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安装方法 > 环境因素识别方法来源于哪里

环境因素识别方法来源于哪里

发布时间:2022-05-09 07:47:37

① 环境因素识别方法

这个问题本身,需要先解释概念,再回答其区别.

概念:危险源,即事故的根源,是系统中导致事故的根源.

环境因素,即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中的一种,另一种是人的因素和机的因素.

区别:首先我们必须清楚此两者均是安全生产中的概念.而后,危险源是针对于危险隐患而言的,同机的因素一样都属于物的因素,但单危险源或危险隐患来讲,他们可以说有物的因素的情况,也可能是机的因素的情况,也可能是人的因素的情况.从这一点上来讲,危险源可以是或包括环境因素,也可以不是或不包括环境因素.危险源不拘泥于环境因素方面,但环境因素本身属于危险源/隐患及安全生产的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危险源的概念提出,主要是用以解决安全生产过程的控制阶段.而环境因素则是有用以明晰安全生产过程的识别阶段.因此在阶段上是不同的.控制强调行为,识别强调认知.

② 环境因素评价方法三种

ISO14001:2004标准3.6条款对“环境因素”作出了定义:“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环境因素作用于环境,产生环境影响。ISO14001:2004标准3.7条款对“环境影响”的定义是:“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换言之,能够产生环境影响的因素,我们叫它环境因素。
基本含义编辑
环境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包括那些造成实际的和潜在的、不利的和有利的环境影响的要素。 [2] 我们生活在环境中,环境中的种种因素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其相关的主要要素有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
环境因素有家庭环境、生活环境、职业环境、经济因素。像大楼、办公室地点、家具等这类环境因素也能传递信息。一间特殊的办公室、一幅名人字画、一套名牌服装、一枚昂贵的钻石、一块劳力士手表、一辆奔驰汽车可能提醒来访者:本公司负责人是一位成功人士,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是可靠的。因此,在沟通中应充分注意到环境因素所传递的信息。
识别方法编辑
来自:ISO 14001初始环境评审培训教材
①识别环境因素的步骤
选择组织的过程(活动、产品或服务)
确定过程伴随的环境因素
确定环境影响
②环境因素的分类
l 水、气、声、渣等污染物排放或处置
l 能源、资源、原材料消耗
l 相关方的环境问题及要求
l 其他
③确定环境因素的依据
l 客观地具有或可能具有环境影响的
l 法律法规及要求有明确规定
l 积极的或负面的
l 相关方有要求的
l 其他
⑤识别环境因素的方法分类
l 物料衡算法
l 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法
l 问卷调查
l 专家咨询
l 现场调查和面谈
l 头脑风暴
l 查阅文件和记录
l 测量
l 水平对比——内部、同行业或其他行业比较
l 纵向对比——组织的现在和过去比较
上述方法各有利弊,具体实施识别时,有必要将各种方法组合使用,下面将部分方法予以介绍:
问卷评审
——因素识别
问卷评审是通过事先准备好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到现场察看和与人员交谈的方式,来获取环境因素的信息。问卷的设计应本着全面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问卷包括的内容应尽量覆盖组织活动、产品、以及其上、下游相关环境问题中的所有环境因素,一个组织内的不同部门可用同样的设计好的问卷,虽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针对性,但为一个部门设计一份调查卷是不实际的。典型的调查卷中的问题可包括如下内容:
l 产生哪些大气污染物?污染物浓度及总量是多少?
l 产生哪些水污染物?污染物浓度及总量是多少?
l 使用哪些有毒有害化学品?数量是多少?
l 在产品设计中如何考虑环境问题?
l 有哪些紧急状态?采取了哪些预防措施?
l 水、电、煤、油用量各多少?与同行业和往年比较结果如何?
l 有哪些环保设备?维护状况如何?
l 产生哪些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如何处置的?
l 主要噪声源有哪些?厂界是否达标?
l 有否居民投诉情况?做没做调查?
以上只是一部分问卷调查内容,组织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完整的问卷提纲。
现场评审(I)
——观察面谈及环境因素识别
现场观察和面谈都是快速直接地识别出现场环境因素最有效的方法。这些环境因素可能是已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或者是具有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的,有些是存在环境风险的。如:
Ø 观察到较大规模的废机油流向厂外的痕迹;
Ø 询问现场员工,回答“这里不使用有毒物质”,但在现场房角处发现存有剧毒物质;
Ø 员工不知道组织是否有环境管理制度,而组织确是存在一些环境制度;
Ø 发现锅炉房烟囱黑烟;
Ø 听到厂房传出刺耳的噪声;
Ø 垃圾堆放场各类废弃物混放,包括金属、油棉布、化学品包装瓶、大量包装箱、生活垃圾等;
现场面谈和观察还能获悉组织环境管理的其他现状,如环保意识、培训、信息交流、运行控制等方面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能发现组织增强竞争力的一些机遇。如果是初始环境评审,评审员还可向现场管理者提出未来体系建立或运行方面的一些有效建议。
现场评审(II)
——书面文件收集及环境因素识别
