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江村经济研究方法思维导图

江村经济研究方法思维导图

发布时间:2022-09-23 23:15:04

⑴ 谁知道费孝通的《江村经济》电子书在哪下载需要完整版,谢谢!

目前该书确实在网络上找不到下载,原因:
该书的制作比较麻烦,书里有很多的插图、注解之类,不易做成电子书。
你可以去书店买一本,商务印书馆版的也不贵。
书名: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
ISBN: 7-100-02795-0/C·39
版印次: 1-5
作者: 费孝通
开本: 大32开
装订: 平
字数: 250千字
订购价: 20.00 元
出版日期: 2004-11-01
书的封面可链接:
http://www.cp.com.cn/bk/newsdetail.cfm?iCntno=1912

附:推荐《江村经济》

费孝通教授所着的《江村经济》( 英文书名:Peasant Life in China--《中国农民的生活》)1939年在英国出版,之后的几十年间多次再版重印,成为中国社会学者和国外对中国感兴趣的社会学者的必读书。 此书是费孝通的博士论文, 由其导师英国杰出人类学者布·马林诺斯基推荐出版,并亲自作序。序言中高度评价此书:“我敢于预言费孝通博士的《中国农民的生活》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此书1985年由戴可景译为中文出版。 译文的水准极高。我也在新泽西的一所普通的大学图书馆中看到过英文原着。实际上,至今英文和中文版都可以买得到。

《江村经济》是一本人类社会学专着,可是普通读者也可以轻松阅读并理解。书中生动地以科学和真实的手法描述了江南水乡农民的日常生活,社区关系,农业生产,工业与贸易和经济生活。它也完全够资格成为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学习写作和逻辑的范例。

最让我钦佩和惊奇的是一本“旧书”在今天读起来也丝毫没有落后和过时的感觉,反而解答了我以前很多不懂的问题,以及某些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农民问题。作者论述了农业劳动力过剩后,应当如何向城市和工业转移劳动力等问题。也解释了一些习惯和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变化。提出了新的法律体系不为乡村接受的原因。总结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经验和教训。甚至讨论了国际贸易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其中很多的结论经历史证明是正确的,不少建议简直就可以直接用于解决当前中国的现实问题。

“作者的一切观察所具有的特征是,态度尊严、超脱、没有偏见”这种写作态度比一些耸人听闻的文风和义愤填膺的语气更易于向读者阐述问题。所以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可以让外国人和出生在海外的中国人了解中国,也帮助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了解近现代中国的实际状态。

阅读《江村经济》的过程中也可以学到很多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有人可能会问:社会学有什么用?我不具备详细准确解答这个问题的专业知识。不过我到是可以举几个以“功利”的例子:比如企业利用人类需求的社会学理论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书中用“三栏法”分析了农村手工业改革的可行性和困难,如果你在工作中面临一些组织和技术上的调整,这种分析方法是可以借鉴的。另外,书中用很多的篇幅介绍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和由于社会变牵对家庭关系的影响。一些习以为常的人际关系是有其成因的。北美华人的家庭和人际关系不同于中国和美国的通常情况,读了费教授的书之后,你对这种变化的家庭和社区关系是不是有新的认识。

书中反复强调社会变迁中的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并且建议应该减少社会变迁的破坏因素。据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社会变迁”课程近年都是以中国的变革为主要案例,并将与苏东欧改革相比较。客观地说,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成功中不是完全没有偶然因素。费孝通的书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和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国外的经济和社会学规律可能不适用于中国。

费孝通是一位受中国文化影响极深的学者,同时他又受过西方良好教育训练。可是他的身上并不表现出强烈的东西方文化冲突。《江村经济》是他以西方的研究方法,分析他所熟悉的中国的成果。时刻都受时代变迁和不同文化影响的海外华人可能从此书中的到额外的收获。

