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通过幼儿动手实践学习的方法是
摘要 常用的教学方法一般有观察法、活动法、场景教学法、比较法、提问法、讲授法等,幼儿园的教学方法是否运用的好,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教学质量,下面就来看一下这几种常用的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贰’ 如何培养孩子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孩子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意识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幼儿手部肌肉活动越多、越丰富、越精细,就越能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在操作活动中,幼儿往往需要克服困难,相互帮助,团结协作,才能完成任务。因此,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幼儿不怕困难,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等良好品德的形成。但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我们广大幼教同行共同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以下是我园根据《纲要》精神,把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在日常教育生活活动中的几点做法:
一、把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体现在领域的教育活动之中,更有效地促进幼儿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
1、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是孩子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的动力,以发展孩子动作、协调、灵活及体育游戏中的操作活动,是根据幼儿特点,将动手能力培养融于体育活动之中,使幼儿在拍球、跳绳、滚圈、踩高跷、打吸力球、骑小车等活动中提高,手眼、手脑的协调能力。如我们在小班开始,就注重孩子掌握使用体育器械,如:抛球、滚球,到中班开始练习拍球技能,远球接力跑等等。在全园进行的趣味运动会上,中班的孩子就能开展拍球比赛,并为全园小朋友做观摩表演。与此同时,中班幼儿近半数会跳绳,大班幼儿几乎人人会跳绳,促进了幼儿肢体的协调发展,同时激发幼儿参于体育活动的兴趣,在户外活动中,我们园里的孩子人人手里一件体育器械,让孩子快乐地追逐在操场上,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2、在语言活动中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纲要》中告诉我们,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在语言活动中,创设有情景的环境,让幼儿在操作故事中的人物手偶,激发幼儿语言表达兴趣,如:故事《三只熊》中的对话很有趣,有韵律感,幼儿都很喜欢这个故事,教师创设一个木偶剧场的环境,让孩子亲自操作木偶,扮演角色,一起模仿故事中的对话。又如,诗歌《春天来了》,孩子们边操作有动感的画面,边朗诵诗歌内容,“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改变一往只让老师操作,幼儿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孩子真正做活动的主人,动手、动脑、动口,又其乐融融。
3、在社会领域中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如,在幼儿园开展的“大带小”活动,大班幼儿表现出我是哥哥、姐姐的自豪感,帮助弟弟、妹妹午休后穿衣服、穿鞋子、叠被子。又如:在开展“我是妈妈的小帮手”活动,既培养孩子对妈妈的情感,又培养动力能力,帮妈妈拣菜、扫地、擦桌子等学习日常劳动技能。
4、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探索活动,同时也是操作活动,只有去动手操作,才能激发探索的愿望,如:认识叶子的主题探索活动中,孩子们从小院里捡起片片飘落的叶子,观察、寻找不同形状的叶子,做叶子贴画、叶子面具,到制作叶子标本等等,都体现着幼儿求知、探索、操作的愿望。又如:在科学操作活动中,用小灯泡接通电池的实验,容积守恒实验,小制作、弹力球、磁铁玩具等等,有趣的实验,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和动手实践的愿望。
5、在艺术活动中,鼓励幼儿用双手表现美。我们在美工活动中,教孩子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各种玩具,如包装纸、小纸盒制作机器人,用碎布头做布贴画。教孩子用折纸、染纸、吹点画等不同的做画方法,大胆创造、想象,鼓励幼儿选择不同的方式,练习操作不同的绘画工具,用双手表现美。
二、日常生活中的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1、丰富的区域活动,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愿望。如:“小巧手”区,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对幼儿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让孩子在区域活动中手部肌肉得到发展,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⑴充分利用现成的玩具、材料,让幼儿学习穿珠、挂彩链;⑵老师自制玩具,老师可以有目的制作一些玩教具。如:“布飞蝶”,让小班幼儿练习扣钮扣,“大辫娃娃”让中班幼儿练习编辫子,“宝宝鞋”让大班幼儿练习系鞋带;⑶提供多层次的、可操作的材料,以适应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如夹豆游戏有小积木块、有小石头、有玻璃球,供幼儿选择,又如“做做玩玩”区,幼儿可以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完成做做、玩玩任务,也可以按自己意愿选择手工游戏,每到这时,孩子们剪的剪、贴的贴、画的画、忙得不亦乐乎!当孩子们穿着自己制作的时装,骄傲地迈着“猫步”进行时装表演时,成功的喜悦就写在那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上,当孩子们手里拿着自己的制作手偶在讲故事时,显然自己就是一只“骄傲的大公鸡”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能做出象样的作品只是少数,大多数的作品很粗糙,只要我们老师能热情地对待每个孩子的每项成果,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功,就能透发幼儿动手创造的热情,使孩子树立“我能做得更好”的自信心。
2、鼓励幼儿动手参加环境创设。每当我们进行新主题活动,老师和孩子们就一起布置“主题墙”,如:美丽的春天来了,我们首先带孩子到大自然去观察,然后请孩子将眼中的春天画下来,最后把自己最满意的部分剪下来,互相协商,贴在我们主题墙的适当位置,构成“春天的旋律”壁饰,孩子们会自豪的发出赞叹:“哇噻,真不敢相信是我们的杰作”!又如,每到节日,我们都鼓励幼儿动脑动手参与美化环境,如:粘贴彩链、拉花,设计小挂饰等等,都是孩子自己设计、分工制作的。