一般的组织都存在有一定价值的环境管理信息和各种文件,评审员应认真审查这些文件和资料。需要关注的文件和资料包括:
l 排污许可证、执照和授权;
l 废物处理、运输记录、成本信息;
l 监测和分析记录;
l 设施操作规程和程序;
l 过去场地使用调查和评审;
l 与执法当局的交流记录;
l 内部和外部的抱怨记录;
l 维修记录、现场规划;
l 有毒有害化学品安全参数;
l 材料使用和生产过程记录,事故报告;
l 水、排放物和排污收费;
l 能源、资源、配件等的价格;
评价准则编辑
在系统识别组织全部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必须根据其对环境影响的大小作出评价,判定出重要环境因素,以便组织在制定环境方针及目标指标时予以优先考虑。但是由于受科技发展水平和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等限制,现在相对“重要”的环境问题,若干年后可能变成“不重要”,因此,不存在一个绝对的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准则。而对于一个具体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应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一般评价的依据,环境方面有环境影响的可能性、程度、范围、发生的概率、持续的时间等,以及环境法律法规要求,商业方面有改变环境影响的技术难度、经济承受力、因环境问题使组织存在的风险大小、组织的公共形象以及相关方的利益等。在作具体评价时,要综合上述各方面的环境影响并体现出“持续改进”的思路。
酗酒环境因素编辑
近几年我国饮酒人数一直呈现上升趋势,早在五年前我国酒民已经超过了5亿人,并且每年与酗酒肇事有关立案事件有400万起,其中死亡人数至少10万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2012年全球有约330万人因过度饮酒而导致事故或疾病,比因肺结核、暴力事件以及艾滋病而死亡人数还要多,占总死亡人数的5.9%,相当于平均每十秒钟就有一人因饮酒而死亡。因此可以看出因酗酒导致的社会不良问题逐渐突出,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众多负面影响。
家庭环境
在全体社会人群中饮酒者所占比例为:工商业者最高,占63.9%;农民45.9%;工人43.1%;知识分子最低,占22.4%。在不同教育程度中,以中学教育程度者最高,共420%,婚姻状况中离异或丧偶的人群中饮酒者占649%,工商业经营者重度饮酒者所占比例最高,为47.1%,知识分子所占比例最低,为25.6%。在一个有饮酒习惯或者是不反对饮酒的家庭中,其子女与亲属往往更容易接受饮酒,因为在这样的家庭中饮酒被看作是很自然的事,往往以此为乐趣。更有甚者,在这样的家庭中,有的鼓励子女饮酒。因而,这种家庭中子女的饮酒比例大大高于一般家庭。
也有一些自身饮酒者出于不同的原因,严厉禁止子女饮酒,但是结果子女往往还是成为潜在的饮酒者。在嗜酒者中,大约60%有家族嗜酒史。从遗传角度看,有饮酒习惯家庭的子女,对酒精有着较高的耐受性,也更容易接受酒精,最终成为嗜酒者。
生活环境
调查发现,饮酒有着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如:我国东北、内蒙和新疆等高寒地带,饮酒是人们抵御严寒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兴安岭是全国气温最低的地方,而在此生活的鄂伦春族饮酒比例在全国是最高的。有学者对青藏高原地区酒依赖人口学调查发现,海拔在2500—200米的州县中,酒精依赖发病率明显增高。这些州县处于高寒缺氧地区,人们常以饮酒来御寒。由于受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以豪饮必醉为待人的礼仪方式。饮酒时,方式单调,以酒类为主、饮食为辅,导致酒精在体内的浓度较高。另外,高原地区文化娱乐相对缺乏,人们常以饮酒来消遣和寻找刺激,易导致酒精滥用,出现酒精依赖。盛产酒的地方,酒的消费量往往高于其他地区。如:法国盛产名满全球的葡萄酒,同时法国人的葡萄酒人均消费量居世界第一;浙江绍兴黄酒自古闻名天下,同时浙江的黄酒消费也稳居全国第一。
职业环境
调查显示,不同职业对酒精的消费有不同的影响。首先是酿酒业,酒厂职工饮酒比例最高;再就是农民、煤矿、地质、油田以及野外作业和重体力劳动者,他们的饮酒比例也很高。这类患者普遍认为饮酒能祛风除湿、舒筋活血、镇静催眠、疗伤止痛、解除疲劳等。因而饮酒成习,最终形成酒精依赖。相佐证的是伊斯兰教严禁饮酒,因而在伊斯兰社会中,鲜有酒精依赖者。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顺利进行,一种新的职业人群成为酒精消费的"黑马"—工商业经营者。调查中,这一职业的饮酒比例高达63.9%,已经超过原来农民以及重体力劳动者的饮酒比例。
经济因素
毋庸置疑,经济因素在酒精依赖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日本的一组调查数据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二战之前,日本人均饮酒量相当于纯酒精2.3升;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人均饮酒量降至0.43升。到了1955年,随着经济复苏,人均饮酒量又恢复到了二战前的水平。随着日本经济的迅猛发展,到了80年代,日本人均酒精消费量接近了欧美的水平,1989年为65升。就我国来说,改革开放之前人们仅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消费,酒的消费量非常低。1980年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酒精的消费量开始增加,据统计数据显示,1952年—1978年的26年里,酒类的消耗年平均增加仅为53%;1982—1989年7年间,酒的消耗年平均增加为13.3%。从1990—1995年,年平均消耗增加为13.1%,到2000年以后我国人均消耗纯酒精已在每年6升左右,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水平。

