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对边坡稳定几种计算方法的评述
一、极限平衡计算法 是当前国内外边坡工程中边坡稳定计算常用的基本方法。用该方法能确定边坡滑动面位置和破坏型式,能根据边坡不同破坏形式和任意滑动面位置来计算边坡稳定系数,它适用于边坡体不同地质条件和边坡各类破坏形式。在国内露天矿边坡稳定性计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如兰尖铁矿、大冶铁矿、海南铁矿、永平铜矿和行洛坑钨矿等边坡工程中边滑坡稳定计算均用此方法。 二、有限单元法 是应力、应变分析法,即用弹性理论分析边坡体的应力状态。它只能分析在弹性阶段边坡体应力、应变和位移分析情况,不能对边坡体的破坏情况给出定量的分析。因此,当前在国内露天矿边坡稳定计算中应用该方法时,常用极限平衡法计算进行对比校核(如海南铁矿、新桥铜矿)。 该方法能适用于边坡岩体的复杂条件。 三、概率分析法 只能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研究影响边坡稳定诸因素的规律,求出边坡不稳定概率,但不能完全定量地给出边坡稳定或不稳定的程度。当前在国内露天矿边坡稳定性计算中应用该方法时,常用极限平衡计算法进行对比校核,如攀钢石灰石矿边坡稳定性研究。 该方法适用于边坡体的复杂条件,能根据边坡不同破坏类型用电子计算机算出边坡不稳定概率。 采用以上三种方法都必须获得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所需的各项资料,并将计算结果和类似矿山进行对比;在不具备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资料的情况下,可根据设计工程的具体条件,用类比法确定边坡角。
❷ 什么是统计分析中的稳定性检验
你的意思或者那个论文的意思应该是对一个东西的稳定性的检验,而不是说这个检验叫稳定性检验,对一个东西的稳定性的检验有很多,如t检验,卡方检验等等,估计置信区间啊,对概率的估测,如果落在特定的范围内就是满足条件,那么可以判断这个东西是否
稳定。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❸ 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和指标研究
围岩稳定性评价一直是隧道工程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的基础性工作,是隧道工程研究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对于公路隧道,最基础的评价就是《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中规定的,按隧道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先进行分级,然后按表1.1对围岩自稳能力作出判断。对于铁路隧道,则《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J449-2005)中规定了隧道稳定性可根据隧道施工实测位移U和隧道极限位移Uo进行判别。当U≤Uo时,隧道稳定;当U>Uo时,隧道不稳定。
表1.1 隧道各级围岩自稳能力判断
实际上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和指标有很多,按涉及因素多少,可分为单因素评价和多因素评价两类;按评价方法,可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按评价模型和所依托的理论,有以支护结构应力和强度关系评定围岩稳定性的应力体系理论、围岩松动圈理论、洞周位移判别准则以及地表位移准则等;从实现手段上,有数值计算、现场监控量测和理论计算等方法。目前,对于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主要是依据规范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用工程类比法,根据隧道所处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及其他设计条件等,依据规范和工程经验对围岩作出质量评价,并据此进行隧道断面尺寸、开挖方法和支护方法等方面设计。第二阶段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根据数值计算和现场监控量测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围岩稳定性评价,并对隧道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作修改和调整。
小净距隧道的后挖洞施工对先行洞围岩稳定性影响较大,其力学机理较独立隧道复杂,其稳定性评价方法和指标要综合考虑围岩级别、净距、埋深、开挖方案及支护方案等因素确定。然而,目前针对公路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和指标的研究较匮乏,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只有少量的利用单洞隧道围岩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和指标对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评价,因此本部分内容主要综述独立隧道的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和方法的研究和应用进展情况。
