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本体界什么是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本体论)一词是由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首先使用的。此词由ont(όντ)加上表示“学问”、“学说”的词缀——ology构成,即是关于ont的学问。ont源出希腊文,是on(όν)的变式,相当于英文的being;也就是巴门尼德的“存在”。“本体”的研究,在希腊哲学史上有其渊源。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希腊早期哲学家就致力于探索组成万有的最基本元素——“本原”(希腊文arche,旧译为“始基”)。对此“本原”的研究即成为本体论的先声,而且逐步逼近于对being 的探讨。之后的巴门尼德深刻地提出,“是以外便无非是,存在之为存在者必一,这就不会有不存在者存在”。并且认为存在永存不变,仅有思维与之同一,亦仅有思维可以获致此真理;而从感觉得来者仅为意见,从意见的观点看,则有存在和非存在,存在既非一从而有变灭。巴门尼德对being(是,存在)的探讨, 建立了本体论研究的基本方向:对于被“是者”所分有的“是”,仅只能由思维向超验之域探寻,而不能由感觉从经验之中获取;此在超验之域中寻得之“是”,因其绝对的普遍性和本原性,必然只能是一。不过,这一点只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才能真有领会,与他同时的希腊哲人或多或少地有所忽略。因而,如原子论者虽然也区分了真理认识和暗昧认识,认识到思维与感觉的不同;但其探寻的“本原”可否由经验获致却极模糊,因而实际上并未能区分超验和经验。而在苏格拉底那些没有最终结论的对话中,已破除了经验归纳方法获取真理的可能性;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则鲜明地以超验世界的“理念”为真理之根本。
㈡ 刘萍的学术发表
学术专着、丛书、译着 刘萍.高校专家专长识别和可视化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刘萍,陈姝婷.专长管理研究进展.《情报学研究进展》丛书(李纲主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371-416.刘萍,陈姝婷.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综述.《图书馆学研究进展》丛书(陈传夫主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768-808.徐丽芳,刘萍.哥伦比亚数字出版导论(译着).苏州:苏州出版社,2007。期刊论文(标*为通讯作者)刘萍*,胡月红. 领域本体学习方法和技术研究综述,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28(1):19-26.刘萍*,胡月红. 基于FCA和关联规则的情报学本体构建,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28(2):34-40胡月红,刘萍*. 基于本体概念的专长表示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2,56(4):17-21.谢浩,郭惠,刘萍.细胞生物学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实现.高等理科教育,2012(1):134-138谢浩,袁霄宇,王琰,冷洋,郭羽,夏天,刘萍.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高校精品课程教学网站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已录用刘萍,陈烨. 词汇相似度研究综述,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28(7/8): 82-89刘萍,周梦欢. 基于共词网络的专家专长自动识别研究,情报科学,2012,已录用刘勘,刘萍.基于VSM的专家领域分析及可视化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1(10):74-77刘勘,李晶,刘萍.基于马尔可夫链的舆情热度趋势分析,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47(36):170-173.刘萍*,叶燕.基于本体的高校专家定位系统研究,情报学报,2010,29(5):813-819刘萍*,陈姝婷.我国专家信息资源检索现状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5:311-313刘萍*,望俊成,王亮,赵媛斌. Web 2.0环境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分析.图书情报知识,2007,6:40-44
㈢ 为什么要构建领域本体
领域本体(Domain Ontology),是专业性的本体,描述的是特定领域中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某个专业学科领域中概念的词表以及概念间的关系,或在该领域里占主导地位的理论。
所谓的领域本体(domain-specific ontology)就是对学科概念的一种描述,包括学科中的概念、概念的属性、概念间的关系以及属性和关系的约束。由于知识具有显着的领域特性,所以领域本体能够更为合理而有效地进行知识的表示。
领域本体可以表示某一特定领域范围内的特定知识。 这里的“领域”是根据本体构建者的需求来确立的,它可以是一个学科领域,可以是某几个领域的一种结合,也可以是一个领域中的一个小范围。
㈣ 本体论是什么意思
本体论可以指:
本体论 (哲学),又称为存在论,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基本分支。
本体工程,又称为本体论工程、本体论设计或本体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科学方面的一个有关构建本体的方法和方法学的新兴领域。
