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天气预报靠什么来报
天气预报的定义那么,什么叫天气预报呢?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就我国而言,气象台准确预报寒潮、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出现的位置和强度,就可以直接为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服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范围空前扩大,对大自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而天气预报就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气象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它是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人们生活有重要意义。[编辑本段]天气预报的发展天气预报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①单站预报。17世纪以前人们通过观测天象、物象的变化,编成天气谚语,据以预测当地未来的天气。17世纪以后,温度表和气压表等气象观测仪器相继出现,地面气象站陆续建立,这时主要根据单站气压、气温、风、云等要素的变化来预报天气。②天气图预报。1851年,英国首先通过电报传送观测资料,绘制成地面天气图,并根据天气图制作天气预报。20世纪20年代开始,气团学说和极锋理论先后被应用在天气预报中。30年代,无线电探空仪的发明、高空天气图的出现、长波理论在天气预报上的广泛应用,使天气演变的分析,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40年代后期,天气雷达的运用,为降水以及台风、暴雨、强风暴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了有效的工具。③数值天气预报。20世纪50年代以来,动力气象学原理、数学物理方法、统计学方法等,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用高速电子计算机求解简化了的大气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可及时作出天气预报。尤其是60年代发射气象卫星以来,卫星的探测资料弥补了海洋、沙漠、极地和高原等地区气象资料不足的缺陷,使天气预报的水平显着提高。
㈡ 天气预报中的降水概率是怎么算出来的
降水概率指的是今天这个城市下雨的可能性是百分之多少。在预报的时间和区域范围内,会降雨的概率为这个数。也可以这样理解:本次针对指定的时间和区域进行的预报的准确率为这个数。概率是个数学名词,它的直观意义是指一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用概率形式发布的预报叫概率预报,1966年起源于美国。通俗的理解:具备某种条件(温度、气压、湿度等)的情况下,历史上降水的概率是30%,那么现在又具备了这些条件,那么可以说,降水概率是30%。明了降水机率预报之后,对于可能下雨的天气就可以有应对措施来减少生活上的不便。
起源
这种使用概率的天气预报,美国自1966年起使用,日本是1980年,而中国是从1995年起在北京和上海正式开始的。而时常会提到一个比较难捉摸的词——降水概率。气象预报员常在电视上播报,今天降水概率是70%。这个降水概率指的是今天这个城市下雨的可能性是70%。
科学解释
科学家对降水与否的把握只有70%。概率是个数学名词,它的直观意义是指一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用概率形式发布的预报叫概率预报。在不发布概率预报的日子里,如果对降水与否的把握有70%,就告诉公众说今天这个城市有降水,把可能性只有70%的事情说成100%。因此,说明发布降水概率预报是降水预报的一种进步。也就是说,发布概率预报有利于公众的决策。
起源
这种使用概率的天气预报,美国自1966年起使用,日本是1980年,而中国是从1995年起在北京和上海正式开始的。而时常会提到一个比较难捉摸的词——降水概率。气象预报员常在电视上播报,今天降水概率是70%。这个降水概率指的是今天这个城市下雨的可能性是70%。编辑本段科学解释
科学家对降水与否的把握只有70%。概率是个数学名词,它的直观意义是指一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用概率形式发布的预报叫概率预报。在不发布概率预报的日子里,如果对降水与否的把握有70%,就告诉公众说今天这个城市有降水,把可能性只有70%的事情说成100%。因此,说明发布降水概率预报是降水预报的一种进步。也就是说,发布概率预报有利于公众的决策。
通俗理解
具备某种条件(温度、气压、湿度等)的情况下,历史上降水的概率是30%,那么现在又具备了这些条件,那么可以说,降水概率是30%。当然气象条件的配合非常复杂,不可能具备和历史上完全相同的条
降水概率