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从其评价机理的角度可以分为两大类[54-56],一是基于材料力学、弹塑性力学知识体系的强度理论,以围岩应力状态和强度关系评定围岩稳定性,即强度判据,二是通过围岩周边容许位移(变形)或地表沉降量来判断,即位移判据。强度判据的一般思路为通过数值计算和监控量测等手段,获取隧道开挖后围岩应力分布状况后,与围岩自身具有的围岩强度进行比较并评价围岩稳定性。比较经典的强度判据有Mohr-Cou-lomb强度准则、Griffith 强度理论、Drucker-Prager准则以及Hoek-Brown强度准则[57-60]。Mohr-Coulomb屈服准则假定作用在某一点的剪应力等于该点的抗剪强度时,该点发生破坏,剪切强度与作用在该面的正应力呈线性关系。一般认为该理论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岩石的强度特性,既适用于塑性岩石也适用于脆性岩石的剪切特性,但它不能反映中间主应力的影响。Griffith强度理论认为材料断裂的起因是分布于材料中的微小裂纹尖端有拉应力集中所致,材料的破坏机理是拉伸所致,该强度准则是针对玻璃等脆性材料提出来的,因而只适用于研究脆性岩石的破坏。Drucker-Prager准则(D-P准则)是在C-M准则和塑性力学中着名的Mises准则基础上的扩展和推广而得,计入了中间主应力的影响,又考虑了静水压力的作用,在国内外岩土力学与工程的数值计算分析中获得广泛的应用。Hoek-Brown强度准则将岩体破坏分为拉伸破坏和剪切破坏两种机制,综合考虑了岩块强度、结构面强度、岩体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能更好地反映岩体的非线性破坏特征。塑性区判据也是强度理论中研究和应用较多的一种围岩失稳准则,其一般思路为围岩产生塑性区并不代表围岩失稳,只有在围岩塑性区中塑性应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在围岩中形成潜在的破坏面并达到破坏状态,塑性区判据主要解决屈服范围达到什么程度时围岩开始失稳。徐文焕[61]认为计算得到的围岩塑性区大于0.2倍的开挖直径,则围岩不稳定。关宝树[6]认为,可将塑性区不超过隧道直径的20%作为评价围岩稳定性的一个大致标准。朱维申等[62]分析二滩地下厂房群稳定性时,提出用主厂房洞周围岩塑性区面积f1与主厂房截面积f0之比β作为围岩稳定性的一种判据。另外Hoek[63]给出了支护后围岩稳定性的判断标准,洞周的破坏带是否位于锚杆支护的边界之内,即围岩的塑性区如果被限制在锚杆支护范围内认为围岩是稳定的。安全系数和强度折减法也是近年来强度判据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方法将材料的主要强度特征值如c、φ除以K值,逐步升高K值并反复计算直到围岩失稳(即计算不能收敛)为止,K为安全系数。张黎明等[64]认为仅凭传统有限元分析得到的应力、位移、拉应力区和塑性区大小,很难确定隧道的安全度与破坏面,而利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来确定隧道的破坏面,可以得到隧道的整体强度储备安全系数。安全系数是基于隧道受剪破坏提出的,而隧道还可能出现受拉破坏,因此安全系数对于拉张破坏的稳定性判断有待深入研究。除上述围岩稳定性强度判据外,还有应力集中系数理论、块体理论以及岩体强度理论等,例如Hoek[63]认为在软弱岩体中,一旦岩体强度与原位应力相比降低20%,变形将大幅增长,除非这些变形得到控制,否则隧洞有可能塌方;徐干成等[65]认为应力集中系数能间接地反映围岩的稳定情况;Jing[66]认为在隧道围岩中存在不稳定块体,它的失稳会引起一系列块体失稳。
位移判据是从隧道出现的各种极限状态入手,找出在某种极限状态下各控制点的位移即所谓极限位移,进而判定围岩稳定性,通常可采用位移量,也可采用位移速率[67,68]。该方法认为不论隧道的作用机理如何复杂,其经受各种作用后的反应可以用周边位移体现出来,而通过周边位移观测可以了解隧道的力学动态,比较直观且易于实施,隧道的稳定性也应该从周边位移变化和发展得到体现。而以锚喷初期支护为主要技术背景的“新奥法”通过对围岩及支护结构变形进行监测,为位移作为围岩稳定性判据提供了可能。Sakurai[69]认为隧道的稳定评价应该根据隧道周围岩体的应变进行。朱永全[67]认为,围岩稳定性评价除依据比较u>u0外,还应结合位移发展变化规律,并提出围岩和初期支护基本稳定的条件主要为:位移速率有明显减缓趋势,已产生的位移量已占总位移量的80%以上。文献[70]中给出了容许位移量的定义,即在保证地下洞室或隧道不产生有害松动和保证地表不产生有害下沉量的条件下,隧道变形稳定后隧道侧壁间水平位移总量和拱顶沉降量的最大值。文献[71]给出了围岩安全基准的制定原则以及根据位移变化量或预测的最终位移值判断围岩稳定性的标准。实际上,围岩容许位移量与围岩地质条件、隧道(洞室)埋深、断面尺寸、开挖施工方式、支护方式与参数、地表建筑物以及围岩材料强度等因素有关。因此,不同国家对地下洞室的位移容许值有不同的经验标准[70,71],且侧重点各有不同,例如法国制订的拱顶下沉量控制标准仅考虑了洞室的埋深和软硬岩两类情况;日本把浅埋隧道沉降监测定为A级,并且给出了不同埋深隧道的相应标准;德国根据隧道变形规律,对变形特征较为明显的不同部位给出了各自限定标准。
对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和方法而言,现有的研究较少且缺乏系统性。我国铁路和公路隧道规范中亦无小净距隧道洞周位移方面的监测限值。目前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点成果,文献[52]以中间岩柱塑性区不连通及衬砌受力不超过混凝土极限抗压强度作为稳定性评定依据。将小净距隧道中岩柱厚度和埋深范围内的岩体作为荷载作用在中岩柱上,根据极限平衡理论建立了小净距隧道中岩柱加锚支护后的极限强度,据此建立起小净距隧道中岩柱的稳定性判据[72];李云鹏[54]等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围岩为石灰岩和千枚岩的小净距隧道建立了容许变形控制方程,依据该方程对围岩为石灰岩和千枚岩的小净距隧道工程的稳定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刘胜利[73]等对复杂地质条件下小净距双线城市交通隧道的围岩稳定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现有小线间距条件下厦门莲黄隧道围岩及结构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估。
由上可知,对分离式独立隧道和小净距隧道而言,其围岩稳定性评价标准和方法的研究成果是有待完善的。围岩地应力与岩体力学参数在空间逐点变化还没有合适的理论计算方法,围岩破坏准则也没有公认统一的理论方法,围岩稳定性的力学机理目前还不甚清楚。虽然在工程中以允许相对位移值或允许收敛速率形式给出的围岩失稳判据,在绝大部分都取得了成功,但有悖于上述标准的现象时常出现。软弱围岩变形值超出规范允许值数倍时仍未发生失稳,在浅埋隧道中变形尚未达到允许值却发生了坍塌,说明仅用位移来表征稳定性是不全面和缺乏针对性的。因此可以说,隧道围岩稳定性判据的理论研究方面目前还处于众说纷纭阶段,失稳判据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❹ 怎样去判断数据的稳定性