⑵ 江村经济的作者简介

费孝通,享有世界名誉的着名社会学家,江苏吴江人,早在学生时代即凭一本《江村经济》一举成名。是什么造就了费孝通?人杰地灵的故乡?思想“新潮”的父母?生逢其时的幸运?一个91岁老人的深情回忆不仅仅属于自己,也属于走过风风雨雨的百年中国。
年轻的费孝通在未名湖畔和清华园里度过了一生中最恬淡的日子,在这里,他遇到了良师和志同道合的伴侣,并逐渐确立了“要写出中国人自己的调查报告”的理想,1935年夏天,他和新婚的妻子出发了,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在广西大瑶山的实地调查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爱情上,都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
1938年,费孝通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英文名为《中国农民的生活》,这篇文章使得靠桑蚕为生的“开弦弓村”从此成为国际社会学界研究中国农村的首选之地,它也把费孝通的命运和这座普通的江南水乡、和历经沧桑的中国农村工业紧紧连在了一起。
抗战时期,费孝通来到了云南,一面教书,一面继续着他在农村的实地调查工作,并团结一批年轻、智慧、实干的研究者,组成了一个有才华、有前途的学者集团——魁阁,战时的生活自然艰难,但在西南联大璀璨的学者群星中,费孝通的才华得以迸发,西南岁月在他许多传世之作中也留下了烙印。
费孝通一生心无旁骛,致力于他所认定的学术道路,晚年的他依然在为中国农村工业的发展四处奔走忙碌。为了重建中国社会学,他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了和世界学术界的交流,并十分重视对新一代学者的培养。耄耋之年依然笔耕不辍的费孝通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

⑶ 急求:《乡土中国》使用的调查方法,基本内容以及结论,明天交,大神速进,跪谢

拜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乡土中国》一书,感触颇深。在对于本书的阅读过程当中,我一度是感到相当困惑的,以至于在第一遍的阅读过程中,我一口气囫囵吞枣般地看完了以后,云里雾里的,对于书中的内容,竟是一点儿感觉和想法也没有。无法,我去找了一些别人写的有关乡土中国的分析和书评,看完了以后,再去阅读原书,这才有一点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在写自己的这篇读书报告的过程中,我在写到相关章节的内容时,又把原书翻了一翻,发现不同时候,看同一内容,我的理解与思考也是不同的。所以,这篇读书报告,也许格式上会略显松散,而因为是个人读书的心得体会,一些理解和思考也许会不尽正确,恳请老师指正。

第一部分,本书脉络梳理。

说实话,如果说费先生的另外一部代表作——《江村经济》是他关于微观社区调查研究方法的实践应用,那么《乡土中国》则是依据实践的经验所总结出的总体框架。该书代表了他研究方法的转向,从微观的视角中跳出来,进而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整个社会,分析社会的整体架构,提出自己的普遍模式理论。因此,《乡土中国》的阅读,我感觉一开始是有点晦涩难懂的,里面涉及到的很多是理论方面的东西。所以首先,有必要对本书的脉络进行一个梳理。
《乡土中国》共有十四章。论述了中国乡土社会中种种现象,根深蒂固的观念与传统,以及这些东西对于社会,人的反作用。

一.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作者在第一章《乡土本色》开篇一句就是“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由此定下了本书的核心论断。以后的内容,无不是围绕着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这一特征来讲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传统社会,农业占主导地位,农业的发展需要土地,所以人口就以土地为中心而聚集。而土地是不可能移动的。由此,就决定了乡土社会里,人口的流动必然是不频繁的。进一步说,依靠农业生存的人们是粘着在土地上的,因此乡土社会就具有稳定性。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不像美国,实行的是机械化管理,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样,就决定了传统的乡土社会,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家每户都能够自给自足,商品的交换与买卖就显得多余了。所以,在后面的内容里,作者依据乡土社会稳定性与独立性的特点,进一步论证得出,商业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难以得到充分发展。
乡土社会的稳定性与独立性,其显着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生活在这个圈子里的人,互相都是熟悉的。一个家里有个什么婚丧嫁娶啊之类的,左邻右舍都是知道的,要做人情的。
与此同时,生活在这个圈子里的人,他们对于自己生活的环境也是熟悉的。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对乡土社会的冲击,原先生活在乡土社会里的人有些会离开自己所熟知的乡土社会,进入到城市生活当中,因为他们对于城市环境的不熟悉,也许会做出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于是,进城的人们,就会被讥笑为“土气”,是“乡下人”。
作者在第二章《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中,从乡土社会的层面来批驳推行“文字下乡”的人所持的认为乡下人不识字是因为“愚”的观点,进而根据第一章所述的生活在乡土社会里的人,对于他们生活圈子里的人和事都是熟悉的这样一个论断,推导得到,在乡土社会里,很多时候,文字的使用有其局限性。我个人看来,《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与后面的内容联系并不十分密切。也许是作者插进去讲的一个关于乡土文化推广层面的个人抒怀。