件。降水概率预报一般情况是晴,概率0%为不可能出现降水;晴到多云,降水概率在10%-20%之间降水的可能性很小;多云、零星降水或局部有降水,概率在30% ─50%之间时有机会出现降水;降水概率在60%─ 70%之间降水的可能性比较大;降水概率大于等于80%时,降水的可能性很大;降水概率是100%则肯定会出现降水。讲到降水,这里又有个降水量的概念。气象部门把下雨下雪都叫做降水,降水的多少叫降水量,表示降水量的单位通常用毫米。1毫米的降水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水深1毫米。1毫米降水落到田地里有多少呢 我们知道,每亩地面积是666.7平方米,因此,1毫米降水量就等于每亩地里增加0.667立方米的水。每立方米的水是1000公斤,这样,1毫米降水量也就等于向每亩地浇了约650公斤水。
实际计算
降水概率预报的计算,实际上,降水与否,是与降水本身的变化规律和气象要素的特点有关。科学家们利用分析多种气象要素资料,经过统计学计算原理得出了许多预报降水概率的方程,比如说用降水资料预报降水概率的方法、用当日气压、温度和湿度预报次日降水概率的方程等。在构建这些方程时,还可以用上数值天气预报的产品。当然还有一些更复杂的预报方法。既然概率预报只是表示某种天气的出现有一定的可能性,预报降水概率为30%,在安排活动时应以无雨为主,适当做有雨的准备;预报降水概率60%,在安排活动时则以有雨为主,无雨为辅;预报降水概率为80%,应做好防雨准备。
意义
其现代气象预报技术已经很进步了,可是天气实在太复杂多变,尤其是有太多突发因素会造成降雨,使得预报很难准确,所以气象台发布降水机率预报,让我们可以靠它来判定要不要带雨具。 降水机率预报是预报人员根据各种气象资料,经过整理、分析、研判、讨论后,预测出在某一地区及一定时段内降水机会的百分数。这只是预测降水的“机会”有多少,可不保证百分之百的!是指各预报区未来36小时内的3个时段(每12小时为1时段)出现0.1厘米或以上的降水机会,和降水时间以及面积是无关的。例如预报温州市降水机率70 %,就是指有七成的机会在温州出现降雨,也许只下在龙湾区或是只下了十分钟都包含在内。明了降水机率预报之后,对于可能下雨的天气就可以有应对措施来减少生活上的不便。如果你觉得淋点雨无所谓,带雨具反而麻烦,那在降水机率70%或80%时都不一定要带雨具;可是对年纪较大或怕淋雨的人来说,即使只有30%或40%的降水机率,都必须准备雨具!
㈢ 地方性天气预报是怎样计算的
地方性天气预报,经常从统计模型开始。还要和大模型相连,因为大模型能指明某一特定城市的温度和降水量。实际上,经过长时间的拖拽,这些统计工具运行良好,它们所提供的预报比人工预报精确。但当统计数字有误,预报准确度就会大大降低。这种情况在天气变化异常时经常发生。尤为需要准确预测时,预测者们要高度警惕科学家们常说的“气象癌”——一种不加以人工判断,利用统计输出的资料使错误滋延的一种趋势。
经过数小时商榷,预测者们得出一系列推测,在未来几天内或达一周之久,这些推测通常包括所预料到的高温或低温,多云,风向及风速,降水量(如果考虑降雪,还包括降雪量)。预测者们管辖区有几千平方公里,有时在一小地域气象条件变化极大,在预测范围内,不同区域同时提供的预测也大不一样。
㈣ 计算机在气象预测的应用
气象信息交流是现代气象业务的基础系统和支撑系统。他主要包括:通信网络、数据存储管理与共享服务,高性能计算机交流等,信息交流作为气象信息的传输,存储管理、计算机处理,资源共享的基础设施,其发生是气象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并直接影响到气象业务部门和广大用户能否及时快速的获取和发送国内外气象信息,关系到气象能否为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等提供优质气象服务,气象信息交流的发展经受到其他气象业务交流发展的驱动,又制约着其他系统的快速发展。
1、气象信息交流的需求
气象信息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也是国家空间基础信息之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之重大国际国内问题的决策。都需要大量气象信息的支撑。如:天气预报、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国家之许多重大工程项目,也迫切需要气象信息的服务。
1.1气象信息之收集,传输能力需求
在气象信息的收集和传输方面,未来气象业务服务发展的特点是:全国各级气象部门之问,各部门之问之互联需要宽带网络的支持,对完善气象资料收集网络较大影响的气象信息包括: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卫星资料、自动站时空加密观测资料,闪电定位探测资料、GPS/MET观测资料,风廓线控测资料、气候交流预测所需的多圈层其他资料等;随着各类数值模式不断研发并业务化以及计算机加工处理能不断提置,由此产生的预报,预测产品数量将大幅度增加。进而通过网络分发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新一代电视天气会商要求宽带网络的支撑,综合。信息加工平台既要求与本级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交流的网络连接,又要求与外服务的各类对象的网络联接,气象专用频道的电视节目制作与传递也需要宽带网络的支撑。