3、日常生活中,对操作技能加以强化,使之转化为基本的劳动技能,⑴在日常生活中,开展自制食品活动,如“包饺子”,幼儿在活动中,自己和面,体会水、面多少与软硬的关系,孩子们有的包、有的擀皮配合默契,兴趣浓厚,包完饺子后还能主动清理桌面,巩固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的水果拼盘”,幼儿自己动手清洗水果,选择搭配拼盘图案、味道,提高幼儿动手、动脑、审美能力;⑵明确值日生的工作,培养幼儿工作独立性和责任心。对值日生提出具体要求,如,照顾自然角,按时浇水喂养小动物,绘画每天天气情况,记录植物生长变化,做老师的小助手,发放作业,玩具,收拾餐具等,每天整理玩具柜,清擦小桌椅,修补图书等等;⑶开展种植活动,每年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晴明前后,种瓜种豆”,让孩子亲自参加整地、选种、播种、管理和收获,观察植物生长情况,有利用培养幼儿认真负责,持久细心的劳动态度和良好劳动习惯,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在劳动是中提高使用工具的操作技能。收获的季节,让幼儿把收获到劳动果实拿到小班和弟弟妹妹一起品尝,分享丰收的喜悦,同时,体验到劳动的辛苦,懂得珍惜和爱护劳动成果,产生爱劳动的情感。
三、家园合作,共同提高培养幼儿操作动手能力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1、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方面,我们首先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向家长介绍一些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经验和方法。如: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小制作,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同时又增进亲子情感,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家长往往包办代替的太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重要途径。
2、及时进行家园双向反馈。如:有的孩子依赖性较强,需要及时鼓励和家园密切配合,于是我们要定时向家长反馈幼儿的进步情况,同时要求,家长在家统一要求,及时反馈在家情况,共同发展孩子操作能力。
总之,在培养孩子操作动手能力,要充分考虑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及个体水平差异,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一日生活及各类活动之中,积极为幼儿创设有利环境深刻挖掘动手操作的多方面教育因素,将幼儿动手能力作为一种素质,切实地落实到每个幼儿身上。对幼儿进行动手能力培养的根本和关键在于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的权利,理解和重视幼儿发展的需求,让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在做中求进步。作为幼教工作者和广大家长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探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多种途径,为使幼儿成为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未来建设的合格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叁’ 如何在科学实验课中培养学生动手
一、放开手让学生自己亲手做实验。
在科学实验课上,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自己能做的实验尽量让学生去做。
二、创造人人参与实验的机会。课堂上让每个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要从平时课堂的点滴做起,久而久之,学生的动手能力就能得到发展、提高。
只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教学模式,因地制宜调整方法,每位老师都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肆’ 注重动手能力的教学方式有哪些
中国---在国内大多数幼儿园、校园内,动手教育往往局限于某些课程或命题,如:劳美课、化学课(实验)等,且动手教育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孩子们多是为完成作业而去动手,在这样有“压力”,有“条件”下的创作,往往不能完全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国外---只要有机会踏入国外中小学校的校园,就会发现“动手教育”几乎在每个学科,包括英文、数学、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课程中都能见到,“动手制作”这一部分都会占相当最大的比例。在美国一所小学的历史课上,老师不但要进行课堂讲解,还会让孩子们自己制作代表美国50个州的迷你花车,并且不限制材料。可见,动手教育已经深入外国中小学教学中的方方面面。
1、动手能力是人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技能
孩子通过动手玩及操作日常生活用品,可以掌握使用物体的方法。以后,幼儿便会逐步地掌握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经验。
2、促进大脑发育
孩子从一出生时,大脑里就储存了1000亿个脑神经元,它们遍布于左右大脑的各个区域,掌管着孩子的动作、记忆、想象、语言、颜色、阅读等方面。最初的神经元是相对独立的,孩子在动手操作、感知的过程中,神经元之间会形成网状的神经突触,神经元连接越密集,传递信号也就越顺畅,孩子才会更聪明。如今动手能力成为人们判断神经系统是否正常,智力发育是否落后的重要指标。
动手能力好坏不光会影响孩子的智力,还会影响他们的观察能力、创作能力、认知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探索精神。不难发现现实中很多发明家、创造家,在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动手创作和实验,所以才创造一个又一个发明。
手的操作可以直接促进视觉、触觉、动觉及感知觉的发展和相互间的协调。
3、意志和品质
在操作活动中,幼儿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他们反复尝试,总结经验,最终获得成功。因此,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既可以提高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又能帮助他们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
在放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动手创作”还会给孩子带来“成就感”,
有利于养成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更能引发他们自主动手、自主探索的信心。
4、敏感期重要的必修课
动手能力敏感年龄段(为什么在3-6岁要对孩子动手教育)
幼儿运作敏感期是0-6岁,其中包括身体大运动和手部的精细运动。在这一阶段孩子会自主的反复尝试和学习各种动作。而且学起东西来最快,运动能力此时发展的好坏会影响他们一生。