酸的稳定性一般就你说的两种,主要是由于它们受热易分解,如何判断,就需要做实验了,加热后检测其PH的变化,没有用理论来判断的,一般就这两种是最常见的
❺ 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统计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5种。
大量观察法
这是统计活动过程中搜集数据资料阶段(即统计调查阶段)的基本方法:即要对所研究现象总体中的足够多数的个体进行观察和研究,以期认识具有规律性的总体数量特征。大量观察法的数理依据是大数定律,大数定律是指虽然每个个体受偶然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同而在数量上几存有差异,但对总体而言可以相互抵消而呈现出稳定的规律性,因此只有对足够多数的个体进行观察,观察值的综合结果才会趋向稳定,建立在大量观察法基础上的数据资料才会给出一般的结论。统计学的各种调查方法都属于大量观察法。
统计分组法
由于所研究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差异性及多层次性,需要我们对所研究现象进行分组或分类研究,以期在同质的基础上探求不同组或类之间的差异性。统计分组在整个统计活动过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统计调查阶段可通过统计分组法来搜集不同类的资料,并可使抽样调查的样本代表性得以提高(即分层抽样方式);在统计整理阶段可以通过统计分组法使各种数据资料得到分门别类的加工处理和储存,并为编制分布数列提供基础;在统计分析阶段则可以通过统计分组法来划分现象类型、研究总体内在结构、比较不同类或组之间的差异(显着性检验)和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统计学中的统计分组法有传统分组法、判别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等。
综合指标法
统计研究现象的数量方面的特征是通过统计综合指标来反映的。所谓综合指标,是指用来从总体上反映所研究现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范畴及其数值,常见的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等。综合指标法在统计学、尤其是社会经济统计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描述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如何最真实客观地记录、描述和反映所研究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是统计指标理论研究的一大课题。
统计模型法
在以统计指标来反映所研究现象的数量特征的同时,我们还经常需要对相关现象之间的数量变动关系进行定量研究,以了解某一(些)现象数量变动与另一(些)现象数量变动之间的关系及变动的影响程度。在研究这种数量变动关系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一定的假定条件,用合适的数学方程来进行模拟,这种方法就叫做统计模型法。
统计推断法
在统计认识活动中,我们所观察的往往只是所研究现象总体中的一部分单位,掌握的只是具有随机性的样本观察数据,而认识总体数量特征是统计研究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概率论和样本分布理论,运用参数估计或假设检验的方法,由样本观测数据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这种由样本来推断总体的方法就叫统计推断法。统计推断法已在统计研究的许多领域得到应用,除了最常见的总体指标推断外,统计模型参数的估计和检验、统计预测中原时间序列的估计和检验等,也都属于统计推断的范畴,都存在着误差和置信度的问题。在实践中这是一种有效又经济的方法,其应用范围很广泛,发展很快,统计推断法已成为现代统计学的基本方法。
❻ 如何评价药品的稳定性
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H 】G P H 6 -1 指导原则编号:
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第二稿)
二○○四年三月十九日ഊ目 录
一、概述
二、稳定性研究设计的考虑要素
(一)样品的批次和规模
(二)包装及放置条件
(三)考察时间点
(四)考察项目
(五)显着变化
(六)分析方法
三、稳定性研究的试验方法
(一)影响因素试验
1.1 高温试验
1.2 高湿试验
1.3 光照试验
(二)加速试验
(三)长期试验
(四)药品上市后的稳定性研究
四、稳定性研究结果的评价
(一)贮存条件的确定
(二)包装材料/容器的确定
(三)有效期的确定
五、名词解释
六、参考文献
七、起草说明
八、着者
- 1 -ഊ九、附录
(一)国际气候带
(二)对半通透性容器的一些考虑
(三)稳定性研究报告的一般内容
- 2 -ഊ一、概述
药品的稳定性是指原料药及制剂保持其物理、化学、生物学和
微生物学的性质,通过对原料药和制剂在不同条件(如温度、湿度、
光线等)下稳定性的研究,掌握药品质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药品
的生产、包装、贮存条件和有效期的确定提供依据,以确保临床用药
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稳定性研究是药品质量控制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与药品质量
研究和质量标准的建立紧密相关。稳定性研究具有阶段性特点,贯穿
药品研究与开发全的过程,一般始于药品的临床前研究,在药品临床
研究期间和上市后还应继续进行稳定性研究。
本文为一般性原则,具体的试验设计和评价应遵循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的原则。
二、稳定性研究设计的考虑要素
稳定性研究的设计应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结合原料药的理化
性质、剂型的特点和具体的处方及工艺条件进行。
(一)样品的批次和规模
一般地,影响因素试验采用一批样品进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