③ 环境因素识别的内容有哪些

全面识别组织的环境因素,准确评价重要环境因素是建立与保持环境管理zhuan体系的基础。根据ISO14001标准中shu4.3.1环境因素这一条款的要求,组织在识别环境因素时应注以下几方面:
1. 从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识别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产生于组织的生产加工过程中, 包括原材料的选用、原材料的输入到产品的输出,也包括产品的流通和消费的全过程
2. 识别环境因素应包括可控制和施加影响的
可控制的是指组织自身可以管理、改变、处理、处置的环境因素;
可施加影响的指组织不能通过行政管理或其他技术手段等改变的某些环境因素,这类环境因素多属于与组织关系较密切的相关方,可通过某种利益关系对相关方施加影响,间接实现对环境因素的控制或管理。
3. 识别环境因素应注重考虑不同的状态、时态与类型
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
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
六种类型:大气排放、水体排放、废物管理、土地污染、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当地其他环境问题和社区问题
识别环境因素须动员各部门、各层次的员工共同参与,全面考虑组织的产品、材料、生产、工艺、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对识别和评价出的重大环境因素进行控制与管理,是环境管理体系的管理核心。

④ 环境因素识别三种状态、八个方面

三种状态:正常状态:指正常生产的。异常状态:指关闭、启动、检修或可合理预见的,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紧急状态:突然发生的。八个方面:大气的排放,水体的排放,土地排放,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能源使用,能量释放,废物和副产品物理属性。



