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古代饮食
1、中国古代饮食审美思想
甘善美——中国饮食思想萌芽
袁枚——“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
“五味适口者皆曰甘”
“羊大则肥美”
“膳之言,善也”
称为“食圣” 的中国古代美食大家袁枚(1716~1797年)认为:“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随园食单·须知单》)
这里“先知而后行”,并非认识先于实践的唯心主义颠倒认识论,其义是“知而后行不难”,是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认识——实践”的回归和深化。也就是说,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经验和知识之后才能制出一道好菜,只有具备了相当的美学修养才可能创造相应的美食生活。
可以说,中国古代食文化的辉煌发展,正是历史上无数美食家、饮食理论家、美食制作者以及无数美食活动的积极介入者在漫长的民族食生活史上对“美”的不懈追求、孜孜探索的结果,是他们在美食实践中创造了自己民族的独特审美理论,更是他们在这种理论绵指导下把自己的食生活、食文化推进到了辉煌的历史高度。
一、甘、美、善——饮食美思想的萌芽 关于“美”的起源问题,历来是美学家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由于审美角度、研究方法和理解程度的不同,于是有了诸如“原始宗教意识说”、“人类爱美天性说”、“劳动说”、“游戏说”等种种说法。
应当说,上述各种种起源说都有一定的道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感觉和意识,是人类对我在世界和生活内容的一各理解。
因此又可以说,上述诸说都不够全面。因为“美”的认识意识和所由引发的对象是极为广泛和无所不包的。
这样看来,美的起源应是人类的生活——人类思维触角的一切领域。这就决定了美意识的极端广泛性和昨杂性。
饮食生活水平的审美意识,就可以理解为人类(民族或个人)对饮食生活“美”的感受和觉悟。而饮食审美思想,则是上述意识的丰富、深化、飞跃和系统完善,是人们对饮食生活美的感觉、领悟、思考、探求、创造,是饮食生活中美的理解、认识和理论化。它当然不能排除其他对象、领域美意主只的启迪、参悟。但不能理解为是后者简单的和机械的移植与借用。丰富的文字记录和出土文物为我们的认识提供了大量可信的证据。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美”的概念。《说文》释云:“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段注:“膳之言,善也。羊者,祥也。故美从羊。”“羊大则肥美。”这似乎道出了中国古代饮食审美意识产生的一般规律:直接来源于饮食的实践。羊肉味“甘”,《说文》释:“甘,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段注:“五味适合口者皆曰甘。”“食物不一,而道则一。所谓味道之腴也。”食味可口为美,美是一种感受,一种境界——“道”,千差万别的食物都有着具体而又抽象的“道”。所谓“道则一”,不是一种“味道”,而是诸种味道都具有,或曰都可以引人达到的一种意境,一种主观对客观的审视。
羊在古代,是黄洒流域的先民们广泛牧养的家畜之一,是供应人们日常食用最主要的肉源。其二,大概由于羊为任何人所需,和它的能行走(免得持者负重)、可产乳、繁殖、增肥(作为物币不磨损),所以,在古代,羊在物物交换中又最易充当媒介作用。这一点在世界许多民族商业发展史上都具有共性,所以马克思才在他的《资本论》中把羊作为“一般的或社会的等价形式”。其三,在祭祀和会盟中,羊又例被用作牺牲。大概正因为如此,羊之用之祭祀,便具有了非常意义。“示”,《说文》释为“天象。见吉凶。”“示”“见吉凶。”为趋吉避凶,所以祭羊,示羊可以致祥。这又是羊之“美”意的生发。其四,羊既是祀鬼神的“圣物”,那么在人事中,馈人以羊便视为重礼。因羊是祭礼的象征,故隆重的祭礼非羊便不成礼。当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论语·八佾第三》)时,便遭到了恪守礼的老师孔子的反对。综合以上四点,我们可以看出,羊在中国古代人们的经济生活、宗教祭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可以推断,古人创造“美”字时,正是选用了这个极具普遍意义的“羊”来作为“美”字的象形和会意。
