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安装方法 > 针炙补泄方法错误哪里能治

针炙补泄方法错误哪里能治

发布时间:2022-06-08 20:36:29

A. 针刺的补泻手法有哪些

针刺补泻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理论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灵枢九针十二原》说: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千金方》也说:“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可见补泻原则是针刺治疗的重要环节,是毫针刺法的核心内容。

在临床实际中究竟采用补法、泻法还是平补平泻之法,要在辨证立法的原则指导下,因具体情况而定。

(一)基本补泻手法

1.捻转补泻

针刺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行针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行针时间长者为泻法。一般认为,用拇指和食指捻转时,补法须以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泻法须以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

2.提插补泻

针刺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行针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行针时间长者为泻法。

(二)其他补泻手法

1.疾徐补泻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反之,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2.迎随补泻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3.呼吸补泻

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反之,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

4.开阖补泻

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

5.平补平泻

平即均的意思。对于虚实不太明显或虚实相兼的病证,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即为平补平泻法。

6.烧山火

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3中1/(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再将针刺入下3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

7.透天凉

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1/(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31/(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3缓慢地按至下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紧提至上1/3即可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即为透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

除以上补泻手法外,还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风迎源等多种补泻手法。

(三)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针刺补泻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以下3个因素:

1.病人的体质及其病理状态

病人的体质不同及其所处的不同的病理状态,针刺后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机体呈现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如果处于邪盛而表现为实证情况时,针刺可能发挥泻实作用。也就是说,针刺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

2.腧穴特性

腧穴的功能不仅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有的腧穴适宜于补虚,而有些腧穴适宜于泻实。如足三里、关元等穴位具有强壮作用,多用于补虚;而少商、十宣等穴位具有泻邪作用,多用于泻实。

3.针刺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是进行补虚泻实治疗的主要手段。上述补泻手法是古今针灸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要想取得满意的补泻效果,必须按照上述方法在临床实际中认真加以体会,才能掌握其真谛,以确保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B. 什么是针灸的虚补实泻

针灸的补泻很多人以为,补或泻只是药物治疗的法则,其实,药物与针灸治病采用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施治原则是一致的。针灸时施用补泻手法的准则,必须建立在明确的辨证施治前提下,离开这个准则而抽象地谈补泻,是不现实的。 针灸是一种治疗手段,是促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的重要外在因素。但要达到补虚泻实的治疗目的,还必须通过脏腑的气化功能(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合理的补泻手法,除了根据不同病情、体质、年龄、情志、气候、环境等因素外,还要密切注意补虚泻实的原则和当前的病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补或泻刺法过之(过量手法)或不及(不足量手法),均可导致失效,甚至引起病情恶化,这样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 针灸是通过针刺的手法来达到补虚泻实目的的。《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泻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 补法用于各种虚证。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提插时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进针慢,出针快;针尖随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出针后按闭针孔。这些都是对患者进行补法针刺时需要注意的。 泻法适用于各种实证。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提插时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进针快而出针要慢;针尖应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患者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出针时不必按闭针孔,还可以摇大针孔。这些操作手法对实证患者有着很好的疗效。 还有两种特殊的复式补泻方法--烧天火和透心凉,因为操作比较复杂而临床应用较少。 另外,对于虚实不太显着或虚实兼有的病证,临床上多采用平补平泻,针灸得气后施用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即可。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昏迷等),患者不能配合治疗,操作者必须细致观察客观指征,以疗效为主要依据。正如《灵枢·小针解第三》指出:“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言补者必若有所得也,泻则恍然若有所失也。”

C. 谁有郑魁山针灸补泻手法具体操作

郑老对针法论述颇多,但其总结主要为热补法和凉泻法。
热补法:押手食指或拇指紧按针穴,刺手将针刺入,侯气至,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向前连续捻按3-5次,侯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部位,连续重插轻提3-5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3-5次;针尖顶住产生感觉的部位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产生热感。
凉泻法:押手食指或拇指紧按针穴,刺手将针刺入,侯气至,左手减轻压力,右手拇指向后连续捻提3-5次,侯针下沉紧,提退1分左右,针尖向着有感应部位,连续轻插重提3-5次;拇指向后再连续捻提3-5次,针尖拉着有感应部位守气,使针下松滑,产生凉感。
当然,这只是机械的描述,具体操作还要看你的指力和揣穴功夫,不入师门,不得其要吖。其他关于他的针法可以看《郑氏针灸全集》,人卫版,不过现在不出了,到淘宝买个复印版还可以。

D. 中医针灸补泻方法怎么应用,也就是说什么时候用补法什么时候用泻法!3q

盛则补之,虚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句话是在黄帝内经本经篇的原文。其主要意思就是
实证用补法,虚证用泻法,宛陈就是实证的一种特殊状态比如淤血,则需要除掉。陷下是虚证的一种特殊状态,比如脾气虚弱而导致的内脏下垂,可以使用艾灸来补。不盛不虚指的是本经自生病不中他邪,选取本经的穴位治疗,多用原穴,因为原穴是本经原气留驻的地方。
全是自己亲自打字的。
但愿对你有帮助
其他回答者请勿盗用谢谢

E. 求针灸补泻手法

将双手举起,经脉从上往下走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是补法,逆时针方向旋转是泻法。反之,从下往上运行的经脉,逆时针为补,顺时针为泻。