验采用三批样品进行。
稳定性研究应采用一定规模生产的样品,以能够代表规模生产
条件下的产品质量。原料药的合成工艺路线、方法、步骤应与生产规
模一致;药物制剂的处方、制备工艺也应与生产规模一致。
稳定性研究中,原料药的供试品量应满足其制剂稳定性试验所
要求的用量。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胶囊应为10000 个制剂单位左右。
大体积包装的制剂(如静脉输液等)每批中试规模的数量至少应为各
- 3 -ഊ项试验所需总量的10 倍。特殊品种、特殊剂型所需数量,视具体情
况而定。
(二)包装及放置条件
稳定性试验要求在一定的温度、湿度、光照条件下进行,这些
放置条件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药品在贮存、运输及使用过程中可能遇
到的环境因素。
原料药的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所用包装应采用模拟小包装,所
用材料和封装条件应与大包装一致。药物制剂应在影响因素试验结果
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包装,在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中的包装应与拟上市
包装一致。
稳定性研究中所用设备应能较好地对各项试验条件的要求的环
境参数进行控制和监测。
(三)考察时间点
由于稳定性研究目的是考察药品质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因此
研究中一般需要设置多个时间点考察样品的质量变化。
考察时间点应基于对药品的理化性质的认识、稳定性趋势评价
的要求而设置。如长期试验中,总体考察时间应涵盖所预期的有效期,
中间取样点的设置要考虑药品的稳定性特点和剂型特点。对某些环境
因素敏感的药品,应适当增加考察时间点。
(四)考察项目
稳定性研究的考察项目应选择在药品保存期间易于变化,并可
能会影响到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项目,以便客观、全面地
反映药品的稳定性。根据药品特点和质量控制的要求,尽量选取能灵
敏反映药品稳定性的指标。
一般地,考察项目可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等几个
- 4 -ഊ方面。具体品种的考察项目设置应结合药品的特性进行。
(五)显着变化
稳定性研究中如样品发生了显着变化,则试验应中止。一般来说,
原料药的“显着变化”应包括:
1 、性状,如颜色、熔点、溶解度、比旋度超出标准规定,及晶
型、水分等变化超出标准规定。
2 、含量测定超出标准规定。
3 、有关物质,如降解产物、异构体的变化等超出标准规定。
4 、结晶水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药物制剂的“显着变化”包括:
1 、含量测定中发生5%的变化;或者不能达到生物学或者免疫学
检测过程的效价指标。
2 、药品的任何一个降解产物超出标准规定。
3 、性状、物理性质以及特殊制剂的功能性试验(如颜色、相分
离、再混悬能力、结块、硬度、每揿给药剂量等)超出标准规定。
4 、pH 值超出标准规定;
5 、制剂溶出度或释放度超出标准规定。
(六)分析方法
评价指标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应经过充分的验证,能满足研究的
要求,具有一定的专属性、准确性、灵敏度、重现性等。
三、稳定性研究的试验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的不同,稳定性研究内容可分为影响因素
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等。
(一)影响因素试验
- 5 -ഊ影响因素试验是在剧烈条件下进行的,目的是了解影响稳定性
的因素及可能的降解途径和降解产物,为制剂工艺筛选、包装材料和
容器的选择、贮存条件的确定等提供依据。同时为加速试验和长期试
验应采用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提供依据,还可为分析方法的选择提供
依据。
影响因素试验一般包括高温、高湿、光照试验。一般将原料药
供试品置适宜的容器中(如称量瓶或培养皿),摊成≤5mm 厚的薄层,
疏松原料药摊成≤10mm 厚的薄层进行试验。对于制剂产品,一般采
用除去内包装的最小制剂单位,分散为单层置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如
试验结果不明确,应加试两个批号的样品。
对于某些制剂,如软膏、注射液,应提供低温条件下的试验数
据(如注射剂的冻融试验),以确保在低温条件下的稳定性。对于需
要溶解或者稀释后使用的药品,如注射用粉针剂、溶液片剂等,还应
考察临床使用条件下的稳定性。
1.1 高温试验
供试品置密封洁净容器中,在60 ℃条件下放置10 天,于第5 天
和第10 天取样,检测有关指标。如供试品发生显着变化(如制剂含
量下降5%),则在40 ℃下同法进行试验。如60 ℃无显着变化,则不
必进行40 ℃试验。
1.2 高湿试验
供试品置恒湿密闭容器中,于25 ℃、RH90%±5%条件下放置
10 天,在第5 天和第10 天取样检测。检测项目应包括吸湿增重项。
若吸湿增重5%以上,则应在25 ℃、RH75 ±5%下同法进行试验;若吸
湿增重5%以下,且其他考察项目符合要求,则不再进行此项试验。
恒湿条件可以通过在密闭容器下部放置饱和盐溶液来实现。根
- 6 -ഊ据不同的湿度要求,选择NaCl 饱和溶液(15.5-60 ℃,RH75%±1%)
或KNO3 饱和溶液(25 ℃,RH92.5%)。
1.3 光照试验
供试品置装有日光灯的光照箱或其它适宜的光照容器内,于照
度4500Lx ±500Lx 条件下放置10 天,在第5 天和第10 天取样检测。
以上为影响因素稳定性研究的一般要求。根据药品的性质必要
时可以设计试验,探讨pH 值、氧、冷冻等其他因素对药品稳定性的
影响。
(二)加速试验
加速试验是在超常条件下进行的,目的是通过加快市售包装中
药品的化学或物理变化速度来考察药品稳定性,对药品在运输、保存
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短暂的超常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模拟考察,并初
步预测样品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长时间内的稳定性。