2008-2-4 14:13 回复 ♂淡墨轻杉♀ 1位粉丝 2楼
然而,我们仍觉得仅有以上四点似还不够。因为它只是回答了羊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受重视的程度和一般原因。这只是说明了羊具有重要的经济和一般文化上的意义,还不足以充分说明美学意义。那么,究竟是什么,也就是说,究竟是羊的何种本质属性诱发了人们的钟爱,使我们的先民灵犀触发,产生美的遐想和思考呢?还是让我们再来看《说文》的解释吧:“美,甘也。……美与善同意。”再查《说文》“甘”部可知:“美也,人口含一。”段玉裁分别释为:“甘为五味之一,而五味之可口皆甘。”“五味之美皆曰甘。引伸之凡好皆谓之美。”而“善”字,许文、段注均为“美与善同意”。又,《释名》:“甘,含也,人所含也。”即表示好吃的食物。由此,“甘”,“美”互训,美、善同义;入口知味,美由所生,善由所发,饮食美感出现。
“甘”之美味,经人的咀嚼之后,引起人们触觉、味觉及心理的惬意感、舒服感。此意象又可以于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彩陶盆”绘饰(图略)。该图寓意虽另有它释,但直观上看,更宜理解为一人口含二鱼,脸带微笑,似乎正陶醉在这鱼的甘美善味之中。我们认为,饮食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就起源于“甘”这一美味——即首先是官能性愉悦感。
五味调和——和谐美的探求
“和”的思想源泉
“和”的内容——熟物之法,最重火候,有须武火者,煎炒是也,火弱则物疲。有需文火者,煨煮是也,火猛则枯矣。先武火而后文火者,收汤是也,性急则皮焦而里不熟也。
和的效果——“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厚
五世长者知饮食的——高层次审美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十美风格——系统完善的审美原则
质
原料和成品的品质与营养
贯穿于饮食活动的始终,是美食的前提、基础和目的。
原料的质美是一切其他诸美的基础与灵魂,因而很早便作为美食要素提出,并一直是中国古代饮食审美的基本要素。
香
鼓诱情绪、刺激食欲的气味
所谓未见其形,“闻其臭者,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小仓山房文集·厨者王小余传》)闻香是食物美的极为重要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鉴别美质、预测美味的关键审美环节和检验烹调技艺的重要感观指标。
“香”字表义,最早是源于人们对饮食美的感觉。《说文》释云:“香,芳也。从黍,从甘。”
色,悦目爽的颜色润泽,既指原料自然美质的本色(质美是前提,但烹调中的火候等因素也至关重要),也指各种不同原料相互间的组配。以美是又一审鉴指标。美色,不仅可以看得出原料的美质,也可以看得出烹调的技巧和火候等加工手段的恰到好处。还可以看得出多种原料色泽之间的晖映谐调美。色、香两个感观指标的直观判断,即可基本测定出肴馔的美学价值,
形
体现美食效果,服务于食用目的的富于艺术性和美感的造型。
中国古代饮食审美思想中对于肴馔形美的理解和追求,是在原料美基础之上并充分体现质美的自然形态美与意境美的结合。如同中国古代的诗和画一样,都追求一种自然古朴和典雅清逸的意境。
中国冷菜的发生和发展,与热菜相比要晚得多,也逊色得多。冷菜有重要发展期在唐宋,着重于质、味、色、香、形的要求,要在拼配上表现原料的自然本质和烹调与刀工的技巧,而非舍本逐末的刻镂琢饰。
器
精美适宜的炊饮器具,以饮食器具为主。
饮食器具不仅包括常人所理解的肴馔盛器、茶酒饮器、箸匙等器具,还包括专用的餐桌椅等配备使用的饮食用具。
