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勞動生產率的計算公式
勞動生產率按按不同人員的范圍計算,可分為:
(1)按全部職工計算:就是全員勞動生產率。
(2)按生產工人計算:就是生產工人勞動生產率;
生產的產品量能用產品實物產量和標准實物產量、生產工作量與產品價值量(總產值、凈產值等)等指標計算。
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創造的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的比值。勞動生產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勞動在單位時間內生產某種產品的數量來表示,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越多,勞動生產率就越高。
也可以用生產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表示,生產單位產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越少,勞動生產率就越高。
(1)計算生產率的常用計量方法擴展閱讀:
勞動生產率的狀況是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具體說,決定勞動生產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越高,勞動生產率就越高。
具體勞動生產使用價值的能力或效率。勞動生產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勞動在單位時間內生產某種產品的數量來表示,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越多,勞動生產率就越高。
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有著不同的情況和意義。在資本主義制度之下,各個資本家為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競相採用新技術,以提高其勞動生產率,降低商品個別價值,以便取得超額剩餘價值;各個資本家競相追逐超額剩餘價值結果,推動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② 生產效率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生產效率:(實際產量×標准工時)/(實際人力×(8.00小時-擋產工時+加班工時))
備註:
實際產量:生產部、財務計算生產效率/生產力時以實際入庫量計算;
擋產工時:因外部門或受客觀條件影響造成停線或返工工時;
加班工時:為增加產量而延長的工作時間;
生產效率=(實際產量×標准工時)/(實際人力×8.00小時-擋產工時+加班工時)。
生產效率講的是快慢,是速度,它是實際產出與標准產出的比率;生產力講的是效益,它講的是產出與投入之比。效率可低於100%,效益低於100%時,你就等著關門破產吧。
生產效率=(當天實際產量×標准工時)/(當天出勤工時-除外時間-人力支援時間。
影響因素
1、勞動者平均熟練程度。勞動者平均熟練程度越高,勞動生產率就越高。勞動者平均熟練程度不僅指勞動實際操作技術,而且也包括勞動者接受新生產技術手段,適應新工藝流程的能力。
2、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科學技術越發展,其成果運用於生產越普遍,就越能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3、勞動組織和生產管理等的好壞,對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有重大作用。
4、生產資料的規模與效能,對勞動生產率有決定性作用。主要指勞動工具有效使用程度,對原材料和動力燃料等利用程度。
5、自然條件。包括對自然資源和自然力的利用程度,都會直接影響勞動生產率特別是農業和采礦業的勞動生產率。
③ 請問工業企業勞動生產率計算公式
產企業勞產率計算公式兩種說:工業產值/全平均員;工業增加值//全平均員。
勞動生產率的直(接)演算法:以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或銷售額為單位進行計算,即: 工業企業的勞動生產率=產品數量/生產時間。
勞動生產率的逆演算法:以工人生產單位產品所消耗的工時為單位進行計算,即: 勞動生產率=生產時間/產品的數量 。
說明:直(接)演算法的數值越大,即單位時間生產的產品越多,勞動生產率也就越高,逆演算法結果越小,說明生產一個產品所消耗的工時越少,當然勞動生產率也就越高。
(3)計算生產率的常用計量方法擴展閱讀:
勞動生產率計算方法如下:
1、 有兩種表示方法:一是用單位時間內所生產的產品數量來計算。如:10件/小時;二是用單位產品中所消耗的勞動時間來表示。如:2小時 /件。
2、兩種類型:
個別勞動生產率——是指個別企業、個別勞動者生產某種產品的效率。
社會勞動生產率——是指某一部門、某一行業生產某種產品的效果或能力。
3、實物勞動生產率 是指根據某種產品實物量計算的平均每一職工(或工人)在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這是通過產品實物來反映勞動者在生產中的勞動效率指標。我國目前有全員實物勞動生產率(通稱全員效率)和工人實物勞動生產率兩個指標。其計算公式為:
