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篆刻的步骤是什么
篆刻艺术,乃于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质材之上雕刻以篆体文字之艺术。因以制作印章为主,又称印章艺术。
篆刻艺术作为国粹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以贯之、厚重的悠久传统。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向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或自篆自用,或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可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篆刻家凑刀于石面,下刀的方法不同产生刀痕的面貌也不相同,所以刀法可以增加篆刻艺术趣味。明清着名篆刻家无不重视刀法,明代朱简《印章要论》说:“吾所谓刀法者,如笔之有起伏,有转折,有缓急,各完笔意,不得孟浪”。古人镌刻印章用刀如用笔,以刀代笔,所以刻印刀又称铁笔。古代论印的着作将刀法分为:单刀、复刀、反刀、飞刀、涩刀、舞刀、切刀、留刀、埋刀、补刀等。也有将它分为:正入正刀、单入正刀、双入正刀、冲刀、涩刀、足刀、留刀、复刀、轻刀、埋刀、切刀、舞刀、平刀等。近代篆刻家邓散木认为上列这些刀法,有的成理,有的不成理,如果实际运用,则须因时制宜,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刀法因人而异,由于派别的不同,在用刀上也有差异。清代皖派篆刻家善用冲刀,线条挺健,刀笔相融,流畅自然,线条风格流动奔放。浙派篆刻家喜用切刀,刀痕顿挫起伏,沉着痛快,线条风格生拙古朴。刀法的讲求,是印章迈进篆刻艺术时代的一大特点 。
⑵ 篆刻的篆刻技法
石章抛光就是把表面粗糙的印石经过处理,使之细腻光洁的简单工艺。
方法如下:
(一)先把经过600号水砂纸打磨过的石章,用0.02左右的金相砂纸打磨至细洁无纹路,然后在一块猪、羊皮里层涂上一层极薄的上光膏(俗名抛光绿油),最后把细石洗净石粉,稍干后在膏面快速擦试至光亮即可。
(二)把经过600号水砂纸打磨过的石章,在金相砂纸上加一滴工业油液,将细石反复摩擦至光亮即可。
石章抛光的首要条件是砂除表面纹路,其细腻程度决定印石的光亮度。无钮印石宜磨成平顶的“六面光”形式,除篆印的一面,各棱宜以砂纸轻抹至不刃手为度。 写印稿前须磨细面,如磨石时力度不无法均匀,会出现印面倾歪斜,须注意变换印石方位,初学者写印稿方法如下:
一、反写法:先将印稿设计透明度较好的纸上,翻过纸侧依照“反稿”用铅笔摹写上石,再用毛笔复写一遍。如临印,可将印谱倒头放置,在选临的印拓边置一小镜,即依镜中印章样摹写上石。印稿上石后,宜用镜子对照原作仔细审视,作进一步的修正。
二、水印法:1、先将毛边纸(或毛太纸等)复于印面,在手掌中压一痕迹,然后在纸透上压痕范围内用浓墨临写或设计印稿(初学者可先用铅笔)2、将墨迹干透的印稿复于印面。注意固定不使纸石浮移位。3、用干净毛笔在印稿上施以不太湿的清水,再用干净的毛边纸吸干多余的水分。4、复二三毛边纸于印稿上,用指甲均匀地研磨后揭去印稿便成。(如印文不清晰,可用笔稍加勾描掌握水印法的关键是:经细砂纸磨平后印面残剩的粉质不要去。以浓墨写印稿,宜待墨稿干透以后再湿水,以微湿均匀为要,刻者可不断实践中逐渐改进方法。
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数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数十字。在布排的顺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后下,先右后左顺序进行的。在相同字数的印中,又有各种不同的排列方法,这是因为文字结构笔画繁简的不同,为了章法的需要而进行的变化。
1.一字印,常见的有置于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两字印,布排方式有两种: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种: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种: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种: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种: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种: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顺序规律,容易顺读就可以了。 在临刻前,我们应做一项重要的基本训练──摹印。方法是几乎透明但又不透水的描图纸工蒙于印拓上,用手轻轻压住纸不使移动,然后用小号圭笔蘸墨(或碳墨水、绘图墨水),依原印线条摹写。要尽量将每个字中笔画的起笔、收笔、转折这些最微妙又最能反映原印精神的细节,摹写和接近原作,同时细心体会,记住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对于以后创作是大有益处的。(摹前须以肥皂洗手,并用纸垫手,以免油腻污纸而难以上墨)。
摹印右列各印,白文摹字的线条,以细线勾边。如果用腊纸坯或透明又微透水的纸摹印,只要将纸与印花大小相等的印石在掌上压下痕迹,(摹印纸与印谱间可衬托一层不透水的透明玻璃纸以保护印谱)摹下后用水印法翻印上石,并且用墨笔稍加修描,即可临刻。初学宜选工整一点的满白文入手。 执刀如同执笔,一般是无定法的。各种执刀都有利弊。无非是适应刻者的习惯。看篆刻作品的好坏,并非观摩操作表演。但采用适合自己习惯的执刀法可有助于刻好印。编者喜欢采用的执刀法,如同执钢笔。一般青少年都易接受。是以拇指、食指、中指执定,无名指、小指辅于中指之后,角度约45°。靠上述三指的关节收送,由右下方朝左前方刻去,运刀方向不变,象打拳一样便于向外发动。熟练后还可变换刀刃角度、方向,随意运刀加工细节之不足。另外,三指包抄的方法也被很多人接受。