“葡萄美酒夜光杯”,“美食还宜美器”,“美食不如美器”,美器不仅早已成为古人美食的重要审鉴标准之一,甚至发展成为独立的工艺品种类,有独特的鉴赏标准。
味
饱口福、振食欲的滋味,也指美味
强调原料的“先天”自然质味之美和“五味调和”的复合美味两个宗旨。
这是进食过程中美效果的关键。无论是“独行”原料的的先天质味,还是多种原料相互“反革搭配”的复合之味,都要“味得其时”(《礼记·仲尼燕尼》第二十八)
2008-2-4 14:13 回复 ♂淡墨轻杉♀ 1位粉丝 3楼辨味既属于生理功能,又属一种技能,一种高层次的饮食文化鉴赏能力;
而美味便是中国古代饮食追求的最主要目标,味之美便成了一种最高的的理想境界。
辨味,是鼻、眼、舌、神的综合审鉴活动。通过嗅香、察色形、口味和领悟味韵最终完成。
(适)
舒适的口感,是齿舌触感的惬意效果。
对于“适”的理解和追求,“滑”、“脆”是两个最常的词。
脆,因原料质地应时美好、烹调巧妙因而口感爽利酥润之意。
“滑”、“脆”因此也常被用来作为美味的赞美之词,“甘脆”、“滑美”屡见文录。
“滑”、“脆”之外,适口的又一重要指标是温度。
由肴馔适宜的滑、脆、热、冷等触觉引起的美感,使宴饮者在进食过程中获得了极惬心的感受,达到一种享乐愉悦的意境。
序
指一台席面或整个筵宴肴馔在原料、湿度、色泽、味型、浓淡等方面的合理搭配;上菜的科学顺序;宴饮设计和饮食过程的和谐与节奏化程序等。
“序”的注生,是把饮食作为享乐之事,并在饮食过程中寻求美的享受的必然结果。
。“上菜之法:咸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者先,有汤者宜后……度客食饮则脾困矣,须用辛辣以振动之;虑客酒多则胃疲矣。须用酸甘以提醒之。”(《随园食单·须知单·先后须知》)
境
优雅和谐又陶情怡性的宴饮环境。
宴饮环境有自然、人工、内、外、大、小等区别。
饮食生活,被人们认作为一种文化审美活动之后,“境”就自然成了其中一个美学因素
趣
愉快的情趣和高雅的格调。
在物质熟受的同时要求精神享受,最终达到二者结合通洽的人生享乐目的和境地。
为此还要伴随整个宴饮过程安排各种丰富多彩的唱吟、歌舞、丝竹、伎乐、博戏、雅谈、妙谑书画活动等等,从而使宴饮过程成了活动和伴随生理活动的心理过程,就成了充分体现文化特征的生理和心理的谐调享受。
(欢)十美的最终目的
袁宏道的《觞政》中就宴饮的“欢之候”开列了十三条标准,产同时指出了败坏情趣之美的十六种弊端。十美风格的集中体现,用一个字来表达,就是袁宏道的“欢”,即情趣格调高雅脱俗,与宴者最后是其乐的陶陶,尽欢而止
2、中国贵族的饮食思想
从来不成实现的“大烹以养大德”的传统饮食观念
“关于君子远庖厨”的口是心非的双重人格思想与行为背离现象
庶民的饮食思想
果腹知足——民以食为天
备荒防饥——天晴防备天阴,有饭防备没饭
节俭持家——惜衣有衣、惜食有食的勒紧裤带过日子的性格
安贫自慰——粗茶淡饭吃到老,粗布棉衣穿到老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中国知识分子的饮食思想
“据说这个民族中的大部分人终生不断的惊人的砥砺德行,他们自觉保留祖先传下来的古老圣教的回忆。”
柏拉图《理想国》:“仅怀财货口腹等嗜欲者为低贱”
清正人士的饮食思想——尊崇食道、恪循食礼、耻于味欲、安于俭食、养生为度
本草家的饮食思想
合理饮食的四个原则——谨和五味、饮食有节、饮食卫生、制宜进食
强调未病先治的思想——“食治则身治”、“上工医未病一术”
强调食疗——药补不如食补、药治不如食治
素食者的饮食思想
早期的准素食者人群——“饥俭,人皆素食”
道教养生学的素食观——“肥肉厚酒、各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
关于佛教戒律的素食思想——萧衍《断肉酒文》
示孝食素的民族传统
明教的“食菜事魔”
美食家的饮食思想
“慕诗客,爱僧家”组成的茶饮美食家
酒饮美食家的形成——“君子曰: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凡夫醉于无明,二乘醉于涅磐,唯大圣人能饮酒不及乱”
关于“美味佳肴”的思想——物无贵贱,皆可入馔
⑵ 古代街边着名美食名称,来源和做法
《齐民要术》、《食经》、《食谱》、《饮膳正要》、《馔史》、《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山家清供》、《尊生八笺》》、《闲情偶寄》等