二.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

很多人认为,费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一个新的概念——“差序格局”的提出,是一大创举,是对中国传统人伦关系的一种精妙的概括。作者在《差序格局》一章中,将中西方社会进行了对比。他将西洋社会的类型称为“团体格局”,若干人组成一个个团体,就像一捆捆扎起来的木柴;将中国乡土社会的类型称为“差序格局”,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像一个水波纹一样,按亲疏远近向外扩开一圈圈的社会圈子。这种差序格局中的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那样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作者把社会关系的这种一轮轮波纹之间的差序称为人伦。中国人讲究人伦——君臣、父子、夫妇、长幼……讲的是一种差等关系,这种种差等关系各自有它们应该遵守的规则。在这种差序格局里,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便是以“人伦”为基础的。当个人以自己为中心,“推己及人”,形成一圈圈的社会圈子时,这圈子是可大可小具有伸展性的。人们往往根据其实际需要而相应扩大或缩小其圈子的范围。正因如此,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概念是模糊的,小的时候父母子女是一个家,大的时候可以囊括伯叔等,甚至大至整个家族。但是无论这圈子如何伸展收缩都只局限于父系一方的范围内,这是中国传统父系社会的特点。
将焦点从人际关系转向社会群体上,我们会发现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族是一个很显耀的社群,在乡土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家族从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庭也可以等于家族。它不但承担生育的功能,而且也担负着政治、经济、宗教等其它社会功能。

三.乡土社会的秩序维持。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这里的礼,并非所谓的“文明”,“慈善”,“善良”等等,而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对的。而在乡土社会里,这些礼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可以认为是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而遗留下来的,人们已经惯于遵守的并被认为是对的一些传统。礼的推行并不依靠暴力和权力而是依靠教化。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因此,在一个变迁的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而作者一开始就已经说了,乡土社会相对来说是静止的,变迁很慢,这也就为礼治提供了存在的温床,并且生生不息。
乡土社会自有自身的一套礼治秩序。长期的教化把外在的规则转化为了人们内在的习惯,人们遇到问题,习惯于从传统道德中寻求解决的途径,而非是法律。而在传统乡土社会里,人们是本能地抗拒打官司,以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的。这在我们看来,似乎是不可理喻的,甚至会认为乡土社会里的人简直是野蛮,抗拒现代文明。但是,作者在这里给我们阐释了这样一种“无讼”的观念存在的合理性。在乡土社会里,必有一些人和事不容于传统道德,但是随着新的司法制度的推行下乡,这些本来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和事却从此找到了一种新的保障,他们可以不服于乡间的调节而诉诸于法律。这个时候,法律制度就成了包庇这些败类的保护伞了,这与乡土社会是格格不入的。最后,作者的结论是,要推行司法下乡,务必要使民众做好思想和心理上的接受与准备。

四.乡土社会的政治结构与政治权力。

在《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名实分离》和《从欲望到需要》这四章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四种权力类型,它们分别是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和时势权力。横暴权力,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专制,”“独裁”等,它体现的是权力的压迫强制性。这里,我们可以将传统社会里的皇权理解为是横暴权力的一个表现形式。而同意权力,我们不妨认为它体现了权力的妥协性。从社会分工的层面上来说,人们共有着应有的权力和应尽的义务,但是,别人的权力对于我来说就是应尽的义务。这就存在着矛盾。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分工的平衡必须得以维系下去,就要有权力做保障,同意权力就是人与人之间为了维系社会分工的平衡所做出的相互妥协。中国的乡土社会并非是一个富于抵抗性的组织,于是就容易成为皇权的发祥地;另一方面来说,横暴权力的发生需要经济基础,而农业的帝国是虚弱的,没有办法为皇权的继续发展提供相应的经济基础。似乎这个时候,就应该是同意权力发生作用的时候了,但是,同意权力是在社会分工越发达的情况下才会越扩大,而传统的乡土社会是自给自足的,社会分工并不发达。于是,传统社会的统治者们为了皇权的维持,在天高皇帝远的乡土社会里,采取了“无为政治”的统治法方法。这里所说的“无为政治”,是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在乡土社会内部,人们认为这是长老统治。这里就涉及到了第三种权力——长老权力。长老权力,我们也可称之为是教化权力,顾名思义,它是通过教化人们而得以实现对乡土社会的统治的。这里就和我们前面所说的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发生了联系。长老往往由年龄长的人来担任。因为在乡土社会中,年轻人是循着年长人的足迹一步步地向前走的,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最可行的办法是询问年长的人。年长的人在诠释传统,在教化晚辈方面具有无可非议的资格和权力。而平时生活中产生的一些纠纷,一般也是由长老作为权威的评判者。德高望重的长老们,就是礼的象征,是正确的行为范式,是道德标准。乡土社会注重礼治,注重传统,相对稳定,变迁不快,这也为长老权力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条件。
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这是在社会变迁较快,传统难以适应社会变迁时产生的一种类型,乡土社会变迁十分缓慢,时势权力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并不是那么显眼。

