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实际使用中的语言的观察,探索语言的组织特征和使用特征,并从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的使用者的认知特征方面来解释语言中的制约因素。
话语,是与语言,话语系统、言语环境,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话语是特定的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及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的言语活动。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1)研究句子分析方法的目的扩展阅读
《话语分析》系《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之一。全面系统地探讨话语分析这一课题。该书为英文原着,结构清晰,分析深入,观点新颖,其中的许多新理论,是中国外语教学所没有的。
本书将给中国的外语教育领航,同时也给一般外语工作者和汉语研究者提供信息,拓宽思维。本书的理论知识是外国教育中最新、最权威的,但对初学者读起来可能觉得茫无头绪。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参考价值,是中国外语教学理论的一大突破,值得广大教育研究者参考。
② 赏析一个句子与分析一个句子的作用有什么区别
赏析一个句子与分析一个句子的主要区别其实就是两个词的区别,赏析是指鉴赏分析,分析透了才能彻底达到鉴赏欣赏的目的。而分析是研究的意思。所以鉴赏是艺术,分析是学术。
③ 话语分析是质性研究还是量化研究
语言是社会成员互动沟通的重要媒介,是符号的重要内容。话语分析方法是质性研究方法中重要的手段。语言包含着各种丰富的信息和意义,语言分析有助于了解和探析社会行动者的行动倾向、目的和意义。
④ 汉语句子结构分析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学语法
⑤ 句法分析下面的句子:划分句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的结构和各类词的用法。语法学里的词法和句法各研究什么
语法是个总的范畴,包括很多内容。就像一棵大树的树干。它有两大枝杈,一是词法,专门研究词,例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另一个枝杈是句法,专门研究句子的类型和结构,如陈述句,疑问句,组成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等。每个大枝杈上又有小树枝,每个小树枝上又有很多树叶。所有这些综合起来就是语法体系。学语法要一步一步来,逐渐积累,不要着急。慢慢地这棵大树就会在你的心目中树立起来。
⑥ 怎么辨析传播学研究中的文本分析,话语分析,内容分析
一、辨析如下:
1、在社会科学研究里,内容分析法属于定量研究范畴,是工具导向的,借由数理统计对传播内容进行量化的分析与描述,其产出结果通常为为数据及其说明。
2、内容分析法具有系统性、客观性和定量性等特点;在大众传播研究领域最早见于学者对报纸报道的分类研究,后来逐渐被运用至电视、广播、图片、杂志、信件、日记、谈话、互联网等领域,此外,广义上的内容分析法还包括对非语言传播的研究,譬如音乐、美术、舞蹈、地图、艺术品等。该方法针对明显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定量分析与描述,目的在于研究信息中某些可测量的变量,得出经验性的数据与结论。
3、内容分析法不需要接触和影响研究对象,研究者对信息内容进行分析,具体的做法是将文本简化为数字,即计算文本中某些元素出现的次数。内容分析法在大众传播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描述传播内容的倾向性或特征、从信息内容推测信息传播者的态度、研究媒介内容的真实性、从媒介内容推论传播效果、建立媒介效果研究的起点等。
二、内容分析法的研究步骤为:
1、选择研究主题(研究问题或假设),
2、确定研究范围,
3、抽样(从研究范围内抽样或进行普查)、
4、定义要计算的概念,确定分析单元,
5、建立分析内容的类别、
6、制作编码表,
7、训练编码员和实验性编码,
8、测量编码可信度(如果编码员只有一个的话,该步骤可以略过),
9、分析数据,
10得出结果。
⑦ 现代汉语。用成分分析法分析句子
1、成分分析法的目的,在于说明句子里实词和实词组合时发生的结构关系,进而理解句子的结构格式、结构规律和句子的意思。它很重视寻找句子成分和词类的对应关系,于是规定句子成分和词相对应,不和短语对应。析句时要求寻找出短语里的中心词和附加成分或连带成分,只有找到了中心词,才算找到了句子成分。因此又叫中心词分析法。 2、层次分析法认为,词语结构句子是有先后的,句子的结构是一层套一层的,在每一层上,除了联合结构、同位结构等有可能由多个并列词语组成外,其余都能分出两个直接组成成分,所以又叫二分法。它的析句目的是要认清句子的结构层次,明确结构关系、结构规律,并确定句子类型,以便更好地了解句子的意思。