⑶ 古文里有哪些小点心(小吃)的制作方法
《随园食谱》啊!整个都是食谱,小吃有好多种,作者袁枚
《清异录》,北宋陶谷着
《山家清供》,南宋,素的可以看这个
古文的食谱不少,毕竟吃这件事自古以来都很受重视
⑷ 中国古代传统糕点制作
点心虽然不是广东人发明,但把点心发扬光大的必定是广东人,更把它传遍世界各地。
“点心”这个词语,原意是 饿时略为进食,后来演变为“略进食物”的意思。
早于二千五百年前的楚辞中已有记载,从一些诗歌或历代生活纪录中得知,今日的点心,大部份是古时的小吃渐渐演变,不断改进而来;不过当时所用的名称并不是现代人所熟悉的一套。
点心的蓬勃时期则于本世纪廿年代初才真正开始,原因是当时“满清”后人不用工作,无事可做之馀终日流连饮食场所,以致酒楼茶室数目激增,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各大茶室及酒楼均各自推出不同点心、糕点,令本来已是种类繁多的点心、糕点更见多变。 那时坊间更出现有“标准点心馅料分配”说法,就以“虾饺”为例,标准的馅料应是“八成生虾肉,两成熟虾肉,配合两成半肥猪肉粒,两成半荀丝””,配以薄皮包裹,当然还要“即蒸即食”才能称得上是上品。另一款大路点心“山竹牛肉”,则要用“一斤碎牛肉配二两碎肥猪肉,加入陈皮丝、生姜茸、胡椒粉,荸荠粉”,搓成牛肉球来做,要蒸熟时无汁、陈皮味浓又爽口才为佳品。不过现代人甚麽都要吃好的,材料更要看得到,所以虾饺早已改用原只鲜虾,再不切碎。
“点心”由来
相传东晋时期一大将军,见到战士们日夜血战沙场,英勇杀敌,屡建战功,甚为感动,随即传令烘制民间喜爱的美味糕饼,派人送往前线,慰劳将士,以表“点点心意”。自此以后,“点心”的名字便传开了,并一直延用至今。
考证“点心”
清顾张思的《土风录》卷六,“点心”条下云:小食曰点心,见《吴曾漫录》。唐郑傪为江淮留后,家人备夫人晨馔,夫人谓其弟曰“治妆未毕,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由文中可知点心古时亦指晨馔。
同书又引周辉《北辕录》云:“洗漱冠柿毕,点心已至。”后文说明点心为馒头、馄饨、包子等,在唐朝已有此名了。
而茶食一名,据《土风录》云:“干点心曰茶食,见宇文懋《昭金志》:‘婿先期拜门,以酒撰往,酒三行,进大软脂小软脂,如中国寒具,又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
从文献上看来,点心与茶食两者原有区别,性质也就不同,但是后来早已混同了。
南北“点心”
据我的考察,北方的点心历史古,南方的历史新,古者可能还有唐宋遗制,新的只是明朝中叶吧。点心铺招牌上有常用的两句话,我想借来用在这里,似乎也还适当,北方可以称为“官礼茶食”,南方则是“嘉湖细点”。
⑸ 古代食物香料制作配方
制作传统香,首先是要综合考虑该香的用途、香型、品位等因素,再根据这些基本的要求选择香料或药材,按君、臣、佐、辅进行配伍。只有君、臣、佐、辅各适其位,才能使不同香料尽展其性。诸如衙香、信香、贡香、帷香以及疗病之香,各有其理,亦各有其法,但基本都是按五运六气、五行生克、天干地支的推演而确定君、臣、佐、辅的用料。例如,对于甲子、甲午年日常所用之香,按五运六气之理推算,是年为土运太过之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从利于人体身心运化的角度看,宜用沉香主之,即沉香为君,少用燥气较大的檀香;再辅以片脑、大黄、丁香、菖蒲等以调和香料之性,从而达到合与天地而益与人。一些特殊的香,不仅对用料、炮制、配伍有严格要求,而且其配料、和料、出香等过程须按节气、日期、时辰进行,才能达到特定的效果。如《灵虚香》,在制作上要求甲子日和料、丙子日研磨、戊子日和合、庚子日制香、壬子日封包窖藏,窖藏时要有寒水石为伴,等等
⑹ 我国的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古代都有哪些烹饪手法
中国传统的烹饪技术有数十种之多,其中都有炒、爆、熘、炸、烹、煎、贴、烧、焖、炖、蒸、汆、煮、烩、炝、腌、拌、烤、卤、冻、拔丝、蜜汁、熏、卷等。
