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训诂方法主要有
训诂学研究方法有:
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
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
义训,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训,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需要用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
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说明这个“庸”字用声训是从“用”字来的,但意思实际是“得”的意思。
㈡ 训诂学方法有哪些
训诂学研究方法有:
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说文解字》
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
义训,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训,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需要用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
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靡玻挥靡舱撸�ㄒ玻煌ㄒ舱撸�靡病保�得髡飧觥坝埂弊钟蒙�凳谴印坝谩弊掷吹模��馑际导适恰暗谩钡囊馑肌?
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说明这个“庸”字用声训是从“用”字来的,但意思实际是“得”的意思。
㈢ 汉语训诂学的研究目的
清人研究训诂的目的,从实用的意义来说,首先是要解释经传和其他隋唐以前的古书。他们应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从声音上推求文字的假借。古书之所以难读,一是由于有古字古义,二是由于文字上有假借。古字古义当考之《尔雅》、《说文》和其他前代书中的诂训,文字上的假借当求其本字。王念孙说:“诂训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王引之《经义述闻序》)那么,假借与本字的关系首先是音同或音近。段玉裁指出:“假借必取诸同部。”(《六书音均表》“古假借必同部说”)所谓“同部”就是属于古韵的同一部。因此,凭借古韵的知识,按照文字上的同音或音近的关系,再参之以文义来推求本字,就可以解决许多古书中难解的文句和古人所加的训诂上的问题。这是清人研究训诂方面的一大发现。
②确定字的本义,根据本义以说明引申义。清人认识到音有古今之异,同时也认识到词义有古义,有今义;有本义,有引申义。如“曾”作为虚词用,古义同于“乃”,后世用为“曾经”的意思。“仅”唐以前作“约近于"的意思用,后世用为“但”的意思。这就是古义与今义之分。又如“荟”,《说文》解为“草多貌”,引申为凡物荟萃之义(《说文》段注)。“过”,《说文》训“度也”,引申为有过之过(段注)。这就是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汉语词汇中一词多义是常见的现象。段玉裁说:“凡字有本义焉,有引申假借之馀义焉。守其本义,而弃其馀义者,其失也固;习其馀义,而忘其本义者,其失也蔽。蔽与固皆不可以治经。”(《经韵楼集》卷一“济盈不濡轨”条)他以历史发展的眼光说明词义的发展,对辨析字义极为重要。
③比证文句以考定词义。采用古书中相同的文句互相比证以考定词义,宋代人已经这样做了。在清代尤其重视这种方法。段玉裁注《说文》,刘台拱作《论语骈枝》,都能从实证出发解释古训。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尤其善于利用古书的资料,解决从来没有人解决的问题。例如解《诗经》“终风且暴”,为“既风且暴”;解“邦之司直” 为“主正人过” (《经义述闻》卷五),都是颠扑不破的。王念孙的《读书杂志》,胜义环生,尤为人所称道。王引之作《经传释词》,专门解释古书的虚词,综合各种古书中的用例参互比证,而得其确解,对研究古代文献有极大的帮助。他的书已经联系到语法的范畴了。后来又有人作了补充。
④因声以求义。研究字义从声音上来考察,在清代以前虽然也有人注意到,如南唐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宋代王子韶的《字解》,元代戴侗的《六书故》,明代方以智的《通雅》等,但都不曾进行全面有系统的研究,也没有能总结出具体的规律来。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古音的知识,清人有了先秦古音的知识,在前人成说的启发下进一步提出因声求义的原理,把形、音、义统一起来,因形以知音,由音以求义,为训诂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科学的途径。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首先提出“声与义同原,故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近”(示部“禛”字注),进一步又说 “凡同声多同义” (言部“?”字注)。如从“农”声的字有厚重义,如浓、?、脓,从“辰”声的字多有动义,如振、震、唇。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同从一个声符的字不一定只有一义,而不同声符音同或音近的也可以有同义的关系。段氏指出有这类现象,这就比前人的右文说有了新的认识。王念孙作《 广雅疏证》,就古音以求古义,而又把古书中有关的声近义通的字都联系起来解释,“引申触类,不限形体”,着重从语言的角度说明其间的音义相通和声音相转的关系。这种作法接近于词族的研究,是前所未有的。王念孙又作《释大》一篇,从声母方面观察声母相同而意义也相近的现象,又是一种新的尝试。与王氏同时的程瑶田作《果蠃转语记》,指出凡物的形状、作用相同或相似的往往用声母相同的词来称谓,但字形不必相同。这又把声近义近的道理阐发无遗了。清代的训诂学到王氏父子已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研究的范围不仅是单音词,也注意到双音词;不仅研究实词,还研究虚词,初步进入了语法的范畴,对古书的解释提出许多新的见解,贡献极大。