1.2气象信息加工处理能力需求
气象信息的加工处理需求主要是指用于气象、海洋、水文、空气质量等数值预报,预测业务和科研对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需求。随着模式、资料同化方法的不断改进、时空分辨率和精确度不断提高、预报时效不断延长,集合预报的连续发展,作业种类不断增多,对计算和存储资源的需求量指数上升,预计到2010年,气象加工处理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需求为峰值性能200Tflops(200)万亿次浮点运算/秒)以上。
1.3气象数据的存储管理与共享需求
随着综合观测系统的全面建设和不断完善,可以获取和利用的气象数据量将是指数增长是,随着预报、预测业务能力的不断增强与发展,预报、预测产品数量将大幅度增加,各行各业对气象信息发共享需求日益迫切;上述需求对气象数据的存储管理及应用均提出更高更新的需求。
2、国内气象信息系统的现状
气象行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分发和存档,气象业务工作要求必须存放地应用各类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也渗透到气象行业的各个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气象通信网络,高性能计算机为代表的我国气象信息系统已取得长远进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业务化的实时气象信息交流
㈤ 天气预报是怎样做出来的
我们在观看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的时候,看着节目主持人三言两语就把未来两天的天气娓娓道出,显得轻松自如。其实,这短短几分钟的节目,凝聚了我国数万气象工作者、甚至包括全球气象工作者的劳动和心血。
气象专家们介绍说,气象站观测的数据是天气预报的基础,气象站越多,预报越准确。为此,全世界建立了成千上万个气象站,配置了各种天气雷达,并在太空布设了多颗气象卫星,组成了全球大气监测网。这个监测网每天在规定的时间里同时进行观测,从地面到高空,从陆地到海洋,全方位、多层次地观测大气变化,并将观测数据迅速汇集到各国国家气象中心,然后转发世界各地。气象台的计算机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运算,得到天气图、数值预报图等产品,为预报员提供预报依据。
天气预报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天气学方法,就是将同一时刻同一层次的气象数据填绘在一张特制的图上,这张图称为天气图。经过对天气图上的各种气象要素进行分析,预报员就可以了解当前天气系统(如台风、锋等)的分布和结构,判断天气系统与具体天气(如雨、风、雾等)的联系及其未来演变情况,从而作出各地的天气预报。现在天气图的绘制和分析都由计算机来完成。另一种是数值预报方法,它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作出的天气预报是靠计算机“算”出来的。由于大气的运动遵循一些已知的物理定律,根据这些定律,可以将大气运动状态写成一组偏微分方程,只要给出初值(大气的当前状况),就可以求解出方程组随时间变化的变量值,据此得到大气的未来状况。求解方程的过程极其复杂,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处理大量的气象数据,即使最简化的大气方程也必须在高速计算机上进行运算。
无论是天气学方法,还是数值预报方法,或者是其他预报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预报结论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预报员对各种预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这时,预报员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积累的经验和相应的智慧就显得极其重要。因此,当天气情况比较复杂,或者灾害性天气来临前,预报专家们就要进行天气会商,甚至还与外地、外国的专家交换意见,在各抒己见、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比较可靠的预报意见。预报员作出预报后,及时发送给电视节目制作单位进行制作,这才有节目主持人“指点江山话风云”的那份潇洒和自信。
㈥ 天气预报是怎么“算”出来的
大家每天都会看天气预报,相信大家心中总会有这样的疑问:天气预报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其实它是计算机“算”出来的。天气预报员先用计算机解出描述天气演变的方程组,“算”出未来天气;再通过分析天气图、气象卫星资料等,结合积累的经验,做出未来3天至5天的具体天气预报。
要把数值天气预报需要的数学方程组合求解出来,是件十分费劲的事。英国数学家里查逊写了《利用数值方法做天气预报》一书,讲述计算的过程。为求得准确的数据,他在1916年至1918年组织大量人力进行了第一次数值预报尝试。这一次的预报计算,许多人用手摇计算机进行了12个月才完成——要得到未来24小时的预报,如果一个人日夜不停地进行计算,需要算6.4万天,也就是175年。也就是说,想跟上变化多端的天气,需要一个6.4万人一块儿工作的计算工厂,才能把24小时的天气预报计算出来。