F. 中医针灸的补法.泻法如何操作大神们帮帮忙

针灸也要讲究补和泻 补或泻,是中医学施治的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正治的常法。 很多人以为,补或泻只是药物治疗的法则,其实,药物与针灸治病采用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施治原则是一致的。针灸时施用补泻手法的准则,必须建立在明确的辨证施治前提下,离开这个 准则而抽象地谈补泻,是不现实的。 针灸是一种治疗手段,是促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的重要外在因素。但要达到补虚泻实的治疗目的,还必须通过脏腑的气化功能(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合理的补泻手法,除了根据不同病情、体质、年龄、情志、气候、环境等因素外,还要密切注意补虚泻实的原则和当前的病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补或泻刺法过之(过量手法)或不及(不足量手法),均可导致失效,甚至引起病情恶化,这样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 针灸是通过针刺的手法来达到补虚泻实目的的。《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泻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 补法用于各种虚证。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提插时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进针慢,出针快;针尖随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出针后按闭针孔。这些都是对患者进行补法针刺时需要注意的。 泻法适用于各种实证。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提插时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进针快而出针要慢;针尖应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患者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出针时不必按闭针孔,还可以摇大针孔。这些操作手法对实证患者有着很好的疗效。 还有两种特殊的复式补泻方法--烧天火和透心凉,因为操作比较复杂而临床应用较少。 另外,对于虚实不太显着或虚实兼有的病证,临床上多采用平补平泻,针灸得气后施用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即可。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昏迷等),患者不能配合治疗,操作者必须细致观察客观指征,以疗效为主要依据。正如《灵枢·小针解第三》指出:“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言补者必若有所得也,泻则恍然若有所失也。”

G. 针灸泻法,是泻真气还是脏气

针法补泻天有阴阳,人有男女。病有虚实,故针有补泻也。何者为补,何者为泻?曰:虚则补,实则泻。针灸补泻也必须建立在明确的辨证施治前提下,离开这个准则而抽象地谈补泻,是不现实的。 合理的补泻手法,除了根据不同病情、体质、年龄、情志、气候、环境等因素外,还要密切注意补虚泻实的原则和当前的病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补泻方法的立法依据针灸补泻方法的立法依据,诸如以阴阳立论的:“夫荣卫者,阴阳也。经言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先深而后浅,从内引持而出之;补者先浅而后深,从外推内而入之,乃是因其阴阳内外而进退针耳”的提插补泻法;与“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徐出也”的徐疾补泻法;以及“左转从子,能外行诸阳;右转从午,能内行诸阴”的捻转补泻法;和九六补泻法等。 针灸的补泻法是补正气,泻邪气!!

H. 针灸有哪几种常用的手法

常用的手法有进、退、捻、捣、留五种。

进:捻着针向里进,用来探找产生酸麻感觉最明显的部位。捻进快,刺激强;捻进缓慢,刺激较缓和。

退:捻着针向外退,以探找到产生酸麻感觉最明显的部位。已经产生了这种感觉就可退出,以减轻刺激,或施行间歇的刺激。

捻:进针、退针或刺到发生酸麻的部位都要捻动。捻得快,角度大,次数多,刺激就强;相反就轻。

捣:是将针捻转得上下左右捣动。

留:病人感到酸麻重胀得难忍或捻针到相当程度时,停止捻转,针留身上,就叫“留针”。时间长短,看病情决定,一般在10~20min左右。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补泻手法,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补法是一种促进机体兴奋的方法,来改善人体的虚寒现象。用补法时,进针后的手法较少,不留针,或留针时间较短,刺激轻。老人、小儿、妇女和一般虚证病人,在胃口不好、全身无力等情况下,宜采用补法;泻法是采用强刺激的手法来达到抑制机体的过分亢进。进针后的手法较多,留针时间长,对于体质较强和一般实证的病人,如食欲旺盛、大便不通等,宜采用泻法。

I. 中医针灸的补法.泻法如何操作

按八纲辨证,一般阴证宜补,阳证宜泻,具体说,就是寒症,虚证宜补,热证实证宜泻。补泻手法有单式补泻手法: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开阖补泻,呼吸补泻,徐疾补泻等,复式补泻手法多为此几类手法的结合,像烧山火,透天凉,飞经走气四,龙虎交战,抽添,子午捣臼等等,如果辨别不清寒热虚实,最好先用平补平泻,当然效果会没那么好,最好辩证准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J. 中医针灸的补泻指什么具体操作时手法如何

针灸是通过针刺的手法来达到补虚泻实目的的。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泻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
补法用于各种虚证。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提插时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进针慢,出针快;针尖随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出针后按闭针孔。这些都是对患者进行补法针刺时需要注意的。
泻法适用于各种实证。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提插时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进针快而出针要慢;针尖应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患者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出针时不必按闭针孔,还可以摇大针孔。这些操作手法对实证患者有着很好的疗效。

阅读全文

与针炙补泄方法错误哪里能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打开鸡蛋的方法 浏览:435
路由vpn怎么设置方法 浏览:460
吊车头的拉线安装方法 浏览:73
番茄灰霉病治疗土方法 浏览:416
oppo手机耳线的包装方法 浏览:709
如何寻找正确的工作方法 浏览:732
羊布病普遍治疗方法 浏览:890
研究方法论是谁写的 浏览:526
婴儿肚子胀怎么办有哪些方法 浏览:333
苹果手机的感应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611
香碗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97
北京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 浏览:786
有哪些方法稀释油漆 浏览:189
可以替代焊锡的sma头连接方法 浏览:471
剪辑视频的方法 浏览:597
如何用化学方法鉴别环己烷和苯胺 浏览:543
浙江菜烹饪方法有哪些 浏览:387
星战模拟器怎么找到自己的家正确方法 浏览:772
2020洪灾原因和解决方法 浏览:830
长期失眠睡不着怎么办最好的方法 浏览: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