㈣ 训诂学是怎么的一门学科
训诂学(“诂”音“gǔ”,同“古”)是研究中国传统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它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偏重于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着重于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 [编辑本段]分类--------------------------------------------------------------------------------
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
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语言学家王力在1947年的《新训诂学》中提出“必须打破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然后新训诂学才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周大璞在《训诂学要略》中也说“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词义和词义系统,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语义发展演变的规律。”新训诂学是相对旧有的训诂学而言的。 [编辑本段]历史--------------------------------------------------------------------------------
训诂学从先秦就已经开始了,到了汉朝时基本形成。,到了宋代,训诂学得到了很多的革新。元明时期,训诂学出现了衰退,而在清朝则是训诂学发展最辉煌的时候。现代则采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来发展训诂学。 [编辑本段]研究对象--------------------------------------------------------------------------------
历史上每种语言都在不断地变化,古书中有许多词义已经变化,或语法变化,历史语言学家考证古书中词的当代意义,编着出注疏书籍,为训诂学。训诂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汉魏以前的古书中的文字。训诂学书籍有两种,一种专为注疏某一本重要的书,逐字解释全书的意义,如《论语注疏》、《毛诗注疏》、《韩非子集解》等;另一种是单纯解释古代的词汇,搜集古代词汇,分类注释,如《尔雅》、《说文解字》、《方言》等;此外后有对训诂学的书籍进行补充、考证、阐释的书籍,如《方言疏证》等。 [编辑本段]研究方法--------------------------------------------------------------------------------
训诂学研究方法有:
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
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
义训,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训,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需要用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
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靡玻挥靡舱撸�ㄒ玻煌ㄒ舱撸�靡病保�得髡飧觥坝埂弊钟蒙�凳谴印坝谩弊掷吹模��馑际导适恰暗谩钡囊馑肌?
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说明这个“庸”字用声训是从“用”字来的,但意思实际是“得”的意思。
㈤ 清代训诂学的影响
清朝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清代的训诂学有理论,有方法,发展为一门语言学科,跟经学、史学的考证和古音学等的成就有密切的关系。
清代训诂学理论的建立,清代学者受晚明焦竑、杨慎等人提倡古学的影响,极力推崇汉代的经学和小学,重考据,求实证,不尚空谈性理之学。
在理论方面,清代学者在训诂学方面最大的贡献是沟通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提出研究文字和字义必须理解声音,不理解声音就无以解决从文字形体上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有时会陷于迷惘而不知所措。因为语言是用声音来表达意义的,文字只是记录语音的符号,所以必须了解文字的声音,从声音去探求意义。使训诂学在中国语言学科中成为有系统、有理论、有严谨方法的一门学问。