在里查逊开展这一实验后的第20个年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1950年,美国科学家第一次成功做出了500百帕天气形势的36小时预报。从那以后,一些国家相继将这一先进的天气预报方法——数值预报引入到实际业务中。
在1950年美国人恰尼、冯·诺依曼首次用电子计算机制作以大气动力学为基础的数值天气预报后,数值天气预报逐步发展成为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
我国为提高数值天气预报水平,早在1985年就开始和美国克雷公司接触,希望引进这台超级计算机。由于国外对这种高精尖技术管控严格,与克雷公司经历了近10年共48次谈判,终于在1994年把这个“大家伙”请回国。当年把这台计算机购置回来时,美国还专程派了两个专家24小时跟踪以防止我国将其用于军事方面。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伴随着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提高,数值天气预报有效预报时效每10年增加1天,在这个过程中,数值天气预报超过了预报员预报的能力,并在20世纪末逐渐成为各时段气象预报的主要依据。
㈦ 天气预报公式
天气预报公式
aa:=(2*c+h+l)/4;
bb:=REF(aa,1);
cc:=SMA(MAX(aa-bb,0),5,1)/SMA(ABS(aa-bb),5,1)*100;
dd:=SMA(MAX(aa-bb,0),30,1)/SMA(ABS(aa-bb),30,1)*100;
天气预报:=cc-dd;
A:=IF(天气预报>0,天气预报,0);
B:=IF(天气预报<0,天气预报,0);
A1:=EMA(A,15);
B1:=EMA(B,15);
v1:=cross(a,a1);
**:=cross(a1,a);
v3:=cross(b,b1);
v4:=cross(b1,b);
艳阳照:if(a>=a1,100,0),colorstick;
雨初歇:if(cross(b,b1) or(b>=b1 and barslast(v3)<=barslast(v1)
and barslast(v3)<=barslast(**) and barslast(v3)<=barslast(v4) and a<=a1),-50,0),colorstick;
晴转云:if(cross(a1,a) or(a1>=a and barslast(**)<=barslast(v4)
and barslast(**)<=barslast(v1) and barslast(**)<=barslast(v3)and b>=b1),50,0),stick;
雨绵绵:if(b<=b1 ,-100,0),stick;
[em8]
希望对你有用!!!
㈧ 天气预报是怎样诞生的
1854年11月14日,风暴突然袭击黑海,风速达每秒30米,海上掀起巨浪,英法联军舰队正在海上协助土耳其同俄国作战,几乎全军覆灭。后来,法国军队的作战部要求巴黎天文台台长勒佛里埃研究风暴的来龙去脉。他分别写信给各国的天文、气象工作者,要求他们提供这次风暴发生前后几天里的气象情报,收到了250封回信。根据这些报告分析,原来这次风暴来自大西洋,自西向东吹向黑海,出事前两天,西班牙和法国首先受到影响,如果那里设有气象台、站,而那时已有了电报,如果把风暴的消息早日电告英法舰队,就可以减少损失。
1855年,勒佛里埃在法国科学院作报告说,如果建立了气象站网,用电报集中到一个气象总台,分析绘制成天气图,就可能推断出风暴的行踪。当时,社会上需要有关气象消息,法国于1856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天气预报服务系统,这比用谚语作预报又大大前进了一步。
1856年,巴黎的气象局每天都印制出当天的天气图。1863年开始,在报刊上开始刊登天气预报。很快,在欧洲其他国家也开展了气象工作,从1914年开始,又将各国资料汇集在一起,绘制出全欧洲的统一的天气图。
到了20世纪40年代,无线电探空仪被发明和应用后,从此除了同时汇集的各地气象站、台的地面资料,又增加了高空气象资料。有了高空天气图,就出现了气压场为中心的长波理论和气压系统的发展理论,它可以作出未来3~5天天气状况的预报。
挪威气象学家维?比扬克尼斯首次尝试把天气预报问题变成数学问题,由于工作十分艰巨,没能实现。后来,英国数学家里查逊组织人力,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出24小时的预报。由于计算过于简单,效果也不好。里查逊说,如果要同天气“比赛”,每天大约要几万人日夜不停地计算才行。从此,就再没有人去用数学来求解计算了。
电子计算机出现了,计算速度真神。几万人一天的工作量,用电子计算机来计算,只要几分钟就解决问题啦。从此,气象学家越来越完善了预报方程。在方程中,既考虑到大陆,也考虑到海洋;不仅考虑到平原、高山,还考虑到高空。20世纪50年代起,气象学家实现了一种新型的预报方法——数值天气预报。它完全由电子计算机计算作出预报。它既可以测算未来12小时、24小时、48小时的短期天气,也可以预报5天、10天、15天的中期天气。气象学家甚至利用新发现的大气中的一种特长的慢波,通过精密计算预报未来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天气。