第二部分,关于《血缘与地缘》一章的一些理解与思考

我读的是这个版本的,北大出版的

之所以把这一章独立出来讲,是因为在看这一章的时候,有蛮多的感悟和思考,也是比较随性的。
费先生在这一章里,阐述了血缘社会的实质以及血缘社会与地缘社会的关系和区别,最后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的转变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历史的转变。
乡土社会因为它的相对静止性,因此,极易因为血缘结合而形成血缘社会。实际上,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就了它的相对独立性和静止性,或者,我们可以说是稳定性;另一方面,血缘结合加固了这种稳定性。而作者对于地缘的解释,虽在文中没有明确指出,我的理解是,乡土社会尽管稳定,但还是会流动的,人口会增长,而土地不见得会增长,于是,人口就发生了迁移——为了寻求可供开垦的更多的土地。这些人群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与其它的一些原本陌生的,从别的地方迁移来的人住在一块,从陌生到熟悉,于是,就形成了地缘结合。就好像现在的“唐人街”一样。但是,作者指出,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实际上不过是血缘的投影,因为稳定的社会鲜少有人口的流动。这些人因为血缘结合,然后又形成了地缘结合。再说道上面我举的“唐人街”的例子。实际上,虽然对于唐人街离得人们来说,他们没有实质上的学院关系,原先也是互不认识的,但是,在更深层次地推。他们都是炎黄子孙,身上留着华夏民族的血液。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地缘不过是血缘的延伸。
关于血缘与地缘的分离,这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是相当困难的。作者在书中举了“客边”、“新客”等例子,我这里想补充一个例子。我家所在的浙南小镇龙港,我们家所在的社区教新度村。我们家是后来才搬来的,所以可以说是所谓的“新客”了。这个社区里的本地人都姓孔。他们根据每家每户人口,男丁的多少,辈分的高低,不同程度地拥有这个社区的所属的土地、房产。而当属于这个社区的土地或者房产需要拍卖时,允许认购的对象也仅限于同族人,外姓人是不行的。
作者在这一章里还讲到里关于乡土社会里商业的发展问题。因为传统的乡土社会主要是依赖于血缘关系而结合的,所以相互之间,一般都是熟悉的。中国有句老话叫“亲兄弟还明算账。”话虽说得轻松,但实际上是很难讲得清的,这其中涉及到血缘、亲情、人论道德等诸多方面。而乡土社会里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比如我表姐上高中的时候,我妈妈么包了一个红包给她,而等到我上高中时,我姑姑也包了一个红包给我。这样的交易很具有局限性,普通的情形就是在血缘之外建立商业基础。对于我来说,你是毫无血缘关系的陌生人,这样,我们之间的贸易往来就会显得轻松简单许多,没有了人情的负累,帐也很好算清。而我们说,乡土社会的变迁不快,外乡人想要融入一个乡土社会中也不容易,人跟人之间都相互熟知,这样的环境下,商业的发展缓慢也就不足为奇了。
费孝通先生自己说:“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乡土中国》一书,实在是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必读之作。
转自:http://www.douban.com/note/63433704/

⑷ 战略管理英雄榜元帅:明茨伯格

明茨伯格在学界和实业界同样有名,可以说是在与管理相关的研究、教学、咨询和实务等社区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他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人。这在即使是号称偏重实践的战略管理学领域的学者当中也是相对少见的。

在科学社区,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我们只相信上帝,其他人开口必须先亮数据。当然除非你是德鲁克那样的所谓Guru,你说的话本身就被芸芸众生当作真理,根本不用诉诸数据。可以说,明茨伯格就属于德鲁克级别的guru。

然而,没人把Guru德鲁克当作学者,他也不用混学术圈,所以无需用数据说话。但很多人是真心地把明茨伯格当作学术英雄的。在学术圈,尤其是日益“科学化”的管理学研究社区,坚持不用所谓的数据说话,这更是其难能可贵之处。

不是他技术不行,玩不了数据。而是他故意不玩。就像Robert De Niro主演的电影A Bronx Tale里一个小孩儿钦敬地形容某黑帮老大说话时(手势)是如何的牛:He's got five fingers, and he only uses three! 有劲儿而不使,那是真有劲儿。

