显微镜计数法(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但后者已被淘汰)和相差显微镜法。
普通光镜直接计数法:
因稀释液成分,有多种计数方法。具体分为两类:
破坏红细胞的溶血法:例如草酸铵稀释液法对红细胞破坏力强,血小板计数发生困难,也有用赤血盐血小板稀释者,此剂稳定,可在室温下长期保存而不变质,但如稀释20倍或40倍,则红细胞破坏不完全。
不破坏红细胞的方法:有复方碘稀释液。因红细胞未被破坏,可能掩盖血小板,且易导致生长微生物而干扰计数,现已被淘汰。
相差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用草酸铵作稀释液,在明显的显微镜下进行计数,并可于照相后核对计数。此法准确性高,血小板易于识别。
血细胞分析仪法
此法由于重复性好,在保证最高级别的结果准确性的同时,尽可能大地消除手工样本预分类对检测过程的影响,适于临床应用。血液细胞分析仪逐步普及,一般均发全血作为标本,比用富含血小板浆测定简便可靠。但由于血细胞分析仪技术法不能完全将血小板与其他类似大小的物质(如红细胞或白细胞碎片、灰法等杂物)区别开来,
因此计数结果有时仍需目视显微镜计数作校正,因而国内外仍将目视显微镜计数(特别是相差异显微镜技术法)作为参考方法。
在各种稀释液中,无论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或显微镜计数法,多以草酸铵溶血法作为参考,全国临检方法学学术会议推荐草酸铵溶解计数方法为首选方法。
3.血细胞分析仪法:此法由于重复性好,适于临床应用,血液细胞分析仪逐步普及,一般均发全血作为标本,比用富含血小板浆测定简便。但由于血细胞分析仪计数法不能完全将血小板与其它类似大小的物质(如红细胞或白细胞碎片、灰法等杂物)区别开来,因此计数结果有时仍需目视显微镜计数作校正,因而国内外仍将目视显微镜计数(特别是相差异显微镜计数法)作为参考方法。
㈧ 血细胞分析的血小板
血小板为圆盘形,直径1~4微米到7一8微米不等,且个体差异很大(5~12立方微米)。血小板因能运动和变形,故用一般方法观察时表现为多形态。血小板结构复杂,简言之,由外向内为3层结构,即由外膜、单元膜及膜下微丝结构组成的外围为第1层;第2层为凝胶层,电镜下见到与周围平行的微丝及微管构造;第3层为微器官层,有线粒体、致密小体、残核等结构。
血小板正常值:(100到300)*10^9/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