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隐喻是怎样产生的请举例说明。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摘要] 本文重点分析了隐喻方法在现代科学发展的成功范例、隐喻方法应用的基础理论、隐喻方法是横向思维的基本方法及其在科学领域中的功能和作用等问题。[关键词] 隐喻;科学方法;横向思维 隐喻(metaphor)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很久以前便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在《诗学》(Poetics)和《修辞学》(Rhetoric)两部着作中对隐喻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从而为隐喻的研究和探索奠定了理论基础。2O世纪7O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哲学语言学的转向以及符号学、认知心理学等在西方的兴起和发展,对隐喻的研究也从原来单一的修辞层面发展成为哲学、心理学、语义学、语用学、科学领域和外语教学等多层次、多角度的跨学科研究。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用个词替代另外一个词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它原本是一种修辞方法或修辞技巧。而Lakoff&Johnson兄弟认为,“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Lakoff&Johnson,1980.1)可见,它已打破了对传统的修辞手段的定义。隐喻在当代科学的建立和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已经引起了愈来愈多的科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的重视,并予以高度的评价,赋予隐喻以科学方法的地位,视其为现代科学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之一。 觉得好的话看这个地址 http://www.wencool.com.cn/article/92/560.html
❷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本书的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1)系统收集、归纳整理黑龙江省小兴安岭东南地区的区域地质、专题、专项研究成果及论文和矿床勘探、物化探等方面的资料,重点收集早中生代花岗岩构造-岩浆组合图、区域地质构造图和与早中生代花岗有关的矿产系列图、文字总结等资料。
(2)研究中采用重点区重点解剖、重点问题重点解决,点、线、面上工作并重、协调调查,以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野外与室内综合分析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选择早中生代花岗岩及其有关矿床出露的典型和重点地区(如伊春美溪—金山屯、汤旺河—新青、铁力兴安—鹿鸣—前进地区等)进行重点解剖,测制早中生代花岗岩代表性剖面,完善花岗岩类的划分和归属,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早中生代花岗岩演化的时空格架。同时在花岗岩岩石学、岩石-构造组合,地球化学、年代学及同位素地质学等研究基础上,讨论花岗岩岩石成因与基性岩浆的底侵作用关系、花岗岩形成与古亚洲洋构造域闭合、碰撞、碰撞后垮塌等大陆动力学演化关系等,进而探讨古亚洲洋和滨太平洋两大构造域演化历史,以及该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超)大型矿床形成与碰撞后的大规模伸展体制下的大地构造背景关系等;进行与花岗岩有关矿床成因研究,如在矿体、矿化围岩等进行成矿元素、主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等样品的采集,来研究不同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赋矿构造、围岩蚀变和地球化学特点,以及与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成矿地质背景、矿床赋存条件、矿床(点)空间展布特征、成矿时空演化等,进行区域成矿系列的对比;要在进一步总结区域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本区与早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的矿床的成矿系列及其演化特征,利用矿床成矿系列上存在的成矿元素、成矿特征、矿床类型、矿化强度等的差异性、互补性和继承性、过渡性特征,来预测该地区找矿方向、矿床类型,使找矿工作多层位的飞跃;总结区域与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多金属成矿规律,根据控矿地质因素、物化遥因素、找矿标志分析来建立与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多金属找矿模型,划分成矿远景区等,从而进行找矿潜力分析。
(3)小兴安岭南部-张广才岭地区的部分早中生代花岗岩体,为高Sr低Y、低Yb花岗岩类,属于埃达克质岩(孙德有等,2001;张炯飞等,2005)。埃达克质岩与斑岩铜(钼)、金(银)矿之间具一定的成矿专属性(张旗等,2002,2003,2005,2009a,b;侯增谦,2004;芮宗瑶等,2006),那么,本选题的研究区是否存在“C”型埃达克岩?其代表的构造含义是什么?以及与斑岩型钼(金)或中温热液型多金属矿床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以及其时空分布如何?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会对探讨小兴安岭东南地区花岗岩(包括含矿花岗岩)成因、成矿预测以及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❸ 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文学理论的方法体系总的说来包括三个层面,即哲学方法的层面,科学方法的层面,专业方法的层面。