⑧ 句子分析方法的嬗变
一. 中心词分析法:
分析要点:
1.分析的对象是单句;
2.认为句子又六大成分组成——主语、谓语(或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词附加语(即定语)和副词性附加语(即状语和补语)。
这六种成分分为三个级别:主语、谓语(或述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是连
带成分,形容词附加语和副词性附加语是附加成分;
3.作为句子成分的只能是词;
4.分析时,先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和谓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
5.分析步骤是,先分清句子的主要成分,再决定有无连带成分,最后指出附加成分。
标记:
一般用║来分隔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用══标注主语,用——标注谓语,用~~~~~~标注宾语,用()标注定语,用[ ]标注状语,用< >标注补语。
作用:
因其清晰明了得显示了句子的主干,可以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适合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推动汉语教学语法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还可以分化一些歧义句式。比如:我们五个人一组。
(1) 我们║五个人一组。
(2) 我们五个人║一组。
总结:中心词分析法可以分化一些由于某些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可以做不同的句子成分而造成的歧义关系。
局限性:
1. 在一个层面上分析句子,层次性不强;
2. 对于一些否定句和带有修饰成分的句子,往往难以划分;
如:我们不走。≠ 我们走。
封建思想必须清除。≠ 思想清除。
3. 一些由于句子的层次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句子无法分析;
如: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咬死了猎人的狗。
二. 层次分析:
含义:
在分析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时,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层次分析。
朱德熙先生认为,层次分析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一种分析方法,而是应当看做一种分析原则,是必须遵守的。(可以说说为什么)
层次分析实际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切分,一是定性。切分,是解决一个结构的直接组成成分到底是哪些;而定性,是解决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在句法上是什么关系。
基本精神:
1. 承认句子或句法结构在构造上有层次性,并在句法分析上严格按照内部的构造层次
进行分析;
2. 进行分析时,要明确说出每一个构造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
3. 分析时只管直接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不管间接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或句
法结构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优越性:
1. 注意到了句子构造的层次性;
如: 他 刚 来 我们 便宜 他 了
│ │__│ │ │___│
│___│ │_____│
他 刚 来 我们 便宜 他 了
__ _______ ____ ___________
___ ___ ____ _____
2. 有效地分化了歧义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
如: 照片 放 大 了 一点儿。
_1_ ________2_________ 1-2 主谓关系
__3___ () ___4___ 3-4 述宾关系
_5_ _6_ 5-6 述补关系
照片 放 大 了 一点儿。
_1_ ________2__________ 1-2 主谓关系
_3_ ______4_______ 3-4 述补关系
__5__ ___6___ 5-6 述补关系
3.发现新的语法现象,揭示新的语法规律;
如: 父亲的 父亲的 父亲 父亲的 父亲的 父亲
(a) _______1 ______ __2__ (b) ___1___ ______2______
按(a)切分,意思是“祖父的父亲”,即曾祖父;按(b)切分,意思是“父亲的祖父”,也是指曾祖父——二者意义一样。
到底哪种是正确的划分方法呢?
