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分析自然灾害危害程度高低的方法

分析自然灾害危害程度高低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2-06-07 06:04:07

⑴ 自然灾害的危害

白色污染
一、什么是白色污染
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

二、白色污染的危害
白色污染存在两种危害: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
视觉污染指的是塑料袋、盒、杯、碗等散落在环境中,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环境的美感。
白色污染的潜在危害则是多方面的。
1、 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和塑料袋盛装食物严重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当温度达到65℃时,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中的有害物质将渗入到食物中,会对人的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
我们现在用来装食物的超薄塑料袋一般是聚氯乙烯塑料。早在四十年前,人们就发现聚氯乙烯塑料中残留有氯乙烯单体。当人们接触氯乙烯后,就会出现手腕、手指浮肿,皮肤硬化等症状,还可能出现脾肿大、肝损伤等症。在我国,我们用的超薄塑料袋几乎都来自废塑料的再利用,是由小企业或家庭作坊生产的。这些生产厂所用原料是废弃塑料桶、盆、一次性针筒等。生产时,首先用机械把原料粉碎成塑料粒子,再把塑料粒子放在一个水池里清洗(名曰消毒),取出来晒干,再用机械把它压成膜,制成各种塑料袋。每次吃饭时,就有不少人用塑料袋装饭菜,他们不知道这种行为不仅危害环境,也危害自己的身体。
2、 使土壤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我国目前使用的塑料制品的降解时间,通常至少需要200年。农田里的废农膜、塑料袋长期残留在田中,会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的减产。若牲畜吃了塑料膜,会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
3、 填埋作业仍是我国处理城市垃圾的一个主要方法。由于塑料膜密度小、体积大,它能很快填满场地,降低填埋场地处理垃圾的能力;而且,填埋后的场地由于地基松软,垃圾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很容易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危及周围环境。
4、 若把废塑料直接进行焚烧处理,将给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塑料焚烧时,不但产生大量黑烟,而且会产生二恶英——迄今为止毒性最大的一类物质。二恶英进入土壤中,至少需15个月才能逐渐分解,它会危害植物及农作物;二恶英对动物的肝脏及脑有严重的损害作用。焚烧垃圾排放出的二恶英对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极敏感的问题。
另外,由于一次性塑料餐具难降解,现在许多城市都推广使用绿色餐具——纸制餐具,原理是纸制品的组成物纤维素能被微生物降解。但是,用纸制餐具代替发泡塑料餐具亦不明智。首先,纸制餐具同样也会带来视觉上的污染。它们的降解速度并不快,往往在几十天甚至几个月内也不会降解彻底。其次,制纸制餐具时,除用到草浆、稻浆外,还要加入1/3左右的木浆,若全面推广,势必造成大量木材的消耗,导致森林砍伐的加剧。而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3.92%,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7.2%。第三,制纸浆历来是耗水大户、耗能大户及排污大户。造浆工艺需大量水,而我国属于水资源短缺的国家。若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中,会引起水污染;纸制餐具成型后需立即烘干,这就需要耗大量能。而我国能源结构是以燃煤为主,这样就会增加空气中SO2的含量,引起酸雨。

三、白色污染的防治
1、我们应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餐具和纸制餐具的使用。任何一次性餐具不仅不利于环保,也是对资源的最大的浪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应过度依赖塑料袋。在商店,完全可以用一两个塑料袋分类装好的商品,商品重量也完全在袋子的承受范围之内的,有些顾客却硬是要求多拿一两个袋子。大部分消费者把超市塑料袋带回家中当垃圾袋使用,丢弃后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我们应拒绝使用塑料袋买菜或盛装食物,买菜可用菜篮子或布袋避免使用上的一次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盛装食物可以使用自备的不锈钢或塑胶饭盒,既卫生,又环保,还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2、 回收废塑料并使之资源化是解决白色污染的根本途径。其实,塑料和其它材料比,有一个显着的优点:塑料可以很方便地反复回收使用。废塑料回收后,经过处理,既能重新成为制品,亦可制得汽油与柴油。
近年来,在德、日、美等国家,由于重视对包装材料的回收处理,已经实现了塑料的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消除了白色污染。而在我国,回收废塑料的工作已经起步。我们应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把废弃物分类,以便回收工作能顺利地进行。
3、 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是解决白色污染及其它各种形式污染的前提。例如,要回收废塑料,就要实行垃圾回收分装制度,把不同类的垃圾放在不同的垃圾桶内,这就需要我们有高度自觉的环保意识。