明茨伯格本科在McGill是学机械工程的。数理基础和能力肯定不会差到哪儿。但出卖他工科背景的,仅仅是在呈示某些分类法(比如组织结构)时画的模型图或者流程图而已。读了他那么多书和paper,印象中就没见过任何数据和统计。

光看他的文字,你会以为他是英文系毕业的,eloquent and engaging。不过,他1961年本科毕业后,确实又在次年通过夜校在Concordia University拿了一个General Arts的学士学位。看来,还是很文艺范儿的。

他有实地调查、案例呈现、故事勾勒、逻辑推论、道理说明,而且自成体系。1986年,在CMR(加州管理评论)上有一系列文章从各个角度剖析Richard Pascal根据自己到日本实地采访本田负责在1960年代进入美国摩托车市场的几位高管而写的The Honda Effect。故事主要说明战略是通过折腾碰运气而不是运筹帷幄的事前规划。

明茨伯格声称,Honda Effect 是整个管理学界这么多年唯一的一个known fact。一个深入的案例,讲出了BCG从理性分析(市场份额,规模经济,经验曲线)而看不到的幕后精彩故事,以及故事体现的道理。数据本身并不是fact,不管样本多大。

通常的数据处理data dredging是所谓的garbage in, garbage out。或者干脆像经济学家们,直接proof,玩数理模型,不要任何evidence。无独有偶,一代决策宗师Herb Simon也曾说过,a sample of one is better than none! 从这个意义上将,中国社会科学最高成就的典范,迄今仍然应该是费孝通的《江村经济》。

明茨伯格经常说,如果你研究的问题effect size 足够大,只需要简单地plot the data,啥事儿都一清二楚,根本用不着那么多sophisticated的统计方法。确实是这样,如果你研究的是管理问题,你的Delta R-Square仅仅是0.02 (P<0.01)级别的,基本上没有任何意义。比random walk都random。

你去看看北大西门外KFC的foot traffic流量变化,然后用它预测北大今年考上常春藤盟校的博士生总数,估计都比这个significant,更别说交易费用能够解释猴为什么上树了。

很多的实证结果能出来,就是数据中存在大量的0。另外,就是拷打数据。Dave Jemison和James Fredrickson弟兄俩都是Washington出来的,当时都上过一个好像叫John Chiu的老师的统计课。我在Texas读书时,在他俩的课上听到过同一句John Chiu的名言:If you torture the data long enough, it will confess to everything!

我就眼见有中国学者在1980年代,同一个数据样本,换一下n就能发结论不同甚至相反的N篇文章,N大于等于2哟。所以,至今我对所有empirical stuff持有天然的怀疑,尤其是中国人和韩国人做的。

扯远了。收回来。

1968年,明茨伯格在MIT Sloan School 拿到Ph.D.,主攻战略(Policy),副业是Political Science。至今荣誉博士十来个。得奖无数。简而言之,明茨伯格的主要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领域,一般管理者的角色,战略管理过程,组织结构和权力与政治。

1980年代,最早接触的`也是明茨伯格早期的工作,根据其博士论文发表的 The Nature of Managerial Work (1973)。当时有中文译本《管理工作的性质》,收录在社科院工经所主任和后来任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总干事马洪主编的一套外国管理名着丛书中。

显然,明茨伯格花了5年的时间才把书发出了,据说最初基本没出版社感兴趣。这本书采用的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依靠对5位经理人的in-depth field study而完成,主要勾勒管理者扮演的10种角色和工作特点。1975年,其核心内容发表在HBR,获得当年的麦肯锡最佳论文奖。自此,名声大振。

1979年的The Structuring of Organizations主要讲组织结构的taxonomy,涉及组织的任务环境,技术特点,运作流程等多重要素。

1983年的Power in and Around Organizations,主要阐释组织中的权力与政治过程。明茨伯格也许是整个管理学界首先坦承组织政治正(反)面影响的学者,详细勾勒多种政治游戏类别和特点,解读组织权力的获取和应用。他在这方面的研究与Jeff Pfeffer相呼应和媲美。

当然,明茨伯格在战略管理领域最着名的贡献是他对战略过程的研究,尤其是所谓emergent strategy的研究。他的Structure of Unstructured Decision Processes,ASQ,1976;Patterns of Strategy Formation, MS, 1978, Of Strategies,Deliberate and Emergent, SMJ,1985; Crafting Strategy, HBR, 1987, Five Ps of Strategy, CMR, 1987,等一系列文章,把战略的自生或滋生过程阐述的淋漓尽致。

