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群落组成研究方法

群落组成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5-05-02 09:54:20

㈠ 园林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园林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主要指其种类组成、种类的数量特征、外貌和结构等。描述方法:1、群落的种类组成:应当指拆让该群落所含有的一切植物,但常因研究对象和目的等的不同有所侧重 2、种类的数量特征:一般用以下几个参数来表证:种的多度,密度,盖度,频度。 3、群唯伍落的综合特征:在对植物群落指御或进行分类时,需要对某综合特征进行量化。 4、群落的外貌:植物群落的外貌指群落的外表形态或相貌。 5、群落的结构:群落结构是指群落的所有种类及其个体在空间中的配置状态。

㈡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方法哪些

分离培养技术在土壤微生物的研究中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土壤中的微生物大部分还处于不能被分离培养状态.随着微生物研究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一系列不依赖于培养的技术在土壤微生物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生物标志物法、SCSU、DNA复性分析、DGGE、TGGE、ARDRA、T-RFLP、SSCP、PAPD和ERIC-PCR图谱分析等方法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㈢ 植物群落结构调查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一、 目的与要求
通过调查研究,对植物群落作综合分析,找出群落本身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各类群落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用品与材料
1.测量仪器:指南针,经纬仪,气压高度表,测绳,计步器.
2.调查测量设备:钢卷尺,剪刀,标本夹,采集杖,各种表格,记录本,标签.
3.文具用品:彩笔、铅笔、橡皮、小刀、米尺、绘图薄、资料袋等.
4.采集工具:铁铲、枝剪、土壤袋、标本夹、标本纸、放大镜、昆虫采集箱.
三、内容与方法
(一)样地的设置
1.取样数目
如果群落内部植物分布和结构都比较均一,则采用少数样地;如果群落结构复杂且变化较大、植物分布不规则时,则应提高取样数目.
2.取样技术
无样地取样技术(指不规定面积的取样,如点四分法.)、有样地取样技术(指有规定面积的取样,如样方法(最小面积调查法)、样线法).
(1)样方法:在一块样地单位上选定样点,将仪器放在样点的中心,水平向正北0°,东北45°,正东90°引方向线,量取相应的长度.则四点可构成所需大小的样方.
① 样方的范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面积统计植物种类数目,并逐步向外围扩大,同时登记新发现的植物种类,直到基本不再增加新种类为止.
② 面积扩大的方法
A.从中心向外逐步扩大法:通过中心点0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在两条线上依次定出距离中心点的位置.将等距的四个点相连后即可得到不同面积的小样方.在这些小样地中统计植物种数.如图1.
B.从一点向一侧逐步扩大法:通过原点作两条直角线为坐标轴.在线上依次取距离原点的不同位置,各自作坐标轴的垂线分别连成一定面积的小样地.统计植物种数.
C.成倍扩大样地面积法:按照图3所示方法逐步扩大,每一级面积均为前一级面积的2倍.
③ 记录方法:以面积大小为x轴,以种数为y轴,填入每次扩大面积后所调查的数值.并连成平滑曲线.则曲线上由陡变缓之处相对应的面积就是群落的最小面积.
④ 植物群落调查所用的最适样方大小:乔木层惯用样方大小为10×10~40×50m2,灌木层为4×4~10×10m2,草本层为1×1~3×3.3m2.
⑤ 样方数目:乔木:2个;灌木:3个;草本:5个.
(2)样线法
① 样线的设置:主观选定一块代表地段,并在该地段的一侧设一条线(基线).然后沿基线用随机或系统取样选出待测点(起点).沿起点分别布线进行调查.
② 样线的长度和取样数目:草本:6条10m样线;灌木:10条30m样线;乔木:10条50m样线.
③ 样线的记录:在样线两侧0.5m范围内记录每种植物的个体数(N).
(3)四分法(中心点四分法,中点象限法)
① 样点选定:在选定调查地块之后,在调查地块内随机布点(样点).每个调查地段的取样点理论值至少要20个点.