工业灾害
2006年我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基本完成

记者昨日从全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座谈会上获悉,2006年,四川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基本完成。2006年与2005年相比,二氧化碳减少3.5万吨,下降2.69%,化学需氧量减少2.9万吨,下降3.7%,氨氮减少0.066万吨,下降1%。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中,生活污染已经超过了工业污染。

据介绍,2006年全省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较2005年有所好转,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由2005年的6个城市增加到10个,全省五大流域121个省控监测断面,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的断面干流达到70%以上,纳入“责任书”考核的5个断面均完成了考核目标。虽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下降,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全省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很大;生活污染削减任务加大。

2007年我省将加大污染整治力度,主要措施包括对200家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实施32条重点小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开展农村污染源整治工作等。

伐木危害
沙漠化。
缺少了氧气的供应,也少了天然的过滤器。
生态的环境被强占,生态循环规律被破坏了。
气温会有所变化,造成了气候的不稳定的变化。
砍伐后树木的废弃物会被燃烧,造成了环境的污染

自然灾害危害面广、破坏性大,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大威胁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概括起来,自然灾害的危害有10个方面。
对人身的危害

直接危害:自然灾害特别是重大或突发性的灾害,可以造成人员大批伤亡。如,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死亡24.2万人。

间接危害:①疾病是自然灾害的主要衍生灾害;②灾害对人的心理造成危害。

对城市的危害

对城市影响最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灾害来势愈猛,灾情发展愈迅速,城市损失则愈严重。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对城市影响最大的是地震、洪水、风暴潮等。另外,龙卷风、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塌陷、冰雪等对城市也构成严重的威胁。

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缓变自然灾害,如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污染、热岛效应、土地沙漠化等,也对城市显示出愈来愈大的危害。我国西北一些古化城市已经被沙漠吞没,现在一些城市也已“沙临城下”。

对工业和矿业的危害

工矿区是人口密集、社会财富集中的地区之一,因此一旦发生灾害,往往也是危害程度高的地区。

工矿企业的生产系统是人-机-环境-资源组成的巨系统;工矿区的生活系统是由人-生命线工程-环境组成的巨系统。灾害对其中任一个子系统或环节的侵袭与破坏,都可对工业和矿业构成威胁。

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地震、洪水、大风、风暴潮、滑坡、泥石流等高强度灾害对工矿企业的危害不容忽视,可以使整个企业或其中一部分顷刻毁灭,造成巨大损失。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100亿元损失中,大部分是工矿企业损失。

砂土液化、地面下沉、地裂缝可危及厂房基础。矿井中突水、突瓦斯、崩塌、冒顶、突泥、岩爆等灾害可使矿井毁坏或停产。30多年来,我国煤矿因突水淹没全井共58次,部分淹井64次,经济损失达27亿元。突瓦斯事件每年约1000次以上,瓦斯突出总量达30亿立方米,每年约损失10亿元。

自然灾害对生命线工程,包括水、电、燃料的供应和交通的破坏,对机器设备的破坏,给工矿企造成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此外,自然变异,如湿度、雷电、温度变化,对生产工艺也可造成很大的损失,如高温易发生火灾,高温高湿易使设备及原材料腐蚀。1988年7月高温,全国工业减产124亿元。1983年商品霉变损失达100亿元。

有些自然灾害,如旱灾、农作物病虫害等,虽然不直接破坏工矿业,但其造成的后果,如水资源匮缺、农产品减少等,也在很大程度影响工矿业的发展。1959~1961年,连年干旱引起了我国经济全面衰退。1986年,全国200个城市因缺水损失达200亿元。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造成的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温室效应等,对工矿业的发展亦显示出越来越严重的威胁。据1988年环境科学院资料,因大气污染每年损失101亿元,因水污染每年损失157亿元。

对农业的危害

我国是农业大国,对灾害的反应最敏感,损失最重。现在全国约有耕地16亿亩,每年平均有6亿~7亿亩蒙受水、旱、雹、风、冻、雪、霜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少收粮食200亿公斤,倒房300万间,受灾人口2亿多人。每年约有10亿亩庄稼发生病虫草害,约损失粮食200亿公斤。有老鼠30亿只,每年损失粮食150亿公斤。

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土地沙化及地震,也经常对农业生产造成破坏。据不完全统计,1949~1990年期间至少有130万亩耕地被山地地质灾害毁掉。

