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司母戊鼎是怎么铸成的
据考古工作者研究,鼎是由组芯的造型方法铸造出来的。这种造型方法是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在一起灌注铜液。司母戊鼎结构复杂,耳、身、足分别铸成后,再合铸成一个整体。
从鼎的铸痕来看,鼎身由8块范铸成,鼎底由4块范铸成,每条鼎足由3块范铸成。另外,按每个坩锅熔铜12.7千克计算,875千克重的司母戊鼎,需七八十个坩锅同时并熔。每个坩锅燃炭、观火色、运料、运铜液等项工作需要三四人,七八十个坩锅则要二三百人同时协作。这说明了商代晚期青铜冶铸工场的规模已经相当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高度水平。
司母戊鼎
Ⅱ 当时民众是用什么方法铸造司母戊鼎这种大型器物的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后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自从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之后,质朴的当地农民逐渐意识到殷墟文物的价值,于是积极参加了探寻文物的活动。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当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触及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二看,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按当地规定,探宝不分地界,但探出宝来,宝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宝物售款的一半。吴希增和吴培文商定之后,当晚便破土挖宝了。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到半夜时分,挖下约10米深,宝物被发现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着整个器物显露出来。当时,大方鼎的口朝东北,柱足朝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但只有一个鼎耳,另一个鼎耳不知去向,人们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估计,它在埋入地下之前,便被击断失落了。 第二天夜里,吴希增组织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们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架子,用两条粗约五厘米的麻绳,一条拴住鼎耳,一条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然后再撬另一头,再用土填起来,用这种办法一点一点地往上抬,当提到六七米时,粗实的绳子突然断裂了。此时,天将放亮,为防别人发现,又将洞口堵了起来。到了第三天夜里,终于将这个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Ⅲ 河南出土的商代文物“司母戊鼎”是用哪种材料制成的
河南出土的商朝文物“司母戊鼎”是用青铜铸造而成,是目前发现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安阳市武官村被挖掘出来,因这尊鼎的腹部着铸有“司母戊“三个字而得名。铜鼎高133厘米,壁厚6厘米,重量达832.84公斤,四周铸有精美的虎纹、鱼纹和饕餮花纹,使这尊方鼎看起来更显威严。
饕餮上古传说中的神兽,性情贪吃,古人把它铸在青铜器上,是为了表达希望丰衣足食的愿望。
从司母戊鼎的铸造工艺上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商朝已经有了成熟的铸造技术和冶金技术——模范法,这种铸造方法需要工匠拥有精湛的工艺技术,熟练的掌控青铜融化、凝固时的形态,并对青铜溶液中的金属配比非常精准,青铜其实并不是单纯一种金属材质,而是由铜、锡、铅配比而成。
这尊方鼎再出土后便被称为“司母戊鼎”,但是在2011年央视主持人在介绍故宫文物时,却将这尊方鼎称为了“后母戊鼎”,后来这两个名字一直引发很多专家的争议,不过,“司母戊鼎”却先入为主,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Ⅳ 司母戊鼎的制作方法
泥范铸造法,
Ⅳ 河南出土的商代文物"司母戊鼎"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司母戊鼎是商朝的青铜鼎,材料当然是青铜了,细说的话是铅、锡、铜的合金,当然,碍于当时的冶炼技术,杂质会比较多。
Ⅵ 司母戊鼎那么大那么精湛,古人是怎么把它造出来的
不得不再次感叹古人的精湛手艺了,在没有现在发达机器的帮助下能够造出来是十分了得的!
Ⅶ 司母戊鼎的制作方法
用沟炉炼取铜液,再进行铸造
Ⅷ 司母戊方鼎重达833公斤,这个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铸造的
首先,用泥做范,做模坯要分为内模和外模。需要用大火将它烤干,随后拼接起来将青铜高温熔化,然后灌入模坯的内心部分。等待青铜冷却以后,就形成了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