如果要表达: 老师的 孩子的 同学
姐姐的 岳父的 侄子
我们就只能: _______1_______ __2__
通过考察,我们会发现类似“N的+N的+N”,由指人的名词自相组合而成的偏正结构内部有极强的规律性,按照(a)来划分是合理的。
而“父亲的父亲的父亲”出现(a)(b)均可的现象则是一种巧合,这就类似于:
1*7+3 = 7+3 = 10 (正确的运算)
1*7+3 = 1*10 = 10 (不正确的运算)
7+3*1 = 7+3 = 10 (正确的运算)
7+3*1 = 10*1 = 10 (不正确的运算)
注意问题:(可以叫切分的原则)
1. 切分句子不能根据语感和语音停顿;
2. 每一层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如果不是单词,则必须能在别类句法结构
中在现;
如:很 有办法
_1_ __2___
3. 每一层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它们之间组合所依据的规则在语言中必须有普遍性;
如: 张三 喝 啤酒
__1__ ____2____
4.一层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彼此组合起来,在意义上必须跟原先结构所表现的意思一致。
局限性:
1. 它只能揭示句法结构的构造层次和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显性语法关系,即语法结构关系,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所隐含的语义结构关系:
如:我 在 房顶上 发现了 他。
_1_ 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____3______ _____4_______
_4__ __5___ __6__() __7__
由此并不能看出,是“我”在房顶上,还是“他”在房顶上,亦或是“我”和“他”都在房顶上。
2. 层次分析对有些现象只能做出描述,并不能做出解释:
如:木头 桌子 质量 ——→ 桌子质量
羊皮 领子 大衣 —/ → 领子大衣
三.变换分析法:
产生:
在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要揭示这种隐含在句子里边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就得寻求新的分析方法,因此,变换分析法产生。
原则:
1. 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形成一个变换矩阵;
2. 在变换矩阵中,左边作为原句式的一个个实例,形式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必须一致;
3. 在变换矩阵中,右边的作为变换式的一个个实例,形式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必
须一致;
4. 变换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 的实例,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必须保持一致;
5. 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实
例,二者在语法意义上的差别一致。
作用:
1.变换分析法最直接的作用是可以有效地分化歧义句式;
如: 咬死了 猎人的狗 咬死了猎人的 狗
(a) ___1___ ___2____ (b) _____1______ _2_
(a):动词 + 补语(了)+ 名词1 + 的 + 补语(了)
—→ 把 + 名词1 + 的 + 名词2 + 动词 + 补语(了)
咬死了猎人的狗 —→ 把猎人的狗咬死了
(b): 动词 + 补语(了) + 名词1 + 的 + 名词2
—→ 是 + 指量名2 + 动词 + 补语(了) + 名词
咬死了猎人的狗 —→ 是那条狗咬死了猎人
2. 变换分析的运用更有助于我们把语法研究引向深入,揭示更多的语法规律;
①:双宾结构的远宾语不能有表示占有领属关系的偏正结构充任;
②:现代汉语里不用“被”“给”一类字的受事主语句有一个特点,即受事主语不能是人称代词;
③:使用程度副词“还”的“比”字句,除了表示比较外,还能表示比拟;而使用程度副词“更”的“比”字句则不可以;
④:表总括的程度副词“都”,强调表示“都”后面所说的性状或情况适用于它所指向的某个集合中的每一个个体。
局限:
可以分化歧义句,但是不能解释造成歧义的原因。
如: 楼上演着戏。 楼上坐着人。
这两句话同属于“名词[处所] + 动词 + 着 +名词”的句式,词类的序列相同,内部构造层次和结构关系也相同,但却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
四.语义特征分析法:
产生:
由于变换分析的局限,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句子格式相同——词类序列相同,内部构造层次相同,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相同,却会产生歧义,我们才采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来解决问题。
如上述: 楼上演着戏。(a) 楼上坐着人。(b)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两句都属于“名词[处所] + 动词 + 着 +名词”的句式,可是动词表示的语法意义却不相同:
(a)式: 名词[处所] + 动词 + 着 +名词 ——动词表示活动,表动态
(b)式: 名词[处所] + 动词 + 着 +名词 ——动词表示存在,表静态
所以(b)类动词都有“使附着”的意味,这样就可以搞清楚歧义的产生了。
关于语义特征:
语义特征原是语义学中的概念,指的是某个次在意义上所具有的特点。我们分析和描写词的语义特征,主要有三个目的: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对某一个语义类进行再分类;凸显同属于一个语义类的不同词语之间的差异;用来区别看似同义实际并不同义的词。