篆刻是书法与雕刻艺术的结合,故前人称刻刀为铁笔。前人谈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虚,实际上运刀法不外冲刀和切刀两种。
[冲刀]以刀角须要刻之线条推刀向前,并用无名指紧抵石章边缘,以控制运速度,但这“冲”并非一冲了事,而要一节一节地冲,可免直冲不够凝重之弊,冲角度较小,约30左右。
[切刀]执刀角度较冲刀直,至60左右,切刀所切线条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将长线条分段,以若干重复动作完成。因纯用切刀缺乏气势,一般宜冲切兼用,依靠全身之虚劲,通过肘腕运到指间,而不是靠手臀大动作来完成。刻制边款时一般选用切刀 运刀又有单刀、双刀之分。单刀即一刀直冲而下(如果刻完后反过来,顺刀痕正中带一刀,略微带刻掉笔画中的一部分锯齿形裂痕,则可不致太单薄)?不宜初学,这里不作重点介绍。
刻满白文用双刀法刻去笔画,即用流水作业法将一方印分四次刻成:①依次将横划的下部刻完,将石章转动180°。②将横划上部全部刻完,轻转刀角修好笔画两终端。③④竖线也依上述办法两次刻成,最后收拾印边及部分不够之处。刻时“宁使刀不足,莫使刀有余”,因为不足可补,超过则不可补救。 初学者临刻印章,一般不能一次奏效,尽管刻时小心,或许还会有不到之处。这时可用于指薄蘸墨的轻拍印面,然后用小镜对照原印,寻找不似之处加以修改,努力做到酷肖原印。并可用敲击、研磨等手段摹仿原印的残破效果。对照原印的过程是提高的过程,要花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一来研究对照。
前人说:“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修改是次要的。如果是创作,则更应把精力化在构思章法上,章法不好,全印失败,再怎么也改不好了。
以后在写印稿时要做到:印写得不满意,宁可磨去重写,也不随便动刀,如该印实在写不好,不妨留作下次选用,这次可别选一方印练习。 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可以说,篆刻艺术是用刻刀在石头上写书法。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学习篆刻的同时一定要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碑贴临写,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便会明显觉得篆印时的便利,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
⑶ 如何实施高中美术书法篆刻的教学研究
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美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也就是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美术方面的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美术课的学习,了解和汲取古今中外各类美术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对于“书法”模块来说,更是要注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收。
《美术课程标准》对于“书法· 篆刻”系列的教学作了如下的说明:“书法、篆刻使用中国特有的传统工具和方法,塑造汉字的艺术形象、抒发情感的活动。”并指出,“‘书法· 篆刻’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个内容系列。书法、篆刻活动能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感受中国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这无疑对于我们的教学工作有非常明确的指导,必须始终贯彻于我们的教学过程。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我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在教学过过程中,更应该体现研习写字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与了解传统文化、欣赏书法艺术并重的精神。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高中美术课程中的“书法”模块,有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书法模块虽然是选修模块,我们觉得这个模块的学习,对于现在的高中学生来说,很有必要,我校不但在美术课中开设了这一模块,而且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习。同时,组织书法兴趣小组,让部分对书法有兴趣的学生,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机会。
第二:在高中“书法”模块教学中,也面临各方面的困难:
首先是学生方面,由于小学、初中阶段对学生的写字的训练不够重视,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部分没有接触过写毛笔字,有的连看别人写毛笔字还没有看过,这就很难欣赏到汉字的艺术美。况且由于书法不是高考科目,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不重视,或者由于主科压力较大,没有办法顾及书法的学习。
另一方面是“书法· 篆刻”内容系列的师资不足,即使是美术专业的教师,能够写好毛笔字,胜任书法教学的其实也不多。
学校的设备也是问题,在普通教室很难让学生进行毛笔书法的练习。课桌太小,一般没有油漆,很容易弄脏,一不小心弄到墨水也洗不掉。幸好我校有条件比较好的美术室,其中有专门配套了用于书法练习的比较宽大的白油漆的桌子,还有练习书法用的毛毯,比较不容易弄脏桌子,弄脏了也很容易擦洗干净。