清代训诂学成就斐然,跟古音学的成就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都成为研究先秦古籍和探讨字义的根据。其中段玉裁的成就值得一提,他将传统的"以形索义","因声求义"训释方法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形、音、义"三者互求"的训诂方法,并成功地运用于《说文解字注》中,较好地克服了单独使用形训、声训的局限,在寻求语源辨析假借以探求词的本义,以及词义系统研究、同源词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为后人在文字学研究方面提供了主要素材,影响深远。
㈥ 为什么清朝是训诂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清朝末年,章太炎与黄季刚受到了西方语言理论的影响。章太炎在《论语言文字之学》一文中说:“合此三者(按:指文字 、训诂、声韵),乃成语言文字之学。此固非童占毕所能尽者。然犹名小学,则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此种学问,仅艺文志附入六艺。今日言小学者,皆似以此为经学之附属品。实则小学之用,非专以通经而已。”章太炎将“小学”易名为“语言文字之学”,不是简单的更名,而是标志着语言文字学学科观念的产生。太炎先生是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创始者。在学科观念的支配下,章太炎撰着了《文始》 ,这是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中国的第一部语源学专着。
基本介绍:
顾名思义,通俗的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叫"诂"。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主要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偏重于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着重于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但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
研究对象:
历史上每种语言都在不断地变化,古书中有许多词义已经变化,或语法变化,历史语言学家考证古书中词的当代意义,编着出注疏书籍,为训诂学。训诂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汉魏以前的古书中的文字。训诂学书籍有两种,一种专为注疏某一本重要的书,逐字解释全书的意义,如《论语注疏》、《毛诗注疏》、《韩非子集解》等;另一种是单纯解释古代的词汇,搜集古代词汇,分类注释,如《尔雅》、《说文解字》、《方言》等;此外后有对训诂学的书籍进行补充、考证、阐释的书籍,如《方言疏证》等。
训诂学研究方法有:
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
义训,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训,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需要用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
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说明这个“庸”字用声训是从“用”字来的,但意思实际是“得”的意思。
代表人物:
郭璞
东晋训诂学家。博学多才,好古文奇字,注释《尔雅》、 《穆天子传》 、《山海经》 、《楚辞》 等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顾野王
(519—581),南朝陈人,字希冯,文字训诂学家。曾搜罗和考证古今文字的形体和训诂,着 《玉篇》 30卷,收字16917个,先以反切注音,再引群书,解释颇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文字训诂学的重要着作。
段玉裁
(1735—1815)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字若膺,号茂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段玉裁博览群书,着述宏富,所着有《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 《说文解字注》及《经韵楼集》等书。其中以《说文解字注》影响最大,被列为“《说文》四大家”之首。
㈦ 古代训诂注明字音主要使用哪些方法
【直音法】
直音法操作相对要简便,只要有相同的字就可以了,但麻烦也因此而来,汉字毕竟是有限的,有些字找不到同音字,或即使有同音字也很生僻,即使注了也很难识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还想到了一种“读若”法给字注音,就是用读音近似的字的注音,如“芨,读若急”,“信,读若屈伸之伸,假借字也”这里的“伸”是信的通假字,音义都相同。还有直音加注声调的方法,如“退”注“推去声”。这样虽避免了生僻字,但要改变声调才能读出应读的音。
【反切法】
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创制的一种注音方法,又称“反”、“切”、“翻”、“反语”等。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读若法】