加速试验一般取拟上市包装的三批样品进行,建议在比长期试
验放置温度至少高15 ℃的条件下进行。一般可选择40 ℃±2 ℃、RH75
%±5%条件下,进行6 个月试验。在试验期间第0 、1 、2 、3 、6 个
月末取样检测考察指标。如在6 个月内供试品经检测不符合质量标准
要求或发生显着变化,则应在中间条件30 ℃±2 ℃、RH65%±5%同
法进行6 个月试验。
对采用不可透过性包装的含有水性介质的制剂,如溶液剂、混
悬剂、乳剂、注射液等的稳定性研究中可不要求相对湿度。对采用半
通透性的容器包装的药物制剂,如多层共挤PVC 软袋装注射液、塑料
瓶装滴眼液、滴鼻液等,加速试验应在40 ℃±2 ℃、RH20%±5%的
条件下进行。
乳剂、混悬剂、软膏剂、糊剂、凝胶剂、眼膏剂、栓剂、气雾
- 7 -ഊ剂、泡腾片及泡腾颗粒等制剂宜直接采用30 ℃±2 ℃、RH65%±5%
的条件进行试验。
对温度敏感药物(需在冰箱中4-8 ℃冷藏保存)的加速试验可在
25 ℃±2 ℃、RH60%±5%条件下同法进行。需要冷冻保存的药品可不
进行加速试验。
(三)长期试验
长期试验是在上市药品规定的贮存条件下进行,目的是考察药
品在运输、保存、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能更直接地反映药品稳定性
特征,是确定有效期和贮存条件的最终依据。
取三批样品在25 ℃±2 ℃、RH60%±10%条件进行试验,取样时
间点在第一年一般为每3 个月末一次,第二年每6 个月末一次,以后
每年末一次。对温度敏感药物的长期试验可在6 ℃±2 ℃条件下进行
试验,取样时间同上。
(四)药品上市后的稳定性研究
药品在注册阶段进行的稳定性研究,一般并不能够完全代表实
际生产产品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采用实际条件下生产的产
品进行的稳定性考察的结果,是确定上市药品稳定性的最终依据。
在药品获准生产上市后,应采用实际生产规模的药品继续进行
长期试验,必要时还应进行加速试验和影响因素试验。根据继续进行
的稳定性研究的结果,对包装、贮存条件和有效期进行进一步的确认。
药品在获得上市批准后,可能会因各种原因而申请对制备工艺、
处方组成、规格、包装材料等进行变更,一般应进行相应的稳定性研
究,以考察变更后药品的稳定性趋势,并与变更前的稳定性研究资料
进行对比,以评价变更的合理性。
- 8 -ഊ四、稳定性研究结果的评价
药品稳定性的评价是对稳定性研究中的各项试验,如影响因素
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中得到的药品稳定性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
和结果判断。
(一)贮存条件的确定
新药注册申请应综合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的结
果,同时结合药品在流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选定
的贮存条件应按照规范术语描述。
(二)包装材料/容器的确定
一般先根据影响因素试验结果,初步确定包装材料和容器,结
合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的稳定性研究的结果,进一步验证采用的包装
材料和容器的合理性。
(三)有效期的确定
药品的有效期应综合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的结果,进行适当的
统计分析得到,最终有效期的确定一般以长期试验的结果来确定。
由于试验数据的分散性,一般应按95%可信限进行统计分析,得
出合理的有效期。如三批统计分析结果差别较小,则取其平均值为有
效期,如差别较大则取其最短的为有效期。若数据表明测定结果变化
很小,表明药品是很稳定的,则可以不做统计分析。
- 9 -ഊ五、名词解释
有效期:系指一段时间内,市售包装药品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
放置,药品的质量仍符合注册质量标准。
批次:指按相同的生产工艺在一次生产过程中生产的一定数量
的原料药或制剂,其药品质量具有均一性。
上市包装:上市销售药品的内包装和其他层次包装的总称。
七、起草说明
(一)背景资料
稳定性研究是药品的质量可控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药品
的研究与开发、注册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美国、欧洲等国
家和地区以及ICH 等国际组织先后颁布了药品的稳定性研究一系列指
导性文件,并动态更新。我国曾于1993 年颁布了相关指导原则,并在
2000 版药典附录中收载了有关指导原则。为顺应我国药品研究水平不
断发展的要求和加入WTO 后在药品监督管理和技术要求方面与国际接
轨的形势,对药品稳定性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进行了重新起草。
本指导原则的适用范围为化学药品的原料药及其制剂。本文中涉
及的各种稳定性研究的试验条件、方法及评价等内容是对药物稳定性
研究部分的一般性的要求,不可能包括所有的情况。注册申请单位可
以在有合理依据的前提下,根据药品的特性设计试验。
由于药品研究的系统性,本指导原则与质量标准建立的规范化构
成、杂质研究等其他指导原则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科学联系,在应用中
- 11 -ഊ应互相参照,统一理解。
(二)本指导原则内容设置的考虑
首先阐明稳定性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然后从试验设计的角度来分
析研究中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接下来叙述各项试验内容的具体要
求,之后讨论稳定性研究所得到数据的评价。在其后对补充申请中的
有关稳定性数据的一般思路和要求进行阐述。
1 、概述部分:介绍稳定性研究的目的和基本研究内容,分析稳
定性研究的特点。通过对研究目的较为系统的阐述,引导研究者从根
本的研究目的入手,根据药品特性,科学地设计试验。
2 、稳定性研究的设计:围绕着稳定性研究中的几个主要方面,
阐述样品规模、取样时间、检测项目等一般性的要求。其中样品规模
的合理要求各方面尚存在不同意见,在重庆会议上反映的主要问题为
执行中的可操作性,讨论中提到分阶段要求的思路,考虑到此问题涉
及面较广,有待进一步讨论和协调。目前正文中仍与中国药典一致。