战略不是formulated,而是formed。这也是他跟Ansoff吵架的立场和底气。我对明茨伯格的此项工作完全认同。通常,战略是通过retrospective rationalization总结出来的consistent pattern,或由当事人自身,或由旁观者考察。

有这么一项贡献,就足以和所有的以理性假设为基础的各项战略理论分庭抗礼。1994年,明茨伯格出版了The Rise and Fall of Strategic Planning,总结了轰轰烈烈但基本上是going nowhere的战略规划运动,虽然他自称critical but ending with a positive note。

明茨伯格的贡献,符合Herb Simon关于bounded rationality的假设,与另外一位先驱James Brian Quinn的战略逻辑渐进主义遥相呼应。真是气味相投,二者后来还合编过一本文集作为战略过程研究的课本。

1998年的Strategy Safari总结了战略管理的多种流派和视角。类似Koontz在六、七十年代总结的jungle of management theories。也许这是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明茨伯格着作。而且,国人亦是非常喜欢有关划分流派和类别的东西。这时的明茨伯格已然名满天下。完全不需要用论文来说话了。每本书基本上都能引起不同程度的轰动和畅销。

当然,商学院里的学术英雄,自然难免要褒贬MBA教育。世纪之交,Jeff Pfeffer,Warren Bennis,Sumantra Ghoshal,Henry Mintzberg等多位学者呼吁重视现行MBA教育的弊端。要有人文精神,要有社会责任,不能唯利是图,不能只重视管理的技术硬课而忽视领导力等软实力的构建。。。所以,2004年明茨伯格出了本书Managers,Not MBAs。我们需要的是管理者,别扯MBA!

我当时粗翻过那本书,基本上就是两句话。第一,现行的西方主流的MBA教育体系是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用错误的方法和错误的内容培养了一批错误的人。All wrong! 咋整?第二句话,在职培训。IMPM,International Masters in Practicing Management。强调实践、现地教学、在职培养。总之,不能按常规的形式上课。明茨伯格除了终生在Montreal的McGill,曾在1990年代长期访问INSEAD。肖志兴曾在那里读博士,跟他深入接触并写过IMPM的事儿和明茨伯格本人。

跟所有的大佬一样,从Porter到Prahalad,有意于学术圈以外的社会影响的学术大佬们,最后关心的事体都转向社会问题:金字塔的底层,医疗产业,国家发展,不一而足。明茨伯格最近的新书是balancing society,意思是不管左中右,别扯极端。

明星总是明星。用戏台上的话说,是站中间儿的,到哪儿都得站中间儿。十几年前某次在AOM开会,来晚的明茨伯格正好坐在我的旁边。大脑奔儿着实令人惊叹!

台上人在发言,侃侃而谈。你就看老亨利急不可耐地要评论和补充。虽然他没有明显地摩拳擦掌,但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种要站中间儿的气场。

好像就是在那次评论中,他大声疾呼,管理学不能被经济学污染。每个管理学者都要从自身做起。For a starter,that means, in faculty club, never dine with an economist at the same table!

这是管理学大家的气派!元帅也。

⑸ 江村经济的内容介绍

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通过本书,读者能够看到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公认的农村社会经济及其制度调查研究的代表作及成名作:《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二文。可供社会学工作者和教学者参政。

⑹ 《江村经济》 原文

http://club.esnai.com/club/bbs/ShowAnnounce.asp?ID=2740441

有5个附件。可以下载,我试了。

网络一下:费孝通 chm 江村经济
http://www..com/s?wd=%B7%D1%D0%A2%CD%A8+chm+%BD%AD%B4%E5%BE%AD%BC%C3&cl=3
回答者:stonewang - 高级魔法师 七级 11-4 10:08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目前该书确实在网络上找不到下载,原因:
该书的制作比较麻烦,书里有很多的插图、注解之类,不易做成电子书。
你可以去书店买一本,商务印书馆版的也不贵。
书名: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
ISBN: 7-100-02795-0/C·39
版印次: 1-5
作者: 费孝通
开本: 大32开
装订: 平
字数: 250千字
订购价: 20.00 元
出版日期: 2004-11-01
书的封面可链接:
http://www.cp.com.cn/bk/newsdetail.cfm?iCntno=1912