又作“读如”、“读若某同”、“读与某同”。为汉代训诂学家所创术语,并被历代沿用。传注多用“读如”,其余则见于《说文解字》。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序》说:“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清代学者对此多持异议。钱大昕认为:“许氏书所云‘读若’、云‘读与同’,皆古书假借之例,假其音并假其义,音同而义亦随之,非后世譬况为音者可同日而语也。”(《潜研堂文集·古同音假借说》)王筠《说文释例》和张行孚《 说文发疑 》都认为,明音、明假借二者兼有,不可一概而论。洪颐煊《说文读例》则认为“读若”除释字音、通假借外,还有训字义的作用。近代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说文》中“读若”的基本作用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读若字与被释字既然音同或音近,而用以比况的字又往往是比较通行的字或人所易晓的成语方言,因此读若字就有可能是被释字的假借字,或与被释字意义相通。
【读为法】
又作“读曰”,为汉代训诂学家所创术语,并被后代沿用,主要用于传注中,意思是改读为某字。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序》说:“读为、读曰者,易其字也,易之以音相近之字,故为变化之词。”“变化主乎异,字异而义憭然也。”所谓“易字”,即换用本字以释借字。例如《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 读为畔。”“泮”本为“诸侯飨射之宫也”(《说文系传》),在此处为涯岸之义,郑谓为畔之借字。《礼记·乐记》:“武坐,致右,宪左。”郑玄注:“宪,读为轩,声之误也。”此谓“宪”为“轩”之借字,假借的缘由是二字声近误用。《尚书·舜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时”无种植义,所以以“莳”读之则意义了然。
【叶音法】
叶音也称叶韵,叶句。“叶”也作“协”。指以改读字音的(错误)方式,来读诗经、楚辞等先秦的韵文,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
㈧ 简述清代以前训诂学发展
先秦到两汉是训诂学发生发展时期:叔向说《周颂·昊天有成命》一诗,说明早在春秋时代,训诂已行。汉代训诂有了很大发展,其原因有二:
一是儒家思想被奉为正宗传授和解释儒家经典成了当时学者的首要任务。
二是汉代去古已远,许多字的古义、古音一般人已不能了解,这就使得解释古文献成为迫切需要。
魏晋是训诂学的扩展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注解的范围继续扩大,除了继续注经之外,还出现了大量的解释史书、子书与文学作品乃至佛经经典的训诂着作;
2、义疏形式的出现;
3、出现了一批训诂专着,其中重要的有张揖的《广雅》;吕忱的《字林》;顾野王的《玉篇》;
4、出现了一批研究前代训诂专着的着作。
唐代是训诂学的保守时期:基本上是保守旧注而无创新。孔颖达等人以六朝和隋的旧疏为底本,撰《五经正义》。正义者,正前人义疏,义归一宗也。这样《五经正义》成为官定的五经经义,儒生考试必须以此为准,五经的解释就固定下来,随之也就变成了僵死的教条。《五经正义》没有创新,但保存了许多宝贵资料。
宋代是训诂学的变革时期:宋代重义理而轻章句训诂,其中朱熹对训诂学的影响很大,殷孟伦先生总结朱子对古籍训释的见解,计有8条:
(1)重视字书、韵书,名物训诂;
(2)尊重古注传疏,兼采近时之说;
(3)主张注文宜平易明了;
(4)不可令注脚成文;
(5)不可以己意解释古籍;
(6)会通大义,以定训诂;
(7)不可增字为释;
(8)于所不知,要当阙疑。
洪诚先生总结这时期的训诂学成绩,说有5件事是新的发展:
(1)字分虚实,半虚半实;
(2)古音学萌芽;
(3)注释中用彝器铭文说《诗经》成语,开近代研究方法的先例;
(4)强调用语法批评前人造句、句读、训诂各方面的错误;
(5)文字学发生变化。元明是训诂学衰落时期,元代训诂专着的新作很少,值得一提的是卢以纬的《语助》,这是研究虚字的最早专着。
顾炎武说“明人之书,无非盗窃”。这一时期新编的训诂专专着只有朱谋玮的《骈雅》,方以智的《通雅》和黄扶孟的《字诂》、《义府》,各有特色。这一时期的字书有梅膺祚的《字汇》,张自烈的《正字通》。
《字汇》是我国第一部采用笔划排列法编纂的字典,它把《说文解字》的540部首合并为214部首,还将部首以“字画之多寡循序列之”;每一部首中的字也是以笔划多少排列的,比起《说文》、《玉篇》以音序排列的韵书来,大大地便于读者检字,这在当时来说是最进步的检字法,对后世字典的编纂有很大的影响,后来的《康熙字典》就是完全依照《字汇》的检字法编排的,《正字通》的部首和排列法都依照《字汇》,但比《字汇》征引稍博,这两部字典都是普及性的,直接服务于一般群众,为当时的民众所欢迎。
㈨ 清代训诂学的治学特点是什么
苗苗vitas:你好。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也在释解古文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等书。
㈩ 清代训诂学特点
论清代训诂学的成就和特点
摘要:
清朝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实行严厉的思想禁制,迭兴文字狱,学者们乃不得不躲进故纸堆以求安身立命,这倒给训诂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温床。再者自明末以来,西洋的科技文化渐渐传入中国,学者们受了科学的熏陶,眼界开阔,方法精密。清代训诂学来了一个大的飞跃,进入了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关键词:清代学术 训诂成就 乾嘉学派 段玉裁