我国烹饪技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有许多闻名世界的精美绝佳的佳肴。我国传统的烹饪技术特点具体表现在取料广泛,选料精严,刀技精湛,技法多样,变化多端,运用灵活,品种繁多,注重火功,讲究质地,调味多变,讲究卫生,富于营养,色形美观,艺术性强,风格独特等,具有复细致的技术内容。
⑺ 古代食谱
《食珍录》
这是我国古代饮食专书之一,写于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时,余姚人虞宗是一位美信家,他官职是黄门郎,到南朝齐时升为太子庶子,后来担任祠部尚书。公元483至493年,武帝在位。有一次皇帝向他问起烹饪的秘诀,谈得投机,皇帝不觉醉了,非常难受,虞宗就献上“醒酒鲭”,算是帮了皇帝的大忙。
虞宗的《食珍录》里,记载有六朝帝王名门家中最珍贵的烹饪各物。例如,“炀帝御厨用九牙盘食”,“谢传有汤法”,“韩约能作樱桃,其色不变”,“金陵寒具嚼着惊动十里人”,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我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高度成就。
《清异录》
北宋人陶谷撰着的《清异录》,是他杂采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写的一部随笔集。书中包括天文、地理、草木等37个门类,共有648条有关内容。其中和饮食有关的果、蔬、禽、兽、鱼、酒、茗、馔八个门类,共238条,占全书三分之一强。文字具有消遣取乐的幽默风格,从多方面反映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史。书中记载隋代的《谢讽食经》、唐代韦巨源的《烧尾食单》,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隋唐两代宫廷与官府筵席唯一较为齐全的食单。其他如:果、菜、禽、兽、鱼等烹饪原料,有的写其营养价值,有的谈到烹调技法,都是研究烹饪技术发展的可贵资料。
《食经》
谢讽着的《食经》成书于隋代,是饮食文化史上有名的着作之一。此书记载南北朝、隋代食品各目约五十种。其中有脍、羹、饼、糕、卷、炙、面、寒具,包括以动物原料为主制成的菜肴,如“飞孪脍”、“剔缕鸡”、“剪云斫鱼羹”等。 从有的各目前冠经人各来看,如“北齐武成王生羊脍”、“越国公碎金饭”、“虞公断醒”、“永加王烙羊”、“成美公藏”、“含春侯新治月华饭”等,都是王侯贵族的饮馔。而有的各目讲究,如“千金碎香饼”、“乾炙满天星含浆饼”、“撮高巧装坛样饼”等,反映出当时饮馔已达到非常精美高贵的水平。
《本心斋食谱》
作者署名是宋代陈达叟,因为室名本心斋,所以又称本心翁。作者自述:常在书房里起居闲坐,玩味《易经》,床上围着画有梅花的纸账,用石鼎烹茶,自己的饮食崇尚清淡。有客人从外地来访,脸上流露出饥饿的神色。作者叫书童端上净素饭菜,客人品尝后说,没有尘俗气味。主客讨论食谱,就形成了这本书。 全书记蔬食二十品类,均以蔬菜类名标目,如:菜羹、韭菜、山药、笋、藕、绿豆粉丝、水引蝴蝶面、水团、白米饭等。每类后面都附有赞语,赞语简括,均为十六字。还有“小引”说明其制法,或揭示其特点。如“水团”条,制法是“秫粉色糖,香汤浴之。”赞文为“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之沉水,清甘且香。”这种记述方法,表现了作者富有文学素养,又因所用赞体简要,类似歌诀,容易背诵,所以就便于普及。
《山家清供》
《山家清供》是南宋的一部重要烹饪着作。内容以素食为中心,包括当时流传的104个食品,夹叙夹议,丰富多采。 唐代杜甫有诗云:“山家蒸栗暖,野饭射麋新。”南宋时的林洪撰着《山家清供》,即杜甫诗中的山家、野饭,意思是山居家庭待客用的清淡饮馔。全书二卷,上卷列举饮馔47种,下卷列举饮馔57咱。记述以素食为主,亦有少量的荤菜,如饭、羹、汤、饼、粥、糕、脯、肉、鸡、鱼、蟹等。选料大部分为家蔬、野菜、花果、粮米,部也有取料于禽鸟、兽畜、鱼虾的。用料尽管平常,但由于烹饪方法奇妙,同样给人们以丰富的启发和借鉴。许多菜肴别出心裁,各具一格,足可使人窥见当时烹饪技术、烹饪艺术所已达到的水平。