如果错过6岁这个敏感期再进行训练,将无法弥补!
‘伍’ 运用哪些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一、 利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儿童兴趣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是由对简单事物产生兴趣发展到对复杂事物的兴趣,喜欢实际活动发展到喜欢象征性的活动。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把无味枯燥的事物变得活泼、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如:学生在玩中不仅提高了应变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学习兴趣。再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供了不同学具,让学生展开想象,自己尝试画圆,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很快出现了不同的画法。有的用圆规画,有的借助圆形物体(如墨水瓶、茶杯盖、硬币等)画。学生在交流汇报成果时,非常具有成功感。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提问:“如果要建设一个圆形大花坛或者大水池,你还能画出来吗?”学生兴趣盎然,又争先恐后地投入动手探究。通过操作实验,学生终于发现固定标杆和绳子也可以画较大的圆,即确定了圆心和半径就可以画出圆。通过操作学具,不仅解决了知识问题,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
二、 利用教具,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独立操作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目的不明确,造成操作盲目,认识肤浅。因此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伴以思维和语言的表达,把重点放在基础比较薄弱,动手操作比较困难的学生身上。对那些成绩较好、思维敏捷的学生,多鼓励他们创新,能否采用多种方法去动手操作。动手操作的过程同时也是说的过程,使学生调动了所有感官,在丰富知道内涵的铺垫下,使学生逐渐理解其中的算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其各器官的协调能力,以使记忆效果达到最佳。④
在学生发现一种新方法后,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分析,形成共同认识
‘陆’ 如何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一. 创建动手实践的条件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有必要加强科学课探究实验的教学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增长科学知识,在操作前教师自己要先认真研读科学教学大纲,了解各册教材中的实验安排的目的,分清哪些实验需要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的,哪些实验可以由老师进行演示性的操作。根据科学课教学,积极去探索、开发。 根据学校实际办学条件,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废旧物品,自制教具。
二. 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在小学阶段学生“玩”的兴趣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课堂上的实验活动其实有许多是学生认为很好玩才去做的,这样的活动必然带有盲目性,这种纯粹被玩的意识支配的实验活动是很难收到成效的。所以在做每个探究实验前,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一番讨论,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问题,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才能让实验更准确,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现象等等。在学生的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前提,以激发学生创造思维为根本,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中吸收知识,获得创造性技能和思维,养成科学的创造态度。兴趣是创新产生的必要条件,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 培养观察想象的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最基础途径,是发现问题的前提,教学中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观察启发学生想象力。如通过巧设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思维发现;教师演示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了解操作方法,实验要求;引导学生观察了解事物本质,特点等。并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先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的教育。从中使学生懂得做科学实验很有趣但却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实验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作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
四. 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
创造能力的获得最终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学生虽具备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但如缺乏动手,还是不会有所创造。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中,通过手脑并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科学教学鼓励学生自由探究,鼓励他们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通过探究,学生可以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探究的本领。我们是提倡民主、开放、创造性的科学探究,但我们更希望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规范化的实验操作。因为规范化的实验操作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柒’ 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动手能力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往往习惯于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以灌输为主要方式的教学中,实验教学往往是教师演示,学生看,有的甚至借助多媒体进行播放,借助图像、动画把实验现象或结论“教”给学生。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中“能力”要求: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用具,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1 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动手