从训诂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训诂学的兴盛,两汉是一个高峰,清代是一个高峰。两汉学者的训诂着作和经传的注释为训诂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两汉训诂学的兴盛跟语言变化的加剧和古文经的传布有极大的关系。清代的训诂学有理论,有方法,发展为一门语言学科,跟经学、史学的考证和古音学等的成就有密切的关系。近代以来,学者受语言学、语法学的影响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范围上都有了新的建树,改变了旧日墨守古训,拘牵文字形体,和重古略今的风习,开创了新的途径。
康雍乾时期大兴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慌,摧残人才。许多人才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清代禁书真是五花八门,令人有望洋兴叹,叹为观止的感慨。凡是涉及思想,历史,政治,以及民族问题的书籍被禁被毁,当然也在意料之中,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大量纯粹的科学,技术,经济方面的书籍也赫然在目,实在不知道统治者打的究竟是什么算盘了。
凡是涉及明朝,比如明人的文集,明人的诗集,明代的历史,明代人物传记,都在被毁名单之列。再者自明末以来,西洋的科技文化渐渐传入中国,学者们受了科学的熏陶,眼界开阔,方法精密。加之干隆时代在音韵学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奠立了古音学的基础,这对训诂学的发展实有决定性的影响。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清代训诂学来了一个大的飞跃,进入了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清代训诂学理论的建立,清代学者受晚明焦竑、杨慎等人提倡古学的影响,极力推崇汉代的经学和小学,重考据,求实证,不尚空谈性理之学。到乾嘉时代“汉学”大为昌盛,为经书、子书作注解的人很多。要解释经传就不能不研究文字、音韵、训诂,因此语言文字之学盛极一时。
《说文》、《尔雅》成为人所必读之书。研究《说文》、《尔雅》的重要着作都多至数十种,或刊正文字,或发明古训,各有述造。训诂之学有了极大的成就。着名的训诂学家指不胜数。
在理论方面,清代学者在训诂学方面最大的贡献是沟通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提出研究文字和字义必须理解声音,不理解声音就无以解决从文字形体上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有时会陷于迷惘而不知所措。因为语言是用声音来表达意义的,文字只是记录语音的符号,所以必须了解文字的声音,从声音去探求意义。戴震说:“训诂音声相为表里。”(《六书音均表序》)这是很重要的见解。后来王念孙在《广雅疏证自序》里说:“窃以诂训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段玉裁为王念孙《广雅疏证》作序,也说:“圣人之制字有义而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
”这些话十分精辟,成为清代学者研究训诂的准绳,从而建立了许多推考字义的理论和方法,把零散的知识贯串起来,使训诂学在中国语言学科中成为有系统、有理论、有严谨方法的一门学问。
清代乾嘉学术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作为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最后阶段,它既是对中国古代学术的总结,同时又对近、现代乃至当代学术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就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还曾出现过“回到乾嘉”去的学术思潮这足以证明乾嘉学术的内在无穷魅力,当之无愧地承担着学术发展的桥梁作用。在乾嘉学术诸多成就之中,训诂学无疑是最璀璨的领域之一从训诂学的发展史来看,汉宋时期到清代的乾嘉学派,训诂学的发展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乾嘉学派在清代乃至整个学术史上的重要影响,毫无疑问,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乾嘉学者们的不懈努力在乾嘉这一学者社会中,卢文弨便是其中代表人物,一生着述不断,视朴学研究为自己的的毕生追求,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训诂成果,也为清代训诂学的繁荣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清代训诂学成就斐然,跟古音学的成就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都成为研究先秦古籍和探讨字义的根据。其中段玉裁的成就值得一提,他将传统的"以形索义","因声求义"训释方法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形、音、义"三者互求"的训诂方法,并成功地运用于《说文解字注》中,较好地克服了单独使用形训、声训的局限,在寻求语源辨析假借以探求词的本义,以及词义系统研究、同源词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为后人在文字学研究方面提供了主要素材,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
陈东辉,卢文弨训诂学乾嘉学派清代学术抱经堂文集训诂成就,,浙江大学,2007
[2]
郭在贻:《训诂学(修订本)》,中华书局,2008年8月
[3]
张伟,从《说文解字注》谈段玉裁在训诂学领域的成就,《青春岁月》2010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