㈨ 气象是如何预报的
现代天气预报有五个组成部分:
收集数据
最传统的数据是在地面或海面上通过专业人员、爱好者、自动气象站或者浮标收集的气压、气温、风速、风向、湿度等数据。世界气象组织协调这些数据采集的时间,并制定标准。这些测量分每小时一次(METAR)或者每六小时一次(SYNOP)。
使用气象气球气象学家还可以收集上空的气温、湿度、风值。气象气球可以一直上升到对流层顶。
气象卫星的数据越来越重要。气象卫星可以采集全世界的数据。它们的可见光照片可以帮助气象学家来检视云的发展。它们的红外线数据可以用来收集地面和云顶的温度。通过监视云的发展可以收集云的边缘的风速和风向。不过由于气象卫星的精确度和分辨率还不够好,因此地面数据依然非常重要。
气象雷达可以提供降水地区和强度的信息。多普勒雷达还可以确定风速和风向。
数据同化
在数据同化的过程中被采集的数据与用来做预报的数字模型结合在一起来产生气象分析。其结果是目前大气状态的最好估计,它是一个三维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风向的表示。
数据天气预报
数字天气预报是使用电脑来模拟大气。它使用数据同化的结果作为其出发点,按照今天物理学和流体力学的结果来计算大气随时间的变化。由于流体力学的方程组非常复杂,因此只有使用超级计算机才能够进行数字天气预报。这个模型计算的输出是天气预报的基础。
输出处理
模型计算的原始输出一般要经过加工处理后才能成为天气预报。这些处理包括使用统计学的原理来消除已知的模型中的偏差,或者参考其它模型计算结果进行调整。
过去气象学家必须自己做处理工作,今天24小时以上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多种不同模型后对其结果进行综合。气象学家还必须分析预报出来的模型数据来使最终用户能够理解它。此外天气预报的模型一般分辨率不是特别高。当地的气象学家还必须通过当地的经验在涉及地区性的影响,使得当地的天气预报更加精确。不过随着天气预报模型的不断精密化这个工作量越来越小了。
展示
对于最终用户来说天气预报的展示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只有知道最终用户需要什么信息、如何才能将这些信息易懂地传达给最终用户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㈩ 天气预报是怎样知道天气的
天气预报是 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
气象站观测的数据是天气预报的基础,气象站越多,预报越准确。为此,全世界建立了成千上万个气象站,配置了各种天气雷达,并在太空布设了多颗气象卫星,组成全球大气监测网。这个监测网每天在规定的时间里同时进行观测,从地面到高空,从陆地到海洋,全方位、多层次地观测大气变化,并将观测数据迅速汇集到各国国家气象中心,然后转发世界各地。气象台的计算机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运算,得到天气图、数值预报图等产品,为预报员提供预报依据。
天气预报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天气学方法,就是将同一时刻同一层次的气象数据填绘在一张特制的图上,这张图称为天气图。经过对天气图上的各种气象要素进行分析,预报员就可以了解当前天气系统(如台风、锋等)的分布和结构,判断天气系统与具体天气(如雨、风、雾等)的联系及其未来演变情况,从而做出各地的天气预报。现在天气图的绘制和分析都由计算机来完成。另一种是数值预报方法,它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做出的天气预报是靠计算机算出来的。由于大气的运动遵循一些已知的物理定律,根据这些定律,可以将大气运动状态写成一组偏微分方程,只要给出初值(大气的当前状况),就可以求解出方程组随时间变化的变量值,据此得到大气的未来状况。求解方程的过程极其复杂,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处理大量的气象数据,即使最简化的大气方程也必须在高速计算机上进行运算。
无论是天气学方法,还是数值预报方法,或者是其他预报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预报结论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预报员对各种预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这时,预报员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积累的经验和相应的智慧就显得极其重要。因此当天气情况比较复杂,或者灾害性天气来临前,预报专家们就要进行天气会商,甚至还与外地、外国的专家交换意见,在各抒己见、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比较可靠的预报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