  1. 环境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其中与其相关的因素有时间和空间。我们生活在环境中,环境中的种种因素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 既包括以大气、水、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

  3. 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

补充内容:

  1. 自然环境,通俗地说,是指未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境;自然环境按环境要素,又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和生物环境等,主要就是指地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2. 人工环境,通俗地说,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的加工改造所形成的环境,或人为创造的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区别,主要在于人工环境对自然物质的形态做了较大的改变,使其失去了原有的面貌。

  3. 社会环境是指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环境,包括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传统、邻里关系等。

⑤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环境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其中包括时间和空间因素。
(一)环境因素含义
像大楼、办公室地点、家具等这类环境因素也能传递信息。一间特殊的办公室、一幅名人字画、一套名牌服装、一枚昂贵的钻石、一块劳力士手表、一辆奔驰汽车可能提醒来访者:本公司负责人是一位成功人士,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是可靠的。在沟通中应充分注意到环境因素所传递的信息。

(二)环境因素识别方法
来自:ISO 14001初始环境评审培训教材

①识别环境因素的步骤

l 选择组织的过程(活动、产品或服务)

l 确定过程伴随的环境因素

l 确定环境影响

②环境因素的分类

l 水、气、声、渣等污染物排放或处置

l 能源、资源、原材料消耗

l 相关方的环境问题及要求

l 其他

③确定环境因素的依据

l 客观地具有或可能具有环境影响的

l 法律法规及要求有明确规定

l 积极的或负面的

l 相关方有要求的

l 其他

⑤识别环境因素的方法分类

l 物料衡算

l 产品生命周期
l 问卷调查

l 专家咨询

l 现场观察(查看和面谈)

l 头脑风暴

l 查阅文件和记录

l 测量

l 水平对比——内部、同行业或其他行业比较

l 纵向对比——组织的现在和过去比较

上述方法各有利弊,具体实施识别时,有必要将各种方法组合使用,下面将部分方法予以介绍:
1)问卷评审——因素识别
问卷评审是通过事先准备好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到现场察看和与人员交谈的方式,来获取环境因素的信息。问卷的设计应本着全面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问卷包括的内容应尽量覆盖组织活动、产品、以及其上、下游相关环境问题中的所有环境因素,一个组织内的不同部门可用同样的设计好的问卷,虽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针对性,但为一个部门设计一份调查卷是不实际的。

典型的调查卷中的问题可包括如下内容:

l 产生哪些大气污染物?污染物浓度及总量是多少?

l 产生哪些水污染物?污染物浓度及总量是多少?

l 使用哪些有毒有害化学品?数量是多少?

l 在产品设计中如何考虑环境问题?

l 有哪些紧急状态?采取了哪些预防措施?

l 水、电、煤、油用量各多少?与同行业和往年比较结果如何?

l 有哪些环保设备?维护状况如何?

l 产生哪些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如何处置的?

l 主要噪声源有哪些?厂界是否达标?

l 有否居民投诉情况?做没做调查?

以上只是一部分问卷调查内容,组织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完整的问卷提纲。

2) 现场评审(I)——观察面谈及环境因素识别

现场观察和面谈都是快速直接地识别出现场环境因素最有效的方法。这些环境因素可能是已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或者是具有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的,有些是存在环境风险的。如:

Ø 观察到较大规模的废机油流向厂外的痕迹;

Ø 询问现场员工,回答“这里不使用有毒物质”,但在现场房角处发现存有剧毒物质;

Ø 员工不知道组织是否有环境管理制度,而组织确是存在一些环境制度;

Ø 发现锅炉房烟囱黑烟;

Ø 听到厂房传出刺耳的噪声;

Ø 垃圾堆放场各类废弃物混放,包括金属、油棉布、化学品包装瓶、大量包装箱、生活垃圾等;