1、哲学方法的层面。哲学方法是在总体上把握世界的方法,对于每一个具体学科都具有指导的意义,因此哲学方法是文学理论方法体系的最高层次,也是这一体系的理论基础,它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方法,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等等。
2、科学方法的层面。这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逐渐形成的方法,以其横断性和交叉性而为文学理论所吸收和借鉴,它处于中间层次而对文学理论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模糊数学理论等方法。
3、专业方法的层面。这是适用于文艺学自身专业特点的特殊方法,其中既有从自身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传统方法,如赏析方法、考证方法、评点方法等,也有从其他学科中移植过来,后来逐步固定下来的方法,这些方法比较具体,也最接近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如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文化学方法等。
总之,上述几种文学研究方法具有各自的理论背景和操作原则,在把握文学的本质和规律时形成了特有的角度和途径,显示出自己的优长之处,同时它们又是相辅相成、殊途同归的,在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的建设方面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因此都值得重视,值得借鉴和吸取,而在具体操作中最佳的选择是对其加以融会贯通和综合利用。
首先,要坚持整体的、综合的研究视野。其次,要正确处理好文学的审美规律与其他规律之间的关系。再次,要坚持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相结合。然后,要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研究方法的相统一。
(3)隐喻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文学理论的现代发展
文学理论的自主性,在于理论自身的学理建设。80年代下半期和整个90年代,是中国文学理论比较全面地建立自身学理的时期,确立自身主体性的时期。
在文学理论学理的探索、建构中,无疑,西方文学理论发生过重要影响;80年代初期,在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的时候,中国文学理论中的西化倾向十分流行。但是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审美研究、作品形式、结构等因素的内在研究,和那时中国美学问题的大讨论,都对中国文学理论改造起到良好的作用。
同时在讨论中,不少学者对现代文论传统进行了有批判的吸收,并且力图打通古今中外。所以到了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动景象,新说屡起,佳作迭现。文学理论中的新作,都是在解构旧说的基础上出现的,同时又是新的建构。
因此,这十多年的文学理论,不是一味的解构,不是一味地听从外国人说话,不是把外国人的文学理论进行简单的移植,而是在批判。借鉴的基础上,对文学理论既有改造,又力图有所创新,并且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一些新的文学理论范畴。
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文学理论在不断地走向边缘化,不被人们重视,但是应当承认,文学理论是个有成绩的部门,真正的理论创新,自会留下自己的印痕。自然,不必把成绩估计过高,但也没有理由妄自菲薄。新的理性精神的解构与建构,正是文学理论现代性的体现。
❹ 概念隐喻和隐喻的区别
简单回答一下,可能有错误,欢迎指正。
从词及定义的角度来说,“隐喻”比“概念隐喻”的范围要广。
谢之君(2000)指出,
西方对于隐喻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70年代以来更是盛况空前。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对于隐喻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们在思想中对于不同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机制。
隐喻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从修辞到认知的转向(修辞隐喻---概念隐喻)
张松松(2016)认为:
自从认知语言学诞生以来 ,隐喻一直是其核心问题。认知语言学范畴内的隐喻研究的重要性也表明了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本质特征。即如果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特性如何反映人类认知的其它方面,那么隐喻则为说明这种关系提供了最心理可及的透镜。