第三:认真贯彻《美术课程标准》,努力提高“书法”模块的教学质量。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内容应符合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高中学生学习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同时也指出:获得精神的愉悦;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情趣,养成耐心细致、精确严谨、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和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发展个性,提高创造能力;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我们正是朝着这一方向努力的。为使我校的书法教学能够尽量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艺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本人原来也并不是美术专业的老师,只不过是从小爱好书画,读初中时参加学校(也是现在任教的学校)的美术兴趣组学习,得到当时学校的美术老师蔡非老师的精心指导(蔡非老师是汕头地区有名的书画家,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书法和绘画方面有了相当的基础。我在十几年前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热衷于从事书法和中国画的研习和创作,艺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经常参加汕头市、潮阳县和峡山镇的书画活动、展览,加入了汕头市和潮阳县的书法家协会和美术家协会。从1997年开始,我校就开始组织部分学生,开展美术兴趣组活动,一直坚持到现在,有绘画和书法等小组,由我负责辅导和教学,并负责美术课的教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积极探讨书法和绘画的教学规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加强自身业务水平和艺术水平的再教育,在业余时间刻苦研习篆、隶、行、楷等各种字体,特别是行书和楷书,自我感觉还是相当良好的。也向曾在我校任教的陈新国老师学过篆刻的技法,对篆刻有相当的研究。因此,在课堂上能够随时随地给学生示范,使“静”的书法变成“动”的书法;同时创作相当数量的书法作品,是学生除了欣赏课本上印刷的名家经典作品之外,还能够看到“活生生”的书法,让学生直接欣赏,并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书法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时候,才能够比较顺利的开展美术课中各个模块的教学。同时,注意培训较为年轻的美术教师,使我校的书法教学能够持续发展。我们美术教研组除了经常开展教研活动,交流教学经验,共同研讨教学方法,一起备课,互相听课之外,在指导学生练习的课堂上,很多时候新老教师一起出现在课堂上,这样对各自的教法,更能够深入的了解,使新教师的艺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
(二)创造书法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对于书法学习的兴趣
我们汕头市六都中学创建于1873年,是一个有着比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相当多的老师(包括已退休的老师)书法功底都很好,有的还是知名的书法家、或篆刻家。我们充分利用了这一有利条件,在每一年的五月初,举办《师生书画展》,请这些老师创作出相当数量的书法作品,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展览,让学生有机会观摩、欣赏和学习,从而创造书法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对书法学习的兴趣。在学校《润心》文学社编辑出版的《润心》报上,经常刊登有师生的书法作品,供学生观摩和欣赏,同时对于书法学得比较好的学生,也起了相当大的鼓励和表彰的作用。
(三)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注重课程拓展,形成校本课程
我们现在采用的教材是由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美术教材编写组编写、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书法》,这本教材能较好的体现书法知识与书法鉴赏并重,适当介绍写字技法,教材从文字的起源说起,介绍各种字体的产生和演变的过程,思路比较简洁,避免了各种字体的重复介绍,把写毛笔字的基本技能放到后面。由于现在的高中学生对写毛笔字没有概念,我个人认为欣赏能力时离不开写字的基本技能的掌握,如果写字的能力一点都没有,就很难欣赏到经典书法作品的妙处。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把教材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即把执笔和运笔的内容提到前面教,让大部分学生先掌握楷书的基本写法以后,再回过头来讲文字的起源的问题,对于其中一些尚未定论的学术问题,只引导学生阅读讨论,不作过多的探究。对于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体的教学,一般也是先指导学生临摹,了解其写法特点,再讲解其产生和演变的过程,进而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字体的经典代表作品,从而在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的同时,能够欣赏书法的美感。