3 、研究的试验内容:对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中
涉及的具体试验要求进行了阐述。考虑到成熟性和适用性,主要依据
中国药典制定。增加了药品上市后的稳定性研究。
4 、研究结果的评价:围绕研究的目的,如确定包装材料、贮存
条件和制定有效期展开。在仍强调有效期的最终确定以长期试验结果
为依据的前提下,对新药和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的有效期确定,以认知
基础程度不同为基础,进行了适当区分。
5 、关于补充申请:对补充申请中涉及到需要申报稳定性研究资
料的一些内容,提出了一般性的资料要求。由于补充申请的种类很多,
更多的内容要求有待进一步的讨论和修订。
6 、关于附录:在附录中,对现阶段稳定性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进
- 12 -ഊ行了阐述。考虑到仍处于探讨阶段,且内容较多较新,展开叙述需要
较大的篇幅,不宜放在正文中,故采取附录的方式加以阐述。
(三)需要说明的有关问题
本文在起草和修订过程中,以我国现有指导原则为基础,对美国
FDA 和欧盟EMEA 以及ICH 的有关指导原则进行了研究。课题研究组
于2003 年10 月在重庆召开会议,与会代表就样品规模等现存的主要
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稳定性研究存在阶段性,在注册中也应有相
应体现的观点。经过会商,本文中的有关要求与中国药典保持一致,
维持现有技术要求的一致性和延续性。
对于补充申请的稳定性要求,FDA 的指导原则中有较为详细的阐
述,本文在起草阶段曾考虑增加该部分内容并进行了初步的讨论,但
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的研发水平,暂未订入指导原则。
八、着者
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课题研究组
九、附录
(一)国际气候带
稳定性长期试验所采用的一般条件是根据国际气候带制定的。国
际气候带将全球分为I 、II 、III 、IV 四个气候带,具体条件见下表:
计算数据 推算数据
气候带
温度
①
MKT
②
湿度 温度 湿度
I 温带 20.0 20.0 42 21 45
II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 21.6 22.0 52 25 60
III 干热带 26.4 27.9 35 30 25
IV 湿热带 26.7 27.4 76 30 70
①记录温度;②平均热力学温度
- 13 -ഊ温带主要有英国、北欧、加拿大、俄罗斯;亚热带有美国、日本、
西欧(葡萄牙-希腊);干热带有伊朗、伊拉克、苏丹;湿热带有巴西、
加纳、印度尼西亚、尼加拉瓜、菲律宾。
在这四种气候带中,对于药品的质量保证而言,条件最苛刻的
第四种气候带,即高温又高湿的环境。中国总体来说属于亚热带,推
荐长期试验采用温度湿度条件为:25 ℃±2 ℃,60%RH ±10%RH,与ICH
所采用的条件基本一致。
(二)对半通透性容器的一些考虑
对于包装在半通透性容器包装内的以水为溶剂的药物制剂产品
除了对其常规指标进行考察外,还应该对其可能发生的水的损失进行
评价。此类药品应能耐受低湿度环境。其加速试验应在较低的相对湿
度下进行,推荐的试验条件如下:
加速:40 ℃±2 ℃/20%RH ±5%
中等:30 ℃±2 ℃/40%RH ±5%
长期:25 ℃±2 ℃/40%RH ±10%
如果长期试验在25 ℃±2 ℃/40%RH ±10%条件下进行,并且在加速
试验的6 个月中发生了除水分减失以外的显着变化,应进行中等条件
下的附加试验。
对于包装在半通透性容器包装内的药物产品在经过25 ℃/40%RH
条件下平衡放置3 个月后,与其初始值发生5%的水分减失被认为是
显着变化。
(三)稳定性研究报告的一般内容
注册申请资料中研究数据的完整、可靠,资料整理的规范、清晰,
对于保证研究质量很有帮助。一般地,稳定性研究部分的申报资料应
包括以下内容:
- 14 -ഊ1 、供试药品的品名、规格、剂型、批号、生产者、原料药的来
源、生产日期和试验开始时间。并应明确给出稳定性考察中各个批次
药品的批产量。
2 、各稳定性试验的条件,如温度、光照强度、相对湿度、容器
的开放/封闭、直立/颠倒放置、容器中干燥剂的使用等。应明确包装
/密封系统的性状,如包材类型、形状和颜色等。
3 、稳定性研究中各质量检测方法和指标的限度要求。
4 、在研究起始和试验中间的各个取样点获得的实际分析数据,
一般应以表格的方式提交。
5 、检测的结果应如实申报数据,不宜采用“符合要求”等表述。
检测结果应该用每个制剂单位含有有效成分的量,如μg,mg,g 等,
并给出其与开始时间检测得到的检测结果的百分比。如果在某个时间
点进行了多次检测,应提供所有的检测结果及其方差。
6 、应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初步的结论。
❼ 研究非线性系统稳定性可应用哪些方法
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判定与线性系统相似,都是利用李雅普诺夫方法,寻找适合李雅普诺夫负定的v函数来判断非线性系统是否能稳定在平衡点。
稳定在平衡点的非线性系统的相轨迹会逐渐趋近于平衡点,通常选择平衡点为原点。非线性系统的李雅普诺夫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芭芭拉定理、拉塞尔不变性原理等,具体判断系统是稳定还是渐进稳定,还是大范围稳定,就要利用相关的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判定方法了。
望采纳
❽ 列举出判别线性系统稳定性的三种基本方法
一个线性系统的稳定性是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判断线性系统稳定性方法有代数法、根轨迹法和奈奎斯特判定法。
系统稳定性分析主要是时域和频域上的分析,具体地讲包括劳斯判据、赫尔维茨判据、奈奎斯特判据(奈氏图)、对数判据(伯德图)、根轨迹法等。其中前两者属于代数判据,后三者需作图再判断系统稳定性。
线性判别分析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是对费舍尔的线性鉴别方法的归纳,这种方法使用统计学,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方法,试图找到两类物体或事件的特征的一个线性组合,以能够特征化或区分它们。所得的组合可用来作为一个线性分类器,或者,更常见的是,为后续的分类做降维处理。