书中有不少是用中草药加工制配的食疗饮馔。如:萝菔面这一条下称:“王医师承宣常捣萝菔汁搜面使饼,谓能去面毒。”而麦门冬煎,则是纯药物,其标目下称:“春秋采根去心,捣汁和蜜,以银器重汤煮熬,如饴为度,贮之磁器内,温酒化温服,滋益多益。”由此可见是用纯药物加工和蜜制成,并加温酒后服用的一种保健饮料。总之,此书对了解江南饮食风貌和南宋烹饪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史料。
《饮膳正要》
这是一部融合蒙汉两族饮食文化的文献。作者是元代忽思慧。全书三卷,卷一记养生、妊娠、乳母、饮酒诸忌。标目“聚珍异馔”,分述汤、粉、羹、面、粥、馒头、烧饼等饭食,以及用蒸、炒、滑、炙、攒、盐、熬等方法制成的菜肴。每种菜肴都说明其食疗效用、材料、调味品、烹调技术。卷二记诸般汤煎、诸水、神仙服饵、四时所宜、五味偏走、食疗诸病、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禽兽变异。主要是阐述用于保健医疗的加药饮料与食品的配料及制作方法,寓养生治病于日常饮食,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卷三记米谷品、鱼品、菜品等,对每种食品的性味与作用,都逐一加以说明,大部分附有绘图,而对加工成品则简述其制法及疗效。
《饮膳正要》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此书是古代食疗专着之一,除了阐述各种饮馔的烹调方法外,更注重阐述其各种饮馔的烹调方法外,更注重阐述其性味与补益作用,即注重饮食与营养卫生的关系,这是别的一般食谱中所没有的。第二,书中将蒙汉饮馔并蓄,所述用料,兽品以羊、牛居先,次及马、驼、鹿、猪等,奇珍异馔中,用羊肉制成者占十分之七。作者是蒙古族人,全书以汉字刊行,其中杂有大量的蒙语音译汉字。
《饮食须知》
元代烹饪着作《饮食须知》的作者贾铭,字文鼎,自号华山老人,浙江海宁人。他生于南宋,曾在元朝任官职为万户,卒于明初,历经三代,活了106岁。明太祖朱元璋对于贾铭的饮食养生之道很感兴趣,召见他时,问他保养之法,他回答道:关键在于饮食。随后以他撰着的《饮食须知》呈进御览。 贾铭在自序中说: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于使重视养生的人知道物性有相反相忌,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检点,掌握适度。不然的话,丛然杂进,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生祸害。因此,本书选录 许多本草疏注中关于物性相反相忌部分成编,以便掌握饮食调配,避免因饮食调配不当而损害健康。
《饮食须知》全书八卷,第一卷水类30种,火类6种;第二卷谷类50种;第三卷菜类86种;第四卷果类59种;第五卷味类33种;第六卷鱼类65种;第七卷禽类34种;第八卷兽类40种。另附几类食物有毒、解毒、收藏之法。这部书不仅对厨师取菜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对人民的日常生活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云林堂饮食制度集》
作者是元代无锡人倪瓒,字符镇,号云林。他是元代着名画家,元末隐居于太湖和三泖之间,家有云林堂,因而将所着菜谱定名为《云林堂饮食制度集》。这是一部反映元代无锡地方饮食风格的烹饪专着。书中汇集饮食五十多种,都以菜品命题,逐条而记,除记述原料、配料外,都说明烹饪方法,颇有参考价值。 书中有不少菜肴,如:烧鹅、蜜酿蝤蛑、煮麸干、雪菜、青虾卷等,都是做得比较精致的。书中菜肴有些被后世烹饪书籍复录,特别是“烧鹅”一品,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加以录,并改用倪瓒之号题名为“云林鹤”。此外,日本羽仓则《养小录》中也将烧鹅收入,可见此菜确实是独具风味,名她中外。“蜜酿蝤蛑”也很有特色,如今的苏式名菜“芙蓉蟹斗”(一名“雪花蟹斗”)正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书中菜肴以鱼、虾、蟹、螺及湖泊水蔬为多,正是着者家居水乡的饮食特色的反映。
《易牙遗意》