在毛笔书法临习时,我们还注意加强标准简化字的训练。由于课本的图版和现有的字帖中基本都是繁体字,我们还选用任政的简化字帖,但是任政的楷书是属于欧体的,我自己用颜体书写了《常用字》、《千字文》等简体字帖,供学生临摹学习。
(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尽量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毛笔字作为汉字的书写工具的实用功能,早就被钢笔所代替,这几年来更被电脑所代替。这样就使现在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能看到书写毛笔字,没有一点感性的认识,这是书法教育的困难之所在。书法的执笔和运笔的方法,具有历史的传承性,一般很难用文字说明清楚,照书自学很难成功,即使在古代,往往也需要口传手授才能学到其要领。所以,我们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采用小组练习,通过具体示范,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讲解其要领,让学生尝试,再逐一纠正。并在基本笔画和间隔结构的练习中,继续纠正其执笔和运笔的错误。对于知识性比较强书法发展史和名帖的鉴赏课,尽可能利用知识容量比较大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有时候还适当插入一些视频资料,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五)开展书法课外活动,鼓励部分学生在书法方面的发展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书法”模块也是18个学时,1学分,这就存在教学内容容量大和教学时间短少的矛盾。我们除了对教材的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对于相当一部分对书法学习有兴趣的学生,组织书法兴趣小组,让他们结合课内学到的内容,有机会欣赏更多的书法名帖,作更多的练习,使他们的书法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四:对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一点建议和希望
山东、浙江等省市的高考在多年以前就有考书法,大学(主要是美术学院和师范大学)早就有书法专业,可是我们广东省作为文化大省,至今在高考中没有考书法,也很少听说大学里有书法这类专业,这除了造成整个社会不把书法当一回事,整体书法水平不高,还造成书法教师的严重匮乏。对于大部分高中来说,不要说提高书法课的教学质量,连能不能开课都成问题。我以为,在大学特别是师范院校开设书法专业势在必行,培养大批书法教师是当务之急。如果高考艺术类中有考书法,无疑会极大地提高高中学生对于书法的学习兴趣,促进高中书法教学的质量的提高。同时,也确保书法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全面提高书法的艺术水平。
本文写作时间仓促,观点粗浅,但是本人在教学中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存在的错漏之处,恳请各位同行不吝赐教。
⑷ 清代的哪位篆刻家开创了“以汉碑入汉印”
有很多朋友对于传统文化都是非常感兴趣的,并且也是潜心研究,在研究传统文化的时候,篆刻是有很多人都特别关注的一个项目。而在篆刻之中我国清代的篆刻家赵之谦就开创了以汉碑入汉印的篆刻方式,这样的专科方式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和喜欢,并且对于后市影响深远。
这位篆刻家在年龄特别小的时候就开始不断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以书画的方向为主,虽然曾经参加过三次会试,但是都没有取得比较好的结果,但是在篆刻方面却成为了一代大师,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
现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他的很多作品也流传了下来,并且受到了世人追捧,也正因如此,所以有很多人都会选择收藏他的作品,希望能够提到更高的价值,不过对于文化作品来说,其实它本身的价值已经超出了用金钱来进行衡量的范围,对于欣赏他们的人来说,每一件都是无价之宝。
⑸ 篆刻的技法有哪些
一、设计印稿:按照印面大小及印文内容,使用适当的字体(通常是各流派的篆书,偶尔也可用其他字体)分朱布白(凸字为朱文也叫阳文,凹字为白文也叫阴文),在纸上用毛笔勾画出印稿,可参考秦汉古玺印、瓦当、封泥、元朱文、明清和近现代各文人流派印;
二、摹稿上石:将印稿书写面与印面结合用书稍湿,在用厚纸轻拍,代水分吸干,墨迹即已印上印面再对照原稿用毛笔在印面上修正即可。熟练后可直接用毛笔反书印文上石;
三、治印:可用冲刀和切刀方法治印,现在一般都用冲刀方法刻制。冲刀又分单刀法或双刀法(单刀即笔画只用单向一刀成笔画,双刀即笔画来回两刀成笔画)。初步完成后对照原稿稍事修正笔画和边框,印面反字可借用一面小镜子参照;
四、钤印:印面匀称醮上印泥匀力摁在印谱或连史纸上,为清晰可在纸下垫一块4、5毫米厚的硅橡胶板。可在钤印出印蜕后再次对照原稿多次修正印面直至满意为止。
其余就是款识和拓款了,有前文已详述,不再赘言。
只是初略简介,可网上搜索教学视频详细观摩篆刻流程和技法,会有所帮助和精进的。
⑹ 篆刻有哪些流派