本体论 (信息科学),又称为“本体”,是对特定领域之中某套概念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形式化表达(formal representation)。
====================================
本体论
表述哲学理论的术语。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分别具有各自的含义。在西方哲学史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本体一词来自拉丁文on(存在、有、是)和 ontos(存在物)。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1547~1628)在其着作中第一次使用了本体论一词,将其解释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现代西方的一些哲学流派脱离客观物质世界,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谈论世界存在及其性质,它们把本体论同认识论和《逻辑学》相分离,并把它作为全部哲学的基础或独立分支。
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巴门尼德提出了唯一不变的本原──存在,使关于存在的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实体,而实体或本体的问题是关于本质、共相和个体的事物问题。他认为研究实体或本体的哲学,是高于其他一切科学的第一哲学。从此,本体论的研究转入探讨本质与现象、共相与殊相、一般与个别等等的关系。在西方近代哲学中,R.笛卡尔首先把研究实体或本体的第一哲学叫做形而上学的本体论。17~18世纪,德国哲学家 G.W.莱布尼茨及其继承者C.沃尔夫试图通过纯粹抽象的途径建立一套完整的、关于一般存在和世界本质的形而上学,即独立的本体论体系。沃尔夫把一般、普遍看作是脱离个别、单一而独立存在的本质和原因。I.康德一方面认为建立抽象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本体论要研究的只能是事物的普遍性质以及物质的存在与精神存在之间的区别;另一方面又用与认识论相割裂的、先验的哲学体系来代替本体论。G.W.F.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提出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的原则,并从纯存在的概念出发构造了存在自身辩证发展的逻辑体系。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些流派,如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等,反对任何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但也有些人试图重新建立关于存在学说的本体论,如E.胡塞尔的先验的本体论,M.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N.哈特曼的批判本体论等,他们往往借助于超感觉和超理性的直觉去建立概念体系,其观点带有唯心主义或不可知论,并且往往同错误的社会观点相联系,为宗教哲学所支持。
㈤ 求举一些领域本体(Domain Ontology)的例子,简单易懂的领域。
比如信息,信息的本体
㈥ 本体的本体工程
本体工程,又称为本体论工程、本体论设计或本体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科学当中的一个新兴领域,旨在研究用于构建本体的方法和方法学。本体工程乃是一个新兴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关注的是本体开发过程、本体生命周期、用于构建本体的方法和方法学以及那些用于支持这些方面的工具套装和语言。
本体提供的是某一领域的公共词表,并采用不同水平的形式化程度,对术语的含义以及术语之间的关系加以界定。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人们对于各种本体的关注日益增强。如今,本体已广泛应用于知识工程、人工智能以及计算机科学领域;同时,本体还广泛应用于知识管理、自然语言处理、电子商务、智能信息集成、生物信息学和教育等方面以及语义网之类的新兴领域。本体工程旨在明确特定领域的那些隐含在软件应用程序以及企业机构和业务过程当中的知识。本体工程为解决各种语义障碍所造成的互操作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前进的方向。其中,语义障碍指的也就是那些与业务术语和软件类的定义相关的障碍和问题。本体工程是一套与特定领域之本体开发工作相关的任务。 1、本体
本体就是由若干概念及其在某种逻辑理论(如一阶谓词演算)支持下的定义所构成的一种分类法。有人已经为本体提出的定义就是,本体是一种对于某种概念体系(概念表达、概念化、概念化体系或者说概念化过程)的明确而又详细的说明。对于特定一个领域而言,本体表达的是其那套术语、实体、对象、类、属性及其之间的关系,提供的是形式化的定义和公理,用来约束对于这些术语的解释。本体允许使用一系列丰富的结构关系和非结构关系,如泛化、继承、聚合和实例化,并且可以为软件应用程序提供精确的领域模型。例如,本体可以为传统软件提供面向对象型系统的对象模式(object schema),以及类的定义。
2、语义多重性
在整个生产制造生命周期里面,过程规划、过程建模、排程调度、工作流程以及模拟之类的软件应用程序,都会利用过程信息来描述生产活动当中所涉及到的活动、资源需求、订单关系以及时间约束。尽管一个应用程序的输出数据和过程可能会参与构成另一应用程序的输入,但这些应用程序通常情况下彼此之间并不进行互操作。对于每个应用程序和厂商来说,若要想实现数据和过程的共享,就必须编写某种转换程序 。
然而,这些过程的定义并不明确清晰,其间必然会碰到因为同义词问题所造成的不兼容性以及语义多重性(Semantic plurality)所引起的不一致问题。当采用不同的名称或字符串来命名两个功能相同的对象或类的时候,就会出现同义词问题。对于机器之间的通讯来说,汽车(应用程序甲)=机动车辆(应用程序乙),并非显而易见的问题。当同样的名称在两个应用程序之中具有两种不同含义的时候,就会发生语义多重性问题。例如,资源(应用程序甲)=耗材类资源,而资源(应用程序乙)=机械工具。从传统上来说,点对点转换程序一直就是为解决此类问题而设计的。但是,当需要参与互操作的应用程序有很多的时候,所需编写的转换程序的数量就会呈指数方式增长,从而实现互操作性的成本与代价也会出现同样方式的提高。