附:推荐《江村经济》

费孝通教授所着的《江村经济》( 英文书名:Peasant Life in China--《中国农民的生活》)1939年在英国出版,之后的几十年间多次再版重印,成为中国社会学者和国外对中国感兴趣的社会学者的必读书。 此书是费孝通的博士论文, 由其导师英国杰出人类学者布·马林诺斯基推荐出版,并亲自作序。序言中高度评价此书:“我敢于预言费孝通博士的《中国农民的生活》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此书1985年由戴可景译为中文出版。 译文的水准极高。我也在新泽西的一所普通的大学图书馆中看到过英文原着。实际上,至今英文和中文版都可以买得到。

《江村经济》是一本人类社会学专着,可是普通读者也可以轻松阅读并理解。书中生动地以科学和真实的手法描述了江南水乡农民的日常生活,社区关系,农业生产,工业与贸易和经济生活。它也完全够资格成为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学习写作和逻辑的范例。

最让我钦佩和惊奇的是一本“旧书”在今天读起来也丝毫没有落后和过时的感觉,反而解答了我以前很多不懂的问题,以及某些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农民问题。作者论述了农业劳动力过剩后,应当如何向城市和工业转移劳动力等问题。也解释了一些习惯和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变化。提出了新的法律体系不为乡村接受的原因。总结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经验和教训。甚至讨论了国际贸易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其中很多的结论经历史证明是正确的,不少建议简直就可以直接用于解决当前中国的现实问题。

“作者的一切观察所具有的特征是,态度尊严、超脱、没有偏见”这种写作态度比一些耸人听闻的文风和义愤填膺的语气更易于向读者阐述问题。所以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可以让外国人和出生在海外的中国人了解中国,也帮助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了解近现代中国的实际状态。

阅读《江村经济》的过程中也可以学到很多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有人可能会问:社会学有什么用?我不具备详细准确解答这个问题的专业知识。不过我到是可以举几个以“功利”的例子:比如企业利用人类需求的社会学理论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书中用“三栏法”分析了农村手工业改革的可行性和困难,如果你在工作中面临一些组织和技术上的调整,这种分析方法是可以借鉴的。另外,书中用很多的篇幅介绍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和由于社会变牵对家庭关系的影响。一些习以为常的人际关系是有其成因的。北美华人的家庭和人际关系不同于中国和美国的通常情况,读了费教授的书之后,你对这种变化的家庭和社区关系是不是有新的认识。

书中反复强调社会变迁中的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并且建议应该减少社会变迁的破坏因素。据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社会变迁”课程近年都是以中国的变革为主要案例,并将与苏东欧改革相比较。客观地说,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成功中不是完全没有偶然因素。费孝通的书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和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国外的经济和社会学规律可能不适用于中国。

费孝通是一位受中国文化影响极深的学者,同时他又受过西方良好教育训练。可是他的身上并不表现出强烈的东西方文化冲突。《江村经济》是他以西方的研究方法,分析他所熟悉的中国的成果。时刻都受时代变迁和不同文化影响的海外华人可能从此书中的到额外的收获

十分感谢stonewang,我以前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有下载的。:)