在漫长的篆刻发展过程中,各种风格各异的流派以及为数众多的篆刻家层出不穷。 [文彭、何震] 文彭,字寿承。书画家文征明的长子,善书画尤精于隶书,篆刻娟丽清雅。何震,字主臣,是文彭的学生,精于文字学,治印一变文彭之风呈现古朴苍劲的风貌。宋元以来的印材大多为牙章由文人篆印,工匠雕刻。传说至文、何开始以“灯光冻石”(青田石一类)治印,风靡印坛。印材的改革对篆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彭、何震努力扬篆刻艺术被尊为篆刻之祖,作品在明代被奉为典范。何震的风格名重一时、后人推之为皖派(也称“黄山派”、“微派”)的开创者,与文彭合称“文何”。 [皖派、徽派] 开创者为明代何震,继何震之后,首先有苏宜、程朴、朱简等专学秦汉,风格苍古朴茂。到明未,汪关父子一变何震之法,专攻汉铸印,以工整流利为其特点。至清初,安微县人程邃、巴尉祖、胡唐、汪肇龙努力改变当交的习气,在篆法布局上取得了高度的成就,人称“歙中四子”。这一发时期的诸家由于他们几乎都是安徽籍人,故历史上一般总称为“皖派”(或徽派),并宗立派的邓石如(另行介绍)因为是安徽怀宁人,也有称其为“皖派”的。这种注重籍贯忽略艺术风格的划分方法,常常缺乏严密的科学性。故往往同属皖派,风格却截然不同,这就是我们应当注意的。“皖派”在清代影响广泛,浙江山阴的董洵、王声、江阴的沈风,甚至浙派创始人丁敬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汪关字尹子,原名东阳。明未人,安徽黄山人,寄居娄东(江苏太仓)。篆刻虽属皖派。却与文何风格不同,白文刻意仿汉,能在工稳中再现汉印自然的情趣,成功地运用印文的并笔,破边手段,发展了篆刻技法。善以冲刀治印,刀法稳实,布局谨严。所以他的作品成为印家学习汉印有榜样,后世不少印家是通过汪关的作品来领悟汉印的神韵的,例如乔居常熟的莆田人林臬就受到他很深的影响。 [浙派]浙派是与皖派同时盛行的着名篆刻流派。兴起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由丁敬创始,继起的有蒋仁、黄易、奚冈等人。黄易是丁敬的学生,蒋仁和奚冈也都师法丁敬,四人的篆刻风格比较接近,但又各具特色,蒋仁以朴拙取胜,黄易和奚冈则以秀逸着称。因为他们都是杭州人,所以后世合称为“西冷四家”。又有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继之而起,由于他们都是浙江杭州人,因此后人就把他们连同效法他们艺术风格的印家,总称为“浙派”。丁敬等八人各具成就,合称“西冷八家”。浙派与皖派一样,都崇尚秦汉玺印,刀法上成功地应用涩坚挺的切刀,来表现秦汉风貌,以其古朴雄健的风格有别于皖派诸家的柔美流畅,所以有“歙(皖派)阴柔而浙(派)阳刚”的评论。浙派艺术支配清代印坛这一个多世纪,影响极深远。 [其它各派]在皖浙两派发展壮大的明末清初,还存在着与这两派有渊源关系的其它一些流派。如较知名的有“莆田派”与“云间派”等。“莆田派”以明福建莆田人宋珏(比玉)为首,故又称“闽派”。这一派的后期名家林臬的作品古雅精丽,酷似汪关,亦有一定影响。“云间派”的主持者为王曾麓父子。这些流派的作品,大多缺乏新意,充其量是前辈名家的流风余韵,最后终于从印坛上逐步隐退、消逝。 [邓石如]邓石如,原名琰,他是清代最杰出的篆刻家之一。早年曾刻苦研究秦汉金石碑刻,篆、隶、真、草被认为清代第一。他把深厚的篆书功力用之于篆刻,突破了以秦汉玺印为唯一的取法对象的狭隘天地,扩大了篆刻的表现范围。作品苍劲庄严、流利清新,开创了一代印风。极大地影响了稍后的吴熙载、赵之谦、黄杜甫和吴昌硕,从而为万紫千红的晚清印坛奠定了基础。邓石如虽然也列为“皖派”,但由于影响深远,一般专称为“邓派”。 [吴熙载]吴熙载,字让之,书画篆刻都精,篆隶功力很深。为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的学生。他的篆刻最初取法汉印,三十岁左右看到邓石如的作品,敬佩不已,于是书法、篆刻均师法邓石如,从而把“邓派”艺术推向了高峰。由于邓石如作品传世甚少,所以名为师法邓派者实际大多以吴氏为宗。他的作品对黄杜甫、吴昌硕有很大的影响,吴昌硕曾说过,“学完白(邓石如)不若取径于让翁(吴熙载)”。甚推崇可想。 吴熙载的篆书飘逸劲健,表现在篆刻上用刀迅疾使刀如笔,笔意圆转流动,气势醋畅淋漓。每字结构的转折连接处和线条的延续处,都充分表现了书法的用笔。边款多作单刀草书,象他的书法墨迹一样娟美,都可说是别开生面。师承邓派的名家还有吴咨、徐三庚等人,虽各有成就,但均不能与吴熙载相比。邓、吴的成就,不仅因他们的作品出众,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一味摹仿前人作品,对篆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具有革新意义的贡献。 [赵之谦]赵之谦,字bian叔,别号很多。他是邓石如之后,独具创新精神的大艺术家。书画篆刻都具有很高的成就。篆刻融合皖浙两派,在秦汉玺印的基础上,吸取了秦权量、诏版、古钱币、镜铭及碑版等篆字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资的领域,别创新格。 赵之谦篆刻在章法上提倡有笔有墨,所以虚实对比感十分强烈,朱文生动活泼,白文稳健雄浑,偶以单刀刻印,成为篆刻艺术写意派的先驱。他用北魏书体来刻款识,或单刀入石作阴文款识,或效法“始平公”作阳文款识,在方寸之间,重现北魏书的雄伟奇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赵之谦的成就超越了他的前辈大家丁敬和邓石如,也超越了他同时代的吴熙载,篆刻艺术通过赵之谦又迈入一个新的天地。 [黄士陵]黄士陵,字牧甫。安徽黟县人。父母过世后曾在南昌以照相为业,后长期客居广州,因此艺术上可称他的一派为“粤派”。篆刻初从浙派入手,逐渐进入对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的研究。后来到北京友人看到大量的金石资料,使他大开眼界,于是在学习秦汉的基础上进一步取法钱币,秦权、汉镜、碑碣、瓦,特别着意于商周铜器、两汉金文,终于在皖浙两派之外,自成一家。 黄士陵的篆刻运刀爽利,不加修饰。白文取法汉铸印中光整一路的作品,在学习赵之谦的基础上以薄刃冲刀来体现汉印的方劲挺拔;朱文试点亦是锋棱毕现。章法讲究疏密穿插,线条锋锐挺劲,光洁妍美似,看不呆板。在貌似无意中包含着无尽的变化。边款以冲刀刻魏书,亦独具面目。 [吴昌硕]吴昌硕,原名俊卿,别号很多,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他是清代最后一位大艺术家,与吴(熙载)赵(之谦)黄(士陵)并称晚清四大家。诗书画印造诣极高。他的篆刻先从浙派的陈鸿寿入手,继学徐三庚、赵之谦,最后通过学习吴熙载和钱松的刀法,加上对秦汉玺印和封泥瓦陶文字的研究,终于在转益多师中得到统一,形成老辣挺劲,雄浑苍古独特面目。 