对森林的危害

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对森林都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其中尤以森林火害与病虫鼠危害最大。现在,森林病虫害有6500多种,每年的发生面积都在1亿亩以上;枯死500万亩,减少木材生长量1000万立方米,年经济损失约10亿元。

在1.15亿公顷的森林中,每年约发生火灾4660次,年均火烧林面积100万公顷,每年因火灾损失约10亿元。

另外,滑坡、泥石流、洪水、大风等自然灾害也对森林起了一定的破坏作用。

对牧业的危害

草原沙化、恶性杂草传播、干旱、雪灾、冻害是牧区的主要威胁。

我国可利用的草原面积约33.65亿亩,每年约退化2000万亩。牧区每年因气象灾害一般年份牲畜死亡5%,灾年可达24%左右。1977年10月,内蒙古东部降了历史上罕见的大雪,仅锡林郭勒盟损失各类家畜就达300万头(只)。1989年春青海雪灾,全省死亡成畜70多万头(只),仔畜死亡96万头(只),直接损失达1.7亿元。1990年春西藏雪灾,损失6亿元。

对渔业的危害

由于连年干旱,水资源趋势性减少,致使许多河、湖干涸。我国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约有2600个,现在约1/3以上已干涸。特别是水质污染,对渔业构成了灭绝性的灾害。洞庭湖水面积减少37%,妨碍了淡水渔业的发展。

海洋渔业受到赤潮危害的程度似按等比级数增加,如渤海沿海1990年因赤潮损失达2亿元以上。

对交通的危害

滑坡、泥石流、洪水、雪灾、风沙对陆路交通的危害巨大。全国蒙受地质灾害的铁路总长达9980公里,每年因此而中断交通100多次,尤以成昆、宝成、陇海路严重。1989年夏季,17个省、市、区因洪水冲毁路基3370公里,冲毁砂石路15260公里,冲毁沥青路面4000多公里,冲毁桥梁294座。

台风、巨浪是海上交通的最大威胁,从1949~1992年,巨浪沉船达1500艘。1989年浙江、广东、海南三省沿岸因巨浪沉船3408艘。江河航远除了受到洪水和因干旱造成的河水浅枯的影响外,滑坡、泥石流也有很大威胁,特别是我国西南部,经常因此而断航,甚至沉船。

由气象造成的航空事故很多,如1989年南京因降大到暴雪,机场关闭5天。

另外,高温、雨、雾等天气也往往使交通设施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对环境的危害

灾害是在人类生存环境里发生的,当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时就会导致灾害;而灾害一旦发生,往往又进一步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如,火灾和病虫草害毁坏森林和草原,使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风灾往往加速土地沙化;地面沉降和地形变可使地表水和地下水流泄不畅而使水质污染程度增高。

对心理和社会的影响

大的自然灾害特别是突发性强的自然灾害,如大地震发生后,往往引起人们恐惧、慌乱、悲哀、绝望、甚至心理变态,加上灾害对经济的破坏,往往引起社会动荡不安。我国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都是发生在灾年。

建国以来,政府非常重视灾区的救援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人们灾害心理的威胁,有效地维持了社会秩序。

⑵ 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天气气候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倾(5亿多亩),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灾害影响的人口约达6亿人次,平均每年因受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6%。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天气气候灾害造成损失的绝对值越来越大。考虑到天气气候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社会、人文、经济等继发性灾害,则经济损失更为严重。世界气象组织把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定为“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对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长期与自然共存的实践中,社会各界、从事防灾减灾研究、业务、管理人员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
战略措施1:制订预案,常备不懈
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不能将预案束之高阁,要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增强忧患意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政府应鼓励社区制定紧急防灾预案、开展救灾演练、装备专门的通讯设备在紧急条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讯方式,并保证必要的紧急储备物资和设施。积极做好装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应急准备。