⑺ 乡土中国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2019年8月,国家教育部将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编入高中统编三科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着名代表作之一,是他在20世纪40年代计划中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三部曲之一,但由于战争、院系调整、社会学被取消等原因,他畅想的这三部曲未能如愿以偿。《乡土中国》内容涉及传统中国的基本特征、农村生活、社会结构、家庭家族、道德规范、权力结构、社会变迁等内容,着作文字简洁、语言流畅、浅显易懂、雅俗共赏,是学界公认的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2020年是费孝通教授诞辰110周年,这篇文章想追溯费孝通写作《乡土中国》前前后后的学术活动,理解这本书产生的历史背景,以此作为纪念。
学者的认知方式除了取决于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习惯,还取决于他(或她)所处的社会关系模式:他接触了什么人,与什么人交流和学术碰撞了,引发了什么思考等。换句话说,《乡土中国》基于费孝通长期的实地研究、理论探索的积累,还基于他个人在当时的时间和空间结构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模式。
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蹉跎岁月
从20世纪30年代末英伦归国,到云南的昆明、魁阁,美国芝加哥、波士顿等,再到英伦、清华,10年间,费孝通跨越中国南北、东西两半球,历经实地研究、国际交流、历史研讨,他活动的公共空间不断变换,社会空间不断扩大,形成了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相互交错的社会关系模式,《乡土中国》就是在这样的时空结构变换中产生的。
从具体的社区研究到对整个中国社会整体把握是费孝通在大瑶山对瑶族进行的田野调查中与王同惠女士一起确立的认识中国社会的目标。《乡土中国》这本小册子是他从西南联大回到清华园给研究生讲授《乡村社会学》的讲稿汇集。为了讲授这门课,他先是使用美国教材做参考书,后来觉得美国教材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又尝试着使用自己过去在瑶山、江村、云南三村的调查材料,抗战后期,他还一度涉猎经济问题,在报刊发表有关经济的时评。1947年,他决定从社会结构入手来讲乡村社会问题,他写道,要“另起炉灶,甚至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
在《乡土中国》的《后记》中,他称这是他工作的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瑶山开始的实地研究;第二个阶段始于1946年前后的生育制度写作和研究,《生育制度》是这个阶段的第一本成果,《乡土中国》则是第二本。在这个两个阶段中间,即1943年,他访问了芝加哥大学,把《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和《玉村农业和商业》改写英文,翻译成“EarthboundChina”一书,把《昆厂劳工》改写成“ChinaEnterstheMachineAge”,他还访问了哈佛大学等机构。
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费孝通的学术研究开始由田野工作转向理论建构,从以专注学术研究转向学术研究与时事评论写作并举。工作和政治等多种原因迫使他停止实地调查转向理论建构和开展更多的教学工作。由于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同时兼课、日军轰炸昆明被迫迁住乡下等原因,从1940年10月至1945年初(这中间有一年赴美交流)的近5年间,他更侧重授课和写作。1993年在《个人·群体·社会》一文中,他说:“魁阁后期,由于兼任云大和联大两校的教职以及当时政治局势的紧张,我不便直接参与实地调查,所以有更多时间从事讲课和写作。也可以提到,当时直线上升的通货膨胀使个人的实际收入不断下降,而我又在1940年成了一个孩子的父亲。我们在呈贡的农村里赁房而居,楼底下就是猪圈,生活十分艰苦。因之,我不能不在固定的薪金之外,另谋收入,我这个书生能找到的生活补贴,只能靠我以写作来换取稿费。我当时成了一个着名的多产作家。大后方的各大报纸杂志上经常发表我的文章,我几乎每天都要写,现货现卖,所得稿费要占我收入之半。”费孝通自少年时代开始写作,20世纪40年代的环境进一步养成了他的写作习惯,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

⑻ 《江村经济》序中马林诺夫斯基说社会人类学者工作是好古,猎奇,不切实际的,这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的成名作,他的导师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江村经济》开创了人类学研究的新领域。之前的人类学研究大多是研究某一个原始部落、传统集群,比如萨摩亚人、特罗布里恩群岛土着、安达曼岛人等等,意图通过研究原始的、远古的部落了解人类发展,但这毕竟脱离了现代社会。
但江村经济不同,江村经济是第一本系统的由本民族研究者研究本族群的现代社区,研究自己所生活的社群,这一研究极大地拓宽了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因此马林诺斯基才会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并说之前社会人类学者工作是好古、猎奇、不切实际的。

⑼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江村经济》(费孝通)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LuvxtZMpSNq735awCIpa-w

提取码: twe2

书名:江村经济

作者:费孝通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份:2001-3

页数:356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专着,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因此,这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生于江苏吴江。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国着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4岁起在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就读于东吴大学医预科、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研究院,后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其所着的《江村经济》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论着甚丰,主要着作有:《江村经济》(英文版,1939)、《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乡土中国》(1948)、《乡土重建》(1948)、《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费孝通社会学文集》(1985)、《记小城镇及其他》(1986)、《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1987)、《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1992)、《费孝通文集》(1999)等,论文多篇。1980年3月,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授予他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1981年11月,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向他颁发了该年度赫胥黎奖章。

阅读全文

与江村经济研究方法思维导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治疗酒糟鼻的有效方法 浏览:924
分数的初步的教学方法 浏览:972
金融研究方法论大全 浏览:763
用一根皮筋简单扎一个马尾的方法 浏览:690
简述体育舞蹈常用教学方法 浏览:345
海藻粒敷面的正确方法 浏览:290
有哪些方法快速补充雌激素 浏览:743
抗锯齿方法怎么选 浏览:554
焊工工时费计算方法 浏览:589
股后束锻炼方法 浏览:615
脑梗的康复治疗方法 浏览:670
脑瘫最新治疗方法 浏览:18
80乘以79分之31简便方法 浏览:449
三生螺旋藻使用方法 浏览:389
如何提高团体的业绩方法 浏览:608
哪些方法可以收集信息 浏览:897
硬水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软水 浏览:80
主题图标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601
图片双层pdf制作方法 浏览:961
口腔划伤怎么处理方法 浏览: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