吴昌硕的书法早年涉猎甚广,中年以后专攻石鼓文,结合吉金文字的结体用笔,朴茂雄健,自生新意,发展了篆法,从而为他的篆刻突出陈规、自立门户,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使用的钝刀切石的刻法,更使他篆刻显示出古朴、苍劲、浑厚的天趣。他的篆刻可以喻之为绘画上的写意派,在晚清的诸家之后,异军突起,成为近代最有影响的篆刻大师。 [赵时枫]号叔孺,近代着名书画篆刻家。工四体书,精于书画碑刻的鉴别,擅画骏马。篆刻早年取法浙派,后精研赵之谦、邓石如直追秦汉,对周秦小玺及宋元圆朱文犹有独到功力。在篆刻艺术中,实际上存在有仿汉凿印两种流派,赵时枫正是近代继承汉铸印端重严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齐白石]齐白石,齐璜(1863--1957),字濒生。白石是借用湖南湘潭老家村庄的名字。别号有三百石印富翁、借山吟馆、寄萍堂主人、老萍、借山吟馆主者、杏子坞老民、木人、木居士等。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诗、书、画、印无不卓绝的大艺术家,在艺术上的经历很有传奇色彩。对这四绝,他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 他的篆刻初学浙派中的丁敬、黄易。后学赵之谦、吴昌硕。从汉《祀三公山碑》得到启发,改圆笔的篆书为方笔;从《天发神谶碑》得到启发而形成了大刀阔斧的单刀刻法;又从秦权量、诏版、汉将军印、魏晋少数民族多字官印等受到启发,形成纵横平直,不加修饰的印风。他在艺术见解上最推崇“独造”,并且身体力行,曾说:“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古人绳墨,而时俗以为无所本,余尝哀时人之蠢,不思秦汉人,人子也,吾亦人子也,不思吾有独到处,如今昔人见之,亦必钦仰”。由此可见,他对自已的独创充满着自信。
⑺ 怎样学篆刻
楼主你好,鉴于你是初学者。我建议你准备,小篆字翻译字典,合金篆刻刀,印泥,石料,砂纸,铅笔,橡皮,白纸,如果你有书法功底的话就不用准备铅笔了,用毛笔就好。
你可以上网络上搜篆刻教学视频。。如果你想速成的话你可以临摹一些好的篆刻作品。。或者去一些教学班学习一下。。再有就是挑选石料时应注意。。对于透明石料,在暗处对着灯光,或对着阳光,检查其质地是否均匀,有类似玻璃颗粒的不要,有很多其它质地的成分的不要,会损坏刻刀。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买着名的石头,如青田,寿山等等,这样的石头一般都质地均匀。不过因为你是初学者还是不要买这种比较贵的石料。。。
⑻ 关于篆刻
最佳答案学习篆刻之前,必须作好有关准备工作。犹如建造房屋,要事先备料。否则,“临渴掘井”,就会影响学习进度与成绩。篆刻学习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工具材料,和备置有关的印谱和工具书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刻印的工具材料要选置恰当,过多虽用时方便,但一时难以齐备,过少则用时不便;过好一般价钱较贵,过贱则难于适用。
为了初学者的方便,现将学习中最主要的工具材料介绍如下:
(一)工 具
1、印 刀
篆刻印刀是主要的工具。它的粗细、长短、轻重和刀角的大小、锐钝、平斜,都将直接影响到刻印的效果。选用印刀如同写字时选用毛笔一样,都会影响书写的表现力。当然其中还有一个熟练掌握的过程,因此在远用时要考虑自己的喜爱与习惯。
(1)刀口,一般刻石章都用平口刀。两面开口,刀口两角需成九十度角。若刀口太子九十度,刻时易滑刀,不易刻准、刻直。
(2)刀刃的利钝,与两面开口的斜面高低成正比,斜面高则锐,斜面低则较钝。从刀角侧视,刀口出锋角度不宜太锐或大钝,一般以45度至15度为宜。角度大小则太锐,刻出的线条易光滑、缺乏含蓄之韧劲;角度大则较钝、刻出的线条易碎涩,往往缺少爽利的感觉。
(3)刀杆的祖细与轻重、厚薄,一般根据自己的习惯与喜好所定。一般刀杆较祖者重,刀杆较薄者轻。粗重者,坠力大,有助力;但过重则欠灵活;轻薄者,易执使,较灵便,但若过轻薄,则不易执运,不易发力。一般可备轻重二把,粗重者,可宽一厘米左右,二、三毫米厚,较小者可六至七毫米宽,一至二毫米厚即可。
(4)刀仟一般长约十五厘米左右,略高出于之虎口即可。着过长,刻运时摆动大,影响运刀时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着过短,执运不方便,也不易着力。初学时,一般可上书画社选择成品。如有条件自制,可根据自己喜好而做。刀杆上可用细线绳(塑料绳,藤皮或市条等均可)裹缠,以利于镌刻时紧握着力,同时可免刻时刀柄滑动,伤指或伤印石。
2、笔、墨、砚
用于临摹,起稿,拓款等用。
(1)笔一般应备狼毫或兼毫小楷二支,一支新,一支较旧,用于摹印、起稿、反书上石等用。羊毫大小各一支,大者用以临写印稿,小者用以拓边款时蘸清水用。
(2)墨油烟墨一锭,或用较好的书画墨汁一瓶(如中华墨汁、曹素功墨汁等)。用时需磨浓,不致渗开为宜。朱砂墨磨出后用于涂抹在深色印石上,再书上墨稿,清晰可见便于镌刻。有时虽稿误写、亦可以来笔修改之。一般用此法的较少。
(3)砚可备二小块,如不用磨朱砂,一块砚亦可。砚选用一般的青石砚即可。但要光平、滋润、易发墨。若有梢好的欲砚、端砚当然更好。平常要保持砚的清洁,尤其是拓款时用墨,一定要事先将砚洗净,然后研磨,否则托出印款,墨色灰暗。着用宿墨拓款,裱托后易渗化出墨晕。
3、砂 纸(砂布更好)
用于磨印石,一般可备粗细各一张,更细者可备有水砂纸一张。若无砂纸时,较平坦质细的水泥板或砖石亦可利用。
4、印 床
印床是用来固定印章的,以便镌刻时省力,尤其是刻较坚硬质地的,或较小的印材时更为有效。一般刻质地较软印材,如青田,寿山石等,或较大的印章,以左手扶持,也:可以不用印床。印床有木制和金属制二种,一般以木制者为好,既适用,又容易买到,即使市上买不着,也可自己仿做。
5、印 刷
印刷用以刷涤印面。一是在刻时刷去石屑粉未,二是在铃印时,先刷净印面,以免石屑等脏物带人印泥。一般以小毛刷或以牙刷代用即可。
6、棕 帚