上世纪70代后期,隐喻仍被普遍视为是关于语言和修辞的问题。直到1979年 Ortony 主编的Metaphor and Thought问世 ,隐喻开始被归入思维的问题 ,这标志着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Steen,2011:26 )。Ortony (1993 )为此后的相关研究开启了全新的视角 ,随后 Lakoff 和 Johnson (1980 ) 发表了具有同等革命性的Metaphors We Live By。十四年后 ,Metaphor and Thought 的修订版(Ortony,1993 ) 收录了 Lakoff (1993 ) 的最新研究成果《当代隐喻理论》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并单独作为一个章节。
当然,从写作的角度来看,个人认为可以在写作中将“概念隐喻”写成“隐喻”,但是你在写作的时候自己心里要清楚,你所说的隐喻,究竟是概念隐喻,是修辞隐喻,还是其他的什么隐喻。所以你可能还需要在一开始就确定好并做好你所说的“隐喻”的定义/界定。
❺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在充分收集、消化和吸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以现代地球科学和成矿理论为指导,并综合矿床学、岩石学、流体包裹体、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知识,采用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研究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岩(矿)相学与矿床地球化学相结合、矿物学研究与同位素测试相结合等综合性研究方法,对两个典型矿床开展全方位剖析,并进行对比,总结成矿规律,建立成矿模式。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在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详细的室内研究工作基础上,以哈达门沟金矿床和金厂沟梁金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和流体包裹体测试等手段,深入剖析金-钼(铜)矿床(点)的产出环境、地质特征,以确定金-钼(铜)矿床的矿床类型和成矿机理过程以及成矿流体的形成、运移和演化规律,探讨岩浆活动和金矿成矿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找矿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全面收集前人工作成果,包括矿区地质勘查报告、研究报告、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以及科研论着和文献,综合分析已有资料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2)重点对两个典型矿床开展详细的矿床学研究,开展以路线地质观察、典型剖面测量,了解工作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演化特征,查明它们之间的空间分布关系;重点观察研究含矿地质体及矿体的产出特征、几何形态、接触关系、岩矿石类型和热液蚀变特征。在以上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集岩(矿)石标本样品。
(3)选取代表性岩矿(石)标本,磨制光(薄)片,碎样,挑选单矿物,为开展室内研究和各种地球化学测试做准备。
(4)对代表性金矿矿石样品进行流体包裹体研究,进行温度、压力、盐度和成分测定,查明成矿流体的主要物质组成,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推断成矿流体的来源、运移和演化,揭示成矿作用过程。
(5)对代表性岩矿石样品进行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主量元素特征研究,揭示成矿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变化特征以及与区域岩浆活动的关系。
(6)对代表性岩矿石样品进行锶-钕-铅同位素研究,确定成岩(矿)物质来源、源区特征和演化过程,了解壳、幔物质在含矿侵入岩和金属矿体中所占比例。通过氢-氧-硫同位素的研究,对成矿流体的产物(矿石和蚀变岩及其所含矿物)进行系统分析,阐明成矿流体来源和运移过程以及成矿物质聚集机理,揭示地壳不同期次演化阶段岩浆活动与金属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
(7)开展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通过锆石SHRIMP U-Pb和LA-ICP-MS U-Pb方法对岩体年龄进行约束,通过辉钼矿Re.Os,绢云母和钾长石等含钾矿物Ar-Ar年龄测定来确定成矿作用的时限。
(8)综合研究,结合本次野外观察和室内测试成果,对矿床产出的地质环境、矿体特征、矿床成因开展解剖性研究工作,探讨矿床成因和成矿机制。在此基础上,开展两个典型矿床的对比研究工作,并结合区域构造-岩浆演化,深化对华北板块北缘金矿成矿规律的认识,为区域金矿找矿勘查提供指导。
❻ 隐喻研究现状
两千多年以前,隐喻作为修辞格式就为世人所知。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在其着作《诗学》和《修辞学》中就对隐喻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确立了其后两千年西方修辞学界隐喻研究的基本线索。如今,国内外的人们对隐喻展开了大量的研究,近几年来国内的相关论文已达到了好几百篇。传统的隐喻理论只是局限于对隐喻现象本身的研究,没有将隐喻放在人类认知、思维和交际活动这一更大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所以不能全面解释隐喻的机制和实质问题。而当代的隐喻认知理论则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可以用于解释人们概念的形成、思维的过程、认知的发展、行为的依据等等。