❾ 怎么计算数据稳定性EXCEL是否有函数公式
1、数据输入完毕后,我们利用函数rank计算出班级排名,最后结果如图所示。
❿ 如何进行稳定性数据统计分析的讨论
化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H 】G P H 陆 -依 指导原则编号: 化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第二稿) 二○○四三月十九ഊ目 录 、概述 二、稳定性研究设计考虑要素 ()品批规模 (二)包装及放置条件 (三)考察间点 (四)考察项目 (五)显着变化 (六)析 三、稳定性研究试验 ()影响素试验 依.依 高温试验 依.贰 高湿试验 依.三 光照试验 (二)加速试验 (三)期试验 (四)药品市稳定性研究 四、稳定性研究结评价 ()贮存条件确定 (二)包装材料/容器确定 (三)效期确定 五、名词解释 六、参考文献 七、起草说明 八、着者 - 依 -ഊ九、附录 ()际气候带 (二)半通透性容器些考虑 (三)稳定性研究报告般内容 - 贰 -ഊ、概述 药品稳定性指原料药及制剂保持其物理、化、物 微物性质通原料药制剂同条件(温度、湿度、 光线等)稳定性研究掌握药品质量随间变化规律药品 产、包装、贮存条件效期确定提供依据确保临床用药 安全性临床疗效 稳定性研究药品质量控制研究主要内容与药品质量 研究质量标准建立紧密相关稳定性研究具阶段性特点贯穿 药品研究与发全程般始于药品临床前研究药品临床 研究期间市应继续进行稳定性研究 本文般性原则具体试验设计评价应遵循具体问题具 体析原则 二、稳定性研究设计考虑要素 稳定性研究设计应根据同研究目结合原料药理化 性质、剂型特点具体处及工艺条件进行 ()品批规模 般影响素试验采用批品进行加速试验期试 验采用三批品进行 稳定性研究应采用定规模产品能够代表规模产 条件产品质量原料药合工艺路线、、步骤应与产规 模致;药物制剂处、制备工艺应与产规模致 稳定性研究原料药供试品量应满足其制剂稳定性试验所 要求用量口服固体制剂片剂、胶囊应依0000 制剂单位左右 体积包装制剂(静脉输液等)每批试规模数量至少应各 - 三 -ഊ项试验所需总量依0 倍特殊品种、特殊剂型所需数量视具体情 况定 (二)包装及放置条件 稳定性试验要求定温度、湿度、光照条件进行些 放置条件设置应充考虑药品贮存、运输及使用程能遇 环境素 原料药加速试验期试验所用包装应采用模拟包装所 用材料封装条件应与包装致药物制剂应影响素试验结 基础选择合适包装加速试验期试验包装应与拟市 包装致 稳定性研究所用设备应能较各项试验条件要求环 境参数进行控制监测 (三)考察间点 由于稳定性研究目考察药品质量随间变化规律 研究般需要设置间点考察品质量变化 考察间点应基于药品理化性质认识、稳定性趋势评价 要求设置期试验总体考察间应涵盖所预期效期 间取点设置要考虑药品稳定性特点剂型特点某些环境 素敏药品应适增加考察间点 (四)考察项目 稳定性研究考察项目应选择药品保存期间易于变化并 能影响药品质量、安全性效性项目便客观、全面 反映药品稳定性根据药品特点质量控制要求尽量选取能灵 敏反映药品稳定性指标 般考察项目物理、化、物微物等几 - 四 -ഊ面具体品种考察项目设置应结合药品特性进行 (五)显着变化 稳定性研究品发显着变化则试验应止般说 原料药显着变化应包括: 依 、性状颜色、熔点、溶解度、比旋度超标准规定及晶 型、水等变化超标准规定 贰 、含量测定超标准规定 三 、关物质降解产物、异构体变化等超标准规定 四 、结晶水发变化 般说药物制剂显着变化包括: 依 、含量测定发5%变化;或者能达物或者免疫 检测程效价指标 贰 、药品任何降解产物超标准规定 三 、性状、物理性质及特殊制剂功能性试验(颜色、相 离、再混悬能力、结块、硬度、每揿给药剂量等)超标准规定 四 、pH 值超标准规定; 5 、制剂溶度或释放度超标准规定 (六)析 评价指标所采用析应经充验证能满足研究 要求具定专属性、准确性、灵敏度、重现性等 三、稳定性研究试验 根据研究目条件同稳定性研究内容影响素 试验、加速试验、期试验等 ()影响素试验 - 5 -ഊ影响素试验剧烈条件进行目解影响稳定性 素及能降解途径降解产物制剂工艺筛选、包装材料 容器选择、贮存条件确定等提供依据同加速试验期试 验应采用温度湿度等条件提供依据析选择提供 依据 影响素试验般包括高温、高湿、光照试验般原料药 供试品置适宜容器(称量瓶或培养皿)摊≤5mm 厚薄层 疏松原料药摊≤依0mm 厚薄层进行试验于制剂产品般采 用除内包装制剂单位散单层置适宜条件进行 试验结明确应加试两批号品 于某些制剂软膏、注射液应提供低温条件试验数 据(注射剂冻融试验)确保低温条件稳定性于需 要溶解或者稀释使用药品注射用粉针剂、溶液片剂等应 考察临床使用条件稳定性 依.依 高温试验 供试品置密封洁净容器陆0 ℃条件放置依0 于第5 第依0 取检测关指标供试品发显着变化(制剂含 量降5%)则四0 ℃同进行试验陆0 ℃显着变化则 必进行四0 ℃试验 依.贰 高湿试验 供试品置恒湿密闭容器于贰5 ℃、RH90%±5%条件放置 依0 第5 第依0 取检测检测项目应包括吸湿增重项 若吸湿增重5%则应贰5 ℃、RH漆5 ±5%同进行试验;若吸 湿增重5%且其考察项目符合要求则再进行项试验 恒湿条件通密闭容器部放置饱盐溶液实现根 - 陆 -ഊ据同湿度要求选择NaCl 饱溶液(依5.5-陆0 ℃RH漆5%±依%) 或KNO三 饱溶液(贰5 ℃RH9贰.5%) 依.三 光照试验 供试品置装光灯光照箱或其适宜光照容器内于照 度四500Lx ±500Lx 条件放置依0 第5 第依0 取检测 影响素稳定性研究般要求根据药品性质必要 设计试验探讨pH 值、氧、冷冻等其素药品稳定性 影响 (二)加速试验 加速试验超条件进行目通加快市售包装 药品化或物理变化速度考察药品稳定性药品运输、保存 程能遇短暂超条件稳定性进行模拟考察并初 步预测品规定贮存条件间内稳定性 加速试验般取拟市包装三批品进行建议比期试 验放置温度至少高依5 ℃条件进行般选择四0 ℃±贰 ℃、RH漆5 %±5%条件进行陆 月试验试验期间第0 、依 、贰 、三 、陆 月末取检测考察指标陆 月内供试品经检测符合质量标准 要求或发显着变化则应间条件三0 ℃±贰 ℃、RH陆5%±5%同 进行陆 月试验 采用透性包装含水性介质制剂溶液剂、混 悬剂、乳剂、注射液等稳定性研究要求相湿度采用半 通透性容器包装药物制剂层共挤PVC 软袋装注射液、塑料 瓶装滴眼液、滴鼻液等加速试验应四0 ℃±贰 ℃、RH贰0%±5% 条件进行 乳剂、混悬剂、软膏剂、糊剂、凝胶剂、眼膏剂、栓剂、气雾 - 漆 -ഊ剂、泡腾片及泡腾颗粒等制剂宜直接采用三0 ℃±贰 ℃、RH陆5%±5% 条件进行试验 温度敏药物(需冰箱四-吧 ℃冷藏保存)加速试验 贰5 ℃±贰 ℃、RH陆0%±5%条件同进行需要冷冻保存药品 进行加速试验 (三)期试验 