现场面谈和观察还能获悉组织环境管理的其他现状,如环保意识、培训、信息交流、运行控制等方面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能发现组织增强竞争力的一些机遇。如果是初始环境评审,评审员还可向现场管理者提出未来体系建立或运行方面的一些有效建议。
3)现场评审(II)——书面文件收集及环境因素识别

一般的组织都存在有一定价值的环境管理信息和各种文件,评审员应认真审查这些文件和资料。需要关注的文件和资料包括:

l 排污许可证、执照和授权;

l 废物处理、运输记录、成本信息;

l 监测和分析记录;

l 设施操作规程和程序;

l 过去场地使用调查和评审;

l 与执法当局的交流记录;

l 内部和外部的抱怨记录;

l 维修记录、现场规划;

l 有毒有害化学品安全参数;

l 材料使用和生产过程记录,事故报告;

l 水、排放物和排污收费;

l 能源、资源、配件等的价格;

如何进行环境因素识别
1 标准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用来确定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它能够控制,以及可以期望它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便判定那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组织应确保在建立环境目标时,考虑与这些重大影响有关的因素。
组织应及时更新这方面的信息。
2 定义
环境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要素。”在其基本意义上等同于环境问题,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
2.1内部环境因素
各部门在自身管理或职能活动中,直接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各种行为,如日常办公活动中各种办公用品的消耗、热电公司燃煤导致的烟气排放、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排放等。
2.2外部环境因素
(1)各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直接造成的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种行为,如各种污染排放过程、资源能源消耗过程、潜在或紧急情况时发生的各种灾害性事故等。
(2)供方或承包方在为单位提供各种服务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种行为。
(3) 公司以外有关方面,如临近区域的污染物通过排放转移对本区域环境造成影响的过程。
3 目的
环境因素的识别是整个体系建立的基础,只有全面正确地查找出公司存在的环境问题,从中识别出对环境有重大影响(其中还应包括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的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环境方针及相应的目标和指标,才能充分、合理、有效地解决开发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职责:体系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各部门配合,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4 管理规定
4.1 初始环境评审
4.1.1 公司在尚未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时,应通过初始环境评审来确定自身的环境状况,考查全部环境因素,按规定方法合理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以此为基础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4.1.2 初始环境评审的工作是在环境管理者代表的直接授权下,由主管部门组织各相关部门,按照规定的方式完成。
初始环境评审最关键的内容为:
⑴ 收集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要求;
⑵ 识别环境因素、评价重要环境因素;
⑶ 对所有现行环境管理活动和制度进行审查;
⑷ 对以往事件进行调查分析。
通过初始环境评审,确定了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识别出环境因素并评价出了重要环境因素。
4.2 识别环境因素
在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以后的正式运行阶段,识别环境因素的过程可不必通过初始评审,而应执行《环境因素识别、更新及评价程序》,保证环境因素的有效识别和更新,并充分合理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
4.2.1 定期识别环境因素
每年**月,在环境管理体系内审之前,执行组组织各相关部门进行环境因素的查找,对新出现的环境因素予以登记,并修订有关记录。
4.2.2 及时更新环境因素
在体系运行过程中,对产生环境因素的环节进行检查,因各种条件变化,导致环境因素已不存在、或新增加环境因素时,应予以标识。
4.3 评价重要环境因素
4.3.1 原有的重要环境因素,在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后,已不具备重要环境因素特征的,应作为一般控制因素,或根据实际情况不再作为环境因素考虑,并对有关记录进行标识。
4.3.2 对新识别的环境因素,应按照“重要环境因素评价方法”予以评价,对其中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应作为重要环境因素,制定目标、指标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4.4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原则
1.识别全面。即环境因素识别时应充分考虑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及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所使用产品和服务中可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具体地说,应对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和七种类型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
三种状态:正常(如生产连续运行);异常(如生产的开车、停机、 检修等)和紧急状态(如潜在火灾、事故排放、意外泄露、洪水、地震等)。
三种时态:过去(如以往遗留的环境问题;泄露事件造成的土地污染),现在(如现场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问题)和将来(如产品出厂后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将来潜在法律法规变化的要求,计划中的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因素)。