生物实验课没有正常开展,有些是因为缺乏设施设备,有些是因为老师认为只要记住实验结论考试会考就行,有些是通过多媒体播放实验代替实物实验。没有经历真正的实验,学生对实验也就会没有兴趣,多数学生只图记住知识,考个好成绩。生物的很多知识都源自于观察,源自于实验,生物教学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亲历提出阿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引导学生从实验中获取知识,验证知识。
例如,在认识“显微镜”时,先展示显微镜,学生看到仪器,兴趣就来了,“是什么东西?”“干什么用的?”一连串的问题。教师再进一步激发,这显微镜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东西,没有学生不想亲自观察的。观察之后,学生又会想自己制作观察对象,想看一些不同的观察物。其实,实验课只要有上,学生都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总想亲自动手。
在讲解知识时,在意识地引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在讲解植物的根时,先讨论根生长的一些环境(环境中有的疏松的,有板结的,有的是砂质土,有的植物的根就是生长在石缝中),长出的根有的会因生长环境产生形变。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根仍然很执着地往更深的地方钻。学生在惊叹根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同时,老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根尖在中伸长的过程中,有没有细胞受伤?怎样能更好地减少受伤?根尖又是如何伸长?根毛的作用又是啥?根尖的内部结构到底有哪些奥秘?这些问题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探索兴趣和实验欲望。同学们对着实验桌上的洋葱的根尖,通过实验获取知识成了学生当下迫切需求。
2 规范操作,让学生会动手
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学生就有动手的强烈愿望,但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学生乱动手。乱动手违犯操作规程,一方面可能发生不安全事故,另一方面也难以得到相应的实验结论。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规范学生的操作过程,教师要求学生做好实验预习,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方法,熟知注意事后,再动手进行操作。学生如果第一次接触的实验,教师应先作示范,言传身教。在具体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按课本规定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得出实验的结论。对不同的实验结果要帮助学生分析得到不同结果的原因,创造条件要允许学生重新做实验。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巡回察看,及时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样,规范学生的实验行为,实验不但能顺利进行,取得良好效果,而且养成学生规范实验的习惯。
除了乱动手之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敢动手。有些学生惧怕实验操作,特别是一些带有不安全因素或略有“恐惧”性质的实验,常常不敢动手,尤其是女学生。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熟悉仪器和用具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分解操作程序,帮助学生掌握操作要领。比如在实验前,对解剖刀,酒精灯等实验用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讲解。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确立科学态度,树立信心,敢于实践。使学生在动手实验前做到心中有数,实验就会水到渠成,不但学生敢于动手,也会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实现实验教学的目的。
3 课外延伸,让学生勤动手
由于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许多生物学知识的教学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如“光合作用需要光”“,叶的蒸腾作用过程”等教学内容,在课堂实验的有限时间内无法看到结果,课堂讲授也只能作一般性描述,因此课外延伸,让学生在课外完成相关实验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补充。学生如果能用课内学习到的实验技能运用到课外,学生的动手机会就会增加,动手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如七年级教材中学习有关叶脉的作用,我们增加了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自己选择相应的叶片,做成相应的叶脉书签。在学完“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一节后,课内实验是萝卜切去一半,然后放置到水分、阳光充足的地方,数日后,萝卜发新芽,学生在获得这一实验结果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把这一个已生发新芽的萝卜倒置,结果又会怎么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和这块萝卜走出课堂,在家里做起实验,几天后,学生交回了他们的成果:本来向下的萝卜叶却慢慢向上生长,一个别致的盆景就此诞生了。这种课内外结合的实验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实验的空间,也能给学生充足的实验时间,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对课堂内无法完成的实验,学生在课外常常是乐此不疲。
总之,动手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爱动手敢动手,又要会动手勤动手,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课内到课外,着力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