期试验市药品规定贮存条件进行目考察药 品运输、保存、使用程稳定性能更直接反映药品稳定性 特征确定效期贮存条件终依据 取三批品贰5 ℃±贰 ℃、RH陆0%±依0%条件进行试验取 间点第般每三 月末第二每陆 月末 每末温度敏药物期试验陆 ℃±贰 ℃条件进行 试验取间同 (四)药品市稳定性研究 药品注册阶段进行稳定性研究般并能够完全代表实 际产产品稳定性具定局限性采用实际条件产产 品进行稳定性考察结确定市药品稳定性终依据 药品获准产市应采用实际产规模药品继续进行 期试验必要应进行加速试验影响素试验根据继续进行 稳定性研究结包装、贮存条件效期进行进步确认 药品获市批准能各种原申请制备工艺、 处组、规格、包装材料等进行变更般应进行相应稳定性研 究考察变更药品稳定性趋势并与变更前稳定性研究资料 进行比评价变更合理性 - 吧 -ഊ四、稳定性研究结评价 药品稳定性评价稳定性研究各项试验影响素 试验、加速试验、期试验药品稳定性信息进行系统析 结判断 ()贮存条件确定 新药注册申请应综合影响素试验、加速试验期试验结 同结合药品流通程能遇情况进行综合析选定 贮存条件应按照规范术语描述 (二)包装材料/容器确定 般先根据影响素试验结初步确定包装材料容器结 合加速试验期试验稳定性研究结进步验证采用包装 材料容器合理性 (三)效期确定 药品效期应综合加速试验期试验结进行适 统计析终效期确定般期试验结确定 由于试验数据散性般应按95%信限进行统计析 合理效期三批统计析结差别较则取其平均值 效期差别较则取其短效期若数据表明测定结变化 表明药品稳定则做统计析 - 9 -ഊ五、名词解释 效期:系指段间内市售包装药品规定储存条件 放置药品质量仍符合注册质量标准 批:指按相同产工艺产程产定数量 原料药或制剂其药品质量具均性 市包装:市销售药品内包装其层包装总称 七、起草说明 ()背景资料 稳定性研究药品质量控性研究主要内容药品 研究与发、注册管理占重要位近美、欧洲等 家区及ICH 等际组织先颁布药品稳定性研究系列指 导性文件并态更新我曾于依99三 颁布相关指导原则并 贰000 版药典附录收载关指导原则顺应我药品研究水平 断发展要求加入WTO 药品监督管理技术要求面与际接 轨形势药品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进行重新起草 本指导原则适用范围化药品原料药及其制剂本文涉 及各种稳定性研究试验条件、及评价等内容药物稳定性 研究部般性要求能包括所情况注册申请单位 合理依据前提根据药品特性设计试验 由于药品研究系统性本指导原则与质量标准建立规范化构 、杂质研究等其指导原则间存着内科联系应用 - 依依 -ഊ应互相参照统理解 (二)本指导原则内容设置考虑 首先阐明稳定性研究目意义试验设计角度 析研究需要关注主要问题接叙述各项试验内容具体要 求讨论稳定性研究所数据评价其补充申请 关稳定性数据般思路要求进行阐述 依 、概述部:介绍稳定性研究目基本研究内容析稳 定性研究特点通研究目较系统阐述引导研究者根 本研究目入手根据药品特性科设计试验 贰 、稳定性研究设计:围绕着稳定性研究几主要面 阐述品规模、取间、检测项目等般性要求其品规模 合理要求各面尚存同意见重庆议反映主要问题 执行操作性讨论提阶段要求思路考虑问题涉 及面较广待进步讨论协调目前文仍与药典致 三 、研究试验内容:影响素试验、加速试验期试验 涉及具体试验要求进行阐述考虑熟性适用性主要依据 药典制定增加药品市稳定性研究 四 、研究结评价:围绕研究目确定包装材料、贮存 条件制定效期展仍强调效期终确定期试验结 依据前提新药已家标准药品效期确定认知 基础程度同基础进行适区 5 、关于补充申请:补充申请涉及需要申报稳定性研究资 料些内容提般性资料要求由于补充申请种类 更内容要求待进步讨论修订 陆 、关于附录:附录现阶段稳定性研究几问题进 - 依贰 -ഊ行阐述考虑仍处于探讨阶段且内容较较新展叙述需要 较篇幅宜放文故采取附录式加阐述 (三)需要说明关问题 本文起草修订程我现指导原则基础美 FDA 欧盟EMEA 及ICH 关指导原则进行研究课题研究组 于贰00三 依0 月重庆召议与代表品规模等现存主要 问题进行讨论提稳定性研究存阶段性注册应相 应体现观点经商本文关要求与药典保持致 维持现技术要求致性延续性 于补充申请稳定性要求FDA 指导原则较详细阐 述本文起草阶段曾考虑增加该部内容并进行初步讨论 考虑我现阶段研发水平暂未订入指导原则 八、着者 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课题研究组 九、附录 ()际气候带 稳定性期试验所采用般条件根据际气候带制定 际气候带全球I 、II 、III 、IV 四气候带具体条件见表: 计算数据 推算数据 气候带 温度 ① MKT ② 湿度 温度 湿度 I 温带 贰0.0 贰0.0 四贰 贰依 四5 II 海气候亚热带 贰依.陆 贰贰.0 5贰 贰5 陆0 III 干热带 贰陆.四 贰漆.9 三5 三0 贰5 IV 湿热带 贰陆.漆 贰漆.四 漆陆 三0 漆0 ①记录温度;②平均热力温度 - 依三 -ഊ温带主要英、北欧、加拿、俄罗斯;亚热带美、本、 西欧(葡萄牙-希腊);干热带伊朗、伊拉克、苏丹;湿热带巴西、 加纳、印度尼西亚、尼加拉瓜、菲律宾 四种气候带于药品质量保证言条件苛刻 第四种气候带即高温高湿环境总体说属于亚热带推 荐期试验采用温度湿度条件:贰5 ℃±贰 ℃陆0%RH ±依0%RH与ICH 所采用条件基本致 (二)半通透性容器些考虑 于包装半通透性容器包装内水溶剂药物制剂产品 除其规指标进行考察外应该其能发水损失进行 评价类药品应能耐受低湿度环境其加速试验应较低相湿 度进行推荐试验条件: 加速:四0 ℃±贰 ℃/贰0%RH ±5% 等:三0 ℃±贰 ℃/四0%RH ±5% 期:贰5 ℃±贰 ℃/四0%RH ±依0% 期试验贰5 ℃±贰 ℃/四0%RH ±依0%条件进行并且加速 试验陆 月发除水减失外显着变化应进行等条件 附加试验 于包装半通透性容器包装内药物产品经贰5 ℃/四0%RH 条件平衡放置三 月与其初始值发5%水减失认 显着变化 (三)稳定性研究报告般内容 注册申请资料研究数据完整、靠资料整理规范、清晰 于保证研究质量帮助般稳定性研究部申报资料应 包括内容: - 依四 -ഊ依 、供试药品品名、规格、剂型、批号、产者、原料药 源、产期试验始间并应明确给稳定性考察各批 药品批产量 贰 、各稳定性试验条件温度、光照强度、相湿度、容器 放/封闭、直立/颠倒放置、容器干燥剂使用等应明确包装 /密封系统性状包材类型、形状颜色等 三 、稳定性研究各质量检测指标限度要求 四 、研究起始试验间各取点获实际析数据 般应表格式提交 5 、检测结应实申报数据宜采用符合要求等表述 检测结应该用每制剂单位含效量μgmgg 等 并给其与始间检测检测结百比某间 点进行检测应提供所检测结及其差 陆 、应试验结进行析并初步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