元明之际的韩奕撰着饮食专书,托名齐桓公时的名厨易牙,称为《易牙遗意》,实意是仿古代食经之作。全书分为脯、蔬菜、糕饵、汤饼等十二类,共记载了150多种调料、饮料、糕饼、面点、菜肴、蜜饯、食 药的制作方法,内容非常丰富。 此书菜肴有四大特色:一是浓淡适宜,适应面广。二是制法简明,一看便能制作,如:蒸鲥鱼、炉焙鸡、糖蒸茄、肉油饼、五香糕等等。三是收录了一些比较特殊的菜点的制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火肉”,即火腿的熏制法就别具特色。四是将饮食和治病结合起来,其中“食药类”收录13种食药的制法,就是值得挖掘的。
《随园食单》
是清代着名文学家袁枚所着。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 、不族无鳞单 、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十四个方面。
⑻ 古代糕点如何制作
碧粳粥、糖蒸酥酪、桂花糖蒸栗粉糕、如意糕、合欢汤、吉祥果、
珍珠翡翠汤圆、莲叶羹、梅花香饼、香薷饮、玫瑰酥、七巧点心、花开富贵
翡翠芹香虾饺皇 、招积鲍鱼盏、水晶冬瓜饺
糕点很多我举两个制作方法的例子水晶
的特色:此糕味道鲜美,清凉爽口。
水晶
的制作材料:主料:
300克 辅料:
25克, 调料:
500克
水晶
的做法:
1.将大米淘洗干净、
洗净,切成细粒。
2.将大米、
加入水,磨成细浆。
3.将锅内倒入水烧沸,放入
,搅拌均匀,煮熟后倒入木制模子内,晾凉收干,淋少许水,以免硬皮。
4.将糖放入碗内,倒入水化开,备用。
5.将凉糕切成薄片,放入碗内,倒入糖水,即可食用。
的特色:补脑润发,甜香鲜嫩。
的制作材料:主料:
150克 辅料:糯米50克,鸽蛋200克, 调料:
50克
的做法:
1.
用开水泡片刻捞出
,用油炸脆;
2. 用温水泡好糯米,粉碎成泥状,倒入碗中;
3. 干净员放入清水1000毫升,烧开后加白糖和搅拌好的
,搅成稀糊状;
4. 分10个小碗,或装在一个罐子内;
5. 碗盛清水打入鸽蛋,另烧开一锅水,推起漩涡后离开
;
6. 将鸽蛋轻轻滑入锅中,放
上,减小火力不使大开,慢慢浸熟后捞在盛
的小碗内即可。
原料配方
6.1公斤 白糖2.4公斤 黄油3公斤 鸡蛋2公斤 苏打20克 辅料:
,
和面→制作成型→烘烤
制作方法 (1)和面:。首先把面摊开,把鸡蛋和糖放入拌匀再加油,拌匀后再和面,和好即可。在和面中注意两点:①放料要按顺序;②和面要快,不宜时间过长,时间长了面容易出现“走油”的现象,影响质量。 (2)制作成型:把面擀开约0.7厘米厚,用圆模子刻成型,面上粘一半
。
⑼ 求宫廷小吃名称和制作方法
制作宫廷小吃杏仁豆腐的材料:主料:杏仁露、牛奶、琼脂;
配料:糖桂花、冷水。 杏仁豆腐 宫廷小吃杏仁豆腐制作步骤:1、琼脂用冷水泡开后,加水在火上熬煮至融化;
2、调入杏仁露和牛奶,这三种主料的比例是:1:1:1;
3、将调制好的液体倒入小碗中,大约一半的位置即可,晾凉后放入冰箱冷藏2小时;
4、糖桂花加冷水调制成糖水,糖桂花和冷水的比例为1:2;
5、用小刀在碗中将凝固的杏仁豆腐切块,淋入糖水即可。宫廷小吃杏仁豆腐制作特点:形似豆腐,凉甜爽口,消署解热,夏食佳品。制作杏仁豆腐的窍门:为了美观,我们可以装饰一些水果丁,我们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添加水果、蜜饯等食材。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出具有自己风格的漂亮的杏仁豆腐了。宫廷小吃杏仁豆腐的营养功效:夏天炎热的天气难免令人食欲不振、胃口锐减,因此,人们需要特别注意营养素的充足摄取,优先选择食用营养素含量较高的天然食品。除了水果、蔬菜、酸奶和豆类之外,坚果也是重要的夏日营养素来源。杏仁有‘坚果之王’之称,可以提供丰富的维生素E、膳食纤维、单不饱和脂肪酸、优质蛋白质,还有钾、镁、锌、鉄等微量元素!”。一把杏仁(约23颗),可以提供人体一天所需维生素E的一半,而杏仁皮中的独特类黄酮组合就好像是维生素E的“亲密战友”,连皮一起食用杏仁,其抗氧化功效会更加显着,抵抗紫外线、自由基侵害自然更有“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