通过对相关统计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从研究趋势上看,国内隐喻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与隐喻理论研究两个方面;从研究角度上看,90%的国内研究主要从认知角度开展,说明认知科学已成为隐喻研究的主视角;而且隐喻研究已经开始由单一的英语向其他语种扩展。因此,隐喻研究在我国还刚刚起步,未来的隐喻研究无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❼ 本书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针对目前农业节水及灌区地下水模拟研究中亟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书以陕西省泾惠渠灌区为例,根据灌区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实际情况,结合水文地质资料建立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分析预测不同农业节水措施对灌区浅层地下水的影响,并提出灌区适宜的节水方案。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利用ArcGIS技术研究灌区水循环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根据灌区水文气象和地下水观测资料,运用Mann-Kendall法、Spearman秩相关法及R/S重标极差法等方法对灌区蒸发量、降水量、泾河径流量及其他气象因子进行趋势分析,利用ArcGIS地统计学方法对灌区水循环要素进行空间分析,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准确翔实的基础数据。
2.灌区农业节水对浅层地下水系统的影响分析
在调查统计节水改造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从灌区干支渠道衬砌改造、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节水型灌溉制度等方面研究农业节水措施对灌区浅层地下水系统的影响。
3.基于钻孔资料和GMS的灌区浅层地下水含水层空间结构变化可视化模型
根据灌区已有地质、水文地质钻孔资料和研究成果,系统分析灌区典型剖面钻孔岩性、岩相等资料,参考地震及其他相关物探等资料,刻画灌区地下水系统地质、水文地质结构及其空间展布,建立灌区地下水系统三维空间结构模型。
4.灌区浅层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
根据灌区水文地质勘探、水文地质试验以及地下水长期观测等资料,分析灌区地下水流动场、水化学场及水文地质参数演变等,查明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灌区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变化及其原因,综合灌区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生态水位及工农业需水量分析成果,建立基于GIS面向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地下水数值模型,实现地下水资源的持续动态评价。
5.基于地下水模型的适宜农业节水方案及地下水合理开采模式
在灌区地下水现状开采条件下进行模型预报,设计农业节水措施的不同方案,利用建立的地下水模拟模型对每一个方案进行预测,通过对预测结果的定量分析,提出灌区适宜农业节水方案及地下水合理开采模式。
二、研究方法
(1)应用ArcGIS技术和现场调查统计等方法,收集并整理灌区有关水文气象资料,对灌区水循环要素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灌区农业节水对浅层地下水系统的影响;
(2)利用灌区水文地质钻孔资料,通过GMS软件建立灌区浅层地下水含水层三维空间结构模型,寻求更为准确表达含水层空间结构的技术方法,揭示灌区含水层系统空间结构,为灌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3)综合应用ArcGIS,GMS,PMWIN软件,利用VB程序语言改写MODFLOW软件中EVT蒸发蒸腾模块的源代码,使其能模拟非线性蒸发,利用灌区地下水水位观测资料、田间试验资料及节水改造统计资料等,针对灌区节水改造条件下水循环变化的实际情况,模拟分析农业节水措施对浅层地下水系统的影响。
三、技术路线
本书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4所示。
图1-4 研究技术路线 Fig.1-4 The framework of technical routes
❽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层序地层分析的基本思路可概括为:从地表露头或钻孔岩心的研究入手,综合利用钻孔测井曲线和地震剖面资料,以沉积盆地整体性为着眼点,根据构造-沉积-热体制以及沉积间断和沉积环境演化特点将盆地划分为不同层次结构的建造块,然后详细解剖不同层次或级别的建造块的内外沉积构成,综合解释沉积体系和成因相的空间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沉积盆地的等时地层格架和盆地演化模式,进而达到对盆地含油气特征的评价和预测。简单地说,层序地层分析就是从沉积学和地层学两方面对沉积盆地进行系统工程的研究,因此,层序地层分析更好地揭示了沉积体的空间分布规律,也更有利于含油气盆地生储盖配套研究和储集层的预测。
本书以层序地层学为研究主线,研究三亚组、梅山组、黄流组和莺歌海组沉积体系构成,建立盆地等时地层格架,查明不同体系域内主要储层砂体的分布,为该区储层(储集体)和有利的构造-岩性圈闭的预测提供地质依据。同时结合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研究隐蔽油气藏成藏特征和规律,构建构造活动型盆地层序地层分析和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的系统思路和方法体系。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如下(图1-5)。