七种类型:以上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可能存在大气排放、废水排放、噪声排放、废物管理、土地污染、原材料及自然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当地社区的环境问题。
在所有情况下,都应当考虑到组织内的正常和异常运行条件下,以及可能发生的紧急状态"以及"应对涉及下列因素的工作部门的活动所伴随的重要环境因素予以考虑:向大气中排放、向水体的排放、废物管理、土地污染、原材料与自然资源问题、其他当地环境问题和社区性问题"。这说明,组织在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考虑:现在、过去和将来三种时态(这里面也就包含了能够控制、可望施加影响的内容以及进一步需要关注的相关方和产品的环境因素)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排放等六种情况。在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性质发生变化时,还应考虑及时更新环境因素。
2.识别具体。环境因素识别的目的是提供环境管理体系控制的明确对象,为此识别应与随后的控制和管理需要相一致。识别的具体程度应细化至可对其进行检查验证和追溯,但也不必过分细化(如把试验室使用pH试纸废弃也作为一项环境因素)。
3.明确环境影响。环境因素的控制是减少或消除其环境影响,同一个环境因素可能存在不同的环境影响,因此,识别时应明确其环境影响,包括有利的和不利的环境影响。
4.描述准确。依据ISO14004标准示例,环境因素通常可以描述为"环境因素(物质)或污染物的名称与某一行动或动作的组合",即名词加动词。污染物的名称应明确到有关污染物质种类或组分。
4.5评价重要环境因素应考虑:
⑴ 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符合情况;
⑵ 环境影响的程度、规模、持续时间;
⑶ 潜在事故隐患的强度、范围、概率;
⑷ 资源能源的消耗情况;
⑸ 地区形象建设需要;
⑹ 相关方面要求;
⑺ 改变其环境影响的难易程度。
4.6环境因素识别中应防止忽视的方面
在环境因素识别时,人们往往注重组织正常活动中的环境因素,但对以下方面可能容易忽视、遗漏。这些方面包括:
1.异常和紧急状态下的环境因素。
由于异常和紧急状态的环境因素处于潜在状态,有隐含的因素,因此不太直观,这就要求评议人员开动脑筋,运用头脑风暴法,发挥评议人员的想象力,来发现问题。通常,异常状态下的环境因素发生在试生产过程、设备启动、开机、关机、设备维修、污染处理设施故障时。紧急状态发生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如:事故排放,有毒物泄露、火灾隐患、压力容器破裂泄露或火灾爆炸等。
2.产品中的环境因素。
产品耗用大量的贵重材料,能耗水平偏高,过程污染物排放偏高。使用污染严重的物质;包装不符合环保要求,产品未达到相关环保指标;产品使用后的废弃可能不易降解,回收分解困难,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等。
3.服务中的环境因素
包括组织提供的服务和使用相关方的服务,如:运输、仓贮、建筑装修、能源动力提供、销售和维修;废物处理各环节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
4.7环境因素识别与汇总
部门环境因素识别表:按部门环境因素发生地点、类型填写的环境因素识别一览表。
部门环境因素识别表:包括废水、废气、噪声、固废、资源、能源消耗、化学品使用、相关方、产品等环境因素,按部门编制调查表便于以后对环境因素的更新。
经过环境因素识别,应将初步确定的环境因素进行适当的整理、分类、汇总和记录,形成表格。这些表格应根据组织的环境因素复杂程度来编制,如按部门顺序进行汇总,这有利于部门对环境因素的掌握,也便于环境管理体系管理职能部门的全面管理。
4.8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某些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中,对于环境因素的识别往往存在不足之处。如:环境因素识别不充分;识别不切合实际,不能抓住重点;仅着眼于现行的生产活动,忽视了能源、资源消耗和产品或服务过程的环境因素等。
对于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方法的应用,有的不能满足组织环境因素实际情况,评价方法不适应评价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因而出现生搬硬套,评价不准确,造成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不正确,使控制对象偏离实际,导致体系运行的环境绩效不明显,体系运行处于形式化。
为此,如何全面和客观地识别环境因素,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并正确的进行重要环境因素评价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关键一步。
4.9、举例说明
下面用一些实例来说明如何充分识别环境因素。如“使用危险化学品”这样一个活动,就要考虑以下活动的环境因素:
从过去时态看,化学品的运输过程
从组织现场看,化学品的储存、使用
从将来看,化学品的废弃、容器的处理
而针对每一项活动,就应从状态的角度分析(这里仅只化学品本身的影响):
化学品运输,正常情况下(合乎安全规定时)应该说环境影响小,可以不予考虑;而在异常情况下,比如运输单位不了解化学品特点,装卸运输粗犷、生产单位密封灌装不合乎规定、气候等条件不合适等,就会造成化学品的溅洒、挥发,造成土壤或大气环境受到污染;紧急情况下,比如遭遇洪水等恶劣条件,以及事故等意外可能会造成爆炸、大面积泄漏等污染事故,显然在不同状态下,环境的影响(可能性、频次、影响程度等)都是不同的。化学品的储存使用,同样正常时,小量挥发;异常情况下可能就有泄漏、较大的挥发、一些化学反应情况;而在紧急情况下,可能会有剧烈反应甚至爆炸等环境事故发生。
化学品(容器)的废弃,正常情况交由资质的单位合理科学处理或供货商的重新利用;异常情况下,因人员操作或意识问题就会发生不当的处理、存放而造成污染情况;紧急情况下,可能会发生燃烧、大面积污染土壤等事故。
当然,对于更新,就要考虑一旦化学品种类性质、用量发生变化是应当在投入使用前进行评价和环境因素的更新。
应该注意的是,环境因素所产生的地点、单位不同,组织在进一步的评价时,就要考虑可以控制或施加影响的程度。