全員實物勞動生產率(全員效率) = 產品產量/全部職工平均人數
工人實物勞動生產率 = 產品產量/生產工人(包括學徒)平均人數
4、計算實物勞動生產率的產品產量,是報告期生產的,並符合質量標准或合同規定的合格產品產量。不包括不合格品和廢品的數量。
④ 勞動生產率是怎麼計算的
計算公式為:總勞動生產率=工業增加值/全體從業人員平均人數。
勞動生產率有兩種演算法:
(1) 直接(direct)勞動生產率演算法:以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或銷量為單位計算,即工業企業的勞動生產率=產品數量/產量時間,商業企業的勞動生產率=銷售額/銷售額
(2) 勞動生產率逆演算法:以工人生產單位產品所消耗的工時為單位計算,即勞動生產率=生產時間/生產數量產品。說明:直接(direct)演算法的值越大,即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越多,勞動生產率越高。逆演算法的結果越小,生產一個產品所消耗的工時就越少,當然勞動生產率就越高。
拓展資料: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創造的勞動成果與其相應的勞動消耗量之比。勞動生產率水平可以用單位時間內相同勞動生產的產品數量來表示。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越多,勞動生產率越高;也可以用生產單位產品所消耗的勞動時間來表示。生產單位產品所需的勞動時間越少,勞動生產率越高。特定勞動生產和使用價值的能力或效率。
勞動生產率水平可以用單位時間內相同勞動生產的產品數量來表示。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越多,勞動生產率越高,反之亦然;也可以用生產單位產品所消耗的勞動時間來表示:即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少,勞動生產率越高,反之亦然。總勞動生產率是指根據產品價值指數計算出的單位時間內每名員工的平均產品產量。
它是評價企業經濟活動的重要指標,是企業生產技術水平、經營管理水平、職工技術熟練程度和勞動積極性的綜合體現。中國總勞動生產率是用工業企業的工業增加值除以同期所有從業人員的平均人數計算的。計算公式為:總勞動生產率=工業增加值/全體從業人員平均人數。
⑤ 生產效率的實際計算方法公式是什麼
生產效率是指固定投入量下,製程的實際產出與最大產出兩者間的比率。生產效率講的是快慢,是速度,它是實際產出與標准產出的比率.
生產效率=標准總工時÷實際總投入工時*100%
標准總工時=標准工時*實際產出數
實際總投入工時=總投入工時-損失工時-補助工時
生產效率:操作者按規定的作業方法工作時,他的能力或努力程度叫效率。
標准工時:根據PIE提供產能表所計算出來的工時。
總投入工時:是指當日考勤表上的總工時。
損失工時:因生產異常或其它原因使生產受影響的工時。
補助工時:每個訂單在排拉時所需的工時。
簡單舉例:甲廠140人的新車間生產A物品產量為700000隻,老車間60人的老車間生產A物品產量為120000隻,甲廠的生產效率為多少?
甲廠生產效率=(700000+120000)/(140+60)=4100隻/人
標准工時是在標准工作環境下,進行一道加工所需的人工時間。
⑥ 生產效率計算公式怎麼算
1、根據相關資料可知道,生產效率計算公式為:
(1)生產效率=(實際產量×標准工時)/(實際人力×8.00小時-擋產工時+加班工時)
(2)備註:實際產量:生產部、財務計算生產效率/生產力時以實際入庫量計算;擋產工時:因外部門或受客觀條件影響造成停線或返工工時;加班工時:為增加產量而延長的工作時間;標准人力:指在設定的產量目標前提下,根據標准工時和實際生產狀況,生產單位所配置的合理的人力數量。
2、生產效率(proction
efficiency),是指固定投入量下,製程的實際產出與最大產出兩者間的比率。可反映出達成最大產出、預定目標或是最佳營運服務的程度。亦可衡量經濟個體在產出量、成本、收入,或是利潤等目標下的績效。
3、生產效率
proction
efficiency是圍繞生態系、群落、種群、個體等的物質、能量的轉移效率。廣泛應用於生產生態學中,但其內容是多方面的,可分四大類:
(1)生態系乃至群落中的效率;
(2)個體乃至種群內的效率;
(3)捕食者與被捕食者間的效率;
(4)圍繞種群的效率。
4、最古典的是某一時間內第i次營養階段所攝取的能量對第i-1階段所攝取能量的比率(Ai/Ai-1,以下的記號參閱生產速度),由最初提出這個效率的林德曼(R.I.Lindeman,1942)命名為累進效率(progressive efficiency)。後又稱為林德曼比率或林德曼效率。而奧德姆(E.P.Om,1971)的營養等級同化效率(trophic
level
assimilationefficiency)與此相同,此外,他把Pi/Pi-1稱為營養等級生產效率(trophic
level
proction
ef-ficiency),把Ci,Ci-1錯誤地稱為林德曼效率。此外,林德曼曾認為,累進效率是隨著營養等級而增大的,後來又否定了這個說法。
5、標准工時:指在正常情況下,從零件到成品直接影響成品完成的有效動作時間,其包含直接工時與間接工時。即加工每件(套)產品的所有工位有效作業時間的總和。制定方法:對現有各個工位(熟練工人)所有的有效工作時間進行測定,把所有組成產品的加工工位的工時,考慮車間生產的均衡程度、環境對工人的影響、以及工人的疲勞生產信息等因素後,計算得到標准工時。