一般称“棕老虎”,用以拓制边款时用。大城市书画社有卖。不过一般市上所卖,棕丝粗细未经挑剔,用时容易损破纸面。买时应挑选其较细匀者。初用时过硬,可在热铁板上,或砂石、水泥地上磨擦,使之变软,棕丝变得较细尖,再擦上少许菜油,使之光滑。若市上难卖,亦可自取棕丝,选其圆直细劲者捆扎成直径粗约2一4公分,长约5一8公分的棕帚,两头略留一公分不扎,用诀刀切齐,亦可使用。
7、拓 包
为拓边款时用。拓包制法:先取硬版纸,剪成如硬币二分大小的圆块,外包以新棉花,底部略厚,再裹以塑料纸和加哗叽布一层,最后再用软细缎包扎一层(或用的确良代之亦可),使成扁圆球状,其颈部用线扎紧即成。拓包要求包扎得紧,表面光滑。
8、印 规
印规是在铃印时用以框正印章的位置,使之不偏不至。或是复印用之,即第一次铃印时不够清晰厚重,可以重复钤二遍、三遍,使之印文更加厚重,鲜艳夺国。木或全属等制成的印规均可用。只要规角成九十度,两边各长约三至四厘米,厚约五至十毫米即可。铃印时,先以印规定位,印章紧靠印规内侧铃盖。复印时,印规掀压住不要移动,蘸印泥后再依原印规内侧复铃下即成。一般铃盖熟练后,也可以不用印规。
9、印 筋
用以调拌印泥用。印泥久不用,油会沉渍渗出,使油泥分离,故用一段时间后,或无冷时易冻,应常搅拌,使之匀润,用之如新。冬天搅拌之前,可在太阳下晒半小时左右,使之变坎,再搅拌。印筋在一般书画社和印泥店都有出售。若买不着时可自制,材料选骨或竹等均可,以不易染色为好。
10、玻璃小镜
用以检查印石上印文的正反及准确时用。一般市上出售之小玻璃镜即可用。
11、其 他
如保护印章的印盒(或印套),铃印用的硬橡皮垫板;裁锯印石的钢锯条,擦拭印章的软布(或小毛巾)等等,都可根据情况来备,不一定要马上备齐。有些东西可用可不用,或取它物代用亦可。
(二)材 料
篆刻用材有印石、印泥、纸张等。
1、印 石
印章材料,有铜、石、全、玉、木,牙、骨、砖、有机玻璃制品等。但现在作为篆刻艺术用材,还是以石质材料为主。因为石质印材,柔、脆、腻、坚适中,易于受刀,并能表现出特有的金石韵味,故明清以来多为印人所喜用。同时也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印石由于产地很多,质地也各有差别,其中以青田、寿山石等为好,产量也较多,价廉物美,到处可买,现将有关印石概略介绍如下:
(1)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县,石质细腻、温润、不硬不燥。易于镌刻。色有黄、白、青、绿、黑、灰等,其中以有冻者更为珍贵。即石质呈半透明状,如灯光冻、鱼脑冻、封门青等即是。一般青田石虽不如冻石洼妙,但亦可称为印材中之佳品。为学习篆刻的理想材料。
(2)寿山石出产于福建福州郊区之寿山。石质铰青田石微腻,受刀不如青田石爽决,但细润光洁,亦为印材中之佳品。色彩较丰富,有黄、白、红、蓝)青等。其中较珍贵的如田黄。田白、牛角冻、瓜瓤红等,为世所宝。
(3)昌化石产于浙江省昌化县。色多呈储、黑、黄、自等杂色,质地温润可刻。但略有腻涩、走刀不如青田石爽诀。其中有鲜红色如同鸡血者,俗称为鸡血石,最为名贵。一般底色较燥,多砂钉与石筋,石质坚硬刀不可人。
(4)赤峰石产于内蒙赤峰,为近年来所发现,石质与寿山、昌化石类似。尚可刻。其中有的红似鸡血,有商贾冒充鸡血石的。
(5)其他产于浙江的尚有:宁波的大松石。色灰黑,间有黑斑,石性较腻,近似寿山石。天台之宝花石。形、色如同寿山石,比较粗松、易脆,温州之平阳石。形、色近似青田石,质地不如青田石脆,萧山之红石。质较粗,一般尚可作练习用另外还有如册山掖县之莱石,福建蒲田之蒲田石,湖北之楚石,陕西之煤精石,河北之房山石,丰润石,以及各地所产之印石,只要质地软、脆、坚、腻兼备者,皆可作为练习用。
2、印 泥
印泥是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介物,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印章艺术表达的效果。质地好的印泥,铃印出来则色彩鲜美而沉着,有立体感,显得有精神。质地差的印泥铃印出来,则显得色泽灰暗或浅薄,有的油迹浸出,使印文模糊,更加难看。印泥的品种很多,红色的一般分朱砂、朱膘、广嫖等。
(1)朱砂印泥色深紫红,有人称为紫红砂,是漂制朱砂时沉淀在乳钵最下层的一种朱砂,制成的印泥,鲜红带紫,厚重沉着,最为美观。
(2)朱嫖印泥略现红黄色,比较清雅,是漂制时较上层的朱砂细未与文丝、油等调制而成。朱砂或朱膘也有加银朱的,也有加调洋红或其他原料的,故其名称有八宝、魁红、镜面等。不管何种名称,只要以厚亮细腻、色彩鲜明沉着者为上品。市上一般较好看有三、四十元一两的,一般初学练习,买三至五元一两的即可。现制作印泥的城市很多,以上海、樟州,杭州、苏外等地的产品较好,可供选择,只要色沉着而不渗油者即可应用。过去有人喜自治!印泥,其原料是“艾”叶的纤维、杀砂和炼制过的菜油(或蓖麻油)等调制而成,方法较复杂,(解放前出的《篆刻入门》一类书中有较详细介绍可参考),现多不自傲。
(3)还有仿古印泥(深褐色)和黑色、蓝色、绿色等印泥,作为特殊场台用外,)般较少用。若有兴趣者,亦可备用。印泥的保管,应放置在瓷盒内为好。不要放在全属盒内,因印泥与金属物接触,甲.久会变黑,影响质量。印泥用一段时间后;要用印筋调拌,使之油、砂、艾绒拌和在一起,否则易结板。印泥日久会用于,也可适当调人一些印油(印泥店有加工或出售),搅拌后再用。冬季天冷,印泥容易受冻,变得于硬起来,用之前应在太阳下晒一些时间,使之变软后再用。
3、印 纸
用于写印稿,拓边款和蜕印等。
(1)印稿纸一般的白报纸、毛边纸等均可。
(2)拷贝纸纸质薄,半透明,用于事印和拓边款。
(3)生宣纸可用于拓边款时吸水用,或作铃印印花、起印稿等。
(4)连史纸用于拓边款、铃印花。纸质较薄而匀细,最好的是江西的六吉绵连,
(5)印谱纸 一般书画社有卖的,可供迁用。如自制,可迁用边史纸,其次是罗纹纸、或较薄的宣纸。主要用于铃盖印章和拓款留存。
(6)卡纸近来有入喜用白卡纸作为粘贴“印花”用,口同常用的卡片纸一一样。可随时抽检观审或修改,或分类保存之用。此根据习惯,不用亦可。
⑼ 清代篆刻流派有哪些
清代篆刻是我国篆刻艺术史继汉代篆刻之后又一次出现兴盛的气象。尤其是从清代中期以后,篆刻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而且对篆刻艺术的研究也达到一个历史性的高度。
清代篆刻经过清初的发展,至清代中期,随着以丁敬为首的“西泠八家”的崛起,篆刻艺术更加繁荣,篆法、技法、章法都已成熟,而富有极为鲜明的艺术个性。
⑽ 初学篆刻要注意哪些篆刻有哪些方法怎么刻