语法学中所讲的某一小类实词的语义特征是指该小类实词所特有的、能对它所在的句法格式起制约作用的、并足以区别于其他小类实词的语义内涵或语义要素。
这里有两层含义:
1.如果离开具体句式,单纯从词汇角度概括一些词的语义特点,那不一定有句法上的价值;
2.某些实词是否具有某种语义特征,只有结合具体的句法格式才能确定并概括得到。
因此,语法研究中的“语义特征”,是着眼于分析、概括处于同一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的同一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共有的语义特征。
关于语义特征分析:
所谓语义特征分析,是指通过分析某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具有的共同的语义特征,来解说明代表这些实例的句法格式之所以独具特色、之所以能与其他同形句法格式相区别、之所以只允许这一部分词语进入而不允许那一部分词语进入的原因。
语义特征分析为进一步分化同形句式,为根据句法研究的需要对同一类实词划分小类,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句法、语义依据,因此语义特征分析无疑使语法研究朝着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五.语义指向分析:
关于语义指向和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指向,按其狭义的理解,是指句中某个句法成分与哪一个成分之间有语义关系,即只是指举重的某个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个成分发生最直接的关系。
如: 他热热地炸了一盘花生米。 (a)
他高高兴兴地炸了一盘花生米。 (b)
他脆脆地炸了一盘花生米。 (c)
(a)(b)(c)三句的格式完全相同,表面上看,他们彼此的差异只是具体作状语的词不同;可在语义上,各句的状语在语义上所直接联系的成分是不同的——(a)中“热热地”指向谓语动词“炸”,(b)中“高高兴兴地”指向施事主语“他”,(c)中“脆脆地”指向宾语成分“花生米”。
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种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
需要考虑的问题:
1. 前指还是后指?
所谓“前指还是后指”是说那句法成分在语义上是指向它前面的句法成分还是指向它后面的句法成分。
如:我 和 他 先后 去 广州 参加一个会。
↑______↑___∣ [指前]
我 先后 去过 广州 和 福州。
∣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后]
我 和 他 先后 去过 广州 和 福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前/指后]
2.指向句内成分还是句外成分?
如:我很好。——谓语“好”指向句内成分“我”
他被客气地邀请进了会议室。——状语“客气地”在语义上指向句外成分
3.指向名词性成分还是谓词性成分?
如:我才做。 (a)
我才做第二道题。(b)
我才做三道题。 (c)
我才做完。 (d)
以上四个句子,副词“才”都做状语,且都为后指,但各自的语义指向却不同——(a)中副词“才”指向谓词“做”;(b)中副词“才”指向谓词“做”的受事名词性成分“第二道题”;(c)中副词“才”指向数量成分“三道”;(d)中副词“才”指向表示行为动作结果的谓词“完”。
4.指向施事,还是受事,还是工具,还是处所,还是其他?
如果某个成分是属于指向名词性成分的,就得考虑那个成分是指向施事,还是受事,还是工具,还是处所,还是别的什么。
如:砍光了。(a)
砍累了。(b)
砍钝了。(c)
这三个述补结构其补语都是指向名词性成分的,可是各自的语义指向却是不同的——(a)的补语“光”指向“砍”的受事;(b)的补语“光”指向“砍”的补语施事;(c)的补语“光”指向“砍”工具。
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
语义指向分析结实了句法成分在语法上和语义上的矛盾,指明了句法成分之间,特别是间接的句法成分之间语义上的种种联系,从而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
1.可以进一步帮助分化歧义句式:
如:他有一个女儿,很骄傲。
┌ 他有一个女儿,他很骄傲。
—→∣
└ 他有一个女儿,他女儿很骄傲。
2.为解释某些语法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
如:砍光了。
砍累了。
砍钝了。
3.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课题,引起我们的思考,从而有助于开阔语法研究的思路,将语法研究引向深入。
(朱德熙先生)
⑨ 请问分析句子成分的目的是什么
朋友你好。
ZJP199212说得很对,分析句子成分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句子,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手段。
不过现在的教学往往本末倒置,把分析句子成分作为一种目的。
朋友我给你一个建议,最初学习分析句子成分的时候,无须过于介意词性,因为词性和句子成分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
然后最开始从最简单的句型入手,先熟练地把主谓宾找出来,之后再一步一步划分定状补。
其实每个成分,你只要形成了自己对它的理解之后就可以很容易找出来,比如主语。虽然网络有它的解释,但是我个人对主语形成的理解是“句子描述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