1.区域构造与盆地内部构造演化特征研究
考虑到莺歌海盆地演化受区域构造活动的控制作用显着,本书从区域构造活动入手,着重分析印支地块的构造活动特征以及对莺歌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的控制,以助于探讨莺歌海盆地的发育机制。此外,莺歌海盆地内部构造特征的分析是进行构造古地貌恢复以及层序地层解释的基础。
2.层序地层格架分析
应用层序地层学的基本观点,以研究区常规地震剖面资料和高分辨率地震剖面资料为基础,根据层序界面的地震相特征,并综合考虑全球海平面变化特征、钻井标定等,进行层序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根据地震反射特征,结合强制海退的概念,进行层序单元内部构成的识别与解释,通过地震资料的解释建立盆地层序地层格架,以及反映各沉积体系域构成特征的平面图、剖面图的编制。
同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钻井资料进行精细的观察、分析,划分不同级别的层序单元和沉积体系域。具体包括从岩性相、测井相、地震相等方面进行沉积环境和层序地层单元的分析,通过各个基本要素的综合分析,确定各级层序地层单元的各种沉积体系沉积特征及内部构成特征。研究过程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①单井沉积相分析:一方面是通过钻井岩心提取各种相标志信息,包括岩石颜色、岩石类型、碎屑颗粒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地球化学标志等,绘制代表层段的高频层序关系图;另一方面根据多种电性曲线形态特征及其组合特点、准层序的叠加方式,绘制其层序展布、体系域类型、沉积相特征及其各微相类型图;②强调利用高分辨率过井地震剖面配合,强调剖面的分析与单井分析的相互校正与验证;③井间的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的对比分析,可进行四级层序或体系域的划分和对比。
图1-5 层序构成样式及构造控制作用的研究流程
3.层序内部构成特征、层序类型、层序发育样式分析
综合地震与钻井的层序地层解释结果,进行层序地层的构成特征分析,包括各沉积体系域构成特征、时空展布规律等。重点研究对象放在与油气勘探关系密切的低位域沉积特征的研究之上。将层序地层分析与构造地层分析相结合,以大量的地震解释为基础,以盆地内不同构造发育部位对沉积的控制为出发点,对莺歌海盆地层序类型、发育样式等进行分析。
4.沉降史模拟与盆地古地貌恢复
通过定量-半定量的分析方法,采用回剥分析原理,以地层解释、沉积环境解释为基础,以沉降史二维模拟软件为依托,对盆地3个主要沉积时期的构造古地貌进行定量-半定量的恢复,重建沉积时期的地貌形态。通过总沉降量等值线图的编制,进行盆地构造活动强弱差异性分析。通过构造古地貌图的编制,进行构造单元特征研究与划分。
5.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分析
综合层序地层解释结果、体系域构成特征、层序类型以及层序发育样式的研究与构造地层分析相结合,进行构造对体系域发育特征、层序类型以及层序发育样式的控制作用分析,探讨低位域的形成模式与主要控制因素。
6.天然气成藏模式分析与有利储集体预测
根据以上研究内容取得的认识,综合前人在该区域已经取得的成果,从烃源岩、储集体、生储盖组合特征分析入手,进行成藏组合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本区的成藏模式,预测有利的区带。
❾ 什么是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是一种研究方法,可以从以下四点介绍:
1、选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主要说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历史背景部分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研究成果如何。
2、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对于选题的意义而言,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比较具体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想说明什么主要问题,结论是什么,在开题报告中要作为研究的基本内容给予粗略的,但必须是清楚的介绍。
3、研究方法及措施
选题不同,研究方法则往往不同。研究方法是否正确,会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水平,甚至成败。
4、研究工作的步骤、进度
课题研究工作的步骤和进度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中,材料的收集、初稿的写作、论文的修改等,都要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到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
相关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就有什么样的科学研究。如果说归纳法产生经典科学,假说演绎法产生相对论,那么系统方法则产生复杂科学,恰如手工铁铲代表农业社会、蒸汽机代表资本主义社会、计算机代表信息社会一样。研究方法对于社会进步、学科建设和学术规范均有重要的作用。
研究方法对于学术争鸣中的“平等”规范和学术评论中的“量性统一”同样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些都是学术规范的重要组成内容。我们应该努力把研究方法应用于科学研究中,并且注意把研究方法中所蕴含的积极精神转换成科学研究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