参考网络、 安全管理网

⑥ 谁知道环境因素的识别要考虑哪些因素

重要环境因素: 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第二章环境因素的来源 第三章环境因素的描述 第三章环境因素的描述 第四章环境因素的影响 第五章识别环境因素的方法 第五章识别环境因素的方法 物料均衡计算法(工艺流程分析法) 第五章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 问卷调查法常用的问题: —产生哪些大气污染物?污染物浓度及总量多少? —产生哪些水污染物?污染物浓度及总量多少? —使用哪些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数量多少? —在产品设计中如何考虑环境问题? —有哪些紧急状态?采取了哪些预防措施? —水、电、煤、油用量各多少?与同行业和往年比较结果如何? —有哪些环保设备?维护状况如何? —产生哪些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如何处置? —主要噪声源有哪些?厂界噪声是否达标? —有无居民投诉?做没做过调查? 第五章识别环境因素的方法 环境因素识别的步骤: 步骤1:选择确定要分析的活动、产品或服务 步骤2:运用合适的方法识别环境因素包括显在的和潜 在的 步骤3:确认识别的环境因素是否确实存在 步骤4:环境因素的汇总与整理 第六章识别环境因素应考虑的内容 第六章识别环境因素应考虑的内容 练习—识别下述活动的环境因素 —生产机械管理活动 —危险化学品的运输 —行政办公 —电脑使用 —空调使用 —空调维护 —油漆使用 第五章识别环境因素的方法 第七章环境因素的评价 第七章环境因素的评价 第七章环境因素的评价 第七章环境因素的评价 1. 是非判断法 是非判断法—根据制定的评价准则,进行对比、衡量并确定重要因素。 当符合以下评价准则之一的,即可判为重要环境因素。 要求: 该方法简便、操作容易,但评价人员应熟悉环保专业知识,才能做到 判定准确。 第七章环境因素的评价&nb

⑦ 项目重要环境因素识别及来源有哪些

项目重要环境因素识别及来源有()。A、粉尘、废气 B、施工废水 C、施工噪声 D、垃圾

⑧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一、识别步骤

1、选择组织的过程(活动、产品或服务)