3、过程规范语言
PSL是一种稳健的交换技术,用于成就不同的生产制造应用程序之间的分布式协作。上述施莱诺夫等人的这篇论文阐述了,当PSL应用于生产制造过程的时候,PSL究竟是如何来解决那些与语义问题相关的问题。同时,作者在此文之中还针对如何对PSL加以改编,以便将其用于生产制造企业集成方面的基于智能体的系统(agent-based systems),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想法。
4、语义建模
PSL之中对于概念的定义是采用知识交换格式(Knowledge Interchange Format,KIF)来表达的,并且采用形式逻辑来定义它们的语义。采用KIF的好处就是能够证明定义和公理的一致性和完整性。PSL本体具有可扩展性,且建立在一种由公理和扩展所构成的核心(即PSL核心本体)的基础之上。
PSL本体之中存在着三种基本实体(活动、对象和时间点)以及四种基本关系(参与“participates_in”、之前于“before”,、是……的开始“begin_of”和是……的结束“end_of”)。关于PSL核心本体和扩展的详细论述,可参见其他资料。
当前,PSL之中收录有大约300个分散于31个模块之中的概念。现在,其中已经表达有过程建模、排程调度以及模拟方面的固有概念。为了对作为一种交换语言的PSL加以验证,目前已经成功实现了首个过程信息交换试点实施项目;该试点项目是在基于IDEF3的业务过程建模工具与一种C++调度程序之间进行的。 本体一般都是采用本体语言来编制的。本体语言,又称为“本体论语言”,是一种用于编制本体的形式化语言。目前,存在着许许多多此类的本体语言,既包括专有的,也包括基于标准的:
普通逻辑(Common logic)就是ISO标准24707;这是关于一种本体语言家族的技术规范,其中的本体语言彼此之间可以准确地相互转换。
Cyc项目有其自己的,基于一阶谓词演算,且具有某些高阶扩展的本体语言(即CycL)。
Gellish语言之中包括了关于自身扩展的规则,因而集成了一部本体和一种本体语言。
IDEF5是一种用于编制和维护准确的,具有可复用性的领域本体的软件工程方法。
知识交换格式(Knowledge Interchange Format,KIF)是基于S-表达式的一种一阶逻辑语法。
规则交换格式(Rule Interchange Format,RIF)与F-逻辑(F-Logic)可将各种本体和规则结合起来。
OWL(Web Ontology Language)是一种用于编写本体声明(ontological statements)的语言。OWL的发展继承了RDF和RDFS以及一些早期的本体语言项目,包括本体推理层(Ontology Inference Layer,OIL)、DARPA智能体标记语言(DARPA Agent Markup Language,DAML)以及DAMLplusOIL。OWL旨在应用于万维网之上;而且,其构成要素(类、属性和个体)均被定义为RDF资源,并采用URI加以标识。 ●DOGMA
●DogmaModeler
●KAON
●OntoClean
●OnToContent
㈦ 什么是本体论
哲学则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论哲学,包括本体论、宇宙学、心理学和神学;二是实践哲学,包括伦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1)。由此可见,本体论作为理论哲学的基础部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指出:"一切形而上学的思想都是本体论(Ontologie),或者,它压根儿什么都不是。"(2)需要进一步加以说明的是:究竟什么是本体论?众所周知,ontology这个词中的"on"在古希腊文中写作"ov",在英文中则写作being。按照通常的使用方式,在英文中,to be是系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它可以做各种不同的解释。从哲学上看,它的最基本的用法有以下两种:一是"是",如He is a student(他是一个学生);二是"存在",如He is(他存在)。to be的动名词being解释"存在者",指以个别的方式存在着的人和事物;而当being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即以Being的方式出现时,则解释"存在"。按照传统的哲学见解。存在是一切存在者的总和,作为最高的种概念,它在逻辑上是无法定义的。�
关于存在问题的探索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但对这个问题引起普遍重视的却是近代西方哲学。黑格尔在回顾哲学的发展时,曾经这样写道:"这种最高的分裂,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一种最抽象的对立;要掌握的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和解。从这时起,一切哲学都对这个统一发生兴趣。"(3)黑格尔在这里说的"这时"就是指近代。在另一处,他以更明确的口吻指出:"近代哲学并不是淳朴的,也就是说,它意识到了存在与思维的对立。必须通过思维去克服这一对立,这就意味着把握住统一。"(4)黑格尔从绝对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来理解存在问题。在他看来,既然存在是一个抽象的范畴,所以它本身就是思维的形式,质言之,就是思维,因而存在与思维的统一是不言而喻的。与黑格尔不同,恩格斯则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肯定了存在与思维关系的重要性。他写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5)在他看来,思维也就是精神,存在也就是自然界或物质世界。按照这种见解,存在就是存在者的总和,就是整个物质世界。�
在对存在、本体论及对近代西方哲学关于存在问题的见解做了一个简要的说明之后,现在我们有条件来探讨当代话语框架中的存在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