战略措施2:以人为本,避灾减灾
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战略措施3:监测预警,依靠科技
在防灾减灾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风防御工作实践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气象科技在防台抗台中的重要作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台,以及气象卫星等现代化探测手段,提高了对台风的最新动态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数值预报产品,为准确预报台风未来的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使预报员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更有信心、更有把握,为准确超前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骨干预报员在台风预报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略措施4:防灾意识,全民普及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社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近年来,气象部门在重大气象预警信息服务中,向政府相关部门呈送供决策的气象信息的同时,在电视上滚动播出气象警报,并用手机短信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至用户,使基层干部和群众对预警情况心中有数,从而解决气象产品从气象局到普通用户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战略措施5:应急机制,快速响应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快速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
防灾减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组织领导,各个部门积极响应。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气象部门在内部上下联动的同时,加强了与新闻、水利、民政、安全监督、海洋、农业、林业、环境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紧密协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
需要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规范、高效的灾害管理工作流程。
战略措施6:分类防灾,针对行动
不同灾种对人类生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差异很大,防灾减灾的重点、措施也不同,如对台风灾害,重点是防御强风、暴雨、高潮位对沿海船只、沿海居民的影响,强雾、雪灾则对航空、交通运输形成很大影响,沙尘暴灾害主要影响空气质量。根据不同灾种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特征,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
预防和减轻台风灾害,应根据台风预警级别,及时疏散沿海地区居民,人员应尽可能呆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只走锚、搁浅和碰撞,拆除高层建筑广告牌,预防强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
对暴雨洪涝灾害,根据雨情发展,及时转移滞洪区、泄洪区人员、财产,及时转移城市低洼危险地带以及危房居民,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
浓雾发生时,大气能见度与空气质量明显下降,机场、高速公路、航运采取停运、封闭措施,交通驾驶人员控制速度,确保安全,居民减少外出、外出时戴口罩。
雪灾发生时,相关部门做好交通疏导,必要时关闭道路交通,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驾驶人员小心驾驶,防范道路结冰影响。

战略措施7:人工影响,力助减灾
人工影响天气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减灾科技手段。在合适的天气形势下,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人工消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雾等作业,可以有效抵御和减轻干旱、洪涝、雹灾、雾灾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和损失。
战略措施8:风险评估,未雨绸缪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对自然灾害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不同,其防灾救灾能力也各不相同。灾区的经济实力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灾区自组织能力都是影响区域自救能力和恢复能力的重要因素。经济发达地区,一旦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能力强,速度快,但其损失也就越大;不发达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当致灾因子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脆弱性相结合,灾害风险也随着增加。
通过自然灾害的综合风险评估,并应用评估结果,可以进一步探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模式和预防措施,可以有针对性地控制灾害,规范对易灾地区的利用,提高对灾害的认识。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灾害风险评估方面的经验与做法值得我国学习、借鉴。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建立了对内陆和周边水域、森林和其他自然资源进行制图、调查的政府机构,收集了大量有关洪水、火灾、风暴和相关灾害的数据,为有关地区后来的灾害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美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和地质调查局、美国林业局在内的机构,记录了大量洪水、航运灾难、极端气候事件、森林火灾,以及相关的原因和措施方面的资料。依据风险评估资料,建造大规模的防灾工程,如堤坝、水库、海堤等,突发事件“避难”场所;从法律上控制对易灾土地的利用;制定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防灾标准和法规;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多灾地区居民的防灾意识;开展农作物、洪水和地震保险;开展改善气候的实验,如人工增雨、消雾、减弱风暴,及降低地层缝隙的压力避免地震等实验。在上世纪中叶,联邦政府还制定了全国性的第一部灾害救助法律,启动永久性的灾害救助项目。美国陆军工程兵在修建灾害工程 (防洪堤、水坝和防洪墙)的同时,还为大型人工养滩项目提供资金资助、为沿海地区建立风浪侵袭模型,监督跨洲飓风疏散计划的实施,(受洪水影响)湿地使用许可管理等。保险公司如联邦保险管理局,与当地政府共同监督洪区和高风险沿海地区的制图和管理,通过各种政策增强公众对洪水的认识,帮助受灾人员恢复工作生活,推动在有严重洪水威胁地区的长期居民搬迁工作

阅读全文

与分析自然灾害危害程度高低的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米荞的食用方法是什么 浏览:647
论工作分析的基本方法 浏览:90
前列腺癌治疗新方法上海 浏览:755
怎么股癣治疗方法 浏览:97
化学消毒剂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620
越南蒸鸡肉的正确方法 浏览:488
自动水管安装方法图解 浏览:74
仁和雪莲精华使用方法 浏览:76
降血糖的方法图片 浏览:569
色浆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浏览:245
治疗失眠的好方法周教授 浏览:752
三星手机恢复出厂设置的方法 浏览:829
如何改善唇深的方法 浏览:203
地球计算方法最新2012 浏览:491
儿童游泳的正确方法图解 浏览:637
如何用卡纸做灯笼手工制作方法 浏览:346
灭蚁灵分析方法 浏览:953
接触器连接方法和图例 浏览:105
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选择 浏览:230
狐臭治疗方法手术 浏览: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