㈣ 植物群落的结构

植物群落的结构
(一)
垂直结构
植物群落结构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它的成层性,成层现象不仅表现在地上而且也表现在地下。通常热带雨林群落的结构最为复杂,其乔木层和灌林层都可各分为2~3个层次。相比之下寒带针叶林群落的结构就比较简单,只有1个乔木层,1个灌木层,1个草本层。草本植物群落的结构就更为简单了。对群落地下分层的研究,一般多在草本植物间进行,主要是研究植物根系分布的深度和幅度。一般采用形态法和重量法。形态法是指挖掘一定深度的土坑,然后把土坑壁暴露出来的根系按比例描绘在方格纸上。重量法是指在土坑壁上切出一20cm210cmX5cm(长X宽X厚)的砖形土块,然后从地表开始至35cm处各切一块,再在40~45cm,60~65cm和90~95cm处各切一块,总共10块,将每一土块中的所有根系洗出,分别称量粗根、中根和细根,最后根据这些数据制成地下部分分布图。
成层现象是群落中各种群之间以及种群与环境之间相互竞争和相互选择的结果,它不仅缓解了植物之间争夺阳光、空间(地上成层)、水分和矿质营养(地下成层)的矛盾,而且由于植物在空间上的成层排列,扩大了植物利用环境的范围,提高了同化功能的强度和效率。成层现象愈复杂,即群落结构愈复杂,植物对生态环境的利用愈充分,提供的有机物质也就愈多。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良好的指示,通常生态条件越优越,群落结构就越复杂,而在极端的生态条件下,群落结构则简单,如极地的苔原群落就十分简单。
(二)
水平结构
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不仅表现在垂直方向上,而且也表现在水平方向上。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镶嵌性。导致镶嵌性出现的原因是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而分布的不均匀性又受到植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种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群落环境的差异等因素制约。如一个种在某个群落成单茎生长,但在另一个群落中又可能成丛、成堆或成斑块生长。林冠下光照的不均匀性,对林下植物的分布就有很大的影响。在光照强的地方,生长着较多的阳地植物(如在郁闭林冠中的林窗处,情况就是这样),而在光照强度弱的地方,只生长着少量的耐阴植物(如郁闭的热带雨林下的草本植物)。总之,群落环境的异质性越高,群落的水平结构就越复杂。群落的水平结构就如同在一个绿色的地毯上镶嵌了许多五颜六色的宝石一样,绿色的地毯就是某一植物群落类型,而五颜六色的宝石就是由不同生态因子形成的不同的小群落,正是它们构成了植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三)
时间结构——周期性和群落季相
如果说植物种类组成在空间上的配置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话,那么不同植物种类的生命活动在时间上的差异,就导致了结构部分在时间上的相互更替,形成了时间结构。在某一时期,某些植物种类在群落生命活动中起主要作用,而在另一时期,则是另一些植物种类在群落生命活动中起主要作用。如早春开花的植物,在早春来临时开始萌发,开花,结实,到了夏季其生活周期即已结束,而另外一些植物种类则正达到生命活动的高峰。所以在一个复杂的群落中,植物生长、发育的异时性会很明显地反映在群落结构的变化上。因此,周期性就是植物群落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年份内其外貌按一定顺序变化的过程,是植物群落特征的另一种表现。植物群落的外貌在不同的季节是不同的,故把群落季节性的外貌称之为季相。如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在春季开始抽出新叶,夏季形成茂密的绿色林冠,秋季树叶一片枯黄,到了冬季则树叶全部落地,呈现出了明显的四个季相。

阅读全文

与群落组成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统计研究的运用方法 浏览:893
二夫教学体系的5种教学方法 浏览:906
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有什么和什么 浏览:142
怎么减脂肪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学生 浏览:943
新支流三联苗使用方法 浏览:126
学前教育比较研究的教学方法 浏览:734
32乘250的计算方法 浏览:730
分化腺癌晚期治疗方法 浏览:565
手机好卡有哪些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浏览:916
高一数学教学方法大全 浏览:238
钟葵的食用方法 浏览:150
无线手机自拍杆使用方法视频教程 浏览:536
人工吸水石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69
嗒嗒用车使用方法 浏览:685
简单的连笔签方法 浏览:547
恶性汗腺囊癌的治疗方法 浏览:395
股票大盘分析方法 浏览:517
语文练习内容和方法有哪些 浏览:53
向上推的窗户安装方法 浏览:603
家装多股软线连接方法 浏览: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