2、确定过程伴随的环境因素

3、确定环境影响

二、评价步骤

1、环境方面有环境影响的可能性、程度、范围、发生的概率、持续的时间

2、环境法律法规要求,商业方面有改变环境影响的技术难度、经济承受力、因环境问题使组织存在 的风险大小、组织的公共形象以及相关方的利益。

3、在作具体评价时,要综合上述各方面的环境影响并体现出“持续改进”的思路。

(8)环境因素识别方法来源于哪里扩展阅读

环境因素识别方法

一、问卷评审

典型的调查卷中的问题可包括如下内容:

1、产生哪些大气污染物?污染物浓度及总量是多少?

2、产生哪些水污染物?污染物浓度及总量是多少?

3、使用哪些有毒有害化学品?数量是多少?

二、现场评审

现场观察和面谈都是快速直接地识别出现场环境因素最有效的方法。如:

1、观察到较大规模的废机油流向厂外的痕迹。

2、询问现场员工,回答“这里不使用有毒物质”,但在现场房角处发现存有剧毒物质。

3、员工不知道组织是否有环境管理制度,而组织确是存在一些环境制度。

⑨ 环境因素的定义是什么

环境因素在
ISO14000
定义中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环境因素有多种类型,如:污染排放型、工艺设计型等,应根据组织的特点加以识别。
确定环境因素在建立
环境管理体系
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由于组织的活动(包括:准备、生产、排污、产品、运输、储存、管理)有许许多多对环境产生有益影响或有害影响的因素,将这些因素分析出来,确定产生的影响,识别和评估重大环境因素,提出控制的办法并付诸实施,这些工作都将为组织逐步消除污染,实现清洁生产奠定重要基础。一个组织欲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必须以识别重大环境因素,消除对环境有害因素为目的,由此而确定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采用相应的管理手段。应当说识别重大环境因素是为管理体系明确
管理对象
的重要环节。如果一个组织的环境因素尚未搞清,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则没有明确管理目标

⑩ 环境因素包括哪些

环境因素有家庭环境、生活环境、职业环境、经济因素。

在系统识别组织全部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必须根据其对环境影响的大小作出评价,判定出重要环境因素,以便组织在制定环境方针及目标指标时予以优先考虑。

企业的一般环境因素涉及面广,主要从宏观方面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间接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

(10)环境因素识别方法来源于哪里扩展阅读

企业的自然环境[或物质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给企业带来市场机会或环境威胁。因此,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也应该加以密切关注。特别是自然资源的短缺与环境的破坏更应该引起高度关注。

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正是要求所有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仅要满足消费者当前的需要,更要考虑人类社会长远的利益。

所有的经济学都是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研究资源配置的社会科学。在发展中国家中,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因此任何企业在选择目标市场时,都必须考虑资源的制约与环境的保护。

我国是一个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的保护尤其需要引起特别的关注。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或局部、个人的利益而肆无忌惮地浪费资源与破坏环境。

阅读全文

与环境因素识别方法来源于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打开鸡蛋的方法 浏览:444
路由vpn怎么设置方法 浏览:468
吊车头的拉线安装方法 浏览:81
番茄灰霉病治疗土方法 浏览:425
oppo手机耳线的包装方法 浏览:714
如何寻找正确的工作方法 浏览:738
羊布病普遍治疗方法 浏览:896
研究方法论是谁写的 浏览:532
婴儿肚子胀怎么办有哪些方法 浏览:337
苹果手机的感应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616
香碗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102
北京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 浏览:794
有哪些方法稀释油漆 浏览:193
可以替代焊锡的sma头连接方法 浏览:478
剪辑视频的方法 浏览:600
如何用化学方法鉴别环己烷和苯胺 浏览:548
浙江菜烹饪方法有哪些 浏览:391
星战模拟器怎么找到自己的家正确方法 浏览:782
2020洪灾原因和解决方法 浏览:836
长期失眠睡不着怎么办最好的方法 浏览: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