新手玩篆刻首先是要注意自己的手,别被刻刀刻着喽。除了自己的手需要特别注意外,还需要提防着某宝上的各种新手篆刻套装和石料套装。这些个新手套装和石料套装不是说不好,如果你要是仅仅想体验一下这个篆刻的话,这些套装是个好选择,相对便宜,东西还全。但是想要认真玩下去的话,那这些套装就太鸡肋了。
在回答的最下面我推荐了一百多册篆刻书籍你可以看一下,在最上面这张篆刻图的右下角可获得这些所有篆刻书籍
刚开始学篆刻,你得配一把好刀。刀分钨钢和白钢。钨钢刀硬,不容易磨损,但是它也脆,一些磕碰就可能导致刀刃崩碎掉,刀刃坏了之后还不好磨,因为它太硬了。白钢刀相对较软,容易磨损,但它韧性好,磕碰大多也就是导致卷刃,而且白钢刀因为它软,所以好磨刀。还有就是白钢刀一般比钨钢刀便宜。我接触钨钢刀多一点,白钢刀接触少,不了解,所以我只能推荐钨钢刀。钨钢刀就选最普通的永字刀,不用那么花里胡哨的,一般买个八毫米的或者六毫米的就行,也可以配个三毫米或者两毫米的来清底或刻一些细朱文。一般永字刀两把最多七十块钱,不摔的话用几年没啥问题。
石头的话买青田石或者红石就行,我推荐青田石,因为青田石便宜好刻。店铺去淘宝搜“青田金石坊”(我没拿钱)。我经常在这个店买石头,价格便宜,石头质量也好。
然后就是印泥,印泥的话可以先买个便宜的,“双维”就可以,便宜实惠(我也没拿钱)。后期可以买点好的,比如上海西泠的印泥。
最后就是印谱,这是个重点,刚开始买个汉印印谱就行,淘宝上也就一二十块钱就能买到了。汉印入门要多临,后期深入学习也要临,有名的浙派,海派,皖派,京派都跟汉印脱不了干系。
最后的最后,就是记得多写篆字,毕竟“印从书出”,篆字写多了对于印面布局和篆字使用作用很大。
最后的最后的最后,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小东西,比如连史纸(盖印花用的),转印纸(把印文转到石头上用的),鬃毛刷(拓边款用的),小楷笔,墨汁啥的。
估计刚开始买工具大概需要一两百块钱,前期投入较多,但后期花费绝对很少,注意,千万别买淘宝上的各种新手套装,把所有工具分开买。(我没有拿钱宣传,也没有拿钱当水军)
以上是我的一些个人见解,希望能提供帮助。
注意看图片中右下角,此所有篆刻书籍资料均出自于此处
推荐篆刻工具书目录:
│山西博物院藏历代玺印.pdf
│峄山碑.pdf
│峄山碑与篆书技法.pdf
│峄山碑及其笔法.pdf
│张遴骏道德经.pdf
│影印古本篆刻学邓散木.pdf
│徐正濂谈刀法与线条.pdf
│战国文字编.pdf
│战国玺印字根研究.ZIP
│明清着名藏书家-藏书印.pdf
│明清着名藏书家[1].藏书印..pdf
│来一石先生篆刻.pdf
│来楚生自用印存 [原石精拓].pdf
│西泠印社藏印选 [第一册].pdf
│西泠印社藏印选 [第二册].pdf
│西泠四家印谱.pdf
│西泠秋拍陈巨来精品.pdf
│赵之谦印谱原印本.pdf
│边款知识和钤印法.pdf
│送给篆刻新手的礼物 临摹教程.pdf
│逍遥-武陵老井近作十数方.pdf
│邓散木原拓印稿.pdf
│金意庵篆刻.pdf
│汉玉印精选(正).jpg
│汉瓦当精品.doc
│汉私印.pdf
│汪关印谱.pdf
│沉阳古籍:百体千字文.pdf
│沙孟海印学史.pdf
│沙村印话-沙孟海.pdf
│河南驻马店的新蔡地区出土的战国封泥.pdf
│古玺汇编.pdf
│古玺鉴赏150例.pdf
│古肖形印臆释.pdf
│古陶文汇编.pdf
│高清汉代私印印谱2.pdf
│方介堪精品鸟虫篆印.pdf
│施晓峰篆刻网络展.pdf
│篆刻技法-如何用刀.pdf
│篆刻技法图典.pdf
│篆刻爱好者最易进入的四个误区.pdf
│篆刻病印评改200例_韩天衡.pdf
│篆刻病印评改摘要.pdf
│篆刻艺术中不可忽视的另一面 边款.pdf
│篆刻针度.pdf
│罗福颐+汉印文字征补遗.pdf
│ 篆刻编 先秦玺印.pdf
│ 《古玺汇编》
│ 《古鉨文编》罗福颐.pdf
│ 《古籀汇编》.pdf
│ 篆书的辨识与写法.pdf
│ 篆字印汇.pdf
│ 篆字汇.pdf
│ 集古印篆增补六书通.pdf
│ 鸟虫书通考.pdf
│战国玺印文字考释七篇.pdf
│战国鉩印分域编.pdf
│掌上金石大字典.CHM
│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pdf
│故宫博物院藏肖形印选.pdf
│方介堪《心经》原打印谱.pdf
│方介堪篆《心经》.pdf
│大千印留.pdf
│天津博物馆藏印.pdf
│安持精舍印冣.djvu
│宝子碑.pdf
│封泥汇编-福庵.pdf
│将军印100方.rar
│履盦三代朱迹.pdf
│篆刻印史编年.txt
│篆刻四大家印谱.pdf
│玉印集存.pdf
│玉印(反).jpg
│玉印(正).jpg
│王福庵.pdf
│王福庵印存.pdf
│王福庵原印拓片.rar
│王福庵篆书千字文.pdf
│王福庵篆书说文部目.pdf
│古玺文编.pdf
│古玺汇编 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pdf
│罗福颐印选.pdf
│虢季子白盘清末朱拓.pdf
│西夏官印汇考.pdf
│西泠印社百年社藏精品.pdf
│西泠印社社员袁道厚作品欣赏.pdf
│西泠印社藏-西泠八家篆刻.pdf
│百扇斋主手拓悲鸿用印.pdf
│福庵印缀.pdf
│秦印文字汇编.pdf
│秦汉鸟虫篆印选.pdf
│简明中国文字学 [修订版].pdf
│篆书技法百日通.pdf
│篆书的辨识与写法.pdf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pdf
│甘氏集古印正.pdf
│印面.pdf
│历代千字文真迹比较·篆书卷.pdf
│历代印风系列 汉印.pdf
│历代篆刻作品精选 .doc
│古图形玺印汇.pdf
│吴昌硕临石鼓文.pdf
│吴颐人篆刻作品展示.pdf
│图释古汉字.pdf
│基础汉字形义释源.pdf
│增补徐三庚印谱.pdf
│壬辰年迎春篆刻展.pdf
│金文大字典.pdf
│金文编(四版).pdf
│陈巨来治印墨稿选.pdf
│青泥遗真-新出秦汉封泥特集.pdf
│篆书章法.pdf
│篆刻.doc
│篆刻五十讲_吴颐人.pdf
│篆刻入门.pdf
│篆刻刀法常识.pdf
│鲁迅美术学院藏《峄山碑》.pdf
│鸟虫印精选(反).jpg
│齐白石印存 [原石精拓].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